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前位置:內蒙古區(qū)情網  /  數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0年  /  第六期
  • (民俗風情)內蒙古滿族的歲時節(jié)日
  •     歲時民俗是一種較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一般指一年中,隨著季節(jié)和時序的變化,在人們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傳承事項。它最初的形成,是和古代科學技術的產生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古代天文歷法知識,直接導致了歲時民俗的形成。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從社會生產發(fā)展上看,經歷了狩獵、采集、農耕或游牧等幾個階段。在生產實踐中,人們逐漸熟悉了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的關系。太陽的升落,寒暑的交替,月亮的圓缺,物候的變化,導致了古老的天文歷法知識的產生。我國古代各族勞動人民,正是根據天文歷法知識來劃定一年中的時序節(jié)令,將生產生活納入自然規(guī)律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節(jié)日民俗是民間傳統(tǒng)的周期性的集體參與的事件或活動,也是歲時民俗的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二者的共同點都是以時序和節(jié)令為轉移,不同的季節(jié),有不同的歲時節(jié)日。不同點是節(jié)日民俗帶有強烈的人為因數,文化色彩更濃。許多歲時民俗,由于人們對其內容的不斷豐富和加工,而變成民間普遍傳承的大型民族節(jié)日?,F根據筆者多年來搜集到的古籍史料和社會調查資料,對內蒙古金朝和清朝以來的女真族及滿族的歲時節(jié)日民俗做一概述。不妥之處,敬請識者斧正。

    一、民族節(jié)日習俗

        1、金朝女真人的民族節(jié)日

        滿族先民肅慎人、挹婁人、勿吉人、靺鞨人的歲時節(jié)日風俗,史書雖有零星記載,但不成系統(tǒng),故略之。女真人建立金朝后,由于深受漢族文化影響,漸有歲時節(jié)日之風俗,主要有正旦、元夕、四月初八、重午、七夕、重九、中秋、中元、下元等節(jié)日。

        正旦:每年正月初一日,為新年之始,俗稱元旦,金朝特別重視。是日,金帝升御座受賀,侍者鳴爆竹并報時,群臣舞蹈五拜,山呼萬歲,教坊奏樂,皇帝舉杯,君臣共慶盛節(jié)。此節(jié)來源于漢俗。

        元夕: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其夜稱為“元夕”或“元宵”。該節(jié)為宋朝漢族風俗,金朝遷都燕京(今北京市)后,才因襲漢俗,以上元為節(jié),張燈結彩以慶。據《大金國志》卷18記載:大定二十七年(1187)正月,“元夕張燈,琉璃、珠瓔,翠羽、飛仙之類不一,至有一燈金珠為飾者。都人男女盛飾觀玩,至十八日而罷?!迸嫒藲g度元夕節(jié)時,還保留著本民族“縱偷”的古民俗。據《松漠紀聞》記載:“金國治盜甚嚴,每捕獲,論罪外,皆七倍責償,唯正月十六日則縱偷一日以為戲,妻女、寶貨、車馬為人所竊,皆不加刑。是日,人皆嚴備,遇偷至,則笑遣之。既無所獲,雖畚镢微物亦攜去。婦人至,顯入人家,伺主者出接客,則縱其婢妾盜飲器。他日知其主名,或偷者自言,大則具茶食以贖(謂羊、酒、肴饌之類),次則攜壺,小亦打糕取之。亦有先與室女私約至期而竊去者,女愿留則聽之。自契丹以來皆然,今燕亦如此?!?/span>

        四月初八:相傳是日為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俗稱“浴佛節(jié)”。因女真人篤信佛教,故多香藥糖水浴佛,四處的善男信女云集佛寺,焚香敬瞻,頂禮膜拜,并求取浴佛之水飲漱洗膚,以祀福祉。此節(jié)來源于漢俗。

        重五節(jié):因農歷五月初五日為兩“五”重迭,故名,民間俗稱端午節(jié)。據《金史》卷6記載:大定三年(1163),金世宗“以重五,幸廣樂園射柳,命皇太子、親王、百官皆射,勝者賜物有差。上復御常武殿,賜宴擊球。自是歲以為常?!焙髞砼嫒嗽谥匚骞?jié)又增加了拜天的內容,據《金史》卷35記載:“金因遼舊俗,以重五、中元、重九行拜天之禮?!卑萏焓侵匚迦粘繒r在擊球場舉行,禮畢,則舉行射柳、擊球之戲。又據《金史》卷8記載:大定二十四年(1184)二月,金世宗曰:“聯(lián)將往上京,念本朝風俗重端午節(jié),比及端午到上京,則燕勞鄉(xiāng)間宗室父老?!蔽逶轮辽暇?,“戊戌,宴于皇武殿,上謂宗戚曰:‘朕思故鄉(xiāng),積有日矣,今既至此,可極歡飲,君臣同之?!n諸王妃、主,宰執(zhí)百官命婦各有差。宗戚皆沾醉起舞,竟日而罷。”女真人的重五節(jié),似與漢俗不一樣,其騎馬擊球、馳馬射柳、祭祀蒼天、載歌載舞等歡慶形式,體現了俗重騎射的民族特點。此節(jié)來源于漢俗。

        重九節(jié):因農歷九月初九日為兩“九”重迭,故名。按陰陽學說,偶數為陰,奇數為陽,兩陽數重迭,亦稱“重陽節(jié)”。女真人過重九節(jié)雖源于漢俗,但內容和形式完全不同。據《金史》記載:大定三年(1163)八月,金世宗“敕殿前都點檢唐括德溫:‘重九出獵,國朝舊俗。今扈從軍二千,能無擾民,可嚴為約束。’九月丁酉,秋獵,以重九,拜天于北郊。”可見,祭天和狩獵是重九節(jié)的主要內容。所以,重九為女真人的狩獵之節(jié)。此節(jié)來源于漢俗。

        此外,女真人還過“上巳”、“七夕”、“中秋”、“中元”、“下元”等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雖多源于漢俗,但女真人并未簡單照搬,而是根據本民族政治的、經濟的、心理的需要而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形式和內容。

        2、清朝以來滿族的民族節(jié)日

        清朝以來,由于滿漢文化的相互碰撞與交融,滿族居有特色的本民族節(jié)日漸減少,保存下來的并不很多,主要有以下數種。

        領神節(jié):在滿族民間,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為春秋兩季的領神節(jié)。是日,要舉行新薩滿出徒領神的儀式,實為對其的考試與驗收。新薩滿如能通過綜合驗收,日后便可單獨從事祭祀活動和醫(yī)治病人了,否則族人是不予認可的??荚嚂r多考“飛虎神”、“火煉金神”、“蟒神”和“水獺神”等科目。清代和民國年間,大興安嶺地區(qū)的滿族尤重此節(jié)。

        山神爺生日:每年的農歷三月十六日為山神爺的生日。滿族社會中所謂的山神爺就是老虎。是日,凡滿族聚集的山村,村中多有山神廟,廟中多有老虎的畫像,男人們屆時赴廟中舉行上供、焚香、祭酒、叩拜等儀式,乞求山神爺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人畜興旺。清代和民國年間,大興安嶺地區(qū)的滿族尤重此俗。20世紀60年代后,此俗日趨減少。

