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第四期

  • 【志鑒論壇】第二輪志書方言編纂探討
  • 提  要:地方志記載方言由來已久。全國首屆志書普遍設置方言篇目,雖則大部分科學得體,但專業(yè)性學術性太強,很少有人能懂,實用性差。第二輪修志以來,由于方言變化不大,且難以編纂,許多第二輪志書不再記述方言。文章認為,方言為地情的一個重要方面,第二輪志書仍應該記述,但須改進編寫方式,直接記述區(qū)別于普通話的聲調、變體聲調字、變體讀音字、特殊語法、方言詞匯等內容,力求簡潔明了,方便實用,使方言更好地發(fā)揮其職能作用。  

    關鍵詞:第二輪志書  變體讀音字  詞匯  方言編纂  探討  

    首輪志書,方言部分大多出自語言文字專家之手,使用專業(yè)性學術性筆法編纂,應該說科學完備,但專業(yè)性學術性太強,絕大多數(shù)讀者看不懂,更難以利用,有明顯的弊端。第二輪修志以來,一些方志工作者鑒于兩輪志書時間相接、方言變化甚微、因專業(yè)性學術性強而編纂困難,主張舍棄這一部分。筆者目前正在編修《武強縣志(1988~2007)》,也面臨了方言篇目究竟設與不設、如何編寫的問題。經(jīng)過閱讀分析部分出版志書的方言,參閱眾方言、地方志學家論述,結合當?shù)胤街緯木幾塍w會及讀志用志實踐,對第二輪志書方言的編纂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與廣大地方志、方言工作者探討,以望促進地方志書方言部分編纂的進一步成熟和完善。  

       

    一、 地方志書方言記述的產生及發(fā)展過程  

    地方志記載方言起于明代,首見于洪武《蘇州府志》,然并未獨立成篇。清及民國時期,各府、州、縣志雖多有專載方言者,但僅限于方言詞語的釋義和個別難字的注音,并未形成系統(tǒng)體例。如清康熙《靈壽縣志》附記“方音”。民國《川沙縣志·方俗志》收錄黃琮《川沙方言匯釋》和黃炎培《川沙方言述》,最早趨于系統(tǒng)化記述方言。黎錦熙在《方志今議·縣志擬目》中獨立方言謠諺志,下列方言、方音系統(tǒng)、諺語、通俗文藝等目。民國《河北通志稿》設方言篇,分釋言、釋天地、釋山水、釋人、釋親、釋飲食、釋衣服、釋宅第、釋器、釋谷、釋草、釋木、釋魚、釋蟲、釋鳥、釋獸、釋畜計17目①。民國《1917年山西各縣志書凡例》第二略設有“方言略②”,抗日戰(zhàn)爭時期編修的《宜川縣志》、《同官縣志》、《洛川縣志》亦設方言謠諺志,下列方言譜、方言分類詞匯、俗諺、歌謠四目,首創(chuàng)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記載方言之先河。1959~196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與河北昌黎縣志編纂委員會合作編纂《昌黎方言志》③,按語音、詞匯、語法三大系統(tǒng)記述方言,使方言編纂體例日趨完善。1985年全國首屆志書開修以來,方言志作為一個基本篇目,各級志書幾乎無一例外。  

        

    二、首輪志書方言的編纂狀況及存在問題  

    首輪志書方言或為編或為章,大多出自語言文字專家手筆。分設語音、詞匯、語法諸部分。語音部分設置聲韻調配合關系總表、方言與普通話聲調對照表、聲母對照表、韻母對照表、同音字表等。同音字表以韻母、聲母為序,各音節(jié)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各舉例字1~20多個不等。詞匯部分收錄分天文、地理、時令時間、農事、植物、動物、房屋器具、人品、稱謂、身體、病痛醫(yī)療、衣服穿戴、飲食、婚喪、迷信、訟事、日常生活、交際、商業(yè)、文化教育、游戲、動作、形容詞、代詞、副詞、量詞、數(shù)詞、成語、方言地圖等類別。語法部分記述一些名詞、代詞、量詞、介詞、語氣詞、助詞等的特殊語法。整個方言部分字數(shù)在5萬至10多萬之間。如1996年版《武強縣志》為第七編《民情習俗》之第五十八章《方言》,6.5萬字,占全書字數(shù)的5.4%1998年版《武邑縣志》方言為第二十四編,11.2萬字,占8%。  

