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第四期

  • (文化博覽)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方言婚俗詞反映出的婚俗文化
  •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非常密切。語言屬于文化的范疇,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得以建構和傳承的形式和手段。作為語言地域變體的方言,就像是一面多棱鏡,不僅可以表現(xiàn)整個中國文化的共性,也可以折射出一定地域的獨特文化。本文以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方言中婚俗詞為切入點,來研究分析這一時期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的婚俗文化。

        “在人類社會的三大生產(chǎn)即物質(zhì)生產(chǎn)、人類自身生產(chǎn)、精神生產(chǎn)中,婚姻是實現(xiàn)人類自身生產(chǎn)的唯一方式,是社會倫理關系的實體?!盵1]正是由于婚姻在上述三大生產(chǎn)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稱為婚姻大事。早在周代,人們對婚姻就非常重視?!抖Y記•昏義》:“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一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鼻以谥艽橐龆Y儀就已經(jīng)形成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序,具有了社會性的合法地位。其中《儀禮》和《禮記》中的記載最完備,即把婚姻的過程分六個階段,叫“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以后我國歷代的婚姻禮俗都以它為主干,在六禮的基礎上有所改變。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的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婚姻禮俗在繼承周代“六禮”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展,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整個婚姻的過程也主要分為六個階段,即:提親、看家、定親、擇日子、娶親、住七住八?!疤嵊H”相當于“六禮”中的納采。男家請說媒的向女家說明締婚的請求,只是不再以雁作為禮物,而是帶一些煙酒之類的東西。“看家”是在男方提親之后,如女方有意同意這門親事,便會由說媒的領著到男方家“看家”、“認門兒”,其實不僅僅是“認門兒”,主要意圖是看男方家的房舍,考察男方家底是否厚實,甚至會向鄰里鄰居探聽男方家的人品?!岸ㄓH”大致相當于“六禮”中的“納徵”,也叫“定婚”、“結定”。在定婚席上,女方會提一些條件,如房子、財禮、衣服錢、首飾等,而并不是玄纁、束帛、儷皮等就能解決問題的?!皳袢兆印贝笾孪喈斢凇傲Y”中的“納吉”和“請期”,即雙方家長分別請陰陽先生按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選一個“吉日”,經(jīng)常是兩家選的不一致,最后由兩家協(xié)定?!叭⒂H”就是“六禮”中的“親迎”,在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娶親”一般要持續(xù)三天,男女兩家都是。正式迎親的頭一天晚上是“卯夜席”,招待前來祝賀的親戚朋友,同時布置好第二天正式迎親的事宜。第二天正式“娶親”,新郎要到女方家親自把新娘娶回家。第三天“謝人”,即設宴感謝所有在婚禮期間幫忙的親朋好友、鄰里鄰居。在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還有“住七住八”一說,即新娘嫁到新郎家后,先在新郎家住七天,然后由新娘的父親接新娘回娘家住八天,再回婆家。

