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1949年綏遠“9?19起義”前夕,國民黨綏遠一些黨、政、軍高級官員見大勢已去,紛紛離綏,長途南下,設法赴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些滯臺綏籍人員客居異鄉(xiāng),海闊天高,一別四十余年。時至今日,不少老人客死異鄉(xiāng),墓木已拱。近半個世紀以來,這些異地做客的滯臺綏籍人士的生活工作情況如何?海天茫茫,音訊杳然。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日多,人們終于對其略知一二。
一
綏籍來臺人員大致可分兩類:其一為在大陸時職位較高,離綏時年齡約在四五十歲者;其二為隨軍隊來臺和遷臺學校學生及年輕黨政人員,他們隨“政府”來臺時,年齡約在二十出頭。本文重點介紹前者。
這一類人按國民黨政治身份和職務劃分,約可分為四類,其具體人物為:
?。ㄒ唬┝⒎ㄎ瘑T:祁志厚(字定遠)、趙允義(字宜齋)、劉漢(字倬云)、牛進祿(字申之)、榮照(土默特旗蒙古族,字光庭)
?。ǘ┍O(jiān)察委員:李正樂(字子韶)
(三)國大代表:庫耆雋、趙熾昌(字正卿)、劉桂(字馥齋)、孫云峰、王虞輔,遞補李啟元(字迪青)、祁登荃(女)、張德敏
?。ㄋ模┸?、政、黨、教宿官:綏遠省建設廳廳長潘秀仁(字箴四)、省教育廳廳長閻偉(字致遠)、曾任綏遠省黨部負責人陳國英(字俊卿)、留美學者教授侯蹯(字子奐)、將軍李兆興、財政廳廳長張遐民、將軍劉漢興等人。
綏籍人員來臺甫初,國民黨政府倉皇遷臺,鞭長莫及,因而來臺人員生活頗為窘迫,居無定所,食不裹腹。李正樂夫婦、潘秀仁、劉漢、牛進祿、趙熾昌、張遐民等近十人擠居在臺北市羅斯福路的一處日式平房中。此房是臺灣地區(qū)政府配給綏遠同鄉(xiāng)李用賓(字敬庭)的宿舍,約60平方米。李用賓由國立黨中央政治學校畢業(yè)后,抗戰(zhàn)時期在福建省任縣長??箲?zhàn)勝利后赴臺處理接受工作,任職臺灣地區(qū)政府,故有住宅。大批綏遠老鄉(xiāng)來臺后,李用賓慷慨為鄉(xiāng)親們提供居所。不久,李正樂夫婦從此房搬出,其余人仍住此處,并共同雇一女工做飯和整理房間。羅斯福路為臺北市郊,冷清寂寞,惟有散居他處的綏遠老鄉(xiāng)前來探望時,才有一些生氣。
二
現(xiàn)將綏遠地區(qū)有影響的滯臺人物情況作一簡略介紹:
?。ㄒ唬├钫龢?br/> 李正樂先生系歸綏縣南區(qū)朝忽鬧村人(現(xiàn)呼市土左旗朝忽鬧),生于1886年。先生夫婦來臺后不久,臺灣當局監(jiān)察院在臺北杭州南路給安排一棟日式平房,由是,李正樂先生夫婦從羅斯福路李用賓住所遷此。李正樂先生來臺時業(yè)63歲,先生曾任歸綏女子高等小學校長、綏遠第一中學校長。先生呵護學子,培養(yǎng)青年,祁志厚、潘秀仁、趙允義、閻偉、張遐民等輩皆出其門下,因而來臺之綏遠人士多為其徒子徒孫。先生碩德景行,頗受鄉(xiāng)人敬仰。
臺灣曾一度厲行防空,要求人員疏散鄉(xiāng)下,李正樂先生夫婦選擇在臺北縣烏來鄉(xiāng)山麓建造平房數(shù)間居住。先生與村民和睦相處,親如一家,村民每有喜慶之事,總以能邀到這位白髯飄胸、一身長袍的長者為榮。
1973年,臺灣當局在臺北新店興建黨中央新村,李正樂先生由烏來遷入新村,次年病逝,臨終喃呼“大陸”而瞑,享年88歲。
?。ǘ┢钪竞?nbsp;
祁志厚先生系包頭市薩拉齊人,生于1892年。1949年,祁先生夫婦攜女祁登荃、子祁登文一并來臺。祁先生為立法委員,待遇較優(yōu),夫人吳子我任職教育部。赴臺后,一家暫住臺灣黃朝琴借給的房屋(祁與黃為舊識),后遷銅山街。夫人吳子我出任彰化女中校長后,一家又遷彰化居住,后吳子我調(diào)教育部任督學,一家又遷往臺北羅斯福路。