    方言的這種寫法最主要的優(yōu)點是科學得體,能自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不僅有利于國外學者閱讀,也給國內專業(yè)工作者研究方言提供了方便。但弊端也不少:一是絕大多數(shù)人看不懂,實用性太差,利用率很低;二是方言湮沒于普通話之中,如全部方言讀音字散見于同音字表400多個音節(jié)之中,方言特點不明顯;三是有些編纂者因是外地人,方言不熟悉,靠采訪調查記錄,難免有些不準,出現(xiàn)錯誤;四是內容過細,篇幅太長,與綜合性志書內容分配布局不協(xié)調。  

           

    三、第二輪志書究竟要不要繼續(xù)編纂方言  

    第二輪修志以來,許多志界同仁主張不再記述方言。其原因:一是兩輪志書時間相近,而方言內容變化甚微,無新內容可記;二是對首輪志書記述方言的形式很無奈,讀不懂,用不上,很難做,又沒有好的辦法;三是還有的認為方言雖然實用價值小,但新生詞語是反映時代特點的,專設“新生語”一節(jié)。如2008年版《景縣志(1986~2003)》不記方言,2008年版《昌樂縣志(1986~2007)》方言內容為第二十五編《社會生活》第三章《風俗習慣》之第四節(jié)《新生語》,其他方言內容未記,440字。  

    筆者認為,第二輪志書不記述方言是沒有道理的。一是《地方志工作條例》規(guī)定:“地方志書,是指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本行政區(qū)域自然、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及現(xiàn)狀的資料性文獻。”④其中必然包含方言的歷史及現(xiàn)狀。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關于第二輪地方志書編纂的若干意見》指出:“內容橫不缺要項,縱不斷主線。”⑤方言大多都在“編”“章”的層次上,不能不算要項。也就是說,第二輪志書記述方言是有法律規(guī)定的,不是可記可不記的問題;二是第二輪志書雖為續(xù)志,但它是獨立的志書,具有獨立性特點,不能依賴前志而存在,不能前志已有,后志可免,因而不能全面反映本志斷限內的地情全貌;三是實踐證明,首輪志書方言編纂的弊端已明顯顯示出來,如欲克服也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四是記述方法可以改進,內容可以調整,方式可以變化,弊端可以克服,因難做而舍棄不是理由。因此,第二輪志書仍編纂方言應該是肯定的。  

           

    四、第二輪志書方言編纂的一些問題  

    關于記述內容。所謂方言,即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言普通話中因地理區(qū)域不同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音與日常用語,是漢民族語言因地域不同在語音、詞匯、語法上的變體。方言記述的內容應該是這些差別,而不是它的語言全貌。方言有廣義、狹義兩個概念,其廣義概念,是指一地之語言,有與普通話相同的部分,有不相同的部分,二者合并,便是一地的方言;其狹義的概念是專指與普通話不同的部分,一地獨特的讀音、聲調、詞匯、語法,才是“方言”。首輪志書,方言的記述大多是廣義的方言,那同音字表記載的400多個音節(jié)、好幾萬字95%都是普通話。地方志系綜合性著述而不是專業(yè)性學術性著述,因此不能完全按專業(yè)性要求編纂地方志中的方言。方言和普通話的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聲調調值不同、變體聲調字、變體讀音字、特殊語法、方言詞匯5個方面,第二輪志書方言直接記述這些內容即可,不宜大篇幅記述聲韻調配合關系、數(shù)萬字的同音字表及采用專業(yè)性太強、記述過細的方法,對某些語言的特異現(xiàn)象不必去作學術性的探討,盡量避免音符學中難懂的術語。直接記述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而不去繞方言與普通話之關系地對照比較那個大圈子。但方言中涉及到的各類字、詞應盡量收集齊全。  

