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前位置:內蒙古區(qū)情網  /  數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1年  /  第一期
  • (專稿)元朝南北大統(tǒng)一與元上都經濟文化的空前發(fā)展
  •   要:位于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是元朝的創(chuàng)建者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時確定的首都。元上都開平府所在的金蓮川地區(qū),在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建都之前是所謂“五谷不殖,郡縣難建”的“極邊荒棄之地”。1251年(蒙哥汗元年)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遂南駐金蓮川之地,在這里開設金蓮川幕府。中統(tǒng)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位稱帝,開平遂由原來忽必烈開府金蓮川之地一躍而成為忽必烈即位稱帝的都城。在忽必烈即位的最初幾年,開平城就是他君臨天下,“形勢尤重于大都(今北京)”的主要都城。中統(tǒng)四年(1263年),開平府加號上都。次年,改燕京為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在中都東北興建新城,九年改中都為大都,定為首都。上都從此遂成為皇帝避暑的陪都。每年初夏至秋末,皇帝與隨行百官有半年在此處理國政。前來朝見的各國使節(jié)、宗王藩戚和從事商品活動的商人云集上都,使上都不僅成為夏季全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而且也成為當時世界矚目的草原上國際性大都會。

     

    關鍵詞:元朝南北大統(tǒng)一   元世祖忽必烈   金蓮川   元上都開平

     

    到過元上都的意大利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著重講述上都城是一座“又大又富的城市”,城內有一大理石構成的極大地皇宮,“所有殿室皆涂以黃金”。此外尚有別一宮殿,純以竹莖為之,亦皆涂金。蒙古大汗在上都居住時,或居大理石宮或居竹宮。并說:材料完全用竹子做成的“竹宮”,“宮房的頂,也是竹子做成的”。這些竹子,“皆寬過三掌,長十步至十五步不等”。用“這些竹子做出來的瓦,皆極厚極大”。如此長而厚大的竹子,肯定不是出自北方上都地區(qū),而是從南方運來的。周伯琦的《詐馬行》詩序中說道每年六月吉日在上都舉行的‘詐馬筵’,“大宴三日酣群驚”,“九州水陸千官供”。楊允孚的《灤京雜詠》亦提到上都御膳用的“嘉魚貢自黑龍江,西域葡萄酒更良;南土至奇夸夙髓,北陲異品是黃羊”。詩后有注:“黑龍江,即哈八都魚也;夙髓,茶名;黃羊,北方所產,御膳用”。這都說明,如果沒有元朝南北大統(tǒng)一,沒有來自全國東南西北“水陸千官”的供奉和物資交流,根本不可能有元上都的繁榮。

    為了滿足元朝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生活需要,促進商品流通,從中統(tǒng)二年起,忽必烈就在開平置“和糴所”。至元二年五月,又“敕上都商稅、酒醋諸課毋征?!敝猎吣晡逶拢忠浴吧隙嫉乩镞b遠,商旅往來不易,特免收稅以優(yōu)之?!敝猎昶咴?,又令“上都商稅六十分取一”。這都是因為上都是“根據元代統(tǒng)治者的生活需要和政治需要建造起來的,并非地區(qū)發(fā)展的自然結果”。因此,地處北陲的上都各級官府所需用的各種物資,包括“谷粟布帛以至纖磨奇異之物,皆自遠至。宮府需用萬端,而吏得以取具無闕者,則商賈之資也”。而這些“谷粟布帛以至纖靡奇異之物”,其中特別是上都所需的大宗糧食(谷粟),主要都是忽必烈統(tǒng)一南宋之后,從南方運至上都的。

    由于元朝對來上都經商的人采取優(yōu)惠政策,因而各種“奇貨用物,本末纖鉅,莫不畢至,充溢盛大”,上都也因此“以稱名都焉”。袁桷曾描述過上都的市場情況:“煌煌千賈區(qū),奇貨耀出日。方言互欺詆,粉澤變初質。開張通茗酪,談笑合膠漆。憶昔關市寬,崇墉積如铚。梯航際窮發(fā),均輸乃疏術”。特別是賀勝代其父為上都留守,兼本路都總管、開平府尹時,優(yōu)待商賈,抑制豪強,故來藏市者,沛然日增,以稱京城之盛。

