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自爆沈陽北部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旋即炮轟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進攻沈陽城,制造了武裝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根據(jù)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幾十萬東北軍撤入關內(nèi),僅4個月零18天,東北四省區(qū)(遼、吉、黑三省和東省特別區(qū),東省特別區(qū)官署所在地哈爾濱)就淪于敵手。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東北各族人民奮起抗爭,他們組成規(guī)模龐大的抗日義勇軍,成為東北抗擊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通遼地區(qū)抗日義勇軍的抗日斗爭,有力地牽制了日寇向熱河及關內(nèi)的進犯,延緩了日寇對通遼的占領,沉重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義勇軍將士們那種不畏流血犧牲,英勇戰(zhàn)斗,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功不可沒,他們的英雄事跡必將永垂史冊昭示后人。為緬懷那些在通遼抗日斗爭史上拋頭顱灑熱血的抗日英烈們的光輝業(yè)績,在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到來之際,筆者經(jīng)多方搜求將通遼地區(qū)抗日義勇軍抗日斗爭的史實連綴成篇并試作評述,以紀念在抗日斗爭中犧牲的仁人志士,同時教育我們的青年一代勿忘國恥,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培養(yǎng)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和民族自信心。
一
“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者占領沈陽后,按照預定的侵略計劃,沿鐵路線四處出擊,僅一周時間,日軍已攻城30座,控制鐵路12條,攻占遼吉兩行?、?。9月22日,日軍占領遼源縣城鄭家屯②(遼源縣即今雙遼市),然后沿四洮鐵路鄭通支線(鄭家屯至通遼)向通遼推進;9月23日,日軍部分控制了通遼通往遼寧及關內(nèi)的主要交通動脈北寧鐵路大通支線(大虎山至通遼)。日軍對地處遼北蒙邊的重鎮(zhèn)通遼采取“以華制華”的策略,制造民族分裂,鼓動甘珠爾扎布、包善一、韓色旺等蒙古上層人士進行所謂的“自治”。日軍在直接出兵的同時指使蒙奸甘珠爾扎布組織的偽“蒙古自治軍”多次向通遼發(fā)動進攻,1931年11月7日完全占領通遼縣城③。在日本侵略者侵略通遼的過程中,不甘做亡國奴的通遼人民紛紛起而抗戰(zhàn)。在通遼地區(qū)組織起來的抗日義勇軍是由蒙邊宣撫專員高文彬領導的遼北蒙邊民眾抗日義勇軍第五軍區(qū);原通遼縣公安局長蔣連瑞領導的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八路軍;周榮久領導的奈曼旗抗日救國軍和從遼吉黑等地轉(zhuǎn)戰(zhàn)到通遼的抗日義勇軍。
(一)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的成立及其抗日斗爭
高文彬,字蔭周,遼寧省康平縣高家窩棚人,保定軍校第5期畢業(yè)生。1930年2月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第5處(即步兵訓練處)少將處長④?!熬拧ひ话恕笔伦兒螅牭郊亦l(xiāng)一帶日本挑動民族糾紛,制造分裂的情況后,直接到北平去見張學良,力陳收復東北必先宣撫內(nèi)蒙的主張,他的建議引起張學良的重視。因為他的家在遼北蒙邊,他對這一帶情況非常熟悉,而且同一些蒙古族上層人士有親戚或朋友關系,能聯(lián)絡一些蒙古族人士,因此張學良任命高文彬為遼北蒙邊宣撫專員,組織“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⑤,回東北遼北蒙邊一帶相機收編蒙古族武裝,聯(lián)絡蒙漢人民共同抗日;又委任卓旗統(tǒng)領(科左中旗卓哩克圖王府統(tǒng)領)李勝(李海山)為騎兵第1路司令、達旗統(tǒng)領(科左中旗巡防騎兵統(tǒng)領)劉振玉為騎兵第2路司令,歸行署指揮。
1931年10月中旬,高文彬帶領王云漢、李樹凱、舒崇武、白夢梅等20余人,來到通遼成立“宣撫專員行署辦公處”⑥,開展工作。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成立后,高文彬立即著手作爭取擁有兵權和有一定社會威望的蒙古族上層人物的工作,他通過王子印、張香閣等人說服包善一(哲里木盟博王旗統(tǒng)領,博王旗即今科左后旗)、派關翼青去說服韓色旺(達爾罕王旗教育委員長,達爾罕王旗即今科左中旗)并邀他們同到距通遼50里的黑坨子村與高會見⑦。經(jīng)高文彬反復工作,包善一、韓色旺表示接受義勇軍改編,服從指揮。高文彬遂委任包善一為遼北蒙邊騎兵總司令、韓色旺為副司令⑧。
