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內(nèi)蒙古史志》2014.5(總第150期)載:章奎、張成杰《契丹后裔今何在?》里說:“契丹王朝在中國北方持續(xù)存在了200多年,與宋朝形成南北對峙的格局。在此期間,中原地區(qū)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被阻斷,以至亞歐大陸中西部國家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契丹的統(tǒng)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稱。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紹東方時,就以契丹命名中國。時至今日,在斯拉夫語國家中,仍然稱中國為“契丹”。
契丹族,于907年創(chuàng)建遼朝,首都上京(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南波羅城遺址),疆域東起日本海西岸,北穿大漠,西抵哈薩爾、塔吉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四國東境,南括沿長城河北、山西、陜西三省北部地區(qū),1211年被金所滅。西遼,遼皇族耶律大石建于1127年,1218年被成吉思汗所滅。
“契丹成為中國的代稱”產(chǎn)生于何代何年又是怎樣形成的?
漢譯作:塔塔兒人抓住俺巴孩汗送往契丹地的金朝皇帝時,他(俺巴孩)說。
這就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表”的原始出處。但是,上述事件發(fā)生在哪一年,也就是具體的年代查不清了?!督鹗贰芬矡o據(jù)可查,只能說俺巴孩汗是帖木真的祖父,在他生前發(fā)生的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發(fā)展,在其后《蒙古秘史》中第二次出現(xiàn)“契丹成為中國的代稱”的說法同《金史》記載的同一事件互證,這次說法出現(xiàn)的時間得到查證。
漢譯:契丹地的金朝皇帝因詔塔塔兒人的首領篾古真薛兀勒圖等入見商事,不聽命,不進見。因此,派丞相王京(右丞相完顏襄)率大軍來剿。
金朝進剿塔塔兒的起因。《金史》卷九十三《內(nèi)族宗浩傳》載:“合底忻者,與山只昆皆北方別部,恃強中立,無所羈屬,往來阻蹼、廣吉剌間,連歲撫邊皆二部為之也。”這兩個部自恃勢力強大,不服金朝統(tǒng)轄,并且連年騷擾邊界。塔塔兒是為金守界壕的,金人稱其為“阻蹼”。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金朝派兵北伐,塔塔兒部奉命從征,大軍在今哈拉哈、達賚湖大勝合底忻(合答斤)、山只昆(撒勒只兀 惕),繳獲頗豐。塔塔兒人見財眼紅,對金軍發(fā)動突然襲擊,搶走了許多牲畜和財物。事后,金朝詔命塔塔兒首領進京認罪并退還搶走的牲畜和財物,塔塔兒首領們不照辦不聽從命令。金朝豈容塔塔兒人如此態(tài)度,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年),派右丞相完顏襄率大軍討伐塔塔兒。這就是《蒙古秘史》中上述第二次出現(xiàn)“契丹成為中國的代表”的歷程,發(fā)生在1196年。
第二次“契丹成為中國的代稱”的年代為1196年。初次出現(xiàn)“契丹成為中國的代稱”的年限,按史料記載,成吉思汗的生年《史集》說是1155年,其它史料說在1162年,考證不清,但成吉思汗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的時間是在1167年這是公認的。我們估算也速該被毒死時二十五歲,這樣,俺巴孩汗被塔塔兒抓送金朝的時間最晚是在1142年,“契丹成為中國的代稱”的年代就在1142年前。為什么《蒙古秘史》中反復出現(xiàn)“契丹成為中國的代稱”?
《蒙古游牧記》里說:“蓋蒙古人初為忙古部,越在大漠北,至五代時始通中夏,惟時燕云十六州皆屬契丹,故以遼國名稱之?!?SPAN lang=EN-US>
合剌乞塔(哈剌契丹),這個稱呼最早也出現(xiàn)在《蒙古秘史》(一九八)節(jié)中。它原指的是耶律大石所建的西遼。哈剌契丹,契丹上冠以哈剌(漢意“黑”),其含意:有的史書解釋為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語中“哈喇喇吉”(黑了)等表示滅亡之意。由此而看,哈剌契丹之名也由蒙古人啟用。
契丹,也作乞塔,本音為奇塔特、祁他特。史書中亦稱哈剌契丹?!蔡K〕威廉·巴扎爾德《中亞突厥史十二講》中說:“伊斯蘭史料后來使用同一名稱,哈剌契丹,既指遷往西方的契丹,也指歸順女真的契丹?!薄捌醯ぃ砦膶懽?SPAN lang=EN-US>KLIAU,也是對中國的謂稱。”
“契丹成為中國的代稱”是由于惟時受歷史條件限制,蒙古人只知神舟大地上有遼金不知有唐宋所致。那么“誤以為”者呢?“絲綢之路被阻斷”,“以為整個中國都在契丹的統(tǒng)治之下。無獨有偶,雙雙緣于不知山外有山所致?!?SPAN lang=EN-US>
內(nèi)蒙古可稱契丹族發(fā)祥地,遼朝的核心處,其文物古跡遍地,在語言、地域名稱、風情上能不能找出些遺痕呢?
