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天足下的寸子
滿族,“女履旗鞋男穿靴”。婦女們喜歡穿一種叫做“寸子”的旗鞋。所謂“寸子”,是古代中華特色的高跟鞋。這種高跟鞋與外國的高跟鞋不一樣,她的高跟鑲嵌在腳心部位。其制法是在繡鞋底部黨中央鑲嵌上三四寸高的厚木底,雖有高于此者但也不可致尺,因此人稱“寸子”。
“寸子”的厚木底,有的兩頭寬、中間細,粗觀極類“馬蹄”,故名“馬蹄底”;有的上寬下窄,呈梯形,又像“花盆”,美其名曰“花盆底”;還有叫“龍魚底”、“四閃底”的。這種旗鞋,平空給人增高了四五寸,婦女們踩上這種鞋,走起路來,前傾后仰,婀娜多姿。
寸子的來歷源于滿族民間故事。相傳,多羅甘珠女罕的父王被一個名叫哈斯古罕的奸詐的部落首領(lǐng)害死,他們的王城阿克敦城也被奪走。該城三面圍著“紅眼哈塘”,紅銹水有三尺多深,人馬無法蹚過去。多羅甘珠想帶領(lǐng)人馬收復阿克敦城,但因紅眼哈塘的阻攔,無法實現(xiàn)。她愁得一籌莫展,在甸子邊走來走去,忽然發(fā)現(xiàn)大甸子上一群白鶴落下又飛起,受到了啟發(fā)。于是對寨子里的人說:“白鶴為啥能在泥塘里站挺長時間不下沉?因它腿長,又長著樹叉一樣很長的腳趾。我們不能做個白鶴腿,殺回家去嗎?”她帶領(lǐng)大家,做成了人造木鶴腿,順利地蹚過了紅眼哈塘,奪回了阿克敦城。從此,婦女們上山采蘑菇、采榛子,防備踩著毒蛇,都喜歡在腳上套上這種木鶴腿。后來世代相傳,越改越精致,就造出了高底木鞋——寸子。
入關(guān)后,由于政治、經(jīng)濟地位的改變,文化上的突進,以及與中原文化的廣泛融合,“寸子”的范圍越來越狹?!兜老桃詠沓半s記》記載京中滿族婦女的腳飾說:“……腳下應(yīng)穿高底繡花靴,其色紅、綠、黃、藍皆有,僅靴桶短于男靴,過踝而已。晚近趨于簡便,皆穿繡花平金鞋,然非高底不可?!闭f明那時雖然裝飾性變化很大,但卻仍是“非高底不可”。到清末,高底木鞋只在宮中嬪妃們的腳上可見,普通女子很少穿它。地處塞外的呼和浩特地區(qū)滿族婦女則更少穿用了。
現(xiàn)在,“寸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已不復穿用,它只出現(xiàn)在藝術(shù)舞臺上,人們只能在反映滿族生活的藝術(shù)節(jié)目中去觀賞它了。如《沈陽鼓舞》的滿族婦女,腳踩“寸子”在鼓面上起舞;滿族舞劇《珍珠湖》的婦女,也是腳踩“寸子”舞蹈的。
漢族的穿紅、戴紅、掛紅
在各種顏色中,北方的漢族把紅色看作吉色加以崇尚。紅紅的春聯(lián),紅紅的鞭炮,紅紅的社火,紅紅的燈籠,都可見一斑。這種崇尚也反映在衣飾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呼和浩特地區(qū)的青年婦女對紅色懷有特別的愛好,以紅襖綠褲為美,直到本世紀三十年代,仍可見到不少婦女穿紅襖或紅花襖。她們綰辮子用紅絨繩,也愛戴紅花、穿紅鞋,甚至她們喜愛的大柜、梳妝盒也要漆成大紅的。其實,穿戴紅色并不完全是婦女們的專利,男人也愛用紅色點綴自己的衣飾,如穿紅祖腰、系紅褲帶等。五十年代呼和浩特農(nóng)村結(jié)婚專用的上講究服飾,就是“海昌藍一身,大紅褲帶一根”?!昂2{”是當時的一種流行的藍布,做制服用,穿起來很氣派。