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的成立引起了日軍的恐慌,于是他們決定大舉進攻設在通遼的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企圖撲滅這一地區(qū)的抗日烈火。1931年10月中旬,在日軍顧問和田勁的策劃下,偽“內(nèi)蒙古自治軍”1000余眾由鄭通鐵路上的大林站攻擊通遼。甘珠爾扎布自率一部由西南方向攻進通遼縣城;正珠爾扎布率一部由西攻入,和田勁帶領{10}數(shù)名日本浪人乘火車頭開進通遼車站⑨。在他們立足未穩(wěn)之際,駐守通遼的東北軍騎兵第三旅和抗日義勇軍進行了猛烈的還擊,并擊退了敵軍。此役后不久,關東軍又派松井清助大佐為偽蒙軍顧問,并帶來一批迫擊炮、輕重機槍等武器,隨后即部署攻擊設于通遼的“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及該地義勇軍。行署得悉敵情后,決定暫時避敵主力,主動放棄通遼,遷行署至開魯,并令劉震玉、李勝兩支義勇軍向敵后轉(zhuǎn)移,待機而動。義勇軍撤離通遼后,松井大佐遂帶兵侵入通遼。
1932年2、3月間,松井親自帶領日軍50余名和偽軍500余名向開魯進犯。義勇軍劉振玉部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去甘珠爾扎布部做下層士兵的工作,要他們不要為日本人賣命,使蒙古族人民自相殘殺。同時,又會同駐防開魯?shù)臒岷邮剀姶夼d武部,以600多人埋伏于開魯東的抬頭營子附近。當敵人接近埋伏圈時,義勇軍發(fā)起猛烈的射擊,隨即以百余名剽悍的騎兵從側(cè)面突然沖出,經(jīng)兩小時的激戰(zhàn),義勇軍刀劈日軍十數(shù)名,松井也被打落馬下,被抗日義勇軍生俘。
戰(zhàn)斗結束后,在歸途中,這個驕橫不可一世的侵略者還想反抗,被我義勇軍戰(zhàn)士擊斃。經(jīng)此一役,甘珠爾扎布的偽蒙古自治軍潰不成軍,他本人則以養(yǎng)病為由躲到大連去了。
日軍自抬頭營子慘敗、松井斃命后,惱羞成怒,立即糾集駐在通遼的羽山部隊和偽軍六七百人再次進犯開魯。劉振玉在王家油坊設伏阻擊。日軍得知王家油坊駐有義勇軍,從三面采取包圍形式,欲行全殲。戰(zhàn)斗從拂曉激戰(zhàn)至夜晚,日軍多次發(fā)動猛攻均被義勇軍擊退,因駐防開魯城內(nèi)的熱軍崔興武心懷異志,按兵不動,不按原定計劃夾擊日軍,義勇軍在彈藥不足無力堅持的情況下,決定以一連兵力掩護,主力部隊由劉振玉率領突圍。日軍一面分出小股部隊死死纏住義勇軍留守部隊,一面集中兵力跟蹤義勇軍主力部隊。留守在王家油坊的一連義勇軍約70人當夜與敵人浴血奮戰(zhàn),最后因彈藥用盡竟以磚頭石塊與敵拼殺,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到天明。這是一次非常慘烈的戰(zhàn)斗,敵人留下對付我留守部隊的80多名日軍最后只有6人逃生,其余全部被殲;義勇軍70余人只剩5人,余皆壯烈殉國。日寇經(jīng)此一戰(zhàn),被迫退回通遼。
1932年5月,經(jīng)遼吉黑民眾后援會與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協(xié)商,決定把遼熱兩省的抗日武裝編為第5軍區(qū),委任高文彬為第5軍區(qū)司令,統(tǒng)一了康平、通遼、遼源、瞻榆、開通、鎮(zhèn)東、安廣、洮南、突泉十余縣義勇軍的編制{11};6月又改為第5軍團,高文彬任軍團長。第5軍團下設6個梯隊,由包善一、韓色旺、李勝、劉振玉、解國忱、劉海泉分別任各梯隊司令,約有官兵2萬余人{12}。
1932年5月下旬,高文彬根據(jù)遼吉黑民眾后援會的指示,決定進攻通遼{13}。5月26日,高文彬集中第4梯隊劉振玉部和第5梯隊解國忱部5個團約2000人,分兩路進攻通遼縣城{14}。高文彬親率800人為一路,從通遼縣城西門,引誘敵人深入,進行襲擊;劉振玉、解國忱兩人率2000人的主力部隊,從街基 (東門外街道)猛攻東門。戰(zhàn)斗自拂曉開始,激戰(zhàn)至下午3時,敵軍不支,棄守城門陣地向城內(nèi)撤退,一部退入炮樓據(jù)險死守,另一部80多人退入前四洮鐵路督辦馬龍?zhí)蹲≌?/SPAN>(今通遼市公安局大院)負隅頑抗。因宅院墻高,易守難攻,解國忱大刀隊200人,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搭起人梯翻墻而入,敵人火力雖猛,但大刀隊員奮勇異常,他們手持大刀,向敵人猛殺猛砍,砍死砍傷日軍60余人,我大刀隊員僅傷8人{15}。激戰(zhàn)到晚9時許,由于抗日義勇軍彈藥不足,又無重武器攻打炮樓,加之敵鄭家屯援軍趕到,義勇軍主動撤出戰(zhàn)斗,返回余糧堡{16}。此次戰(zhàn)斗,義勇軍雖未能攻克通遼,但取得了擊斃日寇80余人,繳獲步槍數(shù)十支的勝利。戰(zhàn)斗中義勇軍傷亡20余人。
同年7月,高文彬從劉振玉、解國忱、劉海泉、李勝等部各抽調(diào)一個團,組成若干個精干的騎兵小分隊,直接指揮。高文彬指揮部隊從開魯出發(fā),向東南大蒿子一帶掃蕩日寇,旬日之間,這支部隊竟向前進展了300余里,使日寇不敢迎戰(zhàn),一時間使遼北的民眾抗日情緒大為高漲{17}。高文彬到達大蒿子后,又責令包善一、韓色旺兩部游擊于通遼等地,牽制當?shù)厝哲?,自率部隊向康平推進,駐守在康平縣城的日軍未做任何抵抗即棄城而逃。義勇軍在康平縣周邊的抗日武裝紅槍會的支持下,迅速肅清了康平附近的日偽軍,收復了康平城,并收編了紅槍會的薛司令、劉敘五、李梅五、高炳南等部{18},義勇軍隊伍進一步壯大。高文彬部的不斷壯大給日寇造成了很大威脅,1932年11月間,日軍第16旅團糾合彰武、法庫、昌圖等地偽軍約六七千人,大舉“圍剿”康平第5軍團所在地。由于高部節(jié)節(jié)抵抗,日偽軍經(jīng)過5晝夜才推進到康平縣城附近,鑒于縣城無險可守,高文彬決定向開魯轉(zhuǎn)移。突圍中軍團總指揮部被沖散,高文彬在康平杜家窩堡被俘{19}。此后,軍團失去統(tǒng)一指揮,各部遂分散活動于遼北各地,至1933年相繼潰散。
