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前位置:內蒙古區(qū)情網  /  數(shù)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0年  /  第五期

第五期

  • (方言叢談)包頭方言探微之六
  • 款款兒

    不言而喻,“款款兒”是款款一詞的兒化??羁钭钤绯霈F(xiàn)在《楚辭·卜居》中:“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為誠懇、忠實之義。此外,款款還有和樂、融洽的意思,如漢揚雄《太玄·樂》:“獨樂款款,淫其內也?!?/FONT>

    但上述意義的“款款”均與包頭方言無甚關聯(lián)。具有現(xiàn)代方言意味、口語而兼為文辭的“款款”,最早見于唐代杜甫的《曲江》詩:“朝回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相轉,暫時相賞莫相違?!彼^“款款飛”,就是輕緩地飛舞,這與包頭方言“款款兒”一詞的意思極為相近。包頭方言中,“款款兒”的最基本意思就是動作輕柔而緩慢,如說“你把那個油瓶子款款兒放在柜上,千萬不要跌倒打了。”又如“雞蛋容易往爛打,款款兒放在邊兒上?!钡鹊取?/FONT>

    這個意義的款款在金元時期可能已經徹底地口語化,所以在面向大眾的文學形式中常見使用,如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不須亂猜這詩中意思,略聽我款款地開解?!笔侵嘎亟庹f;元王實甫《西廂記》二本二折:“你索款款輕輕,燈下交鴛頸。”則是指動作輕緩。《水滸傳》第五十六回:“時遷便學老鼠廝打,溜將下來,悄悄地開了樓門,款款地背著皮匣,下得胡梯,從里面直開到外面?!边@里也是輕手輕腳的意思。

    但包頭方言中的“款款兒”,其意義遠不止于此。由于動作緩慢常常具有不慌不忙的意味,因此“款款兒”在語言交際中,就引申出從容不迫和輕而易舉地意思來。如說“東西放在車上好好兒的,款款兒叫賊拿上走啦?!庇秩缯f“逮在手里頭的個雀兒還款款兒又叫跑了?!痹s劇中亦有此義。如無名氏《博望燒屯》第四折:“不索驅軍將,妙策旋安排。我輕輕垂下釣,著他款款上鉤來?!?/FONT>

    因為是從容不迫和毫不費力,所以又有了正好、恰巧的意思。如“你說巧呀不巧,樓上跌下個皮球來,不前不后,款款兒打在他的頭上?!?/FONT>

    即使是現(xiàn)在,“款款兒”的詞義也因為語言場合和語感的不同,還有著細微的變化,但由于口語的表義非常微妙,一時實在很難把握,所以只能慢慢地品摸和體會。方言詞義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殊性,可以說在“款款兒”一詞上體現(xiàn)得最為典型。

    楦子

    楦子是一種勞動工具,按照辭書的解釋,是指制鞋、制帽所用的模型。因此楦子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方言詞,只是因為它在鄉(xiāng)間較為常見,又由于“楦”字在方言中有比較特殊的用法,所以權作方言詞來看待。

    楦的本字為楥,《說文》:“楥,履法也。”清段玉裁注:“今鞋店之楦也。楥、楦正俗字。”關于楦的用途,清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說得非常明白:“楥,字亦作楦,蘇俗謂之楦頭,削木如履,置履中,使履成如式,平直不皴?!蓖ǔK姷拈缸樱瑢嶋H上并不是“削木如履”,而是削木如足形,有時候是由楦頭、后跟和中間厚薄不等的木塊組成一副,鞋做成后,將楦子填入,從中間加木塊撐緊,然后在鞋上噴水,在四圍敲擊,使鞋變得豐滿、美觀。

    楦子的歷史非常久遠了,這從《說文》的解釋已可以窺見其大概。而宋吳自牧《夢粱錄·諸色雜賈》所言:“家生動事,如桌凳、涼床……鞋楦,沿街吟叫撲賣。”說明楦子已經是當時出售的日常雜貨,其使用的普遍性可想而知。

    楦子一般是指鞋楦,但也不僅僅局限于此。凡填塞物體中空部分者,皆可稱之為楦子。如制帽所用楦子,稱為帽楦;鄉(xiāng)間生活崇尚簡樸,襪子穿破了,補了再穿,為縫補方便而使用的楦子,稱為襪楦子,為農家所必備;而罵人將死,則呼為棺材楦子。元劉唐卿《降桑葚》第二折:“存的性命活,也是棺材楦?!薄缎咽酪鼍墏鳌返谌兀骸霸俨幌胱约浩呃习耸墓撞拈缸?,他那身強火盛的妖精,卻是戀你哪些好處?”

