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前位置:內蒙古區(qū)情網  /  數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5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盟市園地】阿爾山地區(qū)在蒙古民族成長中的歷史地位
  •  

    阿爾山地處大興安嶺的腹部,區(qū)域橫跨大興安嶺南北,以洮兒河、哈拉哈河為中心,形成了網格狀的縱橫交錯的水系帶,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在其四周形成了西部的蒙古草原,東南的科爾沁草原,東北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和西南的錫林郭勒草原。如此水草豐澤之地,必然成為游牧民族的首選之地,因此,歷史上阿爾山地區(qū)嫩江水系的洮兒河流域和黑龍江水系的哈拉哈河流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熱土,歷史地位極為重要。 

      

    一、大蒙古形成前阿爾山地區(qū)的歷史

    早在公元前三世紀末到公元一世紀末活躍在內蒙古東部地區(qū)的包括今阿爾山地區(qū)在內的廣大地區(qū),蒙古族的先祖——東胡就結成了強大的軍事聯(lián)盟。但是,隨著內蒙古西部匈奴勢力的逐漸強大,東胡和匈奴的矛盾也逐漸加大。公元前206年,匈奴首領冒頓打敗了東胡集團聯(lián)盟,迫使東胡逃散到大鮮卑山和烏桓山,逃入到鮮卑山的形成了鮮卑部,逃到烏桓山的形成烏桓部。后來匈奴在東漢的軍事打擊下而西逃,鮮卑部得以發(fā)展,到了三國時期,鮮卑形成了拓跋鮮卑和東部鮮卑等。當時活動在阿爾山地區(qū)的為拓跋部鮮卑。到拓跋部鮮卑入主中原建立北朝時,鮮卑發(fā)展較快,形成了內蒙古西部區(qū)的柔然,東部區(qū)的庫莫奚、契丹、地豆于、烏洛侯等部,時阿爾山地區(qū)為烏洛侯部。公元七世紀初隋朝統(tǒng)一中原時,活動在內蒙古東部區(qū)望建河(額爾古納河)的密林深處里,《舊唐書》稱他們?yōu)椤懊韶J翼f”(室韋即為鮮卑),當時分為五部即最南部的稱南室韋,以太沵河(今指洮兒河)為界,太沵河南岸為“霫”和“契丹”,北岸為南室韋,南室韋向北1100里,則為居于額爾古納河、黑龍江流域的北室韋。處于北室韋北1000里的外興安嶺地為缽室韋。缽室韋西南400里的西林穆迪河流域的為深末怛室韋。大室韋則在缽室韋西北的數千里,共五部。阿爾山地區(qū)為南室韋部。唐朝時期,居于內蒙古東部地區(qū)的室韋發(fā)展很快,由隋朝的五部發(fā)展為二十多部,阿爾山地區(qū)為烏羅護部,安史之亂以后的唐后期,阿爾山市境內為和介部,五代十國時,阿爾山市境內為烏古(于厥)部。

    公元十世紀時,宇文鮮卑人后裔契丹貴族的耶律阿保機建立遼王朝,此時的室韋在《遼史》中稱之為“盟古”(蒙古),此時,蒙古發(fā)展很快,大小有百余個部落。在洮兒河流域的是室韋的一支烏古部,在哈拉哈河至貝爾湖一帶的是翁吉剌(弘吉剌)部,據有呼倫湖的是當時最強的一支塔塔爾部,在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和肯特山地域的是蒙古本部的乞顏、札答蘭、泰赤烏等部。為管理這些部落,遼王朝設置烏古敵烈統(tǒng)軍司。時阿爾山境內的嶺南地區(qū)為烏古部,嶺北地區(qū)為翁吉剌部,皆歸于烏古敵烈統(tǒng)軍司。

      

    二、大蒙古國時期,阿爾山地區(qū)的歷史作用

    十一世紀末,十二世紀初,女真強大起來。公元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政府,居鄂嫩河的蒙古諸部結成聯(lián)盟成為金朝政府的邊患。金朝政府曾多次出兵絞殺蒙古諸部,但是都不能取得勝利。于是金朝政府采取“以夷制夷”和“剿殺”、“減丁”之策,給蒙古草原各部造成了極大地禍患。此時的阿爾山一方面成為蒙古諸部抗擊金朝的最前沿,另一方面阿爾山也成為蒙古各部爭奪的焦點。其間在阿爾山地區(qū)主要發(fā)生的戰(zhàn)斗有:

    1.斡里札河之戰(zhàn)