(二)通遼地區(qū)部分王公、官吏的抗日斗爭
通遼地區(qū)一些掌握武裝的王公官吏參加抗日較早,在1931年10月中旬高文彬被張學良委任為蒙邊宣撫專員,在通遼成立宣撫專員行署辦公處,開始工作不久他們即加入了抗日的行列??茽柷咦苛藞D王府統(tǒng)領李勝(李海山)于1931年10月15日宣布抗日,被任命為遼北蒙邊民眾抗日義勇軍第1梯隊司令,主要活動于通遼地區(qū),曾經(jīng)攻占通遼、開魯?shù)瓤h城,所部兵力曾達4000人,1933年在日偽軍的大舉進攻下,奉命向察哈爾省境內(nèi)撤退。科爾沁達爾罕王旗統(tǒng)領(即科左中旗巡防騎兵統(tǒng)領)劉振玉,1931年奮起抗日,被委任為遼北蒙邊民眾抗日義勇軍第2梯隊司令,主要活動在開魯?shù)貐^(qū),攻占過開魯縣城,所部兵力曾達到1000多人。科爾沁博王旗統(tǒng)領包善一,1931年末宣布加入抗日義勇軍,被委任為遼北蒙邊民眾抗日義勇軍騎兵總司令后改任第3梯隊司令,主要活動在科左后旗大蒿子地區(qū),兵力曾達到3000人。科爾沁達爾罕王旗教育委員長韓色旺,1931年末在高文彬的反復工作下宣布抗日,被委任為遼北蒙邊民眾抗日義勇軍騎兵副司令后改任第4梯隊司令,其部兵力曾達3000人,主要活動在庫力根廟地區(qū)。原通遼縣公安局長蔣連瑞,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于1931年11月奮起抗日,被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委任為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8路司令,率所部2000多人活動于通遼、開魯一帶。1932年春與劉振玉部義勇軍、熱軍崔興武部合作在開魯縣抬頭營子痛擊日軍,擊斃偽“蒙古自治軍”松井清助大佐以下多人。1932年秋,蔣連瑞被投降派熱軍第17旅旅長崔興武繳械后槍殺于開魯縣哈拉毛都{20}。
(三)周榮久領導的八仙筒抗日大起義
1932年春,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上了奈曼大地,占領了奈曼統(tǒng)治中心八仙筒(當時為綏東縣公署所在地),對奈曼人民進行野蠻的殖民統(tǒng)治。具有強烈愛國思想的東北軍離職軍官周榮久領導了震驚內(nèi)蒙古東部草原的八仙筒抗日大起義。周榮久,原名周榮,1894年出生于奈曼旗青龍山鎮(zhèn)河南杖子村。曾在東北軍服役,任排長、連長、阜新縣游擊大隊長等職{21}。“九·一八”事變后,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拒絕上級調(diào)他進關的命令,放棄軍職返回故鄉(xiāng)。1933年夏,偽綏東縣縣長何序武任命他為縣保安隊大隊長{22}。由于周榮久在任大隊長期間經(jīng)常流露對日本人的不滿情緒,引起了日本人的懷疑,1934年4月的一天,日本人借宴請之機繳了他的槍{23}。周榮久連夜逃出縣公署,再次返回老家。
1935年5月周榮久積極籌劃抗日起義,他先后聯(lián)絡了原奈曼旗王爺府保安隊隊長馬老排(馬全寶)、綠林抗日武裝裴玉卿、蘭天林等人,公開打出了抗日救國軍的旗號{24}。1935年7月23日,周榮久率領千余名抗日救國軍圍攻八仙筒,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僅用4小時就攻下了八仙筒。打死了日本參事官山守榮治和指導官中根長一,活捉了日本署官佐佐木正太郎等人。戰(zhàn)斗結束,周榮久下令將活捉的3名日本人吊在十字街西南院,召開群眾控訴大會,會后把3名日本人拉到城外南沙坑槍斃。周榮久部抗日救國軍在八仙筒進行了充分的休整,然后主動撤出八仙筒,轉(zhuǎn)戰(zhàn)于奈曼、庫倫、阜新、敖漢、北票一帶。1936年9月,周榮久部被日偽軍包圍于敖漢旗羊羔子廟附近{25},周榮久突圍后潛歸奈曼旗,在途經(jīng)向陽所奔向阜新烏魯木頭山時被人告密,偽化吉營子治安隊長金寶倉帶隊將周榮久等人包圍在烏魯木頭山,周榮久戰(zhàn)至彈盡糧絕,最后自刎而死,時年42歲{26}。周榮久部抗日救國軍雖然最后失敗,但他給敵人的打擊是沉重的,成為日本侵略者的心腹之患,據(jù)《滿洲國警察史》記載,日偽把“東邊道楊司令(楊靖宇)以下紅軍系統(tǒng)各匪幫,三角地帶有閻生堂,濱江省中部以及北部地帶有趙尚志、張連科、考鳳林、謝文東等,東部國境地帶有孔憲榮、吳義成,錦州、熱河省境方面有蘭天林、老梯子、周榮久等”{27}列為“滿洲國”肅正工作的重點。
(四)愛國綠林武裝的抗日斗爭
“九·一八”事變后,一些為生活所迫落草為寇的綠林好漢,在日寇的大舉進攻面前,毅然舉起抗日的旗幟,投入到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洪流中?;顒佑诿蛇呎梦洹⑼ㄟ|、遼源一帶的胡匪于海濱(又名于海川),參加了高文彬領導的第5軍區(qū),被編為第1支隊{28}。1932年7月,于海濱率1500多人攻打通遼、康平、遼源等地,失敗后退入內(nèi)蒙和熱河地區(qū){29}。報號大海字的綠林首領劉海泉,1931年11月起兵抗日,活動在沈陽東、北部地區(qū),后轉(zhuǎn)戰(zhàn)康平、通遼等地,所部兵力曾達到2000人,隸屬高文彬第5軍區(qū){30}。報號海山的綠林首領解海山,1931年12月奮起抗日,加入救國會朱霽青部,主要活動在建平、朝陽、開魯一帶,曾攻打通遼、開魯及熱東各縣{31}。