    地處高寒的元上都地區(qū),不利于農業(yè)種植。為了供應軍需用糧,元朝曾在上都一再推行軍屯。如至元二十五年,那海那的以漢軍一萬人,直都所立虎賁司,經營屯田。至元二十八年二月,又以上都虎賁士二千人屯田,官給牛具農器。二十九年十一月,從樞密院奏:木八剌沙在“上都屯田二年有成,擬增軍千人”。就在這一年,上都地區(qū)“凡立二十四屯,于上都置司,為軍三千人,佃戶七十九,為田四千二百二頃七十九畝”。不只是在上都地區(qū)有了屯田,而且封建租佃關系也在這里發(fā)展起來了。這與元世祖忽必烈建都開平以前,這里是所謂“五谷不殖,郡縣難建”的“極邊荒棄之壤”,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此同時,上都城外也有了經營農業(yè)的“人家”。元人宋本詩云:“臥龍岡外有人家,不識江南早稻花。種出磧中新粟賣,晨吹頓頓飯連沙”。貢師泰的《和胡士恭灤陽納缽即事韻》云:“醫(yī)麥花深野韭肥,烏桓城下客行稀”。烏桓城,即桓州城,漢時,烏桓族曾游牧于此,故名。《元史》記載:“桓州民以種麥獻,詔賜幣帛二匹,慰遣之”。察罕腦兒之地,入夏則“種粟、黍”。說明上都地區(qū)已知種粟、黍和蕎麥了。

    元上都所在的金蓮川一帶,水草豐美,極利畜牧,元世祖時,設立太仆寺,專門“典掌御位下,大斡耳朵馬”。其牧馬之地,共十四年,上都地區(qū)即其中之一。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拘刷馬匹,總計刷到馬一十萬二千匹,赴上都交納的馬就有八萬匹。馬祖常的《上京翰匹書懷三首》就有“谷量(一作深)牛馬煙霞錯,天險山河海岱齊”句。周伯琦的《扈從紀行詩》亦有“朔方戎馬最,芻牧馬群肥”之語。許有生《應制天馬歌》詠道:“水德正色在朔方,物產雄偉馬最良,用原引龁幾萬萬,不以數計以谷量”。雖然文人們的筆下,難免夸張,但由經亦可窺見包括上都在內的北方地區(qū)養(yǎng)馬盛況。

    元上都官手工業(yè)的種類很多,主要是為蒙古統(tǒng)治階級因為統(tǒng)治需要和生活需要而設置的宮苑、官府、倉庫、城郭、皮工、橋梁、河渠、郊廟、僧寺、道宮、廬帳、兵器、鹵簿、玉工、金工、木工、搏埴之工、石工、絲枲、皮工、氈罽、面塑等類。其中氈罽業(yè)較為突出,不但產量高,質量精美,而且花色品種也多。這一方面是因為蒙古貴族進入中原后,對氈罽的需用量越來越大,諸如“蒙車”、“籍地”以及“鋪設、障蔽之需,咸以之。故諸司、寺、監(jiān)、歲有定制,以給用焉”。另一方面,就是因為蒙古族人民在世代相傳的游牧生活中,對于制作氈罽特別擅長之故。

    元世祖忽必烈平定南宋,實現(xiàn)南北大統(tǒng)一之后,不但使元上都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同時也使其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

    分教國子生于上都的“上都分學”,地處孔子廟西北,遠絕塵囂,讀書環(huán)境很好,但“書最難致。昔賀涇陽王(即賀勝)為(上都)留守,嘗遣教授董君買書吳中,藏于學宮,刻書目于石,文臣之嗜學者往往假讀之”。上都分學“亦假其書”。上都留守賀勝,曾師事許衡,通經傳大義,對儒學頗有造詣。當他為上都留守兼本路總管、開平府尹時期,還曾在上都“廣學校,延師儒以設教,身率而勵之”,極力提倡儒學。不僅使儒學在上都廣為傳播;同時使遠在南方“吳中”(指今江浙一帶)的書籍也得以運至上都供人閱讀。這顯然有利于元上都地區(qū)文化的發(fā)展。

    元朝在上都地區(qū)還設置有“提舉學校官”?!敖浢餍行蕖?、“學富才優(yōu)”的濟南人李師圣就曾為“上都路提舉學校官”。超授集賢直學士的婺州浦江(今屬浙江)人吳直方曾于“泰定元年奉省檄為上都儒學正”。