    關于篇目設計。第二輪志書方言在《民情習俗》(或《人口》、《居民》編)編下設章為宜,與《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并列。首設無題序,綜述本地方言總的概況、境內方言分區(qū)、方言演變等。下設五節(jié):第一節(jié)聲調調值,第二節(jié)變體聲調字,第三節(jié)變體讀音字,第四節(jié)特殊語法,第五節(jié)方言詞匯。詞匯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分類。不按意義類(地理、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等)劃分。最好是列表記述,如:  

    關于語音。語音在方言中專業(yè)性最強,方言的差異也多表現(xiàn)在語音方面。也是最難編寫的一部分。語音記述三個方面內容:一是聲調調值,說明方言的陰、陽、上、去各聲的調值與普通話相對應調值的數(shù)量及其差異;二是方言中區(qū)別于普通話的變體聲調字。以筆者所在的河北省武強縣為例,“國”字普通話讀陽平guó,而方言讀上聲guǒ;“桔”普通話讀陽平,而方言讀陰平jū;“竹”普通話讀陽平zhú,而方言讀陰平zhū; 三是變體讀音字。如“礙、愛”普通話讀,而該地方言讀naì;“按、案、暗”普通話讀àn,而方言讀nàn;“餓”普通話讀è,而方言讀等。語音差異地域性強,特點明顯。  

    關于詞匯。方言詞匯是方言志中豐富多彩的部分。但有些所謂的方言詞如爸—父親、媽—母親、這邊—這里、芝麻醬—麻醬、媳婦—妻子、結記—掛念等,應該說都是可以納入普通話的,在北方話區(qū)域內能夠普遍通行,即使是在吳、閩、粵、客家、湘、贛等方言區(qū)域內也是能懂的。普通話詞并非一義一詞,一義多詞(同義詞)的現(xiàn)象也是很普遍的,因此,這些不應作為方言記述。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輯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⑥,收錄以普通話語詞為主,兼收流行較廣的方言詞,凡方言詞都注了符號(方),如:“話茬兒”、“跟腳”等。這類即使是方言,已經(jīng)收入了詞典中而且普遍流行的也沒必要再記。地方志中的方言只收地方上獨特的、流行區(qū)域小的、不見或極少見各類媒體文字的。如本地特有的“facha”(發(fā)叉)—批評、“lvxv”(呂續(xù))—留意、“wa”(瓦)—用手撓等。這些才是一地方言最顯著的特點。  

    關于語法。語法的變化要比語音、詞匯的變化緩慢得多,它是比較穩(wěn)固的。漢語語法結構在方言區(qū)內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枝節(jié)上有細微差異。如有個別的地方“回家”說成“家走”,把賓語前置;西安方言“我知不道”,否定詞插入動詞中間等;武強方言中有量詞復述現(xiàn)象,如“這伙子孩子們”等,有普通話中沒有的量詞如“一個來回”等,中指代詞“哈”有普遍流行。  

    關于注音符號。首輪志書多用國際音標注音。國際音標是國際語言學會制定的一套記音符號,是用來研究不同民族語言的,共有100多個符號,一個符號一個因素,對語音的區(qū)分比較細致。而漢語拼音只有聲母23個、韻母35個,拼合400多個音節(jié)。在五彩繽紛的方言讀音中,漢語拼音對有些音變卻不能準確地注出,需借助于國際音標。一是能注出所有方言讀音,二是能在世界通行。但這種符號專業(yè)性太強,一般讀者看不懂,國際音標也不是需要普及的東西。編纂新方志的目的,既是為專家、學者研究和存史之需,更主要的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目前國內廣大民眾已能基本掌握現(xiàn)代漢語拼音,因此,給方言字詞注音時最好還是使用漢語拼音為主,凡漢語拼音能夠注出的,一律使用漢語拼音,漢語拼音無法注出的再采用國際音標;對于特有詞匯中有音而無字詞、漢字無法對應的,同樣首先用漢語拼音注音,不能注出的再用國際音標。這樣,既能適應專業(yè)語言工作者的需要,又能方便廣大民眾的閱讀和利用。  

