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元朝是以蒙古統(tǒng)治者為主建立的統(tǒng)治全國的封建王朝。其創(chuàng)建者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孫,憲宗蒙哥之弟。當他潛藩漠北為藩王時,就“思大有為于天下”。(1)非常贊賞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廣延四方文學之士,講論治道,終至太平”,(2)不斷延攬“耆儒碩德”和各種“奇材異能之士”到漠北潛邸,“待以心腹,契如魚水”。向他們咨謀治國平天下之道,并請他們推薦“南州人物,可備器使者”。(3)
當時應邀至漠北,受到忽必烈器重的“才能智略之士”包括:海云(禪宗僧人,名印簡,俗姓宋)、劉秉忠、趙璧、王鶚、張德輝、張文廉、竇默、李德輝、姚樞、馬亨、徐世隆等,皆就忽必烈所關心的治國、平天下之道,各抒所見。其中“于書無所不讀”,學兼儒、釋、道三家的劉秉忠所上“萬言之書”,從典章、禮樂、法度,“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一直談到“務農(nóng)?!?、“設學?!?、“罷繁碎”、“止科征”、“尊孔子”、訪名儒、“頒歷改元”、“大開言路”,尊賢任能、統(tǒng)一法度等,得到了忽必烈的“嘉納”。(4)說明忽必烈對劉秉忠所上借鑒中原封建王朝統(tǒng)治經(jīng)驗的建議,非常賞識,后多付諸實施。
具有“王佐之略”的大儒姚樞,亦曾上書數(shù)千百言?!暗狸惗廴踔?,以治國平天下之大經(jīng),匯為八目,曰:修身、力學、尊賢、親親、畏天、愛民、好善、遠佞”。次及救時之弊的治道共三十條:即立省部、辟才行、班俸祿、定法律、省刑獄、設監(jiān)司、明黜陟、閣征斂、簡驛傳、修學校、崇經(jīng)術、重農(nóng)桑、寬賦稅、省徭役、禁游惰、肅軍政、周匱乏、布屯田、通漕運、倚債負、廣儲蓄等等。忽必烈“奇其才,動必召問,且使授世子經(jīng)”。(5)說明忽必烈對姚樞所上之“治國平天下之大經(jīng)”非常重視。此后亦多付諸實施。姚樞亦感忽必烈“虛己受言,可大有為,感以一介見信之深,見問之切,乃許捐身馳驅(qū)宣力”。(6)中原漢地“大賢碩儒”與蒙古貴族新派的代表忽必烈,互相推心置腹,彼此昭合無間了。
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呼之為“狀元”的曹州東明(今屬山東)人王鶚,朝夕相見,無所不談。凡儒家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王鶚皆陳于前。忽必烈大為聳動,嘗諭王鶚曰:“我今雖未能行,安知他日不行之耶”。(7)說明早在潛藩漠北時期,忽必烈不僅“思大有為于天下”,而且欲將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行之于天下了。
1251年(蒙哥汗元年),忽必烈之兄蒙哥被蒙古諸王、諸大將推舉為大汗。忽必烈本人也因為是蒙哥的同母弟“最長而賢”,取得了主管“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的大權。(8)同時可以“把駐在那些地區(qū)的所有左右翼的異密(大臣)置于他的統(tǒng)率(之)下”。(9)這時,忽必烈不僅可“以皇弟開邸金蓮川”,(10)廣延四方豪杰智謀之士,訪問古今治亂得失。而且可以承制封拜,征天下名士而用之”。(11)“使懷一藝,抱一能,莫不畢效其長,立功當世”。(12)史稱忽必烈“征聘四方宿儒俊造,賓接柄用,以更張治具。立安撫司于邢,爬疏蕪穢:立經(jīng)略司于汴,開斥邊徼;立宣撫司于秦,保厘封國”;“四方傳其新政”(13)就是忽必烈在南鎮(zhèn)金蓮川(即爪忽都之地)時期,將其從四方征聘而來的“宿儒俊造”用之于邢州、河南、關中等地,推行“新政”,而施展其政治報負所邁出的第一步。其中以邢州的新政最為突出。
具有“名郡”之稱的邢州(今河北省邢臺市),在忽必烈南下主管漠南漢地軍國庶事以前,蒙古統(tǒng)治者每年“遣人更迭監(jiān)牧,類皆不知撫治”,(14)而“惟知聚斂”(15)。加之邢州地處南北交通要沖,征需百出,民不聊生,只得四處逃亡。使邢州舊有戶萬余, 日減月削剩下不滿數(shù)百(16),致使國家的賦稅、投下領主的五戶絲,驛站的供應、商旅的投宿都無著落。真是“公私缺乏,日不能給”。(17)這時,封地在邢州的兩答刺罕和劉秉忠、張文謙等都向忽必烈進言,選擇良吏往治邢州,“要其成效,俾四方諸候,取法于我”。(18)忽必烈乃決定在邢州地區(qū)試行設立行政機構安撫司,先后派遣趙瑨、李惟簡(或名李簡)、劉肅、張耕、趙良弼等人前往整治,這些人多為他在南鎮(zhèn)金蓮川時所網(wǎng)羅而來的“宿儒俊造”。他們在忽必烈的全力支持下,積極推行新政,改變以往蒙占統(tǒng)治者竭澤而漁的掠奪政策,由是流民逐漸復業(yè),經(jīng)過幾年的齊心撫治,終于取得“邢乃大治”(19)。
首先倡議在汴梁(今河南開封市)設河南經(jīng)略司以治理河南,進而以圖南宋者,為忽必烈的“潛邸舊臣”姚樞。忽必烈亦知“漢地不治,河南、陜西尤甚”(20)。于是乃請于憲宗,以忙哥、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等為經(jīng)略使,陳紀、楊果為參議,以治河南。針對當時河南“民無依恃,差役急迫,流離者多”(21)。而“軍將”則“惟利剽殺,子女玉帛,悉歸其家,城無居民,野皆榛莽”(22)。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等接受忽必烈整治河南的重任后,首先鏟除殘酷虐害河南人民的河南總管劉福及其黨羽楊興(睢州長官)、董某(封丘主簿),“百姓鼓舞稱快”。(23)同時,舉賢任能,淘汰冗濫,信賞明罰,訓農(nóng)勸兵。均賦稅以蘇民困,更鈔法以通有無,立邊城以遏寇沖,立屯田保甲以實邊鄙,利則興之,害則去之。不及三年,河南大治。(24)
