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在新左旗境內諾門罕布日德地區(qū)及蒙古國哈拉哈河中下游兩岸,爆發(fā)了一場震驚世界的“滿”蒙邊境戰(zhàn)爭,即日本、偽滿洲國與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規(guī)模軍事沖突事件。
諾門罕事件,起因于侵華日軍和外蒙軍為諾門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這塊呈三角形地區(qū)的歸屬問題,最后引起戰(zhàn)爭。
1935年起,日本關東軍駐海拉爾的部隊以及興安騎兵部隊,便以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為借口,不斷在中蒙邊界地帶進行挑釁,以試探蘇聯和蒙古的軍事實力。從1935年1月至1938年10月,共發(fā)生多次軍事沖突,規(guī)模逐步升級。1936年3月30日,日本關東軍澀各支隊1500人乘汽車50輛、裝甲車12輛、坦克4輛,入侵蒙古境內阿達格多蘭地區(qū),被蘇蒙軍隊擊潰。同年3月12日蘇蒙簽訂互助協定,不斷加強邊防。1938年7月,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開進海拉爾。同年10月,蘇蒙遠東軍第57特別軍開進蒙古駐防。
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決定首先在諾門罕一帶進攻蒙古人民共和國,占領其東部的領土哈拉哈地區(qū),作為下步侵入蘇聯遠東地區(qū)的跳板,進而實現蓄謀已久的“北進計劃”。5月4日,蒙軍第24國境警備隊由山西岸涉水到哈拉哈河以東地區(qū)放牧。偽興安警備騎兵第3連駐錫林陶拉蓋哨所的一班土兵立即開槍阻截,并上馬追趕,將蒙軍牧馬人和馬群趕回西岸。蒙軍第7國境哨所50余名騎兵攻占設在爭議地區(qū)的偽滿錫林陶拉蓋哨所。
5月13日晚21時,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騎兵聯隊長東八百藏中佐奉命率600多名騎兵、裝甲軍隊到達距諾門罕尚有80多公里的甘珠爾廟,派出偵查兵進行作戰(zhàn)準備。關東軍司令部將駐齊齊哈爾的飛行偵查第10戰(zhàn)隊、海拉爾飛行第24戰(zhàn)隊、關東軍汽車隊的運輸汽車100輛,歸23師團指揮、使用。
5月14~15日,東八百藏聯隊在5架日機的配合下,向哈拉哈河以東的蒙軍742高地攻擊。蒙軍居于劣勢(傷亡30余名),主動撤向河西。5月17日,東八百藏率部隊返回海拉爾。蘇聯政府依據《蘇蒙互助協定》而介入,立即將第11坦克旅開往哈拉哈河地區(qū),同時命令駐在烏蘭烏德的摩托化步兵第36師一部向哈拉哈河集合,并將第57特別軍司令部從烏蘭巴托遷到距哈拉哈河125公里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蘇聯的飛機也不斷在戰(zhàn)事地區(qū)集合,并在諾門罕地區(qū)飛行偵查。蒙軍騎兵第6師又度過哈拉哈河,架起浮橋。
1939年5月28日拂曉,由縣武光大佐負責指揮的第64聯隊、東八百藏中佐聯隊及偽滿興安騎兵第1、2、8團各一部,分三個方向圍攻蒙軍,結果被蘇蒙軍擊敗。6月18日,朱可夫被蘇軍統帥部任命為第57特別軍軍長。朱可夫到達塔木察格布拉格后,開始集結兵力,儲運軍需,在塔木察格布拉格、桑貝斯(今喬巴山)等地開辟野戰(zhàn)軍用機場,蘇戰(zhàn)斗機開始在空中與日機周旋。6月19日,蘇機轟炸阿爾山、甘珠爾廟和阿木古郎附近的日軍集結地,500桶汽油被炸起火。6月21日,日軍第2飛行集團團長嵯峨徹二中將把他的司令部從新京(今長春)遷至海拉爾,調來4個飛行團,集中17個戰(zhàn)斗轟炸、偵查機中隊。6月22日,蘇軍出動150架飛機空襲甘珠爾廟、阿木古郎將軍廟一帶的日軍集結地和野戰(zhàn)機場,日機也傾巢出動。雙方從22~24日,在諾門罕地區(qū)上空大戰(zhàn)3天,近60架飛機被打落在草原上。此后,蘇機不斷增多,而且出現新型戰(zhàn)斗機,日軍則逐漸喪失主動權,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
