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京綏鐵路的火車已通到歸綏,歸化城的城小、門矮、道窄、交通不便,不適應(yīng)發(fā)展的需要,于是綏遠(yuǎn)特別行政區(qū)都統(tǒng)馬福祥下令,于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將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舊城)的南城門、南城墻拆除。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除留下北城門及兩小段北城墻外,其它東、西、北的部分城墻和東、西兩個城門及鼓樓也全部拆除。城門、城墻拆除后,無城內(nèi)與城外界限,原城內(nèi)的南、北街與城外的南北直通街接通,形成了一條筆直的南北大街。雖然街道不是很寬,但也較順直。從1925年起,實實在在的歸化城已不存在了,但它存在的353年的歷史還值得人們回顧的,而且就歸化城的建城時間、擴(kuò)建和整修時間以及城門、城墻的拆除時間,還是有一些不同的說法,都給人們留下研究的空間。
初建的歸化城
歸化城是什么時候建筑的其說不一,但作為生長在這里的人們和走西口的人們,因為常在這里勞動和生活,很想知道的具體一些。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在本文多羅唆幾句,供有心的勞動者們自己去考究了。
一說:歸化城系明朝萬歷十四年(公元1586年)由阿勒坦汗的忠順?gòu)D人三娘子所組織建筑。城的周長有的說是二里多,有的說是三里多,城墻高三丈。初建的歸化城僅有南、北兩個門。
二說:歸化城系明朝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明史等書籍?dāng)⑹鋈镒又莿e居等都系事情的追敘,把建城的時間寫在了明萬歷十四年的項下,另外也有的學(xué)者們在來往書信中提到過萬歷九年筑城之事。這個城說的就是今之呼和浩特的舊城,即原來的歸化城。蒙文《阿勒坦汗傳》中說:歸化城創(chuàng)建于明穆宗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與此說亦不矛盾。因為一個城的創(chuàng)建到建成需要有幾年的時間過程,這是能解釋通的。
三說:明朝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10月,庫庫和屯建成后,明王朝應(yīng)阿勒坦汗之請,賜庫庫和屯之名為“歸化”。阿勒坦汗派遣使官攜帶鞍馬、弓矢等赴明朝取佛像、經(jīng)文、蟒緞等物。
近幾年對歸化城的動工修建時間和完工的時間有了一致的說法。如《呼和浩特史話》一書中說:公元1572年(明隆慶六年),在阿勒坦汗和他年輕的妻子三娘子的倡導(dǎo)下,在明朝政府的支持下,仿照元大都的建筑風(fēng)格,選擇青山黑水之間的“吉祥地面”,決定筑一座新的城堡,即后來的歸化城。歷時四年的時間一座規(guī)??涨暗男碌某潜ひ倭⒂谕聊ㄉ狭恕C晒抛迦嗣窠o這個城起了個動聽的名字稱:庫庫和屯,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即今呼和浩特舊城的初建城址?!逗艉秃铺匚奈铩芬粫f: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召集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的格局,在大青山之陽,黃河之濱,開始建筑雄壯美麗的城堡。這座城初建成后稱作:庫庫和屯,即青色的城。庫庫和屯建在青山腳下,遠(yuǎn)望青山疊嶂,郁郁蔥蔥十分壯美。明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庫庫和屯建成,明朝廷賜名為“歸化城”?!秲?nèi)蒙古自治區(qū)志·大事記》一書中也說:明穆宗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庫庫和屯(今呼和浩特市舊城之城)破土興建,明神宗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10月庫庫和屯建成后,明王朝應(yīng)阿勒坦汗之請,賜庫庫和屯為“歸化”。阿勒坦汗派遣使官攜帶鞍馬、弓矢等赴明王朝迎請佛像、經(jīng)文、蟒緞等物。
