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高原后,蒙古高原上幾十個民族都成為蒙古民族,這是廣義的蒙古人。本文所談到的是狹義的蒙古人,即成吉思汗的祖先、蒙古人的發(fā)源地額爾古納北部的蒙兀室韋,是何時南下與西遷的。這里要提一下孛爾貼赤那率眾南下和西遷的傳說——其中南下和西遷是真實的,但卻不是孛兒貼赤那這一代人完成的,因為這一過程是相當緩慢的。那么,蒙古人到底是何時南下與西遷的?何時到達三河之源的?走的是哪一條路線?遇到了哪些困難和阻力?這正是本文探討的歷史之謎。
一、蒼狼與白鹿相愛的時代是怎樣的歷史客觀環(huán)境?
從成吉思汗這一代上溯到孛兒貼赤那,一共是22代人,相隔年代約為420年到450年,經(jīng)考證成吉思汗出生于1162年,那么孛兒貼赤那(蒼狼)和豁埃馬闌勒(白鹿)生活的年代約在8世紀中葉。①在8世紀中葉及其以后的一個半世紀里,大漠南北一直為突厥系民族所控制,蒙兀室韋自身又處于室韋各部的三面包圍之中,特別是南下之路有大室韋擋著(即后來的塔塔兒。關(guān)于大室韋的位置及與塔塔兒的淵源關(guān)系,筆者在《蒙古人發(fā)源地新考證》有闡述);而這一時期蒙兀室韋一直保持著以漁獵為生的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他們在額爾古納河下游依山傍水、“野物廣有”的自然環(huán)境滿足了他們生產(chǎn)和生活的需要,與世無爭。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突然長途遠徙,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到了10世紀初期,契丹興起,西邊驅(qū)逐了黠戛斯,東邊擊潰了室韋和靺鞨。這時蒙兀室韋有了向外活動的可能。但是,契丹人繼續(xù)長期地控制著大漠中、南部和呼倫貝爾草原一帶;在大漠的北邊還有“阻卜、術(shù)不姑大國以十數(shù)”。②這時的蒙兀室韋即使離開了他們的發(fā)祥地開始南下,長時期內(nèi)恐怕還最多只能徘徊于額爾古納河中上游一帶。(這一段的額爾古納河基本走向是由南向北流,而蒙兀室韋沿河南下的路線實際上也就是溯河而上。)
二、仍以狩獵為主的阿蘭高娃時代
阿蘭高娃(阿闌豁阿,阿闌郭斡)在蒙古傳說里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譽為阿蘭娘娘。是她生育并創(chuàng)建了蒙古尼倫部。她的時代正處于孛兒貼赤那與成吉思汗的中間時代,是成吉思汗的上溯11世祖母。史書對于阿蘭高娃的婚姻作了有趣的描述:
據(jù)說都蛙鎖豁兒與弟弟朵奔蔑兒干(后者是成吉思汗的11世祖)正在打獵,看到一叢百姓順水行來。哥哥說:“有一個黑車子前頭有一個女兒生得好,若是不曾嫁人呵,索與弟弟朵奔蔑兒干做妻?!倍浔济飪焊扇タ戳耍斑@女兒名阿闌豁阿,果然生得好,也不曾嫁人?!彼谑蔷汀叭×税㈥@豁阿為妻?!雹郏ㄗ⒁?,是“取”而不是“娶”)這是對于蒙古人歷史上較早出現(xiàn)的搶婚現(xiàn)象的經(jīng)過加工的描述。
婚后阿蘭高娃與朵奔蔑兒干共生二子。這一天朵奔蔑兒干前往脫豁察溫都兒山打捕野獸,“于樹木內(nèi)遇兀良哈部落(南下蒙古人的一支)的人,在那里將殺了一個三歲鹿的脅扇肚臟燒著。朵奔蔑兒干問他索肉。兀良哈人將這鹿取下頭皮帶肺子自要了,其余的肉都與了朵奔蔑兒干”,④“朵奔蔑兒干將得的鹿肉馱著回去,路上遇著一人引著一個兒子行來。……其人說:‘我是馬阿里黑伯牙兀歹人氏。我而今窮乏,你那鹿肉將與我,我把這兒子與你去?!浔济飪焊蓪⒙沟囊恢缓笸鹊娜馀c了,將那人的兒子換去家做使喚的了。”⑤
史書還記載了阿蘭高娃父親的故事,他住的地方因野火燃燒把野獸都嚇跑了,聽得不兒罕山野物廣有,遂帶全家遷去(很明顯,阿蘭高娃沒有去,因為她已經(jīng)出嫁了)。
以上故事說明在阿蘭高娃時代,仍是以狩獵為主,間接證明這時南下到額爾古納河上游的蒙古人仍在這一帶生存,沒有走遠。但這并不是說這時沒有馴養(yǎng)牲畜,據(jù)史書記載,朵奔蔑兒干和阿蘭高娃的上一代脫羅豁勒真及其妻孛羅黑臣,曾有“兩個好騸馬”,而朵奔蔑兒干“馱肉”,自然也是用馬。要知道,額爾古納南部分布著世界上最優(yōu)良的草甸草場,這里很可能是內(nèi)蒙古高原畜牧業(yè)的起點和搖籃。
三、阿蘭高娃的后代多半留在額爾古納南部,沒有西遷