因為紅色是吉色,因而紅色成了婚嫁的專色。新郎要披紅,包袱要用紅包皮兒,新娘更是周身通紅:紅襖、紅褲、紅裙、紅蓋頭,加上大紅喜聯(lián)、喜字和紅燈、紅燭、紅氈毯的襯托,喜慶氣氛更加濃烈,婚宴因而被說成“紅事宴”。
紅色又是正色,因而被賦予另一種意義,即避邪。人們每逢“本命年”或“逢九年”,都要穿紅腰子,系紅褲帶。飛鳥的糞便偶爾落在身上,也要在落糞之處綴條紅布,據(jù)說這樣就可以驅(qū)邪除穢
奶茶飄香
金杯銀杯斟滿酒,
雙手舉過頭,
炒米奶茶手扒肉,
今天喝個夠……
這首《酒歌》,不僅呼和浩特地區(qū)的蒙古族在迎賓待客敬酒時要給賓客奉唱,而且漢族和其他民族在迎賓待客敬酒時也常唱。這段歌詞告訴人們,奶茶在呼和浩特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同酒和炒米一樣,占有重要的位置。
茶,蒙古語為“切”,是漢語的襲用。奶茶,蒙古語為“蘇貼切”。清代詩人姚元之在風俗詩中譯為“穌迭差”。蒙古族喝奶茶歷史很久遠,至少在宋遼時期茶葉已經(jīng)到了北方。宋朝為用茶換取北方游牧民的家畜及畜產(chǎn)品,在邊關(guān)實行“茶馬互市”,還專門建立了提舉茶馬司管理這一事宜。茶葉引進內(nèi)蒙古草原并形成像“廣東早茶”一樣的飲茶習慣,最遲也當在12世紀成吉思汗的時代,成吉思汗的《神茶罐的故事》就是一個佐證。
奶茶是以磚茶和牛奶為原料加水熬制成的,可作湯食下飯,或作特飲解酒,但最廣泛的是用作茶飲待客。清代珍妃之兄志銳寫的《奶茶》詩稱:“磚茶舂碎煮成糜,牛乳交融最合宜。”奶茶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故而成為塞北人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的飲料。奶茶飄香——使塞北人的茶道別具一格。當你應(yīng)邀做客時,你一落座,主人給你端上的是香噴噴的大碗奶茶;當你走進牧區(qū)的蒙古包時,主人首先給你倒上一碗奶茶,并捧出炒米、奶酪、奶油以及馓子等食品;當你在過春節(jié)給親友拜年時,一進家主人首先給你倒上一龍碗奶茶。在城市里,奶茶也是必不可少的茶飲、湯食和特飲。在賓館、招待所、飯店里,用早點時往往少不了奶茶。作食用的奶茶,可以就著茶點邊飲邊食,也可以在奶茶里放入黃油,泡上炒米。喜歡用鹽的,可拿奶茶泡過的筷子蘸取適量鹽,喜歡用糖的也可加些白糖。有的也可邊喝奶茶,邊吃手把肉等各種食品。因為蒙古族喝奶茶和滿、漢族用茶方法不同,所以人們也把奶茶叫“蒙古茶”。清代詩人對塞外奶茶的評價是:“如京師面茶,蒙人謂哈喇茶。沖炒米食之,即朝餐矣。平時亦飲此?!?《歷代邊塞詩選》注)。奶茶不宜長時間熬煮和長時間擱放。長時間熬煮會使鮮奶老化而破壞營養(yǎng),長時間(尤其隔夜)擱放則會變質(zhì)。
