2004卷
【內蒙古自治區(qū)地震局領導名錄】
局 長:包東健
副局長:曹 剛
劉 美
【地震活動】
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qū)發(fā)生ML≥1.0級地震793次,其中ML1.0~1.9級地震448次;2.0~2.9級地震293次;3.0~3.9級地震45次;4.0~4.9級地震6次;MS5.0~5.9級地震1次;最大地震是2003年8月16日赤峰市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間MS5.9級地震。
這一年度內蒙古自治區(qū)地震活動特征主要表現為:
1.地震活動頻度增高,強度增大。2003年度ML≥1.0級地震總數是年平均次數(378次/年)的2.1倍,最大地震強度明顯超過MS5.0級左右的年平均活動水平。
2.地震活動呈區(qū)域性集中分布。與上年度相比,地震活動格局未出現大的變化,中小地震仍主要集中分布在陰山地震帶和大興安嶺中南部地區(qū)。
3.發(fā)生多次有較大社會影響的地震事件。如:1月12日阿拉善右旗ML4.6級,6月10日托克托ML4.7級以及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間MS5.9級地震等。
4.從1月21日開始,烏海附近出現ML3.7級震群活動,截至12月31日共發(fā)生小震542次。經分析,該震群具有前兆性質。
2003年度內蒙古自治區(qū)ML≥1.0級地震分布圖
【重要地震與震害】
8月16日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5.9級地震。
地震基本參數
發(fā)震時間:2003年8月16日18時58分
微觀震中:43°54′N;119°52′E
宏觀震中:赤峰市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交界處
震級:Ms=5.9
震源深度:25Km
震中烈度:Ⅷ度
震源機制解:
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5.9級地震的震源機制解
序號 |
節(jié)面A |
節(jié)面B |
P軸 |
T軸 |
N軸 |
矛盾符號比 | |||||||
走向 |
傾角 |
滑動角 |
走向 |
傾角 |
滑動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
1 |
214 |
81 |
14 |
306 |
76 |
171 |
261 |
3 |
170 |
16 |
2 |
73 |
0.125 |
2 |
202 |
56 |
174 |
296 |
85 |
34 |
64 |
20 |
165 |
27 |
303 |
55 |
|
3 |
70 |
80 |
-51 |
172 |
40 |
-165 |
16 |
41 |
131 |
25 |
242 |
38 |
|
4 |
37 |
83 |
113 |
142 |
24 |
16 |
107 |
34 |
332 |
46 |
214 |
23 |
|
注:序號1代表內蒙古地震局P波初動解;序號2代表USGS矩張量解;序號3代表地球物理研究所矩張量解;序號4代表中國數字地震臺網矩張量解。
2003年8月16日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5.9級地震烈度分布圖
地震類型:主震余震型
余震情況及特點:據內蒙古天山臺單臺記錄,自2003年8月16日5.9級主震開始至8月22日22時,共記錄到1級以上余震110次,其中1.0~1.9級余震76次,2.0~2.9級余震25次,3.0~3.9級余震5次,4.0~4.9級余震4次,最大余震為17日13時24分的4.7級地震。主震釋放的能量占整個序列的99%。此次地震序列具有起伏式衰減特征,余震活動成叢發(fā)生,而且在震后3天呈現出良好的準周期活動規(guī)律,即每隔18個小時左右發(fā)生1次顯著余震。這些顯著余震是每一叢內的最大地震。該序列頻度和強度衰減均較為正常,只是在震后兩天內3、4級地震比例不協(xié)調,但經過5天的發(fā)展就趨于正常。