蒙哥汗以漢地分封親藩,忽必烈受京兆分地。他即遣姚樞立京兆宣撫司(治今陜西西安市),當時京兆所轄八州十二縣,在兵火焚斬之余,戶不滿萬,皆驚憂而不聊生。(25)忽必烈乃以孛蘭、楊惟中為宣撫使,以有“經(jīng)濟(才)略,左官諸候”的商挺為郎中,(26)并以金末名儒楊奐為宣撫司參議,(27)“以才干稱”的馬亨為京兆榷課所長官。(28)惟中與商挺至陜,“進賢良,黜貪暴,明尊卑,出淹滯,定規(guī)程,主簿責,印楮幣,頒俸祿,務農(nóng)簿稅,通其有無”?!罢D一大猾,群吏咸懼”,(29)民乃得安。
1254年(蒙哥汗四年)忽必烈以具有“文武全材、有用書生”的畏兀人廉希憲取代楊惟中為宣撫使,姚樞為勸農(nóng)使,并升商挺為宣撫副使,以治邢有成效的女真人趙良弼參議宣撫司事”。(30)又召許衡為京兆提教授,秦人聞許衡來,“莫不喜幸來學,郡縣皆建學校,民大化之”。(31)姚樞為關中勸農(nóng)使,“身至八州諸縣,諭上(指忽必烈)重農(nóng)之旨”。此后關中“桑成列者,皆所訓植”。(32)關中,亦即陜西之地,在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取得長足發(fā)展。
通過忽必烈“選人以居職,頒俸以養(yǎng)廉、去污以清政,勸農(nóng)桑以富民”。對“邢州、河南、陜西皆不治之甚者”取得的所謂“號稱大治”(33)。從而使忽必烈以前蒙古統(tǒng)治者“對中原漢地,施治未遑”、“官盛刑濫、民困財殫”(34)的嚴峻局面大為改觀;史稱當時中原漢地“諸路之民,望陛下(忽必烈)之治,巳如赤子之求母”。(35)天下“生民”,莫不引領以望,“思見德化之盛,至治之美”。(36)雖然難免溢美之詞,但從此亦可見到忽必烈在其統(tǒng)治區(qū)內(nèi)推行新政,非常之得中土人心。(37)
1252年6月,忽必烈奉命出征大理(大理作為一個地方政權或國號,從其國主段思平開始,其疆域與南詔和元代云南行省略同),以包抄南宋的后背。1253年秋,忽必烈從臨洮取道吐番,向大理進發(fā)。參加忽必烈這次遠征的,除了大將兀良哈臺及諸王阿必失哈、也只烈及左手諸王五十余人所率領的精銳蒙古軍外,還有漢人董文炳、董文忠、解誠、鄭鼎、畏兀人葉仙鼐等所率領的漢族地主武裝和色目人的軍隊。同時還選擇了他在潛藩時期一直追隨他的潛邸舊臣如劉秉忠、姚樞、張文謙等從行。1253年底大理城破,得忽必烈遣往大理招降的三使者尸。按照蒙古統(tǒng)治者“祖宗之法,殺詔使者,城破必屠”。(38)文謙與秉忠、姚樞諫曰:“殺使臣拒命者高祥(大理權臣)爾,非民之罪,請宥之”,(39)忽必烈即令姚樞“裂帛為旗,書止殺之令,傳示大街小巷,大理人民賴以全活”(40)。這既是相信儒臣所言不嗜殺人,能統(tǒng)一天下:同時也是他對其祖宗之法“殺詔使者,城撥必屠”的重大變通。免遭屠殺的大理人民不可能不歸心忽必烈。
1253年夏,忽必烈統(tǒng)率遠征云南大軍駐扎六盤山、監(jiān)洮,準備取道吐番,涉大滬水以奇襲大理(41)。吐番佛教薩迦派教主八思巴曾被忽必烈召至軍營,問及吐番的歷史和宗教方面的情況,(42)這是忽必烈與八思巴的第一次會見,(43)使忽必烈與八思巴建立了更深厚的關系。當忽必烈所統(tǒng)率的蒙漢大軍進至吐番境內(nèi)時,當時處于四分五裂的西藏地方割據(jù)勢力,互相爭戰(zhàn),藏族人民的生產(chǎn)和生活都受到極大危害。忽必烈大軍從臨洮出發(fā)“俞吐番,分軍為三道,禁殺掠焚廬舍”。(44)隨即“下西蕃(即吐番)諸城”,(45)使分裂割據(jù)諸城的吐蕃統(tǒng)治者不得不投降忽必烈,這對吐蕃地區(qū)割據(jù)混戰(zhàn)的結束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忽必烈平定大理,師還,亦取道吐番。藏傳佛教薩迦派教主八思巴追隨忽必烈到漠南漢地,成為忽必烈王府之臣。史稱“世祖皇帝龍德淵潛,師(八思巴)知真命有歸,馳驛徑詣王府”。(46)就是八思巴知忽必烈大有可為而來投奔的。忽必烈即位稱帝之后,八思巴之所以能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西方佛子,大元帝師”(47),絕不是偶然的。
二、龍飛灤水,踐祚開平
1256年春,忽必烈又命劉秉忠于恒州之東,灤水之北,城開平府,經(jīng)營城郭宮室。(48)“以謹朝聘,出政令,來遠邇,保生聚,以控朔南之交”。(49)以后忽必烈定都于燕,遂以開平為上都,實行兩都制以取代蒙古汗國的政治中心哈剌和林,實濫觴于此。史稱忽必烈始作城郭宮室的開平城為“有龍居之”的“龍飛之地”,(50)是不難理解的。
忽必烈在其“潛邸”根據(jù)地開平經(jīng)營郭宮室,并在這里聚集了一大批文武才能之士,作為其統(tǒng)治漠南漢地的政治中心。還針對漢地不治,組織和重用這些才能之士,改變蒙古汗國竭澤而漁的傳統(tǒng)統(tǒng)治方式,取得邢州、河南、陜西的“號稱大治”。(51)率師征云南,變通“殺詔使者,城拔必屠”的“祖宗之法”為“神武不殺”。(52)完全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但與蒙古、色目貴族既得利益和蒙古最高統(tǒng)治的汗權,特別是與大蒙古國以漠北和林為中心的既定國策是相對立的。這就必然引起“自謂遵祖宗之法,不蹈襲他國所為”(53)的蒙哥汗的反對。因而在1257年(蒙哥汗七年)命其親信阿蘭答兒等到關中、河南等忽必烈進行改革的地區(qū),大行“鉤考”,對忽必烈設置的經(jīng)略司,宣撫司等改革機構的大小官員,進行無情打擊。單是“鉤校京兆錢谷”死于酷刑者就有“二十余人”。(54)當是時,史天澤挺身而出曰:經(jīng)略事我實主治,是非功過,理當我責。(55)廉希憲則說:宣撫司事,有罪由我獨任,僚佐何預。(56)曾任陜西宣撫司郎中的趙良弼亦力陳大義,使阿蘭答兒等“卒不能誣,故宣撫司一無所坐”。(57)具有“王佐之謀”的大儒姚樞則勸忽必烈“盡王邸妃主自歸朝廷,為久居謀,疑將自釋”。(58)