    楦在方言中可做動詞用,如“楦了滿滿一嘴。”其義為塞;“鞋小楦子大,硬往進填,把鞋也楦爛了?!逼淞x為撐。清李漁《意中緣·毒誆》:“都是你大腳將來蠻楦,把靴尖掙闊,難配金蓮?!遍敢彩菗蔚囊馑?。

    唐代詩人楊炯恃才傲物,見到穿紅掛紫的朝官,即稱之為“麒麟楦”。“人問其故,楊曰:‘今鋪樂假弄麒麟者,刻畫頭角,修飾皮毛,覆之驢上,巡場而走;及脫皮褐,還是驢馬。無德而衣朱紫者,與驢覆麟皮何別矣!’”驢披上麒麟的外衣,楦子而已;脫掉麒麟皮,仍然是驢。所以后世用“麒麟楦”稱虛有其表的人。

    清袁枚《子不語·粉楦》記載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杭州范某,娶再婚婦,年五十余,齒半落矣。奩具內橐橐有聲,啟視,則匣裝兩胡桃,不知其所用,以為偶遺落耳。次早,老婦臨鏡敷粉,兩頰內陷,以齒落故,粉不能勻。呼婢曰:‘取我粉楦來?!疽院疫M,婦取含兩頰中,撲粉遂勻。杭人從此戲呼胡桃為粉楦。”胡桃即核桃,日常所知,硬果而已,殊料竟有如此輔助美容的效用,此老婦不僅擁有發(fā)明專利,對“楦子”的意義也有發(fā)揚光大之功勞,隨園老人所記,可作語言史料讀也。

    草雞之類

    包頭方言叫母雞為草雞,母驢為草驢。雖是人所習知,但其得名之由來,考證起來卻頗費周折。

    其實草雞和草驢之得名均與草馬有關。草馬者,母馬也。其名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杜畿傳》:“漸課民畜牸牛、草馬,下逮雞豚犬豕,皆有章法。”書中雖然沒有明說草馬是母馬,但與牸牛(母牛)相提并論,其為母馬無疑。此可以由其他書史來佐證。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六:“問曰:牝馬謂之草馬,何也?答曰:本以牡馬壯健,堪駕乘及軍戎者,皆伏皂櫪,芻而養(yǎng)之;其牝馬唯充蕃字,不暇服役,常牧于草,故稱草馬耳?!边@里不僅指出草馬為母馬,而且其命名的原因也說得清清楚楚:公馬由于體格壯健,經常用來駕乘或打仗,所以在馬廄中養(yǎng)著;而母馬因為繁育后代,不能擔當體力勞動,總是放養(yǎng)在草原上,故而稱之為草馬。

    因為母馬謂之草馬,連類而及,其他的母牲畜也跟著一哄而草,草驢、草騾、草豬、草狗地叫起來,最后連毫不相干的母雞也叫成草雞了。例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yǎng)牛馬驢騾》:“草騾不產,產無不死;養(yǎng)草騾常須防,勿令雜群?!蓖瑫瑮l又說:“常以馬覆驢,所生騾者,形容壯大,彌復勝馬。然必選七八歲草驢,骨目正大者:母長則受駒,父大則子壯?!闭卤搿缎路窖浴め寗游铩芬舱f:“今北方通謂牝馬曰草馬,牝驢曰草驢。湖北移以言豬,謂牝豬為草豬?!辈蓦u之名則可見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三折:“(李四云)魯齋郎,你奪了我的渾家,草雞也不曾與我一個?!?/FONT>

    由于母雞對于公雞的“雄起”,常常居于“雌伏”的屈從地位,所以方言常用草雞來形容服軟和畏縮。如郭澄清《大刀記》第十二章:“特別是那些漢奸狗子,見了鬼子緊蹀躞,見了八路就草雞,專愛欺負老百姓?!卑^方言也常說:那么大的后生沒一點點氣力,一做營生倒草雞啦。此處是能力不濟的意思;又如說:那個娃娃小時候可調皮搗蛋了,誰的話也不聽,后來硬叫他媽打得草雞了。這里是服輸和叫饒的意思。