首先看蒙古人對漢族的稱呼。稱呼有二:一曰乞塔 ,一曰亦兒根(《蒙古秘史》中的“亦兒格”、“亦兒堅”)。這兩個稱呼從“契丹成為中國的代稱”時起沿用至今。
其次,喀喇沁部名系哈喇契丹之蒙古語對音。馮秉鈞譯《多桑蒙古史》上冊第一卷第四章的注釋:“當此時中國屬金帝國者,諸韃靼民族則名之曰乞塔(Knilai)。乞塔者,契丹也。其實契丹人居住之地此時僅有一極小部分,至若遼東則名之曰哈剌乞塔(Caia—Knilai)?!苯?jīng)過金元兩朝代到明中葉,哈剌乞塔之名在蒙古語音起了些變化?!妒澜缑藗鳌返谌齼浴敦暽VZ爾布傳》載:“各部曰喀喇沁(契丹的蒙語對音是Hilad,契丹亡國后,稱其曰哈拉契丹,即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主人的地區(qū)之意。它的蒙古對音是Haishilad,用漢語寫作‘喀喇沁’?!?SPAN lang=EN-US>
喀喇沁部,今存有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喀喇沁旗和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二旗縣。
貢桑諾爾布(1871—1930),清代卓索圖盟喀喇沁右翼旗(即今赤峰市喀喇沁旗)末代扎薩克(俗稱王爺,即旗長)。國民政府初建時,受袁世凱之聘,出任蒙藏院總裁,并創(chuàng)建北京蒙藏學校(今黨中央民族大學附中),兼第一任校長,精通滿、蒙古、漢文。
第三,午飯,先喝半碗米湯,后吃飯菜?!霸趦?nèi)蒙古赤峰市南部地區(qū)民間有個習慣,吃午飯時,大都先端上半碗米湯,飲后,方進飯菜。這個風俗習慣可能是遼代遺風?!哆|史拾遺》中有一段記載:“朱郁可談曰:‘先公使遼,遼人相見,其俗先點湯,后點茶,至飯,亦先水飲,然后品位疊進。’赤峰市地區(qū)是遼的發(fā)祥地,可謂受遼文化感染至今深且巨?!?SPAN lang=EN-US>
這段摘錄由于筆者的疏忽,作者和出處都未記下來,致以歉意。
《內(nèi)蒙古史志》2014.5(總第150期)載:章奎、張成杰《契丹后裔今何在?》里說:“契丹王朝在中國北方持續(xù)存在了200多年,與宋朝形成南北對峙的格局。在此期間,中原地區(qū)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被阻斷,以至亞歐大陸中西部國家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契丹的統(tǒng)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稱。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紹東方時,就以契丹命名中國。時至今日,在斯拉夫語國家中,仍然稱中國為“契丹”。
契丹族,于907年創(chuàng)建遼朝,首都上京(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南波羅城遺址),疆域東起日本海西岸,北穿大漠,西抵哈薩爾、塔吉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四國東境,南括沿長城河北、山西、陜西三省北部地區(qū),1211年被金所滅。西遼,遼皇族耶律大石建于1127年,1218年被成吉思汗所滅。
“契丹成為中國的代稱”產(chǎn)生于何代何年又是怎樣形成的?
漢譯作:塔塔兒人抓住俺巴孩汗送往契丹地的金朝皇帝時,他(俺巴孩)說。
這就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表”的原始出處。但是,上述事件發(fā)生在哪一年,也就是具體的年代查不清了?!督鹗贰芬矡o據(jù)可查,只能說俺巴孩汗是帖木真的祖父,在他生前發(fā)生的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發(fā)展,在其后《蒙古秘史》中第二次出現(xiàn)“契丹成為中國的代稱”的說法同《金史》記載的同一事件互證,這次說法出現(xiàn)的時間得到查證。
漢譯:契丹地的金朝皇帝因詔塔塔兒人的首領篾古真薛兀勒圖等入見商事,不聽命,不進見。因此,派丞相王京(右丞相完顏襄)率大軍來剿。
金朝進剿塔塔兒的起因。《金史》卷九十三《內(nèi)族宗浩傳》載:“合底忻者,與山只昆皆北方別部,恃強中立,無所羈屬,往來阻蹼、廣吉剌間,連歲撫邊皆二部為之也。”這兩個部自恃勢力強大,不服金朝統(tǒng)轄,并且連年騷擾邊界。塔塔兒是為金守界壕的,金人稱其為“阻蹼”。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金朝派兵北伐,塔塔兒部奉命從征,大軍在今哈拉哈、達賚湖大勝合底忻(合答斤)、山只昆(撒勒只兀 惕),繳獲頗豐。塔塔兒人見財眼紅,對金軍發(fā)動突然襲擊,搶走了許多牲畜和財物。事后,金朝詔命塔塔兒首領進京認罪并退還搶走的牲畜和財物,塔塔兒首領們不照辦不聽從命令。金朝豈容塔塔兒人如此態(tài)度,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年),派右丞相完顏襄率大軍討伐塔塔兒。這就是《蒙古秘史》中上述第二次出現(xiàn)“契丹成為中國的代表”的歷程,發(fā)生在1196年。
第二次“契丹成為中國的代稱”的年代為1196年。初次出現(xiàn)“契丹成為中國的代稱”的年限,按史料記載,成吉思汗的生年《史集》說是1155年,其它史料說在1162年,考證不清,但成吉思汗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的時間是在1167年這是公認的。我們估算也速該被毒死時二十五歲,這樣,俺巴孩汗被塔塔兒抓送金朝的時間最晚是在1142年,“契丹成為中國的代稱”的年代就在1142年前。為什么《蒙古秘史》中反復出現(xiàn)“契丹成為中國的代稱”?