這次地震強烈有感范圍較大,波及內蒙古自治區(qū)的赤峰市、通遼市、錫林郭勒盟以及吉林、北京等地區(qū)。宏觀震中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溝鄉(xiāng)水泉溝村和阿魯科爾沁旗烏蘭哈達鄉(xiāng)西山灣村,震中烈度為Ⅷ度。
極震區(qū)(Ⅷ度區(qū)):位于巴林左旗白音溝鄉(xiāng)、阿魯科爾沁旗烏蘭哈達鄉(xiāng)、先峰鄉(xiāng)、東沙布臺鄉(xiāng)境內。西起白音溝鄉(xiāng)水泉溝村,東至烏蘭哈達鄉(xiāng)鳳凰山村,南起先峰鄉(xiāng)孟家段村,北至東沙布臺鄉(xiāng)寶山村,面積117.5平方公里。其基本形態(tài)呈橢圓型, 長軸為30公里,呈北西西方向,短軸約10公里。
Ⅷ度區(qū)內的人們普遍反映地震時聽到轟隆一聲巨響,感到心驚膽顫,上下顛簸, 坐立不穩(wěn),行走十分困難。騎自行車和摩拖車的人感到忽高忽低車不由人。山區(qū)巖石飛滾,溝谷滑坡塌方,房屋倒塌,煙霧滾滾, 塵土飛揚。西山灣村、宏發(fā)村居民述說震動和煙霧由西北方向而來南東方向而去。
極震區(qū)屬底山丘陵區(qū),基巖裸露,低洼地帶第四系厚度約10米,主要為沖洪積、坡積層。農民房屋建筑在Ⅱ類場地條件上,房屋以土木、磚木和磚土混合墻體結構的為主。磚木結構房屋地震中40%左右的房屋遭到嚴重毀壞或毀壞(含局部倒塌)。住宅區(qū)民房煙筒70%左右倒塌毀壞, 房頂脊瓦震動錯位, 蓋瓦波浪起伏承重墻出現水平和剪切裂縫,少數墻體震酥,個別非承重構件嚴重破壞,房頂震裂 ,門窗變形,玻璃震碎。只有5%左右的房屋輕微損壞或基本完好,個別承重構件輕微裂縫。土木房屋有60%左右的毀杯倒塌。綜合考慮房屋結構、工程質量、建筑年代、場地條件等因素,房屋的平均震害指數為0.31~0.5。
水泉溝村、西山灣村等土木結構房屋普遍嚴重毀壞,前、后墻體倒塌。磚木結構房屋局部倒塌或嚴重破壞,房屋墻體開裂外閃,裂縫寬度達5~10厘米,剪切裂縫主要發(fā)生在后墻和前墻。個別屋蓋前后坡塌落。滾石和溝谷滑坡塌方主要分布于西山村、寶山村帶。西山灣村果園出現地裂縫,總體走向北西,裂縫寬0.3至1.0厘米。
Ⅶ度區(qū):西起罕吐柏下朝陽營子村,東到扎嘎斯臺蘇木烏蘭哈達村,南起隆昌鎮(zhèn),北至東沙布臺鄉(xiāng)姚家段村,面積2 527平方公里,其基本形態(tài)呈橢園型,長軸方向近東西向,長約80公里,短軸方向為北南向,長約45公里,長短軸之比為1.5。
地震時,Ⅶ度區(qū)內人們普遍聽到放炮或悶雷似的響聲,感到強烈顛簸晃動,室內的人驚慌逃出室外。有30%左右的土木、磚木房屋受到嚴重毀壞或倒塌,有40%左右的房屋為中等破壞,僅有30%左右的房屋輕微損壞或基本完好。土木結構房屋普遍發(fā)生裂縫,少數房屋受到嚴重破壞,或局部倒塌。磚木房屋也有輕微破壞,表現為墻體、窗角、門框裂縫,磚砌圍墻有部分倒塌受到中等損壞。磚混結構樓房有個別受到輕微破壞,主要是槽型板之間裂縫。在Ⅶ度區(qū)一般房屋的平均震害指數為0.15~0.3,震害比為嚴重毀壞4%,中等損壞8%, 輕微損壞20%。居民住宅煙筒25%左右的倒塌。
Ⅵ度區(qū):西起白音勿拉蘇木的哈日白其村,東至扎嘎斯臺蘇木,南起巴拉奇如德蘇木的薩如拉塔拉村,北至罕蘇木蘇木,面積10 362平方公里,長軸方向略呈北東向,長約150公里,短軸方向為北西向,長約100公里Ⅵ度區(qū)內,大多數土木、磚木結構的房屋承重墻體出現裂縫受到輕微破壞,個別房屋局部塌落,非承重墻體明顯破裂,少數年久失修的老舊土房受到嚴重毀壞或倒塌。約有5%的老舊土房嚴重破壞,15%的土木或磚木平房中等破壞,30%的輕微損壞,50%的基本完好。
天山口鎮(zhèn)仁義村,土木結構房屋墻體通裂、外傾,個別墻倒。磚木舊房墻角開裂、墻體裂縫。柴達木蘇木烏那嘎查,土木房屋普遍裂縫、掉土塊,個別局部倒塌。巴拉奇如德蘇木阿日諾嘎查,土木結構民房縱橫墻交接處裂縫較大,新建磚木房屋細微裂縫,基本完好或輕微破壞。