    元代各地和大都、上都均有“廟學”?!皬R”即孔子廟,亦稱文廟;“學”即學校,亦稱“黌(通橫,學也)宮”。元代廟學是儒學教育的主要形式,上都廟學早在元初就已修建。其師儒、“棟宇之隆、籩豆之列”,亦夠“觀美”。但其“雅樂、禮器、典籍”則是校官董昱從江南運來的。從此亦可見到江南對上都廟學的支援。

    與此同時,上都里巷亦有人延師教授儒學。如晉寧人王佐,“從父居上都,教授里巷。不與時俯仰”。

    蒙古蔑兒乞氏馬札兒合,留守上都時期,聞吳直方名,“延而與之語,大悅,以為南陽諸葛孔明,亦不是過。因聘入賓館,使教其二子,長則中書右丞相脫脫,次則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公(吳直方)遂留德王(馬札兒合)家”。脫脫為中書右丞相時期,“悉更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法”,“又開經筵,遴選儒臣以勸講”,“中外翕然稱為賢相”。這與當時吳直方對脫脫“知無不言”,脫脫對吳直方之方“無不行”分不開的。史稱“脫脫入相中書。國有大政令,多咨先公(指吳直方)而后行。先公每引古義告之,言無不聽”,“天下翕然比后至元之治于前至元,公(吳直方)之功居多”。江南儒臣吳直方對元上都朝政的影響由此可以概見。

    在元上都,佛教寺院建筑時間比較早的為開平城東北的大龍光華嚴寺。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江南后,曾將明州(今浙江寧波市)阿育王山廣利禪寺所收藏的“釋迦如來真身舍身寶塔”,迎往北方。除安置于“內苑之萬歲山”和大都之圣壽萬安諸大剎外,還于上都之龍光華嚴寺安置。由此亦可見到江南和元上都佛教文化的交流。

    上都道教的宮觀,見諸記載的有崇真萬壽宮、長壽宮、壽寧宮、大一宮等。其中崇真宮就是為主持江南諸路道教的張宗演的弟子張留孫修建的。居住在崇真宮的道教首領,也樂于與當時的文人學士往來,當時在過上都崇真宮的文人學士常把崇真宮作為住宿或游賞聚會之地,寫下了不少關于上都崇真宮的詩篇。如揭傒斯寫有《題上都崇真宮陳真人屋壁李學士所畫墨竹》。馬祖常有《崇真宮西犁花》。迺賢《次上都崇真宮呈同游諸君子》所寫的“琳宮多良彥,休駕得棲泊。清尊置美酒,展席共歡酌。彈琴發(fā)幽懷,擊筑詠新作”。簡直把上都崇真宮寫成文化活動中心了。這是元世祖忽必烈平定南宋,實現(xiàn)南北大一統(tǒng)之前不可能有的。

    總之,元上都是根據元朝最高統(tǒng)治者忽必烈的政治、軍事和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草原城市,并無牢靠的經濟基礎。忽必烈滅亡南宋,實現(xiàn)南北大統(tǒng)一,為元上都開平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空前有利條件。一旦元朝南北大統(tǒng)一遭到破壞,因元朝南北大統(tǒng)一而得到經濟空前大發(fā)展的元上都,必然隨之而衰落。

     

     

    1.《金史》卷96《梁襄傳》。

    2. 張星瑯譯《馬可波羅游記》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九月初版第13頁,第125頁,第126頁;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記》上冊,第七四章《上都城》。

    3.《近光集》卷1《詐馬行》;《元詩選》初集三《詐馬行并序》,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859頁。

    4. 楊允孚《灤京雜詠》上。

    5. 以上有“”者,參《元史》卷4《世祖紀一》中統(tǒng)二年九月辛末;卷6《世祖紀三》至元二年五月庚寅;卷7《世祖紀四》至元七年五月丙辰條;卷12《世祖紀九》至元二十年七月丙子條。