《蒙古游牧記》里說:“蓋蒙古人初為忙古部,越在大漠北,至五代時始通中夏,惟時燕云十六州皆屬契丹,故以遼國名稱之?!?SPAN lang=EN-US>
合剌乞塔(哈剌契丹),這個稱呼最早也出現(xiàn)在《蒙古秘史》(一九八)節(jié)中。它原指的是耶律大石所建的西遼。哈剌契丹,契丹上冠以哈剌(漢意“黑”),其含意:有的史書解釋為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語中“哈喇喇吉”(黑了)等表示滅亡之意。由此而看,哈剌契丹之名也由蒙古人啟用。
契丹,也作乞塔,本音為奇塔特、祁他特。史書中亦稱哈剌契丹?!蔡K〕威廉·巴扎爾德《中亞突厥史十二講》中說:“伊斯蘭史料后來使用同一名稱,哈剌契丹,既指遷往西方的契丹,也指歸順女真的契丹?!薄捌醯?,俄文寫作KLIAU,也是對中國的謂稱?!?SPAN lang=EN-US>
“契丹成為中國的代稱”是由于惟時受歷史條件限制,蒙古人只知神舟大地上有遼金不知有唐宋所致。那么“誤以為”者呢?“絲綢之路被阻斷”,“以為整個中國都在契丹的統(tǒng)治之下。無獨有偶,雙雙緣于不知山外有山所致。”
內(nèi)蒙古可稱契丹族發(fā)祥地,遼朝的核心處,其文物古跡遍地,在語言、地域名稱、風情上能不能找出些遺痕呢?
首先看蒙古人對漢族的稱呼。稱呼有二:一曰乞塔 ,一曰亦兒根(《蒙古秘史》中的“亦兒格”、“亦兒堅”)。這兩個稱呼從“契丹成為中國的代稱”時起沿用至今。
其次,喀喇沁部名系哈喇契丹之蒙古語對音。馮秉鈞譯《多桑蒙古史》上冊第一卷第四章的注釋:“當此時中國屬金帝國者,諸韃靼民族則名之曰乞塔(Knilai)。乞塔者,契丹也。其實契丹人居住之地此時僅有一極小部分,至若遼東則名之曰哈剌乞塔(Caia—Knilai)?!苯?jīng)過金元兩朝代到明中葉,哈剌乞塔之名在蒙古語音起了些變化。《世界名人傳》第三冊《貢桑諾爾布傳》載:“各部曰喀喇沁(契丹的蒙語對音是Hilad,契丹亡國后,稱其曰哈拉契丹,即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主人的地區(qū)之意。它的蒙古對音是Haishilad,用漢語寫作‘喀喇沁’?!?SPAN lang=EN-US>
喀喇沁部,今存有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喀喇沁旗和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二旗縣。
貢桑諾爾布(1871—1930),清代卓索圖盟喀喇沁右翼旗(即今赤峰市喀喇沁旗)末代扎薩克(俗稱王爺,即旗長)。國民政府初建時,受袁世凱之聘,出任蒙藏院總裁,并創(chuàng)建北京蒙藏學校(今黨中央民族大學附中),兼第一任校長,精通滿、蒙古、漢文。
第三,午飯,先喝半碗米湯,后吃飯菜?!霸趦?nèi)蒙古赤峰市南部地區(qū)民間有個習慣,吃午飯時,大都先端上半碗米湯,飲后,方進飯菜。這個風俗習慣可能是遼代遺風。《遼史拾遺》中有一段記載:“朱郁可談曰:‘先公使遼,遼人相見,其俗先點湯,后點茶,至飯,亦先水飲,然后品位疊進?!喾迨械貐^(qū)是遼的發(fā)祥地,可謂受遼文化感染至今深且巨?!?SPAN lang=EN-US>
這段摘錄由于筆者的疏忽,作者和出處都未記下來,致以歉意。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