    包頭方言中也有草馬之稱,但并不指母馬(方言稱母馬為騍馬),而是指未經調教的馬,長言之,則謂之生葫蘆草馬。也有的地方稱為草葫蘆。清翟灝《通俗編·獸畜》:“馬未調馭者為草,又一義也。”《淮南子》說:“夫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蹄,翹足而走,人不能制?!备哒T注曰:“五尺以下為駒,放在草中,故曰草駒?!辈蓠x跳躍揚蹄,翹足而走,人不能制,顯而易見就是未經調教、不馴順的意思。所以包頭方言常用“生葫蘆草馬”來比喻不通情理和不懂規(guī)矩的人。

    兀禿子水

    包頭方言,稱開水為滾水,稱涼水為冷水,而未完全燒開、不冷不熱的水,則名之為“兀禿子水”。雖然繁瑣的考證使人感覺乏味,但要弄清“兀禿”二字的來龍去脈,難免就要“掉書袋”。最好的辦法是羅列。

    首先,表示不冷不熱的“兀禿”有多種寫法。如《朱子語類》卷六十:“利與善之間,不是冷水,便是熱湯,無那中間溫吞暖處也?!睂懽鳌皽赝獭?/SPAN>;而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折:“我如今可釃些不冷不熱、兀兀禿禿的酒與他吃。”及《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九回:“半生半熟的堿面饃饃,不干不凈的兀禿素菜?!眲t寫作“兀禿”。

    其次,與“兀禿”或“兀兀禿禿”音義相近的詞也有好幾個。

    一是“兀兀陶陶”。如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樂府》:“豫章云:‘醉醒醒醉一曲,乃《醉落魄》也。’其詞云:‘……從他兀兀陶陶里,猶勝惺惺,若得閑憔悴?!苯饎囊妗睹啤吩姡骸白磬l(xiāng)兀兀陶陶里,底是形骸底是愁?”

    二是兀兀騰騰。如明朱有燉《一枝花·秋興》套曲:“這些時把一個俊潘安老得來兀兀騰騰,瘦沈約害得來涎涎澄澄?!庇秩缑魈埔蹲孕Α吩姡骸柏Xrv騰自笑癡,科名如鬢發(fā)如絲?!?/SPAN>

    三是“溫暾”。如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性溫暾,寡言笑,偶一雅謔,舉座絕倒?!庇秩玺斞浮度A蓋集·并非閑話》:“即使還寫,也許不過是溫暾之談,兩可之論,也即所謂執(zhí)中之說,公允之言,其實等于不寫而已?!?/FONT>

    我們把上述例文中的兀禿、兀吞、兀兀陶陶、兀兀騰騰和溫暾放在一起,細加比較和體會,就不難看出,這些詞表示的意思,正如魯迅先生文中所列的兩可之論、執(zhí)中之說、公允之言一樣,都是介于兩者之間的。就水酒而言,是不冷不熱,溫溫乎乎;就性情言,是不慍不火,不急不躁;就話語而言,則是模棱兩可,不偏不倚;就態(tài)度言,是吞吞吐吐,極不爽快;就喝酒而言,則是似醉非醉,醒醉之間;就精神狀態(tài)言,又是糊里糊涂、昏昏沉沉。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這些詞都是同源詞,都是由一個詞引申派生出來的。那么,它們的本源詞是哪一個呢?由于其它詞都是些記音詞,唯有“溫暾”是具有實際意義的,所以“溫暾”應該是這些詞的本源詞。這從較早的唐代經常使用“溫暾”也可以證明。

    如唐王建《宮詞》之四十八:“新晴草色綠溫暾,山雪初消浐水渾。”又唐柳宗元《愚溪對》:“予聞閩有水,生毒霧疬氣,中之者溫屯嘔泄。”章士釗指要曰:“屯,聚也。溫屯與溫暾,皆疊韻字,由字義言之,不冷不熱曰溫暾,熱屯聚而不散曰溫屯,二者固非無別;而在口語,則發(fā)音全同,可使聞者難于區(qū)分。又此二字,唐人最為習用,《致虛雜俎》:‘今人以人性情不爽利者曰溫暾?!雍袷勾硕謺r,可能意謂人為毒霧所中,致形迷惘,因而二者從有別而流為無別。”