這次地震受災范圍包括赤峰市的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林西縣和錫林郭勒盟的西烏珠穆沁旗,其中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受災最為嚴重。克什克騰旗、寧城縣、敖漢旗、通遼市、奈曼旗、扎魯特旗、開魯縣、錫林浩特市等地強烈有感。地震共有4人死亡,60人重傷,1 004人輕傷。災區(qū)面積為11 979平方公里(按評估區(qū)域計),受災范圍涉及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右旗3個旗,37個鄉(xiāng)鎮(zhèn)蘇木,共408個嘎查村,災區(qū)人口共計480 869人、13 739戶。直接經濟損失80 649.25萬元。
【監(jiān)測預報】
1.以烏海地區(qū)小震群活動監(jiān)測為重點,成立以巴盟地震局和呼和浩特市地震局為牽頭單位的兩個短臨跟蹤工作協(xié)作組,部署和安排重點監(jiān)視區(qū)短臨跟蹤工作,制定沿晉冀蒙交界及以西地區(qū),特別是呼—包地區(qū)的短臨跟蹤工作方案,有效的強化重點監(jiān)視區(qū)震情監(jiān)測能力。
2.組織有關單位對伊克烏素地下流體異常、呼和浩特市市區(qū)部分水井升溫的異?,F象進行核實。
3.結合自治區(qū)中西部地震活動特點和監(jiān)測手段的分布狀況,在兩個重點監(jiān)視區(qū)布設10個二氧化碳觀測點,形成環(huán)鄂爾多斯塊體北緣,主要集中在呼—包地區(qū)的二氧化碳短臨跟蹤手段格局;并在察素齊和薩拉齊配置電磁波輻射儀,在呼和浩特市西龍王廟水井配置數字化地下流體觀測儀,基本形成分布于晉冀蒙交界及以西地區(qū)的,集電磁波、地下水位、二氧化碳和宏觀觀測站點的短臨跟蹤觀測系統(tǒng)。
4.計算機網絡技術得到充分應用,觀測數據、信息資料和會商報告全部實現網上及時交換。通過網絡完成2003年年中全會商會,同時形成對盟市地震局和臺站月會商報告堅持每月通過網絡上報并實行評議和指導的制度。
5.組織完成全區(qū)地震臺站觀測資料質量評比工作。參加2002年度全國各學科評比的項目,地震監(jiān)測預報中心地震編目、海拉爾地震臺數字地震臺網取得第二;滿洲里地震臺地磁、烏加河地震臺傾斜潮汐形變取得第三的成績。
6.呼和浩特地震臺、海拉爾地震臺優(yōu)化改造項目全部完成;烏加河地震臺優(yōu)化改造項目開始實施并完成部分土建工作。
7.根據實際情況,將內蒙古自治區(qū)防震減災“十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調整為數字測震觀測網絡、數字前兆觀測網絡、強震動觀測網絡、呼和浩特活斷層探測、自治區(qū)防震減災應急指揮系統(tǒng)、自治區(qū)地震信息網絡和阿爾山火山地震監(jiān)測7大項目。確定各項目的第一責任人,建立項目法人負責制度、財務管理制度,項目監(jiān)理制度和項目審計制度等。“內蒙古數字地震觀測網絡”項目完成各分項目的工程設計施工方案;自治區(qū)防震減災應急指揮基地項目已完成土建工程和內部裝修,部分已交付使用;呼和浩特市活斷層探測項目已列入全國20個首府城市計劃之中。
8.在全區(qū)臺站進行業(yè)務理論和觀測技能的考核。
【震災預防】
1.3月初,召開全區(qū)防震減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對2003年全區(qū)防震減災工作進行部署。11月,又召開全區(qū)地震趨勢會商、“十五”期間重點項目啟動、內蒙古自治區(qū)地震局建局三十年三會合一的會議。召開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會,在會上提交《自治區(qū)破壞性應急預案》和《自治區(qū)地震緊急救援隊組建方案》,兩方案經領導小組討論修改,原則通過。
2.對阿盟、烏海、巴盟、包頭、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集寧、二連等9個盟市的重點工程和重要工程的抗震設防情況進行檢查;同經貿委、水利聯(lián)合下發(fā)加強經貿和水利系統(tǒng)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的文件,將抗震設防要求列入行業(yè)項目管理。
3.對全區(qū)各盟市的重要工程的建設情況開展摸底統(tǒng)計調查,加大各盟市對建設工程的管理力度,全區(qū)12個盟市有10個盟市將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有8個盟市進入審批大廳。