姚樞勸忽必烈把妻女送到蒙哥汗處為質(zhì),作“久居”之謀,以表示自己并無大志。實際上是姚樞勸他將鋒芒暫時收斂的“韜晦”之計。這與郝經(jīng)所說“以時進退”、“遵養(yǎng)時晦”,(59)是一致的。因為當時忽必烈的力量還不足以同蒙哥相抗衡,故不得不如此。不過,忽必烈雖然一時被迫交出兵權,撤消了在漠南漢地所設置的一切改革機構,停止了所有改革措施。但忽必烈王府所聚集的豪杰智謀之士(即所謂潛邸舊侶、藩府舊臣),并未因此而解體。相反地,通過這次同生死,共患難的嚴峻考驗,更加進一步地團結在一起了。中原漢地有識之士,亦因此更把忽必烈看成是“能用士,而能行中國之道”的“中國之主”。(60)忽必烈就是依靠他“在潛開邸,以待天下士”;(61)“收召賢杰,悉從人望,子育黎庶,率土歸心”(62);得以東山再起,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蒙古族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全國的元朝杰出帝王的。他之所以能在以后將蒙哥汗以漠北和林為中心的大蒙古國,轉化為以漢地為重心的元王朝,其主要的原因,也就在這里。
中原漢地的所謂“豪杰智謀之士”(其中主要是儒士),之所以某心情愿為忽必烈“捐身馳驅(qū)宣力”,主要是“見上(忽必烈)聰明神圣,才不世出,虛己受言,可大有為”(63)。觀其德度,“漢高帝、唐太宗、魏孝文之流也”。(64)希望通過忽必烈“建一時之事業(yè),建萬世之世業(yè)”,能救“吾民”于“斧鉞”。(65)得“于其父兄子弟,脫顛沛而就休養(yǎng)”。(66)結束南北之間的紛爭與血戰(zhàn),實現(xiàn)全國大統(tǒng)一。而忽必烈不分“遠近親疏”、“富貴貧賤”的任用這些“殊方絕域豪杰智謀之士”,“舉而措之得用得行之地,而致其功”。(67)為他下一步建立元朝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和儲備了必須的治國人才。
1258年(蒙哥汗八年),蒙哥汗自將伐宋,命忽必烈統(tǒng)諸路蒙古軍、漢軍從征。在南下征宋途中,忽必烈一如既往,繼續(xù)征聘儒士。1259年,軍次濮州,忽必烈即召宋子員、李昶,問及治國用兵之要。二人都提到“不嗜殺”問題,忽必烈皆“嘉納之”。旋即“戒諸將毋殺”。(68)進入宋境,諸將分道并進,忽必烈又“各遣儒士相其役,禁戢軍士,毋肆殺戮,毋焚燒廬舍”。(69)這對加速南宋的崩潰,實現(xiàn)南北大統(tǒng)一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在征宋中,忽必烈又把東路軍的軍權掌握在自己手里,進一步增強了軍事實力。
1259年(蒙哥汗九年)7月,蒙哥汗在攻宋戰(zhàn)爭中死于合州(今四川合川)釣魚城下,留在漠北的阿里不哥和他的支持者立即準備奪取汗位,命令脫里赤為斷事官,據(jù)燕京、按圖籍,號令諸方面;并命阿蘭答兒發(fā)兵于漠北諸部,脫里赤括兵于漠南諸州,去忽必烈潛邸根據(jù)地開平僅百余里,形勢非常危急。當時,忽必烈仍在征宋前線,其妻察必遣人至軍前密報,并請速還。忽必烈立即召集諸將和謀士們商議對策。郝經(jīng)、廉希憲都建議忽必烈與宋講和,立即率輕騎返回燕京,穩(wěn)定局勢,然后正大位以安天下。忽必烈遂令霸突魯(木華黎孫)統(tǒng)率軍隊留原地待命,自己則兼程北上。行至半路,商挺提及“軍中當嚴符信,以防奸詐”。忽必烈立即遣使“至軍立約,未幾,阿里不哥之使至軍中,執(zhí)而斬之”。(70)粉碎了阿里不哥的“奸詐”。
1259年年底,忽必烈返抵燕京,立即將阿里不哥死黨脫里赤所括之兵全部遣散,同時派趙良弼往覘秦(陜西)、蜀(四川)人情事宜”。(71)廉希憲則奉命修好于宗王塔察兒,希憲即對塔察兒說:“主上圣德神功,天順人歸,高出前古,臣下議論已定。大王位屬為尊,若至開平,首當推戴,無為他人所先”。(72)塔察兒立即應允。
1260年3月,忽必烈在其潛邸根據(jù)地開平,召開推舉大汗的忽里臺。宗王塔察兒、也先哥、合丹、阿只吉等率東、西道諸王來會,塔察兒“率先勸進”。(73)當時,忽必烈還故作謙讓,廉希憲與商挺同時進言:“先發(fā)制人,后發(fā)人制”;“安危逆順,間不容發(fā)”;“時機一失,萬巧莫追”。(74)忽必烈乃于1260年3月在漠南開平“即皇帝位”。從此,在潛開邸時就思大有為于天下,無遠近親疏之分任用殊方絕域豪杰智謀之士的蒙古藩王,終于成為君臨中原的元朝開國皇帝;其潛邸根據(jù)地開平,亦在他即位稱帝之后一躍而成為其政權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忽必烈在潛邸所聚集的文武才能之士,其中主要是儒士,則在他即位之后,大多成為參與帷幄之密謀,制定社稷之大計的柱石之臣。元初各項制度大都由他們深謀密劃,共同制定。從此,以漠北和林為中心的蒙古汗國終于向以中原內(nèi)地為重心的元王朝轉折;“久符人望”,“具有漢唐英主之風”(75)的元世祖忽必烈,終于成為“有漢唐之地而加大,有漢唐之民而加多”(76),實現(xiàn)南北大統(tǒng)一的元朝創(chuàng)建者。
注釋:
(1)《元史》卷4《世祖紀一》。
(2)《元朝名臣事略》卷12《內(nèi)翰王文康公》引徐世隆撰《王鶚墓碑》。
(3)《佛祖歷代通載》卷21《劉太保神道碑》。
(4)《元史》卷157《劉秉忠傳》;《佛祖歷代通載》卷21《劉太保神道碑》。
(5)《牧奄集》卷15《姚樞神道碑》;《元史》卷158《姚樞傳》。
(6)同上
(7)《元朝名臣事略》卷12《內(nèi)翰王文康公》;《元史》卷160《王鶚傳》。
(8)《元史》卷4《世祖紀一》。
(9)《世界征服者史》下冊,漢譯本第699頁。
(10)《元史》卷157《郝經(jīng)傳》。
(11)《陵川集》卷35《楊惟中神道碑》:“上(忽必烈)以太弟鎮(zhèn)金蓮川,開府承制封拜”;《元史》卷146《楊惟中傳》作“得開府,專封拜”; 《陵 川集》卷首附茍宗道撰《國信使郝公行狀》作“開府于金蓮川,征天下 名士而用之”。
(12)《雪樓集》卷8《秦國昭宣公神道碑》。
(13)《元朝名臣事略》卷10《尚書劉文獻公》引商挺撰《劉肅墓碑》。
(14)《元文類》卷58《張文謙神道碑》。
(15)《元朝名臣事略》卷10《尚書劉文獻公》引商挺撰〈劉肅墓碑〉。
(16)《元史》卷4《世祖紀一》;卷157《劉秉忠傳》。
(17)《元朝名臣事略》卷10《尚書劉文獻公》引商挺撰《劉肅墓碑》。
(18)《元文類》卷58《張文謙神道碑》。
(19)《元史》卷4《世祖紀一》。
(20)《元朝名臣事略》卷7《丞相史忠武王》;《元史》卷155《史天澤傳》。
(21)《元朝名臣事略》卷7《丞相史忠武王》引西溪王公撰《行狀》。
(22)《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
