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dāng)前位置: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  /  數(shù)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0年  /  第六期

第六期

  • (專稿)話說禮教
  •   說道儒家學(xué)說,人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仁。一部《論語》通篇不過仁義二字。的確,行仁政是孔子和孟子的一貫主張,而行仁政必須以禮治國,這是儒家最高社會理想。仁只是一面旗幟,一個標(biāo)語,使仁從道德概念轉(zhuǎn)化為政治實踐的是禮??鬃用鞔_地說:“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孔子認為孝是仁的基礎(chǔ),“孝弟也者,其仁之本輿!”《論語·學(xué)而》而孝正是禮的大端。可見無論從治國的角度,還是從修身的角度,禮都是仁的核心。管子認為禮義廉恥是維持國家的四根支柱,禮為首,是最根本的東西。儒家治國之道是禮樂刑政,禮仍居首位。那么禮究竟是什么?孔子為什么把禮看得那么重要?禮教在中國封建社會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下面我們對此做一番研究。

      《中國大百科全書》2004版關(guān)于禮的解釋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奴隸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xiàn),是維護宗法與等級制度的上層建筑及與之相適應(yīng)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jié)儀式。作為道德規(guī)范,它是奴隸主貴族及封建地主階級一切行為的準則”。禮包括三個層次的內(nèi)容,一是關(guān)于祭祀鬼神的規(guī)范,二是關(guān)于邦國之間、君臣之間關(guān)系的規(guī)范,三是關(guān)于家庭、社會倫理關(guān)系的規(guī)范。換一個角度看,禮表現(xiàn)為三種形態(tài),即宗法等級制度、社交儀式、婚喪祭祀典則。禮治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再具體地說,就是以孝治天下。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汲?,父父,子子”。《論語·顏淵》在孔子看來,國和家是不可分離的。國是放大的家,家是微縮的國。治國與治家同理同法,治國先治家,家治,國無不治。怎么治家?就是樹立父親的絕對權(quán)威。一個家庭或家族中,父權(quán)高于一切,妻子兒女只有俯首聽命的份。即使父親死了,兒子也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要“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絕對領(lǐng)導(dǎo)加絕對服從,這個家就平安無事了。把這套做法移植到朝廷,君就是父,臣就是子,父命子從,父慈子孝,這不就天下大治了嗎?所以齊景公對孔子的回答十分贊同,說:“對呀!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即使糧食很多,我能吃上嗎?”禮的作用就是把君臣父子之間的絕對主從關(guān)系確定下來并使之天經(jīng)地義??鬃雨P(guān)于禮的思想被后人加工提煉,變成封建統(tǒng)治者的不二法門,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叭V”加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就是所謂的禮教,或稱禮法。這套說教成為封建專制制度的理論基礎(chǔ)和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工具,在中國延續(xù)了二千多年。

