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第五期

  • (民俗風情)淺析歷史地理環(huán)境與滿族服飾關(guān)系
  • 提要:服飾是人類物質(zh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濃郁的地域特征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受到當?shù)靥厥鈿v史地理環(huán)境的深刻影響,滿族服飾的款式、色彩、紋樣、面料受到東北地區(qū)寒冷氣候,復雜地形等歷史自然地理因素和風俗、宗教、審美等歷史人文地理因素影響,顯示出別具一格的服飾特征。

    關(guān)鍵詞:滿族  服飾  歷史地理

    一、滿族的歷史及其分布

    滿族是公元前16世紀初開始形成的一個民族,它的名稱是在明代末年( 17 世紀初) 才出現(xiàn)的。但是它有著悠久的歷史, 追根溯源, 可向上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肅慎人。先秦古籍里記載的生活在商周時期的肅慎人(公元前16 世紀—公元前3 世紀) ,就是滿族的最早先人。漢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書上分別記載的挹婁(漢、三國、晉) 、勿吉(南北朝) 、靺鞨(隋、唐) 、女真(遼、宋、元、明) ,這些都是肅慎的后裔, 也是滿族的先人。[1]滿族作為一個新生的民族, 并不完全與他們的先祖相同, 它是從肅慎到女真, 經(jīng)過多次分化與融合形成的民族。相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使?jié)M族很大程度的繼承了其先祖的文化傳統(tǒng)。

    滿族的先人,肅慎系民族生活在長白山、松花江和黑龍江一帶, 由于民族自然遷徙以及歷史政治原因,滿族則形成大分散之中夾雜有小聚居的分布特點。其主要分布在吉林、遼寧、黑龍江三個省,其中遼寧省人口最多,其余則多分散在北方各地區(qū),并且成為我國東北地區(qū)人數(shù)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

    二、歷史自然地理因素對滿族服飾的影響

    (一)“白山黑水”的地貌形態(tài)帶來了便于騎射的服飾特征

    滿族和它的先人長期在我國東北地區(qū)活動,這一地區(qū)主要有三種各異的地理環(huán)境類型:大興安嶺西部的草原地理環(huán)境;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區(qū)及北部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的山水交錯地理環(huán)境;大興安嶺以東、長白山脈以西貫穿南北的平原地理環(huán)境。這種平原、山地、丘陵、河流兼有的地理地貌,使得滿族同平原地區(qū)的以種植為主的農(nóng)業(yè)民族、草原地區(qū)的以放牧為主的游牧民族及江海地區(qū)的以捕魚為生的漁業(yè)民族大不相同,它是一個以狩獵為主,同時也從事農(nóng)耕和畜牧業(yè)的山林民族。在山水之中,人們世世代代以狩獵采集花果為生,騎射自然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長年累月的縱馬揚鞭,馳騁在東北的崇山峻嶺之中,所以服飾也明顯帶有適應在東北特殊環(huán)境中騎射生活的需要。乾隆在講滿族服飾時說:“我朝冠朝制度,法守攸關(guān),尤與騎射舊俗為便”[2]。一句話即道出了滿族人在服飾上的突出特點。

    在裝束上,滿族男女多穿“馬蹄袖”的袍褂, 這就是常說的滿族旗袍。其裁剪簡單明快,圓領(lǐng)、捻襟(大襟)、左衽、束腰、四面開禊、窄袖(有的帶箭袖)。左衽的樣式,應該和狩獵這種獨特的生產(chǎn)活動有關(guān)。騎馬射箭時,左手執(zhí)弓,右手搭箭,當發(fā)現(xiàn)準確的目標,以最快的速度發(fā)箭才能保證獵獲的成功率。服裝左衽可以避免對右手發(fā)箭的阻礙。窄窄的袖子,也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被稱馬蹄袖,它有在騎射時放下來保護手背手腕的功能。身著長袍即旗袍,長袍一般腰間有束帶,既可以抵御寒風直接灌入又可以將干糧和其它的生活用品放入懷中,給出門行獵帶來便利。袍子四面開叉到膝蓋,這可以防止騎馬時裹住雙腳,同時便于上下,非常適合狩獵。在長袍外面一般套一個齊腰的短褂稱為馬褂,高領(lǐng)對襟,四面開禊,長到腰部,袖子部位比較短,里面長袍的袖子因此可以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就是所謂的大小袖。短衣短袖的形制使得活動更加便捷,適合騎射。滿族男子下身也有的穿褲子,長腰寬襠,褲腰高并且寬,需要在腰間抿個大折系褲帶上,褲腳也同樣抿折扎腳帶。冬季往往穿的是一種套褲,樣式奇特,只有褲筒卻沒有褲襠,兩個褲腳單獨的分開,因為這樣便于騎馬,所以被一直沿襲下來。