        蟲王節(jié):亦稱青苗會或蟲王會。每年的六月初六日,滿族人家需把冬季穿過的棉、皮、毛質料的衣服拿出來暴曬,讀書人也要把書籍晾翻一遍,以防暑天菌蝕蟲蛀。滿族農家多在自家的田地中上供粘餑餑,并在旁邊倒扣一碗;過數小時后,若碗內無蟲,則表示今年無蟲災,年景有望;若碗中有蟲,表明今年將爆發(fā)蟲災,屆時可采用田間挖渠放水等方式,防止鄰地蟲類進入己田。此俗至今仍有保存。

        狩獵節(jié):清朝以來,冬至日為滿族人的狩獵節(jié)。因為冬至前,各種獸類的絨毛還未長全,皮毛的質量不屬上乘,故獵人在非繁殖期只打飛禽和野豬等。冬至日一到,獵人便可射殺那些毛皮珍貴的野獸了。是日,各家各戶殺豬宰羊,吃肉飲酒,唱歌跳舞,直到深夜才盡興方散。從次日起,獵手們便可出獵。該俗在大興安嶺地區(qū)的滿族中尤為典型,至今仍有保存。

        頒金節(jié):滿族新近創(chuàng)設的節(jié)日。1635年農歷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極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10月,在遼寧省丹東市召開的“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123(農歷十月十三)定為滿族的“頒金節(jié)”,并迅速得到全國各地滿族人的擁護與認同。“頻金”為滿語,漢意為“生長、生成、生機勃勃”之意。是日,在內蒙古城鎮(zhèn),尤其是呼和浩特市滿族知識階層中過此節(jié)者日漸增多。               

    二、歲時節(jié)日民俗  

      清朝、民國和新中國成立以來,內蒙古滿族的歲時節(jié)日民俗由于逐漸受漢俗的影響,基本與漢族相差不大,但在歡慶模式上,則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點。

        歲首節(jié):正月初一是一年之首,即歲首節(jié),俗稱大年初一。是日凌晨,為迎接財神、辭舊迎新、乞求一年富貴吉祥,各家在院中張燈結彩,焚香敬祖,點燃旺火,大放鞭炮。農家大人小孩屆時將一捆捆柴火抱入屋里并來回走踩,以取“抱財”和“踩歲”之意。隨后,家人均身著旗裝或新衣,團坐一起吃更歲餃子或元宵,取吉慶團圓之意。所包餃子中一般有放入銅錢的數個,以占卜新的一年中食到者的吉慶。食畢,長輩要接受晚輩的拜年辭歲禮。先將家中輩份最高的老人請到主位上,其余人按輩份依次行叩首拜年禮;然后次一輩的人再接受下一輩人的叩拜。受禮者需對晚輩說幾句吉祥話語后,必須賞給拜年者壓歲錢,以示關懷。叩拜完畢后,全家人開始守歲,大人多打牌下棋,小孩則多提燈籠滿街玩耍和放鞭炮。人們徹夜不眠,直到興盡方休。滿族民間有子女守歲可延長父母壽命的說法。五更時分,人們又燃放鞭炮,歡迎灶王爺回家過年。清晨早飯后,人們穿飾一新,去給親戚好友拜年賀歲,拜年時如遲過中午,則被視為不恭。歲首節(jié)有種種禁忌,如忌開箱、掃地、往外潑水和倒土及打碎碗碟,同時還忌花錢等。

      年節(jié)期間的初八日,是清朝時綏遠城滿族人的祭星之日。傍晚時,各家將早已制成的石榴狀燈籠百余盞取出,并蘸以燈油,分別點之,分置于宅院中門窗各處。并執(zhí)燈出院門,置于常行道路之兩旁,且行且點,燈火閃爍,一片通明。最后,沿途點燈至城外護城河邊始止。該俗,民間稱之為“散燈”。在20世紀60年代后此俗已不存。

      上元節(jié):正月十五為上元節(jié),俗稱元宵節(jié)或燈節(jié)。它源于道教,由于這天是天官的生日,人們?yōu)榍筇旃俣噘n福祉,便根據天官好樂的習俗,張燈縱樂,以討好天官。民間一般在十四、十五、十六日歡慶三天,其中十五日最為隆重。滿族人是晚講究全家人圍坐食元宵,并供于神龕前,象征著全家人的幸福大團圓;各家懸掛紅燈,燃放爆竹?;粲薪痿~燈、荷花燈、白菜燈、蓮花燈、蘿卜燈等。舊時,綏遠城黨中央鐘鼓樓之四角,高懸串燈,四周圍欄則遍掛紅燈,景象頗為壯觀,人們多游街觀賞;城內商鋪門前,均燃旺火;各家大放爆竹,其煙火花炮之制,極盡工巧;民間社火的舞龍耍獅、高腳秧歌和彩色旱船等遍布街頭巷尾,鼓鑼之聲不絕于耳。除張燈、舞燈、賞燈外,還演出民間歌舞和百戲雜藝等。舊俗:十六日晚,綏遠城滿族人多結伴攜錢,赴鐘鼓樓門洞中,隨意拋擲銅錢,概不回顧,謂之“散百病”,孩童爭相拾之,喧囂搶奪,路人引為笑樂。

        內蒙古東部區(qū)滿族在元宵節(jié)講究扭東北大秧歌。秧歌設有領隊,多穿旗袍,戴紅纓帽,身穿馬褂或旗袍。秧歌以走大場為主,隊形有天門八卦陣、葫蘆陣、六合陣等,表現了滿族八旗官兵征戰(zhàn)和歡樂的場面。其舞姿,多大開大合大扭擺,有許多模擬征戰(zhàn)和狩獵的姿勢,動作奔放,舞姿優(yōu)美,顯示了滿族人粗獷豪邁的民族氣質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至今,扭秧歌之俗仍很盛行。

      清朝時,內蒙古東部區(qū)滿族婦女在正月十六日有“走百病”的習俗。據《柳邊紀略》記載:“十六日,滿族婦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或聯(lián)袂打滾,曰脫晦氣,入夜尤多?!庇械牡胤降臐M族婦女在“走百病”時,還在冰上打滾,俗稱“轱轆冰”。走沙滾冰,雖未必真能治病,但可以得到心理上的些許安慰。

      20世紀60年代前,內蒙古東部區(qū)滿族有蒸面燈卜年成的習俗。面燈多用豆面或蕎面制成,共做12盞燈,象征一年的12個月。將面燈捏成圓碗形,置入籠屜中蒸之。揭鍋時要觀察每個月燈碗里是干還是濕,水多還是少,以此預測各個月份的寒暖和旱澇,若水多以示有澇災,若無水以示有干旱,水不多不少則為風調雨順。面燈蒸熟揭鍋時,家主須念《蒸燈歌》,詞曰:

           正二三月水沒腰,四月燈碗則發(fā)潮。

           五干六濕七八焦,九月十月干裂瓢。

           五谷豐登家家樂,冬月臘月勿需瞧。

    這種蒸面燈的習俗,反映了滿族農家對農耕和氣候的重視,以及對豐收年景的美好期盼。

      內蒙古東部區(qū)滿族在元宵節(jié)講究扭東北大秧歌。秧歌設有領隊,多穿旗袍,戴紅纓帽,身穿馬褂或旗袍。秧歌以走大場為主,隊形有天門八卦陣、葫蘆陣、六合陣等,表現了滿族八旗官兵征戰(zhàn)和歡樂的場面。其舞姿,多大開大合大扭擺,有許多模擬征戰(zhàn)和狩獵的姿勢,動作奔放,舞姿優(yōu)美,顯示了滿族人粗獷豪邁的民族氣質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至今,扭秧歌之俗仍很盛行。