      張崇先生曾說:“就方言與民俗的關系來說,民俗是第一性的,方言是第二性的,即先產(chǎn)生某種民俗,然后出現(xiàn)表現(xiàn)這種民俗的方言詞語?!盵2]風俗習慣有地方性,這種地方性往往在方言詞語中表現(xiàn)出來?;榧?,在世界各地是普遍現(xiàn)象,但不同社會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儀式和程序,這便形成不同的婚俗,于是就用不同的特定的方言詞語表現(xiàn)。在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婚姻禮俗的六個主要階段中,有一些特定的方言詞語,通過對這些方言詞語的分析研究,我們可以大致探究出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的婚俗理念及淵源。茲歸類分析如下:
      (一)縫蓋物、壓床、逶富貴、四色禮、送鞋、偷筷子、下馬面、抓富貴、守喜燈
      在娶親之前,男方家要給新郎新娘縫蓋物,“蓋物”就是“被子”,但在“縫蓋物”這個方言詞中,也包括“褥子”??p蓋物用的針線要一根線縫到頭,不能打結,不能倒針,更不能中途續(xù)接。“一根線縫到頭”是預祝新婚夫婦琴瑟和諧、白頭到老。“不能打結”是預?;楹蟮娜兆右环L順,避免磕磕碰碰?!安坏贯槨?、“不續(xù)接”是說婚后新娘不走回頭路,不會被“休”回家,更不會有“斷弦續(xù)接”。娶親的頭一天晚上——“卯夜席”完畢后,男方家要找新郎的侄子或外甥(未婚)去新房睡一夜,俗稱“壓床”,意為送子、驅(qū)邪,祝愿新婚夫婦多生兒子?!叭⒂H”當天,新娘要在新郎抱來的大紅被子上坐一會兒,預示著結婚以后的日子厚厚實實,俗稱“逶富貴”。且新郎要給新娘娘家送“四色禮”,即酒、茶葉、糖、點心。有些地方訂婚也送“四色禮”。我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古時候女子出嫁以茶葉為聘禮。唐代茶圣陸羽撰《茶經(jīng)》后,民俗又將女子訂婚受聘謂之“吃茶”,又稱“茶禮”。據(jù)明代郎瑛的《七修類稿》載:“種茶下之,不可移植,移西則不復生也。故女子受聘,謂之吃茶?!比∑洳灰浦局猓省安瓒Y”一詞也就成了女子受聘的美稱?!熬啤笔枪糯漓胫幸环N不可缺少的禮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飲少量的酒也有益于身體健康。這大概也就是偈文“清酒降幅”,“白酒歡之由”之本意了。“酒”也具有巫術作用,常用于驅(qū)鬼鎮(zhèn)邪等法式中,利用鬼魂喜酒、好酒的弱點,直接驅(qū)趕兇煞惡鬼或誘使作祟的兇煞惡鬼離開。著名民俗學家黃石于在《婚姻禮節(jié)的法術背景》中指出,結婚的主要目的在于養(yǎng)兒育女、百子千孫,故用種種法術,增長新婚男女的生殖能力?!疤恰焙汀包c心”則寓意新郎新娘婚后生活甜甜蜜蜜。此外,新娘娘家要把新郎帶來的四色禮之一——酒倒在別的瓶子里,再在原來的酒瓶里倒上水,栽一根蔥,由新郎帶走,預示著“栽根立后”,子孫繁茂。女兒出嫁當天,娘家要送新郎一雙新鞋,以“鞋”與“偕”同音,囑咐新人“同偕到老”。迎親隊伍來到女方家,女方家要設宴招待,桌上擺上點心、水果等,而且心照不宣地在桌下用酒杯扣住一雙筷子。伴郎乘人不備時,將筷子偷入懷中?!翱曜印迸c“快子”諧音,是為了祝福新人“快快生子”。新郎將新娘娶回家后,婆婆要給新郎新娘煮“長壽面”,也俗稱“下馬面”,祝愿新人長長久久。然后稍微休整后,新郎要陪著新娘拜人認親,按長幼輩份行大禮,親戚朋友會把備好的禮錢放入托盤中。認親結束后,新娘要抓托盤中的拜喜錢,抓到多少就歸新娘多少,俗稱“抓富貴”,抓得越多越吉祥。在新婚之夜,洞房內(nèi)的燈要亮到天明,認為亮到天明的燈可以避除危害婚姻的邪魔,保佑新婚夫婦白頭偕老,俗稱“守喜燈”。其實,“守喜燈”淵于“火”的避邪作用?;饛墓胖两穸际巧袷ブ?,具有鎮(zhèn)嚇鬼神的神力,火能發(fā)光,是光明的象征,且火具有焚燒化物的功能,按照巫術相似律的邏輯,火也能焚燒掉妖魔鬼怪。維吾爾族就有跨火婚儀。迎娶時,男方家在門口點燃一堆火,新娘必須跨越火堆進屋。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驅(qū)鬼辟邪,降臨幸?!?。