(五)從遼吉黑轉(zhuǎn)戰(zhàn)到通遼的抗日武裝
活動于通遼地區(qū)的抗日武裝除上述各部外,還有許多支從遼吉黑等省轉(zhuǎn)戰(zhàn)到通遼的抗日義勇軍。如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16路祖耀時部第1梯隊在隊長徐漢臣帶領下,在通遼一帶活動{32}。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騎兵第2路軍司令馬世錦,兵力2000多人,活動于茂林一帶{33}。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騎兵第4路軍成慶龍部,兵力曾達到3000余人,活動在通遼、??狄粠?/SPAN>{34}。1933年初,黑龍江省抗日義勇軍李海青部與吉林的馮占海和黑龍江的鄧文、檀自新一起越過四洮鐵路,進入熱河開魯、魯北、通遼地區(qū){35}。
二
從整個東北看,抗日義勇軍經(jīng)過二年多的英勇抗戰(zhàn),大部分遭到了失敗與瓦解,但通遼地區(qū)的抗日義勇軍卻陸續(xù)堅持到1936年,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頑強地與日寇進行殊死拼殺。義勇軍的抗戰(zhàn)雖然最后失敗了,但他們?yōu)榱嗣褡迳?,不顧一切揭竿而起,以血肉之軀和敵寇相拚,這種民族正氣和愛國精神,是永遠值得歌頌和敬佩的。
通遼地區(qū)抗日義勇軍在通遼淪陷前后曾經(jīng)風起云涌,盛極一時,他們的抗日斗爭曾經(jīng)給予日寇以沉重的打擊,使日偽的殖民統(tǒng)治遲遲不能穩(wěn)固;同時也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在外敵入侵面前團結御侮,共同對敵的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精神。通遼地區(qū)抗日義勇軍的抗日斗爭由于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及其他種種原因雖未能堅持下去,以至最后失敗。但這段用血和肉寫成的光榮歷史,不應使其湮沒。通遼抗日義勇軍斗爭的年代,已經(jīng)過去了半個多世紀,當我們作為通遼人重溫發(fā)生在通遼大地上這一段輝煌的歷史篇章時,依然使人感到振奮和鼓舞。隨著歲月的推移,時代的前進,通遼義勇軍抗日斗爭的功績和作用也就更加顯得重要突出。他永遠激勵著后人,緬懷先烈,振興中華。當年各階層人民并肩戰(zhàn)斗,各民族人民共同抗敵的斗爭精神,對于加強在新時期的民族團結和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必然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注釋:
①《“九·一八”事變史》(易顯石等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第150頁
②《雙遼文史資料》第3輯(政協(xié)雙遼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7年12月出版)第9頁
{3}《“九·一八”后國難痛史》(陳覺編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上冊第87—90頁
{4}{6}{12}{13}{16}{18}{28}{29}{30}{31}{33}{34}《東北抗日義勇軍史》(潘喜廷等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119頁、289頁、291頁、291頁、293頁、292頁、157—158頁、158頁、177頁、178頁、118頁、118頁
⑤⑦{19}《九一八到七七事變》(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第365頁、366頁、371—372頁
⑧⑨{11}{15}{17}《東北抗日義勇軍史》(溫水錄主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上冊第156—157頁、157頁、160頁、160—161頁、161—162頁
⑩{14}《九·一八”抗戰(zhàn)史》(譚譯主編,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333頁、334頁
{20} {32}{35}《哲里木史話》(德力格爾主編,遠方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第212—213頁、213頁、213頁
{21}{25}《東北人物大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第815頁、815頁
{22}{24}《哲里木盟文史資料》第1輯(政協(xié)哲里木盟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5年3月出版)第123頁、124—125頁
{23}{26}《奈曼旗文史資料》第1輯(政協(xié)奈曼旗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1986年4月出版)第36頁、第39—40頁
{27}《滿洲國警察史》(吉林省公安廳公安史研究室、東北淪陷十四年史吉林編寫組編譯,1989年10月出版)第177頁
(作者地址:通遼市科爾沁區(qū)16-5號信箱)