      中和節(jié):二月初二日是中和節(jié),俗稱“龍?zhí)ь^日”或春龍節(jié)。滿族俗語云:“二月二龍?zhí)ь^,家家戶戶把雨求。”內蒙古滿族農家有龍要出蟄可降雨的傳說,并有“引龍”之俗。是日晨,滿族農家皆到河邊或井中挑水,把自家的水缸挑滿,意為挑進財氣;隨后在家中焚香、上供、叩拜,乞求龍王爺給予風調雨順,此為“引田龍”。祭畢,將灶灰撒到房屋、井臺、廚房四周,最后圍水缸轉撒一圈,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回”,其有豐衣足食、糧食滿倉之意;滿族俗語云:“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边@天的飲食與龍的稱謂附會在一起,圍繞著一個“龍”字,以求吉利。將吃水餃稱之食龍耳,吃包子稱之食龍眼,吃面條稱之食龍須面,吃烙餅稱之食龍皮,吃豬頭肉稱之食龍頭,吃米飯稱之食龍子。是日,人們多早起,唯恐龍壓住身體;男子多理發(fā),俗稱“剃龍頭”,欲借龍?zhí)ь^之日,沾點喜氣,以示吉祥;女人忌動針線,恐傷了龍眼,龍不下雨。綏遠城滿族是日多祭掃土地廟,并為廟中神像更換新衣和坐褥,衣袍多為紅色,墊褥多為黃色。此外,滿族人家多講究是日將出嫁的女兒接回過節(jié),滿族俗語云:“二月二接寶貝兒,寶貝不來掉眼淚兒?!敝两瘢摴?jié)的一些食俗在滿族聚居區(qū)仍很盛行。此節(jié)來源于漢俗。

      清明節(jié):四月五日是清明節(jié),由于該節(jié)和寒食節(jié)相鄰,而寒食節(jié)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故兩節(jié)合二為一,亦稱禁煙節(jié)或冷食節(jié),既各家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是日,內蒙古滿族無論貧富,皆攜子帶孫,赴墓地祭祀祖先,并在墳前擺放貢品,跪拜焚紙時痛哭不已。隨后為墓地鋤草培土予以修整,并插種柳枝,走時還需灑酒以祭。同時,各家在大門上方多插萌芽的新柳,孩童也在衣襟上佩掛“清明串兒”,以避邪氣,因為滿族人認為柳木為“鬼怖木”,是佛家的法器,既可驅鬼又可度人。為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滿族人還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如蕩秋千、放風箏、踢球、踏青郊游等。清明節(jié)掃墓祭祖之俗,至今仍很盛行。此節(jié)來源于漢俗。

      端午節(jié):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jié),民間亦稱端陽節(jié)或五月節(jié)。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故有端午日避惡去毒的習俗。是日晨,滿族各家均在門框上懸掛菖蒲和艾蒿。因菖蒲的葉片呈劍形,俗稱“水劍”,故可避邪斬妖。艾蒿是招百福的象征,又是可治病的草藥,寓意可強身健體,可禳毒氣。有一副對聯(lián)十分形象地描繪出當時的風俗:“手執(zhí)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备鲬粼诩议T和室內還張貼彩色五毒圖(蛇、蝎、蜈蚣、蟾蜍和壁虎)、鐘馗像和剪紙老虎。孩童們多在衣襟或脖子及手腕處,拴掛由紅、黃、藍、白、黑五色線擰成的線索,意為驅邪避瘟。滿族農家還有清晨“踏露”之俗,用露水洗臉和手臂等,謂之不長潰瘡和不患眼疾。各家午飯均食用糯米包制的粽子及涼糕,成年人必飲雄黃酒;小孩則多食雞蛋,滿族民間有“寶子吃蛋,災星滾蛋”之俗語。出嫁的姑娘是日多有回娘家探親的風俗,故端午節(jié)又有女兒節(jié)之稱。至今,該節(jié)掛艾蒿、貼五毒圖和剪紙老虎、掛五色線、飲雄黃酒和女兒回娘家之俗,仍很盛行。此節(jié)來源于漢俗。

      端午節(jié)后不久,天氣漸熱,進入伏天。舊時,綏遠城滿族奉佛人家在頭伏之日,有供伏水之俗。是日,每家汲凈水一盂,供于佛像前,并焚香跪拜。第二天,將盂中之水更換成新水,以后日如此,直至立秋日為止。此俗民間稱為“供伏水”,其意不明,20世紀60年代后,該俗逐漸消失。

      七夕節(jié):農歷七月初七日為七夕節(jié),亦稱乞巧節(jié)。民間傳說天河旁的織女心靈手巧,曾在人間把織布、繡花的技巧傳授給人們,故滿族婦女們想與織女相約,使自己心靈手巧起來。是日晚,滿族婦女們在庭院中擺上香案,供上瓜果酒肴,虔誠地向夜空中的織女星頂禮膜拜,此即為乞巧。據滿族民間傳說,在葡萄架下還可聽到牛郎和織女相見時的哭訴聲。滿族婦女白天多用丟針卜巧的方法,即在是日上午,打一盆清水,慢慢將小針放于水中,由于水的張力,針可浮于水面,再看盆底呈現的針影,如為云彩花卉、飛鳥小獸或剪刀戥子之形,即為得巧,如針影單調少形,既未能得巧。是日,滿族婦女多不作針線活,忌納鞋、繡花、紡線和織布。內蒙古東部區(qū)滿族農家是日晚還有看銀河的習俗,如果銀河星群光亮明顯,就預示著本年年頭好,收成豐;如果銀河晦暗,就認為本年收成不好,將遭災有難。至今,內蒙古滿族農家婦女的丟針卜巧和不動針線之俗仍有留存。此節(jié)源于漢俗。

      中元節(jié):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道教認為該日是赦罪地官清虛大帝的誕辰日,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在滿族民間,凡喪事未滿三年之家,已故者的親朋好友皆送紙錢、果品等祭物,以示哀悼。有喪之家則備香燭、紙錢、果品、點心、酒饌之物,攜子帶孫,赴祖墳地祭祀,并添加墳土。如有行動不便者,是日晚可在十字路口處焚香燒紙以為祭禮。此節(jié)源于漢俗。

      舊時,綏遠城滿族人家還有放河燈的習俗,認為亡者從陰間轉世到陽間的這段路很黑,若無燈照亮是看不清路途的,故需做河燈以照之。河燈多用紙扎成,紙色多為白、粉、紅、綠、紫等,姹紫嫣紅,絢麗多彩,內置油燈盞,可燃燒,亦有置蠟燭者。放河燈前多有簡單祭祀儀式,隨后燃燈,置于護城河水中,任河燈慢慢漂移,帶著生者對亡者的無限思念飄然而去。20世紀50年代以后,放河燈之俗基本消失。清朝時,該節(jié)也是城隍廟所供城隍神出府的日子,也是綏遠城滿族的盛會之一。屆時,儀仗煊赫,神像金面黃衣,陰間使臣諸像高大異常,猙獰可怖。滿族男女,有為城隍抬轎打傘者,有荷枷帶鐐隨架前驅者,此為父母親屬祈增福壽之意。