    6. 陳高華、史衛(wèi)民著《元上都·引言》。

    7.《道園學古錄》卷18《賀丞相墓志銘》。

    8.《道園學古錄》卷13《上都留守賀勝廟碑》。

    9.《清容居士集》卷16《開平十詠》。

    10.《元史》卷179《賀勝傳》;《道園學古錄》卷18《賀丞相墓志銘》。

    11.《元史》卷99《兵志二》。

    12.《元史》卷16《世祖紀十三》。

    13.《元史》卷17《世祖紀十四》。

    14.《元史》卷100《兵志三·腹里所轄軍民屯田》。

    15.《金史》卷96《梁襄傳》。

    16.宋本:《上京雜詩》,《永樂大典》卷7702

    17.《元詩選》初集二,戊集《和胡士恭灤陽納缽即事韻》第1425頁。

    18.《元史》卷35《文宗紀四》至順二年五月。

    19.《元史》卷136《拜住傳》。

    20.《元史》卷100《兵志三·馬政》。

    21.《大元馬政記》。

    22.《元詩選》初集一,丙集《石田集·上京翰苑書懷三首》第697頁。

    23.《元詩選》初集三,丙集《伯溫扈從詩》第1871頁。

    24.《圭塘小稿》卷2《應制天馬歌》。

    25.《元文類》卷42《經世大典序錄·工典總敘》。

    26.《大元氈罽工物記》。

    27.《危太樸集》卷10《上都分學書目序》。

    28.《道園學古錄》卷13《上都留守賀勝廟碑》。

    29.《秋澗集》卷92《保李提學昌道狀》。

    30.《宋文憲公全集》卷41《吳直方行狀》。

    31.《滋溪文稿》卷2《上都廟學碑陰記》。

    32.《元史》卷194《王佐傳》。

    33.《宋文憲公全集》卷41《吳直方行狀》。

    34.《元史》卷138《脫脫傳》。

    35.《宋文憲公全集》卷41《吳直方行狀》。

    36.《宋文憲公全集》卷35《集賢大學士吳公記》。

    37.《宋文憲公全集》卷41《吳直方行狀》。

    38.《金華文集》卷8《阿育王山廣利禪寺承恩閣碑》。

    39.《楊偈斯全集》卷4。

    40.《石田集》卷2。

    41.《金臺集》卷2。

    (作者:內蒙古自治區(qū)社會科學院)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 (專稿)元朝南北大統(tǒng)一與元上都經濟文化的空前發(fā)展
  •   要:位于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是元朝的創(chuàng)建者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時確定的首都。元上都開平府所在的金蓮川地區(qū),在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建都之前是所謂“五谷不殖,郡縣難建”的“極邊荒棄之地”。1251年(蒙哥汗元年)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遂南駐金蓮川之地,在這里開設金蓮川幕府。中統(tǒng)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位稱帝,開平遂由原來忽必烈開府金蓮川之地一躍而成為忽必烈即位稱帝的都城。在忽必烈即位的最初幾年,開平城就是他君臨天下,“形勢尤重于大都(今北京)”的主要都城。中統(tǒng)四年(1263年),開平府加號上都。次年,改燕京為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在中都東北興建新城,九年改中都為大都,定為首都。上都從此遂成為皇帝避暑的陪都。每年初夏至秋末,皇帝與隨行百官有半年在此處理國政。前來朝見的各國使節(jié)、宗王藩戚和從事商品活動的商人云集上都,使上都不僅成為夏季全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而且也成為當時世界矚目的草原上國際性大都會。

     

    關鍵詞:元朝南北大統(tǒng)一   元世祖忽必烈   金蓮川   元上都開平

     

    到過元上都的意大利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著重講述上都城是一座“又大又富的城市”,城內有一大理石構成的極大地皇宮,“所有殿室皆涂以黃金”。此外尚有別一宮殿,純以竹莖為之,亦皆涂金。蒙古大汗在上都居住時,或居大理石宮或居竹宮。并說:材料完全用竹子做成的“竹宮”,“宮房的頂,也是竹子做成的”。這些竹子,“皆寬過三掌,長十步至十五步不等”。用“這些竹子做出來的瓦,皆極厚極大”。如此長而厚大的竹子,肯定不是出自北方上都地區(qū),而是從南方運來的。周伯琦的《詐馬行》詩序中說道每年六月吉日在上都舉行的‘詐馬筵’,“大宴三日酣群驚”,“九州水陸千官供”。楊允孚的《灤京雜詠》亦提到上都御膳用的“嘉魚貢自黑龍江,西域葡萄酒更良;南土至奇夸夙髓,北陲異品是黃羊”。詩后有注:“黑龍江,即哈八都魚也;夙髓,茶名;黃羊,北方所產,御膳用”。這都說明,如果沒有元朝南北大統(tǒng)一,沒有來自全國東南西北“水陸千官”的供奉和物資交流,根本不可能有元上都的繁榮。