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自爆沈陽北部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旋即炮轟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進攻沈陽城,制造了武裝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根據(jù)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幾十萬東北軍撤入關內(nèi),僅4個月零18天,東北四省區(qū)(遼、吉、黑三省和東省特別區(qū),東省特別區(qū)官署所在地哈爾濱)就淪于敵手。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東北各族人民奮起抗爭,他們組成規(guī)模龐大的抗日義勇軍,成為東北抗擊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通遼地區(qū)抗日義勇軍的抗日斗爭,有力地牽制了日寇向熱河及關內(nèi)的進犯,延緩了日寇對通遼的占領,沉重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義勇軍將士們那種不畏流血犧牲,英勇戰(zhàn)斗,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功不可沒,他們的英雄事跡必將永垂史冊昭示后人。為緬懷那些在通遼抗日斗爭史上拋頭顱灑熱血的抗日英烈們的光輝業(yè)績,在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到來之際,筆者經(jīng)多方搜求將通遼地區(qū)抗日義勇軍抗日斗爭的史實連綴成篇并試作評述,以紀念在抗日斗爭中犧牲的仁人志士,同時教育我們的青年一代勿忘國恥,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培養(yǎng)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和民族自信心。
一
“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者占領沈陽后,按照預定的侵略計劃,沿鐵路線四處出擊,僅一周時間,日軍已攻城30座,控制鐵路12條,攻占遼吉兩行?、佟?/SPAN>9月22日,日軍占領遼源縣城鄭家屯②(遼源縣即今雙遼市),然后沿四洮鐵路鄭通支線(鄭家屯至通遼)向通遼推進;9月23日,日軍部分控制了通遼通往遼寧及關內(nèi)的主要交通動脈北寧鐵路大通支線(大虎山至通遼)。日軍對地處遼北蒙邊的重鎮(zhèn)通遼采取“以華制華”的策略,制造民族分裂,鼓動甘珠爾扎布、包善一、韓色旺等蒙古上層人士進行所謂的“自治”。日軍在直接出兵的同時指使蒙奸甘珠爾扎布組織的偽“蒙古自治軍”多次向通遼發(fā)動進攻,1931年11月7日完全占領通遼縣城③。在日本侵略者侵略通遼的過程中,不甘做亡國奴的通遼人民紛紛起而抗戰(zhàn)。在通遼地區(qū)組織起來的抗日義勇軍是由蒙邊宣撫專員高文彬領導的遼北蒙邊民眾抗日義勇軍第五軍區(qū);原通遼縣公安局長蔣連瑞領導的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八路軍;周榮久領導的奈曼旗抗日救國軍和從遼吉黑等地轉(zhuǎn)戰(zhàn)到通遼的抗日義勇軍。
(一)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的成立及其抗日斗爭
高文彬,字蔭周,遼寧省康平縣高家窩棚人,保定軍校第5期畢業(yè)生。1930年2月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第5處(即步兵訓練處)少將處長④?!熬拧ひ话恕笔伦兒?,他聽到家鄉(xiāng)一帶日本挑動民族糾紛,制造分裂的情況后,直接到北平去見張學良,力陳收復東北必先宣撫內(nèi)蒙的主張,他的建議引起張學良的重視。因為他的家在遼北蒙邊,他對這一帶情況非常熟悉,而且同一些蒙古族上層人士有親戚或朋友關系,能聯(lián)絡一些蒙古族人士,因此張學良任命高文彬為遼北蒙邊宣撫專員,組織“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⑤,回東北遼北蒙邊一帶相機收編蒙古族武裝,聯(lián)絡蒙漢人民共同抗日;又委任卓旗統(tǒng)領(科左中旗卓哩克圖王府統(tǒng)領)李勝(李海山)為騎兵第1路司令、達旗統(tǒng)領(科左中旗巡防騎兵統(tǒng)領)劉振玉為騎兵第2路司令,歸行署指揮。
1931年10月中旬,高文彬帶領王云漢、李樹凱、舒崇武、白夢梅等20余人,來到通遼成立“宣撫專員行署辦公處”⑥,開展工作。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成立后,高文彬立即著手作爭取擁有兵權和有一定社會威望的蒙古族上層人物的工作,他通過王子印、張香閣等人說服包善一(哲里木盟博王旗統(tǒng)領,博王旗即今科左后旗)、派關翼青去說服韓色旺(達爾罕王旗教育委員長,達爾罕王旗即今科左中旗)并邀他們同到距通遼50里的黑坨子村與高會見⑦。經(jīng)高文彬反復工作,包善一、韓色旺表示接受義勇軍改編,服從指揮。高文彬遂委任包善一為遼北蒙邊騎兵總司令、韓色旺為副司令⑧。