      翻開儒家經(jīng)典,關(guān)于禮的記載最為繁冗?!对姟?、《書》、《易》、《禮》、《樂》、《春秋》六經(jīng),禮的篇幅最大,分為《周禮》、《儀禮》、《禮記》三部著作,其中《儀禮》一書內(nèi)容極其繁瑣,枯燥乏味,難以卒讀。就連以孔孟繼承人自居的韓愈也說:“余嘗苦《儀禮》難讀,又其行于今者蓋寡,于今誠無所用之?!雹僭诳鬃訒r代,儒家崇尚禮樂的主張曾受到批判。老子把禮看作是擾亂天下的禍首:“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雹谇f子的態(tài)度溫和了許多,他說:“本在于上,末在于下;…禮法度數(shù),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蛱斓刂辽褚樱凶鸨跋群笾?,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xiāng)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③莊子肯定禮別尊卑的作用,但認為禮只是治國之具,而非致治之本。批評不僅來自不同學(xué)派,儒家內(nèi)部也有持反對意見者?!墩撜Z·八佾》記載,子貢認為周朝流傳下來的每月初一殺羊祭祖廟的習(xí)俗早已過時,諸侯并不親臨祭祖,又何必濫殺牲靈呢?準備革除這一陋習(xí)??鬃哟鬄椴粷M,對子貢說:“你呀!你不忍心殺羊,我不忍心喪失禮。”當(dāng)時的諸侯對禮教也不感興趣,《論語·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問陳(陳同陣,指布陣)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指宗廟祭祀)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xué)也?!毙l(wèi)靈公聽了這番話,對孔子敬而遠之??鬃由畹拇呵飼r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期,這個時期最顯著的特點是所謂的“禮崩樂壞”,實質(zhì)上就是西周宗法等級制度被打亂。由此可見禮樂制度在階級社會中的基礎(chǔ)作用。禮制中最遭人詬病的是守孝三年的喪禮陳規(guī)。《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則親疏貴賤之節(jié),而弗可損益也?!暾?,…所以為至痛極也。斬衰苴杖,居倚廬,食粥,寢苫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哀痛未盡,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斷之者,豈不送死者有已,復(fù)生有節(jié)哉?…故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謂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鬃釉唬骸由?,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達喪也?!彼^“稱情而立文,”是說三年之喪是根據(jù)人們表達哀思的需要而立下的規(guī)矩,是不可更改的制度,是最能體現(xiàn)人道的典則,是自古就有且天下通行的慣例。這三年之喪(實際為兩年零一個月),不僅是時間的要求,還有行為的規(guī)定,即身穿粗麻做的不縫邊幅的孝服,住在死者墳頭搭建的草棚里,睡覺時頭枕土塊,睡在草墊子上,一日三餐只能喝粥,還要整天哭喪著臉,作出痛不欲生的樣子。試想這樣的生活與死囚坐牢有何區(qū)別,更想不出什么樣的孝子賢孫能具備這樣的“人情”!如此不近人情的荒唐習(xí)俗,居然稱之為“人道之至文者也”,真是虛偽矯情。既然不近人情,也就難以實現(xiàn)??鬃拥膶W(xué)生宰我就曾當(dāng)面詰難老師:“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儒家教學(xué)生“禮、樂、書、數(shù)、射、御”六藝,禮樂為主。宰我認為,服三年之喪,禮也荒廢了,樂也失傳了,豈不是誤人子弟?守一年的孝就可以了??鬃訜o法正面回答這個尖銳的問題,便從側(cè)面反問宰我:“(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大米飯,穿好衣服,你能心安嗎?”宰我回答:“能?!笨鬃由鷼獾卣f:“那你就去做好了!君子服喪期間,吃美食也不覺得香,聽音樂也不覺得快樂,住在家里也不覺得安穩(wěn)。你能心安理得,就那樣干好了!”宰我走后,孔子罵道:“予(宰我)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④墨家崇尚節(jié)儉,反對厚葬久喪?!赌印芬粫杏幸黄獙iT討論這個問題。墨子說:“古圣王制為埋葬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三領(lǐng),足以覆惡。