        滿族的飾物也很多與狩獵生活有關(guān)。滿族人出門,“腰帶必系小刀、石子袋、火連袋、手帕等物”[3]。這些東西都是出外打獵必需帶的物品,每次男子出去狩獵,往往需要幾日甚至幾十日才能回來,當他們在遠離住所的森林中獵到野味時,就用火鐮點起熊熊的篝火,把野味放在火上進行烘烤,烤熟后大家用各自必帶的小刀割肉食用。此外滿族人還習慣攜帶煙袋,荷包等。荷包,最初是食袋,裝入易帶食物在打獵時充饑,在后來逐步演變成佩帶的飾品,其內(nèi)可以裝煙草,香料等。

    (二)寒冷的氣候特征決定了服飾的御寒性

    東北林區(qū)及沿江兩岸處于高緯度地區(qū),長期氣候寒冷氣溫偏低,為了抵御嚴寒,度過漫長的冬季,服飾的防寒保暖性是必須的。

    滿族地對寒冷的防御措施從頭部就開始了。滿族人特別喜歡戴帽子,有暖帽、涼帽、便帽、坤秋帽等。《燕京歲時記·換季》云:“每至三月?lián)Q戴涼帽,八月?lián)Q戴暖帽。屆時由禮部奏請,大約在二十日前后居多,換戴涼帽時婦女皆換玉簪。換戴暖帽時婦女皆換金簪?!?/SPAN>[4]其中的暖帽,就是冬季滿族人經(jīng)常佩戴的帽子,圓圓的形狀,帽檐向上翻起,帽頂特意用紅縵作為裝飾,帽子大多用皮料制作,也有用呢子、緞、布制成的,它的主要功用就是保護頭部,抵御嚴寒。滿族婦女在天氣稍冷的時節(jié),其額間常用遮眉勒,套在額頭上掩蓋到雙耳,余下來的兩帶于髻下,一方面作為美的裝飾,一方面還有御寒的功效。八旗貴族婦女用的遮眉勒,更為奢侈華麗,常常會在其上點綴珠寶,做成花卉或“吉祥如意”、“?!?、“壽”等吉祥的文字。平民百姓婦女戴的,大多用黑絨制作而成,有的加綴一些珠翠或者繡一些花緞。滿族婦女服飾的另一大亮點在她們的圍巾,圍巾即系在脖頸上的絲帶,寬約2寸長約3尺,從脖子后面向前圍繞,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到衣服捻襟的里面。這不僅美觀大方還可以有保暖之效。

    滿族服飾的材質(zhì)樣式,也與寒冷的氣候有著不可忽視的關(guān)系。獵獲的獸皮一般是滿族及其先世做衣服的原料,加工成保暖防水的服飾?!洞蠼饑尽肪砣庞涊d:“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御寒,所以不論貧富皆服之?!?/SPAN>[5]《三朝北盟會編》卷三載:“女真地冬極寒,多衣皮,雖得一鼠,亦褫皮藏之,皆以厚皮為衣,非入室不撤?!?/SPAN>[6]《建州聞見錄》載建州女真“冬寒皆服毛裘”帽子也“以皮為之”[7]。如161810月東方虎爾哈部有百戶來降,賜給為首的納喀達八大人,“豹皮銀邊、掛蟒面的皮襖,長的皮端罩,貂皮暖帽等”[8]。

    靰鞡這個具有滿族特色的鞋也是防寒的佳品。在東北寒冷的冬季,滿族人及其先世多在冰天雪地里狩獵,剛開始用打來的獵物皮裹足來保護雙腳,后來逐漸演變成了鞋,即靰鞡。“護臘(靰鞡),革履也。絮毛子草于中,可御寒。”靰鞡以豬、牛的毛皮為原料,鞋底與鞋面同用一整塊皮,“屈曲成之,不加緣飾,覆及足背”,穿著時鞋中在放入靰鞡草(又名烏拉草),這種草細如線柔如棉,把它墊在鞋里,可以防潮保暖不至于凍壞雙腳。所以“烏拉草”也被稱為東北三寶之一。

    三、人文地理因素對滿族服飾的影響

    (一)政治因素影響下的服飾等級

    滿族作為清代的統(tǒng)治民族, 在中國歷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其服飾也在當時那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 顯現(xiàn)出獨特的政治意義, 服飾也成為統(tǒng)治者作為區(qū)別社會地位,維護皇權(quán)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