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的成立引起了日軍的恐慌,于是他們決定大舉進攻設在通遼的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企圖撲滅這一地區(qū)的抗日烈火。1931年10月中旬,在日軍顧問和田勁的策劃下,偽“內(nèi)蒙古自治軍”1000余眾由鄭通鐵路上的大林站攻擊通遼。甘珠爾扎布自率一部由西南方向攻進通遼縣城;正珠爾扎布率一部由西攻入,和田勁帶領{10}數(shù)名日本浪人乘火車頭開進通遼車站⑨。在他們立足未穩(wěn)之際,駐守通遼的東北軍騎兵第三旅和抗日義勇軍進行了猛烈的還擊,并擊退了敵軍。此役后不久,關東軍又派松井清助大佐為偽蒙軍顧問,并帶來一批迫擊炮、輕重機槍等武器,隨后即部署攻擊設于通遼的“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及該地義勇軍。行署得悉敵情后,決定暫時避敵主力,主動放棄通遼,遷行署至開魯,并令劉震玉、李勝兩支義勇軍向敵后轉(zhuǎn)移,待機而動。義勇軍撤離通遼后,松井大佐遂帶兵侵入通遼。
1932年2、3月間,松井親自帶領日軍50余名和偽軍500余名向開魯進犯。義勇軍劉振玉部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去甘珠爾扎布部做下層士兵的工作,要他們不要為日本人賣命,使蒙古族人民自相殘殺。同時,又會同駐防開魯?shù)臒岷邮剀姶夼d武部,以600多人埋伏于開魯東的抬頭營子附近。當敵人接近埋伏圈時,義勇軍發(fā)起猛烈的射擊,隨即以百余名剽悍的騎兵從側(cè)面突然沖出,經(jīng)兩小時的激戰(zhàn),義勇軍刀劈日軍十數(shù)名,松井也被打落馬下,被抗日義勇軍生俘。
戰(zhàn)斗結束后,在歸途中,這個驕橫不可一世的侵略者還想反抗,被我義勇軍戰(zhàn)士擊斃。經(jīng)此一役,甘珠爾扎布的偽蒙古自治軍潰不成軍,他本人則以養(yǎng)病為由躲到大連去了。
日軍自抬頭營子慘敗、松井斃命后,惱羞成怒,立即糾集駐在通遼的羽山部隊和偽軍六七百人再次進犯開魯。劉振玉在王家油坊設伏阻擊。日軍得知王家油坊駐有義勇軍,從三面采取包圍形式,欲行全殲。戰(zhàn)斗從拂曉激戰(zhàn)至夜晚,日軍多次發(fā)動猛攻均被義勇軍擊退,因駐防開魯城內(nèi)的熱軍崔興武心懷異志,按兵不動,不按原定計劃夾擊日軍,義勇軍在彈藥不足無力堅持的情況下,決定以一連兵力掩護,主力部隊由劉振玉率領突圍。日軍一面分出小股部隊死死纏住義勇軍留守部隊,一面集中兵力跟蹤義勇軍主力部隊。留守在王家油坊的一連義勇軍約70人當夜與敵人浴血奮戰(zhàn),最后因彈藥用盡竟以磚頭石塊與敵拼殺,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到天明。這是一次非常慘烈的戰(zhàn)斗,敵人留下對付我留守部隊的80多名日軍最后只有6人逃生,其余全部被殲;義勇軍70余人只剩5人,余皆壯烈殉國。日寇經(jīng)此一戰(zhàn),被迫退回通遼。
1932年5月,經(jīng)遼吉黑民眾后援會與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協(xié)商,決定把遼熱兩省的抗日武裝編為第5軍區(qū),委任高文彬為第5軍區(qū)司令,統(tǒng)一了康平、通遼、遼源、瞻榆、開通、鎮(zhèn)東、安廣、洮南、突泉十余縣義勇軍的編制{11};6月又改為第5軍團,高文彬任軍團長。第5軍團下設6個梯隊,由包善一、韓色旺、李勝、劉振玉、解國忱、劉海泉分別任各梯隊司令,約有官兵2萬余人{12}。
1932年5月下旬,高文彬根據(jù)遼吉黑民眾后援會的指示,決定進攻通遼{13}。5月26日,高文彬集中第4梯隊劉振玉部和第5梯隊解國忱部5個團約2000人,分兩路進攻通遼縣城{14}。高文彬親率800人為一路,從通遼縣城西門,引誘敵人深入,進行襲擊;劉振玉、解國忱兩人率2000人的主力部隊,從街基 (東門外街道)猛攻東門。戰(zhàn)斗自拂曉開始,激戰(zhàn)至下午3時,敵軍不支,棄守城門陣地向城內(nèi)撤退,一部退入炮樓據(jù)險死守,另一部80多人退入前四洮鐵路督辦馬龍?zhí)蹲≌?/SPAN>(今通遼市公安局大院)負隅頑抗。因宅院墻高,易守難攻,解國忱大刀隊200人,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搭起人梯翻墻而入,敵人火力雖猛,但大刀隊員奮勇異常,他們手持大刀,向敵人猛殺猛砍,砍死砍傷日軍60余人,我大刀隊員僅傷8人{15}。激戰(zhàn)到晚9時許,由于抗日義勇軍彈藥不足,又無重武器攻打炮樓,加之敵鄭家屯援軍趕到,義勇軍主動撤出戰(zhàn)斗,返回余糧堡{16}。此次戰(zhàn)斗,義勇軍雖未能攻克通遼,但取得了擊斃日寇80余人,繳獲步槍數(shù)十支的勝利。戰(zhàn)斗中義勇軍傷亡20余人。
同年7月,高文彬從劉振玉、解國忱、劉海泉、李勝等部各抽調(diào)一個團,組成若干個精干的騎兵小分隊,直接指揮。高文彬指揮部隊從開魯出發(fā),向東南大蒿子一帶掃蕩日寇,旬日之間,這支部隊竟向前進展了300余里,使日寇不敢迎戰(zhàn),一時間使遼北的民眾抗日情緒大為高漲{17}。高文彬到達大蒿子后,又責令包善一、韓色旺兩部游擊于通遼等地,牽制當?shù)厝哲?,自率部隊向康平推進,駐守在康平縣城的日軍未做任何抵抗即棄城而逃。義勇軍在康平縣周邊的抗日武裝紅槍會的支持下,迅速肅清了康平附近的日偽軍,收復了康平城,并收編了紅槍會的薛司令、劉敘五、李梅五、高炳南等部{18},義勇軍隊伍進一步壯大。高文彬部的不斷壯大給日寇造成了很大威脅,1932年11月間,日軍第16旅團糾合彰武、法庫、昌圖等地偽軍約六七千人,大舉“圍剿”康平第5軍團所在地。由于高部節(jié)節(jié)抵抗,日偽軍經(jīng)過5晝夜才推進到康平縣城附近,鑒于縣城無險可守,高文彬決定向開魯轉(zhuǎn)移。突圍中軍團總指揮部被沖散,高文彬在康平杜家窩堡被俘{19}。此后,軍團失去統(tǒng)一指揮,各部遂分散活動于遼北各地,至1933年相繼潰散。
