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2016年5月29日,晴空萬里,微風(fēng)輕撫,7點30分許,商都縣七星單車俱樂部一行8人,從美利達自行車專賣店出發(fā),分別騎著美利達山地、旅游自行車,向烏蘭哈達火山群進軍。
穿過車水馬龍的七臺鎮(zhèn)大街,平日里少見的頭盔、墨鏡裝束的我們,馬上引起路人的注目,有人驚奇地問:你們這是去哪圪呀?我們回答:旅游去呀!人們更加驚奇:騎著自行車旅游,真是新鮮事??!
一行人精神飽滿,車輪飛快地旋轉(zhuǎn),七臺鎮(zhèn)、工業(yè)園區(qū)被遠遠地甩在后面,下了省際大通道,走上光滑平坦的鄉(xiāng)村水泥路,輕松愉快一路向著目的地騎行。一行8人中,5男3女,3名女士都是40多歲,男士中,40多歲的2人,50多歲的2人,只有我65歲。3名女士一路上有說有笑,且不耽誤行程,特別是趙女士一直騎行在最前面的小分隊。平日里,他們每天都要堅持騎行20多公里,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基本功,有的還參加過山地、公路自行車賽。唯有花甲之年的我,平時缺乏鍛煉,倉促上陣,顯然有些力不從心,開始騎行在隊伍中間位置,騎著騎著,漸漸地落在最后。
大約騎行了離目的地一半路程20多公里,進入察右后旗境內(nèi),轉(zhuǎn)入土路,時有搓板,時有沙窩,給騎行造成一定困難。抬頭望去,火山群已入眼簾。此時有些困乏,特別是初次騎行的我,雙手發(fā)麻,雙腿酸困,屁股被車座摁得有些疼痛,再加上騎法不得要領(lǐng),上下坡變速動作不夠靈敏,既增添了困擾,又消耗了體力。但是,欲達目標(biāo)的強烈意念一再鼓動著我、催促著我,必須堅持下來,絕不能掉隊。我鼓起一股勁,奮力向前蹬,又騎行在隊伍中間。他們都鼓勵我,說我還行。走過10多公里土路,再往前走就是山路,爬過一段山路,鉆過鐵路隧洞之后,已是10點多。我們稍作休息,喝著從未感到如此甘甜的溫開水,吃著半路上買的西紅柿,精神頓時爽快了許多,困乏也消減了大半。仰望火山就在眼前,登山的意志彌堅。
重振旗鼓之后,我們又踏上登山的路程,說是山路,其實并不是路,只是牛羊群踐踏出的不規(guī)整的崎嶇小徑,剛好能通過自行車的車輪,而且遍布嶙峋凹凸的玄武巖石,稍不留神車輪就會碰到山石,有些地方車輪躲也躲不開,干脆就在亂石間穿行顛簸。好在自行車性能強、不怕顛簸,山路也照樣騎行。騎了一段,實在找不到路了,而且一直是上坡,只有2名男士繼續(xù)艱難騎行探路,在火山南麓找到一條土路,騎到火山旅游風(fēng)景區(qū)入口。其余人徑直朝著火山,推著自行車在山石雜草間穿行,一直走到火山下,放下自行車,徒步向火山攀登。踩著火山灰石,順著拉運火山灰碾壓出的舊車道,我們攀到半山腰?;鹕綎|部因多年來掏挖火山灰留下100多米高、數(shù)百米深蒼黑、幽深的坑洞,殘破的火山默默地聳立著,一棵幸存的小榆樹似乎在訴說著往昔的崢嶸歲月,仿佛期盼著召喚著繁茂的同伴們前來聚會。
為了不虛此行,親眼看見火山特殊地貌——凹地,俗稱大鍋,我們從東邊半山腰繞到南邊,再往西行300多米,便到了專供游人登頂修建的石階和欄桿,這是通向山頂唯一的石階道路。石階陡立,向山頂延伸。我們登上石階,正值11點半,艷陽高照,加上一路奔波,每上一個臺階都覺得艱難,邁兩步才上一個臺階,終于到達山頂。果然,眼前是前所未見的地貌:一個碩大的形象酷似的鍋,鍋沿即山頂周長足有標(biāo)準(zhǔn)的400米跑道那么長,只不過是四
邊等長的圓形。從鍋沿下到鍋底,也有100多米的距離,鍋底正中有一個四周堆有黃土的土坑,土坑不到1米深。鍋內(nèi)壁生長著一些天然花草。站在山頂環(huán)視,除東部火山灰堆積較厚較多、被掏挖之外,南、西、北三面火山灰堆積較薄較少、保存得完好無缺。再向四周遠望,火山一個連著一個,連成一個分布范圍400平方公里、20余座火山組成的火山群,這就是烏蘭哈達火山群。據(jù)地質(zhì)考察,烏蘭哈達火山群活動始于約3萬年前的晚更新世晚期,休眠于全新世,最后一次噴發(fā)距今約1萬年,屬年輕的休眠狀態(tài)下的活火山,火山均由玄武質(zhì)火山碎屑物和熔巖流組成。烏蘭哈達火山群是蒙古高原南緣發(fā)現(xiàn)的唯一全新世有噴發(fā)的火山群,火山結(jié)構(gòu)要素的齊全和保存的完好性在國內(nèi)少見,是又一處天然火山“博物館”。我們登上的僅是其中的東煉丹爐山峰,海拔1571米,面積0.5平方公里。我們在山頂拍下了七星單車俱樂部隊員合影,留下了人生難忘的瞬間。
(作者: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地方志辦公室)
2016年5月29日,晴空萬里,微風(fēng)輕撫,7點30分許,商都縣七星單車俱樂部一行8人,從美利達自行車專賣店出發(fā),分別騎著美利達山地、旅游自行車,向烏蘭哈達火山群進軍。
穿過車水馬龍的七臺鎮(zhèn)大街,平日里少見的頭盔、墨鏡裝束的我們,馬上引起路人的注目,有人驚奇地問:你們這是去哪圪呀?我們回答:旅游去呀!人們更加驚奇:騎著自行車旅游,真是新鮮事??!