6月27日上午3時,137架日機在海拉爾機場起飛,編隊布滿海拉爾上空。6時20分,日軍機群到達塔木察格布拉格機場上空,進行狂轟濫炸,機場頓時黑煙覆蓋。日軍作戰(zhàn)部隊向關東軍司令部報告擊落蘇機99架,擊毀地面飛機25架。
6月下旬,關東軍司令官命令第23師團盡快發(fā)動地面攻勢。兵力共計3.6萬人、182輛坦克、112門各種火炮、180架飛機和400輛汽車。7月1日,日軍在小林少將的指揮下,1.5萬人的部隊向哈拉哈河西岸攻擊,中午時攻占河東岸的謝爾陶拉蓋高地。朱可夫組織150輛坦克、154輛裝甲車、90門大炮和全部飛機及其它部隊,分三路反攻。由于巴音查崗高地周圍全是開闊地,非常有利于飛機和戰(zhàn)車作戰(zhàn),日軍全部裸露在蘇軍坦克和裝甲車炮的面前。7月3日上午7時,第一批蘇軍轟炸機和殲擊機對日軍進行了轟炸和掃射。同時,蘇蒙軍的大炮猛烈轟擊日軍集群。這兩股火力立即阻止日軍行進,日軍無法開展火力,只顧匆忙地在沙地上挖拙個人掩體。上午9時,蘇軍第11坦克旅的150輛坦克向龜縮在沙丘掩體的日軍開火。此次關東軍損兵3000人,折將40(大約少將以下40名軍官陣亡)人。7月11日,關東軍司令部命令停止攻勢,進行戰(zhàn)線整頓,決定向諾門罕前線調兵。從旅順要塞調野戰(zhàn)重炮第3旅團,從內地調來獨立野戰(zhàn)重炮聯隊,從奉天(今沈陽)、北安、齊齊哈爾等地調來反坦克速射炮中隊,給23師團補充武器和兵員,增加飛機和車輛。
關東軍司令部從戰(zhàn)爭一開始,就指示石井部隊擬定在諾門罕地區(qū)的細菌戰(zhàn)計劃。7月13日,石井細菌部隊碇長少佐帶領22名敢死隊員,在哈拉哈河乘2只膠皮般頂水將22.5公斤傷寒、霍亂、鼠疫、鼻疽等細菌撒入河水里,向蘇蒙軍進行細菌戰(zhàn)。竟有1340名日軍染上傷寒病、赤痢病和霍病,731部隊軍醫(yī)和敢死隊員,被細菌傳染而亡命的達40多人。
7月23日,日軍在諾門罕前線各部隊經過半個月的補充和休整后,集中8萬兵員,近200門各種大炮和大量對付坦克的速射炮,全線發(fā)動總攻擊。24日,蘇軍發(fā)動反攻,日軍退回原地。25日,關東軍司令部下達“停止進攻,構筑陣地”的指示。8月4日,日本大本營命令在海拉爾建立第6軍司令部,獲州立兵中將任司令官,直接指揮諾門罕的戰(zhàn)事。
為早日解決諾門罕地區(qū)戰(zhàn)事,蘇軍統帥部決定在塔木察格布拉格的第57特別軍擴編成第1集團軍。這是臨時組織的具有獨立作戰(zhàn)職能的多種合成的大兵團。7月15日,朱可夫被任命為集團軍司令員。
8月20日凌晨,蘇蒙軍發(fā)起總攻戰(zhàn)役。日軍第6軍前線各部隊不少將校級軍官到海拉爾休假。日軍的防御設施只完成全部工程的三分之一。上午5時45分,蘇蒙軍開始炮擊日軍陣地,150架轟炸機和100架戰(zhàn)斗機向日軍轟炸掃射。日軍綿延40公里的前沿陣地,籠罩在濃烈的煙火之中,日軍的觀察所、通訊聯系及炮兵陣地全被摧毀。8時45分,蘇蒙軍分為3個集群,從南路、北路和黨中央3個方面向日軍陣地發(fā)起猛攻。8月23日,日軍第6軍組織反攻,在蘇軍的強大攻勢下,全線潰敗。為此,日本參謀部決定從本土抽調第5師團開赴滿洲里,增加關東軍的防衛(wèi)力量。關東軍在8月底集結4個師團在諾門罕地區(qū),并命第6軍制定新攻擊的作戰(zhàn)計劃,準備與蘇軍決戰(zhàn)。9月9日,日軍第6軍各師團已在戰(zhàn)場集結完畢。
9月15日,日本駐蘇大使東鄉(xiāng)與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簽訂停戰(zhàn)協定,雙方于9月16日凌晨2時停止一切實際軍事行動。
諾門罕之戰(zhàn),歷時135天。雙方投入戰(zhàn)場兵員20余萬人,大炮500余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死亡6萬余人。日本關東軍損耗5.4萬兵員和大量武器。傷亡最嚴重的是23師團,該師團出動的部隊共15975人,結果戰(zhàn)死4976人,戰(zhàn)傷5455人,生死不明的639人,患病的1340人??傆嫓p員為1.2萬人,占其總數的77%。