祁志厚先生來臺后,目睹國民黨立法院混亂情景,很少出席會議,淡出政壇,常去臺北新公園弈園圍棋社下棋。1971年病逝于臺北,享年79歲。
?。ㄈ┡诵闳?br/> 潘秀仁先生1893年出生于歸綏縣畢克齊鎮(zhèn),1949年攜子潘中平來臺后,始寄羅斯福路之李用賓
寓所,后在臺北士林芝山辟地建造平房數(shù)間,與兒子一家同住。1951年國民黨行政院設計委員會成立,
潘秀仁先生被聘為設計委員,參加該會邊政小組,并擔任綏遠省重建方案暨察綏蒙區(qū)專案小組召集人。潘秀仁于1965年去世,享年72歲。
(四)趙允義
趙允義先生1894年生于歸綏縣畢克齊鎮(zhèn),1949年攜妻及子女來臺后,居住臺中市文化巷。是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實施憲政后轉(zhuǎn)任第一屆立法委員。1961年去世,享年67歲。
?。ㄎ澹╅悅?br/> 閻偉先生1896年生于托克托縣河口鎮(zhèn),1949年5月舉家七口赴臺,寄宿于祁志厚女婿在高雄的新竹石油公司宿舍。8月,閻偉擔任農(nóng)林總公司總務部經(jīng)理,舉家又移至臺北居住。臺北綏遠同鄉(xiāng)每年春節(jié)團拜及其他大型集會,皆由閻偉先生主持。臺灣地區(qū)民黨黨團合并后,閻偉先生任國民黨臺灣地區(qū)黨部監(jiān)察委員。農(nóng)林公司改歸民營后,閻偉先生轉(zhuǎn)任省教育廳專門委員,1965年奉令退休,1985年病逝臺灣,享年89歲。
?。╆悋?br/> 陳國英先生1896年出生于薩縣,1949年攜妻及子女來臺后,初期借宿臺北同安街劉桂的寓所,不久遷到南昌路,后在臺北木柵購置平房一棟。陳國英先生從1950年至1966年間,一直擔任國民黨***調(diào)查統(tǒng)計局專門委員及設計委員。退休后仍受聘于該局顧問。夫人丁淑蓉任監(jiān)察院監(jiān)察委員。陳國英先生于1976年去世,享年80歲。
(七)張遐民
張遐民先生1905年出生于呼和浩特市東郊,于1949年只身來臺,先暫借寓羅斯福路李用賓寓所,后離此陪其師潘秀仁先生住芝山巖。來臺后,先生任行政院設計委員會委員、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后兼任邊疆組召集人,移居新店檳榔坑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所屬的宿舍。1958年與吳繼華女士結婚,住臺北仁愛路四段,后又在新店檳榔路購房居住。
來臺綏籍人員中,惟張遐民先生孜孜研究,潛心著述,著作甚豐。著有《邊疆問題與邊疆建設》、《邊疆經(jīng)濟》、《國父思想要義》、《國父思想發(fā)凡與補述》、《國父思想圖說》、《海天掠影》(1—5集)、《王同春與綏遠河套之開發(fā)》、《楊業(yè)父子忠勇事跡考》等專著。
張遐民先生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對大陸邊疆方面的專題研究草擬二十余條,對研究大陸邊疆極有參考價值。張遐民先生還在國立政治大學及銘傳商專兼課,后被輔仁大學校長聘請為專職教授、訓導長。1988年因病去世,享年83歲。
(八)榮照
榮照,字光庭,1906年生于土默特左旗沙爾沁村,青少年時期,曾在土默特旗高等小學校、北京蒙藏學校讀書,后赴蘇聯(lián)中山大學及莫斯科炮兵學校學習,畢業(yè)回國后,從軍擔任排、連、營、團長等職,后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干事。1946年被選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行憲后當選為立法院第一屆立法委員直至去世。