    關于地域特點?,F(xiàn)代漢語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普通話?!雹攥F(xiàn)代漢語有它的民族共同語,同時也有它的方言。大致有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地域不同,方言與普通話差異不同,因之記述內容、范圍有別。北方方言指北方地區(qū)、湖北大部、四川、云南、貴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區(qū)、安徽中北部、江蘇北部所使用的母語方言,北京話、西安話、成都話為北方方言的代表。北方話是現(xiàn)代標準漢語的基礎,使用這一方言的人約占中國人口的70%。因為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北方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相同的相對多些,差異少些;其它方言則與普通話相同的少些,差異多些。因地域不同,在編纂方言時收錄多少應該有所區(qū)別。  

    關于地方性與時代性。方言的地方性是最直接的,毫無疑問。而方言時代性問題則另當別論。即使是首輪志書的方言詞匯,所收錄的詞語一般與普通話有所差別,凡與普通話意義相同的只是讀音不同的基本不收。而時代性強的詞語大多是引進而來,與普通話相合,所以不在志書方言記述之內。有人認為設置“新生語”章節(jié),吸收新近時髦詞語用來反映時代特色,如“上網(wǎng)”、“QQ”、“忽悠”、“爽”、“酷斃帥呆”等。這些都是全國乃至世界上首先流行的語言,非本地產物,不是“方言”內容。如果硬要用方言來反映一地的時代特色,實在是有些牽強附會了。  

    總之,方言是地情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地方志書不可缺少的篇目,既不能按專業(yè)學術性書籍要求編寫,也不能失之過簡,著重記述反映一地方言獨特內容,給方言研究工作者提供各個地點的基本情況,使廣大讀者也都能看得懂、用得上,更好地發(fā)揮地方志的功能作用。  

           

    參考文獻  

     ①河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整理點校,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  

     ②“略”于書同義,效鄭樵《通志二十略》之意,非疏略之謂。  

     ③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7月版。  

     ④《中國地方志》2006年第6期。  

     ⑤《中國地方志》2007年第12期。  

     ⑥商務印書館,19967月修訂第三版。  

     ⑦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河北省武強縣地方志辦公室)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志鑒論壇】第二輪志書方言編纂探討
  • 提  要:地方志記載方言由來已久。全國首屆志書普遍設置方言篇目,雖則大部分科學得體,但專業(yè)性學術性太強,很少有人能懂,實用性差。第二輪修志以來,由于方言變化不大,且難以編纂,許多第二輪志書不再記述方言。文章認為,方言為地情的一個重要方面,第二輪志書仍應該記述,但須改進編寫方式,直接記述區(qū)別于普通話的聲調、變體聲調字、變體讀音字、特殊語法、方言詞匯等內容,力求簡潔明了,方便實用,使方言更好地發(fā)揮其職能作用。  

    關鍵詞:第二輪志書  變體讀音字  詞匯  方言編纂  探討  

    首輪志書,方言部分大多出自語言文字專家之手,使用專業(yè)性學術性筆法編纂,應該說科學完備,但專業(yè)性學術性太強,絕大多數(shù)讀者看不懂,更難以利用,有明顯的弊端。第二輪修志以來,一些方志工作者鑒于兩輪志書時間相接、方言變化甚微、因專業(yè)性學術性強而編纂困難,主張舍棄這一部分。筆者目前正在編修《武強縣志(1988~2007)》,也面臨了方言篇目究竟設與不設、如何編寫的問題。經(jīng)過閱讀分析部分出版志書的方言,參閱眾方言、地方志學家論述,結合當?shù)胤街緯木幾塍w會及讀志用志實踐,對第二輪志書方言的編纂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與廣大地方志、方言工作者探討,以望促進地方志書方言部分編纂的進一步成熟和完善。  

       

