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榆林 漢語 村。乾隆年間建村,此地盛長榆樹得名榆林。
東干丈 蒙古語 村。傳說建于元代,村中只有一眼井,故名。
西干丈 蒙古語 村。因位于東干丈村西得名。
南窯子 漢語 村。明代建村。因村民多住窯洞又位于東干丈村南,故名。
東窯子 漢語 村。因位于東干丈東,故得名。
前喇嘛溝 蒙古語 村。傳說,明代建村;曾有喇嘛居此地山溝,故得名“喇嘛溝”。
后喇嘛溝 蒙古語 村。因于前喇嘛溝北得名。
韓家窯 漢語 村。清初,韓姓首先在此挖窯居住,形成村落,故名。
蘇木沁 蒙古語 村。“蘇木沁”意為筑廟者。據(jù)《歸綏縣志》記載:明萬歷四年(1576年)擺腰臺吉在此處建一華嚴寺(已廢),而得名。
二道河 漢語 村。建于清初,坐落在大黑河節(jié)二道支流處,故名。
上水磨 漢語 村。位于下水磨的上游, 故名。
下水磨 漢語 村。清初建村,因有水磨得名,后冠方位。
頭道河 漢語 村。清初建村,地處大黑河第一道支流處,故名。
三道溝 漢語 村。乾隆年間建村,因位于三道溝畔得名。
二道溝 漢語 村。因該村坐落在二道溝得名。
松樹溝 漢語 村。明、清時期,該處山溝盛長松樹,建村后得名松樹溝。
交界 漢語 村。清嘉慶年間建村,因地處三道溝和東窯子村交界處,故名。
盤路溝 漢語 村。該村建于清嘉慶年間,地處一山溝畔的盤山路旁,故名。
石灰窯 漢語 村。清嘉慶年間建村,居民以燒石灰為業(yè),故名。
老虎溝 漢語 村。清代建村,因此地山溝畔有一虎形山峰,故名。
羊二窯子 漢語 村。傳說建村初有兩家牧羊人,在此居住,故名。
毫順溝 蒙古語 村。明末清初,蒙古族在此駐牧,以地理特征取名“毫順溝”,意為“山丘之溝”。
窯子 漢語 村。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民多居窯洞,位于三道溝東,故名。
什犋窯 漢語 村。清乾隆年間建村時,該村有十犋牛,又住窯洞,故名。
水泉溝 漢語 村。清同治年間建村。以該村附近的水泉溝取村名。
三犋窯 漢語 村。清末建村。因全村有三犋牛,故名三犋牛窯子。后簡稱得現(xiàn)名。
紅吉討號 蒙古語 村。據(jù)傳在清朝乾隆年間建村。因位于堿性較大的山灣地帶,故名紅吉討號。
石門溝 漢語 村。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山溝西側(cè)有兩塊巨石,形如石門,故此得名。
腦包溝 蒙古語 村。此地山頭有一人工堆積的石堆,蒙語稱做“敖包”,建村后以此得名。
頭道溝 漢語 村。清代建村,坐落在石門溝的第一道支溝處,故名。
紅旗 漢語 村。據(jù)傳,在清乾隆年間開始有人居住。此處土質(zhì)鹽堿大,蒙語稱霍吉討號,堿灣之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更名為“晨光”?!拔幕蟾锩敝杏指臑楝F(xiàn)名。
南園子 漢語 村。清嘉慶年間建村。因位于紅吉討號村南,以種植菜園而得名。
古力半 蒙古語 村。據(jù)傳,村建于清乾隆年間。此地有三股泉水得名“古力半烏素”。后演變?yōu)楝F(xiàn)名。
前乃莫板 蒙古語 村。據(jù)傳,清初蒙古族牧民到此駐牧,得名“乃莫板升”,意為“八家子”。
后乃莫板 蒙古語 村。該村坐落在前乃莫板村北得名。