榮照先生于1949年來臺后,復又成家,妻孫惠君女士,女兒及婿皆在臺灣。先生于1984年去世,享年78歲。
?。ň牛﹦⒐?br/> 劉桂,字馥齋,1904年生于托克托縣,1949年來臺后,任經(jīng)濟部參事、代理商業(yè)司司長。1961年帶職在國防研究院第三期受訓,1964年任中國漁業(yè)公司董事長,并赴北美、歐洲各國考察工商業(yè),對臺灣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盡心竭力。先后撰寫《資本大眾化之研究》、《低度開發(fā)國家如何有效運用美援》等長篇論文。1979年病逝,享年75歲。去世后,夫人王亞琴女士集其遺作,出版<馥齋遺著選集)一書。
(十)劉漢興
劉漢興,字子益,1905年生于托克托縣黑水泉村。劉漢興先生于1949年來臺后,任國防部高級參謀,后任招商局顧問等職。退休后一直與三弟居住,1987年,夫人由大陸赴臺團聚。劉漢興先生1991年去世,享年86歲。
(十一)孫云峰
孫云峰先生1906年生于清水河縣,1949年赴臺后仍在調(diào)查局工作,擔任處長。孫云峰先生筆鋒犀利,經(jīng)常著文評論時政,舉辦時政講座。晚年在臺每逢同鄉(xiāng)會活動,先生躬身參加。2004年去世。
?。ㄊ┡_M祿
牛進祿,字申之,1907年出生于包頭。1949年來臺,初與潘秀仁、張遐民等暫住羅斯福路李用賓之舍內(nèi),后與趙熾昌搬到北投路一棟房內(nèi)。不久,由鄉(xiāng)間遷入臺北市大安區(qū)立法院委員宿舍內(nèi),后又遷入臺北市重慶南路口的一家小旅館內(nèi),最后在臺北新店購一室一廳小屋棲身。牛進祿先生來臺后,孑身一人,形單影只,皈門基督,平日聆聽牧師講道,有時到歌廳唱歌,以消孤寂之苦。每逢舊歷除夕,萬家團聚之時,先生只身南下高雄,在飯店中度過新春,節(jié)后再返臺北,其凄苦思鄉(xiāng)之情不言而喻。先生酷愛旅游,飽覽世界許多名勝。
牛進祿先生在臺四十余年,過著清苦平淡的生活,一生節(jié)儉,但對公益事業(yè)十分慷慨。綏遠文獻在籌辦時,先生捐款十萬元臺幣,占總籌款的四分之一。1992年先生病逝于臺北,享年85歲,骨灰由其后人抱回大陸安葬。
?。ㄊ┶w熾昌
趙熾昌,字正卿,1905年生于綏遠省安北縣。1949年來臺后始住臺北羅斯福路,后與牛進祿遷北投平房,最后在臺中忠明路購房定居。從1954年起,趙熾昌先生兼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1982年病逝于臺中,享年77歲。
?。ㄊ模﹦h
劉漢,字倬云,1899年生于涼城縣。1949年來臺后,始住臺北羅斯福路,后居立法院配給的新店宿舍。立法院凡召開會議劉漢從不缺席,二十余年來始終如一,對教育行政之興革,頗多建議,撰有《劉知幾年譜》一書。1973年病逝臺北。
?。ㄊ澹┒牌飞?br/> 杜品山,1907年生于包頭,父為綏西名人杜福元。1928年夏,綏遠黨部選送杜品山到黨中央政治學校第一期就讀,畢業(yè)后先后在國民黨中統(tǒng)、軍統(tǒng)部門任職,抗戰(zhàn)爆發(fā)后到平綏鐵路特別工作團工作,后到陜西任職??箲?zhàn)勝利后,出任綏遠省社會處處長。
杜品山于1949年輾轉(zhuǎn)赴臺,任***專門委員兼蒙藏委員會主任秘書。后應經(jīng)濟部中國漁業(yè)公司董事長劉桂邀請,于1964年離開***,到該公司任助理,不久,公司撤銷,杜品山亦離開該公司。
1984年,杜品山因病去世,享年77歲。
?。ㄊ├钣觅e