    滿洲問鼎中原以后,順治、康熙、雍正等皇帝多次對服飾進行了規(guī)范。直到乾隆皇帝時,才形成了滿族傳統(tǒng)服飾為基礎(chǔ)的一套完整服飾制度。其特點就是不一樣的服飾樣式、紋章與官員的品級一一對應。冠服中的蟒袍,三品以上的官員繡9個蟒,四品以下的繡8個蟒, 七品以下則5, 袍的下擺繡著云水的圖案, 以天藍色作為正色?;首宓姆椙昂笞笥议_四個衩, 其它服飾則是左右開兩個衩。補服則是用縫在褂上不同圖案的補子為標記來區(qū)分官員品級的高低。例如貝予以上官員用圓形補子,一品到九品的官員都用方形補子。文官武官補服繡的內(nèi)容也各不相同, 文官為飛禽, 武官則為走獸。按照一品至九品順序文官補子上的飛禽依次是仙鶴、錦雞、孔雀、云雁、白鷴、鷺鷥、鵪鶉、練雀;武官依次是麒麟、獅子、豹、虎、熊, , 七品、八品同為犀牛, 九品是海馬。[9]此外,帽子上也有標識品級的“頂戴”、“花翎”。對所有觸犯服飾禁制的人一律治罪。捷克美學家彼得·波格達列夫曾指出:“較之語言由說話者決定, 民族服飾更是由穿著者所決定。通過注意他的服裝———經(jīng)常違反其穿著者的意愿———我們更容易確定它的穿著者的社會地位, 他們的文化水平以及他們的趣味。”[10]。

    (二)經(jīng)濟作物的種植影響了服飾面料

    元朝以前中國的主要以絲、麻、葛類來作為服飾的面料,元明以后棉花得以大量種植和使用,明代時棉花已經(jīng)在北方黃河流域大片的種植,成為我國主要的經(jīng)濟作物之一。乾隆時李拔的《種棉說》道:“予嘗北至幽燕,南抵楚粵,東游江淮,西極秦隴,足跡所經(jīng),無不衣棉之人,無不宜棉之土。八口之家,種棉一畦,歲獲百斤,無憂號寒。市肆所鬻,每斤不愈百錢,得之甚易。婦子熙熙,如登春臺,有油然也”[11]。棉花的種植使得棉布市場很為繁榮,普通百姓生活拮據(jù),沒有過多的銀兩買絲綢紗絹,而棉布價格便宜,實用耐穿,成為清朝普通滿族人制衣的主材料。

    蠶桑生產(chǎn)在清代也有了較大發(fā)展,一些地區(qū)的農(nóng)民以種桑養(yǎng)蠶作為主要的生產(chǎn)活動。光緒《海鹽縣志》卷八記載:“(海鹽)墻隙田傍悉樹桑。桑葉千斤,謂之本分。蠶多葉少,謂之空頭,俟蠶長,必買葉飼之,輕斤飛棹,四出遠買。雖百里外,一晝夜必達,遲則葉蒸而爛,不堪喂蠶矣?!敝劣诜N桑的地方,“公桑地得葉盛者畝蠶十余筐,次四五筐,最下亦兩三筐。米賤絲貴時,則蠶一筐可當一畝之息。夫婦并作,桑盡入畝,給公贍私外,歲余半資。且葚可為酒,條可以薪,蠶糞水可豕而肥,田旁收菜茄瓜之利,是桑入畝當農(nóng)田百畝之入”[12]。種桑養(yǎng)蠶得到了豐厚的利潤,大大刺激了農(nóng)民的積極性。滿族統(tǒng)治的清朝時期,絲織業(yè)得到空前發(fā)展。據(jù)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的報告,“外洋各國夷船到粵販運出口貨物均已絲貨為重,每年販賣湖絲并綢緞等貨至二十萬余斤至三十二三萬斤不等……其貨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賣與各行商,轉(zhuǎn)售外夷?!?/SPAN>[13]從外商販賣絲織品的數(shù)目可看出當時絲綢產(chǎn)量之多。那時滿族達官貴人以穿綾羅綢緞來顯示自身的地位。清皇朝每年會耗用大量綾羅綢緞,據(jù)檔案記載, 康熙元年,杭州織造局造辦過上用袍緞、宮綢、綾、羅、紗等共1840, 還造辦官用妝花緞、片金、抹絨、花宮綢、閃緞等2290布匹,兩項合計4130匹。[14]雍正《大清會典》載“在京, 有內(nèi)織染局在外, 江寧、蘇州、杭州有織造局。歲織內(nèi)用緞匹, 并祭祀制帛、誥敕等件, 各有定式”[15]

    (三)獨特的審美觀下的服飾樣式圖案

    滿族女子崇尚瘦小美,從旗袍的窄小緊瘦就可以看出,特別講究“瘦小的鞭式”(鞭式即美觀的俗稱)。領(lǐng)子小而精致, 袖口狹窄緊貼手臂,腰部以緊裹腰身為美,旗袍的下襟則可放松,稱為“大底擺”。袍子下身的寬大與中部腰身的緊瘦相呼應, 映襯出女性的婀娜多姿, 美麗大方。滿族婦女的鞋子與襪子同樣具有緊瘦小巧的外形。襪子一般用青、白、竹綠、魚白等顏色的柔軟布料做成, 講究底平趾斂,不肥不瘦緊緊裹住腳面,襪外再穿上寬窄適宜的旗鞋。突顯女性身材的旗袍配上緊鞋緊襪, 流露出滿族婦女獨有的韻味。