    由此可以看出,“溫暾”正是“兀禿”等的本字?!柏6d子水”雖是一個方言詞,卻有這樣復雜的淵源關系,的確是我們始料未及的事情。

    劫墓賊

    盜賊其人,或為梁上君子,宵小之徒,或是綠林巨竊,江洋大盜。賊有賊理也好,盜亦有道也好,無非是攫人財物而已。但卻有一些盜之等而下之者,專打死人的主意,做掘墳盜墓的勾當。此類蟊賊,包頭方言叫做“劫墓賊”。

    古人有墓葬之設,是為使死者魂歸于土,同時在寄托哀思時,有所憑借。又由于世俗相信人死后尚有陰間生活,所以后輩兒孫為履行孝道,也為死者計,在殯葬時,要陪葬許多生活必需品。而金銀財寶作為“硬通貨”,自然是不可或缺。但孝子賢孫的苦心經營,正成致禍之源,引來了覬覦墓中殉葬品的盜賊。往往是墓中人尸骨未寒,就已暴尸荒野,珠寶物品頓時化為烏有。劫墓賊之傷天害理由此可見一斑。

    劫墓賊的劫墓營生歷來屬于非法,多在月黑風高的夜晚進行。但歷史上也有“官劫墓賊”。據(jù)晉葛洪《西京雜記》記載,漢“廣川王去疾,好聚無賴少年,游獵畢弋無度。國內冢藏,一皆發(fā)掘。”此人貴為王侯,有吃不完的朝廷俸祿,用不盡的珍珠瑪瑙,飽食終日之余,不致力于社會福利事業(yè),卻衷情發(fā)奮于當劫墓賊,其根本原因,就是擁有不被法律約束的特權。也許當時他還打著文物考古的旗號,浩浩蕩蕩進駐墓地,明目張膽地進行發(fā)掘呢。

    正是由于官私劫墓賊的猖獗,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防范意識和憂患意識,于是大家自覺行動起來,紛紛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加大反劫墓工作力度,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墓葬形式的多元化發(fā)展。如設機關、安毒箭,以起到嚇阻的作用;布疑冢、造偽墳,以達到擾亂視聽的目的等。傳說曹操怕死后被人發(fā)掘墳墓,在漳河一帶造了七十二個疑冢。明陶宗義《輟耕錄·疑?!罚骸安懿僖哨F呤?,在漳河上,宋俞應符有詩題之曰:‘生前欺天絕漢統(tǒng),死后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機到丘隴。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盡發(fā)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雖然造了七十二個疑冢,但如果遇上鍥而不舍的劫墓賊,那也是徒勞。

    當然劫墓賊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偶然間對人有活命之恩。志怪小說和稗官筆記中,就常有劫墓賊因劫墓而救人于未死的記載。如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五即記有劫墓事數(shù)則,抄如下:“婦人李娥,年六十歲,病卒,埋于城外,已十四日。娥比舍有蔡仲,聞娥富,謂殯當有金寶,乃盜發(fā)冢,求金?!苯Y果棺開而復活。又“漢末,關中大亂,有發(fā)前漢宮人冢者,宮人猶活,既出,平復如初?!薄皾h桓帝馮貴人病亡,靈帝時,有盜賊發(fā)冢,七十余年,顏色如故,但肉小冷?!毙侣穸l(fā)之,假死之人自然可能復蘇;葬已隔代,尚能活而“平復如初”,恐怕是天方夜譚。

    劫墓賊之名,據(jù)筆者所知,最早見于唐朱揆《諧噱錄》:“廖凝覽裴說《經杜工部墓》詩‘擬鑿孤墳破,重教大雅生?!υ唬骸嵴f劫墓賊耳。’”又宋朱熹《朱子語類·雜類》:“齊蕭子良死,不用棺,置于石床之上。唐時子良幾世孫蕭隱士過一洲,見數(shù)人云:‘此人似蕭王?![士訝之。到一郡,遂見解幾人劫墓賊來,乃洲上之人。”

    上述二書,尤其是《朱子語類》所記,均為當時口語,想來“劫墓賊”在唐宋時期并不是生僻的方言。但它雖見之于古籍,現(xiàn)在《辭源》與《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卻均未收載,其同義詞“盜墓者”又人所通用,那么看來劫墓賊就只能作方言詞對待了。

     