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绖t既已葬矣,生者必?zé)o久哭,而疾而從事,人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鄙讨芤院螅瑔试嶂Y日益繁瑣奢侈,“王公大人有喪者,曰棺槨必重,(雙重棺木,外面的叫做槨,里面的叫做棺)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T侯死者,虛車府,然后金玉珠璣比乎身,綸組節(jié)約,車馬藏乎壙,又必多為屋幕,鼎鼓幾梴壺濫,戈劍羽毛齒革,寢而埋之…”。墨子感嘆:上行下效,如果貧賤人家死了人,還不傾家蕩產(chǎn)!這些只是浪費財物,還有用活人殉葬,多者數(shù)百人,少者數(shù)人,那就是滅絕人道了。厚葬之后是久喪,守墓者必須披麻戴孝,嚎啕不止,“處倚廬,寢苫枕塊”,這還不夠,還要故意挨餓受凍,讓自己面無人色,虛弱不堪,“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這樣的狀態(tài)要維持三年。假使大家都效法這樣的仁義之行、孝子之事,那君主就不能理政,大臣就不能上朝,百官不能供職,百工不能制作,農(nóng)不能耕,士不能仕,此乃亂國敗家之道,哪里是什么“圣王之道”!齊國宰相晏嬰也不贊同厚葬久喪以及儒家的繁文縟禮。《晏子春秋》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仲尼之齊,見景公,景公說(悅)之,欲封之以爾稽(地名),以告晏子。晏子對曰:‘不可。彼浩裾自順,不可以教下;好樂緩于民,不可使親治;立命而建事,不可守職;厚葬破民貧國,久喪循哀費日,不可使子民;行之難者在內(nèi),而傳之者無其外,故異于服,勉于容,不可以道眾而馴百姓。自大賢之滅,周室之卑也,威儀加多,而民行滋??;聲樂繁充,而世德滋衰。今孔丘盛聲樂以侈世,飾弦歌鼓舞以聚眾徒,繁登降之禮、趨翔之節(jié)以觀眾,博學(xué)不可以儀世,勞思不可以補民,兼壽不能殫其數(shù),當(dāng)年不能究其禮,積財不能贍其樂,繁飾邪術(shù)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愚其民。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不可以導(dǎo)民。今欲封之,以移齊國之俗,非所以導(dǎo)眾存民也’?!标套诱J為,儒者以禮儀相標(biāo)榜,矜持倨傲,不可為世范;以音樂為娛樂,使人民怠惰,不可使親民;以天命為依據(jù),行為迂腐,不可能盡職守責(zé);厚葬久喪,虛費財物,使國家貧弱,人民破產(chǎn),不可以為官;奇裝異服,修飾容貌,駭世驚俗,不可以教育民眾。儒家鼓吹的繁瑣禮儀,聲樂技藝,都是與世無補、勞民傷財之事,不利于治理國家,整齊風(fēng)俗。有趣的是,晏子一方面批評禮制,另一方面又在遵行禮制?!熬肮嬀茢?shù)日而樂,釋衣冠,自鼓缶,…公曰:‘趣駕迎晏子?!套映灾?,受觴再拜。公曰:‘寡人甚樂此樂,欲與夫子共之,請去禮?!套訉υ唬骸赃^矣!群臣皆欲去禮以事君,嬰恐君子之不欲也。今齊國五尺之童子,力皆過嬰,又能勝君,然而不敢亂者,畏禮也。上若無禮,無以使其下;下若無禮,無以事其上?!酥再F于禽獸者,以有禮也。…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故禮不可去也?!唬骸啤U堃滓赂锕?,更受命’?!雹荨瓣套泳雨袒缸又畣?,粗衰,斬,苴绖帶,杖,菅屨,食粥,居倚廬,寢苫,枕草?!雹揸套拥男袨榱羁鬃哟鬄橘澷p,認為晏子知禮。由此可以看出,晏子反對的是禮制中冗雜無用的細節(jié)和不利于國計民生的內(nèi)容,而堅持禮制中合理有用的部分,這一點與莊子觀點一致。西漢淮南王劉安延攬?zhí)煜虏趴?,治學(xué)論道,撰著鴻篇巨制《淮南子》。作者站在道家立場,對儒家禮義之說提出批評:“率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性失然后貴仁,道失然后貴義。是故仁義立而道德遷矣,禮樂飾則淳樸散矣,是非形則百姓眩矣,珠玉尊則天下爭矣?!蚨Y者所以別尊卑,異貴賤;義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際也。今世之為禮者,恭敬而忮(外恭內(nèi)忌);布施而德(施恩求報)。君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則失禮義之本也?!Y者實之文也,仁者恩之效也?!Y不過實,仁不溢恩,治世之道也。夫三年之喪,是強人所不及也,而以偽輔情也?!耪叻遣恢鄙禈勥€之禮也,…以為曠日煩民而無所用;故制禮足以佐實喻意而已矣。古者非不能陳鐘鼓,盛管簫,揚干戚,奮羽旄,以為費財亂政;制樂足以合歡宣意而已,…義者循理而行宜也,禮者體情制文者也。…曰禮義足以治天下,此未可與言術(shù)也。所謂禮義者,五帝三王之法籍,風(fēng)俗一世之跡也?!雹邧|晉大學(xué)者葛洪認為“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又說“禮樂者,儒之末也。所以貴儒者,以其移風(fēng)易俗,不唯揖讓與盤旋也?!雹?/SPAN>