阿蘭高娃在她丈夫死后,又連生三子,她以前所生二子懷疑這三子是其母與家里用人馬阿里黑伯牙兀歹所生。阿蘭高娃則托言是受神明之光照射而有孕,化解了這件事,并用“折箭的故事”教導五個兒子團結(jié)才能力量大。后生的三子是不忽哈塔吉(后代為哈塔斤氏);不合禿撒勒只(后代為撒勒只兀氏);孛端察兒蒙合黑(后代是孛兒只斤氏,成吉思汗的祖先)。后來,蒙古人即以孛端察兒三人之裔為“尼倫”,意為“清潔”。據(jù)《元朝秘史》記載,這3人的后裔后來發(fā)展成近30個部落,其中僅孛端察兒后裔就有孛兒只斤部、札只剌部、泰亦赤烏部及巴阿鄰、照烈、那也勤、巴魯拉思、兀魯兀、忙兀、主兒勤等;再加上孛端察兒三哥、四哥的后裔撒勒只兀、哈塔斤,統(tǒng)稱為“尼倫蒙古”。而阿蘭高娃前兩個孩子的后裔以及那些不屬于阿蘭高娃后裔的蒙古人,統(tǒng)稱為“迭兒列斤蒙古”,意為一般蒙古人,包括有兀良哈、弘吉剌、朵兒邊、亦乞列思、斡勒忽訥兀惕、哈拉訥兀惕、火羅拉思、也里吉斤、許兀慎、速勒都思、伯岳吾、不古訥惕、別勒古訥惕等。
這些部落有些是蒙兀室韋南下時就已經(jīng)有的部落,比較古老,比如弘吉剌氏、兀良哈等;有些是南下后繁殖起來的部落,這一部分占多數(shù)。
從后來成吉思汗崛起時代的各部落分布位置看,在阿蘭高娃后裔中有好多部落在幾百年間一直生活在額爾古納南部,沒有西遷。比如撒勒只兀、哈塔斤、札答闌部(孛端察兒之妾的后裔)等,另外還有朵奔蔑兒干的哥哥都蛙鎖豁兒的后裔朵兒邊部落,以及赫赫有名的“美女部落”弘吉拉部(不屬于尼倫蒙古)。這說明,至少在阿蘭高娃的兒子這一輩,也就是孛端察兒這一輩,還沒有離開額爾古納南部。這樣一來,脈絡(luò)就清晰多了,歷史之謎快要解開了。
四、血戰(zhàn)札剌亦兒,打通西進之路
與札剌亦兒人發(fā)生血腥沖突的是孛端察兒之孫蔑年土敦的妻子莫孥倫,當時她是蒙古部落首領(lǐng)。莫孥倫是個很厲害的女性,在她統(tǒng)治的時期,母權(quán)氏族社會的傳統(tǒng)還有很大的活力。傳說莫孥倫被百姓稱為“答兒袞”,“義為有力”。⑥這同我們所常見的蒙古人加于男性的美稱如“蔑兒干”(射手)、“把阿禿兒”(擒鹿的勇士)等的性質(zhì)是相同的。說明莫孥倫在當時蒙古人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尊崇地位。與札剌亦兒人發(fā)生沖突的時間約在11世紀中葉。在這之前,一部分蒙古人(注意,只是一部分)已經(jīng)越過額爾古納河,沿克魯倫河西遷來到“諾賽兒吉和黑山之地”(克魯倫河的中游北岸),⑦到了莫孥倫時期,蒙古人的畜牧經(jīng)濟已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他們已經(jīng)由狩獵人轉(zhuǎn)化為草原游牧人了。據(jù)史書記載,他們在克魯倫河中游北岸有了自己的固定的牧場,與駐牧在克魯倫河中上游的札剌亦兒人相鄰。他們(蒙古人)“畜牧饒富”,“牲畜遍野”,⑧這說明他們已經(jīng)進一步掌握了馴養(yǎng)和繁殖牲畜的技能。
掌握比較熟練的馴養(yǎng)和繁殖牲畜技術(shù)以及發(fā)展這么多的牲畜是需要時間的,從這一點分析,越過額爾古納河西遷的不大可能是蔑年土敦和莫孥倫這一代人。在上面,我們也分析了不是孛端察兒這一代,這樣一來,事情就非常明顯了,當初真正越過額爾古納河開始西遷的蒙古人,極有可能是孛端察兒的兒子合必赤這一代人。
這樣,歷史之謎(這只是其中一個)就基本解開了。從孛兒貼赤那(蒼狼)到孛端察兒,蒙兀室韋沿額爾古納河南下過程經(jīng)歷了13代人,時間是260年左右,而這段路程的直線距離,只不過千里左右。
由此我們也可以推算出,孛端察兒的兒子合必赤越過額爾古納河開始西遷的時間約在11世紀初。(注意,這個時間很重要)
前面說過,到莫孥倫時期,已經(jīng)“牲畜遍野”,牧場自然要擴大,他們與強鄰札剌亦兒人又緊挨著,中間沒有緩沖地帶,雙方發(fā)生矛盾是早晚的事。我們還是先了解一下札剌亦兒人的情況。札剌亦兒人是比蒙古人更早出山走向草原的古老部落,當時他們的畜牧業(yè)要比蒙古人更為發(fā)達。據(jù)說札剌亦兒部“以車為闌,每一千車為一庫倫,共有庫倫七十,常恃其眾,挑起戰(zhàn)爭?!雹徇@里的所謂“車”,就是“戶”,(注,同上)一車即一戶(或一帳),是一個家庭單位。七十庫倫或七十千戶,有夸大之疑,但史書明言他們“常恃其眾”,而且敢與契丹挑戰(zhàn)。《遼史》把札剌部置于阻卜之下,而阻卜與術(shù)不姑等稱為“大國”。⑩這些都說明札剌亦兒部至少是一個人數(shù)相當眾多的強大的部落或者部落聯(lián)盟。札剌亦兒人當時的社會發(fā)展水平比蒙古人遠為先進。例如,他們的庫倫(一作古列延,意為“圈子”)這種組織形式,直到一個多世紀之后,即到12世紀末成吉思汗登上歷史舞臺之初,才被蒙古人所普遍采用。?輥?輯?訛這說明札剌亦兒人早已跨入了野蠻時代的高級階段。
