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在大青山南麓,土默特川北端,矗立著一座高大的土壘陵墓—昭君墓。陵墓所處的大黑河一帶地勢平坦,顯得墓身巍峨高聳,十分雄壯。遠遠望去,在一片翠綠叢林的襯托下,青色與黑黃色互相交錯掩映,形成“黛色朦朧,若潑濃墨”的景色。
在秋高氣爽,陽光暖照的中秋時節(jié),我有機會走近昭君墓。游訪昭君墓,是尋著美麗傳說而來。很早就聽到過很多關(guān)于昭君和昭君墓的美麗傳說和故事,讀過許多稱頌王昭君的詩文;又是帶著疑問、思考而來:西漢歷史中眾多和親的女子,都默默無聞,唯獨王昭君長久地受到人民的稱頌和紀念,其故何也?
一
走進昭君墓的陵園內(nèi),最先進入眼簾的是昭君和呼韓邪單于并排騎馬的英姿。陵墓的正南,高高豎立著刻有董必武創(chuàng)作并親筆書寫的“昭君自有千秋在”七言絕句的石碑。歷代名家贊頌昭君的詩句,刻成石碑,整整齊齊地豎立在墓座的四周。墓的旁邊建有一座陳列室,陳列著有關(guān)昭君的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墓前和墓頂都建一涼亭。陵墓周圍綠樹成蔭,百草繁茂、垂柳依依、蟲鳴鳥嚶。我拾級攀上墓頂,走進涼亭,放眼望去:大青山默默垂首,座座峰巒似乎在表達對昭君的無限敬意;土默特川碧野茫茫,株株小草仿佛在熱情的接納昭君這位水鄉(xiāng)的女子永久地坐客草原;天上白云悠悠,為長眠在這里的昭君遮風(fēng)避雨,驅(qū)熱擋寒;大黑河流水潺潺,不停地傳送著昭君的故事,述說著美麗的傳說……
很久以前,在塞外的漠南,中原王朝與北方民族連年交戰(zhàn),白骨露野,生靈涂炭。為了平息戰(zhàn)火,救民于劫難,玉皇大帝派天宮中的仙女王昭君下凡,嫁給單于,并命匈奴單于從漠北遠道前來中原王朝的京都娶親。昭君和單于辭別帝京,冒著肆虐的寒風(fēng)和漫天的飛雪走向草原、走進大漠。當(dāng)他們走到黑水河邊,朔風(fēng)怒號,走石飛沙,無法前進。這時昭君下了馬,彈起了琵琶。琵琶聲時而低沉,時而激越,聲聲傳入天宮,玉帝深知昭君遭遇困境,馬上令風(fēng)神和雪神停止吹風(fēng)撒雪。頓時風(fēng)停止,天空彩霞萬道,祥云繚繞,地上冰雪消融,萬物復(fù)蘇,春風(fēng)拂面。不一會兒,大地上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滿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綠了,近處的黑水清了,百鳥在昭君和單于馬隊的頭頂上飛翔,鳴叫……
單于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因此就在這兒定居下來。后來,昭君和單于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水缺草的地方,昭君的琵琶一劃,地上就出現(xiàn)了一條玉帶似的河流和一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有一個美麗的錦囊,她從里面取出一些種子,撒在地上,從此塞外便有了莊稼;她從袋里取出一把金剪子,用羊皮剪成犁、車、羊、馬放在地上,就成了鐵犁和木車,木車周圍還出現(xiàn)了成群結(jié)隊的羊群馬群和駱駝群。
過了好多年,有一天夜里,突然地上閃過一片紅光,接著是一聲巨響。第二天早晨,人們發(fā)現(xiàn),在這里平地長起一個小土山,山上碧草青青,山頂上還飄著五彩的浮云。老人們說,這是昭君完成了玉帝交給她的使命,回天宮去了,這座土山就是昭君墳?zāi)埂?SPAN lang=EN-US>
傳說是美麗的,美麗傳說源于美麗的故事,美麗的故事增添了景點的魅力。
從《后漢書》的作者范曄和《琴操》的作者蔡邕的記述看,王昭君的出塞是自愿的,因為“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彼圆拧罢堃赐チ钋笮小钡模h代妃殯居住的后宮稱為掖庭,掖庭令即管理掖庭的長官)。
昭君出塞的時間是元帝竟寧元年,即公元前33年。西漢初年到昭君出塞的170多年間,漢朝與匈奴之間的關(guān)系時弛時張。漢武帝以前,漢朝與匈奴的政策是和親,因為那時國力微弱,不得不用和親的辦法換取邊境的暫時安寧。武帝時期,由于國力充實,遂由和親政策改變?yōu)閼?zhàn)爭政策,用戰(zhàn)爭手段解除匈奴貴族入侵和威脅。經(jīng)過幾次決定性的戰(zhàn)爭,匈奴接連大敗,到武帝末年,匈奴再也無力和漢朝對抗。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統(tǒng)治集團發(fā)生內(nèi)訌,先有五單于爭立,繼有郅支單于與呼韓邪單于地對抗。呼韓邪在與郅支的斗爭中失敗,被迫出走單于庭,因怕受到漢朝和郅支的夾擊,爭取主動,于公元前51年入漢覲見漢帝,與漢聯(lián)合。郅支被消滅后,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入漢朝。在朝見期間,他自言“愿婿漢氏以自親”。元帝把王昭君配他為妻。