塞北人飲食奶茶,并不比潮汕人飲用“功夫茶”、日本人敬“茶道”遜色。雅致程度亦不次于“功夫茶”和“茶道”者。當您在勞頓乏困之時,當您在劇烈運動之后,當您在稍染風寒之際,當您在酒足飯飽之余,您安安穩(wěn)穩(wěn)地落座,不緊不慢地飲用奶茶,幾碗下去,頭上、身上就會沁出微微汗霜。于是,勞頓乏困逐漸減退,緊張的情緒逐漸平靜,風寒感冒也會痊愈,醉后的酒勁逐漸消弱,下肚的肉食也會消化得快一些。
在呼和浩特做客,上自場面應(yīng)酬,下至民間往來,都離不了飲食奶茶。這是草原民族的茶文化,也是“茶馬互市”的紀念品。它載著歷史,也載著哲理。請記住蒙古族祝詞家的提醒:
白酒喲,就是黑酒,
喝多了糊涂;
紅茶喲,就是黑茶,
喝多了飄乎,
只有奶茶喲,
才像母親的乳……
手扒肉與羊背子
蒙古族喜食羊肉,習慣地稱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常見的佳肴是“手扒羊”和“羊背子”。1961年9月,著名作家老舍來內(nèi)蒙古參觀訪問,寫過一首反映“手抓羊”的詩,收集在《老舍文集》第十三卷,實際他吃的就是“手扒肉”:
主人好客手抓羊,
乳酒酥油色色香。
祝福頻頻難盡意,
舉杯切切莫相忘。
老翁猶唱當年曲,
少女新添時代裝。
蒙漢情深何忍別,
天涯碧草話斜陽。
“手把肉”是蒙古族傳統(tǒng)肉食品,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至今流行于呼和浩特牧區(qū)。選用肥嫩的小口羯羊肉制成。如羊在平原草場上放牧,經(jīng)常吃野韭、沙蔥則肉味更加鮮美。手扒羊的傳統(tǒng)做法是:將羊宰殺后,剝皮,取出內(nèi)臟,去掉頭蹄,然后將羊卸成若干塊,放入鍋內(nèi),不加調(diào)料和食鹽,用清水煮至七八分熟即可?,F(xiàn)在的烹制法有了改進:除上述第一道工序外,還要加佐料進行第二道工序。手扒羊肉質(zhì)鮮嫩,味美可口,食用時常用蒙古刀切成小塊,蘸上青蒜末、鮮醬油。當?shù)孛晒抛辶晳T吃法是一手拿肉骨頭,一手拿蒙古刀,邊剔邊吃,技藝嫻熟,常??勺龅焦穷^上一絲肉渣都不剩。清代“伊犁將軍”他塔拉氏曾經(jīng)路過綏蒙商道的兵站,他在《張家口至烏里雅蘇臺竹枝詞》中描寫過蒙古族少女為客人做手扒羊的情景:
彼妹二八飾明珰,
執(zhí)爨(音串、燒火做飯)司茶鎮(zhèn)日忙。
待得釜中羊胛熟,
為儂含笑一先嘗。
至于“羊背子”,那是蒙古族傳統(tǒng)菜肴,又叫“五叉”、“烏叉”、“烏查”。呼和浩特牧區(qū)特具民族風味的高級肉席之一。據(jù)《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定天下,大享功臣,設(shè)全羊為烏查之案。”說明“烏查”當時曾貴為宮廷御膳。通常羊背子的做法為“將綿羯羊一只殺死,去頭、皮、腿和內(nèi)臟,將羊背脊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為一段,帶尾下鍋;同時將前部各骨關(guān)節(jié)連肉分開,壓在后部五叉下面,入鍋用白水煮至七八分熟,用大銅盤盛之,擺成整羊形狀。上席時,先擺奶茶及奶食品,再上四冷菜和酒,然后才上羊背子?!把虮匙印睘槊晒抛骞?jié)目、婚禮、款待貴客的大宴,常伴有歌舞娛樂,飲宴通宵達旦