      中秋節(jié):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jié),俗稱八月節(jié)。滿族俗語云:“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蒼天。”這是對中秋民俗的精練總結。是日,人們要盡可能地趕回家與親人團聚,取人月雙圓之寓意。因此,該節(jié)又有“團圓節(jié)”之稱。節(jié)前,各家各戶均自制月餅,月餅的種類較多,主要有混糖、棗泥、豆沙、山楂、桃仁等月餅,大街小巷彌漫著濃烈的油香味,也提醒著游子們馬上需回家過節(jié)了。這天午后,滿族各家首先將月光紙貼在屋內墻上,并在紙下設一香案,正中供奉“免兒爺”(泥塑兔形),兩側點燃蠟燭,案上供有元寶、月餅、西瓜、葡萄、蘋果、山楂、海棠等時令水果。傍晚,全家人焚香叩頭跪拜。祭畢,全家人圍坐一起,食用豐盛的團圓飯。中秋之夜當一輪圓月初升時,需將祭品移至室外屋檐下,婦人們再次焚香叩拜,然后將月光紙焚燒敬月。祭畢,全家人一邊吃水果和月餅一邊賞月。但男子概不參加夜間的拜月祭祀活動,因滿族民間素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此外,節(jié)日期間,親朋好友間需相互饋送月餅和水果,欲將良好的愿望帶給他人,以示共度佳節(jié)之意。滿族婦女拜月之習俗,一直保存至1966年。滿族在該節(jié)吃團圓飯和互贈月餅水果之俗,至今依舊十分盛行。此節(jié)源于漢俗。

      重陽節(jié):農歷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jié)。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匯,故稱“重陽”或“重九”,意味著生命的長久,人們也以此祝福家人的健康長壽。滿族把該節(jié)視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jié)日,主要節(jié)俗活動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陽糕(花糕)等。舊時,綏遠城滿族是日有登高之俗,城黨中央的鐘鼓樓及四周城墻均開放,供人登高遠眺,可領略四野的田園風光。登高之俗,是取“年年步步高升,全家老少太平”之意。時值秋高氣爽之際,草木皆已枯黃,唯菊花傲視風霜,怒放于深秋,故是日也是文人雅士賞菊、詠詩、飲酒的好日子。同時,滿族各家是日均品食重陽糕,俗稱花糕或菊糕,因“糕”與“高”諧音,故食糕者有步步升高之吉。內蒙古東部區(qū)滿族農家流傳有“九月九,大撒手,牛馬豬羊滿山走”之民謠,既認為莊稼收獲后,可在田間散放牲畜了,以利于抓其秋膘。至今,豋高之俗已被郊游所取代,但飲酒、食糕之俗仍舊十分流行。此節(jié)源于漢俗。

      冬至:此為天氣變寒和數九之日,亦稱冬節(jié)。是日,滿族民間多食餛飩,也有以水餃代之者,滿族俗語云:“冬至餛飩,夏至面?!睗M族各家為計數方便,均自制“消寒圖”,以記錄數“九”的進程和天氣變化。該圖用一尺見方的白紙制成,上畫81個小格,代表數九的81天,兩側有說明文字:“上涂陰來下涂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數九的每一天氣候狀況都形象地記錄于圖中。另一種消寒圖更為講究,一張白紙畫為九格,每格一字,每字九畫,直到數九結束,字也寫畢。這九個字為:“待到春風重染郊城柳”或“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天在格中填寫一筆,待字寫完,時已數九完畢春暖花開了。至20世紀60年代,滿族民間冬至日制“消寒圖”之俗已逐漸消失,但食餛飩之俗仍然保存。

      臘八節(jié):農歷十二月初八日,俗稱臘八節(jié)。滿族俗語云:“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意為內蒙古最冷的日子。據滿族民間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因饑餓勞累,昏倒于地,后被一牧羊女用雜糧熬粥救活;后他于菩提樹下靜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法成佛,故后人于是日煮雜糧粥以為紀念,俗稱該粥為“臘八粥”。粥的原料有黃米、大米、小米、江米、紅豇豆、小豆、紅棗、果脯、花生仁、青紅絲、栗子、瓜子和萄葡干等。滿族人家多于是日凌晨制作,先將粥料洗凈后,置于鍋中,然后用慢火熬煮,日出時既熟。屆時,粥香四溢,撲鼻誘人。家主首先焚香將粥和水果等供奉佛祖,然后才與家人共食之。是日午前親友鄰里需互相贈送,以示豐衣足食和彼此慶賀之意。此外,該節(jié)只食素菜,忌食肉類葷腥等。該俗至今仍存。此節(jié)源于漢俗。

        滿族人家在臘八節(jié)還有泡制“臘八醋”和“臘八蒜”的習俗。是日,將蒜剝皮洗凈,置于壇子或廣口瓶中,然后倒入米醋并沒過蒜瓣,然后將壇口或瓶口封好;待到大年三十吃餃子時打開,蒜綠晶瑩,醋香襲人,是佐餐的美味,用其蘸食餃子和調伴涼菜,可令人胃口大開。此俗至今仍存。

      灶王節(jié):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節(jié),亦稱祭灶節(jié),滿族民間俗稱過小年。據說是日晚灶王爺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各家的情況。這天滿族人家為歡送灶王爺,多買祭灶麻糖,并備美味佳肴,以備是晚家人聚餐;農家還用高粱秸的皮與穰扎制小梯、小犬和小馬,以備灶王爺登天、騎乘、隨護時使用。晚九點許,家主先將灶王爺像從灶臺旁的墻上請下,擺于正堂的香案上,香案上還置有祭灶糖、香爐、蠟燭、黃表紙、茶葉、谷草、一碟清水等。祭灶時首先燃香燭,隨之男子們跪拜叩首,起身后將麻糖涂于灶王爺口上,希望他上天匯報時,多說幾句“甜言蜜語”;最后將灶王爺像、黃表紙、小梯、小馬、小犬一并焚燒,口中還念念有詞:“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據說如果不給灶王爺嘴上抹點糖甜甜嘴,是怕他上天見玉皇大帝時專講這家的壞話,隨之災禍可能降臨。祭祀畢,燃放鞭炮,全家人分食麻糖,是為糊嘴,意為不許節(jié)后至正月十五期間說不吉利之言語。滿族祭灶時忌女子參加。20世紀60年代,滿族祭灶的習俗逐漸消失,但是日吃麻糖、家人團聚過小年的民俗至今仍存。此節(jié)源于漢俗。

      除夕節(jié):十二月(臘月)三十日是除夕節(jié),俗稱大年三十,是滿族人家最為重視的盛大節(jié)日,舉家歡樂,普天同慶。是日,家人全部動手,各司其職,在門窗兩側張貼對聯(lián)及“福”字,在窗紙上貼上窗花,在屋檐下懸貼掛簽,在屋內四壁上張貼年畫,在院門上粘貼門神像。同時,灑掃庭院,堆壘旺火。午后家主則上墳祭祖,燃香焚紙,意請先人回家過年。夜晚各家張燈結彩,笑語喧天,美味佳肴,酒香四溢。吃年夜飯前,由家主率家人向祖宗牌位叩拜,謂之祭祖。祭畢,燃放鞭炮,全家合聚吃團圓飯。年夜飯中必須有魚和雞,取“年年有余”、“富貴有余”和“吉祥如意”之意。食畢,男人們多玩牌下棋,女人們則多包餃子,亦稱“更歲餃子”,取年終歲始的“更歲交子”之諧音。包餃子時,必在數個餃子內包一銅錢,誰若接財神爺后食之,則象征一年中全會有福發(fā)財。過年時也有一些禁忌,如將餃子煮破了,必說“漲”了;如不慎將器皿打碎,則必說“歲歲(碎碎)平安”,予以自慰。此節(jié)源于漢俗。