蒙古人同札剌亦兒的斗爭,是他們第一次參與地對外的部落戰(zhàn)爭,它對蒙古人后來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戰(zhàn)爭的起因是爭奪牧地草場。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本來是極為懸殊的,但由于札剌亦兒人闖入莫孥倫牧地的只是為數(shù)不多的一部分人,而且是在對契丹人的戰(zhàn)爭中遭到慘重挫敗的殘部,因此蒙古人在怒不可遏的女頭領(lǐng)莫孥倫率領(lǐng)下追殺這部分札剌亦兒人,取得了初勝。然而這一下卻惹下了滅族大禍,札剌亦兒人很快就組織力量進行反撲,在一個夜晚殺來,進行瘋狂的血腥報復(fù)。其結(jié)局是蒙古人的牲畜全部被奪,莫孥倫諸子和她本人慘遭殺害,連整個部落也幾乎為之消滅。當時莫孥倫的幼子納臣外出不在現(xiàn)場,莫孥倫的長孫海都尚在襁褓中熟睡,在慌亂中被人塞到積木的空隙中,這兩人得以幸存。后來納臣將海都撫養(yǎng)大,海都逐步積聚了自己的力量,才得“以兵攻取札剌亦兒人而役屬之”,從而結(jié)束了這場前后歷經(jīng)三代人的長期斗爭,蒙古人最終取得了勝利。
對于戰(zhàn)敗的札剌亦兒人的處置,蒙古人采取了我們后來在成吉思汗時期所常見的那種殘酷的屠殺俘虜?shù)霓k法。關(guān)于這方面的情況,《史集》有如下一段重要的記述:
“……把他們?nèi)客罋⒘艘再Y報復(fù),他們的婦女和兒童全部成了海都的奴隸……從那時到現(xiàn)在,這個札剌亦兒部落便(世代)成為兀貼古·孛斡勒(家庭奴隸),并按照繼承傳給了成吉思汗……其中有的人還做了大官?!?SPAN lang=EN-US>?輥?輰?訛
這里清楚地談到了蒙古人把那些鋒鏑之余的札剌亦兒婦女和兒童變成了“部落奴隸”或“門戶奴隸”。這次戰(zhàn)爭出現(xiàn)的大量俘虜,為蒙古奴隸制的初次大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與此同時,蒙古人通過對札剌亦兒人奴役,不但恢復(fù)了自己原有的牲畜群,而且還占有了原屬于札剌亦兒人的、應(yīng)該是為數(shù)更多的畜群。海都因此“有了無數(shù)的妻子、奴仆、馬群和畜群”。?輥?輱?訛這樣,蒙古人控制了札剌亦兒人原來在鄂嫩河、克魯倫河之間的大面積的草場牧地,為他們進一步西遷進入三河之源地區(qū)(不兒罕山)掃清了前進道路。
五、海都控制三河之源,合不勒汗建立合木黑蒙古
有一點我們應(yīng)該弄清楚,當初蒙古人被札剌亦兒人打敗,納臣從外地回來看到一片廢墟,又聽到木頭堆里有嬰兒哭聲,他把海都救起后,遠遠地逃走了。他們到哪兒去了呢?他是在哪兒將海都撫養(yǎng)大的?史書記載:
“海都稍長,納真(納臣)率八剌忽怯谷諸民共立為君,以兵攻押剌亦而(札剌亦兒),臣屬之,形勢漸大。列營帳于八剌合黑河上,跨河為梁,以便往來。由是四傍部族歸之者漸眾?!?SPAN lang=EN-US>?輥?輲?訛
原來他們逃到了北方的巴兒忽真地面,在那兒休生養(yǎng)息,積蓄力量。后來南下報仇雪恨,海都的部落聯(lián)盟除了蒙古部落參加外,至少還應(yīng)包括當時可能分布在薛靈哥河以東和貝加爾湖以東巴兒忽真河沿岸屬于巴兒忽惕部的一些非蒙古部落在內(nèi)。戰(zhàn)勝札剌亦兒人之后,海都勢力大增,從巴兒忽真地面向南擴展到克魯倫河的上中游的北岸。當時海都“列營帳于八剌合黑河上”,這無疑是部落聯(lián)盟中心所在地(中心并沒有南移);而“納臣則居鄂嫩河”,?輥?輳?訛叔侄二人之所以分駐兩地,一是因為他們的力量基礎(chǔ)主要在北方,二是納真在南部起到了一個前沿據(jù)點的作用,便于就近統(tǒng)治監(jiān)管被征服的札剌亦兒人。這一切說明,蒙古人的勢力在海都時代已經(jīng)到達并控制了三河之源地區(qū)(不兒罕山),這個時間是在11世紀60年代前后(這個時間很重要)。但是他們的活動中心不在這兒,仍然在巴兒忽真地面。后來逐漸南移,又歷經(jīng)幾代人,是在12世紀之初的時候。成吉思汗后來所說的“三河祖宗肇基之地”(三河之源的不兒罕山),應(yīng)是合不勒汗及其以后的事情了。
后來,海都的長子伯升豁兒的子孫組成為乞顏部,即成吉思汗所在部;海都次子察剌合的子孫組成為泰亦赤烏部。乞顏部和泰亦赤烏部發(fā)展成為孛兒只斤部落中的兩個強大的部落,蒙古部的統(tǒng)治權(quán)一直掌握在這兩家貴族手里,其它幾十個部落的蒙古部眾都成了他們的屬民。到12世紀上半葉,有一個人把尼倫蒙古和迭兒列斤蒙古統(tǒng)一起來,建立了合木黑蒙古國(全體蒙古人),這個人就是海都的重孫子、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汗,他是第一代汗,從此合木黑蒙古國成了統(tǒng)一蒙古的核心。蒙古人的活動中心也從巴兒忽真地面南移到了三河之源的不兒罕山地區(qū)。當時的合不勒汗是北方很出名的人物,甚至強大的金朝也認為合不勒汗是個很有政治頭腦的英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偉人,想團結(jié)、拉攏他,封合不勒汗為國王,遭拒絕。合不勒汗自封為祖元皇帝,建元天興。他統(tǒng)治時期是蒙古非常興盛的時期,但與后來的成吉思汗相比,合不勒汗的合木黑蒙古國只是個松散的聯(lián)盟,不能同日而語。