    塔塔爾部,蒙古興起以前是漠北地區(qū)強大部落,駐牧于闊連海子(今呼倫湖)、捕魚兒海子(貝爾湖)一帶,與蒙古部有世仇。公元1195年,塔塔爾部叛金。公元1196年金朝派完顏襄丞相出兵討伐叛金的塔塔兒部。完顏襄大軍在臨潢府分東西兩路進軍,其東路越過兀魯灰河(今烏拉蓋河),在合勒河(今哈拉哈河)上游(今阿爾山境內)與塔塔兒部激戰(zhàn),塔塔爾部抵抗不住,順合勒河且戰(zhàn)且退。其西路過大鹽濼(今烏珠穆沁旗境內)進逼多泉子,東西兩路呈鉗形攻勢,將塔塔兒部逼到斡里札河(今烏勒吉河,蒙古國境內)。當時,成吉思汗與王汗聯(lián)合打出了為“父祖報仇”的旗幟,從塔塔爾部的背后發(fā)起攻擊,塔塔爾部腹背受敵,塔塔爾部大敗。此次戰(zhàn)役后成吉思汗被金朝封為札兀惕忽里(招討使一類的官職),從此塔塔兒部一蹶不振,再也沒有能力與之抗衡。

    2.忒里葛山之戰(zhàn)

    斡里札河戰(zhàn)役后,呼倫湖以東到大興安嶺之間的呼倫貝爾草原上,主要活動的是翁吉剌部(弘吉剌)、哈答忻、山只昆等部。時金朝統(tǒng)治日漸衰退,而弘吉剌、哈答忻、山只昆等部時常聯(lián)合在一起,向東越過大興安嶺,造成邊患,為了解決金朝邊患,金朝政府在承安三年(1198年)派宗浩率部征討翁吉剌、哈答忻、山只昆等部。當時,宗浩率部從泰州(今洮南市四家子古城)出發(fā),沿洮兒河逆水而上,過大石寨、索倫、明水等邊壕來到忒里葛山(忒爾葛今稱特爾美峰,位于阿爾山市天池鎮(zhèn)境內)。據《金史宗浩傳》載:“宗浩北進,命人賚三十日糧。報撒會于移米河(呼倫貝爾市伊敏河)共擊敵。而所遣之人誤入婆速火部(婆速火部是弘吉剌部中的一個氏族,鐵木真的岳父特薛禪姓孛思火兒,即婆速火的異寫)。由是東軍失期。宗浩前軍至忒里葛山,遇山只只昆所統(tǒng)石魯、餛難兩部。擊走之,斬首千二百級,俘牲口車畜甚眾。進至呼歇水(今指呼倫貝爾市輝河。輝河發(fā)源于阿爾山與新巴爾虎左旗之界山烏日格烏拉。),敵勢大蹙,于是,合底斤部(即哈答忻部)長白古帶,山只昆郭長胡必剌及婆速火所遣和火者皆降。宗浩承詔,諭而釋之,胡必剌固言,所部迪烈土近在移米河(即今伊敏河)不肯偕降,乞討之,乃移軍趨移米,與迪烈土遇,擊之,斬首三百級,赴水死者十四五,獲牛羊萬二千,車帳稱足。合底斤等恐大軍至,西渡移米,棄輜重遁去。撒與廣吉剌部長忒虎罪躡及之,與窊里不水(今指由呼倫湖北岸流出的達蘭鄂羅木河,經札賚諾爾注入海拉爾河)縱擊大破之,婆速火九部斬首。溺水死者四千五百余人,獲駝馬牛羊不可勝計。軍還,婆速火乞內屬,并請置吏。”這場戰(zhàn)役發(fā)生地就在阿爾山市境內的忒里葛山(今稱特爾美峰或特爾莫山),經過這場戰(zhàn)役,呼倫貝爾草原上的蒙古諸部受到了重創(chuàng),金朝的邊患暫時得到了緩解。但是,此時的金朝政府卻面臨著嚴重的危機,金朝政府不得不由戰(zhàn)略進攻轉為重點防御。公元1199年,金朝把東北路招討司由泰州遷至金山縣(金山縣位于烏蘭浩特市北25里的公主嶺古城)目的就是實施重點防御。忒里葛山之戰(zhàn)之后,呼倫貝爾草原就成了蒙古各部爭奪地對象?!?/SPAN>

    3.闊亦田之戰(zhàn)

