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 (史料考辨)歸綏道在《清史稿》中
  • 筆者最近又一次學習了《清史稿》的《本紀》、《地理志》、《職官志》等幾個部分,發(fā)現(xiàn)《清史稿》中對歸綏道的設置時間和歸綏道的名稱以及駐地存在著表述不大一致的現(xiàn)象。

    一、《清史稿》對歸綏道的表述

    1、歸綏道的設置時間?!肚迨犯濉分械摹兜乩碇尽て摺飞轿饕还?jié)的簡述中說:“雍正元年置歸化廳……,六年升蒲、澤二州并為府,置歸綏道,乾隆四年……”。在歸化城直隸廳一目的簡述中說:“乾隆元年增協(xié)理同判二,增綏遠廳,六年置歸綏道?!贝藘商幰徽f雍正六年置歸綏道,一說乾隆六年置歸綏道,二者相差13年(1728年到1741年),哪個說法準確。   

    2、對歸綏道名稱的表述。《清史稿》高宗紀(乾隆帝紀)中說:“六年二月(庚申)增設山西歸化城分巡道”,又說“十一年冬十月(甲戍)敘定加山西歸綏道兵備銜,稽查靖遠營”。此兩處一說歸化城分巡道,一說定歸綏道兵備銜。去掉“分巡”和“兵備”之后,那么就成了歸化城道和歸綏道之別了。這里歸化城道和歸

    綏道是什么關系?是表述方法,還是將歸化城道改為了歸綏道。

    3、歸綏道的駐地究竟在哪個城?!肚迨犯濉犯咦诩o(乾隆帝紀)中說:“二十七年三月(丙辰)移山西歸綏道駐綏遠城”?!堵毠僦尽と分幸舱f:“山西歸綏道兼關務、驛站及蒙旗事,駐綏遠,初定為滿缺,后參用漢人”。此兩處都說歸綏道移和駐綏遠城。一是歸綏道是否移和駐過綏遠城?二是移駐綏遠城前駐什么地方?

    三是什么時間又移歸化城,或者未曾離開過歸化城。

    二、后人對歸綏道的說法

    《綏遠通志稿·卷一·中》“縣局疆域沿革”的“歸綏縣”中說:“雍正元年設歸化城理事同知廳,初駐西河,隸山西省之朔平府。乾隆初增設協(xié)理同判二員,一駐城,一駐昆都侖。六年設歸綏道于城?!?SPAN lang=EN-US>

    《清一統(tǒng)志》中說:“蓋最初設歸化城理事同知,在雍正元年。逮乾隆初,始筑綏遠城為防軍駐所,并設綏遠城理事同知及五路協(xié)理通判,六年設歸綏道?!?SPAN lang=EN-US>

    《呼和浩特千年大事》中說:“清乾隆六年(1741年)8月,于歸化城設山西總理旗民蒙古事務分巡歸綏兵備道。”“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5月,原《山西總理旗民蒙古事務分巡歸綏兵備道》關防,啟用《山西分巡歸綏兵備道》關防?!扒迩《吣?1762年)2月,清廷命山西歸綏道駐歸化城”。

    《呼和浩特市志》中說:“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8月,于歸化城設山西總理旗民蒙古事務分巡歸綏道?!庇终f:“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3月,山西歸綏道移駐綏遠城?!?o:p>

    《內蒙古自治區(qū)志·大事記》中說:“清乾隆六年(1741年)8月,在歸化城設置山西總理旗民蒙古事務分巡歸綏道”。

    《內蒙古自治區(qū)志·政府志》中說:“乾隆六年(1741年),山西省在歸化城設立歸綏道……。歸綏道的全稱為:分巡歸綏等處地方兵備道。職權范圍為:總理旗民蒙古事務,管轄6廳,監(jiān)督稅務。即處理(內蒙古西部地區(qū))的旗(8旗)民(漢民)蒙古之間的交涉,刑訟事務,直接管轄6廳(歸、綏、托、和、清、薩),并監(jiān)督負責征收上述地區(qū)牲畜等交易販運稅的歸化城總稅局稅務?!?o:p>

    《呼市郊區(qū)自然狀況與政區(qū)沿革》一文之(二)政區(qū)沿革之一中說:為了嚴密地統(tǒng)治各族人民,清廷在此設立三套行政組織,采取“旗、廳并存”的制度,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對蒙古族人民設置特別旗組織;對漢、回人民采取道、廳各行政組織,先后設置歸化廳、歸綏道;對滿族駐防軍和其家屬編為八旗軍行政軍事組織。