    為了滿足元朝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生活需要,促進商品流通,從中統(tǒng)二年起,忽必烈就在開平置“和糴所”。至元二年五月,又“敕上都商稅、酒醋諸課毋征。”至元七年五月,又以“上都地里遙遠,商旅往來不易,特免收稅以優(yōu)之?!敝猎昶咴?,又令“上都商稅六十分取一”。這都是因為上都是“根據元代統(tǒng)治者的生活需要和政治需要建造起來的,并非地區(qū)發(fā)展的自然結果”。因此,地處北陲的上都各級官府所需用的各種物資,包括“谷粟布帛以至纖磨奇異之物,皆自遠至。宮府需用萬端,而吏得以取具無闕者,則商賈之資也”。而這些“谷粟布帛以至纖靡奇異之物”,其中特別是上都所需的大宗糧食(谷粟),主要都是忽必烈統(tǒng)一南宋之后,從南方運至上都的。

    由于元朝對來上都經商的人采取優(yōu)惠政策,因而各種“奇貨用物,本末纖鉅,莫不畢至,充溢盛大”,上都也因此“以稱名都焉”。袁桷曾描述過上都的市場情況:“煌煌千賈區(qū),奇貨耀出日。方言互欺詆,粉澤變初質。開張通茗酪,談笑合膠漆。憶昔關市寬,崇墉積如铚。梯航際窮發(fā),均輸乃疏術”。特別是賀勝代其父為上都留守,兼本路都總管、開平府尹時,優(yōu)待商賈,抑制豪強,故來藏市者,沛然日增,以稱京城之盛。

    地處高寒的元上都地區(qū),不利于農業(yè)種植。為了供應軍需用糧,元朝曾在上都一再推行軍屯。如至元二十五年,那海那的以漢軍一萬人,直都所立虎賁司,經營屯田。至元二十八年二月,又以上都虎賁士二千人屯田,官給牛具農器。二十九年十一月,從樞密院奏:木八剌沙在“上都屯田二年有成,擬增軍千人”。就在這一年,上都地區(qū)“凡立二十四屯,于上都置司,為軍三千人,佃戶七十九,為田四千二百二頃七十九畝”。不只是在上都地區(qū)有了屯田,而且封建租佃關系也在這里發(fā)展起來了。這與元世祖忽必烈建都開平以前,這里是所謂“五谷不殖,郡縣難建”的“極邊荒棄之壤”,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此同時,上都城外也有了經營農業(yè)的“人家”。元人宋本詩云:“臥龍岡外有人家,不識江南早稻花。種出磧中新粟賣,晨吹頓頓飯連沙”。貢師泰的《和胡士恭灤陽納缽即事韻》云:“醫(yī)麥花深野韭肥,烏桓城下客行稀”。烏桓城,即桓州城,漢時,烏桓族曾游牧于此,故名?!对贰酚涊d:“桓州民以種麥獻,詔賜幣帛二匹,慰遣之”。察罕腦兒之地,入夏則“種粟、黍”。說明上都地區(qū)已知種粟、黍和蕎麥了。

    元上都所在的金蓮川一帶,水草豐美,極利畜牧,元世祖時,設立太仆寺,專門“典掌御位下,大斡耳朵馬”。其牧馬之地,共十四年,上都地區(qū)即其中之一。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拘刷馬匹,總計刷到馬一十萬二千匹,赴上都交納的馬就有八萬匹。馬祖常的《上京翰匹書懷三首》就有“谷量(一作深)牛馬煙霞錯,天險山河海岱齊”句。周伯琦的《扈從紀行詩》亦有“朔方戎馬最,芻牧馬群肥”之語。許有生《應制天馬歌》詠道:“水德正色在朔方,物產雄偉馬最良,用原引龁幾萬萬,不以數計以谷量”。雖然文人們的筆下,難免夸張,但由經亦可窺見包括上都在內的北方地區(qū)養(yǎng)馬盛況。