4.2003年先后為內蒙古首府廣場、內蒙古大廈、包頭天然氣管道、包頭河西電廠、包頭土右電廠、烏海電廠三期擴建、矸石電廠、鄂爾多斯硅電聯(lián)產項目等30項重要工程項目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在深入工作的基礎上,明確提出錫盟地區(qū)及赤峰阿魯科爾沁旗等6旗縣工程建設按∨Ⅵ度設防的抗震設防要求。
5.組織召開紀念《防震減災法實施5周年》座談會,自治區(qū)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寶音德力格爾出席并講話。組織各廳局及大中型企業(yè)依照《破壞性地震應急管理條例》修改各單位的應急預案。組織有執(zhí)法資格的工作人員進行換證考試。
6.抓了全區(qū)“三網”建設工作,調查統(tǒng)計全區(qū)所有網點的聯(lián)絡方式,明確各網點的工作任務。
【地震應急與緊急救援】
1.重新修改完成并下發(fā)《內蒙古自治區(qū)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
2.與消防局召開三次協(xié)調會,并與政府各部門也進行協(xié)調,重新制定“內蒙古自治區(qū)地震緊急救援隊”組建方案。經自治區(qū)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討論原則同意。
3.進行兩次地震應急模擬演練,舉辦兩期地震應急與震害評估的培訓班。開展應急數據庫的資料、數據收集和圖件整理。
4.6月10日呼和浩特市發(fā)生4.2級地震后,面對市區(qū)震感強烈,市民驚恐的緊急局面,自治區(qū)地震局緊急啟動應急預案,在5分鐘內完成地震定位后,各部門迅速進入應急工作狀態(tài),在第一時間完成派出現場工作組的同時,應用歷史地震震例結合當地域地質構造條件和地震特性快速對震后趨勢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為政府正常開展工作,迅速安定社會、穩(wěn)定民心提供了科學、及時的依據,發(fā)揮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5.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5.9級地震發(fā)生后,面對又一次發(fā)生在人口高度聚集和經濟相對落后地區(qū)的強烈地震,自治區(qū)地震局與赤峰市地震局迅速啟動地震應急預案, 組成地震現場工作隊趕赴震區(qū)。同中國地震局、哈爾濱工力所用三天時間踏遍278.5萬平方公里,抽取107個抽樣點,以科學、準確和客觀地評估數據,完成災情評估結果和現場工作報告。同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遼寧地震局圓滿完成現場地震監(jiān)測和預報任務。
6.10月25日甘肅山丹—民樂地震發(fā)生后,自治區(qū)地震局又派出現場工作組,與阿盟地震局一起,對阿右旗一側的災害進行考察和評估,并協(xié)助當地政府開展抗震救災工作。
【宣傳教育】
1.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實施五周年慶?;顒?,在街頭、各大報刊、廣播電臺進行廣泛宣傳。
2.內蒙古自治區(qū)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正式落成并已納入自治區(qū)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自治區(qū)副主席郝益東、呼和浩特市政府副市長劉菊茹,黨委宣傳部、人大、科協(xié)等領導為基地落成剪彩,接待大、中學生和機關干部千余人。
3.結合自治區(qū)科普宣傳周和“7·28”地震紀念日,在首府、盟市所在地和旗縣所在地多次舉辦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在自治區(qū)黨校、市黨校、中小學進行宣傳教育,并多次深入社區(qū)宣傳和發(fā)放宣傳品,播放防震減災知識宣傳片等。
(龔建平)
【內蒙古自治區(qū)地震局領導名錄】
