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承接上文就方志網絡化的較深層次的問題進行闡述,這些問題是在方志網絡化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
一、對方志網絡化進行再認識
這個問題對于建立什么樣的方志網絡和怎樣建立方志網絡至關重要。它是帶有根本性的、對方志網絡化具有實質影響的問題,它決定了方志網絡的適用性及其水平高低,乃至成敗。因為從本質上,方志網絡化是高智力投入和知識投入活動,它絕不是將方志內容搬上網絡就能奏效的。它需要從決策層面上對特定的方志內容進行系統(tǒng)分析,對方志內容在信息開發(fā)中的地位進行準確界定:對方志網絡系統(tǒng)進行科學設計;對方志網絡技術實現方案進行設計等。這些內容需要高智力投入,需要具備相應知識和能力的特殊人才。這一特殊要求不是普通的IT技術人才所能勝任的,而是要求對信息產業(yè)、方志內容、IT技術行業(yè)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并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方能勝任。這個角色人們通常稱之為“總信息師”,他的職能就是在組織決策層擔當網絡系統(tǒng)創(chuàng)新、設計的任務,然后交由具體實施者實現之。由此可見,他的職能是其他角色無法替代的,更不是專業(yè)IT公司所能包攬的。俗話說:“千軍易得,—將難求”。要想設計出高質量的方志網絡,需要花大力氣尋找能夠擔當方志網絡化重任的特殊人才,這個人才必須是領軍人物。
在網絡建設的層次上要先解決知識投入問題,再解決軟件開發(fā)問題,最后解決硬件工程問題。
二、設法解決方志網絡的動力機制問題
動力機制問題是所有系統(tǒng)正常運行的核心問題。缺少動力機制的系統(tǒng)不可能富有效率,沒有動力機制的系統(tǒng)更不可想象。就目前地方志辦機構編制歸屬來看,其社會公益性不容置疑。那么在這一屬性的前提下,要解決其運行動力機制問題,恐怕較盈利性單位更為困難。但是這并不是說動力機制問題不重要,可有可無,只是需要更為有效的動力機制設計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如激勵機制、人才選拔機制等。如果這個問題解決得不好,不但網絡實用性要大打折扣,其至于使方志信息內容成為“死亡檔案”,網絡變成缺少內容更新、沒有用戶光顧的死網,也是可能的。這是我們應該設法克服的不利因素。解決的方法可首先從業(yè)務的可持續(xù)性方面進行設計、規(guī)劃,在此基礎上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網絡運行激勵機制加以解決。解決這個問題的實質是運用切實可行的手段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才能,并使之制度化、規(guī)范化,將其融入網絡系統(tǒng)運行之中。
三、方志網絡方案設計要精益求精
解決了上述問題后,進入方案設計階段只是問題展開的過程。此過程要求對每個細節(jié)問題都要認真對待,要精益求精,在這里任何粗枝大葉都可能造成難以設想的嚴重后果。比如對于信息共享的理解與處理方法,關系到軟件兼容問題,網絡運行速度的問題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問題、內容開發(fā)成本問題等。有句形象的說法叫做“計算機只是一種放大器,放大的是設計人的智慧。設計人聰明,它就放大聰明,設計人愚蠢,它就放大愚蠢?!币虼饲胁豢傻粢暂p心。
根據專家的經驗之談,網絡建設應遵循“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擴展要快”的原則。想得要大就是在構思方面要能夠涵蓋所有涉及到的問題,如現實需要和長遠發(fā)展的關系問題,子系統(tǒng)和主體的關系問題等;起步要小就是要抓住當前需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著手實施,穩(wěn)扎穩(wěn)打地逐步推進,做到完成一個,用上一個,見效一個;擴展要快就是要盡快使方案付諸實施,按照既定方針逐一實現其功能,以便迅速達到預期日標,提高在同行業(yè)中的知名度,被社會所認可。
四、認真進形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一切講究投資回報的活動所遵循的原則。方志網絡化同樣需要進形成本核算。盡管地方志機構歸屬決定了它具有明顯的社會公益性,但也需要成本核算,需要講究投資回報。當然這里所指的回報首先是社會效益回報,其次是經濟補償性的收益回報。這也是維系方志網絡正常運行不可忽視的實質性問題。對此既要與盈利性網絡相區(qū)別,又要兼顧方志網絡的實際需要。
五、制定切實可行的項目效益測評標準
此項工作要在網絡化工程實施前進行,并盡可能地將能夠量化的指標量化處理,以便使測評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工程竣工驗收。另一方面也便于對本單位參與者的業(yè)績進行考核,兌現崗位責任制。鑒于此,應對制定的項目效益測評標準逐條進行實現度評估,做到既可行又具備高水準。這樣做的好處是項目效益目標清晰,驗收有據可依,責任明確。利于防止商家完成任務拿錢走人,對后續(xù)工作不聞不問,給建設單位造成損失。
綜上所述,方志網絡化是一項需要高智力投入的難度較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精心設計,統(tǒng)籌安排,認真組織實施,來不得半點粗心大意。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防空辦公室)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 本文承接上文就方志網絡化的較深層次的問題進行闡述,這些問題是在方志網絡化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
