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位于王府街和新華街交匯的三道橋,歷來是阿拉善盟盟府巴彥浩特的繁華之地,市井之地。車水馬龍間,流過這座城市的歷史。
一路西行,是三道橋牽扯著我的心,因為這里也留下了母親疲憊的身影和辛勞奔波的足跡。
一路西行,回眸這片浸淫著母愛和乳汁的高原,這片顫栗著的背景。
一路西行,讓我學會了感激,感激這方土地這里的人,尤其是二道巷子深處走過來的風塵仆仆的母親,額頭上還淌著大滴大滴的汗珠。她剛剛從城門口的大樹底下買菜回來,手里提著濕漉漉的芹菜、韭菜,還有一小把香菜,她要在中午把一家人吃的飯做熟,盡管只是粗茶淡飯。老媽拿手的卻是擦疙斗、掐疙嗒、撥魚子。吃面食一定要有三個調和罐兒,盛著鹽、醋、辣子等,平遙人吃面是一定要自己動手放調和佐料的。但要吃花卷烙餅,則要炒過油肉、蝦醬豆腐、炒長藥,讓人吃不夠,香不夠,想不夠。但那年月,人們沒錢,這些美味,只是偶爾食之,多在念想中。
我記得,是母親把我拉著哄著送進巴音二小的校門的,那年我才五歲半。從那時,我開始了長達十七年的讀書生涯。每學期發(fā)了新課本,她總要嘩嘩嘩地翻一遍說:孩子,你咋能學會呢。但是,我始終認為我是從二小走出的,那里給了我最初的啟蒙。我好像記得,二小的位置始終是圍繞著城墻轉的,先前是在西邊,后來又搬到南面,原來的大樹底下。我現(xiàn)都在尋找當年我二小的同班同學,但都讓我失望了,也許時間太久遠了。
母親沒讀過一天書,然而在她老年卻沒有一天不在讀報,后來又迷上了保健刊物,戴著老花鏡看到很晚,看得很仔細。
為了謀生,我們舉家搬遷到了三盛公,沒想到十年后,我畢業(yè)又被分配到了阿拉善右旗,這一呆,就呆到了現(xiàn)在。把母親卻扔到了磴口和弟妹們在一起,后又輾轉至銀川。
以后,在我行進的旅途上,感到總有一雙眼睛盯著我,那就是母親。使我不敢懈怠,不敢偷懶。記得在蘭州西北師大中文系讀書時,常常在衛(wèi)生間昏暗的燈光下,背課文,背單詞,到很晚很晚。
這些年,不知道咋回事,常想起過去母親的許多事。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句話每每讀起,便分外傷感。
母親從小離開家鄉(xiāng)出門,那口平遙話,卻說了一輩子。平遙方言古樸、幽默、平實,諸如摸甩,刀日,德老,撥些,酸治,撲琢等這些語詞,便是經(jīng)典。想起,便忍俊不禁。也便不由自主想起母親,總象是回到了平遙老家,回到了黎基村。老媽說起老家那些久遠了的事兒來,總是滔滔不絕,如數(shù)家珍,談興極濃。母親一輩子活得很硬氣,在她的詞匯里,從來沒說過“累呀”、“沒錢呀”,甚至連嘆息都很少,僅管那時家里已經(jīng)很詰據(jù)。至到現(xiàn)在,我都認為,她是把一種精神、一種忍耐留給了我,留給了我的世界。
后來,她不愿意在家吃閑飯了,便想去找事兒干,想掙點錢。那個年月,她那么大歲數(shù)的婦女,很少有出去工作的。她甚至到當時的農業(yè)社當了幾年社員,其后又到縣食品糕點廠做月餅,打餅子,搓麻花,一天和四、五口袋面,一直到廠子散了攤子,母親才又回到家里,繼續(xù)抽著她抽了一輩子的煙,這時她已六十多歲了。說起抽煙,那算是老媽一生的唯一嗜好,她從“雙羊”、“太陽”、“海河”抽到“六盤山”……,后來一直抽中南海,最便宜的那種。她活了八十多歲,她還是那樣熱愛生活,從不抱怨什么。