歸化城又名為青城,即青色的城堡,據(jù)說來源是這樣:城北大青山的石頭是青色的,用這些青色的石頭作為建城建房舍的地基是青色的。建房舍燒制的磚和瓦也是青色的,所以歸化城是青色的。再就是城南的昭君墓又稱青冢。青城蒙語為呼和浩特。這是譯音,翻譯為漢字有各種寫法,有寫為庫庫和屯,有寫為庫庫河屯,有寫為庫庫河通,有寫為庫克和屯,有寫為庫克忽洞,有寫為厚和豪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庫庫和屯統(tǒng)一漢字為呼和浩特。
歸化城初建成時,四周長為二華里,僅有南門和北門兩個門,城內(nèi)有些什么樣的房屋無記載,北城門在今友誼服裝廠門前的馬路處,南門在今恒昌店巷西口的這個十字路口之外。城堡四邊才各250余米。
歸化城的擴(kuò)建
歸化城的擴(kuò)建也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在歸化城初建完工后不久,接著就進(jìn)行了擴(kuò)建。由原有的南、北兩個門,擴(kuò)建為東、西、南、北四個門。對這種說法人們難以理解和信服。有些資料說:到清朝康熙年間,由于軍事上的需要,在原基礎(chǔ)上向東、南、西三面擴(kuò)展。加筑外城,設(shè)置四門,北門日建威(即原北門),東門日柔遠(yuǎn)(在今九龍灣西口處),原來的南門成了城的中心,改稱為鼓樓,名曰威固。隨著城區(qū)的擴(kuò)展,人口相繼增加,一些口里的商賈也接踵而來,他們大多云集在南門外。當(dāng)時的內(nèi)城住著官兒,外城住著兵,老百姓都住在城外。歸化城內(nèi)固山衙門大廳里有塊石碑,碑文說:歸化城經(jīng)過許多年代之后,城堡已顯破舊,因此在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土默特左、右兩翼及六召喇嘛和臺吉管轄的三個蘇木的縉庶人等上書給部,請求準(zhǔn)予他們自行鳩資在古城周圍修筑城壕,四城墻各建一座城門和一座兩楹城樓,并派駐兵卒巡守。經(jīng)部商議之后,呈請圣裁,蒙皇上御批,“準(zhǔn)如所議”。本城官民謹(jǐn)遵圣旨,破土動工。工程完成之后,將南城門稱為“歸化城”,東城門稱為“承恩門”,西城門稱為“柔遠(yuǎn)門”,北城門稱為“建威門”,而城中的鼓樓則稱為“威固門”。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奏請上諭,初次對城垣進(jìn)行修茸。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皇上降旨說:“庫庫和屯”這一名稱和字義完全不相符,今后應(yīng)稱為“庫克和屯”。敬謹(jǐn)遵旨,(城名)因而改為庫克和屯。
清為什么在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歸化城增筑外城呢?主要是為了防御噶爾丹。因為噶爾丹自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占領(lǐng)了喀爾喀,直到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才在昭莫多戰(zhàn)敗退出喀爾喀。在這八、九年間,歸化城一直處于戰(zhàn)備戒嚴(yán)狀態(tài)。所以擴(kuò)修了歸化城。
清末時的歸化城
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3月9日到16日,俄國人阿·馬·波茲德耶夫到庫克和屯也就是歸化城即舊城進(jìn)行了旅游,在他的日記中寫道:他參觀了歸化城的城堡,固山衙門,昂邦衙門,巡警署,糧倉,軍火庫和駱駝市場。他在日記中概括到:庫克和屯城堡也就是叫做歸化城即舊城的地方。這個城堡是極小的。據(jù)中國人的計算,它的周圍只有三里。他從城堡的南面正門進(jìn)城,在通過城門時陪他的章京(官名)對他說:每年陰歷2月15日和8月1日到15日,要在這座城門的城樓里吹喇叭。進(jìn)入城堡后,首先去城里最大的機(jī)關(guān)即固山衙門,也稱土默特旗署。這個機(jī)關(guān)距離城的北門比南門近,位于縱貫全城南北大道的右側(cè),即東側(cè)。固山衙門的房屋同庫克和屯所有其他官府的建筑一樣,沒有任何特殊的地方,這是一般的最典型的中國官署,用土壞砌成的平房,正面是照例應(yīng)有的紅色圓柱,大大的窗戶,圖案形的窗格上糊著紙,房頂上蓋著瓦,這個大院東西寬7丈2尺,南北長30丈。有房屋34間,大院地基高出三個臺階。走進(jìn)固山衙門的院子,可以看見院子深處有一排坐北朝南的五楹房屋的正房,這就是議事廳。這個議事廳僅占當(dāng)中的三楹。兩端的兩間與議事廳隔開,并有單獨另開的門,東邊那間存放銀子,西邊那間存在武器彈藥。