                          (作者: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志史辦)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 (方言叢談)包頭方言探微之六
  • 款款兒

    不言而喻,“款款兒”是款款一詞的兒化??羁钭钤绯霈F(xiàn)在《楚辭·卜居》中:“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為誠懇、忠實之義。此外,款款還有和樂、融洽的意思,如漢揚雄《太玄·樂》:“獨樂款款,淫其內也?!?/FONT>

    但上述意義的“款款”均與包頭方言無甚關聯(lián)。具有現(xiàn)代方言意味、口語而兼為文辭的“款款”,最早見于唐代杜甫的《曲江》詩:“朝回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相轉,暫時相賞莫相違。”所謂“款款飛”,就是輕緩地飛舞,這與包頭方言“款款兒”一詞的意思極為相近。包頭方言中,“款款兒”的最基本意思就是動作輕柔而緩慢,如說“你把那個油瓶子款款兒放在柜上,千萬不要跌倒打了?!庇秩纭半u蛋容易往爛打,款款兒放在邊兒上?!钡鹊?。

    這個意義的款款在金元時期可能已經徹底地口語化,所以在面向大眾的文學形式中常見使用,如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不須亂猜這詩中意思,略聽我款款地開解?!笔侵嘎亟庹f;元王實甫《西廂記》二本二折:“你索款款輕輕,燈下交鴛頸?!眲t是指動作輕緩?!端疂G傳》第五十六回:“時遷便學老鼠廝打,溜將下來,悄悄地開了樓門,款款地背著皮匣,下得胡梯,從里面直開到外面。”這里也是輕手輕腳的意思。

    但包頭方言中的“款款兒”,其意義遠不止于此。由于動作緩慢常常具有不慌不忙的意味,因此“款款兒”在語言交際中,就引申出從容不迫和輕而易舉地意思來。如說“東西放在車上好好兒的,款款兒叫賊拿上走啦?!庇秩缯f“逮在手里頭的個雀兒還款款兒又叫跑了?!痹s劇中亦有此義。如無名氏《博望燒屯》第四折:“不索驅軍將,妙策旋安排。我輕輕垂下釣,著他款款上鉤來。”

    因為是從容不迫和毫不費力,所以又有了正好、恰巧的意思。如“你說巧呀不巧,樓上跌下個皮球來,不前不后,款款兒打在他的頭上?!?/FONT>

    即使是現(xiàn)在,“款款兒”的詞義也因為語言場合和語感的不同,還有著細微的變化,但由于口語的表義非常微妙,一時實在很難把握,所以只能慢慢地品摸和體會。方言詞義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殊性,可以說在“款款兒”一詞上體現(xiàn)得最為典型。

    楦子

    楦子是一種勞動工具,按照辭書的解釋,是指制鞋、制帽所用的模型。因此楦子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方言詞,只是因為它在鄉(xiāng)間較為常見,又由于“楦”字在方言中有比較特殊的用法,所以權作方言詞來看待。

    楦的本字為楥,《說文》:“楥,履法也?!鼻宥斡癫米ⅲ骸敖裥曛敢病C、楦正俗字?!标P于楦的用途,清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說得非常明白:“楥,字亦作楦,蘇俗謂之楦頭,削木如履,置履中,使履成如式,平直不皴。”通常所見的楦子,實際上并不是“削木如履”,而是削木如足形,有時候是由楦頭、后跟和中間厚薄不等的木塊組成一副,鞋做成后,將楦子填入,從中間加木塊撐緊,然后在鞋上噴水,在四圍敲擊,使鞋變得豐滿、美觀。

    楦子的歷史非常久遠了,這從《說文》的解釋已可以窺見其大概。而宋吳自牧《夢粱錄·諸色雜賈》所言:“家生動事,如桌凳、涼床……鞋楦,沿街吟叫撲賣?!闭f明楦子已經是當時出售的日常雜貨,其使用的普遍性可想而知。

    楦子一般是指鞋楦,但也不僅僅局限于此。凡填塞物體中空部分者,皆可稱之為楦子。如制帽所用楦子,稱為帽楦;鄉(xiāng)間生活崇尚簡樸,襪子穿破了,補了再穿,為縫補方便而使用的楦子,稱為襪楦子,為農家所必備;而罵人將死,則呼為棺材楦子。元劉唐卿《降桑葚》第二折:“存的性命活,也是棺材楦?!薄缎咽酪鼍墏鳌返谌兀骸霸俨幌胱约浩呃习耸墓撞拈缸?,他那身強火盛的妖精,卻是戀你哪些好處?”