    《扎達海河及其兩岸的發(fā)展與變遷》一文的(三)(四)中說:雍正元年(1723年),便由山西巡撫給派來兩員管理歸化城漢族商、民的同知。在楊家巷西口扎達海河對岸,修建了同知辦公的“二府衙門”。乾隆六年,山西巡撫在歸化城同知和七個協(xié)理通判之上成立了山西省歸綏道。

    在雍正元年設置管理漢族人民的歸化城同知廳時,從各種跡象來看,對擴大后的歸化城是以扎達海河為界。把城內和“南頭起”視為土默特兩個都統(tǒng)的管轄區(qū)。所以,盡管扎達海河南岸和東岸以及歸化城城周有好多寬敞的地方,可新設的“二府衙門”(歸化城廳)和“巡檢衙門”卻都蓋在扎達海河西岸。乾隆六年,設置歸綏道時,扎達海河北岸的太平召一帶,只剩下一塊兩面臨河的危險的三角地帶?!暗琅_衙門”就修建在那里。西轅門外邊是后沙灘,東轅門外是扎達海河。為便于抵達西順城街,“道臺衙門”前也搭起一座橋——官橋。

    三、筆者對歸綏道設置時間、名稱的理解

    關于歸綏道的設置時間、名稱和駐地,筆者雖然知之不多,研究不深,占有資料有限,但從已有的資料分析論證以為:

    1、歸綏道的設置時間,不會是雍正六年,因為雍正六年還沒建綏遠城,就是說那時只有“歸”,還設有“綏”,所以雍正六年不會有歸綏組合的道的名稱?!肚迨犯濉氛f雍正六年有歸綏道,一種可能是將蒲、澤二洲并為府,擠出編制和人員設置歸綏道:二種可能是將乾隆六年誤為雍正六年;三種可能《清史稿》被盜版。但這種可能很小,因為我已和另個版本核對過,無誤。

    2、歸綏道的名稱,在筆者所看過《清史稿》的幾個部分內,在同一書,同一時間,兩處講歸綏道,一處講歸化城分巡道,筆者翻閱一些資料后以為:此時的名稱應為歸綏道,不會是歸化城道。高宗紀所說的歸化城……道,一種可能是皇帝身邊的記事官用了梗概詞,即設在歸化城的道;二種可能是原奏請者寫的就是歸化城道;三種可能是皇帝原則同意設道,但具體經辦衙門正式批文時用了歸綏道,沒有用歸化城道。筆者覺的第一種可能性最大。因為五年后的高宗紀用了歸綏道,也沒有講到更改道的名稱,直接用了歸綏道證明前邊用的歸化城分巡道是泛指。

    3、有關“分巡”和“兵備”名稱問題。我們知道廳與府、州、縣不等同,加什么職責,加什么銜。據(jù)《歷代職官表》“司道”解釋道有守道、巡道、兵備、水利、屯田等。這些名稱按職責變化而變化。歸綏道如果未加別的職責,他就是歸綏道。

    4、歸綏道駐歸化城還是駐綏遠城這本不是什么大問題,但《清史稿》說:歸綏道移駐綏遠城,另一處說歸綏道駐綏遠城。因為牽扯到歸綏道的成立時間和他的名稱問題,想通過他的駐地證實一些問題,做點旁證,看來收效很小。歸綏道的駐地后人們編史修志時幾乎都說駐歸化城西河,(今呼市一中校址)。清末光緒十九年(1893年)俄國人考查歸化城和綏遠城時的日記中說:(見《蒙古與蒙古人·第二卷》)他到歸化城的第一天晚上就向當?shù)氐摹暗琅_”投送了名片并去訪晤了“二府”和“土默特嘎蘭達”。證明“道臺衙門”當時在歸化城。該人也進過新城,他的印象綏遠城是坐大兵營而已,除將軍衙門外,全是簡陋的小房子,住著旗兵,有十來家鋪子和外地官吏來住的客房。歸綏道未住在綏遠城。

    筆者曾拜讀過一篇《清史稿·地理志序·??币粍t》的文章,該文指出《清史稿·地理志》所說:“改歸化城土默特入山西”一事有誤,有以訛傳訛之嫌。對此筆者不敢枉加,但聯(lián)想到前述之意,總覺得《清史稿》對歸綏道的表述也有不大一致的現(xiàn)象。這只是一家之言,望專家、學者指正。