天足下的寸子
滿族,“女履旗鞋男穿靴”。婦女們喜歡穿一種叫做“寸子”的旗鞋。所謂“寸子”,是古代中華特色的高跟鞋。這種高跟鞋與外國的高跟鞋不一樣,她的高跟鑲嵌在腳心部位。其制法是在繡鞋底部黨中央鑲嵌上三四寸高的厚木底,雖有高于此者但也不可致尺,因此人稱“寸子”。
“寸子”的厚木底,有的兩頭寬、中間細,粗觀極類“馬蹄”,故名“馬蹄底”;有的上寬下窄,呈梯形,又像“花盆”,美其名曰“花盆底”;還有叫“龍魚底”、“四閃底”的。這種旗鞋,平空給人增高了四五寸,婦女們踩上這種鞋,走起路來,前傾后仰,婀娜多姿。
寸子的來歷源于滿族民間故事。相傳,多羅甘珠女罕的父王被一個名叫哈斯古罕的奸詐的部落首領(lǐng)害死,他們的王城阿克敦城也被奪走。該城三面圍著“紅眼哈塘”,紅銹水有三尺多深,人馬無法蹚過去。多羅甘珠想帶領(lǐng)人馬收復阿克敦城,但因紅眼哈塘的阻攔,無法實現(xiàn)。她愁得一籌莫展,在甸子邊走來走去,忽然發(fā)現(xiàn)大甸子上一群白鶴落下又飛起,受到了啟發(fā)。于是對寨子里的人說:“白鶴為啥能在泥塘里站挺長時間不下沉?因它腿長,又長著樹叉一樣很長的腳趾。我們不能做個白鶴腿,殺回家去嗎?”她帶領(lǐng)大家,做成了人造木鶴腿,順利地蹚過了紅眼哈塘,奪回了阿克敦城。從此,婦女們上山采蘑菇、采榛子,防備踩著毒蛇,都喜歡在腳上套上這種木鶴腿。后來世代相傳,越改越精致,就造出了高底木鞋——寸子。
入關(guān)后,由于政治、經(jīng)濟地位的改變,文化上的突進,以及與中原文化的廣泛融合,“寸子”的范圍越來越狹?!兜老桃詠沓半s記》記載京中滿族婦女的腳飾說:“……腳下應(yīng)穿高底繡花靴,其色紅、綠、黃、藍皆有,僅靴桶短于男靴,過踝而已。晚近趨于簡便,皆穿繡花平金鞋,然非高底不可。”說明那時雖然裝飾性變化很大,但卻仍是“非高底不可”。到清末,高底木鞋只在宮中嬪妃們的腳上可見,普通女子很少穿它。地處塞外的呼和浩特地區(qū)滿族婦女則更少穿用了。
現(xiàn)在,“寸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已不復穿用,它只出現(xiàn)在藝術(shù)舞臺上,人們只能在反映滿族生活的藝術(shù)節(jié)目中去觀賞它了。如《沈陽鼓舞》的滿族婦女,腳踩“寸子”在鼓面上起舞;滿族舞劇《珍珠湖》的婦女,也是腳踩“寸子”舞蹈的。
漢族的穿紅、戴紅、掛紅
在各種顏色中,北方的漢族把紅色看作吉色加以崇尚。紅紅的春聯(lián),紅紅的鞭炮,紅紅的社火,紅紅的燈籠,都可見一斑。這種崇尚也反映在衣飾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呼和浩特地區(qū)的青年婦女對紅色懷有特別的愛好,以紅襖綠褲為美,直到本世紀三十年代,仍可見到不少婦女穿紅襖或紅花襖。她們綰辮子用紅絨繩,也愛戴紅花、穿紅鞋,甚至她們喜愛的大柜、梳妝盒也要漆成大紅的。其實,穿戴紅色并不完全是婦女們的專利,男人也愛用紅色點綴自己的衣飾,如穿紅祖腰、系紅褲帶等。五十年代呼和浩特農(nóng)村結(jié)婚專用的上講究服飾,就是“海昌藍一身,大紅褲帶一根”?!昂2{”是當時的一種流行的藍布,做制服用,穿起來很氣派。