    楦在方言中可做動詞用,如“楦了滿滿一嘴。”其義為塞;“鞋小楦子大,硬往進填,把鞋也楦爛了。”其義為撐。清李漁《意中緣·毒誆》:“都是你大腳將來蠻楦,把靴尖掙闊,難配金蓮?!遍敢彩菗蔚囊馑肌?/SPAN>

    唐代詩人楊炯恃才傲物,見到穿紅掛紫的朝官,即稱之為“麒麟楦”?!叭藛柶涔?,楊曰:‘今鋪樂假弄麒麟者,刻畫頭角,修飾皮毛,覆之驢上,巡場而走;及脫皮褐,還是驢馬。無德而衣朱紫者,與驢覆麟皮何別矣!’”驢披上麒麟的外衣,楦子而已;脫掉麒麟皮,仍然是驢。所以后世用“麒麟楦”稱虛有其表的人。

    清袁枚《子不語·粉楦》記載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杭州范某,娶再婚婦,年五十余,齒半落矣。奩具內橐橐有聲,啟視,則匣裝兩胡桃,不知其所用,以為偶遺落耳。次早,老婦臨鏡敷粉,兩頰內陷,以齒落故,粉不能勻。呼婢曰:‘取我粉楦來?!疽院疫M,婦取含兩頰中,撲粉遂勻。杭人從此戲呼胡桃為粉楦?!焙壹春颂遥粘K?,硬果而已,殊料竟有如此輔助美容的效用,此老婦不僅擁有發(fā)明專利,對“楦子”的意義也有發(fā)揚光大之功勞,隨園老人所記,可作語言史料讀也。

    草雞之類

    包頭方言叫母雞為草雞,母驢為草驢。雖是人所習知,但其得名之由來,考證起來卻頗費周折。

    其實草雞和草驢之得名均與草馬有關。草馬者,母馬也。其名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杜畿傳》:“漸課民畜牸牛、草馬,下逮雞豚犬豕,皆有章法?!睍须m然沒有明說草馬是母馬,但與牸牛(母牛)相提并論,其為母馬無疑。此可以由其他書史來佐證。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六:“問曰:牝馬謂之草馬,何也?答曰:本以牡馬壯健,堪駕乘及軍戎者,皆伏皂櫪,芻而養(yǎng)之;其牝馬唯充蕃字,不暇服役,常牧于草,故稱草馬耳?!边@里不僅指出草馬為母馬,而且其命名的原因也說得清清楚楚:公馬由于體格壯健,經常用來駕乘或打仗,所以在馬廄中養(yǎng)著;而母馬因為繁育后代,不能擔當體力勞動,總是放養(yǎng)在草原上,故而稱之為草馬。

    因為母馬謂之草馬,連類而及,其他的母牲畜也跟著一哄而草,草驢、草騾、草豬、草狗地叫起來,最后連毫不相干的母雞也叫成草雞了。例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yǎng)牛馬驢騾》:“草騾不產,產無不死;養(yǎng)草騾常須防,勿令雜群?!蓖瑫瑮l又說:“常以馬覆驢,所生騾者,形容壯大,彌復勝馬。然必選七八歲草驢,骨目正大者:母長則受駒,父大則子壯?!闭卤搿缎路窖浴め寗游铩芬舱f:“今北方通謂牝馬曰草馬,牝驢曰草驢。湖北移以言豬,謂牝豬為草豬?!辈蓦u之名則可見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三折:“(李四云)魯齋郎,你奪了我的渾家,草雞也不曾與我一個。”

    由于母雞對于公雞的“雄起”,常常居于“雌伏”的屈從地位,所以方言常用草雞來形容服軟和畏縮。如郭澄清《大刀記》第十二章:“特別是那些漢奸狗子,見了鬼子緊蹀躞,見了八路就草雞,專愛欺負老百姓?!卑^方言也常說:那么大的后生沒一點點氣力,一做營生倒草雞啦。此處是能力不濟的意思;又如說:那個娃娃小時候可調皮搗蛋了,誰的話也不聽,后來硬叫他媽打得草雞了。這里是服輸和叫饒的意思。