    公元1202年札木合在額爾古納河支流刊河(現在叫根河)起兵討伐成吉思汗,時成吉思汗與王罕的聯(lián)軍順克魯漣河下游進發(fā)過兀魯灰河(現在指烏拉蓋河)沿金界壕來到哈勒河上游的闊亦田(今在大興安嶺西哈拉哈河上游地區(qū),興安盟阿爾山市與蒙古國東方省交界處)與札木合的同盟軍決戰(zhàn)。正逢天降大雨,滿地泥濘無法行走。札木合的同盟軍大呼“天怒我也?!彪S即潰散,泰亦兀惕人向斡難河方向逃竄,札木合朝額爾古納河下游潰退,在潰逃的過程中札木合趁機掠奪了同盟軍部落的百姓。見敵方四處潰逃,王罕率兵向額爾古納河下游追擊札木合迫使札木合投降。鐵木真成吉思汗率軍越過闊連海子(今指呼倫湖)追擊泰亦兀惕部,于斡難河激戰(zhàn),泰亦兀惕被消滅。闊亦田之戰(zhàn),以札木合為首的同盟軍潰敗了。從此蒙古草原成為成吉思汗與王罕的雙雄時代。

    4.答闌捏木兒格思之戰(zhàn)

    成吉思汗為了加快統(tǒng)一蒙古東部地區(qū)的步伐,也為了今后能夠更好地統(tǒng)一軍隊,公元1202年,成吉思汗在答闌捏木兒格(現在叫努木爾根河,阿爾山市境內)進行政治、軍事改革。其中規(guī)定:“在討伐敵人時不準貪圖財利而延誤戰(zhàn)機。如在戰(zhàn)斗中需要后退,兵士們則一定要回到出擊的位置”(《蒙古秘史》)。這次軍事、政治體制改革是在阿爾山地區(qū)的哈拉哈河流域進行的。通過這次改革,成吉思汗加強了對軍隊的統(tǒng)一指揮權,真正實現了蒙古騎兵的正規(guī)劃、法制化,并改變了以往以掠奪為目的戰(zhàn)爭原則。

    改革之后,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騎兵從蒙古東部草原出發(fā)與居住在哈勒河(今指哈拉哈河)流域的塔塔兒諸部(察阿安塔塔兒,都塔兀惕塔塔兒等)決戰(zhàn)。在哈勒河的支流答闌捏木兒格思(現叫努木爾根河)戰(zhàn)潰塔塔兒諸部,并追擊至兀勒失魯格勒只惕(東烏珠穆沁旗境內)一地后消滅了他們,從此,成吉思汗的統(tǒng)治擴大到了蒙古高原的呼倫湖流域、貝爾湖流域和烏拉蓋河流域的東部廣大地區(qū)。這次戰(zhàn)役后,成吉思汗對塔塔兒部實行了殘酷的屠殺,為以后戰(zhàn)后的屠殺開了個惡劣的先例。

    5.合闌真沙地之戰(zhàn)

    公元1203年春,王罕在札木合的挑唆下,突然發(fā)兵包圍成吉思汗于合剌合勒只惕(通常叫合闌真沙地,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北部中蒙交界一帶)。成吉思汗倉促應戰(zhàn),戰(zhàn)斗異常激烈。傍晚時,王罕之子桑昆中箭,趁機成吉思汗率部向浯泐灰濕魯格泐只惕(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方向逃跑,到達答闌捏木兒格時清點人馬只有2600人,于是他們向合勒合河(哈拉哈河)下游移動。在合勒合河入貝爾湖的入口處,招降了翁吉剌惕人。之后,成吉思汗繼續(xù)沿著捕魚兒海北行,過兀兒失溫(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的烏爾遜河)河,到達統(tǒng)格黎克溪休整部隊。當得知王罕每天都是在歌舞酒宴時,成吉思汗采取突襲的辦法,快速出擊,一舉殲滅了克烈部。

    合闌真沙地之戰(zhàn)是蒙古軍事史著名的以少勝多,轉敗為勝的經典戰(zhàn)役。此戰(zhàn)役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潰敗階段。第二階段是戰(zhàn)略轉移階段。這一階段成吉思汗率領部隊縱橫蒙古高原達4000余公里,達到戰(zhàn)略休整的目的。第三階段是戰(zhàn)略反攻階段。趁其不備,快速出擊,達到戰(zhàn)爭勝利的目的。

    6.納忽山之戰(zhàn)

    公元1204年春,成吉思汗在大興安嶺的西麓博格達山打獵時聽到乃蠻部塔陽罕與成吉思汗宣戰(zhàn)的消息后,于4月16日親自率軍,從哈拉哈河南岸的斡兒納兀山前的客勒帖該合答(即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的罕達蓋。罕達蓋與阿爾山市為鄰,距阿爾山市溫泉街50公里)出發(fā),渡哈拉哈河,直奔呼倫湖西岸,征討乃蠻部,雙方在納忽山激戰(zhàn),乃蠻部敗逃,成吉思汗乘勝追擊一舉消滅了乃蠻部。至此,蒙古高原基本上被成吉思汗統(tǒng)一。