    一、 地方志書方言記述的產生及發(fā)展過程  

    地方志記載方言起于明代,首見于洪武《蘇州府志》,然并未獨立成篇。清及民國時期,各府、州、縣志雖多有專載方言者,但僅限于方言詞語的釋義和個別難字的注音,并未形成系統(tǒng)體例。如清康熙《靈壽縣志》附記“方音”。民國《川沙縣志·方俗志》收錄黃琮《川沙方言匯釋》和黃炎培《川沙方言述》,最早趨于系統(tǒng)化記述方言。黎錦熙在《方志今議·縣志擬目》中獨立方言謠諺志,下列方言、方音系統(tǒng)、諺語、通俗文藝等目。民國《河北通志稿》設方言篇,分釋言、釋天地、釋山水、釋人、釋親、釋飲食、釋衣服、釋宅第、釋器、釋谷、釋草、釋木、釋魚、釋蟲、釋鳥、釋獸、釋畜計17目①。民國《1917年山西各縣志書凡例》第二略設有“方言略②”,抗日戰(zhàn)爭時期編修的《宜川縣志》、《同官縣志》、《洛川縣志》亦設方言謠諺志,下列方言譜、方言分類詞匯、俗諺、歌謠四目,首創(chuàng)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記載方言之先河。1959~196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與河北昌黎縣志編纂委員會合作編纂《昌黎方言志》③,按語音、詞匯、語法三大系統(tǒng)記述方言,使方言編纂體例日趨完善。1985年全國首屆志書開修以來,方言志作為一個基本篇目,各級志書幾乎無一例外。  

        

    二、首輪志書方言的編纂狀況及存在問題  

    首輪志書方言或為編或為章,大多出自語言文字專家手筆。分設語音、詞匯、語法諸部分。語音部分設置聲韻調配合關系總表、方言與普通話聲調對照表、聲母對照表、韻母對照表、同音字表等。同音字表以韻母、聲母為序,各音節(jié)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各舉例字1~20多個不等。詞匯部分收錄分天文、地理、時令時間、農事、植物、動物、房屋器具、人品、稱謂、身體、病痛醫(yī)療、衣服穿戴、飲食、婚喪、迷信、訟事、日常生活、交際、商業(yè)、文化教育、游戲、動作、形容詞、代詞、副詞、量詞、數(shù)詞、成語、方言地圖等類別。語法部分記述一些名詞、代詞、量詞、介詞、語氣詞、助詞等的特殊語法。整個方言部分字數(shù)在5萬至10多萬之間。如1996年版《武強縣志》為第七編《民情習俗》之第五十八章《方言》,6.5萬字,占全書字數(shù)的5.4%;1998年版《武邑縣志》方言為第二十四編,11.2萬字,占8%。  

    方言的這種寫法最主要的優(yōu)點是科學得體,能自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不僅有利于國外學者閱讀,也給國內專業(yè)工作者研究方言提供了方便。但弊端也不少:一是絕大多數(shù)人看不懂,實用性太差,利用率很低;二是方言湮沒于普通話之中,如全部方言讀音字散見于同音字表400多個音節(jié)之中,方言特點不明顯;三是有些編纂者因是外地人,方言不熟悉,靠采訪調查記錄,難免有些不準,出現(xiàn)錯誤;四是內容過細,篇幅太長,與綜合性志書內容分配布局不協(xié)調。  

           

    三、第二輪志書究竟要不要繼續(xù)編纂方言  

    第二輪修志以來,許多志界同仁主張不再記述方言。其原因:一是兩輪志書時間相近,而方言內容變化甚微,無新內容可記;二是對首輪志書記述方言的形式很無奈,讀不懂,用不上,很難做,又沒有好的辦法;三是還有的認為方言雖然實用價值小,但新生詞語是反映時代特點的,專設“新生語”一節(jié)。如2008年版《景縣志(1986~2003)》不記方言,2008年版《昌樂縣志(1986~2007)》方言內容為第二十五編《社會生活》第三章《風俗習慣》之第四節(jié)《新生語》,其他方言內容未記,440字。  