      對禮的起源、意義、作用做出全面闡述的是儒家集大成者荀子。荀子對禮教推崇備至,在勸學(xué)篇中反復(fù)強調(diào)學(xué)禮的重要:“學(xué)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xué)至乎禮而止矣?!事《Y,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痹谛奚砥兄赋龆Y與修身的關(guān)系:“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安知禮之為是也?”為了說明禮在修身治國中的價值和作用,荀子專門作了一篇《禮論》,開頭便說:“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识Y者,養(yǎng)也。芻豢稻粱,五味調(diào)香,所以養(yǎng)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yǎng)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yǎng)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yǎng)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第幾筵,所以養(yǎng)體也?!蛹鹊闷漯B(yǎng),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识Y,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禮者,人道之極也。…禮者,以財物為用,以貴賤為文,以多少為異,以隆殺為要。”這段論述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與精髓。儒家把禮奉為維持社會秩序的最高準則,稱之為人道之極,并把禮上升到天道的高度,描繪成宇宙精神的產(chǎn)物:“是故夫禮,必本于大(太)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雹崤c老子尊崇的道同樣至高無上。所以儒家思想后來發(fā)展成為禮教,道家思想后來發(fā)展成為道教。如同黃河與長江代表中國地理文化一樣,禮教與道教代表中國思想文化,是中華政治文明的兩大源頭。《禮記》對禮與治國的關(guān)系作了這樣的比喻:“禮之與正國也,猶衡(秤桿)之有輕重也,繩墨之于曲直也,規(guī)矩之于方圓也?!庇终f:“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庇媒裉斓脑捳f,就是禮的存廢直接關(guān)系國家的興亡。無怪乎孔子聽說魯國大夫季氏家里歌舞妓的人數(shù)超過禮的限制,勃然大怒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并不否認政令和刑法的作用,不過在孔子看來,這只是低級的、輔助性的手段,以道德感化,用禮教規(guī)范,才是管理民眾的上策?!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币馑际钦f,讓民眾因害怕刑罰而不敢犯法,不如讓民眾因犯罪可恥而不愿犯法。子路曾經(jīng)問孔子:“衛(wèi)國等著您去執(zhí)政,您準備首先做什么?”孔子毫不猶豫地說:“必也正名乎!”子路認為老師迂腐,孔子解釋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薄墩撜Z·子路》孔子所謂正名,就是糾正被搞亂的名分。名分是什么?就是禮所規(guī)定的尊卑等級。前面提到魯國季氏的行為,就是逾越名分,名分亂,則國家亂,治國要從正名入手。換句話說,推行禮樂是治國的頭等大事。事天事地事祖是禮的三大要素,三個要素都包括在祭禮中,所以祭禮在禮教中占很大比重?!胺仓稳酥?,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蚣烙惺畟愌桑阂娛鹿砩裰姥?,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差異)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眴识Y僅次于祭禮,兩者又緊密聯(lián)系,祭禮是喪禮的延續(xù)?!靶⒆又掠H有三道焉,生(活著)則養(yǎng),沒(死后)則喪(治喪),喪畢則祭?!薄抖Y記·祭統(tǒng)》十倫中的第一條就是事鬼神,喪畢則祭是事鬼,祭祀天地山川土谷是事神。禮別尊卑的本質(zhì)在祭祀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在儒家經(jīng)典中,禮樂常常并提,樂的地位僅次于禮??鬃右簧俨浑x身,對古代宮廷音樂如癡如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雹饪鬃犹兆碛诠糯魳罚粌H僅出于個人愛好,而是把音樂作為治理國家的工具加以推崇?!抖Y記·樂記》對禮樂關(guān)系作了這樣的論述:“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瓨氛邽橥?,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樂由中出,禮自外作,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饔谔斓?,然后能行禮樂也?!笨鬃诱f:“禮者,理也;樂者,節(jié)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jié)不作。達于禮而不達于樂,謂之素;達于樂而不達于禮,謂之偏。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君子立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 由此看來,禮樂不僅是治國的法寶,而且是君王南面稱尊的資本:“禮者君之大柄也,” “制禮作樂”是興邦安民的根基,禮樂完備是天下太平的象征??鬃优囵B(yǎng)學(xué)生的目標(biāo)是讀書做官,方法是修身齊家,修身有六藝,禮樂為核心??鬃釉陶d兒子孔鯉說:“不學(xué)《詩》,無以言,不學(xué)禮,無以立?!薄熬釉唬憾Y樂不可斯須去身?!瓨芬舱撸瑒佑趦?nèi)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nèi)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慢易焉。” 做官就要治民,治民就要有威嚴,讓人敬畏;修習(xí)禮樂,舉止高貴,儀容莊嚴,讓百姓心生敬畏,不敢不從,這就是禮樂修身的好處。禮經(jīng)還講到禮與仁義的關(guān)系:“仁者,人也,親親(愛敬父母)為大;義者,宜也,尊賢(師長)為大。親親之殺(層次),尊賢之等(級別),禮所生也。就是說,最大的仁是孝敬父母,最大的義是尊從師長,對父親的愛敬與對母親的愛敬是有先后和差別的,對親族的親情也因輩分和親疏的不同而有差別;對老師、長輩及地位高的人都要尊敬,而尊敬的程度則因人而異,對此作出明確規(guī)定就是禮。從這個意義上說,仁和義是由禮產(chǎn)生的,不按照禮的要求去做,既使能孝親敬長,也是不可取的。