    成吉思汗在納忽山決戰(zhàn)之前率軍到達合勒合河畔的斡兒訥兀山前客勒貼該合答時,便下營整軍。整軍的內容包括制定了軍事編制,委任了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及參謀官等軍中各級官員,此次共委任了參謀官六名,同時將軍隊以十人組、百人組、千人組編隊,又組建了八十人的宿衛(wèi)隊,七十人的近衛(wèi)隊及貼身侍衛(wèi)等。這是一次劃時代的軍事改革,通過這次的軍事改革,把原來屬于私人的軍隊改編成了一支整體統(tǒng)一、組織嚴密而又直接聽從成吉思汗號令的正規(guī)軍,使部隊更有戰(zhàn)斗力。加快了蒙古族的封建化的過程。

    我們通過以上在阿爾山地區(qū)發(fā)生的戰(zhàn)爭可以看出,從公元1196年到公元1204年短短的九年時間里,共發(fā)生大的戰(zhàn)役六次,其中兩次是蒙古民族抵抗金朝政府的戰(zhàn)爭,四次是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諸部的戰(zhàn)爭,這說明阿爾山地區(qū)是蒙古各部爭奪的焦點,政治、軍事地位極為重要。另外,成吉思汗一生總共進行政治、軍事改革四次,其中,有兩次是在阿爾山地區(qū)進行的。這兩次的政治、軍事改革,適應了歷史的發(fā)展需要,加快了統(tǒng)一蒙古族的步伐。所以說阿爾山地區(qū)是蒙古民族形成的關鍵區(qū)域,而培植阿爾山地區(qū)的哈拉哈河也就成了蒙古民族的“母親河”。

       

    三、影響蒙古民族歷史進程的“三賢圣母”訶額侖圣母、孛兒帖圣母,都是從阿爾山地區(qū)走出來的。

    1.訶額侖圣母

    訶額侖是成吉思汗之母,翁吉剌部斡勒勿訥兀惕(翁吉剌部斡勒勿訥兀惕蒙古語意為山里的翁吉剌人,位置約在鄂溫克自治區(qū)、新巴爾虎左旗和阿爾山市交界地輝河上游的林草結合當地帶,鄂溫克族自治旗與新巴爾虎左旗以輝河為界,阿爾山市、新巴爾虎左旗與鄂溫克族自治旗以輝河上源輝騰高勒和輝騰高勒的發(fā)源地烏日格烏拉為界。)人。成吉思汗九歲時,父親去逝,當時弱小的蒙古部多次遭到同宗的其他部落的欺凌,是訶額侖這位偉大的母親,靠著自己的睿智和堅韌,從最困難的時候走出來,并教給成吉思汗如何擔當一個合格的首領。在成吉思汗受到通天巫的蠱惑,家庭面臨著分裂危險的時候,是這位偉大的母親及時地拯救了分裂。在每次戰(zhàn)斗結束的時候,是她把戰(zhàn)爭遺孤收養(yǎng)起來,并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優(yōu)秀人才。成吉思汗曾說“自己的功業(yè)至少有一半屬于他的母親。訶額侖成為蒙古史上的“三賢圣母”之一。

    2.孛兒帖

    孛兒帖弘吉剌部斡勒勿訥惕人,成吉思汗的第一位妻子,她賢能無比?;楹螅脙禾约柏脙禾哪镉H在歷史的關鍵時刻都給予了成吉思汗很大支持和幫助,使之度過了一道道險關。成吉思汗與孛兒帖結成的姻緣影響和改變了蒙古民族的命運,照亮了蒙古民族的歷史,成為佳話?!睹晒琶厥贰份d:成吉思汗部落在很弱小的時候,札木合有兼并之意,是孛兒帖及時提醒了成吉思汗及早與札木合分離,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缎略贰肪硪话偎氖袀鞯谝缓箦涊d:“太祖稱號,巫者闊闊出笞辱皇弟斡赤斤,泣告太祖。后聞之,愀然曰:汗在,而小臣橫姿如是,倘百年后,其能長憚三千之孫乎!太祖乃命斡赤斤拉殺闊闊出。后明識善斷,尤為太祖所重?!必脙禾跉v史的關鍵時候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孛兒帖成為蒙古民族史上的“三賢圣母”之一。

    在輔佐成吉思汗成就偉業(yè)的過程中,訶額侖和孛兒帖兩位女人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從而推動了蒙古民族歷史的發(fā)展。

    阿爾山地區(qū)在蒙古民族的發(fā)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大蒙古形成時期,成吉思汗在阿爾山地區(qū)所進行的軍事斗爭和政治、軍事體制改革等都有力地促進了蒙古民族的大融合,為蒙古民族真正地走向統(tǒng)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作者:內蒙古阿爾山市史志檔案局)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 【盟市園地】阿爾山地區(qū)在蒙古民族成長中的歷史地位
  •  