(作者單位:呼倫貝爾盟新左旗檔案史志局)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在新左旗境內諾門罕布日德地區(qū)及蒙古國哈拉哈河中下游兩岸,爆發(fā)了一場震驚世界的“滿”蒙邊境戰(zhàn)爭,即日本、偽滿洲國與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規(guī)模軍事沖突事件。
諾門罕事件,起因于侵華日軍和外蒙軍為諾門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這塊呈三角形地區(qū)的歸屬問題,最后引起戰(zhàn)爭。
1935年起,日本關東軍駐海拉爾的部隊以及興安騎兵部隊,便以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為借口,不斷在中蒙邊界地帶進行挑釁,以試探蘇聯和蒙古的軍事實力。從1935年1月至1938年10月,共發(fā)生多次軍事沖突,規(guī)模逐步升級。1936年3月30日,日本關東軍澀各支隊1500人乘汽車50輛、裝甲車12輛、坦克4輛,入侵蒙古境內阿達格多蘭地區(qū),被蘇蒙軍隊擊潰。同年3月12日蘇蒙簽訂互助協定,不斷加強邊防。1938年7月,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開進海拉爾。同年10月,蘇蒙遠東軍第57特別軍開進蒙古駐防。
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決定首先在諾門罕一帶進攻蒙古人民共和國,占領其東部的領土哈拉哈地區(qū),作為下步侵入蘇聯遠東地區(qū)的跳板,進而實現蓄謀已久的“北進計劃”。5月4日,蒙軍第24國境警備隊由山西岸涉水到哈拉哈河以東地區(qū)放牧。偽興安警備騎兵第3連駐錫林陶拉蓋哨所的一班土兵立即開槍阻截,并上馬追趕,將蒙軍牧馬人和馬群趕回西岸。蒙軍第7國境哨所50余名騎兵攻占設在爭議地區(qū)的偽滿錫林陶拉蓋哨所。
5月13日晚21時,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騎兵聯隊長東八百藏中佐奉命率600多名騎兵、裝甲軍隊到達距諾門罕尚有80多公里的甘珠爾廟,派出偵查兵進行作戰(zhàn)準備。關東軍司令部將駐齊齊哈爾的飛行偵查第10戰(zhàn)隊、海拉爾飛行第24戰(zhàn)隊、關東軍汽車隊的運輸汽車100輛,歸23師團指揮、使用。
5月14~15日,東八百藏聯隊在5架日機的配合下,向哈拉哈河以東的蒙軍742高地攻擊。蒙軍居于劣勢(傷亡30余名),主動撤向河西。5月17日,東八百藏率部隊返回海拉爾。蘇聯政府依據《蘇蒙互助協定》而介入,立即將第11坦克旅開往哈拉哈河地區(qū),同時命令駐在烏蘭烏德的摩托化步兵第36師一部向哈拉哈河集合,并將第57特別軍司令部從烏蘭巴托遷到距哈拉哈河125公里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蘇聯的飛機也不斷在戰(zhàn)事地區(qū)集合,并在諾門罕地區(qū)飛行偵查。蒙軍騎兵第6師又度過哈拉哈河,架起浮橋。
1939年5月28日拂曉,由縣武光大佐負責指揮的第64聯隊、東八百藏中佐聯隊及偽滿興安騎兵第1、2、8團各一部,分三個方向圍攻蒙軍,結果被蘇蒙軍擊敗。6月18日,朱可夫被蘇軍統帥部任命為第57特別軍軍長。朱可夫到達塔木察格布拉格后,開始集結兵力,儲運軍需,在塔木察格布拉格、桑貝斯(今喬巴山)等地開辟野戰(zhàn)軍用機場,蘇戰(zhàn)斗機開始在空中與日機周旋。6月19日,蘇機轟炸阿爾山、甘珠爾廟和阿木古郎附近的日軍集結地,500桶汽油被炸起火。6月21日,日軍第2飛行集團團長嵯峨徹二中將把他的司令部從新京(今長春)遷至海拉爾,調來4個飛行團,集中17個戰(zhàn)斗轟炸、偵查機中隊。6月22日,蘇軍出動150架飛機空襲甘珠爾廟、阿木古郎將軍廟一帶的日軍集結地和野戰(zhàn)機場,日機也傾巢出動。雙方從22~24日,在諾門罕地區(qū)上空大戰(zhàn)3天,近60架飛機被打落在草原上。此后,蘇機不斷增多,而且出現新型戰(zhàn)斗機,日軍則逐漸喪失主動權,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