(23)《陵川集》卷35《楊公(惟中)神道碑》;《秋澗集》卷48《史公(天澤)家傳》
(24)《秋澗集》卷48《史公(天澤)家傳》;《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
(25)《元朝名臣事略》卷11《參政商文定公》引清河元公撰《墓碑》;《元史》卷159《商挺傳》。
(26)《元朝名臣事略》卷5《中書楊忠肅公》;卷11《參政商文定公》;《元史》卷4《世祖紀一》。
(27)《遺山文集》卷23《楊公(奐)神道之碑》。
(28)《元史》卷163《馬亨傳》。
(29)《元史》卷159((商挺傳)。
(30)《元史》卷126((廉希憲傳);卷159《商挺傳》、《趙良弼傳》。
(31)《元史》卷158《許衡傳》。
(32)《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
(33)《元史》卷158《姚樞傳》。
(34)《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元史》卷158((姚樞傳)。
(35)此據(jù)《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元史》卷158《姚樞傳》則作“諸路之民望陛下之,如赤子之求母”。對忽必烈在邢州、河南、陜西的推行的新政所取提的效果,給予很高的評價,說明忽必烈此時在牛原 內(nèi)地已爭取到大批的擁護者。
(36)《陵川集》卷32《立政議》。
(37)《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有忽必烈“王府得中土心”的記載:《元朝名事略》卷8《左丞姚文獻公》、《元史》卷158《姚樞傳》同。《陵川 集》卷37《再與宋國兩淮制置使書》則作“其得中士人心”。
(38)《牧庵集》卷18《提舉太原鹽使司徐君神道碑》。
(39)《元史》卷157《張文謙傳》。
(40)《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元史》卷157《張文謙傳》。
(41)《牧庵集》卷17《賀仁杰神道碑》。
(42)《薩迦世系史》,民族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第152頁。
(43)詳見陳得芝《八思巴初會忽必烈年代考》載《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
(44)《雪樓集》卷5《平云南碑》。
(45)此據(jù)《蒙兀兒史記》卷94《鄭鼎傳》;《元史》卷154《鄭鼎傳》作庚戍(1250年)從憲宗攻大理,誤。
(46)《佛祖歷代通載》卷21《拔思發(fā)帝師行狀》。
(47)此據(jù)《草木子》卷3下《雜制篇》;《元史》卷202《八思巴傳》作“皇天之下一人之上”。
(48)參《元史》卷4《世祖紀一》;《道園學古錄》卷13《上都留守賀勝廟碑》。
(49)《道園學古錄》卷13《上都留守賀勝廟碑》。
(50)楊允孚:《灤京雜詠上》詩云:圣祖初臨建國城,風飛雷動蟄龍,驚。自 注云:“上京有山,舊傳有龍居之”?!肚餄炯肪?/SPAN>80《中堂事紀》上,《元史》卷126《廉希憲傳》皆有所謂“龍飛之地”的記載,指的都是開平。
(51)《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
(52)《牧庵集》卷18《提舉太原鹽使司徐君神道碑》;《元文類》卷23《平云 南碑》。
(53)《元史》卷3《憲宗本紀》。
(54)《元史》卷159《趙良弼傳》。
(55)《秋澗集》卷48《史天澤家傳》;《元史》卷155《史天澤傳》。
(56)《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元史》卷126《廉希憲傳》。
(57)《元史》卷159《趙良弼傳》。
(58)《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元史》卷158《姚樞傳》。
(59)《陵川集》卷32《班師議》。
(60)《陵川集》卷37《與宋國兩淮制置使書》。
(61)同上。
(62)《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引河南高公撰《家傳》。
(63)《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
(64)《陵川集》卷37《再與宋國兩淮制置使書》。
(65)《陵川集》37《與宋國兩淮則置使書》。
(66)《道園學古錄》卷12《兩淮轉運副使潘琚》。
(67)《滋溪文稿》卷2《四先生畫像記》:“自居潛藩,征召宿儒,訪求治道,初無遠邇親疏之間也”。同書卷21《林堅墓碑》所記略同。《雪樓集》卷8《秦國先墓碑》謂“一技一能茍有以自見者,罔不舉而措之得用得行之地而致其功,蓋兼受一視,初無富貴貧賤之間也”?!蹲滔母濉肪?/SPAN>17《韓永神道碑》謂忽必烈能大一統(tǒng),“凡殊方絕域豪杰智謀之士,隨其才器而登用之”。
(68)《元史》卷4《世祖紀一》;卷159《宋子貞傳》;卷160《李昶傳》。
(69)《元文類》卷58《張文謙神道碑》。
(70)《元朝名臣事略》卷11《參政商文定公》引清河元公撰《墓碑》;《元史》卷159《商挺傳》。
(71)根據(jù)《元史》卷126《謙希憲傳》、卷159《趙良弼傳》記載:蒙哥死后,關中情況非常復雜,劉太平、霍魯海在關右,渾都海屯駐在六盤山,征南諸軍散處秦、蜀。在這里,阿里不哥有較強的軍力,但步調(diào)不一。故廉希完建言忽必烈宣遣趙良弼往關中察訪秦、蜀人情事宜,使忽必烈得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加強對關中的控制。
(72)《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引河內(nèi)高公撰《家傳》。
(73)《元文類》卷65《廉文正王神道碑》。
(74)《元朝名臣事略》卷11《參政商文定公》;卷7《平章廉文正王》。
(75)《陵川集》卷38《復與宋國丞相論本朝兵亂書》。
(76)《陵川集》卷32《立政議》。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社科院)