因為紅色是吉色,因而紅色成了婚嫁的專色。新郎要披紅,包袱要用紅包皮兒,新娘更是周身通紅:紅襖、紅褲、紅裙、紅蓋頭,加上大紅喜聯(lián)、喜字和紅燈、紅燭、紅氈毯的襯托,喜慶氣氛更加濃烈,婚宴因而被說成“紅事宴”。
紅色又是正色,因而被賦予另一種意義,即避邪。人們每逢“本命年”或“逢九年”,都要穿紅腰子,系紅褲帶。飛鳥的糞便偶爾落在身上,也要在落糞之處綴條紅布,據(jù)說這樣就可以驅(qū)邪除穢
奶茶飄香
金杯銀杯斟滿酒,
雙手舉過頭,
炒米奶茶手扒肉,
今天喝個夠……
這首《酒歌》,不僅呼和浩特地區(qū)的蒙古族在迎賓待客敬酒時要給賓客奉唱,而且漢族和其他民族在迎賓待客敬酒時也常唱。這段歌詞告訴人們,奶茶在呼和浩特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同酒和炒米一樣,占有重要的位置。
茶,蒙古語為“切”,是漢語的襲用。奶茶,蒙古語為“蘇貼切”。清代詩人姚元之在風俗詩中譯為“穌迭差”。蒙古族喝奶茶歷史很久遠,至少在宋遼時期茶葉已經(jīng)到了北方。宋朝為用茶換取北方游牧民的家畜及畜產(chǎn)品,在邊關(guān)實行“茶馬互市”,還專門建立了提舉茶馬司管理這一事宜。茶葉引進內(nèi)蒙古草原并形成像“廣東早茶”一樣的飲茶習慣,最遲也當在12世紀成吉思汗的時代,成吉思汗的《神茶罐的故事》就是一個佐證。
奶茶是以磚茶和牛奶為原料加水熬制成的,可作湯食下飯,或作特飲解酒,但最廣泛的是用作茶飲待客。清代珍妃之兄志銳寫的《奶茶》詩稱:“磚茶舂碎煮成糜,牛乳交融最合宜?!蹦滩璧臓I養(yǎng)價值很高,故而成為塞北人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的飲料。奶茶飄香——使塞北人的茶道別具一格。當你應(yīng)邀做客時,你一落座,主人給你端上的是香噴噴的大碗奶茶;當你走進牧區(qū)的蒙古包時,主人首先給你倒上一碗奶茶,并捧出炒米、奶酪、奶油以及馓子等食品;當你在過春節(jié)給親友拜年時,一進家主人首先給你倒上一龍碗奶茶。在城市里,奶茶也是必不可少的茶飲、湯食和特飲。在賓館、招待所、飯店里,用早點時往往少不了奶茶。作食用的奶茶,可以就著茶點邊飲邊食,也可以在奶茶里放入黃油,泡上炒米。喜歡用鹽的,可拿奶茶泡過的筷子蘸取適量鹽,喜歡用糖的也可加些白糖。有的也可邊喝奶茶,邊吃手把肉等各種食品。因為蒙古族喝奶茶和滿、漢族用茶方法不同,所以人們也把奶茶叫“蒙古茶”。清代詩人對塞外奶茶的評價是:“如京師面茶,蒙人謂哈喇茶。沖炒米食之,即朝餐矣。平時亦飲此。”(《歷代邊塞詩選》注)。奶茶不宜長時間熬煮和長時間擱放。長時間熬煮會使鮮奶老化而破壞營養(yǎng),長時間(尤其隔夜)擱放則會變質(zhì)。
塞北人飲食奶茶,并不比潮汕人飲用“功夫茶”、日本人敬“茶道”遜色。雅致程度亦不次于“功夫茶”和“茶道”者。當您在勞頓乏困之時,當您在劇烈運動之后,當您在稍染風寒之際,當您在酒足飯飽之余,您安安穩(wěn)穩(wěn)地落座,不緊不慢地飲用奶茶,幾碗下去,頭上、身上就會沁出微微汗霜。于是,勞頓乏困逐漸減退,緊張的情緒逐漸平靜,風寒感冒也會痊愈,醉后的酒勁逐漸消弱,下肚的肉食也會消化得快一些。