     

        注釋:

          韓愈《讀儀禮》

          《老子》第三十八章

          《莊子》天道第十三

          《論語·陽貨》

          《晏子春秋》卷七

          《晏子春秋》卷五

          《淮南子》卷十一齊俗訓(xùn)

          《抱樸子》卷七、卷十

          《禮記·禮運》

          《論語·述而》

          《禮記·仲尼燕居》

          《禮記·禮運》

          《禮記·樂記》

               (作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研究室)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專稿)話說禮教
  •   說道儒家學(xué)說,人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仁。一部《論語》通篇不過仁義二字。的確,行仁政是孔子和孟子的一貫主張,而行仁政必須以禮治國,這是儒家最高社會理想。仁只是一面旗幟,一個標(biāo)語,使仁從道德概念轉(zhuǎn)化為政治實踐的是禮。孔子明確地說:“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薄墩撜Z·顏淵》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孔子認為孝是仁的基礎(chǔ),“孝弟也者,其仁之本輿!”《論語·學(xué)而》而孝正是禮的大端??梢姛o論從治國的角度,還是從修身的角度,禮都是仁的核心。管子認為禮義廉恥是維持國家的四根支柱,禮為首,是最根本的東西。儒家治國之道是禮樂刑政,禮仍居首位。那么禮究竟是什么?孔子為什么把禮看得那么重要?禮教在中國封建社會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下面我們對此做一番研究。

      《中國大百科全書》2004版關(guān)于禮的解釋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奴隸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xiàn),是維護宗法與等級制度的上層建筑及與之相適應(yīng)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jié)儀式。作為道德規(guī)范,它是奴隸主貴族及封建地主階級一切行為的準則”。禮包括三個層次的內(nèi)容,一是關(guān)于祭祀鬼神的規(guī)范,二是關(guān)于邦國之間、君臣之間關(guān)系的規(guī)范,三是關(guān)于家庭、社會倫理關(guān)系的規(guī)范。換一個角度看,禮表現(xiàn)為三種形態(tài),即宗法等級制度、社交儀式、婚喪祭祀典則。禮治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再具體地說,就是以孝治天下。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臣臣,父父,子子”?!墩撜Z·顏淵》在孔子看來,國和家是不可分離的。國是放大的家,家是微縮的國。治國與治家同理同法,治國先治家,家治,國無不治。怎么治家?就是樹立父親的絕對權(quán)威。一個家庭或家族中,父權(quán)高于一切,妻子兒女只有俯首聽命的份。即使父親死了,兒子也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要“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絕對領(lǐng)導(dǎo)加絕對服從,這個家就平安無事了。把這套做法移植到朝廷,君就是父,臣就是子,父命子從,父慈子孝,這不就天下大治了嗎?所以齊景公對孔子的回答十分贊同,說:“對呀!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即使糧食很多,我能吃上嗎?”禮的作用就是把君臣父子之間的絕對主從關(guān)系確定下來并使之天經(jīng)地義??鬃雨P(guān)于禮的思想被后人加工提煉,變成封建統(tǒng)治者的不二法門,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加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就是所謂的禮教,或稱禮法。這套說教成為封建專制制度的理論基礎(chǔ)和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工具,在中國延續(xù)了二千多年。