    阿爾山地處大興安嶺的腹部,區(qū)域橫跨大興安嶺南北,以洮兒河、哈拉哈河為中心,形成了網格狀的縱橫交錯的水系帶,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在其四周形成了西部的蒙古草原,東南的科爾沁草原,東北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和西南的錫林郭勒草原。如此水草豐澤之地,必然成為游牧民族的首選之地,因此,歷史上阿爾山地區(qū)嫩江水系的洮兒河流域和黑龍江水系的哈拉哈河流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熱土,歷史地位極為重要。 

      

    一、大蒙古形成前阿爾山地區(qū)的歷史

    早在公元前三世紀末到公元一世紀末活躍在內蒙古東部地區(qū)的包括今阿爾山地區(qū)在內的廣大地區(qū),蒙古族的先祖——東胡就結成了強大的軍事聯(lián)盟。但是,隨著內蒙古西部匈奴勢力的逐漸強大,東胡和匈奴的矛盾也逐漸加大。公元前206年,匈奴首領冒頓打敗了東胡集團聯(lián)盟,迫使東胡逃散到大鮮卑山和烏桓山,逃入到鮮卑山的形成了鮮卑部,逃到烏桓山的形成烏桓部。后來匈奴在東漢的軍事打擊下而西逃,鮮卑部得以發(fā)展,到了三國時期,鮮卑形成了拓跋鮮卑和東部鮮卑等。當時活動在阿爾山地區(qū)的為拓跋部鮮卑。到拓跋部鮮卑入主中原建立北朝時,鮮卑發(fā)展較快,形成了內蒙古西部區(qū)的柔然,東部區(qū)的庫莫奚、契丹、地豆于、烏洛侯等部,時阿爾山地區(qū)為烏洛侯部。公元七世紀初隋朝統(tǒng)一中原時,活動在內蒙古東部區(qū)望建河(額爾古納河)的密林深處里,《舊唐書》稱他們?yōu)椤懊韶J翼f”(室韋即為鮮卑),當時分為五部即最南部的稱南室韋,以太沵河(今指洮兒河)為界,太沵河南岸為“霫”和“契丹”,北岸為南室韋,南室韋向北1100里,則為居于額爾古納河、黑龍江流域的北室韋。處于北室韋北1000里的外興安嶺地為缽室韋。缽室韋西南400里的西林穆迪河流域的為深末怛室韋。大室韋則在缽室韋西北的數千里,共五部。阿爾山地區(qū)為南室韋部。唐朝時期,居于內蒙古東部地區(qū)的室韋發(fā)展很快,由隋朝的五部發(fā)展為二十多部,阿爾山地區(qū)為烏羅護部,安史之亂以后的唐后期,阿爾山市境內為和介部,五代十國時,阿爾山市境內為烏古(于厥)部。

    公元十世紀時,宇文鮮卑人后裔契丹貴族的耶律阿保機建立遼王朝,此時的室韋在《遼史》中稱之為“盟古”(蒙古),此時,蒙古發(fā)展很快,大小有百余個部落。在洮兒河流域的是室韋的一支烏古部,在哈拉哈河至貝爾湖一帶的是翁吉剌(弘吉剌)部,據有呼倫湖的是當時最強的一支塔塔爾部,在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和肯特山地域的是蒙古本部的乞顏、札答蘭、泰赤烏等部。為管理這些部落,遼王朝設置烏古敵烈統(tǒng)軍司。時阿爾山境內的嶺南地區(qū)為烏古部,嶺北地區(qū)為翁吉剌部,皆歸于烏古敵烈統(tǒng)軍司。

      

    二、大蒙古國時期,阿爾山地區(qū)的歷史作用

    十一世紀末,十二世紀初,女真強大起來。公元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政府,居鄂嫩河的蒙古諸部結成聯(lián)盟成為金朝政府的邊患。金朝政府曾多次出兵絞殺蒙古諸部,但是都不能取得勝利。于是金朝政府采取“以夷制夷”和“剿殺”、“減丁”之策,給蒙古草原各部造成了極大地禍患。此時的阿爾山一方面成為蒙古諸部抗擊金朝的最前沿,另一方面阿爾山也成為蒙古各部爭奪的焦點。其間在阿爾山地區(qū)主要發(fā)生的戰(zhàn)斗有:

    1.斡里札河之戰(zhàn)