      (二)上馬餃子、鬧洞房、聽房
      娶親那天,新郎和陪他迎娶的人到了新娘家,要一起吃“上馬餃子”。與平常餃子的區(qū)別是,有一些餃子包的是辣椒、胡椒面、花椒等,但外觀看不出來。目的是想耍笑新郎,以增加喜盈盈鬧哄哄的喜慶氣氛,也有試探新郎是否精明的意圖。親朋好友晚上要“鬧洞房”,耍笑新人。鬧哄哄的新房,人聲嘈雜,喜氣洋洋,認為家中人氣旺,可以驅(qū)邪鎮(zhèn)宅。此習俗始于漢代,《漢書•地理志》記載燕地風俗:“嫁娶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為榮。后稍頗止,然終未改。”是說在鬧洞房時,人們可以不講傳統(tǒng)禮儀,男女可以隨便嬉戲。楊慎《丹鉛續(xù)錄》:“世俗有戲婦之法,于稠眾之中,親屬之前,問以丑言,責以慢對……然以《抱樸子》考之,則晉世已然矣,歷千余年而不能變,可怪哉!”《抱樸子》是晉時葛洪所撰,楊慎為明代人,可見從晉到明鬧洞房之俗,世世相傳,以至到今。鬧完洞房還有“聽房”的習俗?!稘h書》:“新婚之夕,于窗外竊聽新婦言語及其動止,以為笑樂?!比缫蚬蕸]有聽房,門口要立一把掃帚擬聽房之舉,以防不吉利。此習俗,源于姜子牙的老婆馬氏,傳說馬氏是由掃帚星轉世,且愛聽房。“鬧洞房”、“聽房”是人們結婚求喜慶、愛熱鬧心理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而求喜慶、愛熱鬧心理的深層,更多的則是希求興旺發(fā)家。喜事只有熱鬧才能形成喜慶的氛圍,“鬧”是一種快樂的場景,是一種歡騰和興旺發(fā)達的象征,因而只有“鬧”,“喜慶”才能廣揚,財路才能大開。
     ?。ㄈ袢兆?、四鋪四蓋
      擇日子時,兩家一般都擇雙日,而不擇單日,最后商定的也一定是雙日。因為人們認為偶數(shù)是大吉大利之數(shù),凡事講究成雙成對,尤其是結婚。這是古代“合二而一”思想觀念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兑捉?jīng)•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是指宇宙萬物的根源,分為陰陽二氣,陰陽化合而生萬物。太極圖就是一對旋轉的陰陽魚合為一個圓體,象征宇宙萬物的生成和變化,反映了古代“合二而一”的辯證哲學思想。這種思想觀念反映到生活中,就是喜歡事物的成雙成對,事事講究對稱和對偶。在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的婚俗中,這種思想觀念在不少方面都有體現(xiàn)。男方家給新郎新娘縫蓋物時一般講究“四鋪四蓋”,即四床褥子四床蓋物。如果男方家困難,無力負擔“四鋪四蓋”,也可以
    縫“兩鋪兩蓋”,決沒有縫“一鋪一蓋”、“三鋪三蓋”的。當然,如果男方家很富裕,“六鋪六蓋”、“八鋪八蓋”更好??傊?,絕不會有“奇數(shù)”。此外,“娶親”時要貼紅雙喜字;洞房中的小物品如暖壺、毛巾、牙缸、牙刷、鏡子等也準備雙份;還有洞房中的家具、床單、被面、枕巾也常選擇有鴛鴦圖案的,甚至要在新郎新娘的鞋墊上繡上鴛鴦。鴛鴦是愛情和婚姻的吉祥鳥,雄稱鴛,雌稱鴦,其性喜雌雄雙宿雙飛,形影不離。
      (四)財禮、衣服錢、上車錢、下車錢、離娘錢、壓箱錢、離娘饃饃
      《禮記•曲禮》:“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可見在中國的買賣婚姻中,“幣”起著極大地作用。不過,周代六禮中,所攜禮物并不昂貴,數(shù)量也小。但到秦漢時期,重聘金已盛行?!抖氖肪磐ㄕ漕愐暇?#8226;晉朝》:“漢高祖聘夫人,黃金五千斤,馬四匹。”《太平御覽》:“東漢時議曹史展允,篤學貧苦,慈孝推讓,年將如命,未成婚配。長吏李固乃向僚屬為其征集聘金二三萬錢,才促成其婚事?!庇秩纭稏|漢會要•禮四》記載,桓帝娶梁翼的妹妹為皇后,“聘黃金二萬金,納采雁璧乘馬束帛,一如舊典?!比绱速F重的聘禮,一般人是難以想象的。買賣婚姻作為一種歷史悠久、且頗有市場和影響力的社會民俗文化事象,在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的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還留有足跡。