      翻開儒家經(jīng)典,關(guān)于禮的記載最為繁冗。《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jīng),禮的篇幅最大,分為《周禮》、《儀禮》、《禮記》三部著作,其中《儀禮》一書內(nèi)容極其繁瑣,枯燥乏味,難以卒讀。就連以孔孟繼承人自居的韓愈也說:“余嘗苦《儀禮》難讀,又其行于今者蓋寡,于今誠無所用之。”①在孔子時代,儒家崇尚禮樂的主張曾受到批判。老子把禮看作是擾亂天下的禍首:“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雹谇f子的態(tài)度溫和了許多,他說:“本在于上,末在于下;…禮法度數(shù),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蜃鸨跋群螅斓刂幸?,故圣人取象焉。…夫天地至神矣,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xiāng)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③莊子肯定禮別尊卑的作用,但認為禮只是治國之具,而非致治之本。批評不僅來自不同學(xué)派,儒家內(nèi)部也有持反對意見者?!墩撜Z·八佾》記載,子貢認為周朝流傳下來的每月初一殺羊祭祖廟的習(xí)俗早已過時,諸侯并不親臨祭祖,又何必濫殺牲靈呢?準備革除這一陋習(xí)??鬃哟鬄椴粷M,對子貢說:“你呀!你不忍心殺羊,我不忍心喪失禮?!碑?dāng)時的諸侯對禮教也不感興趣,《論語·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問陳(陳同陣,指布陣)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指宗廟祭祀)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xué)也?!毙l(wèi)靈公聽了這番話,對孔子敬而遠之??鬃由畹拇呵飼r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期,這個時期最顯著的特點是所謂的“禮崩樂壞”,實質(zhì)上就是西周宗法等級制度被打亂。由此可見禮樂制度在階級社會中的基礎(chǔ)作用。禮制中最遭人詬病的是守孝三年的喪禮陳規(guī)?!抖Y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則親疏貴賤之節(jié),而弗可損益也?!暾?,…所以為至痛極也。斬衰苴杖,居倚廬,食粥,寢苫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哀痛未盡,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斷之者,豈不送死者有已,復(fù)生有節(jié)哉?…故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謂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鬃釉唬骸由?,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達喪也。”所謂“稱情而立文,”是說三年之喪是根據(jù)人們表達哀思的需要而立下的規(guī)矩,是不可更改的制度,是最能體現(xiàn)人道的典則,是自古就有且天下通行的慣例。這三年之喪(實際為兩年零一個月),不僅是時間的要求,還有行為的規(guī)定,即身穿粗麻做的不縫邊幅的孝服,住在死者墳頭搭建的草棚里,睡覺時頭枕土塊,睡在草墊子上,一日三餐只能喝粥,還要整天哭喪著臉,作出痛不欲生的樣子。試想這樣的生活與死囚坐牢有何區(qū)別,更想不出什么樣的孝子賢孫能具備這樣的“人情”!如此不近人情的荒唐習(xí)俗,居然稱之為“人道之至文者也”,真是虛偽矯情。既然不近人情,也就難以實現(xiàn)??鬃拥膶W(xué)生宰我就曾當(dāng)面詰難老師:“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比寮医虒W(xué)生“禮、樂、書、數(shù)、射、御”六藝,禮樂為主。宰我認為,服三年之喪,禮也荒廢了,樂也失傳了,豈不是誤人子弟?守一年的孝就可以了。孔子無法正面回答這個尖銳的問題,便從側(cè)面反問宰我:“(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大米飯,穿好衣服,你能心安嗎?”宰我回答:“能?!笨鬃由鷼獾卣f:“那你就去做好了!君子服喪期間,吃美食也不覺得香,聽音樂也不覺得快樂,住在家里也不覺得安穩(wěn)。你能心安理得,就那樣干好了!”宰我走后,孔子罵道:“予(宰我)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④墨家崇尚節(jié)儉,反對厚葬久喪?!赌印芬粫杏幸黄獙iT討論這個問題。墨子說:“古圣王制為埋葬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三領(lǐng),足以覆惡。