    滿族女子還崇尚自然美。她們喜好自然中的花朵,不分年齡、地位、性格、都“滿髻插花,金釵寶珠”。樸趾源在《熱河日記》中提到“有的年近七旬,滿頭插花”,即便是“頭發(fā)盡禿光光如瓠”,仍“腦邊小結(jié)綰得一寸猶盛飾各樣花朵”[16]。同時滿族女子是天足,完全不同與漢族把女子腳束縛成“三寸金蓮”,而是任腳自然的發(fā)展。為日常生活的需要,和執(zhí)鞭策馬的便利,滿族女子崇尚健康的“大腳”?;侍珮O時也有明文規(guī)定:滿族女子不許梳頭、纏腳,違者治罪。以后的歷代統(tǒng)治者皆遵照這個祖訓,所以滿族女子都為天足。

    實用美更是服飾的顯著特征。滿族女子旗袍的領(lǐng)口、袖邊、衣襟處多鑲有花邊和彩牙。因為滿族服裝一般用輕薄柔軟的材料制作, 沒骨架,領(lǐng)袖襟等部位特別容易磨損。因此,要用較厚的料子鑲邊,可以使衣服更加耐穿。而又因為這塊料子在衣服上占有較大的面積,位置顯著,所以在上面繡上各種美麗的紋樣, 在實用的同時,增加裝飾效果。到了清中晚期,花邊的運用更廣泛, 鑲邊道數(shù)越來越多, 甚至出現(xiàn)了鑲至十八道的“十八鑲”。

    (四)傳統(tǒng)習俗帶來了不同的服飾內(nèi)涵

    滿族婦女繼承了女真人耳垂金環(huán)的習俗。李民寏在《建州聞見錄》中描繪:“建州衛(wèi)女人耳掛八、九環(huán),鼻左傍亦掛一小杯?!?/SPAN>[17]在清代,滿族婦女確實存在“一耳戴三鉗”的習俗。乾隆皇帝在閱選秀女時也指出,旗婦一耳戴三環(huán)者,原系滿洲舊風,逝不可沒。對于他看到的包衣佐領(lǐng)的秀女,提出雙耳戴一個墜子,并相沿至一耳一鉗,并非滿州的原有習俗。由此可知,這種習俗在逐漸改變。傳統(tǒng)戴耳環(huán)的習俗其實與薩滿教有關(guān)。在古代,滿族的先民把耳環(huán)看做平安辟邪的靈物。

    滿族的服飾色彩大多采用素雅的白色、藍紫色,同時還有明快的紅、粉、淡黃、等。白色在滿族服飾中是一個重要的顏色,因為,滿族在傳統(tǒng)中有崇尚白色的習俗,認為白色代表著純潔、高貴,象征著吉祥如意。所以,在滿族各色旗袍的領(lǐng)袖襟處鑲有白色的花邊。

    總之,滿族服飾是滿族在其生存發(fā)展中適應歷史地理環(huán)境的文化創(chuàng)造物。這是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相結(jié)合的結(jié)晶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史上的重要參照物。

     

        參考文獻

     [1] 滿族簡史編寫組:《滿族簡史》卷九十七,北京: 中華書局, 1974年版,第一頁。

     [2](清)阿桂等纂修:《滿洲源流考》卷十六,遼寧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317頁。

     [3](清)吳震臣:《寧古塔記略》,載(清)王錫祺輯:《小方壺輿地叢抄》,第一帙,上海易堂鉛印本,光緒二十三年(1897),第347頁。

     [4](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換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5](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校正》,中華書局,1986

     [6](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 (朝鮮)李民寏:.《建州聞見錄》[M],遼寧大學出版社,1978。

     [8]《重譯滿文老檔案·太祖朝》,遼寧大學歷史系,1978年,第56頁。

     [9] 鞠燁:《論古代東北地區(qū)的民俗文化》,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106期,第143頁。

     [10][捷克] 彼德·波格達列夫.:《作為記號的服飾———在人種學中服飾的功能和結(jié)構(gòu)概念》,戲劇藝術(shù), 1992年版,第44頁。

     [11](清)李拔:《種棉說》,見《皇朝經(jīng)世文編》卷三十七,戶政十二,農(nóng)政中,世界書局。

     [12](清)王彬修:《海鹽縣志》,古籍影印本,光緒三年。

     [13]李洵著:《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10頁。

     [14]《內(nèi)閣雜檔·工業(yè)類》334, 編號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5]雍正《大清會典》卷二0,“工部”、“織造”,第3頁。