                                (作者: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圖書館)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 (民俗風情)內蒙古滿族的歲時節(jié)日
  •     歲時民俗是一種較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一般指一年中,隨著季節(jié)和時序的變化,在人們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傳承事項。它最初的形成,是和古代科學技術的產生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古代天文歷法知識,直接導致了歲時民俗的形成。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從社會生產發(fā)展上看,經歷了狩獵、采集、農耕或游牧等幾個階段。在生產實踐中,人們逐漸熟悉了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的關系。太陽的升落,寒暑的交替,月亮的圓缺,物候的變化,導致了古老的天文歷法知識的產生。我國古代各族勞動人民,正是根據天文歷法知識來劃定一年中的時序節(jié)令,將生產生活納入自然規(guī)律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節(jié)日民俗是民間傳統(tǒng)的周期性的集體參與的事件或活動,也是歲時民俗的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二者的共同點都是以時序和節(jié)令為轉移,不同的季節(jié),有不同的歲時節(jié)日。不同點是節(jié)日民俗帶有強烈的人為因數,文化色彩更濃。許多歲時民俗,由于人們對其內容的不斷豐富和加工,而變成民間普遍傳承的大型民族節(jié)日?,F根據筆者多年來搜集到的古籍史料和社會調查資料,對內蒙古金朝和清朝以來的女真族及滿族的歲時節(jié)日民俗做一概述。不妥之處,敬請識者斧正。

    一、民族節(jié)日習俗

        1、金朝女真人的民族節(jié)日

        滿族先民肅慎人、挹婁人、勿吉人、靺鞨人的歲時節(jié)日風俗,史書雖有零星記載,但不成系統(tǒng),故略之。女真人建立金朝后,由于深受漢族文化影響,漸有歲時節(jié)日之風俗,主要有正旦、元夕、四月初八、重午、七夕、重九、中秋、中元、下元等節(jié)日。

        正旦:每年正月初一日,為新年之始,俗稱元旦,金朝特別重視。是日,金帝升御座受賀,侍者鳴爆竹并報時,群臣舞蹈五拜,山呼萬歲,教坊奏樂,皇帝舉杯,君臣共慶盛節(jié)。此節(jié)來源于漢俗。

        元夕: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其夜稱為“元夕”或“元宵”。該節(jié)為宋朝漢族風俗,金朝遷都燕京(今北京市)后,才因襲漢俗,以上元為節(jié),張燈結彩以慶。據《大金國志》卷18記載:大定二十七年(1187)正月,“元夕張燈,琉璃、珠瓔,翠羽、飛仙之類不一,至有一燈金珠為飾者。都人男女盛飾觀玩,至十八日而罷?!迸嫒藲g度元夕節(jié)時,還保留著本民族“縱偷”的古民俗。據《松漠紀聞》記載:“金國治盜甚嚴,每捕獲,論罪外,皆七倍責償,唯正月十六日則縱偷一日以為戲,妻女、寶貨、車馬為人所竊,皆不加刑。是日,人皆嚴備,遇偷至,則笑遣之。既無所獲,雖畚镢微物亦攜去。婦人至,顯入人家,伺主者出接客,則縱其婢妾盜飲器。他日知其主名,或偷者自言,大則具茶食以贖(謂羊、酒、肴饌之類),次則攜壺,小亦打糕取之。亦有先與室女私約至期而竊去者,女愿留則聽之。自契丹以來皆然,今燕亦如此?!?/span>

        四月初八:相傳是日為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俗稱“浴佛節(jié)”。因女真人篤信佛教,故多香藥糖水浴佛,四處的善男信女云集佛寺,焚香敬瞻,頂禮膜拜,并求取浴佛之水飲漱洗膚,以祀福祉。此節(jié)來源于漢俗。

        重五節(jié):因農歷五月初五日為兩“五”重迭,故名,民間俗稱端午節(jié)。據《金史》卷6記載:大定三年(1163),金世宗“以重五,幸廣樂園射柳,命皇太子、親王、百官皆射,勝者賜物有差。上復御常武殿,賜宴擊球。自是歲以為常?!焙髞砼嫒嗽谥匚骞?jié)又增加了拜天的內容,據《金史》卷35記載:“金因遼舊俗,以重五、中元、重九行拜天之禮?!卑萏焓侵匚迦粘繒r在擊球場舉行,禮畢,則舉行射柳、擊球之戲。又據《金史》卷8記載:大定二十四年(1184)二月,金世宗曰:“聯(lián)將往上京,念本朝風俗重端午節(jié),比及端午到上京,則燕勞鄉(xiāng)間宗室父老?!蔽逶轮辽暇?,“戊戌,宴于皇武殿,上謂宗戚曰:‘朕思故鄉(xiāng),積有日矣,今既至此,可極歡飲,君臣同之?!n諸王妃、主,宰執(zhí)百官命婦各有差。宗戚皆沾醉起舞,竟日而罷?!迸嫒说闹匚骞?jié),似與漢俗不一樣,其騎馬擊球、馳馬射柳、祭祀蒼天、載歌載舞等歡慶形式,體現了俗重騎射的民族特點。此節(jié)來源于漢俗。

        重九節(jié):因農歷九月初九日為兩“九”重迭,故名。按陰陽學說,偶數為陰,奇數為陽,兩陽數重迭,亦稱“重陽節(jié)”。女真人過重九節(jié)雖源于漢俗,但內容和形式完全不同。據《金史》記載:大定三年(1163)八月,金世宗“敕殿前都點檢唐括德溫:‘重九出獵,國朝舊俗。今扈從軍二千,能無擾民,可嚴為約束?!旁露∮希铽C,以重九,拜天于北郊。”可見,祭天和狩獵是重九節(jié)的主要內容。所以,重九為女真人的狩獵之節(jié)。此節(jié)來源于漢俗。

        此外,女真人還過“上巳”、“七夕”、“中秋”、“中元”、“下元”等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雖多源于漢俗,但女真人并未簡單照搬,而是根據本民族政治的、經濟的、心理的需要而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形式和內容。

        2、清朝以來滿族的民族節(jié)日

        清朝以來,由于滿漢文化的相互碰撞與交融,滿族居有特色的本民族節(jié)日漸減少,保存下來的并不很多,主要有以下數種。

        領神節(jié):在滿族民間,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為春秋兩季的領神節(jié)。是日,要舉行新薩滿出徒領神的儀式,實為對其的考試與驗收。新薩滿如能通過綜合驗收,日后便可單獨從事祭祀活動和醫(yī)治病人了,否則族人是不予認可的。考試時多考“飛虎神”、“火煉金神”、“蟒神”和“水獺神”等科目。清代和民國年間,大興安嶺地區(qū)的滿族尤重此節(jié)。

        山神爺生日:每年的農歷三月十六日為山神爺的生日。滿族社會中所謂的山神爺就是老虎。是日,凡滿族聚集的山村,村中多有山神廟,廟中多有老虎的畫像,男人們屆時赴廟中舉行上供、焚香、祭酒、叩拜等儀式,乞求山神爺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人畜興旺。清代和民國年間,大興安嶺地區(qū)的滿族尤重此俗。20世紀60年代后,此俗日趨減少。