    包頭方言中也有草馬之稱,但并不指母馬(方言稱母馬為騍馬),而是指未經調教的馬,長言之,則謂之生葫蘆草馬。也有的地方稱為草葫蘆。清翟灝《通俗編·獸畜》:“馬未調馭者為草,又一義也。”《淮南子》說:“夫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蹄,翹足而走,人不能制?!备哒T注曰:“五尺以下為駒,放在草中,故曰草駒?!辈蓠x跳躍揚蹄,翹足而走,人不能制,顯而易見就是未經調教、不馴順的意思。所以包頭方言常用“生葫蘆草馬”來比喻不通情理和不懂規(guī)矩的人。

    兀禿子水

    包頭方言,稱開水為滾水,稱涼水為冷水,而未完全燒開、不冷不熱的水,則名之為“兀禿子水”。雖然繁瑣的考證使人感覺乏味,但要弄清“兀禿”二字的來龍去脈,難免就要“掉書袋”。最好的辦法是羅列。

    首先,表示不冷不熱的“兀禿”有多種寫法。如《朱子語類》卷六十:“利與善之間,不是冷水,便是熱湯,無那中間溫吞暖處也。”寫作“溫吞”;而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折:“我如今可釃些不冷不熱、兀兀禿禿的酒與他吃?!奔啊缎咽酪鼍墏鳌返诹呕兀骸鞍肷胧斓膲A面饃饃,不干不凈的兀禿素菜?!眲t寫作“兀禿”。

    其次,與“兀禿”或“兀兀禿禿”音義相近的詞也有好幾個。

    一是“兀兀陶陶”。如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樂府》:“豫章云:‘醉醒醒醉一曲,乃《醉落魄》也?!湓~云:‘……從他兀兀陶陶里,猶勝惺惺,若得閑憔悴?!苯饎囊妗睹啤吩姡骸白磬l(xiāng)兀兀陶陶里,底是形骸底是愁?”

    二是兀兀騰騰。如明朱有燉《一枝花·秋興》套曲:“這些時把一個俊潘安老得來兀兀騰騰,瘦沈約害得來涎涎澄澄?!庇秩缑魈埔蹲孕Α吩姡骸柏Xrv騰自笑癡,科名如鬢發(fā)如絲。”

    三是“溫暾”。如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性溫暾,寡言笑,偶一雅謔,舉座絕倒?!庇秩玺斞浮度A蓋集·并非閑話》:“即使還寫,也許不過是溫暾之談,兩可之論,也即所謂執(zhí)中之說,公允之言,其實等于不寫而已?!?/FONT>

    我們把上述例文中的兀禿、兀吞、兀兀陶陶、兀兀騰騰和溫暾放在一起,細加比較和體會,就不難看出,這些詞表示的意思,正如魯迅先生文中所列的兩可之論、執(zhí)中之說、公允之言一樣,都是介于兩者之間的。就水酒而言,是不冷不熱,溫溫乎乎;就性情言,是不慍不火,不急不躁;就話語而言,則是模棱兩可,不偏不倚;就態(tài)度言,是吞吞吐吐,極不爽快;就喝酒而言,則是似醉非醉,醒醉之間;就精神狀態(tài)言,又是糊里糊涂、昏昏沉沉。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這些詞都是同源詞,都是由一個詞引申派生出來的。那么,它們的本源詞是哪一個呢?由于其它詞都是些記音詞,唯有“溫暾”是具有實際意義的,所以“溫暾”應該是這些詞的本源詞。這從較早的唐代經常使用“溫暾”也可以證明。

    如唐王建《宮詞》之四十八:“新晴草色綠溫暾,山雪初消浐水渾。”又唐柳宗元《愚溪對》:“予聞閩有水,生毒霧疬氣,中之者溫屯嘔泄?!闭率酷撝敢唬骸巴?,聚也。溫屯與溫暾,皆疊韻字,由字義言之,不冷不熱曰溫暾,熱屯聚而不散曰溫屯,二者固非無別;而在口語,則發(fā)音全同,可使聞者難于區(qū)分。又此二字,唐人最為習用,《致虛雜俎》:‘今人以人性情不爽利者曰溫暾?!雍袷勾硕謺r,可能意謂人為毒霧所中,致形迷惘,因而二者從有別而流為無別?!?/FONT>