    塔塔爾部,蒙古興起以前是漠北地區(qū)強大部落,駐牧于闊連海子(今呼倫湖)、捕魚兒海子(貝爾湖)一帶,與蒙古部有世仇。公元1195年,塔塔爾部叛金。公元1196年金朝派完顏襄丞相出兵討伐叛金的塔塔兒部。完顏襄大軍在臨潢府分東西兩路進軍,其東路越過兀魯灰河(今烏拉蓋河),在合勒河(今哈拉哈河)上游(今阿爾山境內)與塔塔兒部激戰(zhàn),塔塔爾部抵抗不住,順合勒河且戰(zhàn)且退。其西路過大鹽濼(今烏珠穆沁旗境內)進逼多泉子,東西兩路呈鉗形攻勢,將塔塔兒部逼到斡里札河(今烏勒吉河,蒙古國境內)。當時,成吉思汗與王汗聯(lián)合打出了為“父祖報仇”的旗幟,從塔塔爾部的背后發(fā)起攻擊,塔塔爾部腹背受敵,塔塔爾部大敗。此次戰(zhàn)役后成吉思汗被金朝封為札兀惕忽里(招討使一類的官職),從此塔塔兒部一蹶不振,再也沒有能力與之抗衡。

    2.忒里葛山之戰(zhàn)

    斡里札河戰(zhàn)役后,呼倫湖以東到大興安嶺之間的呼倫貝爾草原上,主要活動的是翁吉剌部(弘吉剌)、哈答忻、山只昆等部。時金朝統(tǒng)治日漸衰退,而弘吉剌、哈答忻、山只昆等部時常聯(lián)合在一起,向東越過大興安嶺,造成邊患,為了解決金朝邊患,金朝政府在承安三年(1198年)派宗浩率部征討翁吉剌、哈答忻、山只昆等部。當時,宗浩率部從泰州(今洮南市四家子古城)出發(fā),沿洮兒河逆水而上,過大石寨、索倫、明水等邊壕來到忒里葛山(忒爾葛今稱特爾美峰,位于阿爾山市天池鎮(zhèn)境內)。據《金史宗浩傳》載:“宗浩北進,命人賚三十日糧。報撒會于移米河(呼倫貝爾市伊敏河)共擊敵。而所遣之人誤入婆速火部(婆速火部是弘吉剌部中的一個氏族,鐵木真的岳父特薛禪姓孛思火兒,即婆速火的異寫)。由是東軍失期。宗浩前軍至忒里葛山,遇山只只昆所統(tǒng)石魯、餛難兩部。擊走之,斬首千二百級,俘牲口車畜甚眾。進至呼歇水(今指呼倫貝爾市輝河。輝河發(fā)源于阿爾山與新巴爾虎左旗之界山烏日格烏拉。),敵勢大蹙,于是,合底斤部(即哈答忻部)長白古帶,山只昆郭長胡必剌及婆速火所遣和火者皆降。宗浩承詔,諭而釋之,胡必剌固言,所部迪烈土近在移米河(即今伊敏河)不肯偕降,乞討之,乃移軍趨移米,與迪烈土遇,擊之,斬首三百級,赴水死者十四五,獲牛羊萬二千,車帳稱足。合底斤等恐大軍至,西渡移米,棄輜重遁去。撒與廣吉剌部長忒虎罪躡及之,與窊里不水(今指由呼倫湖北岸流出的達蘭鄂羅木河,經札賚諾爾注入海拉爾河)縱擊大破之,婆速火九部斬首。溺水死者四千五百余人,獲駝馬牛羊不可勝計。軍還,婆速火乞內屬,并請置吏?!?/SPAN>這場戰(zhàn)役發(fā)生地就在阿爾山市境內的忒里葛山(今稱特爾美峰或特爾莫山),經過這場戰(zhàn)役,呼倫貝爾草原上的蒙古諸部受到了重創(chuàng),金朝的邊患暫時得到了緩解。但是,此時的金朝政府卻面臨著嚴重的危機,金朝政府不得不由戰(zhàn)略進攻轉為重點防御。公元1199年,金朝把東北路招討司由泰州遷至金山縣(金山縣位于烏蘭浩特市北25里的公主嶺古城)目的就是實施重點防御。忒里葛山之戰(zhàn)之后,呼倫貝爾草原就成了蒙古各部爭奪地對象。 

    3.闊亦田之戰(zhàn)