李用賓,1903年生于豐鎮(zhèn)縣,其父李苑林為綏遠早期同盟會會員,武昌起義后,李苑林奉命北返策動革命,行至雁門關被清軍殺害。李用賓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南京黨中央黨務學校(后改組為黨中央政治學校)。1932年畢業(yè)后,奉派到浙江、福建工作,歷任科長、縣長及青年團講師等職??箲?zhàn)勝利后,臺灣光復,1946年奉命赴臺接收。1948年受洗禮信仰基督教。
1949年,綏遠老鄉(xiāng)甫入臺灣,居無定所,李用賓慷慨騰房收留鄉(xiāng)人,實為雪中送炭救人之急之義舉,深受鄉(xiāng)人感激。
李用賓先生于1980年去世,享年77歲。
?。ㄊ撸├顔⒃?br/> 李啟元為國民政府國大代表,1909年生于涼城縣,早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政治系,任綏遠省教育廳督學??箲?zhàn)爆發(fā)后,李啟元投筆從戎,任中校政工官,參戰(zhàn)數(shù)十次,在著名的臺兒莊戰(zhàn)役中腿部受傷,傷愈后參加廬山訓練班,結業(yè)后奉派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工作??箲?zhàn)勝利后調(diào)立法院工作,1948年任立法院駐臺辦事處主任,1951年升任秘書處簡任秘書,1961年兼任總務組主任,1963年升為法制委員會專門委員并兼任公報委員會總編輯。1981年退休轉(zhuǎn)任黨中央黨部總干事,并遞補為國大代表。
李啟元先生十分熱愛家鄉(xiāng),經(jīng)他竭力倡導成立了綏遠同鄉(xiāng)會,并于1977年12月創(chuàng)辦了《綏遠文獻》創(chuàng)刊號,堅持每年出版一冊,從組稿到編輯、出版、發(fā)行,事必躬親,艱辛備嘗,先后擔任發(fā)行人兼主編19年,到1996年元月《綏遠文獻》出版至19期后,第20期方轉(zhuǎn)其他同鄉(xiāng)經(jīng)手,先生于是年5月病逝,《綏遠文獻》伴其幾近20年,可謂貢獻奇殊。
《綏遠文獻》的創(chuàng)辦發(fā)行,不僅為兩岸后人提供了愛國愛鄉(xiāng)的詳實教材,亦為兩岸史學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方志難得的資料。對此,李啟元先生功不可沒。
?。ㄊ耍┢罾^先
祁繼先,巴盟臨河人,生于民國元年,曾任臨河市第二小學校長,后任綏遠調(diào)查局(中統(tǒng))訓練委員,行憲后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赴臺后,始住于羅斯福路三段,除偶爾鄉(xiāng)人聚會參與外,平日疏于交往,1996年去世,享年84歲。
三
上述這些綏遠滯臺老鄉(xiāng),年青時或為師生關系,如李正樂之于潘秀仁、趙允義等,潘秀仁、趙允義之于張遐民、劉桂等;或為同學關系;或為綏遠黨部、政府中的同僚;或師生兼同僚、同學兼同僚等,關系錯綜復雜。在大陸家鄉(xiāng)時,有的相處較密,有的較疏,有的政見相左,形如水火,如陳國英曾率曲步霄槍擊潘秀仁。但滯臺后,大家偏安孤島,舉目無親,鄉(xiāng)情鄉(xiāng)誼取代了沖突。每年的同鄉(xiāng)會上,鄉(xiāng)親們其樂融融,親如一家,長者思情綿綿,歷數(shù)家鄉(xiāng)舊事;幼者洗耳恭聽,百般相慰。入臺很長一段時間,潘秀仁父子生計維艱,在李正樂先生的倡議下,綏籍鄉(xiāng)人捐資扶助,陳國英先生亦慷慨出資,前隙盡泯。
天不假年,若這些綏籍老人活到現(xiàn)在,必然會成為促進兩岸和平統(tǒng)一不可小覷的力量。
(作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紀檢委)