在院子的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座完全一樣的五楹廂房伸向南邊的大門,朝東的西廂房是兵司署,東廂房是戶司署。在這兩廂房之北,院子的西邊沒有房子,在東邊,同戶司署并排有一棟三楹的房子,這是財庫事務(wù)管理所,其實只不過是發(fā)放白銀的地方,它恰好對著上面說的正房東端那間存放銀子的房屋。同這三間房屋并排。緊靠它的北邊還有三間房屋,這是固山衙門的印務(wù)處。它是這里人員最多的地方,由印務(wù)處再稍向北,又橫著一排朝南的二層樓房。這是存放固山衙門全部公文檔案的地方。在戶司署和兵司署的兩排五楹廂房以南,大致在衙門院子的正中有一座朝南的一楹兩層牌樓,它兩旁各有一個小門。這座牌樓以北的院內(nèi)部分專門叫做“衙署”的部分。門樓以南則是“輔佐”部分。除了這座門樓構(gòu)成假想的界限外,這兩部分之間沒有任何東西隔開。院子的南半部分有的房子系前鋒營營房,有的為機(jī)關(guān)文職人員的宿舍。以上為固山衙門所有房屋的大致情況。
出了固山衙門,位于城堡的中心大街的左側(cè)即西側(cè)是“昂邦”衙門,“昂邦”是滿語大臣或大官之意。昂邦衙門與固山衙門只隔著個大街,比“固山”衙門離北城墻更近一些??斓健鞍喊睢毖瞄T時,看見它的大門外停著轎子,20來匹備了鞍的馬。這個衙門不能參觀了。不過章京說“昂邦”同“固山”衙門沒有什么區(qū)別,固山衙門有34間房舍,而昂邦衙門有38間房舍,不過“昂邦”衙門房屋蓋得比“固山”衙門的房屋密集。因此“昂邦”衙門的院子比“固山”衙門的院子小的多。
沿著小巷向城的西北角走去,想看看那里當(dāng)做糧倉和軍火庫的宅院??墒琼樎酚肿叩搅艘粋€政府機(jī)關(guān),門楣上方掛著“巡警署”的匾額。僅三間普通房子,連院子也沒有??戳怂膬?nèi)部以后,除了極骯臟的小屋里住著些輪流站崗的兵士外,什么也沒有看見,他們的任務(wù)是夜間巡邏,白天有的在補(bǔ)衣服,有的在睡覺,有的在吸大煙。唯一不尋常的財產(chǎn)是墻上掛的一個沙漏斗計時器。巡警總數(shù)有20余人。到了糧倉及官物庫大院,這里存放著官員備食的糧食,存放著官用武器的倉庫??戳思Z倉和武器保管的情況后,到城堡的中心廣場,也可算是一個公共場所,它是一片寬闊的空地,如今是一個買賣駱駝的地方,不是市場的場所。城堡中的其他部分和街道上是一些出售零碎商品,本小利薄的小鋪子,還有一些木匠鋪、棺材鋪、銅匠鋪等。有一部分店鋪的房屋如今已是空空蕩蕩。離城墻近的地方?jīng)]有房屋,這些空地成了人們傾倒垃圾的地方,這是歸化城城內(nèi)的狀況。另有史料說:“庫克河屯城周三里,惟倉庫及副都統(tǒng)署瓦屋,余寥寥土屋數(shù)間而已”。
后歸化城的街巷
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歸化城的城墻、城門拆除前的城內(nèi)是否形成有街巷,都有什么名稱,未找到記載。但歸化城外的商業(yè)區(qū)和居民區(qū)域已形成有許多街巷。到20世紀(jì)30年代,無城墻分隔。大概念的歸化城有大街小巷200多個,其中大街57道,小街53條,小巷85個。所說大街僅300多米長,小巷最小的只有3到5戶人家?,F(xiàn)將當(dāng)時的大街、小街、小巷名稱列下:
大街(57)
大十字街 新城道街 大召前街 長勝街 牛橋西河沿街 小東街 小召半道街 大召西夾道街 吉興里街 禮拜寺巷街 東得勝街 美人橋南街 大召東夾道街 通順西街 營坊道街 大東街 平康里街 膩旦街 孤魂灘街 牛橋草市街 大西街 東五十家街 通順街 西順城街 十間房街 棋盤街 西五十家街 小西街 北門內(nèi)街 新城道街 大南街 美人橋北街 南柴火市街 小北街 城隍廟街 大北街 石頭巷街 民市街(即人市街) 北門外街 羊崗子街 西得勝街 圪料街 公義店西口外街 民樂社街 上柵子街 小十字南街 民市北街 太平街 南順城街 文廟街 乃莫氣西夾道街 牛橋街 東順城街 南茶坊街 三官廟街 馬路街 陽溝沿街
小街(53)
寧武巷街 喬麥皮巷街 西茍家灘街 民廳西河沿街 后沙灘街(即道臺衙門口) 小召后街 財神廟巷街 牛頭巷街 監(jiān)墻巷街 縣府后街 小召東夾道街 頭道巷街 壽陽巷街 公安局前街 縣府前街(即二府衙門口) 呂祖廟街 三道巷街 觀音廟街 北茶坊街 民政廳東沿街 梁山街 美人里街 官園子街 北沙梁街 太館巷街 馬蓮灘街 西鞋襪巷街 議事廳巷街 西沙梁街 楊家巷街 東鞋襪巷街 東茍家灘街 九龍灣街 東沙梁街 喇嘛廟街 西河沿街 四眼井巷街 牛橋東河沿街 二道巷街 大興太巷街 東門內(nèi)街 東召黑浪街 新召前街 周紙房巷街 草橋街 太平召前街 龍王廟巷街 長安店巷街 縣府西街 民政廳后街 ??呱辖?SPAN lang=EN-US> 長和廊街 縣府東街
小巷(85)