(二)通遼地區(qū)部分王公、官吏的抗日斗爭
通遼地區(qū)一些掌握武裝的王公官吏參加抗日較早,在1931年10月中旬高文彬被張學良委任為蒙邊宣撫專員,在通遼成立宣撫專員行署辦公處,開始工作不久他們即加入了抗日的行列。科爾沁卓哩克圖王府統(tǒng)領李勝(李海山)于1931年10月15日宣布抗日,被任命為遼北蒙邊民眾抗日義勇軍第1梯隊司令,主要活動于通遼地區(qū),曾經(jīng)攻占通遼、開魯?shù)瓤h城,所部兵力曾達4000人,1933年在日偽軍的大舉進攻下,奉命向察哈爾省境內(nèi)撤退??茽柷哌_爾罕王旗統(tǒng)領(即科左中旗巡防騎兵統(tǒng)領)劉振玉,1931年奮起抗日,被委任為遼北蒙邊民眾抗日義勇軍第2梯隊司令,主要活動在開魯?shù)貐^(qū),攻占過開魯縣城,所部兵力曾達到1000多人。科爾沁博王旗統(tǒng)領包善一,1931年末宣布加入抗日義勇軍,被委任為遼北蒙邊民眾抗日義勇軍騎兵總司令后改任第3梯隊司令,主要活動在科左后旗大蒿子地區(qū),兵力曾達到3000人。科爾沁達爾罕王旗教育委員長韓色旺,1931年末在高文彬的反復工作下宣布抗日,被委任為遼北蒙邊民眾抗日義勇軍騎兵副司令后改任第4梯隊司令,其部兵力曾達3000人,主要活動在庫力根廟地區(qū)。原通遼縣公安局長蔣連瑞,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于1931年11月奮起抗日,被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委任為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8路司令,率所部2000多人活動于通遼、開魯一帶。1932年春與劉振玉部義勇軍、熱軍崔興武部合作在開魯縣抬頭營子痛擊日軍,擊斃偽“蒙古自治軍”松井清助大佐以下多人。1932年秋,蔣連瑞被投降派熱軍第17旅旅長崔興武繳械后槍殺于開魯縣哈拉毛都{20}。
(三)周榮久領導的八仙筒抗日大起義
1932年春,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上了奈曼大地,占領了奈曼統(tǒng)治中心八仙筒(當時為綏東縣公署所在地),對奈曼人民進行野蠻的殖民統(tǒng)治。具有強烈愛國思想的東北軍離職軍官周榮久領導了震驚內(nèi)蒙古東部草原的八仙筒抗日大起義。周榮久,原名周榮,1894年出生于奈曼旗青龍山鎮(zhèn)河南杖子村。曾在東北軍服役,任排長、連長、阜新縣游擊大隊長等職{21}。“九·一八”事變后,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拒絕上級調(diào)他進關的命令,放棄軍職返回故鄉(xiāng)。1933年夏,偽綏東縣縣長何序武任命他為縣保安隊大隊長{22}。由于周榮久在任大隊長期間經(jīng)常流露對日本人的不滿情緒,引起了日本人的懷疑,1934年4月的一天,日本人借宴請之機繳了他的槍{23}。周榮久連夜逃出縣公署,再次返回老家。
1935年5月周榮久積極籌劃抗日起義,他先后聯(lián)絡了原奈曼旗王爺府保安隊隊長馬老排(馬全寶)、綠林抗日武裝裴玉卿、蘭天林等人,公開打出了抗日救國軍的旗號{24}。1935年7月23日,周榮久率領千余名抗日救國軍圍攻八仙筒,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僅用4小時就攻下了八仙筒。打死了日本參事官山守榮治和指導官中根長一,活捉了日本署官佐佐木正太郎等人。戰(zhàn)斗結束,周榮久下令將活捉的3名日本人吊在十字街西南院,召開群眾控訴大會,會后把3名日本人拉到城外南沙坑槍斃。周榮久部抗日救國軍在八仙筒進行了充分的休整,然后主動撤出八仙筒,轉(zhuǎn)戰(zhàn)于奈曼、庫倫、阜新、敖漢、北票一帶。1936年9月,周榮久部被日偽軍包圍于敖漢旗羊羔子廟附近{25},周榮久突圍后潛歸奈曼旗,在途經(jīng)向陽所奔向阜新烏魯木頭山時被人告密,偽化吉營子治安隊長金寶倉帶隊將周榮久等人包圍在烏魯木頭山,周榮久戰(zhàn)至彈盡糧絕,最后自刎而死,時年42歲{26}。周榮久部抗日救國軍雖然最后失敗,但他給敵人的打擊是沉重的,成為日本侵略者的心腹之患,據(jù)《滿洲國警察史》記載,日偽把“東邊道楊司令(楊靖宇)以下紅軍系統(tǒng)各匪幫,三角地帶有閻生堂,濱江省中部以及北部地帶有趙尚志、張連科、考鳳林、謝文東等,東部國境地帶有孔憲榮、吳義成,錦州、熱河省境方面有蘭天林、老梯子、周榮久等”{27}列為“滿洲國”肅正工作的重點。
(四)愛國綠林武裝的抗日斗爭
“九·一八”事變后,一些為生活所迫落草為寇的綠林好漢,在日寇的大舉進攻面前,毅然舉起抗日的旗幟,投入到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洪流中?;顒佑诿蛇呎梦?、通遼、遼源一帶的胡匪于海濱(又名于海川),參加了高文彬領導的第5軍區(qū),被編為第1支隊{28}。1932年7月,于海濱率1500多人攻打通遼、康平、遼源等地,失敗后退入內(nèi)蒙和熱河地區(qū){29}。報號大海字的綠林首領劉海泉,1931年11月起兵抗日,活動在沈陽東、北部地區(qū),后轉(zhuǎn)戰(zhàn)康平、通遼等地,所部兵力曾達到2000人,隸屬高文彬第5軍區(qū){30}。報號海山的綠林首領解海山,1931年12月奮起抗日,加入救國會朱霽青部,主要活動在建平、朝陽、開魯一帶,曾攻打通遼、開魯及熱東各縣{31}。
(五)從遼吉黑轉(zhuǎn)戰(zhàn)到通遼的抗日武裝