口可板 蒙古語 村。清末建村,蒙古族先在此居住,房子遠看呈青色,取名“口可板”。意為“青色房子”。
三應(yīng)窯子 漢語 村。清乾隆年間,山西山陰縣人遷居此地多住窯洞,形成村莊得名山陰窯子。后寫作三應(yīng)窯子。
陽曲窯 漢語 村。清乾隆年間,山西陽曲縣人遷來,以窯房定居,故得名。
前爾什 蒙古語 村。清咸豐年間,有一叫前爾太的蒙古人先在此居住,得名前爾太,后演變?yōu)楝F(xiàn)名。
土良 漢語 村。此地有優(yōu)良的燒磚土,故名土良。以前曾叫過后土良。
河南 漢語 村。據(jù)傳明清時期此村和潮岱是一個村,1929年大黑河山洪暴發(fā),將村沖開分為兩半。
潮岱 蒙古語 村。據(jù)傳該村有500多年的歷史?!俺贬贰保鉃椤俺雒暮玫胤健?。
西溝 漢語 村。1929年大黑河泛濫成災(zāi)沖毀潮岱村,居民遷到村西北溝畔居住,得名。
新地溝 漢語 村。據(jù)傳該村居民在清嘉慶年間從頭道河遷來,初名新龍社,后更名新地溝。
陶卜齊 蒙古語 村。此村是榆林鄉(xiāng)的中心地帶,故得名“陶卜齊”意為扣子。
大西溝 漢語 村。清乾隆年間建村。在陶卜齊村西北的一條大山溝里,故名。
大城窯子 漢語 村。清乾隆年間,山西有一名叫大城的人遷此挖窯居住,成村后故名。
小潮岱 蒙古語 村。1929年潮岱村遭洪水災(zāi)害后,有一戶人家遷此居住形成村落得名“小潮岱”。
喇嘛灣 蒙古語 村。明代建村,因坐落在此地一山灣處,并建有一座喇嘛廟(已折毀)得名。
(摘自《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名志》呼和浩特市分冊)
榆林 漢語 村。乾隆年間建村,此地盛長榆樹得名榆林。
東干丈 蒙古語 村。傳說建于元代,村中只有一眼井,故名。
西干丈 蒙古語 村。因位于東干丈村西得名。
南窯子 漢語 村。明代建村。因村民多住窯洞又位于東干丈村南,故名。
東窯子 漢語 村。因位于東干丈東,故得名。
前喇嘛溝 蒙古語 村。傳說,明代建村;曾有喇嘛居此地山溝,故得名“喇嘛溝”。
后喇嘛溝 蒙古語 村。因于前喇嘛溝北得名。
韓家窯 漢語 村。清初,韓姓首先在此挖窯居住,形成村落,故名。
蘇木沁 蒙古語 村?!疤K木沁”意為筑廟者。據(jù)《歸綏縣志》記載:明萬歷四年(1576年)擺腰臺吉在此處建一華嚴寺(已廢),而得名。
二道河 漢語 村。建于清初,坐落在大黑河節(jié)二道支流處,故名。
上水磨 漢語 村。位于下水磨的上游, 故名。
下水磨 漢語 村。清初建村,因有水磨得名,后冠方位。
頭道河 漢語 村。清初建村,地處大黑河第一道支流處,故名。
三道溝 漢語 村。乾隆年間建村,因位于三道溝畔得名。
二道溝 漢語 村。因該村坐落在二道溝得名。
松樹溝 漢語 村。明、清時期,該處山溝盛長松樹,建村后得名松樹溝。
交界 漢語 村。清嘉慶年間建村,因地處三道溝和東窯子村交界處,故名。
盤路溝 漢語 村。該村建于清嘉慶年間,地處一山溝畔的盤山路旁,故名。
石灰窯 漢語 村。清嘉慶年間建村,居民以燒石灰為業(yè),故名。
老虎溝 漢語 村。清代建村,因此地山溝畔有一虎形山峰,故名。
羊二窯子 漢語 村。傳說建村初有兩家牧羊人,在此居住,故名。
毫順溝 蒙古語 村。明末清初,蒙古族在此駐牧,以地理特征取名“毫順溝”,意為“山丘之溝”。