那些年,我去右旗要坐43次特快,凌晨四點半開車,母親前一天晚飯肯定包餃子吃,半夜起來,她用油把剩下的餃子煎得焦黃焦黃,看著我吃,吃完了,父親推著自行車把我送到火車站,這一送,送了好多年。迄今,我都時常能想起母親在清晨的忙碌和父親在站臺上離去的背影。
在巴音(巴彥浩特),有許多走西口的山西人,多為平遙和孝義人,他們的后人至今還在阿拉善,許多人已不會說山西話了。母親一輩子念叨平遙和那里的親人,但只回去過一次?,F(xiàn)在,銀川到平遙的火車、汽車都非常方便,而母親卻走了,她再也回不到她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了。
平遙,我也心理時常裝著想著夢著,那座捻熟的千年古城。古城民風古撲,人杰地靈,家鄉(xiāng)養(yǎng)育了韌勁十足的父老鄉(xiāng)親,也走出了郭蘭英、李琦、閻維文這樣的人物。也出產著平遙牛肉、竹光漆器,還有那座明清古城、千年城墻,每個在外的平遙人都為家鄉(xiāng)感到驕傲。
母親之于巴音是很有感情的。常說起這里的羊肉和酸奶子,我也有時給她買了帶去,母親高興得象孩子一樣地笑著。其實,母親也吃不了多少。
定遠營城門是修起來了,危呼高哉,這座邊城的味道亦愈發(fā)濃了。我或在城墻根蹀躞,或游走在三道橋頭,總想起母親當年單薄且又鼓寂的身影。
我愛母親,也愛這片母親般的土地,和那行倘佯在土地上平實的腳印,蹣跚著。
(作者:內蒙古作協(xié)副主席 國家一級作家)
位于王府街和新華街交匯的三道橋,歷來是阿拉善盟盟府巴彥浩特的繁華之地,市井之地。車水馬龍間,流過這座城市的歷史。
一路西行,是三道橋牽扯著我的心,因為這里也留下了母親疲憊的身影和辛勞奔波的足跡。
一路西行,回眸這片浸淫著母愛和乳汁的高原,這片顫栗著的背景。
一路西行,讓我學會了感激,感激這方土地這里的人,尤其是二道巷子深處走過來的風塵仆仆的母親,額頭上還淌著大滴大滴的汗珠。她剛剛從城門口的大樹底下買菜回來,手里提著濕漉漉的芹菜、韭菜,還有一小把香菜,她要在中午把一家人吃的飯做熟,盡管只是粗茶淡飯。老媽拿手的卻是擦疙斗、掐疙嗒、撥魚子。吃面食一定要有三個調和罐兒,盛著鹽、醋、辣子等,平遙人吃面是一定要自己動手放調和佐料的。但要吃花卷烙餅,則要炒過油肉、蝦醬豆腐、炒長藥,讓人吃不夠,香不夠,想不夠。但那年月,人們沒錢,這些美味,只是偶爾食之,多在念想中。
我記得,是母親把我拉著哄著送進巴音二小的校門的,那年我才五歲半。從那時,我開始了長達十七年的讀書生涯。每學期發(fā)了新課本,她總要嘩嘩嘩地翻一遍說:孩子,你咋能學會呢。但是,我始終認為我是從二小走出的,那里給了我最初的啟蒙。我好像記得,二小的位置始終是圍繞著城墻轉的,先前是在西邊,后來又搬到南面,原來的大樹底下。我現(xiàn)都在尋找當年我二小的同班同學,但都讓我失望了,也許時間太久遠了。
母親沒讀過一天書,然而在她老年卻沒有一天不在讀報,后來又迷上了保健刊物,戴著老花鏡看到很晚,看得很仔細。
為了謀生,我們舉家搬遷到了三盛公,沒想到十年后,我畢業(yè)又被分配到了阿拉善右旗,這一呆,就呆到了現(xiàn)在。把母親卻扔到了磴口和弟妹們在一起,后又輾轉至銀川。