在呼和浩特做客,上自場面應(yīng)酬,下至民間往來,都離不了飲食奶茶。這是草原民族的茶文化,也是“茶馬互市”的紀念品。它載著歷史,也載著哲理。請記住蒙古族祝詞家的提醒:
白酒喲,就是黑酒,
喝多了糊涂;
紅茶喲,就是黑茶,
喝多了飄乎,
只有奶茶喲,
才像母親的乳……
手扒肉與羊背子
蒙古族喜食羊肉,習慣地稱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常見的佳肴是“手扒羊”和“羊背子”。1961年9月,著名作家老舍來內(nèi)蒙古參觀訪問,寫過一首反映“手抓羊”的詩,收集在《老舍文集》第十三卷,實際他吃的就是“手扒肉”:
主人好客手抓羊,
乳酒酥油色色香。
祝福頻頻難盡意,
舉杯切切莫相忘。
老翁猶唱當年曲,
少女新添時代裝。
蒙漢情深何忍別,
天涯碧草話斜陽。
“手把肉”是蒙古族傳統(tǒng)肉食品,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至今流行于呼和浩特牧區(qū)。選用肥嫩的小口羯羊肉制成。如羊在平原草場上放牧,經(jīng)常吃野韭、沙蔥則肉味更加鮮美。手扒羊的傳統(tǒng)做法是:將羊宰殺后,剝皮,取出內(nèi)臟,去掉頭蹄,然后將羊卸成若干塊,放入鍋內(nèi),不加調(diào)料和食鹽,用清水煮至七八分熟即可。現(xiàn)在的烹制法有了改進:除上述第一道工序外,還要加佐料進行第二道工序。手扒羊肉質(zhì)鮮嫩,味美可口,食用時常用蒙古刀切成小塊,蘸上青蒜末、鮮醬油。當?shù)孛晒抛辶晳T吃法是一手拿肉骨頭,一手拿蒙古刀,邊剔邊吃,技藝嫻熟,常常可做到骨頭上一絲肉渣都不剩。清代“伊犁將軍”他塔拉氏曾經(jīng)路過綏蒙商道的兵站,他在《張家口至烏里雅蘇臺竹枝詞》中描寫過蒙古族少女為客人做手扒羊的情景:
彼妹二八飾明珰,
執(zhí)爨(音串、燒火做飯)司茶鎮(zhèn)日忙。
待得釜中羊胛熟,
為儂含笑一先嘗。
至于“羊背子”,那是蒙古族傳統(tǒng)菜肴,又叫“五叉”、“烏叉”、“烏查”。呼和浩特牧區(qū)特具民族風味的高級肉席之一。據(jù)《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定天下,大享功臣,設(shè)全羊為烏查之案?!闭f明“烏查”當時曾貴為宮廷御膳。通常羊背子的做法為“將綿羯羊一只殺死,去頭、皮、腿和內(nèi)臟,將羊背脊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為一段,帶尾下鍋;同時將前部各骨關(guān)節(jié)連肉分開,壓在后部五叉下面,入鍋用白水煮至七八分熟,用大銅盤盛之,擺成整羊形狀。上席時,先擺奶茶及奶食品,再上四冷菜和酒,然后才上羊背子。“羊背子”為蒙古族節(jié)目、婚禮、款待貴客的大宴,常伴有歌舞娛樂,飲宴通宵達旦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