一人巷 東寺巷 巧爾氣召巷 大東園巷 翠花宮巷 會仙樓巷 井兒巷 史家巷 大召前家廟巷 興隆永巷 永光店巷 寬巷子 南菜園巷 穿行店巷 東茍家灘一人巷 王家巷 簧腔巷 小二道巷 剃頭樓巷 十王廟巷 龍門店巷 元盛德巷 巨盛店巷 菜升園巷 九龍灣小北巷 頭道巷 興隆巷 定襄巷 西城店巷 剃頭樓巷 二道巷 隆茂巷 義豐店巷 大范家巷 大北巷 三賢廟巷 南茶坊寬巷 東菜園巷 小范家巷 大南巷 魁性廟巷 穿行店巷 會元坊巷 奎隆永巷 大西巷 剪子巷 白公雞巷 楊樹園巷 官店巷 西馬道巷 三星成巷 便宜齋巷 太和居地 熏皮房巷 恒昌店巷 水渠巷 小御史巷
大防御巷 小花園 東馬道巷 東五道廟巷
萬順店巷 天元號巷 大平街司馬巷 大東巷
老府店巷 馬道巷 萬盛合巷 地畝局巷
牛橋二公館巷 光龍馬店巷 圍子外 周家巷
口袋坊巷 大廳巷 駝橋樓兒巷 大東巷
縣府馬號巷 西茶坊 學(xué)道巷 西河巷 馮源巷
天裕翔巷 水磨石 復(fù)義隆巷
上述街巷名稱中,有的地處初建和擴(kuò)建歸化城內(nèi)的城地域范圍。如北門內(nèi)街、大北街、議事廳巷。東門內(nèi)巷、四眼井巷、東馬道巷、西馬道巷、九龍灣巷、小北巷、恒昌店巷等。這些街巷是屬于原歸化城內(nèi)的,但有的巷后延伸到了城外,延伸出城外的部分;不能算作歸化城內(nèi)的街巷。以街巷劃分城內(nèi)外會擴(kuò)大城的范圍,影響城區(qū)的真實狀況。
土默川上的歸化城
一、北邊的小城系明穆宗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開工,明神宗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10月建成。城名庫庫和屯,又稱青城,賜名歸化城。別名三娘子城。城周長二里即1000米,四邊各250余米,城墻高三丈,開設(shè)南、北兩個門并有城樓。
二、南邊的大城系清圣祖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歸化城老城的基礎(chǔ)上,增筑的外城。增筑的外城系為了御防噶爾丹。先將老城南墻拆除,南城門改建鼓樓。北城門未動。新增東、西城門。南門移到外城,在為4個城門,一個鼓樓。城墻高二丈,城圍3—4里,東、西、南三邊共1500余米。擴(kuò)修后,城內(nèi)形成個十字街。
三、歸化城址:北門在友誼服裝廠門前的馬路之處,南門在恒昌店巷西口的十字路口處。擴(kuò)建后,北門未動1958年拆,南門移到舊城大什字路口之北,西門在九龍灣西口,東門在恒昌店巷東口;鼓樓在恒昌店巷西口的十字路口處。
參考文獻(xiàn):
1.《綏遠(yuǎn)通志稿》卷十七城市部分(第365頁到377頁);
2.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發(fā)行的《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第三章歸化城(第64頁到137頁);
3.呼和浩特史志辦公室1983年5月印發(fā)的《呼和浩特史料》第一集(第207頁到222頁),《呼和浩特的興建和發(fā)展》一文《玉泉區(qū)沿革概要》(第270頁到第281頁);
4.呼和浩特史志編修辦公室
5.呼和浩特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1989年11月印發(fā)的《呼和浩特文史資料》第七集《老字號詳圖序》(第1頁到第4頁);
6.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呼和浩特史話》(第42頁到46頁),《青城建在土默川》(第42頁到46頁);
7.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發(fā)行的《呼和浩特文物》(第71頁到73頁),《明代歸化城》(第112頁到123頁),《土默特議事廳》(第112頁到114頁);
8.內(nèi)蒙古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總編室編印的《內(nèi)蒙古史志資料選編》一書第一輯(上冊)有關(guān)歸化城的內(nèi)容部分;
9.內(nèi)蒙古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總編室編印的《內(nèi)蒙古史志資料選編》一書第二輯(第93頁到98頁);
10.內(nèi)蒙古文史館1981年印發(fā)的宋志剛編著的《內(nèi)蒙古疆域考略》一書有關(guān)呼和浩特沿革部分。
(作者:內(nèi)蒙古地方志學(xué)會會員、高級勞動師)