元朝是以蒙古統(tǒng)治者為主建立的統(tǒng)治全國的封建王朝。其創(chuàng)建者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孫,憲宗蒙哥之弟。當他潛藩漠北為藩王時,就“思大有為于天下”。(1)非常贊賞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廣延四方文學之士,講論治道,終至太平”,(2)不斷延攬“耆儒碩德”和各種“奇材異能之士”到漠北潛邸,“待以心腹,契如魚水”。向他們咨謀治國平天下之道,并請他們推薦“南州人物,可備器使者”。(3)
當時應邀至漠北,受到忽必烈器重的“才能智略之士”包括:海云(禪宗僧人,名印簡,俗姓宋)、劉秉忠、趙璧、王鶚、張德輝、張文廉、竇默、李德輝、姚樞、馬亨、徐世隆等,皆就忽必烈所關心的治國、平天下之道,各抒所見。其中“于書無所不讀”,學兼儒、釋、道三家的劉秉忠所上“萬言之書”,從典章、禮樂、法度,“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一直談到“務農(nóng)?!?、“設學?!?、“罷繁碎”、“止科征”、“尊孔子”、訪名儒、“頒歷改元”、“大開言路”,尊賢任能、統(tǒng)一法度等,得到了忽必烈的“嘉納”。(4)說明忽必烈對劉秉忠所上借鑒中原封建王朝統(tǒng)治經(jīng)驗的建議,非常賞識,后多付諸實施。
具有“王佐之略”的大儒姚樞,亦曾上書數(shù)千百言?!暗狸惗廴踔溃灾螄教煜轮蠼?jīng),匯為八目,曰:修身、力學、尊賢、親親、畏天、愛民、好善、遠佞”。次及救時之弊的治道共三十條:即立省部、辟才行、班俸祿、定法律、省刑獄、設監(jiān)司、明黜陟、閣征斂、簡驛傳、修學校、崇經(jīng)術、重農(nóng)桑、寬賦稅、省徭役、禁游惰、肅軍政、周匱乏、布屯田、通漕運、倚債負、廣儲蓄等等。忽必烈“奇其才,動必召問,且使授世子經(jīng)”。(5)說明忽必烈對姚樞所上之“治國平天下之大經(jīng)”非常重視。此后亦多付諸實施。姚樞亦感忽必烈“虛己受言,可大有為,感以一介見信之深,見問之切,乃許捐身馳驅(qū)宣力”。(6)中原漢地“大賢碩儒”與蒙古貴族新派的代表忽必烈,互相推心置腹,彼此昭合無間了。
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呼之為“狀元”的曹州東明(今屬山東)人王鶚,朝夕相見,無所不談。凡儒家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王鶚皆陳于前。忽必烈大為聳動,嘗諭王鶚曰:“我今雖未能行,安知他日不行之耶”。(7)說明早在潛藩漠北時期,忽必烈不僅“思大有為于天下”,而且欲將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行之于天下了。
1251年(蒙哥汗元年),忽必烈之兄蒙哥被蒙古諸王、諸大將推舉為大汗。忽必烈本人也因為是蒙哥的同母弟“最長而賢”,取得了主管“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的大權。(8)同時可以“把駐在那些地區(qū)的所有左右翼的異密(大臣)置于他的統(tǒng)率(之)下”。(9)這時,忽必烈不僅可“以皇弟開邸金蓮川”,(10)廣延四方豪杰智謀之士,訪問古今治亂得失。而且可以承制封拜,征天下名士而用之”。(11)“使懷一藝,抱一能,莫不畢效其長,立功當世”。(12)史稱忽必烈“征聘四方宿儒俊造,賓接柄用,以更張治具。立安撫司于邢,爬疏蕪穢:立經(jīng)略司于汴,開斥邊徼;立宣撫司于秦,保厘封國”;“四方傳其新政”(13)就是忽必烈在南鎮(zhèn)金蓮川(即爪忽都之地)時期,將其從四方征聘而來的“宿儒俊造”用之于邢州、河南、關中等地,推行“新政”,而施展其政治報負所邁出的第一步。其中以邢州的新政最為突出。
具有“名郡”之稱的邢州(今河北省邢臺市),在忽必烈南下主管漠南漢地軍國庶事以前,蒙古統(tǒng)治者每年“遣人更迭監(jiān)牧,類皆不知撫治”,(14)而“惟知聚斂”(15)。加之邢州地處南北交通要沖,征需百出,民不聊生,只得四處逃亡。使邢州舊有戶萬余, 日減月削剩下不滿數(shù)百(16),致使國家的賦稅、投下領主的五戶絲,驛站的供應、商旅的投宿都無著落。真是“公私缺乏,日不能給”。(17)這時,封地在邢州的兩答刺罕和劉秉忠、張文謙等都向忽必烈進言,選擇良吏往治邢州,“要其成效,俾四方諸候,取法于我”。(18)忽必烈乃決定在邢州地區(qū)試行設立行政機構安撫司,先后派遣趙瑨、李惟簡(或名李簡)、劉肅、張耕、趙良弼等人前往整治,這些人多為他在南鎮(zhèn)金蓮川時所網(wǎng)羅而來的“宿儒俊造”。他們在忽必烈的全力支持下,積極推行新政,改變以往蒙占統(tǒng)治者竭澤而漁的掠奪政策,由是流民逐漸復業(yè),經(jīng)過幾年的齊心撫治,終于取得“邢乃大治”(19)。
首先倡議在汴梁(今河南開封市)設河南經(jīng)略司以治理河南,進而以圖南宋者,為忽必烈的“潛邸舊臣”姚樞。忽必烈亦知“漢地不治,河南、陜西尤甚”(20)。于是乃請于憲宗,以忙哥、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等為經(jīng)略使,陳紀、楊果為參議,以治河南。針對當時河南“民無依恃,差役急迫,流離者多”(21)。而“軍將”則“惟利剽殺,子女玉帛,悉歸其家,城無居民,野皆榛莽”(22)。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等接受忽必烈整治河南的重任后,首先鏟除殘酷虐害河南人民的河南總管劉福及其黨羽楊興(睢州長官)、董某(封丘主簿),“百姓鼓舞稱快”。(23)同時,舉賢任能,淘汰冗濫,信賞明罰,訓農(nóng)勸兵。均賦稅以蘇民困,更鈔法以通有無,立邊城以遏寇沖,立屯田保甲以實邊鄙,利則興之,害則去之。不及三年,河南大治。(24)
蒙哥汗以漢地分封親藩,忽必烈受京兆分地。他即遣姚樞立京兆宣撫司(治今陜西西安市),當時京兆所轄八州十二縣,在兵火焚斬之余,戶不滿萬,皆驚憂而不聊生。(25)忽必烈乃以孛蘭、楊惟中為宣撫使,以有“經(jīng)濟(才)略,左官諸候”的商挺為郎中,(26)并以金末名儒楊奐為宣撫司參議,(27)“以才干稱”的馬亨為京兆榷課所長官。(28)惟中與商挺至陜,“進賢良,黜貪暴,明尊卑,出淹滯,定規(guī)程,主簿責,印楮幣,頒俸祿,務農(nóng)簿稅,通其有無”。“誅一大猾,群吏咸懼”,(29)民乃得安。