一行人精神飽滿,車輪飛快地旋轉(zhuǎn),七臺鎮(zhèn)、工業(yè)園區(qū)被遠遠地甩在后面,下了省際大通道,走上光滑平坦的鄉(xiāng)村水泥路,輕松愉快一路向著目的地騎行。一行8人中,5男3女,3名女士都是40多歲,男士中,40多歲的2人,50多歲的2人,只有我65歲。3名女士一路上有說有笑,且不耽誤行程,特別是趙女士一直騎行在最前面的小分隊。平日里,他們每天都要堅持騎行20多公里,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基本功,有的還參加過山地、公路自行車賽。唯有花甲之年的我,平時缺乏鍛煉,倉促上陣,顯然有些力不從心,開始騎行在隊伍中間位置,騎著騎著,漸漸地落在最后。
大約騎行了離目的地一半路程20多公里,進入察右后旗境內(nèi),轉(zhuǎn)入土路,時有搓板,時有沙窩,給騎行造成一定困難。抬頭望去,火山群已入眼簾。此時有些困乏,特別是初次騎行的我,雙手發(fā)麻,雙腿酸困,屁股被車座摁得有些疼痛,再加上騎法不得要領(lǐng),上下坡變速動作不夠靈敏,既增添了困擾,又消耗了體力。但是,欲達目標(biāo)的強烈意念一再鼓動著我、催促著我,必須堅持下來,絕不能掉隊。我鼓起一股勁,奮力向前蹬,又騎行在隊伍中間。他們都鼓勵我,說我還行。走過10多公里土路,再往前走就是山路,爬過一段山路,鉆過鐵路隧洞之后,已是10點多。我們稍作休息,喝著從未感到如此甘甜的溫開水,吃著半路上買的西紅柿,精神頓時爽快了許多,困乏也消減了大半。仰望火山就在眼前,登山的意志彌堅。
重振旗鼓之后,我們又踏上登山的路程,說是山路,其實并不是路,只是牛羊群踐踏出的不規(guī)整的崎嶇小徑,剛好能通過自行車的車輪,而且遍布嶙峋凹凸的玄武巖石,稍不留神車輪就會碰到山石,有些地方車輪躲也躲不開,干脆就在亂石間穿行顛簸。好在自行車性能強、不怕顛簸,山路也照樣騎行。騎了一段,實在找不到路了,而且一直是上坡,只有2名男士繼續(xù)艱難騎行探路,在火山南麓找到一條土路,騎到火山旅游風(fēng)景區(qū)入口。其余人徑直朝著火山,推著自行車在山石雜草間穿行,一直走到火山下,放下自行車,徒步向火山攀登。踩著火山灰石,順著拉運火山灰碾壓出的舊車道,我們攀到半山腰?;鹕綎|部因多年來掏挖火山灰留下100多米高、數(shù)百米深蒼黑、幽深的坑洞,殘破的火山默默地聳立著,一棵幸存的小榆樹似乎在訴說著往昔的崢嶸歲月,仿佛期盼著召喚著繁茂的同伴們前來聚會。
為了不虛此行,親眼看見火山特殊地貌——凹地,俗稱大鍋,我們從東邊半山腰繞到南邊,再往西行300多米,便到了專供游人登頂修建的石階和欄桿,這是通向山頂唯一的石階道路。石階陡立,向山頂延伸。我們登上石階,正值11點半,艷陽高照,加上一路奔波,每上一個臺階都覺得艱難,邁兩步才上一個臺階,終于到達山頂。果然,眼前是前所未見的地貌:一個碩大的形象酷似的鍋,鍋沿即山頂周長足有標(biāo)準(zhǔn)的400米跑道那么長,只不過是四
邊等長的圓形。從鍋沿下到鍋底,也有100多米的距離,鍋底正中有一個四周堆有黃土的土坑,土坑不到1米深。鍋內(nèi)壁生長著一些天然花草。站在山頂環(huán)視,除東部火山灰堆積較厚較多、被掏挖之外,南、西、北三面火山灰堆積較薄較少、保存得完好無缺。再向四周遠望,火山一個連著一個,連成一個分布范圍400平方公里、20余座火山組成的火山群,這就是烏蘭哈達火山群。據(jù)地質(zhì)考察,烏蘭哈達火山群活動始于約3萬年前的晚更新世晚期,休眠于全新世,最后一次噴發(fā)距今約1萬年,屬年輕的休眠狀態(tài)下的活火山,火山均由玄武質(zhì)火山碎屑物和熔巖流組成。烏蘭哈達火山群是蒙古高原南緣發(fā)現(xiàn)的唯一全新世有噴發(fā)的火山群,火山結(jié)構(gòu)要素的齊全和保存的完好性在國內(nèi)少見,是又一處天然火山“博物館”。我們登上的僅是其中的東煉丹爐山峰,海拔1571米,面積0.5平方公里。我們在山頂拍下了七星單車俱樂部隊員合影,留下了人生難忘的瞬間。
(作者: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地方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