    由此可以看出,“溫暾”正是“兀禿”等的本字?!柏6d子水”雖是一個方言詞,卻有這樣復雜的淵源關系,的確是我們始料未及的事情。

    劫墓賊

    盜賊其人,或為梁上君子,宵小之徒,或是綠林巨竊,江洋大盜。賊有賊理也好,盜亦有道也好,無非是攫人財物而已。但卻有一些盜之等而下之者,專打死人的主意,做掘墳盜墓的勾當。此類蟊賊,包頭方言叫做“劫墓賊”。

    古人有墓葬之設,是為使死者魂歸于土,同時在寄托哀思時,有所憑借。又由于世俗相信人死后尚有陰間生活,所以后輩兒孫為履行孝道,也為死者計,在殯葬時,要陪葬許多生活必需品。而金銀財寶作為“硬通貨”,自然是不可或缺。但孝子賢孫的苦心經營,正成致禍之源,引來了覬覦墓中殉葬品的盜賊。往往是墓中人尸骨未寒,就已暴尸荒野,珠寶物品頓時化為烏有。劫墓賊之傷天害理由此可見一斑。

    劫墓賊的劫墓營生歷來屬于非法,多在月黑風高的夜晚進行。但歷史上也有“官劫墓賊”。據(jù)晉葛洪《西京雜記》記載,漢“廣川王去疾,好聚無賴少年,游獵畢弋無度。國內冢藏,一皆發(fā)掘?!贝巳速F為王侯,有吃不完的朝廷俸祿,用不盡的珍珠瑪瑙,飽食終日之余,不致力于社會福利事業(yè),卻衷情發(fā)奮于當劫墓賊,其根本原因,就是擁有不被法律約束的特權。也許當時他還打著文物考古的旗號,浩浩蕩蕩進駐墓地,明目張膽地進行發(fā)掘呢。

    正是由于官私劫墓賊的猖獗,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防范意識和憂患意識,于是大家自覺行動起來,紛紛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加大反劫墓工作力度,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墓葬形式的多元化發(fā)展。如設機關、安毒箭,以起到嚇阻的作用;布疑冢、造偽墳,以達到擾亂視聽的目的等。傳說曹操怕死后被人發(fā)掘墳墓,在漳河一帶造了七十二個疑冢。明陶宗義《輟耕錄·疑?!罚骸安懿僖哨F呤?,在漳河上,宋俞應符有詩題之曰:‘生前欺天絕漢統(tǒng),死后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機到丘隴。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盡發(fā)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彪m然造了七十二個疑冢,但如果遇上鍥而不舍的劫墓賊,那也是徒勞。

    當然劫墓賊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偶然間對人有活命之恩。志怪小說和稗官筆記中,就常有劫墓賊因劫墓而救人于未死的記載。如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五即記有劫墓事數(shù)則,抄如下:“婦人李娥,年六十歲,病卒,埋于城外,已十四日。娥比舍有蔡仲,聞娥富,謂殯當有金寶,乃盜發(fā)冢,求金。”結果棺開而復活。又“漢末,關中大亂,有發(fā)前漢宮人冢者,宮人猶活,既出,平復如初。”“漢桓帝馮貴人病亡,靈帝時,有盜賊發(fā)冢,七十余年,顏色如故,但肉小冷。”新埋而發(fā)之,假死之人自然可能復蘇;葬已隔代,尚能活而“平復如初”,恐怕是天方夜譚。

    劫墓賊之名,據(jù)筆者所知,最早見于唐朱揆《諧噱錄》:“廖凝覽裴說《經杜工部墓》詩‘擬鑿孤墳破,重教大雅生。’笑曰:‘裴說劫墓賊耳?!庇炙沃祆洹吨熳诱Z類·雜類》:“齊蕭子良死,不用棺,置于石床之上。唐時子良幾世孫蕭隱士過一洲,見數(shù)人云:‘此人似蕭王?![士訝之。到一郡,遂見解幾人劫墓賊來,乃洲上之人?!?/FONT>

    上述二書,尤其是《朱子語類》所記,均為當時口語,想來“劫墓賊”在唐宋時期并不是生僻的方言。但它雖見之于古籍,現(xiàn)在《辭源》與《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卻均未收載,其同義詞“盜墓者”又人所通用,那么看來劫墓賊就只能作方言詞對待了。

     

                          (作者: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志史辦)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