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卷
【內蒙古日報社領導名錄】
副書記 副社長 總編輯:賈學義(7月離任)
副書記 副社長 總編輯:王 開(7月任職)
黨委委員 副總編輯:于守民 相恒義
黨委委員 紀檢委書記:郭漠南(達斡爾族)
黨委委員 副總編輯:李玉林
黨委委員 副社長:張彥欽
黨委委員 副總編輯:吳海龍(蒙古族)
黨委委員 副社長:冀學博(蒙古族)
【概況】2010年,內蒙古日報社在新聞宣傳、報網互動、中宏觀管理、新媒體建設、做大做強傳媒集團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展。按照“一社三制”的改革目標和路徑,爭取到了自治區(qū)財政對蒙文報和離退休干部的定額撥款,全社歷史債務繼續(xù)得到化解。漢文報面向市場迅速做強,北方新報、印務中心、聞都置業(yè)公司、北方酒店公司在文化體制改革的推動下,邁上了新的發(fā)展臺階。多元化、產業(yè)化、集團化思路已展現了效果,內蒙古日報傳媒集團發(fā)展架構與態(tài)勢已經形成,邁向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新聞宣傳】一是重大主題宣傳凸顯主流媒體引導力。按照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關于為加快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提供有力思想輿論支持要求,蒙、漢文報及時開設“轉變方式,科學發(fā)展”專欄,刊發(fā)和撰寫理論文章、系列評論員文章。其他媒體也結合各自特點,以不同形式予以跟進,深入反映自治區(qū)在實施富民強區(qū)發(fā)展戰(zhàn)略、加快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的偉大實踐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二是大型新聞策劃和社會公益活動亮點頻現。通過不斷推出大型新聞策劃和社會公益活動,各媒體在擴大其影響力的同時,體現了各自的辦報辦刊辦網特色和新聞的獨家性。
三是公共突發(fā)事件反應迅速跟進有力。神華集團駱駝山煤礦發(fā)生透水事故、京藏高速公路新旗下營隧道坍塌、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春花花炮公司爆炸、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旅游客車翻車事故和東四盟市10旗縣雪災等突發(fā)事件,各媒體基本上做到了反應迅速、報道準確、應對有力。其中漢文報的東四盟市10旗縣雪災報道得到中宣部《新聞閱評》的表揚。
四是民生和監(jiān)督報道反響良好。漢文報主打專欄“關注民生”已經成為具有一定水準的品牌專欄。蒙文報針對蒙語授課民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一些地方禁牧補貼政策落實不到位等情況開展監(jiān)督報道,社會效果顯著?!侗狈叫聢蟆钒偃兆放袆?,受到讀者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新媒體建設】整建制接管內蒙古互聯網新聞中心,形成了《內蒙古日報》(蒙、漢文版)和《北方新報》三大辦報體系和中國蒙古語新聞網、內蒙古新聞網、北方新聞網三網格局。承辦《索倫嘎》雜志,與2009年底承辦的索倫嘎網形成一刊一網格局。社黨委抓住這個機遇決定按一報(刊)一網模式對報社新老媒體發(fā)展進行結構性調整,積極探索報網互動的發(fā)展新模式。
一是推動報網互動實踐。蒙文報出臺了《 報網互動實施辦法》,規(guī)范報網互動流程。建立了采編考核辦法及信息通報制度,把網站頻道分給各編采部門經營,要求記者寫的稿件必須先網后報?!侗狈叫聢蟆放c北方新聞網實現了報網聯動,報借網的技術,網借報的品牌,形成合力,取得了很大的社會效益。索倫嘎新聞中心采取“一個編輯部、兩個出口”的辦法,深度報道和重點內容集中放在雜志上,各類新聞和服務信息通過網絡發(fā)布。
二是整合技術和人力資源,占領技術高地。與蒙科立公司理清了技術服務與研發(fā)的關系,理順了中國蒙古語新聞網的組織和運轉模式,將中國蒙古語新聞網與蒙文報網絡部實行了一體化運作;將媒體形態(tài)的三報一刊四網和辦公局域網的技術服務進行整合,組建成立了傳媒集團互聯網技術服務中心,力圖延長報社經營產業(yè)鏈,增強自身科研能力,提高新媒體的競爭力,為推行一報一網報網互動戰(zhàn)略提供有力的技術服務支撐。
三是內蒙古互聯網新聞中心由漢編管理,重新確定其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對所有人員實行雙向選擇,完善制度建設,業(yè)務上正在融入漢編,為盡快實現漢文報報網互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榮譽】李建國、李德斌分別被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區(qū)勞動模范,烏云巴圖榮獲自治區(qū)十佳新聞工作者。烏吉斯古楞、格根圖雅、吉格木德采寫、編輯的《六座房講述六十年的變遷》榮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有14件新聞作品獲第十八屆內蒙古新聞獎。