一、對方志網絡化進行再認識
這個問題對于建立什么樣的方志網絡和怎樣建立方志網絡至關重要。它是帶有根本性的、對方志網絡化具有實質影響的問題,它決定了方志網絡的適用性及其水平高低,乃至成敗。因為從本質上,方志網絡化是高智力投入和知識投入活動,它絕不是將方志內容搬上網絡就能奏效的。它需要從決策層面上對特定的方志內容進行系統(tǒng)分析,對方志內容在信息開發(fā)中的地位進行準確界定:對方志網絡系統(tǒng)進行科學設計;對方志網絡技術實現方案進行設計等。這些內容需要高智力投入,需要具備相應知識和能力的特殊人才。這一特殊要求不是普通的IT技術人才所能勝任的,而是要求對信息產業(yè)、方志內容、IT技術行業(yè)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并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方能勝任。這個角色人們通常稱之為“總信息師”,他的職能就是在組織決策層擔當網絡系統(tǒng)創(chuàng)新、設計的任務,然后交由具體實施者實現之。由此可見,他的職能是其他角色無法替代的,更不是專業(yè)IT公司所能包攬的。俗話說:“千軍易得,—將難求”。要想設計出高質量的方志網絡,需要花大力氣尋找能夠擔當方志網絡化重任的特殊人才,這個人才必須是領軍人物。
在網絡建設的層次上要先解決知識投入問題,再解決軟件開發(fā)問題,最后解決硬件工程問題。
二、設法解決方志網絡的動力機制問題
動力機制問題是所有系統(tǒng)正常運行的核心問題。缺少動力機制的系統(tǒng)不可能富有效率,沒有動力機制的系統(tǒng)更不可想象。就目前地方志辦機構編制歸屬來看,其社會公益性不容置疑。那么在這一屬性的前提下,要解決其運行動力機制問題,恐怕較盈利性單位更為困難。但是這并不是說動力機制問題不重要,可有可無,只是需要更為有效的動力機制設計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如激勵機制、人才選拔機制等。如果這個問題解決得不好,不但網絡實用性要大打折扣,其至于使方志信息內容成為“死亡檔案”,網絡變成缺少內容更新、沒有用戶光顧的死網,也是可能的。這是我們應該設法克服的不利因素。解決的方法可首先從業(yè)務的可持續(xù)性方面進行設計、規(guī)劃,在此基礎上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網絡運行激勵機制加以解決。解決這個問題的實質是運用切實可行的手段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才能,并使之制度化、規(guī)范化,將其融入網絡系統(tǒng)運行之中。
三、方志網絡方案設計要精益求精
解決了上述問題后,進入方案設計階段只是問題展開的過程。此過程要求對每個細節(jié)問題都要認真對待,要精益求精,在這里任何粗枝大葉都可能造成難以設想的嚴重后果。比如對于信息共享的理解與處理方法,關系到軟件兼容問題,網絡運行速度的問題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問題、內容開發(fā)成本問題等。有句形象的說法叫做“計算機只是一種放大器,放大的是設計人的智慧。設計人聰明,它就放大聰明,設計人愚蠢,它就放大愚蠢?!币虼饲胁豢傻粢暂p心。
根據專家的經驗之談,網絡建設應遵循“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擴展要快”的原則。想得要大就是在構思方面要能夠涵蓋所有涉及到的問題,如現實需要和長遠發(fā)展的關系問題,子系統(tǒng)和主體的關系問題等;起步要小就是要抓住當前需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著手實施,穩(wěn)扎穩(wěn)打地逐步推進,做到完成一個,用上一個,見效一個;擴展要快就是要盡快使方案付諸實施,按照既定方針逐一實現其功能,以便迅速達到預期日標,提高在同行業(yè)中的知名度,被社會所認可。
四、認真進形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一切講究投資回報的活動所遵循的原則。方志網絡化同樣需要進形成本核算。盡管地方志機構歸屬決定了它具有明顯的社會公益性,但也需要成本核算,需要講究投資回報。當然這里所指的回報首先是社會效益回報,其次是經濟補償性的收益回報。這也是維系方志網絡正常運行不可忽視的實質性問題。對此既要與盈利性網絡相區(qū)別,又要兼顧方志網絡的實際需要。
五、制定切實可行的項目效益測評標準
此項工作要在網絡化工程實施前進行,并盡可能地將能夠量化的指標量化處理,以便使測評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工程竣工驗收。另一方面也便于對本單位參與者的業(yè)績進行考核,兌現崗位責任制。鑒于此,應對制定的項目效益測評標準逐條進行實現度評估,做到既可行又具備高水準。這樣做的好處是項目效益目標清晰,驗收有據可依,責任明確。利于防止商家完成任務拿錢走人,對后續(xù)工作不聞不問,給建設單位造成損失。
綜上所述,方志網絡化是一項需要高智力投入的難度較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精心設計,統(tǒng)籌安排,認真組織實施,來不得半點粗心大意。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防空辦公室)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