二
昭君為什么要自愿出塞呢?原因之一是“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自然不能沒有苦悶和愁思,她為解除悲怨,掙脫后宮“黃金的牢籠”,主動出塞。另一個原因,她對漢匈關(guān)系有一定的了解。據(jù)史載,公元前36年,傳詣京師,將郅支的首級懸掛夷邸門。漢帝“以誅郅支單于告祠郊廟,赦天下。群臣上壽置酒,以其圖書示后宮貴人?!痹蹫榱藨c賀郅支伏誅和呼韓邪入朝,改元為“竟寧”。對這些轟動朝庭,喧赫天下的大事,昭君不可能不知。因此,她對于匈奴與漢朝關(guān)系的利害得失,不能沒有感想和反應(yīng)。所以當(dāng)呼韓邪單于要求“婿漢氏以自親”時,她便挺身而出,慷慨應(yīng)召,自覺扮演一個“和親使者”的角色,去肩負鞏固和加強漢匈民族友好關(guān)系的重大使命。
在王昭君的故事里,南北朝時梁朝的吳均在《西京雜記》一書中,憑空杜撰了一個畫師毛延壽,這給后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一些人以為歷史上真有個毛延壽?!段骶╇s記》載:“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毛延壽),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薄段骶╇s記》是一本筆記小說,文學(xué)作品是可以虛構(gòu)的,但此書傳世之后,昭君故事里毛延壽就成了揮之不去的人物,后來的不少詩歌詞賦都把責(zé)任推到毛延壽的身上,因為他的卑劣行徑,誤了昭君的青春,害得她背井離鄉(xiāng),遠嫁胡地。明代的詩人唐龍甚至把毛延壽與陷害屈原的上官、陷害伍子胥的太宰嚭并提,把他們說成是“一路貨色”。毛延壽這個虛構(gòu)的人物在一些文學(xué)作品被進一步引申,馬致遠在《漢宮秋》中進一步描寫毛延壽的陰謀敗露,元帝與昭君發(fā)生了愛情,毛延壽畏罪逃至匈奴,把昭君的畫像獻給單于,單于遂率領(lǐng)百萬雄師入侵邊境,指名索要昭君為妻,元帝被迫,只得忍痛割愛,將昭君嫁給匈奴。昭君行到黑河,投水自殺。在郭沫若《王昭君》中,毛延壽除了貪婪、狠毒之外,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淫棍,最使人感到陰森的是這個人不但天良喪盡,而且感情冰冷,他不但對別人的痛苦毫無同情,而且以別人的危難作為他進行要挾的可乘之機。這些文學(xué)作品為藝術(shù)需要對毛延壽的描寫,可以說達到了藝術(shù)的真實,但不是歷史的真實,包括蔡邕的《琴操》中關(guān)于昭君怨的記載,都與真實的歷史面貌不符。
三
昭君出塞的故事,廣泛而強烈地吸引著歷代文學(xué)藝術(shù)家,他們用詩詞、小說、戲劇等各種文學(xué)藝術(shù)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梢哉f,在極大程度上是由于歷代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的詠唱和宣揚,而使昭君出塞的故事長期流傳不衰。
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大都是作者根據(jù)自己主觀的理解和想象進行創(chuàng)作的,因為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及主觀世界的不同,所創(chuàng)作的昭君的形象也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不盡相同。
在漢代就有了以昭君出塞為內(nèi)容的藝術(shù)作品,主旨是“憐其遠嫁”。據(jù)《唐書·樂志》記:《明君》,漢曲也。元帝時,匈奴單于入朝,詔以王嬙配之……漢人憐其遠嫁,為作此歌。”漢曲的情調(diào)是“哀怨”,哀怨的內(nèi)容是“憐其遠嫁”,其原因是,有對紅顏薄命的同情,有安土重遷思想的表現(xiàn)。漢曲,這一基調(diào),深遠地影響著后代詩人,如南朝鮑照的《王昭君》:“既事轉(zhuǎn)蓬遠,心隨雁路絕。霜鞞旦夕驚,邊茄中夜咽?!崩畎椎摹锻跽丫罚骸皾h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guān)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磋!”昭君一路孤寂,只有明月相送,只有明月陪伴,就夠悲的了,但是,更可悲的是,去無返,永世不得歸。
西晉的石崇在《王明君辭》中強烈地表達了昭君嫁給異族是民族恥辱的大民族主義情感。石崇把和親和再嫁說成是民族屈辱,人身羞恥,是昭君最哀怨之處,甚至說昭君不欲茍生:“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父子見凌辱,對之慚且驚。殺身良不易,積思常憤盈?!笔邕@種民族屈辱的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壞,歷朝歷代都有一些文人宣揚類似的思想,并且把王命、君恩,女子節(jié)操等封建意識都附會上去。