窯子 漢語 村。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民多居窯洞,位于三道溝東,故名。
什犋窯 漢語 村。清乾隆年間建村時,該村有十犋牛,又住窯洞,故名。
水泉溝 漢語 村。清同治年間建村。以該村附近的水泉溝取村名。
三犋窯 漢語 村。清末建村。因全村有三犋牛,故名三犋牛窯子。后簡稱得現(xiàn)名。
紅吉討號 蒙古語 村。據(jù)傳在清朝乾隆年間建村。因位于堿性較大的山灣地帶,故名紅吉討號。
石門溝 漢語 村。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山溝西側(cè)有兩塊巨石,形如石門,故此得名。
腦包溝 蒙古語 村。此地山頭有一人工堆積的石堆,蒙語稱做“敖包”,建村后以此得名。
頭道溝 漢語 村。清代建村,坐落在石門溝的第一道支溝處,故名。
紅旗 漢語 村。據(jù)傳,在清乾隆年間開始有人居住。此處土質(zhì)鹽堿大,蒙語稱霍吉討號,堿灣之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更名為“晨光”?!拔幕蟾锩敝杏指臑楝F(xiàn)名。
南園子 漢語 村。清嘉慶年間建村。因位于紅吉討號村南,以種植菜園而得名。
古力半 蒙古語 村。據(jù)傳,村建于清乾隆年間。此地有三股泉水得名“古力半烏素”。后演變?yōu)楝F(xiàn)名。
前乃莫板 蒙古語 村。據(jù)傳,清初蒙古族牧民到此駐牧,得名“乃莫板升”,意為“八家子”。
后乃莫板 蒙古語 村。該村坐落在前乃莫板村北得名。
口可板 蒙古語 村。清末建村,蒙古族先在此居住,房子遠看呈青色,取名“口可板”。意為“青色房子”。
三應(yīng)窯子 漢語 村。清乾隆年間,山西山陰縣人遷居此地多住窯洞,形成村莊得名山陰窯子。后寫作三應(yīng)窯子。
陽曲窯 漢語 村。清乾隆年間,山西陽曲縣人遷來,以窯房定居,故得名。
前爾什 蒙古語 村。清咸豐年間,有一叫前爾太的蒙古人先在此居住,得名前爾太,后演變?yōu)楝F(xiàn)名。
土良 漢語 村。此地有優(yōu)良的燒磚土,故名土良。以前曾叫過后土良。
河南 漢語 村。據(jù)傳明清時期此村和潮岱是一個村,1929年大黑河山洪暴發(fā),將村沖開分為兩半。
潮岱 蒙古語 村。據(jù)傳該村有500多年的歷史?!俺贬贰保鉃椤俺雒暮玫胤健?。
西溝 漢語 村。1929年大黑河泛濫成災(zāi)沖毀潮岱村,居民遷到村西北溝畔居住,得名。
新地溝 漢語 村。據(jù)傳該村居民在清嘉慶年間從頭道河遷來,初名新龍社,后更名新地溝。
陶卜齊 蒙古語 村。此村是榆林鄉(xiāng)的中心地帶,故得名“陶卜齊”意為扣子。
大西溝 漢語 村。清乾隆年間建村。在陶卜齊村西北的一條大山溝里,故名。
大城窯子 漢語 村。清乾隆年間,山西有一名叫大城的人遷此挖窯居住,成村后故名。
小潮岱 蒙古語 村。1929年潮岱村遭洪水災(zāi)害后,有一戶人家遷此居住形成村落得名“小潮岱”。
喇嘛灣 蒙古語 村。明代建村,因坐落在此地一山灣處,并建有一座喇嘛廟(已折毀)得名。
(摘自《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名志》呼和浩特市分冊)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