局 長:包東健
副局長:曹 剛
劉 美
【地震活動】
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qū)發(fā)生ML≥1.0級地震793次,其中ML1.0~1.9級地震448次;2.0~2.9級地震293次;3.0~3.9級地震45次;4.0~4.9級地震6次;MS5.0~5.9級地震1次;最大地震是2003年8月16日赤峰市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間MS5.9級地震。
這一年度內蒙古自治區(qū)地震活動特征主要表現為:
1.地震活動頻度增高,強度增大。2003年度ML≥1.0級地震總數是年平均次數(378次/年)的2.1倍,最大地震強度明顯超過MS5.0級左右的年平均活動水平。
2.地震活動呈區(qū)域性集中分布。與上年度相比,地震活動格局未出現大的變化,中小地震仍主要集中分布在陰山地震帶和大興安嶺中南部地區(qū)。
3.發(fā)生多次有較大社會影響的地震事件。如:1月12日阿拉善右旗ML4.6級,6月10日托克托ML4.7級以及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間MS5.9級地震等。
4.從1月21日開始,烏海附近出現ML3.7級震群活動,截至12月31日共發(fā)生小震542次。經分析,該震群具有前兆性質。
2003年度內蒙古自治區(qū)ML≥1.0級地震分布圖
【重要地震與震害】
8月16日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5.9級地震。
地震基本參數
發(fā)震時間:2003年8月16日18時58分
微觀震中:43°54′N;119°52′E
宏觀震中:赤峰市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交界處
震級:Ms=5.9
震源深度:25Km
震中烈度:Ⅷ度
震源機制解:
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5.9級地震的震源機制解
序號 |
節(jié)面A |
節(jié)面B |
P軸 |
T軸 |
N軸 |
矛盾符號比 | |||||||
走向 |
傾角 |
滑動角 |
走向 |
傾角 |
滑動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
1 |
214 |
81 |
14 |
306 |
76 |
171 |
261 |
3 |
170 |
16 |
2 |
73 |
0.125 |
2 |
202 |
56 |
174 |
296 |
85 |
34 |
64 |
20 |
165 |
27 |
303 |
55 |
|
3 |
70 |
80 |
-51 |
172 |
40 |
-165 |
16 |
41 |
131 |
25 |
242 |
38 |
|
4 |
37 |
83 |
113 |
142 |
24 |
16 |
107 |
34 |
332 |
46 |
214 |
23 |
|
注:序號1代表內蒙古地震局P波初動解;序號2代表USGS矩張量解;序號3代表地球物理研究所矩張量解;序號4代表中國數字地震臺網矩張量解。
2003年8月16日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5.9級地震烈度分布圖
地震類型:主震余震型
余震情況及特點:據內蒙古天山臺單臺記錄,自2003年8月16日5.9級主震開始至8月22日22時,共記錄到1級以上余震110次,其中1.0~1.9級余震76次,2.0~2.9級余震25次,3.0~3.9級余震5次,4.0~4.9級余震4次,最大余震為17日13時24分的4.7級地震。主震釋放的能量占整個序列的99%。此次地震序列具有起伏式衰減特征,余震活動成叢發(fā)生,而且在震后3天呈現出良好的準周期活動規(guī)律,即每隔18個小時左右發(fā)生1次顯著余震。這些顯著余震是每一叢內的最大地震。該序列頻度和強度衰減均較為正常,只是在震后兩天內3、4級地震比例不協(xié)調,但經過5天的發(fā)展就趨于正常。