在歷代作家中,有一些借詠昭君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不平,或表達對人生、政治的見解,或譴責(zé)社會黑暗。如李白的《于闐采花》:“于闐采花人,自言花相似。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漢地多明姝,胡中無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無鹽翻在深宮里。自古妒娥眉,胡沙埋皓齒。”詩人極力贊揚了王昭君的美麗:以人比花,花人相似,以胡漢對比,“胡中美女多羞死”,“胡中無花可方比”。作者筆鋒一轉(zhuǎn)要表達的是,像王昭君這樣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本應(yīng)讓她去其相稱的去處,可事情恰“相反”,卻被惡人陷害,“埋沒胡沙”,像丑女無鹽竟至“翻在深宮”。詩人以極為憤怒之情,譴責(zé)了妍丑不分,黑白顛倒的社會現(xiàn)實。李商隱的《王昭君》也屬這一類:“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為人。馬上琵琶行萬里,漢宮長有隔生春。”李商隱借罵毛延壽,痛斥了當(dāng)時一手遮天,認錢認勢不認人,毫無人格,毫無人性,排斥異己,壓制才良的宦官、軍閥以及朋黨。中唐詩人戎昱的《詠史》,題為詠史實為喻今:“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訴為輔佐臣。”詩人借王昭君出塞的故事,譴責(zé)了唐肅宋李亨嫁幼女寧國公主給回紇可汗,用以借回紇兵攻打安祿山、史朝義的做法。
一些有識之士充分肯定了昭君出塞和親的歷史作用,認識到和親給漢匈兩族人民之間帶來和平、友好,使兩個民族人民生活安定,經(jīng)濟繁榮的實際意義。如吳師道《昭君出塞圖》:“平城圍后幾和親,不斷邊峰與戰(zhàn)塵。一出寧胡終漢世,論功端合勝前人?!北R昭的《題昭君出塞圖》:“草黃沙白馬如出,落日悲茄處處聞。此去妾心終許國,不勞辛苦漢三軍。”唐人張中素的《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和。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SPAN lang=EN-US>
四
歷史上出塞和親的女子很多,而且大多是帝室的公主。據(jù)史載,在王昭君前,漢王朝就有十余名公主出塞和親。然而,她們的事跡,絕大多數(shù)都消逝在歷史的煙雨之中,不被人提起,唯獨出身普通的宮女王昭君卻留名千古,世世代代為人們所懷念。在塞外,除了呼和浩特南郊的青冢外,還有十幾個昭君墓,顯然,這些墓的出現(xiàn),反映北方少數(shù)民族對昭君的崇敬和愛戴。在江南,人們把她出生的家庭叫“昭君宅”,生長的村落叫“昭君村”,浣紗洗滌的河流叫“香溪”,行走過的橋叫“琵琶橋”,并且多處為她樹碑、建廟。這一切,無不真誠地凝結(jié)著人們對昭君的敬仰,深切地寄托著人們對昭君的懷念。
昭君出塞是西漢歷史上一次富有重大意義的政治行動,進一步發(fā)展和鞏固漢與匈奴民族之間的團結(jié)友好關(guān)系,因此,昭君理應(yīng)名垂青史,千古留芳。
昭君出生在江南水鄉(xiāng),后被選進后宮,雖“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但是,生活中每天都是錦衣玉食,在一般人看來,這衣食無憂的生活,應(yīng)該滿足,沒有必要遠嫁到黃沙漫漫的胡地,更何況,生活環(huán)境不同,生活習(xí)慣不同,語言不同。面對這些困難,昭君毅然決然前行,表現(xiàn)她超凡脫俗的見識與勇氣。
在漢代,遠嫁塞外是一件不尋常的事。漢初時,劉邦為了爭取漢匈關(guān)系的緩和,曾打算把女兒長公主魯元嫁給冒頓單于。呂后聽后,非常驚恐,日夜對高帝哭泣說:“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武帝時,為了聯(lián)絡(luò)烏孫共同抗擊匈奴,曾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嫁給烏孫王昆莫??墒?,細君因不習(xí)慣烏孫民族的生活,整日悲愁。愿當(dāng)黃鵲,飛回故土:“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氈為墻,以肉為食酪為漿。居常思土兮心內(nèi)傷,愿為黃鵲兮歸故鄉(xiāng)。”這些前朝之事,昭君未必不知,然而她自愿出塞和親,表現(xiàn)出她脫俗的見識。