    筆者認為,第二輪志書不記述方言是沒有道理的。一是《地方志工作條例》規(guī)定:“地方志書,是指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本行政區(qū)域自然、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及現(xiàn)狀的資料性文獻?!雹芷渲斜厝话窖缘臍v史及現(xiàn)狀。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關于第二輪地方志書編纂的若干意見》指出:“內容橫不缺要項,縱不斷主線?!雹莘窖源蠖喽荚凇熬帯薄罢隆钡膶哟紊希荒懿凰阋?。也就是說,第二輪志書記述方言是有法律規(guī)定的,不是可記可不記的問題;二是第二輪志書雖為續(xù)志,但它是獨立的志書,具有獨立性特點,不能依賴前志而存在,不能前志已有,后志可免,因而不能全面反映本志斷限內的地情全貌;三是實踐證明,首輪志書方言編纂的弊端已明顯顯示出來,如欲克服也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四是記述方法可以改進,內容可以調整,方式可以變化,弊端可以克服,因難做而舍棄不是理由。因此,第二輪志書仍編纂方言應該是肯定的。  

           

    四、第二輪志書方言編纂的一些問題  

    關于記述內容。所謂方言,即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言普通話中因地理區(qū)域不同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音與日常用語,是漢民族語言因地域不同在語音、詞匯、語法上的變體。方言記述的內容應該是這些差別,而不是它的語言全貌。方言有廣義、狹義兩個概念,其廣義概念,是指一地之語言,有與普通話相同的部分,有不相同的部分,二者合并,便是一地的方言;其狹義的概念是專指與普通話不同的部分,一地獨特的讀音、聲調、詞匯、語法,才是“方言”。首輪志書,方言的記述大多是廣義的方言,那同音字表記載的400多個音節(jié)、好幾萬字95%都是普通話。地方志系綜合性著述而不是專業(yè)性學術性著述,因此不能完全按專業(yè)性要求編纂地方志中的方言。方言和普通話的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聲調調值不同、變體聲調字、變體讀音字、特殊語法、方言詞匯5個方面,第二輪志書方言直接記述這些內容即可,不宜大篇幅記述聲韻調配合關系、數(shù)萬字的同音字表及采用專業(yè)性太強、記述過細的方法,對某些語言的特異現(xiàn)象不必去作學術性的探討,盡量避免音符學中難懂的術語。直接記述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而不去繞方言與普通話之關系地對照比較那個大圈子。但方言中涉及到的各類字、詞應盡量收集齊全。  

    關于篇目設計。第二輪志書方言在《民情習俗》(或《人口》、《居民》編)編下設章為宜,與《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并列。首設無題序,綜述本地方言總的概況、境內方言分區(qū)、方言演變等。下設五節(jié):第一節(jié)聲調調值,第二節(jié)變體聲調字,第三節(jié)變體讀音字,第四節(jié)特殊語法,第五節(jié)方言詞匯。詞匯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分類。不按意義類(地理、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等)劃分。最好是列表記述,如:  

    關于語音。語音在方言中專業(yè)性最強,方言的差異也多表現(xiàn)在語音方面。也是最難編寫的一部分。語音記述三個方面內容:一是聲調調值,說明方言的陰、陽、上、去各聲的調值與普通話相對應調值的數(shù)量及其差異;二是方言中區(qū)別于普通話的變體聲調字。以筆者所在的河北省武強縣為例,“國”字普通話讀陽平guó,而方言讀上聲guǒ;“桔”普通話讀陽平,而方言讀陰平jū;“竹”普通話讀陽平zhú,而方言讀陰平zhū; 三是變體讀音字。如“礙、愛”普通話讀,而該地方言讀naì;“按、案、暗”普通話讀àn,而方言讀nàn;“餓”普通話讀è,而方言讀等。語音差異地域性強,特點明顯。  

    關于詞匯。方言詞匯是方言志中豐富多彩的部分。但有些所謂的方言詞如爸—父親、媽—母親、這邊—這里、芝麻醬—麻醬、媳婦—妻子、結記—掛念等,應該說都是可以納入普通話的,在北方話區(qū)域內能夠普遍通行,即使是在吳、閩、粵、客家、湘、贛等方言區(qū)域內也是能懂的。普通話詞并非一義一詞,一義多詞(同義詞)的現(xiàn)象也是很普遍的,因此,這些不應作為方言記述。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輯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⑥,收錄以普通話語詞為主,兼收流行較廣的方言詞,凡方言詞都注了符號(方),如:“話茬兒”、“跟腳”等。這類即使是方言,已經(jīng)收入了詞典中而且普遍流行的也沒必要再記。地方志中的方言只收地方上獨特的、流行區(qū)域小的、不見或極少見各類媒體文字的。如本地特有的“facha”(發(fā)叉)—批評、“lvxv”(呂續(xù))—留意、“wa”(瓦)—用手撓等。這些才是一地方言最顯著的特點。  