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绖t既已葬矣,生者必?zé)o久哭,而疾而從事,人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鄙讨芤院?,喪葬之禮日益繁瑣奢侈,“王公大人有喪者,曰棺槨必重,(雙重棺木,外面的叫做槨,里面的叫做棺)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諸侯死者,虛車府,然后金玉珠璣比乎身,綸組節(jié)約,車馬藏乎壙,又必多為屋幕,鼎鼓幾梴壺濫,戈劍羽毛齒革,寢而埋之…”。墨子感嘆:上行下效,如果貧賤人家死了人,還不傾家蕩產(chǎn)!這些只是浪費財物,還有用活人殉葬,多者數(shù)百人,少者數(shù)人,那就是滅絕人道了。厚葬之后是久喪,守墓者必須披麻戴孝,嚎啕不止,“處倚廬,寢苫枕塊”,這還不夠,還要故意挨餓受凍,讓自己面無人色,虛弱不堪,“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這樣的狀態(tài)要維持三年。假使大家都效法這樣的仁義之行、孝子之事,那君主就不能理政,大臣就不能上朝,百官不能供職,百工不能制作,農(nóng)不能耕,士不能仕,此乃亂國敗家之道,哪里是什么“圣王之道”!齊國宰相晏嬰也不贊同厚葬久喪以及儒家的繁文縟禮?!蛾套哟呵铩酚涊d了這樣一段故事:“仲尼之齊,見景公,景公說(悅)之,欲封之以爾稽(地名),以告晏子。晏子對曰:‘不可。彼浩裾自順,不可以教下;好樂緩于民,不可使親治;立命而建事,不可守職;厚葬破民貧國,久喪循哀費日,不可使子民;行之難者在內(nèi),而傳之者無其外,故異于服,勉于容,不可以道眾而馴百姓。自大賢之滅,周室之卑也,威儀加多,而民行滋??;聲樂繁充,而世德滋衰。今孔丘盛聲樂以侈世,飾弦歌鼓舞以聚眾徒,繁登降之禮、趨翔之節(jié)以觀眾,博學(xué)不可以儀世,勞思不可以補民,兼壽不能殫其數(shù),當(dāng)年不能究其禮,積財不能贍其樂,繁飾邪術(shù)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愚其民。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不可以導(dǎo)民。今欲封之,以移齊國之俗,非所以導(dǎo)眾存民也’。”晏子認為,儒者以禮儀相標(biāo)榜,矜持倨傲,不可為世范;以音樂為娛樂,使人民怠惰,不可使親民;以天命為依據(jù),行為迂腐,不可能盡職守責(zé);厚葬久喪,虛費財物,使國家貧弱,人民破產(chǎn),不可以為官;奇裝異服,修飾容貌,駭世驚俗,不可以教育民眾。儒家鼓吹的繁瑣禮儀,聲樂技藝,都是與世無補、勞民傷財之事,不利于治理國家,整齊風(fēng)俗。有趣的是,晏子一方面批評禮制,另一方面又在遵行禮制?!熬肮嬀茢?shù)日而樂,釋衣冠,自鼓缶,…公曰:‘趣駕迎晏子?!套映灾?,受觴再拜。公曰:‘寡人甚樂此樂,欲與夫子共之,請去禮?!套訉υ唬骸赃^矣!群臣皆欲去禮以事君,嬰恐君子之不欲也。今齊國五尺之童子,力皆過嬰,又能勝君,然而不敢亂者,畏禮也。上若無禮,無以使其下;下若無禮,無以事其上?!酥再F于禽獸者,以有禮也?!娫唬喝硕鵁o禮,胡不遄死!故禮不可去也?!唬骸?。請易衣革冠,更受命’?!雹荨瓣套泳雨袒缸又畣?,粗衰,斬,苴绖帶,杖,菅屨,食粥,居倚廬,寢苫,枕草?!雹揸套拥男袨榱羁鬃哟鬄橘澷p,認為晏子知禮。由此可以看出,晏子反對的是禮制中冗雜無用的細節(jié)和不利于國計民生的內(nèi)容,而堅持禮制中合理有用的部分,這一點與莊子觀點一致。西漢淮南王劉安延攬?zhí)煜虏趴。螌W(xué)論道,撰著鴻篇巨制《淮南子》。作者站在道家立場,對儒家禮義之說提出批評:“率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性失然后貴仁,道失然后貴義。是故仁義立而道德遷矣,禮樂飾則淳樸散矣,是非形則百姓眩矣,珠玉尊則天下爭矣?!蚨Y者所以別尊卑,異貴賤;義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際也。今世之為禮者,恭敬而忮(外恭內(nèi)忌);布施而德(施恩求報)。君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則失禮義之本也?!Y者實之文也,仁者恩之效也?!Y不過實,仁不溢恩,治世之道也。夫三年之喪,是強人所不及也,而以偽輔情也。…古者非不知繁升降槃還之禮也,…以為曠日煩民而無所用;故制禮足以佐實喻意而已矣。古者非不能陳鐘鼓,盛管簫,揚干戚,奮羽旄,以為費財亂政;制樂足以合歡宣意而已,…義者循理而行宜也,禮者體情制文者也?!欢Y義足以治天下,此未可與言術(shù)也。所謂禮義者,五帝三王之法籍,風(fēng)俗一世之跡也。”⑦東晉大學(xué)者葛洪認為“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又說“禮樂者,儒之末也。所以貴儒者,以其移風(fēng)易俗,不唯揖讓與盤旋也?!雹?/SPAN>