昭君出塞及出塞后在生活方式的轉(zhuǎn)變過程中遇到了諸多的困難,如從長安到漠北的單于廷,千里迢迢,黃沙滾滾。她克服了一路風(fēng)塵之苦,如北周庚信《明君詞》:“斂眉光祿塞,還望夫人城。片片紅顏落,雙雙淚眼生。冰河牽馬渡,雪路抱鞍行。胡風(fēng)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調(diào)琴上曲,變?nèi)牒崖??!崩钌屉[詩云:“馬上琵琶行萬里,漢宮長有隔生春?!?SPAN lang=EN-US>
在塞外單于庭生活期間,昭君克服了語言不通,習(xí)俗不同等困難,她不僅在匈奴生兒育女,學(xué)會了匈奴語言,習(xí)慣于住穹廬,被氈裘、食畜肉、飲酪漿的游牧生活,而且為了完成和親的使命,不惜忍受一定的屈辱,在呼韓邪單于死后“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大闊氏的長子復(fù)株累單于雕陶莫皋。當(dāng)時,匈奴人有“父死妻其后母”這種原始群婚制度遺留下來的風(fēng)俗。與漢人相比,是一種落后的風(fēng)俗,因此,昭君曾上書成帝,要求歸漢。因為昭君與單于的婚姻關(guān)系,實際上反映了漢匈兩族的政治關(guān)系,如果昭君不“從胡俗”歸漢,將會給漢匈關(guān)系以不良的影響。所以,成帝接到昭君求歸的上書后,赦令昭君“從胡俗”,表明漢朝尊重匈奴的風(fēng)俗習(xí)慣,珍惜漢匈團結(jié)友好的關(guān)系。昭君深深地體會到漢朝的旨意,接到成帝的赦令后,便打消歸漢的念頭,以漢匈友好為重,打破漢人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忍受“子蒸其母”的委屈,繼續(xù)履行她的使命,以成就漢匈兩族的團結(jié)友好事業(yè)。
昭君出塞,對繼續(xù)推進漢朝和匈奴兩族團結(jié)友好,促進漢匈邊境地區(qū)的和平安定,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作用。據(jù)《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昭君出塞后,從此“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邊人獲安,中外合一(中原漢朝與塞外匈奴合為一家),生人休息六十余年。”同時,昭君出塞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她死后,她的女兒須卜居次云,女婿須卜當(dāng),仍繼承她的生平之志,繼續(xù)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東漢初,呼韓邪的孫輩釀落尸逐單于,仍沿用“呼韓邪”的稱號與漢恢復(fù)友好。
走下昭君墓,站在刻有董必武副主席親筆書寫的昭君詩的石碑前,默誦董老詩:“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倍显?,意境高遠,氣魄宏偉,充分肯定了昭君出塞的積極意義和歷史作用,批判了歷代舞文弄墨的詞客對昭君這個歷史人物的歪曲和貶抑,表達了不光是今天,乃至“千秋”都要堅持民族關(guān)系和平友好的政治遠見。
遠望呼和浩特,高樓鱗次櫛比,道路四通八達。這塊歷史上胡漢必爭之地,如果沒有今天和平穩(wěn)定的民族關(guān)系,恐怕仍是“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的荒野之地,或是殘垣斷壁的棄城。
著名歷史學(xué)家翦伯贊先生說:“在大青山下,只有一個古跡是永遠不會廢棄的,那就是昭君墓。因為在內(nèi)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經(jīng)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zāi)梗且蛔褡逵押玫臍v史紀念塔。”
走出墓園,回首高大的墓體,我深深地祝愿,這個為了民族團結(jié)友好,為胡漢兩地的和平安寧而出塞遠嫁,盡心竭力的人,永遠在這里安息吧!你是民族團結(jié)的使者,你是民族友好的象征。我相信,雖然你的“形骸早已化滅,陵谷幾經(jīng)變易”,你開啟的民族團結(jié)、人類進步的偉大事業(yè),將永遠繁茂,如你的陵墓--千載草青青。
(作者:內(nèi)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地方志辦公室)
在大青山南麓,土默特川北端,矗立著一座高大的土壘陵墓—昭君墓。陵墓所處的大黑河一帶地勢平坦,顯得墓身巍峨高聳,十分雄壯。遠遠望去,在一片翠綠叢林的襯托下,青色與黑黃色互相交錯掩映,形成“黛色朦朧,若潑濃墨”的景色。
在秋高氣爽,陽光暖照的中秋時節(jié),我有機會走近昭君墓。游訪昭君墓,是尋著美麗傳說而來。很早就聽到過很多關(guān)于昭君和昭君墓的美麗傳說和故事,讀過許多稱頌王昭君的詩文;又是帶著疑問、思考而來:西漢歷史中眾多和親的女子,都默默無聞,唯獨王昭君長久地受到人民的稱頌和紀念,其故何也?