        蟲王節(jié):亦稱青苗會或蟲王會。每年的六月初六日,滿族人家需把冬季穿過的棉、皮、毛質料的衣服拿出來暴曬,讀書人也要把書籍晾翻一遍,以防暑天菌蝕蟲蛀。滿族農家多在自家的田地中上供粘餑餑,并在旁邊倒扣一碗;過數小時后,若碗內無蟲,則表示今年無蟲災,年景有望;若碗中有蟲,表明今年將爆發(fā)蟲災,屆時可采用田間挖渠放水等方式,防止鄰地蟲類進入己田。此俗至今仍有保存。

        狩獵節(jié):清朝以來,冬至日為滿族人的狩獵節(jié)。因為冬至前,各種獸類的絨毛還未長全,皮毛的質量不屬上乘,故獵人在非繁殖期只打飛禽和野豬等。冬至日一到,獵人便可射殺那些毛皮珍貴的野獸了。是日,各家各戶殺豬宰羊,吃肉飲酒,唱歌跳舞,直到深夜才盡興方散。從次日起,獵手們便可出獵。該俗在大興安嶺地區(qū)的滿族中尤為典型,至今仍有保存。

        頒金節(jié):滿族新近創(chuàng)設的節(jié)日。1635年農歷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極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10月,在遼寧省丹東市召開的“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123(農歷十月十三)定為滿族的“頒金節(jié)”,并迅速得到全國各地滿族人的擁護與認同?!邦l金”為滿語,漢意為“生長、生成、生機勃勃”之意。是日,在內蒙古城鎮(zhèn),尤其是呼和浩特市滿族知識階層中過此節(jié)者日漸增多。               

    二、歲時節(jié)日民俗  

      清朝、民國和新中國成立以來,內蒙古滿族的歲時節(jié)日民俗由于逐漸受漢俗的影響,基本與漢族相差不大,但在歡慶模式上,則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點。

        歲首節(jié):正月初一是一年之首,即歲首節(jié),俗稱大年初一。是日凌晨,為迎接財神、辭舊迎新、乞求一年富貴吉祥,各家在院中張燈結彩,焚香敬祖,點燃旺火,大放鞭炮。農家大人小孩屆時將一捆捆柴火抱入屋里并來回走踩,以取“抱財”和“踩歲”之意。隨后,家人均身著旗裝或新衣,團坐一起吃更歲餃子或元宵,取吉慶團圓之意。所包餃子中一般有放入銅錢的數個,以占卜新的一年中食到者的吉慶。食畢,長輩要接受晚輩的拜年辭歲禮。先將家中輩份最高的老人請到主位上,其余人按輩份依次行叩首拜年禮;然后次一輩的人再接受下一輩人的叩拜。受禮者需對晚輩說幾句吉祥話語后,必須賞給拜年者壓歲錢,以示關懷。叩拜完畢后,全家人開始守歲,大人多打牌下棋,小孩則多提燈籠滿街玩耍和放鞭炮。人們徹夜不眠,直到興盡方休。滿族民間有子女守歲可延長父母壽命的說法。五更時分,人們又燃放鞭炮,歡迎灶王爺回家過年。清晨早飯后,人們穿飾一新,去給親戚好友拜年賀歲,拜年時如遲過中午,則被視為不恭。歲首節(jié)有種種禁忌,如忌開箱、掃地、往外潑水和倒土及打碎碗碟,同時還忌花錢等。

      年節(jié)期間的初八日,是清朝時綏遠城滿族人的祭星之日。傍晚時,各家將早已制成的石榴狀燈籠百余盞取出,并蘸以燈油,分別點之,分置于宅院中門窗各處。并執(zhí)燈出院門,置于常行道路之兩旁,且行且點,燈火閃爍,一片通明。最后,沿途點燈至城外護城河邊始止。該俗,民間稱之為“散燈”。在20世紀60年代后此俗已不存。

      上元節(jié):正月十五為上元節(jié),俗稱元宵節(jié)或燈節(jié)。它源于道教,由于這天是天官的生日,人們?yōu)榍筇旃俣噘n福祉,便根據天官好樂的習俗,張燈縱樂,以討好天官。民間一般在十四、十五、十六日歡慶三天,其中十五日最為隆重。滿族人是晚講究全家人圍坐食元宵,并供于神龕前,象征著全家人的幸福大團圓;各家懸掛紅燈,燃放爆竹?;粲薪痿~燈、荷花燈、白菜燈、蓮花燈、蘿卜燈等。舊時,綏遠城黨中央鐘鼓樓之四角,高懸串燈,四周圍欄則遍掛紅燈,景象頗為壯觀,人們多游街觀賞;城內商鋪門前,均燃旺火;各家大放爆竹,其煙火花炮之制,極盡工巧;民間社火的舞龍耍獅、高腳秧歌和彩色旱船等遍布街頭巷尾,鼓鑼之聲不絕于耳。除張燈、舞燈、賞燈外,還演出民間歌舞和百戲雜藝等。舊俗:十六日晚,綏遠城滿族人多結伴攜錢,赴鐘鼓樓門洞中,隨意拋擲銅錢,概不回顧,謂之“散百病”,孩童爭相拾之,喧囂搶奪,路人引為笑樂。

        內蒙古東部區(qū)滿族在元宵節(jié)講究扭東北大秧歌。秧歌設有領隊,多穿旗袍,戴紅纓帽,身穿馬褂或旗袍。秧歌以走大場為主,隊形有天門八卦陣、葫蘆陣、六合陣等,表現了滿族八旗官兵征戰(zhàn)和歡樂的場面。其舞姿,多大開大合大扭擺,有許多模擬征戰(zhàn)和狩獵的姿勢,動作奔放,舞姿優(yōu)美,顯示了滿族人粗獷豪邁的民族氣質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至今,扭秧歌之俗仍很盛行。

      清朝時,內蒙古東部區(qū)滿族婦女在正月十六日有“走百病”的習俗。據《柳邊紀略》記載:“十六日,滿族婦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或聯(lián)袂打滾,曰脫晦氣,入夜尤多?!庇械牡胤降臐M族婦女在“走百病”時,還在冰上打滾,俗稱“轱轆冰”。走沙滾冰,雖未必真能治病,但可以得到心理上的些許安慰。

      20世紀60年代前,內蒙古東部區(qū)滿族有蒸面燈卜年成的習俗。面燈多用豆面或蕎面制成,共做12盞燈,象征一年的12個月。將面燈捏成圓碗形,置入籠屜中蒸之。揭鍋時要觀察每個月燈碗里是干還是濕,水多還是少,以此預測各個月份的寒暖和旱澇,若水多以示有澇災,若無水以示有干旱,水不多不少則為風調雨順。面燈蒸熟揭鍋時,家主須念《蒸燈歌》,詞曰:

           正二三月水沒腰,四月燈碗則發(fā)潮。

           五干六濕七八焦,九月十月干裂瓢。

           五谷豐登家家樂,冬月臘月勿需瞧。

    這種蒸面燈的習俗,反映了滿族農家對農耕和氣候的重視,以及對豐收年景的美好期盼。

      內蒙古東部區(qū)滿族在元宵節(jié)講究扭東北大秧歌。秧歌設有領隊,多穿旗袍,戴紅纓帽,身穿馬褂或旗袍。秧歌以走大場為主,隊形有天門八卦陣、葫蘆陣、六合陣等,表現了滿族八旗官兵征戰(zhàn)和歡樂的場面。其舞姿,多大開大合大扭擺,有許多模擬征戰(zhàn)和狩獵的姿勢,動作奔放,舞姿優(yōu)美,顯示了滿族人粗獷豪邁的民族氣質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至今,扭秧歌之俗仍很盛行。