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京綏鐵路的火車已通到歸綏,歸化城的城小、門矮、道窄、交通不便,不適應(yīng)發(fā)展的需要,于是綏遠(yuǎn)特別行政區(qū)都統(tǒng)馬福祥下令,于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將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舊城)的南城門、南城墻拆除。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除留下北城門及兩小段北城墻外,其它東、西、北的部分城墻和東、西兩個城門及鼓樓也全部拆除。城門、城墻拆除后,無城內(nèi)與城外界限,原城內(nèi)的南、北街與城外的南北直通街接通,形成了一條筆直的南北大街。雖然街道不是很寬,但也較順直。從1925年起,實實在在的歸化城已不存在了,但它存在的353年的歷史還值得人們回顧的,而且就歸化城的建城時間、擴(kuò)建和整修時間以及城門、城墻的拆除時間,還是有一些不同的說法,都給人們留下研究的空間。
初建的歸化城
歸化城是什么時候建筑的其說不一,但作為生長在這里的人們和走西口的人們,因為常在這里勞動和生活,很想知道的具體一些。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在本文多羅唆幾句,供有心的勞動者們自己去考究了。
一說:歸化城系明朝萬歷十四年(公元1586年)由阿勒坦汗的忠順?gòu)D人三娘子所組織建筑。城的周長有的說是二里多,有的說是三里多,城墻高三丈。初建的歸化城僅有南、北兩個門。
二說:歸化城系明朝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明史等書籍?dāng)⑹鋈镒又莿e居等都系事情的追敘,把建城的時間寫在了明萬歷十四年的項下,另外也有的學(xué)者們在來往書信中提到過萬歷九年筑城之事。這個城說的就是今之呼和浩特的舊城,即原來的歸化城。蒙文《阿勒坦汗傳》中說:歸化城創(chuàng)建于明穆宗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與此說亦不矛盾。因為一個城的創(chuàng)建到建成需要有幾年的時間過程,這是能解釋通的。
三說:明朝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10月,庫庫和屯建成后,明王朝應(yīng)阿勒坦汗之請,賜庫庫和屯之名為“歸化”。阿勒坦汗派遣使官攜帶鞍馬、弓矢等赴明朝取佛像、經(jīng)文、蟒緞等物。
近幾年對歸化城的動工修建時間和完工的時間有了一致的說法。如《呼和浩特史話》一書中說:公元1572年(明隆慶六年),在阿勒坦汗和他年輕的妻子三娘子的倡導(dǎo)下,在明朝政府的支持下,仿照元大都的建筑風(fēng)格,選擇青山黑水之間的“吉祥地面”,決定筑一座新的城堡,即后來的歸化城。歷時四年的時間一座規(guī)模空前的新的城堡屹立于土默川上了。蒙古族人民給這個城起了個動聽的名字稱:庫庫和屯,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即今呼和浩特舊城的初建城址。《呼和浩特文物》一書說: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召集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的格局,在大青山之陽,黃河之濱,開始建筑雄壯美麗的城堡。這座城初建成后稱作:庫庫和屯,即青色的城。庫庫和屯建在青山腳下,遠(yuǎn)望青山疊嶂,郁郁蔥蔥十分壯美。明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庫庫和屯建成,明朝廷賜名為“歸化城”?!秲?nèi)蒙古自治區(qū)志·大事記》一書中也說:明穆宗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庫庫和屯(今呼和浩特市舊城之城)破土興建,明神宗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10月庫庫和屯建成后,明王朝應(yīng)阿勒坦汗之請,賜庫庫和屯為“歸化”。阿勒坦汗派遣使官攜帶鞍馬、弓矢等赴明王朝迎請佛像、經(jīng)文、蟒緞等物。