這次地震強烈有感范圍較大,波及內蒙古自治區(qū)的赤峰市、通遼市、錫林郭勒盟以及吉林、北京等地區(qū)。宏觀震中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溝鄉(xiāng)水泉溝村和阿魯科爾沁旗烏蘭哈達鄉(xiāng)西山灣村,震中烈度為Ⅷ度。
極震區(qū)(Ⅷ度區(qū)):位于巴林左旗白音溝鄉(xiāng)、阿魯科爾沁旗烏蘭哈達鄉(xiāng)、先峰鄉(xiāng)、東沙布臺鄉(xiāng)境內。西起白音溝鄉(xiāng)水泉溝村,東至烏蘭哈達鄉(xiāng)鳳凰山村,南起先峰鄉(xiāng)孟家段村,北至東沙布臺鄉(xiāng)寶山村,面積117.5平方公里。其基本形態(tài)呈橢圓型, 長軸為30公里,呈北西西方向,短軸約10公里。
Ⅷ度區(qū)內的人們普遍反映地震時聽到轟隆一聲巨響,感到心驚膽顫,上下顛簸, 坐立不穩(wěn),行走十分困難。騎自行車和摩拖車的人感到忽高忽低車不由人。山區(qū)巖石飛滾,溝谷滑坡塌方,房屋倒塌,煙霧滾滾, 塵土飛揚。西山灣村、宏發(fā)村居民述說震動和煙霧由西北方向而來南東方向而去。
極震區(qū)屬底山丘陵區(qū),基巖裸露,低洼地帶第四系厚度約10米,主要為沖洪積、坡積層。農民房屋建筑在Ⅱ類場地條件上,房屋以土木、磚木和磚土混合墻體結構的為主。磚木結構房屋地震中40%左右的房屋遭到嚴重毀壞或毀壞(含局部倒塌)。住宅區(qū)民房煙筒70%左右倒塌毀壞, 房頂脊瓦震動錯位, 蓋瓦波浪起伏承重墻出現水平和剪切裂縫,少數墻體震酥,個別非承重構件嚴重破壞,房頂震裂 ,門窗變形,玻璃震碎。只有5%左右的房屋輕微損壞或基本完好,個別承重構件輕微裂縫。土木房屋有60%左右的毀杯倒塌。綜合考慮房屋結構、工程質量、建筑年代、場地條件等因素,房屋的平均震害指數為0.31~0.5。
水泉溝村、西山灣村等土木結構房屋普遍嚴重毀壞,前、后墻體倒塌。磚木結構房屋局部倒塌或嚴重破壞,房屋墻體開裂外閃,裂縫寬度達5~10厘米,剪切裂縫主要發(fā)生在后墻和前墻。個別屋蓋前后坡塌落。滾石和溝谷滑坡塌方主要分布于西山村、寶山村帶。西山灣村果園出現地裂縫,總體走向北西,裂縫寬0.3至1.0厘米。
Ⅶ度區(qū):西起罕吐柏下朝陽營子村,東到扎嘎斯臺蘇木烏蘭哈達村,南起隆昌鎮(zhèn),北至東沙布臺鄉(xiāng)姚家段村,面積2 527平方公里,其基本形態(tài)呈橢園型,長軸方向近東西向,長約80公里,短軸方向為北南向,長約45公里,長短軸之比為1.5。
地震時,Ⅶ度區(qū)內人們普遍聽到放炮或悶雷似的響聲,感到強烈顛簸晃動,室內的人驚慌逃出室外。有30%左右的土木、磚木房屋受到嚴重毀壞或倒塌,有40%左右的房屋為中等破壞,僅有30%左右的房屋輕微損壞或基本完好。土木結構房屋普遍發(fā)生裂縫,少數房屋受到嚴重破壞,或局部倒塌。磚木房屋也有輕微破壞,表現為墻體、窗角、門框裂縫,磚砌圍墻有部分倒塌受到中等損壞。磚混結構樓房有個別受到輕微破壞,主要是槽型板之間裂縫。在Ⅶ度區(qū)一般房屋的平均震害指數為0.15~0.3,震害比為嚴重毀壞4%,中等損壞8%, 輕微損壞20%。居民住宅煙筒25%左右的倒塌。
Ⅵ度區(qū):西起白音勿拉蘇木的哈日白其村,東至扎嘎斯臺蘇木,南起巴拉奇如德蘇木的薩如拉塔拉村,北至罕蘇木蘇木,面積10 362平方公里,長軸方向略呈北東向,長約150公里,短軸方向為北西向,長約100公里Ⅵ度區(qū)內,大多數土木、磚木結構的房屋承重墻體出現裂縫受到輕微破壞,個別房屋局部塌落,非承重墻體明顯破裂,少數年久失修的老舊土房受到嚴重毀壞或倒塌。約有5%的老舊土房嚴重破壞,15%的土木或磚木平房中等破壞,30%的輕微損壞,50%的基本完好。
天山口鎮(zhèn)仁義村,土木結構房屋墻體通裂、外傾,個別墻倒。磚木舊房墻角開裂、墻體裂縫。柴達木蘇木烏那嘎查,土木房屋普遍裂縫、掉土塊,個別局部倒塌。巴拉奇如德蘇木阿日諾嘎查,土木結構民房縱橫墻交接處裂縫較大,新建磚木房屋細微裂縫,基本完好或輕微破壞。
這次地震受災范圍包括赤峰市的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林西縣和錫林郭勒盟的西烏珠穆沁旗,其中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受災最為嚴重。克什克騰旗、寧城縣、敖漢旗、通遼市、奈曼旗、扎魯特旗、開魯縣、錫林浩特市等地強烈有感。地震共有4人死亡,60人重傷,1 004人輕傷。災區(qū)面積為11 979平方公里(按評估區(qū)域計),受災范圍涉及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右旗3個旗,37個鄉(xiāng)鎮(zhèn)蘇木,共408個嘎查村,災區(qū)人口共計480 869人、13 739戶。直接經濟損失80 649.25萬元。