      中和節(jié):二月初二日是中和節(jié),俗稱“龍?zhí)ь^日”或春龍節(jié)。滿族俗語云:“二月二龍?zhí)ь^,家家戶戶把雨求?!眱让晒艥M族農家有龍要出蟄可降雨的傳說,并有“引龍”之俗。是日晨,滿族農家皆到河邊或井中挑水,把自家的水缸挑滿,意為挑進財氣;隨后在家中焚香、上供、叩拜,乞求龍王爺給予風調雨順,此為“引田龍”。祭畢,將灶灰撒到房屋、井臺、廚房四周,最后圍水缸轉撒一圈,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回”,其有豐衣足食、糧食滿倉之意;滿族俗語云:“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边@天的飲食與龍的稱謂附會在一起,圍繞著一個“龍”字,以求吉利。將吃水餃稱之食龍耳,吃包子稱之食龍眼,吃面條稱之食龍須面,吃烙餅稱之食龍皮,吃豬頭肉稱之食龍頭,吃米飯稱之食龍子。是日,人們多早起,唯恐龍壓住身體;男子多理發(fā),俗稱“剃龍頭”,欲借龍?zhí)ь^之日,沾點喜氣,以示吉祥;女人忌動針線,恐傷了龍眼,龍不下雨。綏遠城滿族是日多祭掃土地廟,并為廟中神像更換新衣和坐褥,衣袍多為紅色,墊褥多為黃色。此外,滿族人家多講究是日將出嫁的女兒接回過節(jié),滿族俗語云:“二月二接寶貝兒,寶貝不來掉眼淚兒?!敝两瘢摴?jié)的一些食俗在滿族聚居區(qū)仍很盛行。此節(jié)來源于漢俗。

      清明節(jié):四月五日是清明節(jié),由于該節(jié)和寒食節(jié)相鄰,而寒食節(jié)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故兩節(jié)合二為一,亦稱禁煙節(jié)或冷食節(jié),既各家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是日,內蒙古滿族無論貧富,皆攜子帶孫,赴墓地祭祀祖先,并在墳前擺放貢品,跪拜焚紙時痛哭不已。隨后為墓地鋤草培土予以修整,并插種柳枝,走時還需灑酒以祭。同時,各家在大門上方多插萌芽的新柳,孩童也在衣襟上佩掛“清明串兒”,以避邪氣,因為滿族人認為柳木為“鬼怖木”,是佛家的法器,既可驅鬼又可度人。為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滿族人還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如蕩秋千、放風箏、踢球、踏青郊游等。清明節(jié)掃墓祭祖之俗,至今仍很盛行。此節(jié)來源于漢俗。

      端午節(jié):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jié),民間亦稱端陽節(jié)或五月節(jié)。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故有端午日避惡去毒的習俗。是日晨,滿族各家均在門框上懸掛菖蒲和艾蒿。因菖蒲的葉片呈劍形,俗稱“水劍”,故可避邪斬妖。艾蒿是招百福的象征,又是可治病的草藥,寓意可強身健體,可禳毒氣。有一副對聯(lián)十分形象地描繪出當時的風俗:“手執(zhí)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备鲬粼诩议T和室內還張貼彩色五毒圖(蛇、蝎、蜈蚣、蟾蜍和壁虎)、鐘馗像和剪紙老虎。孩童們多在衣襟或脖子及手腕處,拴掛由紅、黃、藍、白、黑五色線擰成的線索,意為驅邪避瘟。滿族農家還有清晨“踏露”之俗,用露水洗臉和手臂等,謂之不長潰瘡和不患眼疾。各家午飯均食用糯米包制的粽子及涼糕,成年人必飲雄黃酒;小孩則多食雞蛋,滿族民間有“寶子吃蛋,災星滾蛋”之俗語。出嫁的姑娘是日多有回娘家探親的風俗,故端午節(jié)又有女兒節(jié)之稱。至今,該節(jié)掛艾蒿、貼五毒圖和剪紙老虎、掛五色線、飲雄黃酒和女兒回娘家之俗,仍很盛行。此節(jié)來源于漢俗。

      端午節(jié)后不久,天氣漸熱,進入伏天。舊時,綏遠城滿族奉佛人家在頭伏之日,有供伏水之俗。是日,每家汲凈水一盂,供于佛像前,并焚香跪拜。第二天,將盂中之水更換成新水,以后日如此,直至立秋日為止。此俗民間稱為“供伏水”,其意不明,20世紀60年代后,該俗逐漸消失。

      七夕節(jié):農歷七月初七日為七夕節(jié),亦稱乞巧節(jié)。民間傳說天河旁的織女心靈手巧,曾在人間把織布、繡花的技巧傳授給人們,故滿族婦女們想與織女相約,使自己心靈手巧起來。是日晚,滿族婦女們在庭院中擺上香案,供上瓜果酒肴,虔誠地向夜空中的織女星頂禮膜拜,此即為乞巧。據滿族民間傳說,在葡萄架下還可聽到牛郎和織女相見時的哭訴聲。滿族婦女白天多用丟針卜巧的方法,即在是日上午,打一盆清水,慢慢將小針放于水中,由于水的張力,針可浮于水面,再看盆底呈現的針影,如為云彩花卉、飛鳥小獸或剪刀戥子之形,即為得巧,如針影單調少形,既未能得巧。是日,滿族婦女多不作針線活,忌納鞋、繡花、紡線和織布。內蒙古東部區(qū)滿族農家是日晚還有看銀河的習俗,如果銀河星群光亮明顯,就預示著本年年頭好,收成豐;如果銀河晦暗,就認為本年收成不好,將遭災有難。至今,內蒙古滿族農家婦女的丟針卜巧和不動針線之俗仍有留存。此節(jié)源于漢俗。

      中元節(jié):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道教認為該日是赦罪地官清虛大帝的誕辰日,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在滿族民間,凡喪事未滿三年之家,已故者的親朋好友皆送紙錢、果品等祭物,以示哀悼。有喪之家則備香燭、紙錢、果品、點心、酒饌之物,攜子帶孫,赴祖墳地祭祀,并添加墳土。如有行動不便者,是日晚可在十字路口處焚香燒紙以為祭禮。此節(jié)源于漢俗。

      舊時,綏遠城滿族人家還有放河燈的習俗,認為亡者從陰間轉世到陽間的這段路很黑,若無燈照亮是看不清路途的,故需做河燈以照之。河燈多用紙扎成,紙色多為白、粉、紅、綠、紫等,姹紫嫣紅,絢麗多彩,內置油燈盞,可燃燒,亦有置蠟燭者。放河燈前多有簡單祭祀儀式,隨后燃燈,置于護城河水中,任河燈慢慢漂移,帶著生者對亡者的無限思念飄然而去。20世紀50年代以后,放河燈之俗基本消失。清朝時,該節(jié)也是城隍廟所供城隍神出府的日子,也是綏遠城滿族的盛會之一。屆時,儀仗煊赫,神像金面黃衣,陰間使臣諸像高大異常,猙獰可怖。滿族男女,有為城隍抬轎打傘者,有荷枷帶鐐隨架前驅者,此為父母親屬祈增福壽之意。