     [16]〔朝鮮〕樸趾源著:《熱河日記》,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頁。

     [17](朝鮮)李民寏:.《建州聞見錄》[M],遼寧大學出版社,1978。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qū)社發(fā)院08302信箱)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民俗風情)淺析歷史地理環(huán)境與滿族服飾關(guān)系
  • 提要:服飾是人類物質(zh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濃郁的地域特征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受到當?shù)靥厥鈿v史地理環(huán)境的深刻影響,滿族服飾的款式、色彩、紋樣、面料受到東北地區(qū)寒冷氣候,復雜地形等歷史自然地理因素和風俗、宗教、審美等歷史人文地理因素影響,顯示出別具一格的服飾特征。

    關(guān)鍵詞:滿族  服飾  歷史地理

    一、滿族的歷史及其分布

    滿族是公元前16世紀初開始形成的一個民族,它的名稱是在明代末年( 17 世紀初) 才出現(xiàn)的。但是它有著悠久的歷史, 追根溯源, 可向上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肅慎人。先秦古籍里記載的生活在商周時期的肅慎人(公元前16 世紀—公元前3 世紀) ,就是滿族的最早先人。漢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書上分別記載的挹婁(漢、三國、晉) 、勿吉(南北朝) 、靺鞨(隋、唐) 、女真(遼、宋、元、明) ,這些都是肅慎的后裔, 也是滿族的先人。[1]滿族作為一個新生的民族, 并不完全與他們的先祖相同, 它是從肅慎到女真, 經(jīng)過多次分化與融合形成的民族。相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使?jié)M族很大程度的繼承了其先祖的文化傳統(tǒng)。

    滿族的先人,肅慎系民族生活在長白山、松花江和黑龍江一帶, 由于民族自然遷徙以及歷史政治原因,滿族則形成大分散之中夾雜有小聚居的分布特點。其主要分布在吉林、遼寧、黑龍江三個省,其中遼寧省人口最多,其余則多分散在北方各地區(qū),并且成為我國東北地區(qū)人數(shù)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

    二、歷史自然地理因素對滿族服飾的影響

    (一)“白山黑水”的地貌形態(tài)帶來了便于騎射的服飾特征

    滿族和它的先人長期在我國東北地區(qū)活動,這一地區(qū)主要有三種各異的地理環(huán)境類型:大興安嶺西部的草原地理環(huán)境;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區(qū)及北部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的山水交錯地理環(huán)境;大興安嶺以東、長白山脈以西貫穿南北的平原地理環(huán)境。這種平原、山地、丘陵、河流兼有的地理地貌,使得滿族同平原地區(qū)的以種植為主的農(nóng)業(yè)民族、草原地區(qū)的以放牧為主的游牧民族及江海地區(qū)的以捕魚為生的漁業(yè)民族大不相同,它是一個以狩獵為主,同時也從事農(nóng)耕和畜牧業(yè)的山林民族。在山水之中,人們世世代代以狩獵采集花果為生,騎射自然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長年累月的縱馬揚鞭,馳騁在東北的崇山峻嶺之中,所以服飾也明顯帶有適應在東北特殊環(huán)境中騎射生活的需要。乾隆在講滿族服飾時說:“我朝冠朝制度,法守攸關(guān),尤與騎射舊俗為便”[2]。一句話即道出了滿族人在服飾上的突出特點。

    在裝束上,滿族男女多穿“馬蹄袖”的袍褂, 這就是常說的滿族旗袍。其裁剪簡單明快,圓領(lǐng)、捻襟(大襟)、左衽、束腰、四面開禊、窄袖(有的帶箭袖)。左衽的樣式,應該和狩獵這種獨特的生產(chǎn)活動有關(guān)。騎馬射箭時,左手執(zhí)弓,右手搭箭,當發(fā)現(xiàn)準確的目標,以最快的速度發(fā)箭才能保證獵獲的成功率。服裝左衽可以避免對右手發(fā)箭的阻礙。窄窄的袖子,也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被稱馬蹄袖,它有在騎射時放下來保護手背手腕的功能。身著長袍即旗袍,長袍一般腰間有束帶,既可以抵御寒風直接灌入又可以將干糧和其它的生活用品放入懷中,給出門行獵帶來便利。袍子四面開叉到膝蓋,這可以防止騎馬時裹住雙腳,同時便于上下,非常適合狩獵。在長袍外面一般套一個齊腰的短褂稱為馬褂,高領(lǐng)對襟,四面開禊,長到腰部,袖子部位比較短,里面長袍的袖子因此可以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就是所謂的大小袖。短衣短袖的形制使得活動更加便捷,適合騎射。滿族男子下身也有的穿褲子,長腰寬襠,褲腰高并且寬,需要在腰間抿個大折系褲帶上,褲腳也同樣抿折扎腳帶。冬季往往穿的是一種套褲,樣式奇特,只有褲筒卻沒有褲襠,兩個褲腳單獨的分開,因為這樣便于騎馬,所以被一直沿襲下來。