【內蒙古日報社領導名錄】
副書記 副社長 總編輯:賈學義(7月離任)
副書記 副社長 總編輯:王 開(7月任職)
黨委委員 副總編輯:于守民 相恒義
黨委委員 紀檢委書記:郭漠南(達斡爾族)
黨委委員 副總編輯:李玉林
黨委委員 副社長:張彥欽
黨委委員 副總編輯:吳海龍(蒙古族)
黨委委員 副社長:冀學博(蒙古族)
【概況】2010年,內蒙古日報社在新聞宣傳、報網互動、中宏觀管理、新媒體建設、做大做強傳媒集團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展。按照“一社三制”的改革目標和路徑,爭取到了自治區(qū)財政對蒙文報和離退休干部的定額撥款,全社歷史債務繼續(xù)得到化解。漢文報面向市場迅速做強,北方新報、印務中心、聞都置業(yè)公司、北方酒店公司在文化體制改革的推動下,邁上了新的發(fā)展臺階。多元化、產業(yè)化、集團化思路已展現了效果,內蒙古日報傳媒集團發(fā)展架構與態(tài)勢已經形成,邁向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新聞宣傳】一是重大主題宣傳凸顯主流媒體引導力。按照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關于為加快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提供有力思想輿論支持要求,蒙、漢文報及時開設“轉變方式,科學發(fā)展”專欄,刊發(fā)和撰寫理論文章、系列評論員文章。其他媒體也結合各自特點,以不同形式予以跟進,深入反映自治區(qū)在實施富民強區(qū)發(fā)展戰(zhàn)略、加快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的偉大實踐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二是大型新聞策劃和社會公益活動亮點頻現。通過不斷推出大型新聞策劃和社會公益活動,各媒體在擴大其影響力的同時,體現了各自的辦報辦刊辦網特色和新聞的獨家性。
三是公共突發(fā)事件反應迅速跟進有力。神華集團駱駝山煤礦發(fā)生透水事故、京藏高速公路新旗下營隧道坍塌、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春花花炮公司爆炸、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旅游客車翻車事故和東四盟市10旗縣雪災等突發(fā)事件,各媒體基本上做到了反應迅速、報道準確、應對有力。其中漢文報的東四盟市10旗縣雪災報道得到中宣部《新聞閱評》的表揚。
四是民生和監(jiān)督報道反響良好。漢文報主打專欄“關注民生”已經成為具有一定水準的品牌專欄。蒙文報針對蒙語授課民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一些地方禁牧補貼政策落實不到位等情況開展監(jiān)督報道,社會效果顯著?!侗狈叫聢蟆钒偃兆放袆?,受到讀者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新媒體建設】整建制接管內蒙古互聯網新聞中心,形成了《內蒙古日報》(蒙、漢文版)和《北方新報》三大辦報體系和中國蒙古語新聞網、內蒙古新聞網、北方新聞網三網格局。承辦《索倫嘎》雜志,與2009年底承辦的索倫嘎網形成一刊一網格局。社黨委抓住這個機遇決定按一報(刊)一網模式對報社新老媒體發(fā)展進行結構性調整,積極探索報網互動的發(fā)展新模式。
一是推動報網互動實踐。蒙文報出臺了《 報網互動實施辦法》,規(guī)范報網互動流程。建立了采編考核辦法及信息通報制度,把網站頻道分給各編采部門經營,要求記者寫的稿件必須先網后報。《北方新報》與北方新聞網實現了報網聯動,報借網的技術,網借報的品牌,形成合力,取得了很大的社會效益。索倫嘎新聞中心采取“一個編輯部、兩個出口”的辦法,深度報道和重點內容集中放在雜志上,各類新聞和服務信息通過網絡發(fā)布。
二是整合技術和人力資源,占領技術高地。與蒙科立公司理清了技術服務與研發(fā)的關系,理順了中國蒙古語新聞網的組織和運轉模式,將中國蒙古語新聞網與蒙文報網絡部實行了一體化運作;將媒體形態(tài)的三報一刊四網和辦公局域網的技術服務進行整合,組建成立了傳媒集團互聯網技術服務中心,力圖延長報社經營產業(yè)鏈,增強自身科研能力,提高新媒體的競爭力,為推行一報一網報網互動戰(zhàn)略提供有力的技術服務支撐。
三是內蒙古互聯網新聞中心由漢編管理,重新確定其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對所有人員實行雙向選擇,完善制度建設,業(yè)務上正在融入漢編,為盡快實現漢文報報網互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榮譽】李建國、李德斌分別被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區(qū)勞動模范,烏云巴圖榮獲自治區(qū)十佳新聞工作者。烏吉斯古楞、格根圖雅、吉格木德采寫、編輯的《六座房講述六十年的變遷》榮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有14件新聞作品獲第十八屆內蒙古新聞獎。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