一
走進昭君墓的陵園內(nèi),最先進入眼簾的是昭君和呼韓邪單于并排騎馬的英姿。陵墓的正南,高高豎立著刻有董必武創(chuàng)作并親筆書寫的“昭君自有千秋在”七言絕句的石碑。歷代名家贊頌昭君的詩句,刻成石碑,整整齊齊地豎立在墓座的四周。墓的旁邊建有一座陳列室,陳列著有關(guān)昭君的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墓前和墓頂都建一涼亭。陵墓周圍綠樹成蔭,百草繁茂、垂柳依依、蟲鳴鳥嚶。我拾級攀上墓頂,走進涼亭,放眼望去:大青山默默垂首,座座峰巒似乎在表達對昭君的無限敬意;土默特川碧野茫茫,株株小草仿佛在熱情的接納昭君這位水鄉(xiāng)的女子永久地坐客草原;天上白云悠悠,為長眠在這里的昭君遮風(fēng)避雨,驅(qū)熱擋寒;大黑河流水潺潺,不停地傳送著昭君的故事,述說著美麗的傳說……
很久以前,在塞外的漠南,中原王朝與北方民族連年交戰(zhàn),白骨露野,生靈涂炭。為了平息戰(zhàn)火,救民于劫難,玉皇大帝派天宮中的仙女王昭君下凡,嫁給單于,并命匈奴單于從漠北遠道前來中原王朝的京都娶親。昭君和單于辭別帝京,冒著肆虐的寒風(fēng)和漫天的飛雪走向草原、走進大漠。當(dāng)他們走到黑水河邊,朔風(fēng)怒號,走石飛沙,無法前進。這時昭君下了馬,彈起了琵琶。琵琶聲時而低沉,時而激越,聲聲傳入天宮,玉帝深知昭君遭遇困境,馬上令風(fēng)神和雪神停止吹風(fēng)撒雪。頓時風(fēng)停止,天空彩霞萬道,祥云繚繞,地上冰雪消融,萬物復(fù)蘇,春風(fēng)拂面。不一會兒,大地上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滿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綠了,近處的黑水清了,百鳥在昭君和單于馬隊的頭頂上飛翔,鳴叫……
單于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因此就在這兒定居下來。后來,昭君和單于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水缺草的地方,昭君的琵琶一劃,地上就出現(xiàn)了一條玉帶似的河流和一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有一個美麗的錦囊,她從里面取出一些種子,撒在地上,從此塞外便有了莊稼;她從袋里取出一把金剪子,用羊皮剪成犁、車、羊、馬放在地上,就成了鐵犁和木車,木車周圍還出現(xiàn)了成群結(jié)隊的羊群馬群和駱駝群。
過了好多年,有一天夜里,突然地上閃過一片紅光,接著是一聲巨響。第二天早晨,人們發(fā)現(xiàn),在這里平地長起一個小土山,山上碧草青青,山頂上還飄著五彩的浮云。老人們說,這是昭君完成了玉帝交給她的使命,回天宮去了,這座土山就是昭君墳?zāi)埂?SPAN lang=EN-US>
傳說是美麗的,美麗傳說源于美麗的故事,美麗的故事增添了景點的魅力。
從《后漢書》的作者范曄和《琴操》的作者蔡邕的記述看,王昭君的出塞是自愿的,因為“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所以才“請掖庭令求行”的(漢代妃殯居住的后宮稱為掖庭,掖庭令即管理掖庭的長官)。
昭君出塞的時間是元帝竟寧元年,即公元前33年。西漢初年到昭君出塞的170多年間,漢朝與匈奴之間的關(guān)系時弛時張。漢武帝以前,漢朝與匈奴的政策是和親,因為那時國力微弱,不得不用和親的辦法換取邊境的暫時安寧。武帝時期,由于國力充實,遂由和親政策改變?yōu)閼?zhàn)爭政策,用戰(zhàn)爭手段解除匈奴貴族入侵和威脅。經(jīng)過幾次決定性的戰(zhàn)爭,匈奴接連大敗,到武帝末年,匈奴再也無力和漢朝對抗。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統(tǒng)治集團發(fā)生內(nèi)訌,先有五單于爭立,繼有郅支單于與呼韓邪單于地對抗。呼韓邪在與郅支的斗爭中失敗,被迫出走單于庭,因怕受到漢朝和郅支的夾擊,爭取主動,于公元前51年入漢覲見漢帝,與漢聯(lián)合。郅支被消滅后,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入漢朝。在朝見期間,他自言“愿婿漢氏以自親”。元帝把王昭君配他為妻。
二