1949年綏遠“9?19起義”前夕,國民黨綏遠一些黨、政、軍高級官員見大勢已去,紛紛離綏,長途南下,設法赴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些滯臺綏籍人員客居異鄉(xiāng),海闊天高,一別四十余年。時至今日,不少老人客死異鄉(xiāng),墓木已拱。近半個世紀以來,這些異地做客的滯臺綏籍人士的生活工作情況如何?海天茫茫,音訊杳然。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日多,人們終于對其略知一二。
一
綏籍來臺人員大致可分兩類:其一為在大陸時職位較高,離綏時年齡約在四五十歲者;其二為隨軍隊來臺和遷臺學校學生及年輕黨政人員,他們隨“政府”來臺時,年齡約在二十出頭。本文重點介紹前者。
這一類人按國民黨政治身份和職務劃分,約可分為四類,其具體人物為:
?。ㄒ唬┝⒎ㄎ瘑T:祁志厚(字定遠)、趙允義(字宜齋)、劉漢(字倬云)、牛進祿(字申之)、榮照(土默特旗蒙古族,字光庭)
(二)監(jiān)察委員:李正樂(字子韶)
?。ㄈ﹪蟠恚簬礻入h、趙熾昌(字正卿)、劉桂(字馥齋)、孫云峰、王虞輔,遞補李啟元(字迪青)、祁登荃(女)、張德敏
(四)軍、政、黨、教宿官:綏遠省建設廳廳長潘秀仁(字箴四)、省教育廳廳長閻偉(字致遠)、曾任綏遠省黨部負責人陳國英(字俊卿)、留美學者教授侯蹯(字子奐)、將軍李兆興、財政廳廳長張遐民、將軍劉漢興等人。
綏籍人員來臺甫初,國民黨政府倉皇遷臺,鞭長莫及,因而來臺人員生活頗為窘迫,居無定所,食不裹腹。李正樂夫婦、潘秀仁、劉漢、牛進祿、趙熾昌、張遐民等近十人擠居在臺北市羅斯福路的一處日式平房中。此房是臺灣地區(qū)政府配給綏遠同鄉(xiāng)李用賓(字敬庭)的宿舍,約60平方米。李用賓由國立黨中央政治學校畢業(yè)后,抗戰(zhàn)時期在福建省任縣長??箲?zhàn)勝利后赴臺處理接受工作,任職臺灣地區(qū)政府,故有住宅。大批綏遠老鄉(xiāng)來臺后,李用賓慷慨為鄉(xiāng)親們提供居所。不久,李正樂夫婦從此房搬出,其余人仍住此處,并共同雇一女工做飯和整理房間。羅斯福路為臺北市郊,冷清寂寞,惟有散居他處的綏遠老鄉(xiāng)前來探望時,才有一些生氣。
二
現(xiàn)將綏遠地區(qū)有影響的滯臺人物情況作一簡略介紹:
(一)李正樂
李正樂先生系歸綏縣南區(qū)朝忽鬧村人(現(xiàn)呼市土左旗朝忽鬧),生于1886年。先生夫婦來臺后不久,臺灣當局監(jiān)察院在臺北杭州南路給安排一棟日式平房,由是,李正樂先生夫婦從羅斯福路李用賓住所遷此。李正樂先生來臺時業(yè)63歲,先生曾任歸綏女子高等小學校長、綏遠第一中學校長。先生呵護學子,培養(yǎng)青年,祁志厚、潘秀仁、趙允義、閻偉、張遐民等輩皆出其門下,因而來臺之綏遠人士多為其徒子徒孫。先生碩德景行,頗受鄉(xiāng)人敬仰。
臺灣曾一度厲行防空,要求人員疏散鄉(xiāng)下,李正樂先生夫婦選擇在臺北縣烏來鄉(xiāng)山麓建造平房數(shù)間居住。先生與村民和睦相處,親如一家,村民每有喜慶之事,總以能邀到這位白髯飄胸、一身長袍的長者為榮。
1973年,臺灣當局在臺北新店興建黨中央新村,李正樂先生由烏來遷入新村,次年病逝,臨終喃呼“大陸”而瞑,享年88歲。
?。ǘ┢钪竞?nbsp;
祁志厚先生系包頭市薩拉齊人,生于1892年。1949年,祁先生夫婦攜女祁登荃、子祁登文一并來臺。祁先生為立法委員,待遇較優(yōu),夫人吳子我任職教育部。赴臺后,一家暫住臺灣黃朝琴借給的房屋(祁與黃為舊識),后遷銅山街。夫人吳子我出任彰化女中校長后,一家又遷彰化居住,后吳子我調(diào)教育部任督學,一家又遷往臺北羅斯福路。