【監(jiān)測預報】
1.以烏海地區(qū)小震群活動監(jiān)測為重點,成立以巴盟地震局和呼和浩特市地震局為牽頭單位的兩個短臨跟蹤工作協(xié)作組,部署和安排重點監(jiān)視區(qū)短臨跟蹤工作,制定沿晉冀蒙交界及以西地區(qū),特別是呼—包地區(qū)的短臨跟蹤工作方案,有效的強化重點監(jiān)視區(qū)震情監(jiān)測能力。
2.組織有關單位對伊克烏素地下流體異常、呼和浩特市市區(qū)部分水井升溫的異?,F象進行核實。
3.結合自治區(qū)中西部地震活動特點和監(jiān)測手段的分布狀況,在兩個重點監(jiān)視區(qū)布設10個二氧化碳觀測點,形成環(huán)鄂爾多斯塊體北緣,主要集中在呼—包地區(qū)的二氧化碳短臨跟蹤手段格局;并在察素齊和薩拉齊配置電磁波輻射儀,在呼和浩特市西龍王廟水井配置數字化地下流體觀測儀,基本形成分布于晉冀蒙交界及以西地區(qū)的,集電磁波、地下水位、二氧化碳和宏觀觀測站點的短臨跟蹤觀測系統(tǒng)。
4.計算機網絡技術得到充分應用,觀測數據、信息資料和會商報告全部實現網上及時交換。通過網絡完成2003年年中全會商會,同時形成對盟市地震局和臺站月會商報告堅持每月通過網絡上報并實行評議和指導的制度。
5.組織完成全區(qū)地震臺站觀測資料質量評比工作。參加2002年度全國各學科評比的項目,地震監(jiān)測預報中心地震編目、海拉爾地震臺數字地震臺網取得第二;滿洲里地震臺地磁、烏加河地震臺傾斜潮汐形變取得第三的成績。
6.呼和浩特地震臺、海拉爾地震臺優(yōu)化改造項目全部完成;烏加河地震臺優(yōu)化改造項目開始實施并完成部分土建工作。
7.根據實際情況,將內蒙古自治區(qū)防震減災“十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調整為數字測震觀測網絡、數字前兆觀測網絡、強震動觀測網絡、呼和浩特活斷層探測、自治區(qū)防震減災應急指揮系統(tǒng)、自治區(qū)地震信息網絡和阿爾山火山地震監(jiān)測7大項目。確定各項目的第一責任人,建立項目法人負責制度、財務管理制度,項目監(jiān)理制度和項目審計制度等。“內蒙古數字地震觀測網絡”項目完成各分項目的工程設計施工方案;自治區(qū)防震減災應急指揮基地項目已完成土建工程和內部裝修,部分已交付使用;呼和浩特市活斷層探測項目已列入全國20個首府城市計劃之中。
8.在全區(qū)臺站進行業(yè)務理論和觀測技能的考核。
【震災預防】
1.3月初,召開全區(qū)防震減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對2003年全區(qū)防震減災工作進行部署。11月,又召開全區(qū)地震趨勢會商、“十五”期間重點項目啟動、內蒙古自治區(qū)地震局建局三十年三會合一的會議。召開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會,在會上提交《自治區(qū)破壞性應急預案》和《自治區(qū)地震緊急救援隊組建方案》,兩方案經領導小組討論修改,原則通過。
2.對阿盟、烏海、巴盟、包頭、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集寧、二連等9個盟市的重點工程和重要工程的抗震設防情況進行檢查;同經貿委、水利聯(lián)合下發(fā)加強經貿和水利系統(tǒng)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的文件,將抗震設防要求列入行業(yè)項目管理。
3.對全區(qū)各盟市的重要工程的建設情況開展摸底統(tǒng)計調查,加大各盟市對建設工程的管理力度,全區(qū)12個盟市有10個盟市將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有8個盟市進入審批大廳。