        滿族的飾物也很多與狩獵生活有關(guān)。滿族人出門,“腰帶必系小刀、石子袋、火連袋、手帕等物”[3]。這些東西都是出外打獵必需帶的物品,每次男子出去狩獵,往往需要幾日甚至幾十日才能回來,當他們在遠離住所的森林中獵到野味時,就用火鐮點起熊熊的篝火,把野味放在火上進行烘烤,烤熟后大家用各自必帶的小刀割肉食用。此外滿族人還習慣攜帶煙袋,荷包等。荷包,最初是食袋,裝入易帶食物在打獵時充饑,在后來逐步演變成佩帶的飾品,其內(nèi)可以裝煙草,香料等。

    (二)寒冷的氣候特征決定了服飾的御寒性

    東北林區(qū)及沿江兩岸處于高緯度地區(qū),長期氣候寒冷氣溫偏低,為了抵御嚴寒,度過漫長的冬季,服飾的防寒保暖性是必須的。

    滿族地對寒冷的防御措施從頭部就開始了。滿族人特別喜歡戴帽子,有暖帽、涼帽、便帽、坤秋帽等?!堆嗑q時記·換季》云:“每至三月?lián)Q戴涼帽,八月?lián)Q戴暖帽。屆時由禮部奏請,大約在二十日前后居多,換戴涼帽時婦女皆換玉簪。換戴暖帽時婦女皆換金簪?!?/SPAN>[4]其中的暖帽,就是冬季滿族人經(jīng)常佩戴的帽子,圓圓的形狀,帽檐向上翻起,帽頂特意用紅縵作為裝飾,帽子大多用皮料制作,也有用呢子、緞、布制成的,它的主要功用就是保護頭部,抵御嚴寒。滿族婦女在天氣稍冷的時節(jié),其額間常用遮眉勒,套在額頭上掩蓋到雙耳,余下來的兩帶于髻下,一方面作為美的裝飾,一方面還有御寒的功效。八旗貴族婦女用的遮眉勒,更為奢侈華麗,常常會在其上點綴珠寶,做成花卉或“吉祥如意”、“?!薄ⅰ皦邸钡燃榈奈淖?。平民百姓婦女戴的,大多用黑絨制作而成,有的加綴一些珠翠或者繡一些花緞。滿族婦女服飾的另一大亮點在她們的圍巾,圍巾即系在脖頸上的絲帶,寬約2寸長約3尺,從脖子后面向前圍繞,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到衣服捻襟的里面。這不僅美觀大方還可以有保暖之效。

    滿族服飾的材質(zhì)樣式,也與寒冷的氣候有著不可忽視的關(guān)系。獵獲的獸皮一般是滿族及其先世做衣服的原料,加工成保暖防水的服飾?!洞蠼饑尽肪砣庞涊d:“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御寒,所以不論貧富皆服之。”[5]《三朝北盟會編》卷三載:“女真地冬極寒,多衣皮,雖得一鼠,亦褫皮藏之,皆以厚皮為衣,非入室不撤?!?/SPAN>[6]《建州聞見錄》載建州女真“冬寒皆服毛裘”帽子也“以皮為之”[7]。如161810月東方虎爾哈部有百戶來降,賜給為首的納喀達八大人,“豹皮銀邊、掛蟒面的皮襖,長的皮端罩,貂皮暖帽等”[8]。

    靰鞡這個具有滿族特色的鞋也是防寒的佳品。在東北寒冷的冬季,滿族人及其先世多在冰天雪地里狩獵,剛開始用打來的獵物皮裹足來保護雙腳,后來逐漸演變成了鞋,即靰鞡。“護臘(靰鞡),革履也。絮毛子草于中,可御寒。”靰鞡以豬、牛的毛皮為原料,鞋底與鞋面同用一整塊皮,“屈曲成之,不加緣飾,覆及足背”,穿著時鞋中在放入靰鞡草(又名烏拉草),這種草細如線柔如棉,把它墊在鞋里,可以防潮保暖不至于凍壞雙腳。所以“烏拉草”也被稱為東北三寶之一。

    三、人文地理因素對滿族服飾的影響

    (一)政治因素影響下的服飾等級

    滿族作為清代的統(tǒng)治民族, 在中國歷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其服飾也在當時那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 顯現(xiàn)出獨特的政治意義, 服飾也成為統(tǒng)治者作為區(qū)別社會地位,維護皇權(quán)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