    元上都官手工業(yè)的種類很多,主要是為蒙古統(tǒng)治階級因為統(tǒng)治需要和生活需要而設置的宮苑、官府、倉庫、城郭、皮工、橋梁、河渠、郊廟、僧寺、道宮、廬帳、兵器、鹵簿、玉工、金工、木工、搏埴之工、石工、絲枲、皮工、氈罽、面塑等類。其中氈罽業(yè)較為突出,不但產量高,質量精美,而且花色品種也多。這一方面是因為蒙古貴族進入中原后,對氈罽的需用量越來越大,諸如“蒙車”、“籍地”以及“鋪設、障蔽之需,咸以之。故諸司、寺、監(jiān)、歲有定制,以給用焉”。另一方面,就是因為蒙古族人民在世代相傳的游牧生活中,對于制作氈罽特別擅長之故。

    元世祖忽必烈平定南宋,實現(xiàn)南北大統(tǒng)一之后,不但使元上都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同時也使其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

    分教國子生于上都的“上都分學”,地處孔子廟西北,遠絕塵囂,讀書環(huán)境很好,但“書最難致。昔賀涇陽王(即賀勝)為(上都)留守,嘗遣教授董君買書吳中,藏于學宮,刻書目于石,文臣之嗜學者往往假讀之”。上都分學“亦假其書”。上都留守賀勝,曾師事許衡,通經傳大義,對儒學頗有造詣。當他為上都留守兼本路總管、開平府尹時期,還曾在上都“廣學校,延師儒以設教,身率而勵之”,極力提倡儒學。不僅使儒學在上都廣為傳播;同時使遠在南方“吳中”(指今江浙一帶)的書籍也得以運至上都供人閱讀。這顯然有利于元上都地區(qū)文化的發(fā)展。

    元朝在上都地區(qū)還設置有“提舉學校官”?!敖浢餍行蕖薄ⅰ皩W富才優(yōu)”的濟南人李師圣就曾為“上都路提舉學校官”。超授集賢直學士的婺州浦江(今屬浙江)人吳直方曾于“泰定元年奉省檄為上都儒學正”。

    元代各地和大都、上都均有“廟學”。“廟”即孔子廟,亦稱文廟;“學”即學校,亦稱“黌(通橫,學也)宮”。元代廟學是儒學教育的主要形式,上都廟學早在元初就已修建。其師儒、“棟宇之隆、籩豆之列”,亦夠“觀美”。但其“雅樂、禮器、典籍”則是校官董昱從江南運來的。從此亦可見到江南對上都廟學的支援。

    與此同時,上都里巷亦有人延師教授儒學。如晉寧人王佐,“從父居上都,教授里巷。不與時俯仰”。

    蒙古蔑兒乞氏馬札兒合,留守上都時期,聞吳直方名,“延而與之語,大悅,以為南陽諸葛孔明,亦不是過。因聘入賓館,使教其二子,長則中書右丞相脫脫,次則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公(吳直方)遂留德王(馬札兒合)家”。脫脫為中書右丞相時期,“悉更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法”,“又開經筵,遴選儒臣以勸講”,“中外翕然稱為賢相”。這與當時吳直方對脫脫“知無不言”,脫脫對吳直方之方“無不行”分不開的。史稱“脫脫入相中書。國有大政令,多咨先公(指吳直方)而后行。先公每引古義告之,言無不聽”,“天下翕然比后至元之治于前至元,公(吳直方)之功居多”。江南儒臣吳直方對元上都朝政的影響由此可以概見。

    在元上都,佛教寺院建筑時間比較早的為開平城東北的大龍光華嚴寺。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江南后,曾將明州(今浙江寧波市)阿育王山廣利禪寺所收藏的“釋迦如來真身舍身寶塔”,迎往北方。除安置于“內苑之萬歲山”和大都之圣壽萬安諸大剎外,還于上都之龍光華嚴寺安置。由此亦可見到江南和元上都佛教文化的交流。