六、蒙古人南下與西遷的時間和路線圖
綜上所述,我們得知,孛兒貼赤那率眾離開蒙古人發(fā)祥地動身南遷時間約在八世紀上半葉,南遷歷經(jīng)13代人,260年左右;合必赤越過額爾古納河開始西遷的時間約在11世紀初;海都從北方殺回戰(zhàn)勝札剌亦兒人,到達并控制不兒罕山的時間約在11世紀60年代前后。
對于蒙古人的南下與西遷,歷來史學家容易忽略三點:
(一)先南下,后西遷——以前史學家一般只談蒙古人的西遷,不談南下;還有的說是蒙古人分為兩支,一支南下,一支西遷。實際上,先是全體南下(而且用的時間最長),南下受阻,被迫西遷(西遷只是一部分);西遷再次受阻,被迫北上;積蓄力量后又再次南下,最后到達并控制了三河之源(不兒罕山)。
(二)蒙古人最初是在哪兒發(fā)展成為有力量的民族?——蒙古人西遷遭遇滅族的重創(chuàng),被迫北上,積蓄力量20年后又南下報仇,這以后蒙古人的統(tǒng)治中心在北方的巴兒忽真地方又延續(xù)了半個世紀,直到合不勒汗時期才把根據(jù)地建立在蒙古人心中的圣地——不兒罕山。這就是說,從孛兒貼赤那到成吉思汗這450多年間,蒙古人以不兒罕山為根據(jù)地只有不長的時間。如果說,蒙古人在額爾古納繁衍了眾多的部落,人丁興旺,形成最初的發(fā)展壯大,那么成為一個有力量的民族,是在北方的巴兒忽真地方興起的,那兒應(yīng)該與額爾古納一樣,成為蒙古人的另一個圣地,其歷史作用和地位是相當重要的,不次于不兒罕山。
(三)繞湖而過的歷史之謎——蒙兀室韋沿額爾古納河南下,他們曾接近北方大湖——呼倫湖,眾所周知,呼倫、貝爾兩湖一帶是最寬廣、最豐美、最富饒的草原,是一個迷人的、而又吸引人的夢幻般的地方,可是蒙古人卻繞過了兩湖之濱,走上西遷之路。這是為什么?這是一個容易被史學家忽略的歷史之謎。要解開這個謎,還得從塔塔兒人說起。
(四)蒙古人與塔塔兒之關(guān)系——塔塔兒的前身是大室韋,長期居住在額爾古納中部和南部地區(qū)。塔塔兒人也有個南下過程,值得一提的是:至今在額爾古納河中游右岸河畔,仍有一坐小鎮(zhèn)名叫室韋鎮(zhèn),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隋朝時即有室韋的記載,說明在隋朝之前各室韋部落早已存在了。),這個小鎮(zhèn)最初是大室韋的活動中心,大室韋南遷后,蒙兀室韋跟進,這個地方又成為蒙兀室韋的活動中心。大室韋從額爾古納中部地區(qū)南移到額爾古納南部地區(qū),曾長期占據(jù)著額爾古納南部四河流域(額爾古納河、根河、得耳布干河、哈烏魯河)那一帶水草豐美的大片草甸草原,擋住了蒙兀室韋南下之路。那時的大室韋及后來的塔塔兒,一直是北方強大的部落(后來發(fā)展成為30多個強大部落),當時還很弱小的蒙兀室韋當然不敢貿(mào)然行事,只能小心翼翼地跟在大室韋(塔塔兒人)的后面,塔塔人走后騰出了地方,蒙古人才敢進入。直到塔塔兒人南下進入到兩湖之濱,發(fā)現(xiàn)這個地方真是太美了,太好了,就占據(jù)了兩湖一帶,世世代代居住,再也不走了。而蒙古人也得以在額爾古納南部四河流域水草豐美的地方生存居住了100多年,繁衍了好多部落。當然蒙古人也知道兩個大湖一帶是更好的地方,他們也非常想往,但是他們不敢靠近,那兒是強大的塔塔兒人的地盤。
蒙古人南下受阻,要想再繼續(xù)發(fā)展,就只好越過額爾古納河,繞過兩個大湖,沿著克魯倫河西遷。當然,西遷的只是一部分,留下的是大部分。直到后來成吉思汗崛起,又打回并占據(jù)了呼倫貝爾大草原,消滅了塔塔兒部落,降服了原來那些沒有西遷的蒙古部落,最終用武力統(tǒng)一了蒙古高原,將這個高原上所有的民族和部落都變成了蒙古人。成吉思汗的母親和妻子,都出生于額爾古納南部那些沒有西遷的蒙古部落。這就是說,無論是從蒙古人的發(fā)祥地說起,還是后來成吉思汗的出生和崛起,都與額爾古納這個神秘的地方密切相關(guān)。
注 釋:
⑴《元史譯文證補》卷1上.
⑵《遼史》卷46《百官志》二.
⑶《元朝秘史》第5、6、7、9節(jié).
⑷《元朝秘史》第12、13節(jié).
⑸《元朝秘史》第14、15、16節(jié).
⑹《元史譯文證補》卷1上.
⑺《元史譯文證補》卷1上.
⑻《元史譯文證補》卷1上.
⑼《元史譯文證補》卷1上.
⑽《遼史》卷46《百官志》一.
⑾《元朝秘史》第122、129節(jié).
⑿《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第19頁.
⒀《》引文見《史集》。轉(zhuǎn)引自符拉基米爾佐夫《蒙古社會制度史》俄文本第77頁.
⒁《元史》卷1《太祖記》.
⒂《元史譯文證補》卷1上.