在定婚宴上,女方一般要向男方提一些條件,如財禮錢、衣服錢、首飾、家電、房子等。其中財禮錢給女方父母。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財禮要得很重,多達幾萬元,且每個村都有標準價,互相參考。男女雙方因“財禮錢”、“衣服錢”等斷裂關系的也不少。且在定婚之后,結婚之前,男方每年都要給女方換所謂的“冬衣”、“夏衣”。迎親的當天,男方還要程度不等地付給女方各種名目的錢,如上車錢、下車錢、壓箱錢、離娘錢等。八十年代還曾經(jīng)流行“離娘饃饃”,就是男方家要給女方家蒸一定數(shù)量的饃饃,俗稱“離娘饃饃”。究其深層原因,一方面是古代買賣婚姻的遺留,更為重要的恐怕還是人們物質(zhì)生活匱乏,生活水平低下,所以才想出各種要錢的“名目”,反映出人們對金錢的貪求,以致給婚姻籠上了一層金錢關系。近幾年,在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盡管財禮錢、衣服錢、上下車錢等形式還存在,但只是象征性地要一點,男女兩家再也不用為此討價還價,男方家反倒主動給。這反映了人們的新思想、新變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語詞對文化的反映比起語言的其他方面更為廣泛、更為直接、更為迅速,語詞里既有歷史的積淀、又有現(xiàn)實的文化表象,它映射著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盵3] 以上四組婚俗方言詞較全面地反映了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的婚俗文化。第一組“縫蓋物、壓床、逶富貴、四色禮、送鞋、偷筷子、下馬面、抓富貴、守喜燈”,表現(xiàn)了人們對婚姻的美好祝愿,包含了三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祝愿新人白頭偕老、長長久久,如縫蓋物、送鞋、下馬面、守喜燈;二是祝愿新人早生貴子,如壓床、四色禮、偷筷子;三是祝愿新人富貴、吉祥,如壓床、四色禮、逶富貴、抓富貴、守喜燈。第二組“上馬餃子、鬧洞房、聽房”,反映出人們崇尚喜慶、熱鬧氣氛的心理。第三組“擇日子、四鋪四蓋”是古代“合二而一”思想的遺留。第四組“財禮、衣服錢、上車錢、下車錢、離娘錢、壓箱錢、離娘饃饃”,折射出婚姻中的金錢關系,更多地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的低下。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相信,籠罩在婚姻上的金錢觀念會越來越淡薄,美好的、文明的婚俗事象會與日逐增。

      本文為內(nèi)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內(nèi)蒙古西部方言與民俗文化研究》(課題批準號06B059)系列論文成果之一

    注釋: 
        [1]陰法魯,許樹安.中國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23頁. 
        [2]張崇.陜西方言與民俗[J]唐都學刊,1992(4).26頁. 
        [3]王艾錄.語言理據(jù)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4頁.

    參考文獻: 
        [1]陰法魯,許樹安.中國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2]張崇.陜西方言與民俗[J]唐都學刊,1992(4). 
        [3]戴昭銘.中國東北的婚喪習俗和民俗詞語[J]漢語學習,1996(6). 
        [4]王艾錄.語言理據(jù)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陳玉芳.從白水方言婚俗詞看古今婚俗文化[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2).