祁志厚先生來臺后,目睹國民黨立法院混亂情景,很少出席會議,淡出政壇,常去臺北新公園弈園圍棋社下棋。1971年病逝于臺北,享年79歲。
?。ㄈ┡诵闳?br/> 潘秀仁先生1893年出生于歸綏縣畢克齊鎮(zhèn),1949年攜子潘中平來臺后,始寄羅斯福路之李用賓
寓所,后在臺北士林芝山辟地建造平房數(shù)間,與兒子一家同住。1951年國民黨行政院設計委員會成立,
潘秀仁先生被聘為設計委員,參加該會邊政小組,并擔任綏遠省重建方案暨察綏蒙區(qū)專案小組召集人。潘秀仁于1965年去世,享年72歲。
?。ㄋ模┶w允義
趙允義先生1894年生于歸綏縣畢克齊鎮(zhèn),1949年攜妻及子女來臺后,居住臺中市文化巷。是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實施憲政后轉(zhuǎn)任第一屆立法委員。1961年去世,享年67歲。
(五)閻偉
閻偉先生1896年生于托克托縣河口鎮(zhèn),1949年5月舉家七口赴臺,寄宿于祁志厚女婿在高雄的新竹石油公司宿舍。8月,閻偉擔任農(nóng)林總公司總務部經(jīng)理,舉家又移至臺北居住。臺北綏遠同鄉(xiāng)每年春節(jié)團拜及其他大型集會,皆由閻偉先生主持。臺灣地區(qū)民黨黨團合并后,閻偉先生任國民黨臺灣地區(qū)黨部監(jiān)察委員。農(nóng)林公司改歸民營后,閻偉先生轉(zhuǎn)任省教育廳專門委員,1965年奉令退休,1985年病逝臺灣,享年89歲。
?。╆悋?br/> 陳國英先生1896年出生于薩縣,1949年攜妻及子女來臺后,初期借宿臺北同安街劉桂的寓所,不久遷到南昌路,后在臺北木柵購置平房一棟。陳國英先生從1950年至1966年間,一直擔任國民黨***調(diào)查統(tǒng)計局專門委員及設計委員。退休后仍受聘于該局顧問。夫人丁淑蓉任監(jiān)察院監(jiān)察委員。陳國英先生于1976年去世,享年80歲。
?。ㄆ撸堝诿?br/> 張遐民先生1905年出生于呼和浩特市東郊,于1949年只身來臺,先暫借寓羅斯福路李用賓寓所,后離此陪其師潘秀仁先生住芝山巖。來臺后,先生任行政院設計委員會委員、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后兼任邊疆組召集人,移居新店檳榔坑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所屬的宿舍。1958年與吳繼華女士結婚,住臺北仁愛路四段,后又在新店檳榔路購房居住。
來臺綏籍人員中,惟張遐民先生孜孜研究,潛心著述,著作甚豐。著有《邊疆問題與邊疆建設》、《邊疆經(jīng)濟》、《國父思想要義》、《國父思想發(fā)凡與補述》、《國父思想圖說》、《海天掠影》(1—5集)、《王同春與綏遠河套之開發(fā)》、《楊業(yè)父子忠勇事跡考》等專著。
張遐民先生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對大陸邊疆方面的專題研究草擬二十余條,對研究大陸邊疆極有參考價值。張遐民先生還在國立政治大學及銘傳商專兼課,后被輔仁大學校長聘請為專職教授、訓導長。1988年因病去世,享年83歲。
?。ò耍s照
榮照,字光庭,1906年生于土默特左旗沙爾沁村,青少年時期,曾在土默特旗高等小學校、北京蒙藏學校讀書,后赴蘇聯(lián)中山大學及莫斯科炮兵學校學習,畢業(yè)回國后,從軍擔任排、連、營、團長等職,后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干事。1946年被選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行憲后當選為立法院第一屆立法委員直至去世。