    關于語法。語法的變化要比語音、詞匯的變化緩慢得多,它是比較穩(wěn)固的。漢語語法結構在方言區(qū)內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枝節(jié)上有細微差異。如有個別的地方“回家”說成“家走”,把賓語前置;西安方言“我知不道”,否定詞插入動詞中間等;武強方言中有量詞復述現(xiàn)象,如“這伙子孩子們”等,有普通話中沒有的量詞如“一個來回”等,中指代詞“哈”有普遍流行。  

    關于注音符號。首輪志書多用國際音標注音。國際音標是國際語言學會制定的一套記音符號,是用來研究不同民族語言的,共有100多個符號,一個符號一個因素,對語音的區(qū)分比較細致。而漢語拼音只有聲母23個、韻母35個,拼合400多個音節(jié)。在五彩繽紛的方言讀音中,漢語拼音對有些音變卻不能準確地注出,需借助于國際音標。一是能注出所有方言讀音,二是能在世界通行。但這種符號專業(yè)性太強,一般讀者看不懂,國際音標也不是需要普及的東西。編纂新方志的目的,既是為專家、學者研究和存史之需,更主要的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目前國內廣大民眾已能基本掌握現(xiàn)代漢語拼音,因此,給方言字詞注音時最好還是使用漢語拼音為主,凡漢語拼音能夠注出的,一律使用漢語拼音,漢語拼音無法注出的再采用國際音標;對于特有詞匯中有音而無字詞、漢字無法對應的,同樣首先用漢語拼音注音,不能注出的再用國際音標。這樣,既能適應專業(yè)語言工作者的需要,又能方便廣大民眾的閱讀和利用。  

    關于地域特點?,F(xiàn)代漢語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普通話?!雹攥F(xiàn)代漢語有它的民族共同語,同時也有它的方言。大致有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地域不同,方言與普通話差異不同,因之記述內容、范圍有別。北方方言指北方地區(qū)、湖北大部、四川、云南、貴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區(qū)、安徽中北部、江蘇北部所使用的母語方言,北京話、西安話、成都話為北方方言的代表。北方話是現(xiàn)代標準漢語的基礎,使用這一方言的人約占中國人口的70%。因為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北方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相同的相對多些,差異少些;其它方言則與普通話相同的少些,差異多些。因地域不同,在編纂方言時收錄多少應該有所區(qū)別。  

    關于地方性與時代性。方言的地方性是最直接的,毫無疑問。而方言時代性問題則另當別論。即使是首輪志書的方言詞匯,所收錄的詞語一般與普通話有所差別,凡與普通話意義相同的只是讀音不同的基本不收。而時代性強的詞語大多是引進而來,與普通話相合,所以不在志書方言記述之內。有人認為設置“新生語”章節(jié),吸收新近時髦詞語用來反映時代特色,如“上網(wǎng)”、“QQ”、“忽悠”、“爽”、“酷斃帥呆”等。這些都是全國乃至世界上首先流行的語言,非本地產物,不是“方言”內容。如果硬要用方言來反映一地的時代特色,實在是有些牽強附會了。  

    總之,方言是地情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地方志書不可缺少的篇目,既不能按專業(yè)學術性書籍要求編寫,也不能失之過簡,著重記述反映一地方言獨特內容,給方言研究工作者提供各個地點的基本情況,使廣大讀者也都能看得懂、用得上,更好地發(fā)揮地方志的功能作用。  

           

    參考文獻  

     ①河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整理點校,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  

     ②“略”于書同義,效鄭樵《通志二十略》之意,非疏略之謂。  

     ③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7月版。  

     ④《中國地方志》2006年第6期。  

     ⑤《中國地方志》2007年第12期。  

     ⑥商務印書館,19967月修訂第三版。  

     ⑦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河北省武強縣地方志辦公室)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