1254年(蒙哥汗四年)忽必烈以具有“文武全材、有用書生”的畏兀人廉希憲取代楊惟中為宣撫使,姚樞為勸農(nóng)使,并升商挺為宣撫副使,以治邢有成效的女真人趙良弼參議宣撫司事”。(30)又召許衡為京兆提教授,秦人聞許衡來,“莫不喜幸來學,郡縣皆建學校,民大化之”。(31)姚樞為關中勸農(nóng)使,“身至八州諸縣,諭上(指忽必烈)重農(nóng)之旨”。此后關中“桑成列者,皆所訓植”。(32)關中,亦即陜西之地,在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取得長足發(fā)展。
通過忽必烈“選人以居職,頒俸以養(yǎng)廉、去污以清政,勸農(nóng)桑以富民”。對“邢州、河南、陜西皆不治之甚者”取得的所謂“號稱大治”(33)。從而使忽必烈以前蒙古統(tǒng)治者“對中原漢地,施治未遑”、“官盛刑濫、民困財殫”(34)的嚴峻局面大為改觀;史稱當時中原漢地“諸路之民,望陛下(忽必烈)之治,巳如赤子之求母”。(35)天下“生民”,莫不引領以望,“思見德化之盛,至治之美”。(36)雖然難免溢美之詞,但從此亦可見到忽必烈在其統(tǒng)治區(qū)內(nèi)推行新政,非常之得中土人心。(37)
1252年6月,忽必烈奉命出征大理(大理作為一個地方政權或國號,從其國主段思平開始,其疆域與南詔和元代云南行省略同),以包抄南宋的后背。1253年秋,忽必烈從臨洮取道吐番,向大理進發(fā)。參加忽必烈這次遠征的,除了大將兀良哈臺及諸王阿必失哈、也只烈及左手諸王五十余人所率領的精銳蒙古軍外,還有漢人董文炳、董文忠、解誠、鄭鼎、畏兀人葉仙鼐等所率領的漢族地主武裝和色目人的軍隊。同時還選擇了他在潛藩時期一直追隨他的潛邸舊臣如劉秉忠、姚樞、張文謙等從行。1253年底大理城破,得忽必烈遣往大理招降的三使者尸。按照蒙古統(tǒng)治者“祖宗之法,殺詔使者,城破必屠”。(38)文謙與秉忠、姚樞諫曰:“殺使臣拒命者高祥(大理權臣)爾,非民之罪,請宥之”,(39)忽必烈即令姚樞“裂帛為旗,書止殺之令,傳示大街小巷,大理人民賴以全活”(40)。這既是相信儒臣所言不嗜殺人,能統(tǒng)一天下:同時也是他對其祖宗之法“殺詔使者,城撥必屠”的重大變通。免遭屠殺的大理人民不可能不歸心忽必烈。
1253年夏,忽必烈統(tǒng)率遠征云南大軍駐扎六盤山、監(jiān)洮,準備取道吐番,涉大滬水以奇襲大理(41)。吐番佛教薩迦派教主八思巴曾被忽必烈召至軍營,問及吐番的歷史和宗教方面的情況,(42)這是忽必烈與八思巴的第一次會見,(43)使忽必烈與八思巴建立了更深厚的關系。當忽必烈所統(tǒng)率的蒙漢大軍進至吐番境內(nèi)時,當時處于四分五裂的西藏地方割據(jù)勢力,互相爭戰(zhàn),藏族人民的生產(chǎn)和生活都受到極大危害。忽必烈大軍從臨洮出發(fā)“俞吐番,分軍為三道,禁殺掠焚廬舍”。(44)隨即“下西蕃(即吐番)諸城”,(45)使分裂割據(jù)諸城的吐蕃統(tǒng)治者不得不投降忽必烈,這對吐蕃地區(qū)割據(jù)混戰(zhàn)的結束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忽必烈平定大理,師還,亦取道吐番。藏傳佛教薩迦派教主八思巴追隨忽必烈到漠南漢地,成為忽必烈王府之臣。史稱“世祖皇帝龍德淵潛,師(八思巴)知真命有歸,馳驛徑詣王府”。(46)就是八思巴知忽必烈大有可為而來投奔的。忽必烈即位稱帝之后,八思巴之所以能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西方佛子,大元帝師”(47),絕不是偶然的。
二、龍飛灤水,踐祚開平
1256年春,忽必烈又命劉秉忠于恒州之東,灤水之北,城開平府,經(jīng)營城郭宮室。(48)“以謹朝聘,出政令,來遠邇,保生聚,以控朔南之交”。(49)以后忽必烈定都于燕,遂以開平為上都,實行兩都制以取代蒙古汗國的政治中心哈剌和林,實濫觴于此。史稱忽必烈始作城郭宮室的開平城為“有龍居之”的“龍飛之地”,(50)是不難理解的。
忽必烈在其“潛邸”根據(jù)地開平經(jīng)營郭宮室,并在這里聚集了一大批文武才能之士,作為其統(tǒng)治漠南漢地的政治中心。還針對漢地不治,組織和重用這些才能之士,改變蒙古汗國竭澤而漁的傳統(tǒng)統(tǒng)治方式,取得邢州、河南、陜西的“號稱大治”。(51)率師征云南,變通“殺詔使者,城拔必屠”的“祖宗之法”為“神武不殺”。(52)完全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但與蒙古、色目貴族既得利益和蒙古最高統(tǒng)治的汗權,特別是與大蒙古國以漠北和林為中心的既定國策是相對立的。這就必然引起“自謂遵祖宗之法,不蹈襲他國所為”(53)的蒙哥汗的反對。因而在1257年(蒙哥汗七年)命其親信阿蘭答兒等到關中、河南等忽必烈進行改革的地區(qū),大行“鉤考”,對忽必烈設置的經(jīng)略司,宣撫司等改革機構的大小官員,進行無情打擊。單是“鉤校京兆錢谷”死于酷刑者就有“二十余人”。(54)當是時,史天澤挺身而出曰:經(jīng)略事我實主治,是非功過,理當我責。(55)廉希憲則說:宣撫司事,有罪由我獨任,僚佐何預。(56)曾任陜西宣撫司郎中的趙良弼亦力陳大義,使阿蘭答兒等“卒不能誣,故宣撫司一無所坐”。(57)具有“王佐之謀”的大儒姚樞則勸忽必烈“盡王邸妃主自歸朝廷,為久居謀,疑將自釋”。(58)
姚樞勸忽必烈把妻女送到蒙哥汗處為質(zhì),作“久居”之謀,以表示自己并無大志。實際上是姚樞勸他將鋒芒暫時收斂的“韜晦”之計。這與郝經(jīng)所說“以時進退”、“遵養(yǎng)時晦”,(59)是一致的。因為當時忽必烈的力量還不足以同蒙哥相抗衡,故不得不如此。不過,忽必烈雖然一時被迫交出兵權,撤消了在漠南漢地所設置的一切改革機構,停止了所有改革措施。但忽必烈王府所聚集的豪杰智謀之士(即所謂潛邸舊侶、藩府舊臣),并未因此而解體。相反地,通過這次同生死,共患難的嚴峻考驗,更加進一步地團結在一起了。中原漢地有識之士,亦因此更把忽必烈看成是“能用士,而能行中國之道”的“中國之主”。(60)忽必烈就是依靠他“在潛開邸,以待天下士”;(61)“收召賢杰,悉從人望,子育黎庶,率土歸心”(62);得以東山再起,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蒙古族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全國的元朝杰出帝王的。他之所以能在以后將蒙哥汗以漠北和林為中心的大蒙古國,轉化為以漢地為重心的元王朝,其主要的原因,也就在這里。