    (作者: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文化博覽)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方言婚俗詞反映出的婚俗文化
  •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非常密切。語言屬于文化的范疇,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得以建構和傳承的形式和手段。作為語言地域變體的方言,就像是一面多棱鏡,不僅可以表現(xiàn)整個中國文化的共性,也可以折射出一定地域的獨特文化。本文以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方言中婚俗詞為切入點,來研究分析這一時期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的婚俗文化。

        “在人類社會的三大生產(chǎn)即物質(zhì)生產(chǎn)、人類自身生產(chǎn)、精神生產(chǎn)中,婚姻是實現(xiàn)人類自身生產(chǎn)的唯一方式,是社會倫理關系的實體?!盵1]正是由于婚姻在上述三大生產(chǎn)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稱為婚姻大事。早在周代,人們對婚姻就非常重視?!抖Y記•昏義》:“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一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鼻以谥艽橐龆Y儀就已經(jīng)形成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序,具有了社會性的合法地位。其中《儀禮》和《禮記》中的記載最完備,即把婚姻的過程分六個階段,叫“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以后我國歷代的婚姻禮俗都以它為主干,在六禮的基礎上有所改變。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的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婚姻禮俗在繼承周代“六禮”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展,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整個婚姻的過程也主要分為六個階段,即:提親、看家、定親、擇日子、娶親、住七住八?!疤嵊H”相當于“六禮”中的納采。男家請說媒的向女家說明締婚的請求,只是不再以雁作為禮物,而是帶一些煙酒之類的東西?!翱醇摇笔窃谀蟹教嵊H之后,如女方有意同意這門親事,便會由說媒的領著到男方家“看家”、“認門兒”,其實不僅僅是“認門兒”,主要意圖是看男方家的房舍,考察男方家底是否厚實,甚至會向鄰里鄰居探聽男方家的人品。“定親”大致相當于“六禮”中的“納徵”,也叫“定婚”、“結定”。在定婚席上,女方會提一些條件,如房子、財禮、衣服錢、首飾等,而并不是玄纁、束帛、儷皮等就能解決問題的?!皳袢兆印贝笾孪喈斢凇傲Y”中的“納吉”和“請期”,即雙方家長分別請陰陽先生按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選一個“吉日”,經(jīng)常是兩家選的不一致,最后由兩家協(xié)定?!叭⒂H”就是“六禮”中的“親迎”,在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娶親”一般要持續(xù)三天,男女兩家都是。正式迎親的頭一天晚上是“卯夜席”,招待前來祝賀的親戚朋友,同時布置好第二天正式迎親的事宜。第二天正式“娶親”,新郎要到女方家親自把新娘娶回家。第三天“謝人”,即設宴感謝所有在婚禮期間幫忙的親朋好友、鄰里鄰居。在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還有“住七住八”一說,即新娘嫁到新郎家后,先在新郎家住七天,然后由新娘的父親接新娘回娘家住八天,再回婆家。