(作者: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檔案史志局)
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高原后,蒙古高原上幾十個民族都成為蒙古民族,這是廣義的蒙古人。本文所談到的是狹義的蒙古人,即成吉思汗的祖先、蒙古人的發(fā)源地額爾古納北部的蒙兀室韋,是何時南下與西遷的。這里要提一下孛爾貼赤那率眾南下和西遷的傳說——其中南下和西遷是真實的,但卻不是孛兒貼赤那這一代人完成的,因為這一過程是相當緩慢的。那么,蒙古人到底是何時南下與西遷的?何時到達三河之源的?走的是哪一條路線?遇到了哪些困難和阻力?這正是本文探討的歷史之謎。
一、蒼狼與白鹿相愛的時代是怎樣的歷史客觀環(huán)境?
從成吉思汗這一代上溯到孛兒貼赤那,一共是22代人,相隔年代約為420年到450年,經(jīng)考證成吉思汗出生于1162年,那么孛兒貼赤那(蒼狼)和豁埃馬闌勒(白鹿)生活的年代約在8世紀中葉。①在8世紀中葉及其以后的一個半世紀里,大漠南北一直為突厥系民族所控制,蒙兀室韋自身又處于室韋各部的三面包圍之中,特別是南下之路有大室韋擋著(即后來的塔塔兒。關(guān)于大室韋的位置及與塔塔兒的淵源關(guān)系,筆者在《蒙古人發(fā)源地新考證》有闡述);而這一時期蒙兀室韋一直保持著以漁獵為生的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他們在額爾古納河下游依山傍水、“野物廣有”的自然環(huán)境滿足了他們生產(chǎn)和生活的需要,與世無爭。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突然長途遠徙,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到了10世紀初期,契丹興起,西邊驅(qū)逐了黠戛斯,東邊擊潰了室韋和靺鞨。這時蒙兀室韋有了向外活動的可能。但是,契丹人繼續(xù)長期地控制著大漠中、南部和呼倫貝爾草原一帶;在大漠的北邊還有“阻卜、術(shù)不姑大國以十數(shù)”。②這時的蒙兀室韋即使離開了他們的發(fā)祥地開始南下,長時期內(nèi)恐怕還最多只能徘徊于額爾古納河中上游一帶。(這一段的額爾古納河基本走向是由南向北流,而蒙兀室韋沿河南下的路線實際上也就是溯河而上。)
二、仍以狩獵為主的阿蘭高娃時代
阿蘭高娃(阿闌豁阿,阿闌郭斡)在蒙古傳說里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譽為阿蘭娘娘。是她生育并創(chuàng)建了蒙古尼倫部。她的時代正處于孛兒貼赤那與成吉思汗的中間時代,是成吉思汗的上溯11世祖母。史書對于阿蘭高娃的婚姻作了有趣的描述:
據(jù)說都蛙鎖豁兒與弟弟朵奔蔑兒干(后者是成吉思汗的11世祖)正在打獵,看到一叢百姓順水行來。哥哥說:“有一個黑車子前頭有一個女兒生得好,若是不曾嫁人呵,索與弟弟朵奔蔑兒干做妻?!倍浔济飪焊扇タ戳?,“這女兒名阿闌豁阿,果然生得好,也不曾嫁人?!彼谑蔷汀叭×税㈥@豁阿為妻?!雹郏ㄗ⒁?,是“取”而不是“娶”)這是對于蒙古人歷史上較早出現(xiàn)的搶婚現(xiàn)象的經(jīng)過加工的描述。
婚后阿蘭高娃與朵奔蔑兒干共生二子。這一天朵奔蔑兒干前往脫豁察溫都兒山打捕野獸,“于樹木內(nèi)遇兀良哈部落(南下蒙古人的一支)的人,在那里將殺了一個三歲鹿的脅扇肚臟燒著。朵奔蔑兒干問他索肉。兀良哈人將這鹿取下頭皮帶肺子自要了,其余的肉都與了朵奔蔑兒干”,④“朵奔蔑兒干將得的鹿肉馱著回去,路上遇著一人引著一個兒子行來?!淙苏f:‘我是馬阿里黑伯牙兀歹人氏。我而今窮乏,你那鹿肉將與我,我把這兒子與你去?!浔济飪焊蓪⒙沟囊恢缓笸鹊娜馀c了,將那人的兒子換去家做使喚的了?!雹?SPAN lang=EN-US>
史書還記載了阿蘭高娃父親的故事,他住的地方因野火燃燒把野獸都嚇跑了,聽得不兒罕山野物廣有,遂帶全家遷去(很明顯,阿蘭高娃沒有去,因為她已經(jīng)出嫁了)。
以上故事說明在阿蘭高娃時代,仍是以狩獵為主,間接證明這時南下到額爾古納河上游的蒙古人仍在這一帶生存,沒有走遠。但這并不是說這時沒有馴養(yǎng)牲畜,據(jù)史書記載,朵奔蔑兒干和阿蘭高娃的上一代脫羅豁勒真及其妻孛羅黑臣,曾有“兩個好騸馬”,而朵奔蔑兒干“馱肉”,自然也是用馬。要知道,額爾古納南部分布著世界上最優(yōu)良的草甸草場,這里很可能是內(nèi)蒙古高原畜牧業(yè)的起點和搖籃。
三、阿蘭高娃的后代多半留在額爾古納南部,沒有西遷