中原漢地的所謂“豪杰智謀之士”(其中主要是儒士),之所以某心情愿為忽必烈“捐身馳驅(qū)宣力”,主要是“見上(忽必烈)聰明神圣,才不世出,虛己受言,可大有為”(63)。觀其德度,“漢高帝、唐太宗、魏孝文之流也”。(64)希望通過忽必烈“建一時之事業(yè),建萬世之世業(yè)”,能救“吾民”于“斧鉞”。(65)得“于其父兄子弟,脫顛沛而就休養(yǎng)”。(66)結束南北之間的紛爭與血戰(zhàn),實現(xiàn)全國大統(tǒng)一。而忽必烈不分“遠近親疏”、“富貴貧賤”的任用這些“殊方絕域豪杰智謀之士”,“舉而措之得用得行之地,而致其功”。(67)為他下一步建立元朝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和儲備了必須的治國人才。
1258年(蒙哥汗八年),蒙哥汗自將伐宋,命忽必烈統(tǒng)諸路蒙古軍、漢軍從征。在南下征宋途中,忽必烈一如既往,繼續(xù)征聘儒士。1259年,軍次濮州,忽必烈即召宋子員、李昶,問及治國用兵之要。二人都提到“不嗜殺”問題,忽必烈皆“嘉納之”。旋即“戒諸將毋殺”。(68)進入宋境,諸將分道并進,忽必烈又“各遣儒士相其役,禁戢軍士,毋肆殺戮,毋焚燒廬舍”。(69)這對加速南宋的崩潰,實現(xiàn)南北大統(tǒng)一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在征宋中,忽必烈又把東路軍的軍權掌握在自己手里,進一步增強了軍事實力。
1259年(蒙哥汗九年)7月,蒙哥汗在攻宋戰(zhàn)爭中死于合州(今四川合川)釣魚城下,留在漠北的阿里不哥和他的支持者立即準備奪取汗位,命令脫里赤為斷事官,據(jù)燕京、按圖籍,號令諸方面;并命阿蘭答兒發(fā)兵于漠北諸部,脫里赤括兵于漠南諸州,去忽必烈潛邸根據(jù)地開平僅百余里,形勢非常危急。當時,忽必烈仍在征宋前線,其妻察必遣人至軍前密報,并請速還。忽必烈立即召集諸將和謀士們商議對策。郝經(jīng)、廉希憲都建議忽必烈與宋講和,立即率輕騎返回燕京,穩(wěn)定局勢,然后正大位以安天下。忽必烈遂令霸突魯(木華黎孫)統(tǒng)率軍隊留原地待命,自己則兼程北上。行至半路,商挺提及“軍中當嚴符信,以防奸詐”。忽必烈立即遣使“至軍立約,未幾,阿里不哥之使至軍中,執(zhí)而斬之”。(70)粉碎了阿里不哥的“奸詐”。
1259年年底,忽必烈返抵燕京,立即將阿里不哥死黨脫里赤所括之兵全部遣散,同時派趙良弼往覘秦(陜西)、蜀(四川)人情事宜”。(71)廉希憲則奉命修好于宗王塔察兒,希憲即對塔察兒說:“主上圣德神功,天順人歸,高出前古,臣下議論已定。大王位屬為尊,若至開平,首當推戴,無為他人所先”。(72)塔察兒立即應允。
1260年3月,忽必烈在其潛邸根據(jù)地開平,召開推舉大汗的忽里臺。宗王塔察兒、也先哥、合丹、阿只吉等率東、西道諸王來會,塔察兒“率先勸進”。(73)當時,忽必烈還故作謙讓,廉希憲與商挺同時進言:“先發(fā)制人,后發(fā)人制”;“安危逆順,間不容發(fā)”;“時機一失,萬巧莫追”。(74)忽必烈乃于1260年3月在漠南開平“即皇帝位”。從此,在潛開邸時就思大有為于天下,無遠近親疏之分任用殊方絕域豪杰智謀之士的蒙古藩王,終于成為君臨中原的元朝開國皇帝;其潛邸根據(jù)地開平,亦在他即位稱帝之后一躍而成為其政權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忽必烈在潛邸所聚集的文武才能之士,其中主要是儒士,則在他即位之后,大多成為參與帷幄之密謀,制定社稷之大計的柱石之臣。元初各項制度大都由他們深謀密劃,共同制定。從此,以漠北和林為中心的蒙古汗國終于向以中原內(nèi)地為重心的元王朝轉折;“久符人望”,“具有漢唐英主之風”(75)的元世祖忽必烈,終于成為“有漢唐之地而加大,有漢唐之民而加多”(76),實現(xiàn)南北大統(tǒng)一的元朝創(chuàng)建者。
注釋:
(1)《元史》卷4《世祖紀一》。
(2)《元朝名臣事略》卷12《內(nèi)翰王文康公》引徐世隆撰《王鶚墓碑》。
(3)《佛祖歷代通載》卷21《劉太保神道碑》。
(4)《元史》卷157《劉秉忠傳》;《佛祖歷代通載》卷21《劉太保神道碑》。
(5)《牧奄集》卷15《姚樞神道碑》;《元史》卷158《姚樞傳》。
(6)同上
(7)《元朝名臣事略》卷12《內(nèi)翰王文康公》;《元史》卷160《王鶚傳》。
(8)《元史》卷4《世祖紀一》。
(9)《世界征服者史》下冊,漢譯本第699頁。
(10)《元史》卷157《郝經(jīng)傳》。
(11)《陵川集》卷35《楊惟中神道碑》:“上(忽必烈)以太弟鎮(zhèn)金蓮川,開府承制封拜”;《元史》卷146《楊惟中傳》作“得開府,專封拜”; 《陵 川集》卷首附茍宗道撰《國信使郝公行狀》作“開府于金蓮川,征天下 名士而用之”。
(12)《雪樓集》卷8《秦國昭宣公神道碑》。
(13)《元朝名臣事略》卷10《尚書劉文獻公》引商挺撰《劉肅墓碑》。
(14)《元文類》卷58《張文謙神道碑》。
(15)《元朝名臣事略》卷10《尚書劉文獻公》引商挺撰〈劉肅墓碑〉。
(16)《元史》卷4《世祖紀一》;卷157《劉秉忠傳》。
(17)《元朝名臣事略》卷10《尚書劉文獻公》引商挺撰《劉肅墓碑》。
(18)《元文類》卷58《張文謙神道碑》。
(19)《元史》卷4《世祖紀一》。
(20)《元朝名臣事略》卷7《丞相史忠武王》;《元史》卷155《史天澤傳》。
(21)《元朝名臣事略》卷7《丞相史忠武王》引西溪王公撰《行狀》。
(22)《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
(23)《陵川集》卷35《楊公(惟中)神道碑》;《秋澗集》卷48《史公(天澤)家傳》