歸化城又名為青城,即青色的城堡,據(jù)說來源是這樣:城北大青山的石頭是青色的,用這些青色的石頭作為建城建房舍的地基是青色的。建房舍燒制的磚和瓦也是青色的,所以歸化城是青色的。再就是城南的昭君墓又稱青冢。青城蒙語為呼和浩特。這是譯音,翻譯為漢字有各種寫法,有寫為庫庫和屯,有寫為庫庫河屯,有寫為庫庫河通,有寫為庫克和屯,有寫為庫克忽洞,有寫為厚和豪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庫庫和屯統(tǒng)一漢字為呼和浩特。
歸化城初建成時,四周長為二華里,僅有南門和北門兩個門,城內(nèi)有些什么樣的房屋無記載,北城門在今友誼服裝廠門前的馬路處,南門在今恒昌店巷西口的這個十字路口之外。城堡四邊才各250余米。
歸化城的擴(kuò)建
歸化城的擴(kuò)建也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在歸化城初建完工后不久,接著就進(jìn)行了擴(kuò)建。由原有的南、北兩個門,擴(kuò)建為東、西、南、北四個門。對這種說法人們難以理解和信服。有些資料說:到清朝康熙年間,由于軍事上的需要,在原基礎(chǔ)上向東、南、西三面擴(kuò)展。加筑外城,設(shè)置四門,北門日建威(即原北門),東門日柔遠(yuǎn)(在今九龍灣西口處),原來的南門成了城的中心,改稱為鼓樓,名曰威固。隨著城區(qū)的擴(kuò)展,人口相繼增加,一些口里的商賈也接踵而來,他們大多云集在南門外。當(dāng)時的內(nèi)城住著官兒,外城住著兵,老百姓都住在城外。歸化城內(nèi)固山衙門大廳里有塊石碑,碑文說:歸化城經(jīng)過許多年代之后,城堡已顯破舊,因此在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土默特左、右兩翼及六召喇嘛和臺吉管轄的三個蘇木的縉庶人等上書給部,請求準(zhǔn)予他們自行鳩資在古城周圍修筑城壕,四城墻各建一座城門和一座兩楹城樓,并派駐兵卒巡守。經(jīng)部商議之后,呈請圣裁,蒙皇上御批,“準(zhǔn)如所議”。本城官民謹(jǐn)遵圣旨,破土動工。工程完成之后,將南城門稱為“歸化城”,東城門稱為“承恩門”,西城門稱為“柔遠(yuǎn)門”,北城門稱為“建威門”,而城中的鼓樓則稱為“威固門”。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奏請上諭,初次對城垣進(jìn)行修茸。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皇上降旨說:“庫庫和屯”這一名稱和字義完全不相符,今后應(yīng)稱為“庫克和屯”。敬謹(jǐn)遵旨,(城名)因而改為庫克和屯。
清為什么在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歸化城增筑外城呢?主要是為了防御噶爾丹。因為噶爾丹自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占領(lǐng)了喀爾喀,直到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才在昭莫多戰(zhàn)敗退出喀爾喀。在這八、九年間,歸化城一直處于戰(zhàn)備戒嚴(yán)狀態(tài)。所以擴(kuò)修了歸化城。
清末時的歸化城
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3月9日到16日,俄國人阿·馬·波茲德耶夫到庫克和屯也就是歸化城即舊城進(jìn)行了旅游,在他的日記中寫道:他參觀了歸化城的城堡,固山衙門,昂邦衙門,巡警署,糧倉,軍火庫和駱駝市場。他在日記中概括到:庫克和屯城堡也就是叫做歸化城即舊城的地方。這個城堡是極小的。據(jù)中國人的計算,它的周圍只有三里。他從城堡的南面正門進(jìn)城,在通過城門時陪他的章京(官名)對他說:每年陰歷2月15日和8月1日到15日,要在這座城門的城樓里吹喇叭。進(jìn)入城堡后,首先去城里最大的機(jī)關(guān)即固山衙門,也稱土默特旗署。這個機(jī)關(guān)距離城的北門比南門近,位于縱貫全城南北大道的右側(cè),即東側(cè)。固山衙門的房屋同庫克和屯所有其他官府的建筑一樣,沒有任何特殊的地方,這是一般的最典型的中國官署,用土壞砌成的平房,正面是照例應(yīng)有的紅色圓柱,大大的窗戶,圖案形的窗格上糊著紙,房頂上蓋著瓦,這個大院東西寬7丈2尺,南北長30丈。有房屋34間,大院地基高出三個臺階。走進(jìn)固山衙門的院子,可以看見院子深處有一排坐北朝南的五楹房屋的正房,這就是議事廳。這個議事廳僅占當(dāng)中的三楹。兩端的兩間與議事廳隔開,并有單獨另開的門,東邊那間存放銀子,西邊那間存在武器彈藥。在院子的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座完全一樣的五楹廂房伸向南邊的大門,朝東的西廂房是兵司署,東廂房是戶司署。