    公元1202年札木合在額爾古納河支流刊河(現在叫根河)起兵討伐成吉思汗,時成吉思汗與王罕的聯(lián)軍順克魯漣河下游進發(fā)過兀魯灰河(現在指烏拉蓋河)沿金界壕來到哈勒河上游的闊亦田(今在大興安嶺西哈拉哈河上游地區(qū),興安盟阿爾山市與蒙古國東方省交界處)與札木合的同盟軍決戰(zhàn)。正逢天降大雨,滿地泥濘無法行走。札木合的同盟軍大呼“天怒我也?!彪S即潰散,泰亦兀惕人向斡難河方向逃竄,札木合朝額爾古納河下游潰退,在潰逃的過程中札木合趁機掠奪了同盟軍部落的百姓。見敵方四處潰逃,王罕率兵向額爾古納河下游追擊札木合迫使札木合投降。鐵木真成吉思汗率軍越過闊連海子(今指呼倫湖)追擊泰亦兀惕部,于斡難河激戰(zhàn),泰亦兀惕被消滅。闊亦田之戰(zhàn),以札木合為首的同盟軍潰敗了。從此蒙古草原成為成吉思汗與王罕的雙雄時代。

    4.答闌捏木兒格思之戰(zhàn)

    成吉思汗為了加快統(tǒng)一蒙古東部地區(qū)的步伐,也為了今后能夠更好地統(tǒng)一軍隊,公元1202年,成吉思汗在答闌捏木兒格(現在叫努木爾根河,阿爾山市境內)進行政治、軍事改革。其中規(guī)定:“在討伐敵人時不準貪圖財利而延誤戰(zhàn)機。如在戰(zhàn)斗中需要后退,兵士們則一定要回到出擊的位置”(《蒙古秘史》)。這次軍事、政治體制改革是在阿爾山地區(qū)的哈拉哈河流域進行的。通過這次改革,成吉思汗加強了對軍隊的統(tǒng)一指揮權,真正實現了蒙古騎兵的正規(guī)劃、法制化,并改變了以往以掠奪為目的戰(zhàn)爭原則。

    改革之后,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騎兵從蒙古東部草原出發(fā)與居住在哈勒河(今指哈拉哈河)流域的塔塔兒諸部(察阿安塔塔兒,都塔兀惕塔塔兒等)決戰(zhàn)。在哈勒河的支流答闌捏木兒格思(現叫努木爾根河)戰(zhàn)潰塔塔兒諸部,并追擊至兀勒失魯格勒只惕(東烏珠穆沁旗境內)一地后消滅了他們,從此,成吉思汗的統(tǒng)治擴大到了蒙古高原的呼倫湖流域、貝爾湖流域和烏拉蓋河流域的東部廣大地區(qū)。這次戰(zhàn)役后,成吉思汗對塔塔兒部實行了殘酷的屠殺,為以后戰(zhàn)后的屠殺開了個惡劣的先例。

    5.合闌真沙地之戰(zhàn)

    公元1203年春,王罕在札木合的挑唆下,突然發(fā)兵包圍成吉思汗于合剌合勒只惕(通常叫合闌真沙地,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北部中蒙交界一帶)。成吉思汗倉促應戰(zhàn),戰(zhàn)斗異常激烈。傍晚時,王罕之子桑昆中箭,趁機成吉思汗率部向浯泐灰濕魯格泐只惕(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方向逃跑,到達答闌捏木兒格時清點人馬只有2600人,于是他們向合勒合河(哈拉哈河)下游移動。在合勒合河入貝爾湖的入口處,招降了翁吉剌惕人。之后,成吉思汗繼續(xù)沿著捕魚兒海北行,過兀兒失溫(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的烏爾遜河)河,到達統(tǒng)格黎克溪休整部隊。當得知王罕每天都是在歌舞酒宴時,成吉思汗采取突襲的辦法,快速出擊,一舉殲滅了克烈部。

    合闌真沙地之戰(zhàn)是蒙古軍事史著名的以少勝多,轉敗為勝的經典戰(zhàn)役。此戰(zhàn)役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潰敗階段。第二階段是戰(zhàn)略轉移階段。這一階段成吉思汗率領部隊縱橫蒙古高原達4000余公里,達到戰(zhàn)略休整的目的。第三階段是戰(zhàn)略反攻階段。趁其不備,快速出擊,達到戰(zhàn)爭勝利的目的。

    6.納忽山之戰(zhàn)

    公元1204年春,成吉思汗在大興安嶺的西麓博格達山打獵時聽到乃蠻部塔陽罕與成吉思汗宣戰(zhàn)的消息后,于4月16日親自率軍,從哈拉哈河南岸的斡兒納兀山前的客勒帖該合答(即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的罕達蓋。罕達蓋與阿爾山市為鄰,距阿爾山市溫泉街50公里)出發(fā),渡哈拉哈河,直奔呼倫湖西岸,征討乃蠻部,雙方在納忽山激戰(zhàn),乃蠻部敗逃,成吉思汗乘勝追擊一舉消滅了乃蠻部。至此,蒙古高原基本上被成吉思汗統(tǒng)一。