昭君為什么要自愿出塞呢?原因之一是“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自然不能沒有苦悶和愁思,她為解除悲怨,掙脫后宮“黃金的牢籠”,主動出塞。另一個原因,她對漢匈關(guān)系有一定的了解。據(jù)史載,公元前36年,傳詣京師,將郅支的首級懸掛夷邸門。漢帝“以誅郅支單于告祠郊廟,赦天下。群臣上壽置酒,以其圖書示后宮貴人?!痹蹫榱藨c賀郅支伏誅和呼韓邪入朝,改元為“竟寧”。對這些轟動朝庭,喧赫天下的大事,昭君不可能不知。因此,她對于匈奴與漢朝關(guān)系的利害得失,不能沒有感想和反應(yīng)。所以當(dāng)呼韓邪單于要求“婿漢氏以自親”時,她便挺身而出,慷慨應(yīng)召,自覺扮演一個“和親使者”的角色,去肩負鞏固和加強漢匈民族友好關(guān)系的重大使命。
在王昭君的故事里,南北朝時梁朝的吳均在《西京雜記》一書中,憑空杜撰了一個畫師毛延壽,這給后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一些人以為歷史上真有個毛延壽?!段骶╇s記》載:“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毛延壽),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西京雜記》是一本筆記小說,文學(xué)作品是可以虛構(gòu)的,但此書傳世之后,昭君故事里毛延壽就成了揮之不去的人物,后來的不少詩歌詞賦都把責(zé)任推到毛延壽的身上,因為他的卑劣行徑,誤了昭君的青春,害得她背井離鄉(xiāng),遠嫁胡地。明代的詩人唐龍甚至把毛延壽與陷害屈原的上官、陷害伍子胥的太宰嚭并提,把他們說成是“一路貨色”。毛延壽這個虛構(gòu)的人物在一些文學(xué)作品被進一步引申,馬致遠在《漢宮秋》中進一步描寫毛延壽的陰謀敗露,元帝與昭君發(fā)生了愛情,毛延壽畏罪逃至匈奴,把昭君的畫像獻給單于,單于遂率領(lǐng)百萬雄師入侵邊境,指名索要昭君為妻,元帝被迫,只得忍痛割愛,將昭君嫁給匈奴。昭君行到黑河,投水自殺。在郭沫若《王昭君》中,毛延壽除了貪婪、狠毒之外,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淫棍,最使人感到陰森的是這個人不但天良喪盡,而且感情冰冷,他不但對別人的痛苦毫無同情,而且以別人的危難作為他進行要挾的可乘之機。這些文學(xué)作品為藝術(shù)需要對毛延壽的描寫,可以說達到了藝術(shù)的真實,但不是歷史的真實,包括蔡邕的《琴操》中關(guān)于昭君怨的記載,都與真實的歷史面貌不符。
三
昭君出塞的故事,廣泛而強烈地吸引著歷代文學(xué)藝術(shù)家,他們用詩詞、小說、戲劇等各種文學(xué)藝術(shù)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梢哉f,在極大程度上是由于歷代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的詠唱和宣揚,而使昭君出塞的故事長期流傳不衰。
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大都是作者根據(jù)自己主觀的理解和想象進行創(chuàng)作的,因為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及主觀世界的不同,所創(chuàng)作的昭君的形象也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不盡相同。
在漢代就有了以昭君出塞為內(nèi)容的藝術(shù)作品,主旨是“憐其遠嫁”。據(jù)《唐書·樂志》記:《明君》,漢曲也。元帝時,匈奴單于入朝,詔以王嬙配之……漢人憐其遠嫁,為作此歌?!睗h曲的情調(diào)是“哀怨”,哀怨的內(nèi)容是“憐其遠嫁”,其原因是,有對紅顏薄命的同情,有安土重遷思想的表現(xiàn)。漢曲,這一基調(diào),深遠地影響著后代詩人,如南朝鮑照的《王昭君》:“既事轉(zhuǎn)蓬遠,心隨雁路絕。霜鞞旦夕驚,邊茄中夜咽?!崩畎椎摹锻跽丫罚骸皾h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guān)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磋!”昭君一路孤寂,只有明月相送,只有明月陪伴,就夠悲的了,但是,更可悲的是,去無返,永世不得歸。
西晉的石崇在《王明君辭》中強烈地表達了昭君嫁給異族是民族恥辱的大民族主義情感。石崇把和親和再嫁說成是民族屈辱,人身羞恥,是昭君最哀怨之處,甚至說昭君不欲茍生:“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父子見凌辱,對之慚且驚。殺身良不易,積思常憤盈?!笔邕@種民族屈辱的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壞,歷朝歷代都有一些文人宣揚類似的思想,并且把王命、君恩,女子節(jié)操等封建意識都附會上去。