阿蘭高娃在她丈夫死后,又連生三子,她以前所生二子懷疑這三子是其母與家里用人馬阿里黑伯牙兀歹所生。阿蘭高娃則托言是受神明之光照射而有孕,化解了這件事,并用“折箭的故事”教導五個兒子團結(jié)才能力量大。后生的三子是不忽哈塔吉(后代為哈塔斤氏);不合禿撒勒只(后代為撒勒只兀氏);孛端察兒蒙合黑(后代是孛兒只斤氏,成吉思汗的祖先)。后來,蒙古人即以孛端察兒三人之裔為“尼倫”,意為“清潔”。據(jù)《元朝秘史》記載,這3人的后裔后來發(fā)展成近30個部落,其中僅孛端察兒后裔就有孛兒只斤部、札只剌部、泰亦赤烏部及巴阿鄰、照烈、那也勤、巴魯拉思、兀魯兀、忙兀、主兒勤等;再加上孛端察兒三哥、四哥的后裔撒勒只兀、哈塔斤,統(tǒng)稱為“尼倫蒙古”。而阿蘭高娃前兩個孩子的后裔以及那些不屬于阿蘭高娃后裔的蒙古人,統(tǒng)稱為“迭兒列斤蒙古”,意為一般蒙古人,包括有兀良哈、弘吉剌、朵兒邊、亦乞列思、斡勒忽訥兀惕、哈拉訥兀惕、火羅拉思、也里吉斤、許兀慎、速勒都思、伯岳吾、不古訥惕、別勒古訥惕等。
這些部落有些是蒙兀室韋南下時就已經(jīng)有的部落,比較古老,比如弘吉剌氏、兀良哈等;有些是南下后繁殖起來的部落,這一部分占多數(shù)。
從后來成吉思汗崛起時代的各部落分布位置看,在阿蘭高娃后裔中有好多部落在幾百年間一直生活在額爾古納南部,沒有西遷。比如撒勒只兀、哈塔斤、札答闌部(孛端察兒之妾的后裔)等,另外還有朵奔蔑兒干的哥哥都蛙鎖豁兒的后裔朵兒邊部落,以及赫赫有名的“美女部落”弘吉拉部(不屬于尼倫蒙古)。這說明,至少在阿蘭高娃的兒子這一輩,也就是孛端察兒這一輩,還沒有離開額爾古納南部。這樣一來,脈絡(luò)就清晰多了,歷史之謎快要解開了。
四、血戰(zhàn)札剌亦兒,打通西進之路
與札剌亦兒人發(fā)生血腥沖突的是孛端察兒之孫蔑年土敦的妻子莫孥倫,當時她是蒙古部落首領(lǐng)。莫孥倫是個很厲害的女性,在她統(tǒng)治的時期,母權(quán)氏族社會的傳統(tǒng)還有很大的活力。傳說莫孥倫被百姓稱為“答兒袞”,“義為有力”。⑥這同我們所常見的蒙古人加于男性的美稱如“蔑兒干”(射手)、“把阿禿兒”(擒鹿的勇士)等的性質(zhì)是相同的。說明莫孥倫在當時蒙古人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尊崇地位。與札剌亦兒人發(fā)生沖突的時間約在11世紀中葉。在這之前,一部分蒙古人(注意,只是一部分)已經(jīng)越過額爾古納河,沿克魯倫河西遷來到“諾賽兒吉和黑山之地”(克魯倫河的中游北岸),⑦到了莫孥倫時期,蒙古人的畜牧經(jīng)濟已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他們已經(jīng)由狩獵人轉(zhuǎn)化為草原游牧人了。據(jù)史書記載,他們在克魯倫河中游北岸有了自己的固定的牧場,與駐牧在克魯倫河中上游的札剌亦兒人相鄰。他們(蒙古人)“畜牧饒富”,“牲畜遍野”,⑧這說明他們已經(jīng)進一步掌握了馴養(yǎng)和繁殖牲畜的技能。
掌握比較熟練的馴養(yǎng)和繁殖牲畜技術(shù)以及發(fā)展這么多的牲畜是需要時間的,從這一點分析,越過額爾古納河西遷的不大可能是蔑年土敦和莫孥倫這一代人。在上面,我們也分析了不是孛端察兒這一代,這樣一來,事情就非常明顯了,當初真正越過額爾古納河開始西遷的蒙古人,極有可能是孛端察兒的兒子合必赤這一代人。
這樣,歷史之謎(這只是其中一個)就基本解開了。從孛兒貼赤那(蒼狼)到孛端察兒,蒙兀室韋沿額爾古納河南下過程經(jīng)歷了13代人,時間是260年左右,而這段路程的直線距離,只不過千里左右。
由此我們也可以推算出,孛端察兒的兒子合必赤越過額爾古納河開始西遷的時間約在11世紀初。(注意,這個時間很重要)
前面說過,到莫孥倫時期,已經(jīng)“牲畜遍野”,牧場自然要擴大,他們與強鄰札剌亦兒人又緊挨著,中間沒有緩沖地帶,雙方發(fā)生矛盾是早晚的事。我們還是先了解一下札剌亦兒人的情況。札剌亦兒人是比蒙古人更早出山走向草原的古老部落,當時他們的畜牧業(yè)要比蒙古人更為發(fā)達。據(jù)說札剌亦兒部“以車為闌,每一千車為一庫倫,共有庫倫七十,常恃其眾,挑起戰(zhàn)爭?!雹徇@里的所謂“車”,就是“戶”,(注,同上)一車即一戶(或一帳),是一個家庭單位。七十庫倫或七十千戶,有夸大之疑,但史書明言他們“常恃其眾”,而且敢與契丹挑戰(zhàn)?!哆|史》把札剌部置于阻卜之下,而阻卜與術(shù)不姑等稱為“大國”。⑩這些都說明札剌亦兒部至少是一個人數(shù)相當眾多的強大的部落或者部落聯(lián)盟。札剌亦兒人當時的社會發(fā)展水平比蒙古人遠為先進。例如,他們的庫倫(一作古列延,意為“圈子”)這種組織形式,直到一個多世紀之后,即到12世紀末成吉思汗登上歷史舞臺之初,才被蒙古人所普遍采用。?輥?輯?訛這說明札剌亦兒人早已跨入了野蠻時代的高級階段。