6月27日上午3時,137架日機在海拉爾機場起飛,編隊布滿海拉爾上空。6時20分,日軍機群到達塔木察格布拉格機場上空,進行狂轟濫炸,機場頓時黑煙覆蓋。日軍作戰(zhàn)部隊向關東軍司令部報告擊落蘇機99架,擊毀地面飛機25架。
6月下旬,關東軍司令官命令第23師團盡快發(fā)動地面攻勢。兵力共計3.6萬人、182輛坦克、112門各種火炮、180架飛機和400輛汽車。7月1日,日軍在小林少將的指揮下,1.5萬人的部隊向哈拉哈河西岸攻擊,中午時攻占河東岸的謝爾陶拉蓋高地。朱可夫組織150輛坦克、154輛裝甲車、90門大炮和全部飛機及其它部隊,分三路反攻。由于巴音查崗高地周圍全是開闊地,非常有利于飛機和戰(zhàn)車作戰(zhàn),日軍全部裸露在蘇軍坦克和裝甲車炮的面前。7月3日上午7時,第一批蘇軍轟炸機和殲擊機對日軍進行了轟炸和掃射。同時,蘇蒙軍的大炮猛烈轟擊日軍集群。這兩股火力立即阻止日軍行進,日軍無法開展火力,只顧匆忙地在沙地上挖拙個人掩體。上午9時,蘇軍第11坦克旅的150輛坦克向龜縮在沙丘掩體的日軍開火。此次關東軍損兵3000人,折將40(大約少將以下40名軍官陣亡)人。7月11日,關東軍司令部命令停止攻勢,進行戰(zhàn)線整頓,決定向諾門罕前線調兵。從旅順要塞調野戰(zhàn)重炮第3旅團,從內地調來獨立野戰(zhàn)重炮聯隊,從奉天(今沈陽)、北安、齊齊哈爾等地調來反坦克速射炮中隊,給23師團補充武器和兵員,增加飛機和車輛。
關東軍司令部從戰(zhàn)爭一開始,就指示石井部隊擬定在諾門罕地區(qū)的細菌戰(zhàn)計劃。7月13日,石井細菌部隊碇長少佐帶領22名敢死隊員,在哈拉哈河乘2只膠皮般頂水將22.5公斤傷寒、霍亂、鼠疫、鼻疽等細菌撒入河水里,向蘇蒙軍進行細菌戰(zhàn)。竟有1340名日軍染上傷寒病、赤痢病和霍病,731部隊軍醫(yī)和敢死隊員,被細菌傳染而亡命的達40多人。
7月23日,日軍在諾門罕前線各部隊經過半個月的補充和休整后,集中8萬兵員,近200門各種大炮和大量對付坦克的速射炮,全線發(fā)動總攻擊。24日,蘇軍發(fā)動反攻,日軍退回原地。25日,關東軍司令部下達“停止進攻,構筑陣地”的指示。8月4日,日本大本營命令在海拉爾建立第6軍司令部,獲州立兵中將任司令官,直接指揮諾門罕的戰(zhàn)事。
為早日解決諾門罕地區(qū)戰(zhàn)事,蘇軍統帥部決定在塔木察格布拉格的第57特別軍擴編成第1集團軍。這是臨時組織的具有獨立作戰(zhàn)職能的多種合成的大兵團。7月15日,朱可夫被任命為集團軍司令員。
8月20日凌晨,蘇蒙軍發(fā)起總攻戰(zhàn)役。日軍第6軍前線各部隊不少將校級軍官到海拉爾休假。日軍的防御設施只完成全部工程的三分之一。上午5時45分,蘇蒙軍開始炮擊日軍陣地,150架轟炸機和100架戰(zhàn)斗機向日軍轟炸掃射。日軍綿延40公里的前沿陣地,籠罩在濃烈的煙火之中,日軍的觀察所、通訊聯系及炮兵陣地全被摧毀。8時45分,蘇蒙軍分為3個集群,從南路、北路和黨中央3個方面向日軍陣地發(fā)起猛攻。8月23日,日軍第6軍組織反攻,在蘇軍的強大攻勢下,全線潰敗。為此,日本參謀部決定從本土抽調第5師團開赴滿洲里,增加關東軍的防衛(wèi)力量。關東軍在8月底集結4個師團在諾門罕地區(qū),并命第6軍制定新攻擊的作戰(zhàn)計劃,準備與蘇軍決戰(zhàn)。9月9日,日軍第6軍各師團已在戰(zhàn)場集結完畢。
9月15日,日本駐蘇大使東鄉(xiāng)與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簽訂停戰(zhàn)協定,雙方于9月16日凌晨2時停止一切實際軍事行動。
諾門罕之戰(zhàn),歷時135天。雙方投入戰(zhàn)場兵員20余萬人,大炮500余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死亡6萬余人。日本關東軍損耗5.4萬兵員和大量武器。傷亡最嚴重的是23師團,該師團出動的部隊共15975人,結果戰(zhàn)死4976人,戰(zhàn)傷5455人,生死不明的639人,患病的1340人??傆嫓p員為1.2萬人,占其總數的77%。
(作者單位:呼倫貝爾盟新左旗檔案史志局)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