    滿洲問鼎中原以后,順治、康熙、雍正等皇帝多次對服飾進行了規(guī)范。直到乾隆皇帝時,才形成了滿族傳統(tǒng)服飾為基礎(chǔ)的一套完整服飾制度。其特點就是不一樣的服飾樣式、紋章與官員的品級一一對應。冠服中的蟒袍,三品以上的官員繡9個蟒,四品以下的繡8個蟒, 七品以下則5, 袍的下擺繡著云水的圖案, 以天藍色作為正色?;首宓姆椙昂笞笥议_四個衩, 其它服飾則是左右開兩個衩。補服則是用縫在褂上不同圖案的補子為標記來區(qū)分官員品級的高低。例如貝予以上官員用圓形補子,一品到九品的官員都用方形補子。文官武官補服繡的內(nèi)容也各不相同, 文官為飛禽, 武官則為走獸。按照一品至九品順序文官補子上的飛禽依次是仙鶴、錦雞、孔雀、云雁、白鷴、鷺鷥、鵪鶉、練雀;武官依次是麒麟、獅子、豹、虎、熊, , 七品、八品同為犀牛, 九品是海馬。[9]此外,帽子上也有標識品級的“頂戴”、“花翎”。對所有觸犯服飾禁制的人一律治罪。捷克美學家彼得·波格達列夫曾指出:“較之語言由說話者決定, 民族服飾更是由穿著者所決定。通過注意他的服裝———經(jīng)常違反其穿著者的意愿———我們更容易確定它的穿著者的社會地位, 他們的文化水平以及他們的趣味?!?/SPAN>[10]。

    (二)經(jīng)濟作物的種植影響了服飾面料

    元朝以前中國的主要以絲、麻、葛類來作為服飾的面料,元明以后棉花得以大量種植和使用,明代時棉花已經(jīng)在北方黃河流域大片的種植,成為我國主要的經(jīng)濟作物之一。乾隆時李拔的《種棉說》道:“予嘗北至幽燕,南抵楚粵,東游江淮,西極秦隴,足跡所經(jīng),無不衣棉之人,無不宜棉之土。八口之家,種棉一畦,歲獲百斤,無憂號寒。市肆所鬻,每斤不愈百錢,得之甚易。婦子熙熙,如登春臺,有油然也”[11]。棉花的種植使得棉布市場很為繁榮,普通百姓生活拮據(jù),沒有過多的銀兩買絲綢紗絹,而棉布價格便宜,實用耐穿,成為清朝普通滿族人制衣的主材料。

    蠶桑生產(chǎn)在清代也有了較大發(fā)展,一些地區(qū)的農(nóng)民以種桑養(yǎng)蠶作為主要的生產(chǎn)活動。光緒《海鹽縣志》卷八記載:“(海鹽)墻隙田傍悉樹桑。桑葉千斤,謂之本分。蠶多葉少,謂之空頭,俟蠶長,必買葉飼之,輕斤飛棹,四出遠買。雖百里外,一晝夜必達,遲則葉蒸而爛,不堪喂蠶矣?!敝劣诜N桑的地方,“公桑地得葉盛者畝蠶十余筐,次四五筐,最下亦兩三筐。米賤絲貴時,則蠶一筐可當一畝之息。夫婦并作,桑盡入畝,給公贍私外,歲余半資。且葚可為酒,條可以薪,蠶糞水可豕而肥,田旁收菜茄瓜之利,是桑入畝當農(nóng)田百畝之入”[12]。種桑養(yǎng)蠶得到了豐厚的利潤,大大刺激了農(nóng)民的積極性。滿族統(tǒng)治的清朝時期,絲織業(yè)得到空前發(fā)展。據(jù)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的報告,“外洋各國夷船到粵販運出口貨物均已絲貨為重,每年販賣湖絲并綢緞等貨至二十萬余斤至三十二三萬斤不等……其貨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賣與各行商,轉(zhuǎn)售外夷?!?/SPAN>[13]從外商販賣絲織品的數(shù)目可看出當時絲綢產(chǎn)量之多。那時滿族達官貴人以穿綾羅綢緞來顯示自身的地位。清皇朝每年會耗用大量綾羅綢緞,據(jù)檔案記載, 康熙元年,杭州織造局造辦過上用袍緞、宮綢、綾、羅、紗等共1840, 還造辦官用妝花緞、片金、抹絨、花宮綢、閃緞等2290布匹,兩項合計4130匹。[14]雍正《大清會典》載“在京, 有內(nèi)織染局在外, 江寧、蘇州、杭州有織造局。歲織內(nèi)用緞匹, 并祭祀制帛、誥敕等件, 各有定式”[15]。

    (三)獨特的審美觀下的服飾樣式圖案

    滿族女子崇尚瘦小美,從旗袍的窄小緊瘦就可以看出,特別講究“瘦小的鞭式”(鞭式即美觀的俗稱)。領(lǐng)子小而精致, 袖口狹窄緊貼手臂,腰部以緊裹腰身為美,旗袍的下襟則可放松,稱為“大底擺”。袍子下身的寬大與中部腰身的緊瘦相呼應, 映襯出女性的婀娜多姿, 美麗大方。滿族婦女的鞋子與襪子同樣具有緊瘦小巧的外形。襪子一般用青、白、竹綠、魚白等顏色的柔軟布料做成, 講究底平趾斂,不肥不瘦緊緊裹住腳面,襪外再穿上寬窄適宜的旗鞋。突顯女性身材的旗袍配上緊鞋緊襪, 流露出滿族婦女獨有的韻味。