活動于通遼地區(qū)的抗日武裝除上述各部外,還有許多支從遼吉黑等省轉(zhuǎn)戰(zhàn)到通遼的抗日義勇軍。如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16路祖耀時部第1梯隊在隊長徐漢臣帶領下,在通遼一帶活動{32}。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騎兵第2路軍司令馬世錦,兵力2000多人,活動于茂林一帶{33}。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騎兵第4路軍成慶龍部,兵力曾達到3000余人,活動在通遼、??狄粠?/SPAN>{34}。1933年初,黑龍江省抗日義勇軍李海青部與吉林的馮占海和黑龍江的鄧文、檀自新一起越過四洮鐵路,進入熱河開魯、魯北、通遼地區(qū){35}。
二
從整個東北看,抗日義勇軍經(jīng)過二年多的英勇抗戰(zhàn),大部分遭到了失敗與瓦解,但通遼地區(qū)的抗日義勇軍卻陸續(xù)堅持到1936年,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頑強地與日寇進行殊死拼殺。義勇軍的抗戰(zhàn)雖然最后失敗了,但他們?yōu)榱嗣褡迳?,不顧一切揭竿而起,以血肉之軀和敵寇相拚,這種民族正氣和愛國精神,是永遠值得歌頌和敬佩的。
通遼地區(qū)抗日義勇軍在通遼淪陷前后曾經(jīng)風起云涌,盛極一時,他們的抗日斗爭曾經(jīng)給予日寇以沉重的打擊,使日偽的殖民統(tǒng)治遲遲不能穩(wěn)固;同時也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在外敵入侵面前團結御侮,共同對敵的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精神。通遼地區(qū)抗日義勇軍的抗日斗爭由于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及其他種種原因雖未能堅持下去,以至最后失敗。但這段用血和肉寫成的光榮歷史,不應使其湮沒。通遼抗日義勇軍斗爭的年代,已經(jīng)過去了半個多世紀,當我們作為通遼人重溫發(fā)生在通遼大地上這一段輝煌的歷史篇章時,依然使人感到振奮和鼓舞。隨著歲月的推移,時代的前進,通遼義勇軍抗日斗爭的功績和作用也就更加顯得重要突出。他永遠激勵著后人,緬懷先烈,振興中華。當年各階層人民并肩戰(zhàn)斗,各民族人民共同抗敵的斗爭精神,對于加強在新時期的民族團結和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必然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注釋:
①《“九·一八”事變史》(易顯石等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第150頁
②《雙遼文史資料》第3輯(政協(xié)雙遼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7年12月出版)第9頁
{3}《“九·一八”后國難痛史》(陳覺編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上冊第87—90頁
{4}{6}{12}{13}{16}{18}{28}{29}{30}{31}{33}{34}《東北抗日義勇軍史》(潘喜廷等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119頁、289頁、291頁、291頁、293頁、292頁、157—158頁、158頁、177頁、178頁、118頁、118頁
⑤⑦{19}《九一八到七七事變》(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第365頁、366頁、371—372頁
⑧⑨{11}{15}{17}《東北抗日義勇軍史》(溫水錄主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上冊第156—157頁、157頁、160頁、160—161頁、161—162頁
⑩{14}《九·一八”抗戰(zhàn)史》(譚譯主編,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333頁、334頁
{20} {32}{35}《哲里木史話》(德力格爾主編,遠方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第212—213頁、213頁、213頁
{21}{25}《東北人物大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第815頁、815頁
{22}{24}《哲里木盟文史資料》第1輯(政協(xié)哲里木盟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5年3月出版)第123頁、124—125頁
{23}{26}《奈曼旗文史資料》第1輯(政協(xié)奈曼旗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1986年4月出版)第36頁、第39—40頁
{27}《滿洲國警察史》(吉林省公安廳公安史研究室、東北淪陷十四年史吉林編寫組編譯,1989年10月出版)第177頁
(作者地址:通遼市科爾沁區(qū)16-5號信箱)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