榮照先生于1949年來臺后,復又成家,妻孫惠君女士,女兒及婿皆在臺灣。先生于1984年去世,享年78歲。
?。ň牛﹦⒐?br/> 劉桂,字馥齋,1904年生于托克托縣,1949年來臺后,任經(jīng)濟部參事、代理商業(yè)司司長。1961年帶職在國防研究院第三期受訓,1964年任中國漁業(yè)公司董事長,并赴北美、歐洲各國考察工商業(yè),對臺灣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盡心竭力。先后撰寫《資本大眾化之研究》、《低度開發(fā)國家如何有效運用美援》等長篇論文。1979年病逝,享年75歲。去世后,夫人王亞琴女士集其遺作,出版<馥齋遺著選集)一書。
?。ㄊ﹦h興
劉漢興,字子益,1905年生于托克托縣黑水泉村。劉漢興先生于1949年來臺后,任國防部高級參謀,后任招商局顧問等職。退休后一直與三弟居住,1987年,夫人由大陸赴臺團聚。劉漢興先生1991年去世,享年86歲。
(十一)孫云峰
孫云峰先生1906年生于清水河縣,1949年赴臺后仍在調(diào)查局工作,擔任處長。孫云峰先生筆鋒犀利,經(jīng)常著文評論時政,舉辦時政講座。晚年在臺每逢同鄉(xiāng)會活動,先生躬身參加。2004年去世。
?。ㄊ┡_M祿
牛進祿,字申之,1907年出生于包頭。1949年來臺,初與潘秀仁、張遐民等暫住羅斯福路李用賓之舍內(nèi),后與趙熾昌搬到北投路一棟房內(nèi)。不久,由鄉(xiāng)間遷入臺北市大安區(qū)立法院委員宿舍內(nèi),后又遷入臺北市重慶南路口的一家小旅館內(nèi),最后在臺北新店購一室一廳小屋棲身。牛進祿先生來臺后,孑身一人,形單影只,皈門基督,平日聆聽牧師講道,有時到歌廳唱歌,以消孤寂之苦。每逢舊歷除夕,萬家團聚之時,先生只身南下高雄,在飯店中度過新春,節(jié)后再返臺北,其凄苦思鄉(xiāng)之情不言而喻。先生酷愛旅游,飽覽世界許多名勝。
牛進祿先生在臺四十余年,過著清苦平淡的生活,一生節(jié)儉,但對公益事業(yè)十分慷慨。綏遠文獻在籌辦時,先生捐款十萬元臺幣,占總籌款的四分之一。1992年先生病逝于臺北,享年85歲,骨灰由其后人抱回大陸安葬。
?。ㄊ┶w熾昌
趙熾昌,字正卿,1905年生于綏遠省安北縣。1949年來臺后始住臺北羅斯福路,后與牛進祿遷北投平房,最后在臺中忠明路購房定居。從1954年起,趙熾昌先生兼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1982年病逝于臺中,享年77歲。
?。ㄊ模﹦h
劉漢,字倬云,1899年生于涼城縣。1949年來臺后,始住臺北羅斯福路,后居立法院配給的新店宿舍。立法院凡召開會議劉漢從不缺席,二十余年來始終如一,對教育行政之興革,頗多建議,撰有《劉知幾年譜》一書。1973年病逝臺北。
(十五)杜品山
杜品山,1907年生于包頭,父為綏西名人杜福元。1928年夏,綏遠黨部選送杜品山到黨中央政治學校第一期就讀,畢業(yè)后先后在國民黨中統(tǒng)、軍統(tǒng)部門任職,抗戰(zhàn)爆發(fā)后到平綏鐵路特別工作團工作,后到陜西任職??箲?zhàn)勝利后,出任綏遠省社會處處長。
杜品山于1949年輾轉(zhuǎn)赴臺,任***專門委員兼蒙藏委員會主任秘書。后應經(jīng)濟部中國漁業(yè)公司董事長劉桂邀請,于1964年離開***,到該公司任助理,不久,公司撤銷,杜品山亦離開該公司。
1984年,杜品山因病去世,享年77歲。
?。ㄊ├钣觅e