    成吉思汗在納忽山決戰(zhàn)之前率軍到達合勒合河畔的斡兒訥兀山前客勒貼該合答時,便下營整軍。整軍的內容包括制定了軍事編制,委任了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及參謀官等軍中各級官員,此次共委任了參謀官六名,同時將軍隊以十人組、百人組、千人組編隊,又組建了八十人的宿衛(wèi)隊,七十人的近衛(wèi)隊及貼身侍衛(wèi)等。這是一次劃時代的軍事改革,通過這次的軍事改革,把原來屬于私人的軍隊改編成了一支整體統(tǒng)一、組織嚴密而又直接聽從成吉思汗號令的正規(guī)軍,使部隊更有戰(zhàn)斗力。加快了蒙古族的封建化的過程。

    我們通過以上在阿爾山地區(qū)發(fā)生的戰(zhàn)爭可以看出,從公元1196年到公元1204年短短的九年時間里,共發(fā)生大的戰(zhàn)役六次,其中兩次是蒙古民族抵抗金朝政府的戰(zhàn)爭,四次是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諸部的戰(zhàn)爭,這說明阿爾山地區(qū)是蒙古各部爭奪的焦點,政治、軍事地位極為重要。另外,成吉思汗一生總共進行政治、軍事改革四次,其中,有兩次是在阿爾山地區(qū)進行的。這兩次的政治、軍事改革,適應了歷史的發(fā)展需要,加快了統(tǒng)一蒙古族的步伐。所以說阿爾山地區(qū)是蒙古民族形成的關鍵區(qū)域,而培植阿爾山地區(qū)的哈拉哈河也就成了蒙古民族的“母親河”。

       

    三、影響蒙古民族歷史進程的“三賢圣母”訶額侖圣母、孛兒帖圣母,都是從阿爾山地區(qū)走出來的。

    1.訶額侖圣母

    訶額侖是成吉思汗之母,翁吉剌部斡勒勿訥兀惕(翁吉剌部斡勒勿訥兀惕蒙古語意為山里的翁吉剌人,位置約在鄂溫克自治區(qū)、新巴爾虎左旗和阿爾山市交界地輝河上游的林草結合當地帶,鄂溫克族自治旗與新巴爾虎左旗以輝河為界,阿爾山市、新巴爾虎左旗與鄂溫克族自治旗以輝河上源輝騰高勒和輝騰高勒的發(fā)源地烏日格烏拉為界。)人。成吉思汗九歲時,父親去逝,當時弱小的蒙古部多次遭到同宗的其他部落的欺凌,是訶額侖這位偉大的母親,靠著自己的睿智和堅韌,從最困難的時候走出來,并教給成吉思汗如何擔當一個合格的首領。在成吉思汗受到通天巫的蠱惑,家庭面臨著分裂危險的時候,是這位偉大的母親及時地拯救了分裂。在每次戰(zhàn)斗結束的時候,是她把戰(zhàn)爭遺孤收養(yǎng)起來,并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優(yōu)秀人才。成吉思汗曾說“自己的功業(yè)至少有一半屬于他的母親。訶額侖成為蒙古史上的“三賢圣母”之一。

    2.孛兒帖

    孛兒帖弘吉剌部斡勒勿訥惕人,成吉思汗的第一位妻子,她賢能無比?;楹螅脙禾约柏脙禾哪镉H在歷史的關鍵時刻都給予了成吉思汗很大支持和幫助,使之度過了一道道險關。成吉思汗與孛兒帖結成的姻緣影響和改變了蒙古民族的命運,照亮了蒙古民族的歷史,成為佳話?!睹晒琶厥贰份d:成吉思汗部落在很弱小的時候,札木合有兼并之意,是孛兒帖及時提醒了成吉思汗及早與札木合分離,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缎略贰肪硪话偎氖袀鞯谝缓箦涊d:“太祖稱號,巫者闊闊出笞辱皇弟斡赤斤,泣告太祖。后聞之,愀然曰:汗在,而小臣橫姿如是,倘百年后,其能長憚三千之孫乎!太祖乃命斡赤斤拉殺闊闊出。后明識善斷,尤為太祖所重?!必脙禾跉v史的關鍵時候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孛兒帖成為蒙古民族史上的“三賢圣母”之一。

    在輔佐成吉思汗成就偉業(yè)的過程中,訶額侖和孛兒帖兩位女人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從而推動了蒙古民族歷史的發(fā)展。

    阿爾山地區(qū)在蒙古民族的發(fā)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大蒙古形成時期,成吉思汗在阿爾山地區(qū)所進行的軍事斗爭和政治、軍事體制改革等都有力地促進了蒙古民族的大融合,為蒙古民族真正地走向統(tǒng)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作者:內蒙古阿爾山市史志檔案局)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