      對禮的起源、意義、作用做出全面闡述的是儒家集大成者荀子。荀子對禮教推崇備至,在勸學(xué)篇中反復(fù)強調(diào)學(xué)禮的重要:“學(xué)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xué)至乎禮而止矣?!事《Y,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痹谛奚砥兄赋龆Y與修身的關(guān)系:“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安知禮之為是也?”為了說明禮在修身治國中的價值和作用,荀子專門作了一篇《禮論》,開頭便說:“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识Y者,養(yǎng)也。芻豢稻粱,五味調(diào)香,所以養(yǎng)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yǎng)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yǎng)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yǎng)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第幾筵,所以養(yǎng)體也?!蛹鹊闷漯B(yǎng),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识Y,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Y者,人道之極也?!Y者,以財物為用,以貴賤為文,以多少為異,以隆殺為要。”這段論述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與精髓。儒家把禮奉為維持社會秩序的最高準則,稱之為人道之極,并把禮上升到天道的高度,描繪成宇宙精神的產(chǎn)物:“是故夫禮,必本于大(太)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雹崤c老子尊崇的道同樣至高無上。所以儒家思想后來發(fā)展成為禮教,道家思想后來發(fā)展成為道教。如同黃河與長江代表中國地理文化一樣,禮教與道教代表中國思想文化,是中華政治文明的兩大源頭。《禮記》對禮與治國的關(guān)系作了這樣的比喻:“禮之與正國也,猶衡(秤桿)之有輕重也,繩墨之于曲直也,規(guī)矩之于方圓也?!庇终f:“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庇媒裉斓脑捳f,就是禮的存廢直接關(guān)系國家的興亡。無怪乎孔子聽說魯國大夫季氏家里歌舞妓的人數(shù)超過禮的限制,勃然大怒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并不否認政令和刑法的作用,不過在孔子看來,這只是低級的、輔助性的手段,以道德感化,用禮教規(guī)范,才是管理民眾的上策?!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說,讓民眾因害怕刑罰而不敢犯法,不如讓民眾因犯罪可恥而不愿犯法。子路曾經(jīng)問孔子:“衛(wèi)國等著您去執(zhí)政,您準備首先做什么?”孔子毫不猶豫地說:“必也正名乎!”子路認為老師迂腐,孔子解釋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孔子所謂正名,就是糾正被搞亂的名分。名分是什么?就是禮所規(guī)定的尊卑等級。前面提到魯國季氏的行為,就是逾越名分,名分亂,則國家亂,治國要從正名入手。換句話說,推行禮樂是治國的頭等大事。事天事地事祖是禮的三大要素,三個要素都包括在祭禮中,所以祭禮在禮教中占很大比重?!胺仓稳酥?,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夫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差異)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眴识Y僅次于祭禮,兩者又緊密聯(lián)系,祭禮是喪禮的延續(xù)。“孝子之事親有三道焉,生(活著)則養(yǎng),沒(死后)則喪(治喪),喪畢則祭?!薄抖Y記·祭統(tǒng)》十倫中的第一條就是事鬼神,喪畢則祭是事鬼,祭祀天地山川土谷是事神。禮別尊卑的本質(zhì)在祭祀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在儒家經(jīng)典中,禮樂常常并提,樂的地位僅次于禮??鬃右簧俨浑x身,對古代宮廷音樂如癡如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雹饪鬃犹兆碛诠糯魳?,不僅僅出于個人愛好,而是把音樂作為治理國家的工具加以推崇?!抖Y記·樂記》對禮樂關(guān)系作了這樣的論述:“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瓨氛邽橥?,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樂由中出,禮自外作,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饔谔斓兀缓竽苄卸Y樂也?!笨鬃诱f:“禮者,理也;樂者,節(jié)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jié)不作。達于禮而不達于樂,謂之素;達于樂而不達于禮,謂之偏。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君子立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SPAN> 由此看來,禮樂不僅是治國的法寶,而且是君王南面稱尊的資本:“禮者君之大柄也,” “制禮作樂”是興邦安民的根基,禮樂完備是天下太平的象征??鬃优囵B(yǎng)學(xué)生的目標(biāo)是讀書做官,方法是修身齊家,修身有六藝,禮樂為核心。孔子曾教誨兒子孔鯉說:“不學(xué)《詩》,無以言,不學(xué)禮,無以立。”“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樂也者,動于內(nèi)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nèi)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慢易焉?!?/SPAN> 做官就要治民,治民就要有威嚴,讓人敬畏;修習(xí)禮樂,舉止高貴,儀容莊嚴,讓百姓心生敬畏,不敢不從,這就是禮樂修身的好處。禮經(jīng)還講到禮與仁義的關(guān)系:“仁者,人也,親親(愛敬父母)為大;義者,宜也,尊賢(師長)為大。親親之殺(層次),尊賢之等(級別),禮所生也。就是說,最大的仁是孝敬父母,最大的義是尊從師長,對父親的愛敬與對母親的愛敬是有先后和差別的,對親族的親情也因輩分和親疏的不同而有差別;對老師、長輩及地位高的人都要尊敬,而尊敬的程度則因人而異,對此作出明確規(guī)定就是禮。從這個意義上說,仁和義是由禮產(chǎn)生的,不按照禮的要求去做,既使能孝親敬長,也是不可取的。

     

        注釋:

          韓愈《讀儀禮》

          《老子》第三十八章

          《莊子》天道第十三

          《論語·陽貨》

          《晏子春秋》卷七

          《晏子春秋》卷五

          《淮南子》卷十一齊俗訓(xùn)

          《抱樸子》卷七、卷十

          《禮記·禮運》

          《論語·述而》

          《禮記·仲尼燕居》

          《禮記·禮運》

          《禮記·樂記》

               (作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研究室)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biāo)識碼:1500000032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