以后,在我行進的旅途上,感到總有一雙眼睛盯著我,那就是母親。使我不敢懈怠,不敢偷懶。記得在蘭州西北師大中文系讀書時,常常在衛(wèi)生間昏暗的燈光下,背課文,背單詞,到很晚很晚。
這些年,不知道咋回事,常想起過去母親的許多事。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句話每每讀起,便分外傷感。
母親從小離開家鄉(xiāng)出門,那口平遙話,卻說了一輩子。平遙方言古樸、幽默、平實,諸如摸甩,刀日,德老,撥些,酸治,撲琢等這些語詞,便是經(jīng)典。想起,便忍俊不禁。也便不由自主想起母親,總象是回到了平遙老家,回到了黎基村。老媽說起老家那些久遠了的事兒來,總是滔滔不絕,如數(shù)家珍,談興極濃。母親一輩子活得很硬氣,在她的詞匯里,從來沒說過“累呀”、“沒錢呀”,甚至連嘆息都很少,僅管那時家里已經(jīng)很詰據(jù)。至到現(xiàn)在,我都認為,她是把一種精神、一種忍耐留給了我,留給了我的世界。
后來,她不愿意在家吃閑飯了,便想去找事兒干,想掙點錢。那個年月,她那么大歲數(shù)的婦女,很少有出去工作的。她甚至到當時的農業(yè)社當了幾年社員,其后又到縣食品糕點廠做月餅,打餅子,搓麻花,一天和四、五口袋面,一直到廠子散了攤子,母親才又回到家里,繼續(xù)抽著她抽了一輩子的煙,這時她已六十多歲了。說起抽煙,那算是老媽一生的唯一嗜好,她從“雙羊”、“太陽”、“海河”抽到“六盤山”……,后來一直抽中南海,最便宜的那種。她活了八十多歲,她還是那樣熱愛生活,從不抱怨什么。
那些年,我去右旗要坐43次特快,凌晨四點半開車,母親前一天晚飯肯定包餃子吃,半夜起來,她用油把剩下的餃子煎得焦黃焦黃,看著我吃,吃完了,父親推著自行車把我送到火車站,這一送,送了好多年。迄今,我都時常能想起母親在清晨的忙碌和父親在站臺上離去的背影。
在巴音(巴彥浩特),有許多走西口的山西人,多為平遙和孝義人,他們的后人至今還在阿拉善,許多人已不會說山西話了。母親一輩子念叨平遙和那里的親人,但只回去過一次?,F(xiàn)在,銀川到平遙的火車、汽車都非常方便,而母親卻走了,她再也回不到她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了。
平遙,我也心理時常裝著想著夢著,那座捻熟的千年古城。古城民風古撲,人杰地靈,家鄉(xiāng)養(yǎng)育了韌勁十足的父老鄉(xiāng)親,也走出了郭蘭英、李琦、閻維文這樣的人物。也出產著平遙牛肉、竹光漆器,還有那座明清古城、千年城墻,每個在外的平遙人都為家鄉(xiāng)感到驕傲。
母親之于巴音是很有感情的。常說起這里的羊肉和酸奶子,我也有時給她買了帶去,母親高興得象孩子一樣地笑著。其實,母親也吃不了多少。
定遠營城門是修起來了,危呼高哉,這座邊城的味道亦愈發(fā)濃了。我或在城墻根蹀躞,或游走在三道橋頭,總想起母親當年單薄且又鼓寂的身影。
我愛母親,也愛這片母親般的土地,和那行倘佯在土地上平實的腳印,蹣跚著。
(作者:內蒙古作協(xié)副主席 國家一級作家)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