    注釋:

    ①靖遠營。系清綠營兵一個營的名稱。駐歸化城的靖遠營,原由山西殺虎口的協(xié)管轄。乾隆十一年(1746年),劃給歸綏道道員管轄;

    ②《歷代職官表》司道解釋摘要?!鞯澜哉钠?。分守、分巡或掌糧儲·鹽法,分見漕運、鹽政表?;蚣婧觿铡㈥P稅,分見關、差二表。道員:山西四人。冀寧道、河東道、雁平道、歸綏道;

    ③俄人到歸化城。實系指同治七年(1868年)為防寧夏回軍入侵,而修的土圍子,將二府衙門等均包括在土圍之內。俄人駐在這個土圍子內,不是住三娘子城內。

     

    (作者單位:內蒙古人事廳)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史料考辨)歸綏道在《清史稿》中
  • 筆者最近又一次學習了《清史稿》的《本紀》、《地理志》、《職官志》等幾個部分,發(fā)現(xiàn)《清史稿》中對歸綏道的設置時間和歸綏道的名稱以及駐地存在著表述不大一致的現(xiàn)象。

    一、《清史稿》對歸綏道的表述

    1、歸綏道的設置時間。《清史稿》中的《地理志·七》山西一節(jié)的簡述中說:“雍正元年置歸化廳……,六年升蒲、澤二州并為府,置歸綏道,乾隆四年……”。在歸化城直隸廳一目的簡述中說:“乾隆元年增協(xié)理同判二,增綏遠廳,六年置歸綏道?!贝藘商幰徽f雍正六年置歸綏道,一說乾隆六年置歸綏道,二者相差13年(1728年到1741年),哪個說法準確。   

    2、對歸綏道名稱的表述。《清史稿》高宗紀(乾隆帝紀)中說:“六年二月(庚申)增設山西歸化城分巡道”,又說“十一年冬十月(甲戍)敘定加山西歸綏道兵備銜,稽查靖遠營”。此兩處一說歸化城分巡道,一說定歸綏道兵備銜。去掉“分巡”和“兵備”之后,那么就成了歸化城道和歸綏道之別了。這里歸化城道和歸

    綏道是什么關系?是表述方法,還是將歸化城道改為了歸綏道。

    3、歸綏道的駐地究竟在哪個城?!肚迨犯濉犯咦诩o(乾隆帝紀)中說:“二十七年三月(丙辰)移山西歸綏道駐綏遠城”?!堵毠僦尽と分幸舱f:“山西歸綏道兼關務、驛站及蒙旗事,駐綏遠,初定為滿缺,后參用漢人”。此兩處都說歸綏道移和駐綏遠城。一是歸綏道是否移和駐過綏遠城?二是移駐綏遠城前駐什么地方?

    三是什么時間又移歸化城,或者未曾離開過歸化城。

    二、后人對歸綏道的說法

    《綏遠通志稿·卷一·中》“縣局疆域沿革”的“歸綏縣”中說:“雍正元年設歸化城理事同知廳,初駐西河,隸山西省之朔平府。乾隆初增設協(xié)理同判二員,一駐城,一駐昆都侖。六年設歸綏道于城?!?SPAN lang=EN-US>

    《清一統(tǒng)志》中說:“蓋最初設歸化城理事同知,在雍正元年。逮乾隆初,始筑綏遠城為防軍駐所,并設綏遠城理事同知及五路協(xié)理通判,六年設歸綏道?!?SPAN lang=EN-US>

    《呼和浩特千年大事》中說:“清乾隆六年(1741年)8月,于歸化城設山西總理旗民蒙古事務分巡歸綏兵備道。”“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5月,原《山西總理旗民蒙古事務分巡歸綏兵備道》關防,啟用《山西分巡歸綏兵備道》關防。“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2月,清廷命山西歸綏道駐歸化城”。

    《呼和浩特市志》中說:“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8月,于歸化城設山西總理旗民蒙古事務分巡歸綏道?!庇终f:“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3月,山西歸綏道移駐綏遠城?!?o:p>