蒙古人同札剌亦兒的斗爭,是他們第一次參與地對外的部落戰(zhàn)爭,它對蒙古人后來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戰(zhàn)爭的起因是爭奪牧地草場。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本來是極為懸殊的,但由于札剌亦兒人闖入莫孥倫牧地的只是為數(shù)不多的一部分人,而且是在對契丹人的戰(zhàn)爭中遭到慘重挫敗的殘部,因此蒙古人在怒不可遏的女頭領(lǐng)莫孥倫率領(lǐng)下追殺這部分札剌亦兒人,取得了初勝。然而這一下卻惹下了滅族大禍,札剌亦兒人很快就組織力量進行反撲,在一個夜晚殺來,進行瘋狂的血腥報復(fù)。其結(jié)局是蒙古人的牲畜全部被奪,莫孥倫諸子和她本人慘遭殺害,連整個部落也幾乎為之消滅。當時莫孥倫的幼子納臣外出不在現(xiàn)場,莫孥倫的長孫海都尚在襁褓中熟睡,在慌亂中被人塞到積木的空隙中,這兩人得以幸存。后來納臣將海都撫養(yǎng)大,海都逐步積聚了自己的力量,才得“以兵攻取札剌亦兒人而役屬之”,從而結(jié)束了這場前后歷經(jīng)三代人的長期斗爭,蒙古人最終取得了勝利。
對于戰(zhàn)敗的札剌亦兒人的處置,蒙古人采取了我們后來在成吉思汗時期所常見的那種殘酷的屠殺俘虜?shù)霓k法。關(guān)于這方面的情況,《史集》有如下一段重要的記述:
“……把他們?nèi)客罋⒘艘再Y報復(fù),他們的婦女和兒童全部成了海都的奴隸……從那時到現(xiàn)在,這個札剌亦兒部落便(世代)成為兀貼古·孛斡勒(家庭奴隸),并按照繼承傳給了成吉思汗……其中有的人還做了大官?!?SPAN lang=EN-US>?輥?輰?訛
這里清楚地談到了蒙古人把那些鋒鏑之余的札剌亦兒婦女和兒童變成了“部落奴隸”或“門戶奴隸”。這次戰(zhàn)爭出現(xiàn)的大量俘虜,為蒙古奴隸制的初次大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與此同時,蒙古人通過對札剌亦兒人奴役,不但恢復(fù)了自己原有的牲畜群,而且還占有了原屬于札剌亦兒人的、應(yīng)該是為數(shù)更多的畜群。海都因此“有了無數(shù)的妻子、奴仆、馬群和畜群”。?輥?輱?訛這樣,蒙古人控制了札剌亦兒人原來在鄂嫩河、克魯倫河之間的大面積的草場牧地,為他們進一步西遷進入三河之源地區(qū)(不兒罕山)掃清了前進道路。
五、海都控制三河之源,合不勒汗建立合木黑蒙古
有一點我們應(yīng)該弄清楚,當初蒙古人被札剌亦兒人打敗,納臣從外地回來看到一片廢墟,又聽到木頭堆里有嬰兒哭聲,他把海都救起后,遠遠地逃走了。他們到哪兒去了呢?他是在哪兒將海都撫養(yǎng)大的?史書記載:
“海都稍長,納真(納臣)率八剌忽怯谷諸民共立為君,以兵攻押剌亦而(札剌亦兒),臣屬之,形勢漸大。列營帳于八剌合黑河上,跨河為梁,以便往來。由是四傍部族歸之者漸眾?!?SPAN lang=EN-US>?輥?輲?訛
原來他們逃到了北方的巴兒忽真地面,在那兒休生養(yǎng)息,積蓄力量。后來南下報仇雪恨,海都的部落聯(lián)盟除了蒙古部落參加外,至少還應(yīng)包括當時可能分布在薛靈哥河以東和貝加爾湖以東巴兒忽真河沿岸屬于巴兒忽惕部的一些非蒙古部落在內(nèi)。戰(zhàn)勝札剌亦兒人之后,海都勢力大增,從巴兒忽真地面向南擴展到克魯倫河的上中游的北岸。當時海都“列營帳于八剌合黑河上”,這無疑是部落聯(lián)盟中心所在地(中心并沒有南移);而“納臣則居鄂嫩河”,?輥?輳?訛叔侄二人之所以分駐兩地,一是因為他們的力量基礎(chǔ)主要在北方,二是納真在南部起到了一個前沿據(jù)點的作用,便于就近統(tǒng)治監(jiān)管被征服的札剌亦兒人。這一切說明,蒙古人的勢力在海都時代已經(jīng)到達并控制了三河之源地區(qū)(不兒罕山),這個時間是在11世紀60年代前后(這個時間很重要)。但是他們的活動中心不在這兒,仍然在巴兒忽真地面。后來逐漸南移,又歷經(jīng)幾代人,是在12世紀之初的時候。成吉思汗后來所說的“三河祖宗肇基之地”(三河之源的不兒罕山),應(yīng)是合不勒汗及其以后的事情了。
后來,海都的長子伯升豁兒的子孫組成為乞顏部,即成吉思汗所在部;海都次子察剌合的子孫組成為泰亦赤烏部。乞顏部和泰亦赤烏部發(fā)展成為孛兒只斤部落中的兩個強大的部落,蒙古部的統(tǒng)治權(quán)一直掌握在這兩家貴族手里,其它幾十個部落的蒙古部眾都成了他們的屬民。到12世紀上半葉,有一個人把尼倫蒙古和迭兒列斤蒙古統(tǒng)一起來,建立了合木黑蒙古國(全體蒙古人),這個人就是海都的重孫子、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汗,他是第一代汗,從此合木黑蒙古國成了統(tǒng)一蒙古的核心。蒙古人的活動中心也從巴兒忽真地面南移到了三河之源的不兒罕山地區(qū)。當時的合不勒汗是北方很出名的人物,甚至強大的金朝也認為合不勒汗是個很有政治頭腦的英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偉人,想團結(jié)、拉攏他,封合不勒汗為國王,遭拒絕。合不勒汗自封為祖元皇帝,建元天興。他統(tǒng)治時期是蒙古非常興盛的時期,但與后來的成吉思汗相比,合不勒汗的合木黑蒙古國只是個松散的聯(lián)盟,不能同日而語。