(24)《秋澗集》卷48《史公(天澤)家傳》;《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
(25)《元朝名臣事略》卷11《參政商文定公》引清河元公撰《墓碑》;《元史》卷159《商挺傳》。
(26)《元朝名臣事略》卷5《中書楊忠肅公》;卷11《參政商文定公》;《元史》卷4《世祖紀一》。
(27)《遺山文集》卷23《楊公(奐)神道之碑》。
(28)《元史》卷163《馬亨傳》。
(29)《元史》卷159((商挺傳)。
(30)《元史》卷126((廉希憲傳);卷159《商挺傳》、《趙良弼傳》。
(31)《元史》卷158《許衡傳》。
(32)《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
(33)《元史》卷158《姚樞傳》。
(34)《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元史》卷158((姚樞傳)。
(35)此據(jù)《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元史》卷158《姚樞傳》則作“諸路之民望陛下之,如赤子之求母”。對忽必烈在邢州、河南、陜西的推行的新政所取提的效果,給予很高的評價,說明忽必烈此時在牛原 內(nèi)地已爭取到大批的擁護者。
(36)《陵川集》卷32《立政議》。
(37)《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有忽必烈“王府得中土心”的記載:《元朝名事略》卷8《左丞姚文獻公》、《元史》卷158《姚樞傳》同?!读甏?/SPAN> 集》卷37《再與宋國兩淮制置使書》則作“其得中士人心”。
(38)《牧庵集》卷18《提舉太原鹽使司徐君神道碑》。
(39)《元史》卷157《張文謙傳》。
(40)《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元史》卷157《張文謙傳》。
(41)《牧庵集》卷17《賀仁杰神道碑》。
(42)《薩迦世系史》,民族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第152頁。
(43)詳見陳得芝《八思巴初會忽必烈年代考》載《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
(44)《雪樓集》卷5《平云南碑》。
(45)此據(jù)《蒙兀兒史記》卷94《鄭鼎傳》;《元史》卷154《鄭鼎傳》作庚戍(1250年)從憲宗攻大理,誤。
(46)《佛祖歷代通載》卷21《拔思發(fā)帝師行狀》。
(47)此據(jù)《草木子》卷3下《雜制篇》;《元史》卷202《八思巴傳》作“皇天之下一人之上”。
(48)參《元史》卷4《世祖紀一》;《道園學古錄》卷13《上都留守賀勝廟碑》。
(49)《道園學古錄》卷13《上都留守賀勝廟碑》。
(50)楊允孚:《灤京雜詠上》詩云:圣祖初臨建國城,風飛雷動蟄龍,驚。自 注云:“上京有山,舊傳有龍居之”?!肚餄炯肪?/SPAN>80《中堂事紀》上,《元史》卷126《廉希憲傳》皆有所謂“龍飛之地”的記載,指的都是開平。
(51)《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
(52)《牧庵集》卷18《提舉太原鹽使司徐君神道碑》;《元文類》卷23《平云 南碑》。
(53)《元史》卷3《憲宗本紀》。
(54)《元史》卷159《趙良弼傳》。
(55)《秋澗集》卷48《史天澤家傳》;《元史》卷155《史天澤傳》。
(56)《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元史》卷126《廉希憲傳》。
(57)《元史》卷159《趙良弼傳》。
(58)《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元史》卷158《姚樞傳》。
(59)《陵川集》卷32《班師議》。
(60)《陵川集》卷37《與宋國兩淮制置使書》。
(61)同上。
(62)《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引河南高公撰《家傳》。
(63)《牧庵集》卷15《姚樞神道碑》。
(64)《陵川集》卷37《再與宋國兩淮制置使書》。
(65)《陵川集》37《與宋國兩淮則置使書》。
(66)《道園學古錄》卷12《兩淮轉運副使潘琚》。
(67)《滋溪文稿》卷2《四先生畫像記》:“自居潛藩,征召宿儒,訪求治道,初無遠邇親疏之間也”。同書卷21《林堅墓碑》所記略同?!堆羌肪?/SPAN>8《秦國先墓碑》謂“一技一能茍有以自見者,罔不舉而措之得用得行之地而致其功,蓋兼受一視,初無富貴貧賤之間也”?!蹲滔母濉肪?/SPAN>17《韓永神道碑》謂忽必烈能大一統(tǒng),“凡殊方絕域豪杰智謀之士,隨其才器而登用之”。
(68)《元史》卷4《世祖紀一》;卷159《宋子貞傳》;卷160《李昶傳》。
(69)《元文類》卷58《張文謙神道碑》。
(70)《元朝名臣事略》卷11《參政商文定公》引清河元公撰《墓碑》;《元史》卷159《商挺傳》。
(71)根據(jù)《元史》卷126《謙希憲傳》、卷159《趙良弼傳》記載:蒙哥死后,關中情況非常復雜,劉太平、霍魯海在關右,渾都海屯駐在六盤山,征南諸軍散處秦、蜀。在這里,阿里不哥有較強的軍力,但步調(diào)不一。故廉希完建言忽必烈宣遣趙良弼往關中察訪秦、蜀人情事宜,使忽必烈得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加強對關中的控制。
(72)《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引河內(nèi)高公撰《家傳》。
(73)《元文類》卷65《廉文正王神道碑》。
(74)《元朝名臣事略》卷11《參政商文定公》;卷7《平章廉文正王》。
(75)《陵川集》卷38《復與宋國丞相論本朝兵亂書》。
(76)《陵川集》卷32《立政議》。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社科院)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