    滿族女子還崇尚自然美。她們喜好自然中的花朵,不分年齡、地位、性格、都“滿髻插花,金釵寶珠”。樸趾源在《熱河日記》中提到“有的年近七旬,滿頭插花”,即便是“頭發(fā)盡禿光光如瓠”,仍“腦邊小結(jié)綰得一寸猶盛飾各樣花朵”[16]。同時滿族女子是天足,完全不同與漢族把女子腳束縛成“三寸金蓮”,而是任腳自然的發(fā)展。為日常生活的需要,和執(zhí)鞭策馬的便利,滿族女子崇尚健康的“大腳”?;侍珮O時也有明文規(guī)定:滿族女子不許梳頭、纏腳,違者治罪。以后的歷代統(tǒng)治者皆遵照這個祖訓,所以滿族女子都為天足。

    實用美更是服飾的顯著特征。滿族女子旗袍的領(lǐng)口、袖邊、衣襟處多鑲有花邊和彩牙。因為滿族服裝一般用輕薄柔軟的材料制作, 沒骨架,領(lǐng)袖襟等部位特別容易磨損。因此,要用較厚的料子鑲邊,可以使衣服更加耐穿。而又因為這塊料子在衣服上占有較大的面積,位置顯著,所以在上面繡上各種美麗的紋樣, 在實用的同時,增加裝飾效果。到了清中晚期,花邊的運用更廣泛, 鑲邊道數(shù)越來越多, 甚至出現(xiàn)了鑲至十八道的“十八鑲”。

    (四)傳統(tǒng)習俗帶來了不同的服飾內(nèi)涵

    滿族婦女繼承了女真人耳垂金環(huán)的習俗。李民寏在《建州聞見錄》中描繪:“建州衛(wèi)女人耳掛八、九環(huán),鼻左傍亦掛一小杯?!?/SPAN>[17]在清代,滿族婦女確實存在“一耳戴三鉗”的習俗。乾隆皇帝在閱選秀女時也指出,旗婦一耳戴三環(huán)者,原系滿洲舊風,逝不可沒。對于他看到的包衣佐領(lǐng)的秀女,提出雙耳戴一個墜子,并相沿至一耳一鉗,并非滿州的原有習俗。由此可知,這種習俗在逐漸改變。傳統(tǒng)戴耳環(huán)的習俗其實與薩滿教有關(guān)。在古代,滿族的先民把耳環(huán)看做平安辟邪的靈物。

    滿族的服飾色彩大多采用素雅的白色、藍紫色,同時還有明快的紅、粉、淡黃、等。白色在滿族服飾中是一個重要的顏色,因為,滿族在傳統(tǒng)中有崇尚白色的習俗,認為白色代表著純潔、高貴,象征著吉祥如意。所以,在滿族各色旗袍的領(lǐng)袖襟處鑲有白色的花邊。

    總之,滿族服飾是滿族在其生存發(fā)展中適應歷史地理環(huán)境的文化創(chuàng)造物。這是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相結(jié)合的結(jié)晶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史上的重要參照物。

     

        參考文獻

     [1] 滿族簡史編寫組:《滿族簡史》卷九十七,北京: 中華書局, 1974年版,第一頁。

     [2](清)阿桂等纂修:《滿洲源流考》卷十六,遼寧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317頁。

     [3](清)吳震臣:《寧古塔記略》,載(清)王錫祺輯:《小方壺輿地叢抄》,第一帙,上海易堂鉛印本,光緒二十三年(1897),第347頁。

     [4](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換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5](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校正》,中華書局,1986。

     [6](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 (朝鮮)李民寏:.《建州聞見錄》[M],遼寧大學出版社,1978。

     [8]《重譯滿文老檔案·太祖朝》,遼寧大學歷史系,1978年,第56頁。

     [9] 鞠燁:《論古代東北地區(qū)的民俗文化》,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106期,第143頁。

     [10][捷克] 彼德·波格達列夫.:《作為記號的服飾———在人種學中服飾的功能和結(jié)構(gòu)概念》,戲劇藝術(shù), 1992年版,第44頁。

     [11](清)李拔:《種棉說》,見《皇朝經(jīng)世文編》卷三十七,戶政十二,農(nóng)政中,世界書局。

     [12](清)王彬修:《海鹽縣志》,古籍影印本,光緒三年。

     [13]李洵著:《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10頁。

     [14]《內(nèi)閣雜檔·工業(yè)類》334, 編號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5]雍正《大清會典》卷二0,“工部”、“織造”,第3頁。

     [16]〔朝鮮〕樸趾源著:《熱河日記》,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頁。

     [17](朝鮮)李民寏:.《建州聞見錄》[M],遼寧大學出版社,1978。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qū)社發(fā)院08302信箱)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