      張崇先生曾說:“就方言與民俗的關系來說,民俗是第一性的,方言是第二性的,即先產(chǎn)生某種民俗,然后出現(xiàn)表現(xiàn)這種民俗的方言詞語?!盵2]風俗習慣有地方性,這種地方性往往在方言詞語中表現(xiàn)出來?;榧蓿谑澜绺鞯厥瞧毡楝F(xiàn)象,但不同社會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儀式和程序,這便形成不同的婚俗,于是就用不同的特定的方言詞語表現(xiàn)。在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婚姻禮俗的六個主要階段中,有一些特定的方言詞語,通過對這些方言詞語的分析研究,我們可以大致探究出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的婚俗理念及淵源。茲歸類分析如下:
     ?。ㄒ唬┛p蓋物、壓床、逶富貴、四色禮、送鞋、偷筷子、下馬面、抓富貴、守喜燈
      在娶親之前,男方家要給新郎新娘縫蓋物,“蓋物”就是“被子”,但在“縫蓋物”這個方言詞中,也包括“褥子”??p蓋物用的針線要一根線縫到頭,不能打結,不能倒針,更不能中途續(xù)接?!耙桓€縫到頭”是預祝新婚夫婦琴瑟和諧、白頭到老。“不能打結”是預?;楹蟮娜兆右环L順,避免磕磕碰碰。“不倒針”、“不續(xù)接”是說婚后新娘不走回頭路,不會被“休”回家,更不會有“斷弦續(xù)接”。娶親的頭一天晚上——“卯夜席”完畢后,男方家要找新郎的侄子或外甥(未婚)去新房睡一夜,俗稱“壓床”,意為送子、驅(qū)邪,祝愿新婚夫婦多生兒子?!叭⒂H”當天,新娘要在新郎抱來的大紅被子上坐一會兒,預示著結婚以后的日子厚厚實實,俗稱“逶富貴”。且新郎要給新娘娘家送“四色禮”,即酒、茶葉、糖、點心。有些地方訂婚也送“四色禮”。我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古時候女子出嫁以茶葉為聘禮。唐代茶圣陸羽撰《茶經(jīng)》后,民俗又將女子訂婚受聘謂之“吃茶”,又稱“茶禮”。據(jù)明代郎瑛的《七修類稿》載:“種茶下之,不可移植,移西則不復生也。故女子受聘,謂之吃茶。”取其不移志之意,故“茶禮”一詞也就成了女子受聘的美稱。“酒”是古代祭祀中一種不可缺少的禮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飲少量的酒也有益于身體健康。這大概也就是偈文“清酒降幅”,“白酒歡之由”之本意了?!熬啤币簿哂形仔g作用,常用于驅(qū)鬼鎮(zhèn)邪等法式中,利用鬼魂喜酒、好酒的弱點,直接驅(qū)趕兇煞惡鬼或誘使作祟的兇煞惡鬼離開。著名民俗學家黃石于在《婚姻禮節(jié)的法術背景》中指出,結婚的主要目的在于養(yǎng)兒育女、百子千孫,故用種種法術,增長新婚男女的生殖能力?!疤恰焙汀包c心”則寓意新郎新娘婚后生活甜甜蜜蜜。此外,新娘娘家要把新郎帶來的四色禮之一——酒倒在別的瓶子里,再在原來的酒瓶里倒上水,栽一根蔥,由新郎帶走,預示著“栽根立后”,子孫繁茂。女兒出嫁當天,娘家要送新郎一雙新鞋,以“鞋”與“偕”同音,囑咐新人“同偕到老”。迎親隊伍來到女方家,女方家要設宴招待,桌上擺上點心、水果等,而且心照不宣地在桌下用酒杯扣住一雙筷子。伴郎乘人不備時,將筷子偷入懷中。“筷子”與“快子”諧音,是為了祝福新人“快快生子”。新郎將新娘娶回家后,婆婆要給新郎新娘煮“長壽面”,也俗稱“下馬面”,祝愿新人長長久久。然后稍微休整后,新郎要陪著新娘拜人認親,按長幼輩份行大禮,親戚朋友會把備好的禮錢放入托盤中。認親結束后,新娘要抓托盤中的拜喜錢,抓到多少就歸新娘多少,俗稱“抓富貴”,抓得越多越吉祥。在新婚之夜,洞房內(nèi)的燈要亮到天明,認為亮到天明的燈可以避除危害婚姻的邪魔,保佑新婚夫婦白頭偕老,俗稱“守喜燈”。其實,“守喜燈”淵于“火”的避邪作用?;饛墓胖两穸际巧袷ブ?,具有鎮(zhèn)嚇鬼神的神力,火能發(fā)光,是光明的象征,且火具有焚燒化物的功能,按照巫術相似律的邏輯,火也能焚燒掉妖魔鬼怪。維吾爾族就有跨火婚儀。迎娶時,男方家在門口點燃一堆火,新娘必須跨越火堆進屋。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驅(qū)鬼辟邪,降臨幸?!薄?