六、蒙古人南下與西遷的時間和路線圖
綜上所述,我們得知,孛兒貼赤那率眾離開蒙古人發(fā)祥地動身南遷時間約在八世紀上半葉,南遷歷經(jīng)13代人,260年左右;合必赤越過額爾古納河開始西遷的時間約在11世紀初;海都從北方殺回戰(zhàn)勝札剌亦兒人,到達并控制不兒罕山的時間約在11世紀60年代前后。
對于蒙古人的南下與西遷,歷來史學家容易忽略三點:
(一)先南下,后西遷——以前史學家一般只談蒙古人的西遷,不談南下;還有的說是蒙古人分為兩支,一支南下,一支西遷。實際上,先是全體南下(而且用的時間最長),南下受阻,被迫西遷(西遷只是一部分);西遷再次受阻,被迫北上;積蓄力量后又再次南下,最后到達并控制了三河之源(不兒罕山)。
(二)蒙古人最初是在哪兒發(fā)展成為有力量的民族?——蒙古人西遷遭遇滅族的重創(chuàng),被迫北上,積蓄力量20年后又南下報仇,這以后蒙古人的統(tǒng)治中心在北方的巴兒忽真地方又延續(xù)了半個世紀,直到合不勒汗時期才把根據(jù)地建立在蒙古人心中的圣地——不兒罕山。這就是說,從孛兒貼赤那到成吉思汗這450多年間,蒙古人以不兒罕山為根據(jù)地只有不長的時間。如果說,蒙古人在額爾古納繁衍了眾多的部落,人丁興旺,形成最初的發(fā)展壯大,那么成為一個有力量的民族,是在北方的巴兒忽真地方興起的,那兒應(yīng)該與額爾古納一樣,成為蒙古人的另一個圣地,其歷史作用和地位是相當重要的,不次于不兒罕山。
(三)繞湖而過的歷史之謎——蒙兀室韋沿額爾古納河南下,他們曾接近北方大湖——呼倫湖,眾所周知,呼倫、貝爾兩湖一帶是最寬廣、最豐美、最富饒的草原,是一個迷人的、而又吸引人的夢幻般的地方,可是蒙古人卻繞過了兩湖之濱,走上西遷之路。這是為什么?這是一個容易被史學家忽略的歷史之謎。要解開這個謎,還得從塔塔兒人說起。
(四)蒙古人與塔塔兒之關(guān)系——塔塔兒的前身是大室韋,長期居住在額爾古納中部和南部地區(qū)。塔塔兒人也有個南下過程,值得一提的是:至今在額爾古納河中游右岸河畔,仍有一坐小鎮(zhèn)名叫室韋鎮(zhèn),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隋朝時即有室韋的記載,說明在隋朝之前各室韋部落早已存在了。),這個小鎮(zhèn)最初是大室韋的活動中心,大室韋南遷后,蒙兀室韋跟進,這個地方又成為蒙兀室韋的活動中心。大室韋從額爾古納中部地區(qū)南移到額爾古納南部地區(qū),曾長期占據(jù)著額爾古納南部四河流域(額爾古納河、根河、得耳布干河、哈烏魯河)那一帶水草豐美的大片草甸草原,擋住了蒙兀室韋南下之路。那時的大室韋及后來的塔塔兒,一直是北方強大的部落(后來發(fā)展成為30多個強大部落),當時還很弱小的蒙兀室韋當然不敢貿(mào)然行事,只能小心翼翼地跟在大室韋(塔塔兒人)的后面,塔塔人走后騰出了地方,蒙古人才敢進入。直到塔塔兒人南下進入到兩湖之濱,發(fā)現(xiàn)這個地方真是太美了,太好了,就占據(jù)了兩湖一帶,世世代代居住,再也不走了。而蒙古人也得以在額爾古納南部四河流域水草豐美的地方生存居住了100多年,繁衍了好多部落。當然蒙古人也知道兩個大湖一帶是更好的地方,他們也非常想往,但是他們不敢靠近,那兒是強大的塔塔兒人的地盤。
蒙古人南下受阻,要想再繼續(xù)發(fā)展,就只好越過額爾古納河,繞過兩個大湖,沿著克魯倫河西遷。當然,西遷的只是一部分,留下的是大部分。直到后來成吉思汗崛起,又打回并占據(jù)了呼倫貝爾大草原,消滅了塔塔兒部落,降服了原來那些沒有西遷的蒙古部落,最終用武力統(tǒng)一了蒙古高原,將這個高原上所有的民族和部落都變成了蒙古人。成吉思汗的母親和妻子,都出生于額爾古納南部那些沒有西遷的蒙古部落。這就是說,無論是從蒙古人的發(fā)祥地說起,還是后來成吉思汗的出生和崛起,都與額爾古納這個神秘的地方密切相關(guān)。
注 釋:
⑴《元史譯文證補》卷1上.
⑵《遼史》卷46《百官志》二.
⑶《元朝秘史》第5、6、7、9節(jié).
⑷《元朝秘史》第12、13節(jié).
⑸《元朝秘史》第14、15、16節(jié).
⑹《元史譯文證補》卷1上.
⑺《元史譯文證補》卷1上.
⑻《元史譯文證補》卷1上.
⑼《元史譯文證補》卷1上.
⑽《遼史》卷46《百官志》一.
⑾《元朝秘史》第122、129節(jié).
⑿《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第19頁.
⒀《》引文見《史集》。轉(zhuǎn)引自符拉基米爾佐夫《蒙古社會制度史》俄文本第77頁.
⒁《元史》卷1《太祖記》.
⒂《元史譯文證補》卷1上.
(作者: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檔案史志局)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