在這兩廂房之北,院子的西邊沒有房子,在東邊,同戶司署并排有一棟三楹的房子,這是財庫事務(wù)管理所,其實只不過是發(fā)放白銀的地方,它恰好對著上面說的正房東端那間存放銀子的房屋。同這三間房屋并排。緊靠它的北邊還有三間房屋,這是固山衙門的印務(wù)處。它是這里人員最多的地方,由印務(wù)處再稍向北,又橫著一排朝南的二層樓房。這是存放固山衙門全部公文檔案的地方。在戶司署和兵司署的兩排五楹廂房以南,大致在衙門院子的正中有一座朝南的一楹兩層牌樓,它兩旁各有一個小門。這座牌樓以北的院內(nèi)部分專門叫做“衙署”的部分。門樓以南則是“輔佐”部分。除了這座門樓構(gòu)成假想的界限外,這兩部分之間沒有任何東西隔開。院子的南半部分有的房子系前鋒營營房,有的為機(jī)關(guān)文職人員的宿舍。以上為固山衙門所有房屋的大致情況。
出了固山衙門,位于城堡的中心大街的左側(cè)即西側(cè)是“昂邦”衙門,“昂邦”是滿語大臣或大官之意。昂邦衙門與固山衙門只隔著個大街,比“固山”衙門離北城墻更近一些??斓健鞍喊睢毖瞄T時,看見它的大門外停著轎子,20來匹備了鞍的馬。這個衙門不能參觀了。不過章京說“昂邦”同“固山”衙門沒有什么區(qū)別,固山衙門有34間房舍,而昂邦衙門有38間房舍,不過“昂邦”衙門房屋蓋得比“固山”衙門的房屋密集。因此“昂邦”衙門的院子比“固山”衙門的院子小的多。
沿著小巷向城的西北角走去,想看看那里當(dāng)做糧倉和軍火庫的宅院??墒琼樎酚肿叩搅艘粋€政府機(jī)關(guān),門楣上方掛著“巡警署”的匾額。僅三間普通房子,連院子也沒有??戳怂膬?nèi)部以后,除了極骯臟的小屋里住著些輪流站崗的兵士外,什么也沒有看見,他們的任務(wù)是夜間巡邏,白天有的在補(bǔ)衣服,有的在睡覺,有的在吸大煙。唯一不尋常的財產(chǎn)是墻上掛的一個沙漏斗計時器。巡警總數(shù)有20余人。到了糧倉及官物庫大院,這里存放著官員備食的糧食,存放著官用武器的倉庫??戳思Z倉和武器保管的情況后,到城堡的中心廣場,也可算是一個公共場所,它是一片寬闊的空地,如今是一個買賣駱駝的地方,不是市場的場所。城堡中的其他部分和街道上是一些出售零碎商品,本小利薄的小鋪子,還有一些木匠鋪、棺材鋪、銅匠鋪等。有一部分店鋪的房屋如今已是空空蕩蕩。離城墻近的地方?jīng)]有房屋,這些空地成了人們傾倒垃圾的地方,這是歸化城城內(nèi)的狀況。另有史料說:“庫克河屯城周三里,惟倉庫及副都統(tǒng)署瓦屋,余寥寥土屋數(shù)間而已”。
后歸化城的街巷
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歸化城的城墻、城門拆除前的城內(nèi)是否形成有街巷,都有什么名稱,未找到記載。但歸化城外的商業(yè)區(qū)和居民區(qū)域已形成有許多街巷。到20世紀(jì)30年代,無城墻分隔。大概念的歸化城有大街小巷200多個,其中大街57道,小街53條,小巷85個。所說大街僅300多米長,小巷最小的只有3到5戶人家?,F(xiàn)將當(dāng)時的大街、小街、小巷名稱列下:
大街(57)
大十字街 新城道街 大召前街 長勝街 牛橋西河沿街 小東街 小召半道街 大召西夾道街 吉興里街 禮拜寺巷街 東得勝街 美人橋南街 大召東夾道街 通順西街 營坊道街 大東街 平康里街 膩旦街 孤魂灘街 牛橋草市街 大西街 東五十家街 通順街 西順城街 十間房街 棋盤街 西五十家街 小西街 北門內(nèi)街 新城道街 大南街 美人橋北街 南柴火市街 小北街 城隍廟街 大北街 石頭巷街 民市街(即人市街) 北門外街 羊崗子街 西得勝街 圪料街 公義店西口外街 民樂社街 上柵子街 小十字南街 民市北街 太平街 南順城街 文廟街 乃莫氣西夾道街 牛橋街 東順城街 南茶坊街 三官廟街 馬路街 陽溝沿街
小街(53)
寧武巷街 喬麥皮巷街 西茍家灘街 民廳西河沿街 后沙灘街(即道臺衙門口) 小召后街 財神廟巷街 牛頭巷街 監(jiān)墻巷街 縣府后街 小召東夾道街 頭道巷街 壽陽巷街 公安局前街 縣府前街(即二府衙門口) 呂祖廟街 三道巷街 觀音廟街 北茶坊街 民政廳東沿街 梁山街 美人里街 官園子街 北沙梁街 太館巷街 馬蓮灘街 西鞋襪巷街 議事廳巷街 西沙梁街 楊家巷街 東鞋襪巷街 東茍家灘街 九龍灣街 東沙梁街 喇嘛廟街 西河沿街 四眼井巷街 牛橋東河沿街 二道巷街 大興太巷街 東門內(nèi)街 東召黑浪街 新召前街 周紙房巷街 草橋街 太平召前街 龍王廟巷街 長安店巷街 縣府西街 民政廳后街 ??呱辖?SPAN lang=EN-US> 長和廊街 縣府東街
小巷(85)