     ?。ǘ┥像R餃子、鬧洞房、聽房
      娶親那天,新郎和陪他迎娶的人到了新娘家,要一起吃“上馬餃子”。與平常餃子的區(qū)別是,有一些餃子包的是辣椒、胡椒面、花椒等,但外觀看不出來。目的是想耍笑新郎,以增加喜盈盈鬧哄哄的喜慶氣氛,也有試探新郎是否精明的意圖。親朋好友晚上要“鬧洞房”,耍笑新人。鬧哄哄的新房,人聲嘈雜,喜氣洋洋,認為家中人氣旺,可以驅(qū)邪鎮(zhèn)宅。此習俗始于漢代,《漢書•地理志》記載燕地風俗:“嫁娶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為榮。后稍頗止,然終未改?!笔钦f在鬧洞房時,人們可以不講傳統(tǒng)禮儀,男女可以隨便嬉戲。楊慎《丹鉛續(xù)錄》:“世俗有戲婦之法,于稠眾之中,親屬之前,問以丑言,責以慢對……然以《抱樸子》考之,則晉世已然矣,歷千余年而不能變,可怪哉!”《抱樸子》是晉時葛洪所撰,楊慎為明代人,可見從晉到明鬧洞房之俗,世世相傳,以至到今。鬧完洞房還有“聽房”的習俗。《漢書》:“新婚之夕,于窗外竊聽新婦言語及其動止,以為笑樂。”如因故沒有聽房,門口要立一把掃帚擬聽房之舉,以防不吉利。此習俗,源于姜子牙的老婆馬氏,傳說馬氏是由掃帚星轉世,且愛聽房?!棒[洞房”、“聽房”是人們結婚求喜慶、愛熱鬧心理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而求喜慶、愛熱鬧心理的深層,更多的則是希求興旺發(fā)家。喜事只有熱鬧才能形成喜慶的氛圍,“鬧”是一種快樂的場景,是一種歡騰和興旺發(fā)達的象征,因而只有“鬧”,“喜慶”才能廣揚,財路才能大開。
      (三)擇日子、四鋪四蓋
      擇日子時,兩家一般都擇雙日,而不擇單日,最后商定的也一定是雙日。因為人們認為偶數(shù)是大吉大利之數(shù),凡事講究成雙成對,尤其是結婚。這是古代“合二而一”思想觀念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兑捉?jīng)•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薄疤珮O”是指宇宙萬物的根源,分為陰陽二氣,陰陽化合而生萬物。太極圖就是一對旋轉的陰陽魚合為一個圓體,象征宇宙萬物的生成和變化,反映了古代“合二而一”的辯證哲學思想。這種思想觀念反映到生活中,就是喜歡事物的成雙成對,事事講究對稱和對偶。在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的婚俗中,這種思想觀念在不少方面都有體現(xiàn)。男方家給新郎新娘縫蓋物時一般講究“四鋪四蓋”,即四床褥子四床蓋物。如果男方家困難,無力負擔“四鋪四蓋”,也可以
    縫“兩鋪兩蓋”,決沒有縫“一鋪一蓋”、“三鋪三蓋”的。當然,如果男方家很富裕,“六鋪六蓋”、“八鋪八蓋”更好??傊?,絕不會有“奇數(shù)”。此外,“娶親”時要貼紅雙喜字;洞房中的小物品如暖壺、毛巾、牙缸、牙刷、鏡子等也準備雙份;還有洞房中的家具、床單、被面、枕巾也常選擇有鴛鴦圖案的,甚至要在新郎新娘的鞋墊上繡上鴛鴦。鴛鴦是愛情和婚姻的吉祥鳥,雄稱鴛,雌稱鴦,其性喜雌雄雙宿雙飛,形影不離。
     ?。ㄋ模┴敹Y、衣服錢、上車錢、下車錢、離娘錢、壓箱錢、離娘饃饃
      《禮記•曲禮》:“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笨梢娫谥袊馁I賣婚姻中,“幣”起著極大地作用。不過,周代六禮中,所攜禮物并不昂貴,數(shù)量也小。但到秦漢時期,重聘金已盛行?!抖氖肪磐ㄕ漕愐暇?#8226;晉朝》:“漢高祖聘夫人,黃金五千斤,馬四匹?!薄短接[》:“東漢時議曹史展允,篤學貧苦,慈孝推讓,年將如命,未成婚配。長吏李固乃向僚屬為其征集聘金二三萬錢,才促成其婚事?!庇秩纭稏|漢會要•禮四》記載,桓帝娶梁翼的妹妹為皇后,“聘黃金二萬金,納采雁璧乘馬束帛,一如舊典。”如此貴重的聘禮,一般人是難以想象的。買賣婚姻作為一種歷史悠久、且頗有市場和影響力的社會民俗文化事象,在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的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還留有足跡。