    上都道教的宮觀,見諸記載的有崇真萬壽宮、長壽宮、壽寧宮、大一宮等。其中崇真宮就是為主持江南諸路道教的張宗演的弟子張留孫修建的。居住在崇真宮的道教首領,也樂于與當時的文人學士往來,當時在過上都崇真宮的文人學士常把崇真宮作為住宿或游賞聚會之地,寫下了不少關于上都崇真宮的詩篇。如揭傒斯寫有《題上都崇真宮陳真人屋壁李學士所畫墨竹》。馬祖常有《崇真宮西犁花》。迺賢《次上都崇真宮呈同游諸君子》所寫的“琳宮多良彥,休駕得棲泊。清尊置美酒,展席共歡酌。彈琴發(fā)幽懷,擊筑詠新作”。簡直把上都崇真宮寫成文化活動中心了。這是元世祖忽必烈平定南宋,實現(xiàn)南北大一統(tǒng)之前不可能有的。

    總之,元上都是根據元朝最高統(tǒng)治者忽必烈的政治、軍事和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草原城市,并無牢靠的經濟基礎。忽必烈滅亡南宋,實現(xiàn)南北大統(tǒng)一,為元上都開平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空前有利條件。一旦元朝南北大統(tǒng)一遭到破壞,因元朝南北大統(tǒng)一而得到經濟空前大發(fā)展的元上都,必然隨之而衰落。

     

     

    1.《金史》卷96《梁襄傳》。

    2. 張星瑯譯《馬可波羅游記》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九月初版第13頁,第125頁,第126頁;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記》上冊,第七四章《上都城》。

    3.《近光集》卷1《詐馬行》;《元詩選》初集三《詐馬行并序》,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859頁。

    4. 楊允孚《灤京雜詠》上。

    5. 以上有“”者,參《元史》卷4《世祖紀一》中統(tǒng)二年九月辛末;卷6《世祖紀三》至元二年五月庚寅;卷7《世祖紀四》至元七年五月丙辰條;卷12《世祖紀九》至元二十年七月丙子條。

    6. 陳高華、史衛(wèi)民著《元上都·引言》。

    7.《道園學古錄》卷18《賀丞相墓志銘》。

    8.《道園學古錄》卷13《上都留守賀勝廟碑》。

    9.《清容居士集》卷16《開平十詠》。

    10.《元史》卷179《賀勝傳》;《道園學古錄》卷18《賀丞相墓志銘》。

    11.《元史》卷99《兵志二》。

    12.《元史》卷16《世祖紀十三》。

    13.《元史》卷17《世祖紀十四》。

    14.《元史》卷100《兵志三·腹里所轄軍民屯田》。

    15.《金史》卷96《梁襄傳》。

    16.宋本:《上京雜詩》,《永樂大典》卷7702。

    17.《元詩選》初集二,戊集《和胡士恭灤陽納缽即事韻》第1425頁。

    18.《元史》卷35《文宗紀四》至順二年五月。

    19.《元史》卷136《拜住傳》。

    20.《元史》卷100《兵志三·馬政》。

    21.《大元馬政記》。

    22.《元詩選》初集一,丙集《石田集·上京翰苑書懷三首》第697頁。

    23.《元詩選》初集三,丙集《伯溫扈從詩》第1871頁。

    24.《圭塘小稿》卷2《應制天馬歌》。

    25.《元文類》卷42《經世大典序錄·工典總敘》。

    26.《大元氈罽工物記》。

    27.《危太樸集》卷10《上都分學書目序》。

    28.《道園學古錄》卷13《上都留守賀勝廟碑》。

    29.《秋澗集》卷92《保李提學昌道狀》。

    30.《宋文憲公全集》卷41《吳直方行狀》。

    31.《滋溪文稿》卷2《上都廟學碑陰記》。

    32.《元史》卷194《王佐傳》。

    33.《宋文憲公全集》卷41《吳直方行狀》。

    34.《元史》卷138《脫脫傳》。

    35.《宋文憲公全集》卷41《吳直方行狀》。

    36.《宋文憲公全集》卷35《集賢大學士吳公記》。

    37.《宋文憲公全集》卷41《吳直方行狀》。

    38.《金華文集》卷8《阿育王山廣利禪寺承恩閣碑》。

    39.《楊偈斯全集》卷4。

    40.《石田集》卷2

    41.《金臺集》卷2。

    (作者:內蒙古自治區(qū)社會科學院)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