在歷代作家中,有一些借詠昭君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不平,或表達對人生、政治的見解,或譴責(zé)社會黑暗。如李白的《于闐采花》:“于闐采花人,自言花相似。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漢地多明姝,胡中無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無鹽翻在深宮里。自古妒娥眉,胡沙埋皓齒?!痹娙藰O力贊揚了王昭君的美麗:以人比花,花人相似,以胡漢對比,“胡中美女多羞死”,“胡中無花可方比”。作者筆鋒一轉(zhuǎn)要表達的是,像王昭君這樣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本應(yīng)讓她去其相稱的去處,可事情恰“相反”,卻被惡人陷害,“埋沒胡沙”,像丑女無鹽竟至“翻在深宮”。詩人以極為憤怒之情,譴責(zé)了妍丑不分,黑白顛倒的社會現(xiàn)實。李商隱的《王昭君》也屬這一類:“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為人。馬上琵琶行萬里,漢宮長有隔生春?!崩钌屉[借罵毛延壽,痛斥了當(dāng)時一手遮天,認錢認勢不認人,毫無人格,毫無人性,排斥異己,壓制才良的宦官、軍閥以及朋黨。中唐詩人戎昱的《詠史》,題為詠史實為喻今:“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訴為輔佐臣?!痹娙私柰跽丫鋈墓适拢l責(zé)了唐肅宋李亨嫁幼女寧國公主給回紇可汗,用以借回紇兵攻打安祿山、史朝義的做法。
一些有識之士充分肯定了昭君出塞和親的歷史作用,認識到和親給漢匈兩族人民之間帶來和平、友好,使兩個民族人民生活安定,經(jīng)濟繁榮的實際意義。如吳師道《昭君出塞圖》:“平城圍后幾和親,不斷邊峰與戰(zhàn)塵。一出寧胡終漢世,論功端合勝前人?!北R昭的《題昭君出塞圖》:“草黃沙白馬如出,落日悲茄處處聞。此去妾心終許國,不勞辛苦漢三軍?!碧迫藦堉兴氐摹锻跽丫罚骸跋啥鸾裣录?,驕子自同和。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SPAN lang=EN-US>
四
歷史上出塞和親的女子很多,而且大多是帝室的公主。據(jù)史載,在王昭君前,漢王朝就有十余名公主出塞和親。然而,她們的事跡,絕大多數(shù)都消逝在歷史的煙雨之中,不被人提起,唯獨出身普通的宮女王昭君卻留名千古,世世代代為人們所懷念。在塞外,除了呼和浩特南郊的青冢外,還有十幾個昭君墓,顯然,這些墓的出現(xiàn),反映北方少數(shù)民族對昭君的崇敬和愛戴。在江南,人們把她出生的家庭叫“昭君宅”,生長的村落叫“昭君村”,浣紗洗滌的河流叫“香溪”,行走過的橋叫“琵琶橋”,并且多處為她樹碑、建廟。這一切,無不真誠地凝結(jié)著人們對昭君的敬仰,深切地寄托著人們對昭君的懷念。
昭君出塞是西漢歷史上一次富有重大意義的政治行動,進一步發(fā)展和鞏固漢與匈奴民族之間的團結(jié)友好關(guān)系,因此,昭君理應(yīng)名垂青史,千古留芳。
昭君出生在江南水鄉(xiāng),后被選進后宮,雖“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但是,生活中每天都是錦衣玉食,在一般人看來,這衣食無憂的生活,應(yīng)該滿足,沒有必要遠嫁到黃沙漫漫的胡地,更何況,生活環(huán)境不同,生活習(xí)慣不同,語言不同。面對這些困難,昭君毅然決然前行,表現(xiàn)她超凡脫俗的見識與勇氣。
在漢代,遠嫁塞外是一件不尋常的事。漢初時,劉邦為了爭取漢匈關(guān)系的緩和,曾打算把女兒長公主魯元嫁給冒頓單于。呂后聽后,非常驚恐,日夜對高帝哭泣說:“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武帝時,為了聯(lián)絡(luò)烏孫共同抗擊匈奴,曾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嫁給烏孫王昆莫??墒?,細君因不習(xí)慣烏孫民族的生活,整日悲愁。愿當(dāng)黃鵲,飛回故土:“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氈為墻,以肉為食酪為漿。居常思土兮心內(nèi)傷,愿為黃鵲兮歸故鄉(xiāng)。”這些前朝之事,昭君未必不知,然而她自愿出塞和親,表現(xiàn)出她脫俗的見識。