在定婚宴上,女方一般要向男方提一些條件,如財禮錢、衣服錢、首飾、家電、房子等。其中財禮錢給女方父母。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財禮要得很重,多達幾萬元,且每個村都有標準價,互相參考。男女雙方因“財禮錢”、“衣服錢”等斷裂關系的也不少。且在定婚之后,結婚之前,男方每年都要給女方換所謂的“冬衣”、“夏衣”。迎親的當天,男方還要程度不等地付給女方各種名目的錢,如上車錢、下車錢、壓箱錢、離娘錢等。八十年代還曾經(jīng)流行“離娘饃饃”,就是男方家要給女方家蒸一定數(shù)量的饃饃,俗稱“離娘饃饃”。究其深層原因,一方面是古代買賣婚姻的遺留,更為重要的恐怕還是人們物質(zhì)生活匱乏,生活水平低下,所以才想出各種要錢的“名目”,反映出人們對金錢的貪求,以致給婚姻籠上了一層金錢關系。近幾年,在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盡管財禮錢、衣服錢、上下車錢等形式還存在,但只是象征性地要一點,男女兩家再也不用為此討價還價,男方家反倒主動給。這反映了人們的新思想、新變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語詞對文化的反映比起語言的其他方面更為廣泛、更為直接、更為迅速,語詞里既有歷史的積淀、又有現(xiàn)實的文化表象,它映射著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3] 以上四組婚俗方言詞較全面地反映了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農(nóng)村的婚俗文化。第一組“縫蓋物、壓床、逶富貴、四色禮、送鞋、偷筷子、下馬面、抓富貴、守喜燈”,表現(xiàn)了人們對婚姻的美好祝愿,包含了三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祝愿新人白頭偕老、長長久久,如縫蓋物、送鞋、下馬面、守喜燈;二是祝愿新人早生貴子,如壓床、四色禮、偷筷子;三是祝愿新人富貴、吉祥,如壓床、四色禮、逶富貴、抓富貴、守喜燈。第二組“上馬餃子、鬧洞房、聽房”,反映出人們崇尚喜慶、熱鬧氣氛的心理。第三組“擇日子、四鋪四蓋”是古代“合二而一”思想的遺留。第四組“財禮、衣服錢、上車錢、下車錢、離娘錢、壓箱錢、離娘饃饃”,折射出婚姻中的金錢關系,更多地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的低下。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相信,籠罩在婚姻上的金錢觀念會越來越淡薄,美好的、文明的婚俗事象會與日逐增。

      本文為內(nèi)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內(nèi)蒙古西部方言與民俗文化研究》(課題批準號06B059)系列論文成果之一

    注釋: 
        [1]陰法魯,許樹安.中國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23頁. 
        [2]張崇.陜西方言與民俗[J]唐都學刊,1992(4).26頁. 
        [3]王艾錄.語言理據(jù)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4頁.

    參考文獻: 
        [1]陰法魯,許樹安.中國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2]張崇.陜西方言與民俗[J]唐都學刊,1992(4). 
        [3]戴昭銘.中國東北的婚喪習俗和民俗詞語[J]漢語學習,1996(6). 
        [4]王艾錄.語言理據(jù)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陳玉芳.從白水方言婚俗詞看古今婚俗文化[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2).

    (作者: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