一人巷 東寺巷 巧爾氣召巷 大東園巷 翠花宮巷 會仙樓巷 井兒巷 史家巷 大召前家廟巷 興隆永巷 永光店巷 寬巷子 南菜園巷 穿行店巷 東茍家灘一人巷 王家巷 簧腔巷 小二道巷 剃頭樓巷 十王廟巷 龍門店巷 元盛德巷 巨盛店巷 菜升園巷 九龍灣小北巷 頭道巷 興隆巷 定襄巷 西城店巷 剃頭樓巷 二道巷 隆茂巷 義豐店巷 大范家巷 大北巷 三賢廟巷 南茶坊寬巷 東菜園巷 小范家巷 大南巷 魁性廟巷 穿行店巷 會元坊巷 奎隆永巷 大西巷 剪子巷 白公雞巷 楊樹園巷 官店巷 西馬道巷 三星成巷 便宜齋巷 太和居地 熏皮房巷 恒昌店巷 水渠巷 小御史巷
大防御巷 小花園 東馬道巷 東五道廟巷
萬順店巷 天元號巷 大平街司馬巷 大東巷
老府店巷 馬道巷 萬盛合巷 地畝局巷
牛橋二公館巷 光龍馬店巷 圍子外 周家巷
口袋坊巷 大廳巷 駝橋樓兒巷 大東巷
縣府馬號巷 西茶坊 學(xué)道巷 西河巷 馮源巷
天裕翔巷 水磨石 復(fù)義隆巷
上述街巷名稱中,有的地處初建和擴(kuò)建歸化城內(nèi)的城地域范圍。如北門內(nèi)街、大北街、議事廳巷。東門內(nèi)巷、四眼井巷、東馬道巷、西馬道巷、九龍灣巷、小北巷、恒昌店巷等。這些街巷是屬于原歸化城內(nèi)的,但有的巷后延伸到了城外,延伸出城外的部分;不能算作歸化城內(nèi)的街巷。以街巷劃分城內(nèi)外會擴(kuò)大城的范圍,影響城區(qū)的真實狀況。
土默川上的歸化城
一、北邊的小城系明穆宗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開工,明神宗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10月建成。城名庫庫和屯,又稱青城,賜名歸化城。別名三娘子城。城周長二里即1000米,四邊各250余米,城墻高三丈,開設(shè)南、北兩個門并有城樓。
二、南邊的大城系清圣祖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歸化城老城的基礎(chǔ)上,增筑的外城。增筑的外城系為了御防噶爾丹。先將老城南墻拆除,南城門改建鼓樓。北城門未動。新增東、西城門。南門移到外城,在為4個城門,一個鼓樓。城墻高二丈,城圍3—4里,東、西、南三邊共1500余米。擴(kuò)修后,城內(nèi)形成個十字街。
三、歸化城址:北門在友誼服裝廠門前的馬路之處,南門在恒昌店巷西口的十字路口處。擴(kuò)建后,北門未動1958年拆,南門移到舊城大什字路口之北,西門在九龍灣西口,東門在恒昌店巷東口;鼓樓在恒昌店巷西口的十字路口處。
參考文獻(xiàn):
1.《綏遠(yuǎn)通志稿》卷十七城市部分(第365頁到377頁);
2.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發(fā)行的《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第三章歸化城(第64頁到137頁);
3.呼和浩特史志辦公室1983年5月印發(fā)的《呼和浩特史料》第一集(第207頁到222頁),《呼和浩特的興建和發(fā)展》一文《玉泉區(qū)沿革概要》(第270頁到第281頁);
4.呼和浩特史志編修辦公室
5.呼和浩特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1989年11月印發(fā)的《呼和浩特文史資料》第七集《老字號詳圖序》(第1頁到第4頁);
6.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呼和浩特史話》(第42頁到46頁),《青城建在土默川》(第42頁到46頁);
7.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發(fā)行的《呼和浩特文物》(第71頁到73頁),《明代歸化城》(第112頁到123頁),《土默特議事廳》(第112頁到114頁);
8.內(nèi)蒙古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總編室編印的《內(nèi)蒙古史志資料選編》一書第一輯(上冊)有關(guān)歸化城的內(nèi)容部分;
9.內(nèi)蒙古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總編室編印的《內(nèi)蒙古史志資料選編》一書第二輯(第93頁到98頁);
10.內(nèi)蒙古文史館1981年印發(fā)的宋志剛編著的《內(nèi)蒙古疆域考略》一書有關(guān)呼和浩特沿革部分。
(作者:內(nèi)蒙古地方志學(xué)會會員、高級勞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