      中秋節(jié):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jié),俗稱八月節(jié)。滿族俗語云:“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蒼天。”這是對中秋民俗的精練總結。是日,人們要盡可能地趕回家與親人團聚,取人月雙圓之寓意。因此,該節(jié)又有“團圓節(jié)”之稱。節(jié)前,各家各戶均自制月餅,月餅的種類較多,主要有混糖、棗泥、豆沙、山楂、桃仁等月餅,大街小巷彌漫著濃烈的油香味,也提醒著游子們馬上需回家過節(jié)了。這天午后,滿族各家首先將月光紙貼在屋內墻上,并在紙下設一香案,正中供奉“免兒爺”(泥塑兔形),兩側點燃蠟燭,案上供有元寶、月餅、西瓜、葡萄、蘋果、山楂、海棠等時令水果。傍晚,全家人焚香叩頭跪拜。祭畢,全家人圍坐一起,食用豐盛的團圓飯。中秋之夜當一輪圓月初升時,需將祭品移至室外屋檐下,婦人們再次焚香叩拜,然后將月光紙焚燒敬月。祭畢,全家人一邊吃水果和月餅一邊賞月。但男子概不參加夜間的拜月祭祀活動,因滿族民間素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此外,節(jié)日期間,親朋好友間需相互饋送月餅和水果,欲將良好的愿望帶給他人,以示共度佳節(jié)之意。滿族婦女拜月之習俗,一直保存至1966年。滿族在該節(jié)吃團圓飯和互贈月餅水果之俗,至今依舊十分盛行。此節(jié)源于漢俗。

      重陽節(jié):農歷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jié)。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匯,故稱“重陽”或“重九”,意味著生命的長久,人們也以此祝福家人的健康長壽。滿族把該節(jié)視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jié)日,主要節(jié)俗活動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陽糕(花糕)等。舊時,綏遠城滿族是日有登高之俗,城黨中央的鐘鼓樓及四周城墻均開放,供人登高遠眺,可領略四野的田園風光。登高之俗,是取“年年步步高升,全家老少太平”之意。時值秋高氣爽之際,草木皆已枯黃,唯菊花傲視風霜,怒放于深秋,故是日也是文人雅士賞菊、詠詩、飲酒的好日子。同時,滿族各家是日均品食重陽糕,俗稱花糕或菊糕,因“糕”與“高”諧音,故食糕者有步步升高之吉。內蒙古東部區(qū)滿族農家流傳有“九月九,大撒手,牛馬豬羊滿山走”之民謠,既認為莊稼收獲后,可在田間散放牲畜了,以利于抓其秋膘。至今,豋高之俗已被郊游所取代,但飲酒、食糕之俗仍舊十分流行。此節(jié)源于漢俗。

      冬至:此為天氣變寒和數九之日,亦稱冬節(jié)。是日,滿族民間多食餛飩,也有以水餃代之者,滿族俗語云:“冬至餛飩,夏至面?!睗M族各家為計數方便,均自制“消寒圖”,以記錄數“九”的進程和天氣變化。該圖用一尺見方的白紙制成,上畫81個小格,代表數九的81天,兩側有說明文字:“上涂陰來下涂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數九的每一天氣候狀況都形象地記錄于圖中。另一種消寒圖更為講究,一張白紙畫為九格,每格一字,每字九畫,直到數九結束,字也寫畢。這九個字為:“待到春風重染郊城柳”或“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天在格中填寫一筆,待字寫完,時已數九完畢春暖花開了。至20世紀60年代,滿族民間冬至日制“消寒圖”之俗已逐漸消失,但食餛飩之俗仍然保存。

      臘八節(jié):農歷十二月初八日,俗稱臘八節(jié)。滿族俗語云:“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意為內蒙古最冷的日子。據滿族民間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因饑餓勞累,昏倒于地,后被一牧羊女用雜糧熬粥救活;后他于菩提樹下靜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法成佛,故后人于是日煮雜糧粥以為紀念,俗稱該粥為“臘八粥”。粥的原料有黃米、大米、小米、江米、紅豇豆、小豆、紅棗、果脯、花生仁、青紅絲、栗子、瓜子和萄葡干等。滿族人家多于是日凌晨制作,先將粥料洗凈后,置于鍋中,然后用慢火熬煮,日出時既熟。屆時,粥香四溢,撲鼻誘人。家主首先焚香將粥和水果等供奉佛祖,然后才與家人共食之。是日午前親友鄰里需互相贈送,以示豐衣足食和彼此慶賀之意。此外,該節(jié)只食素菜,忌食肉類葷腥等。該俗至今仍存。此節(jié)源于漢俗。

        滿族人家在臘八節(jié)還有泡制“臘八醋”和“臘八蒜”的習俗。是日,將蒜剝皮洗凈,置于壇子或廣口瓶中,然后倒入米醋并沒過蒜瓣,然后將壇口或瓶口封好;待到大年三十吃餃子時打開,蒜綠晶瑩,醋香襲人,是佐餐的美味,用其蘸食餃子和調伴涼菜,可令人胃口大開。此俗至今仍存。

      灶王節(jié):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節(jié),亦稱祭灶節(jié),滿族民間俗稱過小年。據說是日晚灶王爺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各家的情況。這天滿族人家為歡送灶王爺,多買祭灶麻糖,并備美味佳肴,以備是晚家人聚餐;農家還用高粱秸的皮與穰扎制小梯、小犬和小馬,以備灶王爺登天、騎乘、隨護時使用。晚九點許,家主先將灶王爺像從灶臺旁的墻上請下,擺于正堂的香案上,香案上還置有祭灶糖、香爐、蠟燭、黃表紙、茶葉、谷草、一碟清水等。祭灶時首先燃香燭,隨之男子們跪拜叩首,起身后將麻糖涂于灶王爺口上,希望他上天匯報時,多說幾句“甜言蜜語”;最后將灶王爺像、黃表紙、小梯、小馬、小犬一并焚燒,口中還念念有詞:“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睋f如果不給灶王爺嘴上抹點糖甜甜嘴,是怕他上天見玉皇大帝時專講這家的壞話,隨之災禍可能降臨。祭祀畢,燃放鞭炮,全家人分食麻糖,是為糊嘴,意為不許節(jié)后至正月十五期間說不吉利之言語。滿族祭灶時忌女子參加。20世紀60年代,滿族祭灶的習俗逐漸消失,但是日吃麻糖、家人團聚過小年的民俗至今仍存。此節(jié)源于漢俗。

      除夕節(jié):十二月(臘月)三十日是除夕節(jié),俗稱大年三十,是滿族人家最為重視的盛大節(jié)日,舉家歡樂,普天同慶。是日,家人全部動手,各司其職,在門窗兩側張貼對聯(lián)及“?!弊?,在窗紙上貼上窗花,在屋檐下懸貼掛簽,在屋內四壁上張貼年畫,在院門上粘貼門神像。同時,灑掃庭院,堆壘旺火。午后家主則上墳祭祖,燃香焚紙,意請先人回家過年。夜晚各家張燈結彩,笑語喧天,美味佳肴,酒香四溢。吃年夜飯前,由家主率家人向祖宗牌位叩拜,謂之祭祖。祭畢,燃放鞭炮,全家合聚吃團圓飯。年夜飯中必須有魚和雞,取“年年有余”、“富貴有余”和“吉祥如意”之意。食畢,男人們多玩牌下棋,女人們則多包餃子,亦稱“更歲餃子”,取年終歲始的“更歲交子”之諧音。包餃子時,必在數個餃子內包一銅錢,誰若接財神爺后食之,則象征一年中全會有福發(fā)財。過年時也有一些禁忌,如將餃子煮破了,必說“漲”了;如不慎將器皿打碎,則必說“歲歲(碎碎)平安”,予以自慰。此節(jié)源于漢俗。

                                (作者: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圖書館)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