李用賓,1903年生于豐鎮(zhèn)縣,其父李苑林為綏遠早期同盟會會員,武昌起義后,李苑林奉命北返策動革命,行至雁門關被清軍殺害。李用賓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南京黨中央黨務學校(后改組為黨中央政治學校)。1932年畢業(yè)后,奉派到浙江、福建工作,歷任科長、縣長及青年團講師等職。抗戰(zhàn)勝利后,臺灣光復,1946年奉命赴臺接收。1948年受洗禮信仰基督教。
1949年,綏遠老鄉(xiāng)甫入臺灣,居無定所,李用賓慷慨騰房收留鄉(xiāng)人,實為雪中送炭救人之急之義舉,深受鄉(xiāng)人感激。
李用賓先生于1980年去世,享年77歲。
?。ㄊ撸├顔⒃?br/> 李啟元為國民政府國大代表,1909年生于涼城縣,早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政治系,任綏遠省教育廳督學??箲?zhàn)爆發(fā)后,李啟元投筆從戎,任中校政工官,參戰(zhàn)數(shù)十次,在著名的臺兒莊戰(zhàn)役中腿部受傷,傷愈后參加廬山訓練班,結業(yè)后奉派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工作??箲?zhàn)勝利后調(diào)立法院工作,1948年任立法院駐臺辦事處主任,1951年升任秘書處簡任秘書,1961年兼任總務組主任,1963年升為法制委員會專門委員并兼任公報委員會總編輯。1981年退休轉(zhuǎn)任黨中央黨部總干事,并遞補為國大代表。
李啟元先生十分熱愛家鄉(xiāng),經(jīng)他竭力倡導成立了綏遠同鄉(xiāng)會,并于1977年12月創(chuàng)辦了《綏遠文獻》創(chuàng)刊號,堅持每年出版一冊,從組稿到編輯、出版、發(fā)行,事必躬親,艱辛備嘗,先后擔任發(fā)行人兼主編19年,到1996年元月《綏遠文獻》出版至19期后,第20期方轉(zhuǎn)其他同鄉(xiāng)經(jīng)手,先生于是年5月病逝,《綏遠文獻》伴其幾近20年,可謂貢獻奇殊。
《綏遠文獻》的創(chuàng)辦發(fā)行,不僅為兩岸后人提供了愛國愛鄉(xiāng)的詳實教材,亦為兩岸史學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方志難得的資料。對此,李啟元先生功不可沒。
?。ㄊ耍┢罾^先
祁繼先,巴盟臨河人,生于民國元年,曾任臨河市第二小學校長,后任綏遠調(diào)查局(中統(tǒng))訓練委員,行憲后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赴臺后,始住于羅斯福路三段,除偶爾鄉(xiāng)人聚會參與外,平日疏于交往,1996年去世,享年84歲。
三
上述這些綏遠滯臺老鄉(xiāng),年青時或為師生關系,如李正樂之于潘秀仁、趙允義等,潘秀仁、趙允義之于張遐民、劉桂等;或為同學關系;或為綏遠黨部、政府中的同僚;或師生兼同僚、同學兼同僚等,關系錯綜復雜。在大陸家鄉(xiāng)時,有的相處較密,有的較疏,有的政見相左,形如水火,如陳國英曾率曲步霄槍擊潘秀仁。但滯臺后,大家偏安孤島,舉目無親,鄉(xiāng)情鄉(xiāng)誼取代了沖突。每年的同鄉(xiāng)會上,鄉(xiāng)親們其樂融融,親如一家,長者思情綿綿,歷數(shù)家鄉(xiāng)舊事;幼者洗耳恭聽,百般相慰。入臺很長一段時間,潘秀仁父子生計維艱,在李正樂先生的倡議下,綏籍鄉(xiāng)人捐資扶助,陳國英先生亦慷慨出資,前隙盡泯。
天不假年,若這些綏籍老人活到現(xiàn)在,必然會成為促進兩岸和平統(tǒng)一不可小覷的力量。
(作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紀檢委)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