昭君出塞及出塞后在生活方式的轉(zhuǎn)變過程中遇到了諸多的困難,如從長安到漠北的單于廷,千里迢迢,黃沙滾滾。她克服了一路風(fēng)塵之苦,如北周庚信《明君詞》:“斂眉光祿塞,還望夫人城。片片紅顏落,雙雙淚眼生。冰河牽馬渡,雪路抱鞍行。胡風(fēng)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調(diào)琴上曲,變?nèi)牒崖??!崩钌屉[詩云:“馬上琵琶行萬里,漢宮長有隔生春?!?SPAN lang=EN-US>
在塞外單于庭生活期間,昭君克服了語言不通,習(xí)俗不同等困難,她不僅在匈奴生兒育女,學(xué)會了匈奴語言,習(xí)慣于住穹廬,被氈裘、食畜肉、飲酪漿的游牧生活,而且為了完成和親的使命,不惜忍受一定的屈辱,在呼韓邪單于死后“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大闊氏的長子復(fù)株累單于雕陶莫皋。當(dāng)時,匈奴人有“父死妻其后母”這種原始群婚制度遺留下來的風(fēng)俗。與漢人相比,是一種落后的風(fēng)俗,因此,昭君曾上書成帝,要求歸漢。因為昭君與單于的婚姻關(guān)系,實際上反映了漢匈兩族的政治關(guān)系,如果昭君不“從胡俗”歸漢,將會給漢匈關(guān)系以不良的影響。所以,成帝接到昭君求歸的上書后,赦令昭君“從胡俗”,表明漢朝尊重匈奴的風(fēng)俗習(xí)慣,珍惜漢匈團結(jié)友好的關(guān)系。昭君深深地體會到漢朝的旨意,接到成帝的赦令后,便打消歸漢的念頭,以漢匈友好為重,打破漢人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忍受“子蒸其母”的委屈,繼續(xù)履行她的使命,以成就漢匈兩族的團結(jié)友好事業(yè)。
昭君出塞,對繼續(xù)推進漢朝和匈奴兩族團結(jié)友好,促進漢匈邊境地區(qū)的和平安定,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作用。據(jù)《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昭君出塞后,從此“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邊人獲安,中外合一(中原漢朝與塞外匈奴合為一家),生人休息六十余年?!蓖瑫r,昭君出塞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她死后,她的女兒須卜居次云,女婿須卜當(dāng),仍繼承她的生平之志,繼續(xù)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東漢初,呼韓邪的孫輩釀落尸逐單于,仍沿用“呼韓邪”的稱號與漢恢復(fù)友好。
走下昭君墓,站在刻有董必武副主席親筆書寫的昭君詩的石碑前,默誦董老詩:“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倍显姡饩掣哌h,氣魄宏偉,充分肯定了昭君出塞的積極意義和歷史作用,批判了歷代舞文弄墨的詞客對昭君這個歷史人物的歪曲和貶抑,表達了不光是今天,乃至“千秋”都要堅持民族關(guān)系和平友好的政治遠見。
遠望呼和浩特,高樓鱗次櫛比,道路四通八達。這塊歷史上胡漢必爭之地,如果沒有今天和平穩(wěn)定的民族關(guān)系,恐怕仍是“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的荒野之地,或是殘垣斷壁的棄城。
著名歷史學(xué)家翦伯贊先生說:“在大青山下,只有一個古跡是永遠不會廢棄的,那就是昭君墓。因為在內(nèi)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經(jīng)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zāi)?,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SPAN lang=EN-US>
走出墓園,回首高大的墓體,我深深地祝愿,這個為了民族團結(jié)友好,為胡漢兩地的和平安寧而出塞遠嫁,盡心竭力的人,永遠在這里安息吧!你是民族團結(jié)的使者,你是民族友好的象征。我相信,雖然你的“形骸早已化滅,陵谷幾經(jīng)變易”,你開啟的民族團結(jié)、人類進步的偉大事業(yè),將永遠繁茂,如你的陵墓--千載草青青。
(作者:內(nèi)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地方志辦公室)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