4.2003年先后為內蒙古首府廣場、內蒙古大廈、包頭天然氣管道、包頭河西電廠、包頭土右電廠、烏海電廠三期擴建、矸石電廠、鄂爾多斯硅電聯(lián)產項目等30項重要工程項目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在深入工作的基礎上,明確提出錫盟地區(qū)及赤峰阿魯科爾沁旗等6旗縣工程建設按∨Ⅵ度設防的抗震設防要求。
5.組織召開紀念《防震減災法實施5周年》座談會,自治區(qū)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寶音德力格爾出席并講話。組織各廳局及大中型企業(yè)依照《破壞性地震應急管理條例》修改各單位的應急預案。組織有執(zhí)法資格的工作人員進行換證考試。
6.抓了全區(qū)“三網”建設工作,調查統(tǒng)計全區(qū)所有網點的聯(lián)絡方式,明確各網點的工作任務。
【地震應急與緊急救援】
1.重新修改完成并下發(fā)《內蒙古自治區(qū)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
2.與消防局召開三次協(xié)調會,并與政府各部門也進行協(xié)調,重新制定“內蒙古自治區(qū)地震緊急救援隊”組建方案。經自治區(qū)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討論原則同意。
3.進行兩次地震應急模擬演練,舉辦兩期地震應急與震害評估的培訓班。開展應急數據庫的資料、數據收集和圖件整理。
4.6月10日呼和浩特市發(fā)生4.2級地震后,面對市區(qū)震感強烈,市民驚恐的緊急局面,自治區(qū)地震局緊急啟動應急預案,在5分鐘內完成地震定位后,各部門迅速進入應急工作狀態(tài),在第一時間完成派出現場工作組的同時,應用歷史地震震例結合當地域地質構造條件和地震特性快速對震后趨勢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為政府正常開展工作,迅速安定社會、穩(wěn)定民心提供了科學、及時的依據,發(fā)揮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5.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5.9級地震發(fā)生后,面對又一次發(fā)生在人口高度聚集和經濟相對落后地區(qū)的強烈地震,自治區(qū)地震局與赤峰市地震局迅速啟動地震應急預案, 組成地震現場工作隊趕赴震區(qū)。同中國地震局、哈爾濱工力所用三天時間踏遍278.5萬平方公里,抽取107個抽樣點,以科學、準確和客觀地評估數據,完成災情評估結果和現場工作報告。同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遼寧地震局圓滿完成現場地震監(jiān)測和預報任務。
6.10月25日甘肅山丹—民樂地震發(fā)生后,自治區(qū)地震局又派出現場工作組,與阿盟地震局一起,對阿右旗一側的災害進行考察和評估,并協(xié)助當地政府開展抗震救災工作。
【宣傳教育】
1.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實施五周年慶?;顒?,在街頭、各大報刊、廣播電臺進行廣泛宣傳。
2.內蒙古自治區(qū)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正式落成并已納入自治區(qū)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自治區(qū)副主席郝益東、呼和浩特市政府副市長劉菊茹,黨委宣傳部、人大、科協(xié)等領導為基地落成剪彩,接待大、中學生和機關干部千余人。
3.結合自治區(qū)科普宣傳周和“7·28”地震紀念日,在首府、盟市所在地和旗縣所在地多次舉辦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在自治區(qū)黨校、市黨校、中小學進行宣傳教育,并多次深入社區(qū)宣傳和發(fā)放宣傳品,播放防震減災知識宣傳片等。
(龔建平)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