    《內蒙古自治區(qū)志·大事記》中說:“清乾隆六年(1741年)8月,在歸化城設置山西總理旗民蒙古事務分巡歸綏道”。

    《內蒙古自治區(qū)志·政府志》中說:“乾隆六年(1741年),山西省在歸化城設立歸綏道……。歸綏道的全稱為:分巡歸綏等處地方兵備道。職權范圍為:總理旗民蒙古事務,管轄6廳,監(jiān)督稅務。即處理(內蒙古西部地區(qū))的旗(8旗)民(漢民)蒙古之間的交涉,刑訟事務,直接管轄6廳(歸、綏、托、和、清、薩),并監(jiān)督負責征收上述地區(qū)牲畜等交易販運稅的歸化城總稅局稅務?!?o:p>

    《呼市郊區(qū)自然狀況與政區(qū)沿革》一文之(二)政區(qū)沿革之一中說:為了嚴密地統(tǒng)治各族人民,清廷在此設立三套行政組織,采取“旗、廳并存”的制度,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對蒙古族人民設置特別旗組織;對漢、回人民采取道、廳各行政組織,先后設置歸化廳、歸綏道;對滿族駐防軍和其家屬編為八旗軍行政軍事組織。

    《扎達海河及其兩岸的發(fā)展與變遷》一文的(三)(四)中說:雍正元年(1723年),便由山西巡撫給派來兩員管理歸化城漢族商、民的同知。在楊家巷西口扎達海河對岸,修建了同知辦公的“二府衙門”。乾隆六年,山西巡撫在歸化城同知和七個協(xié)理通判之上成立了山西省歸綏道。

    在雍正元年設置管理漢族人民的歸化城同知廳時,從各種跡象來看,對擴大后的歸化城是以扎達海河為界。把城內和“南頭起”視為土默特兩個都統(tǒng)的管轄區(qū)。所以,盡管扎達海河南岸和東岸以及歸化城城周有好多寬敞的地方,可新設的“二府衙門”(歸化城廳)和“巡檢衙門”卻都蓋在扎達海河西岸。乾隆六年,設置歸綏道時,扎達海河北岸的太平召一帶,只剩下一塊兩面臨河的危險的三角地帶?!暗琅_衙門”就修建在那里。西轅門外邊是后沙灘,東轅門外是扎達海河。為便于抵達西順城街,“道臺衙門”前也搭起一座橋——官橋。

    三、筆者對歸綏道設置時間、名稱的理解

    關于歸綏道的設置時間、名稱和駐地,筆者雖然知之不多,研究不深,占有資料有限,但從已有的資料分析論證以為:

    1、歸綏道的設置時間,不會是雍正六年,因為雍正六年還沒建綏遠城,就是說那時只有“歸”,還設有“綏”,所以雍正六年不會有歸綏組合的道的名稱?!肚迨犯濉氛f雍正六年有歸綏道,一種可能是將蒲、澤二洲并為府,擠出編制和人員設置歸綏道:二種可能是將乾隆六年誤為雍正六年;三種可能《清史稿》被盜版。但這種可能很小,因為我已和另個版本核對過,無誤。

    2、歸綏道的名稱,在筆者所看過《清史稿》的幾個部分內,在同一書,同一時間,兩處講歸綏道,一處講歸化城分巡道,筆者翻閱一些資料后以為:此時的名稱應為歸綏道,不會是歸化城道。高宗紀所說的歸化城……道,一種可能是皇帝身邊的記事官用了梗概詞,即設在歸化城的道;二種可能是原奏請者寫的就是歸化城道;三種可能是皇帝原則同意設道,但具體經辦衙門正式批文時用了歸綏道,沒有用歸化城道。筆者覺的第一種可能性最大。因為五年后的高宗紀用了歸綏道,也沒有講到更改道的名稱,直接用了歸綏道證明前邊用的歸化城分巡道是泛指。

    3、有關“分巡”和“兵備”名稱問題。我們知道廳與府、州、縣不等同,加什么職責,加什么銜。據(jù)《歷代職官表》“司道”解釋道有守道、巡道、兵備、水利、屯田等。這些名稱按職責變化而變化。歸綏道如果未加別的職責,他就是歸綏道。

    4、歸綏道駐歸化城還是駐綏遠城這本不是什么大問題,但《清史稿》說:歸綏道移駐綏遠城,另一處說歸綏道駐綏遠城。因為牽扯到歸綏道的成立時間和他的名稱問題,想通過他的駐地證實一些問題,做點旁證,看來收效很小。歸綏道的駐地后人們編史修志時幾乎都說駐歸化城西河,(今呼市一中校址)。清末光緒十九年(1893年)俄國人考查歸化城和綏遠城時的日記中說:(見《蒙古與蒙古人·第二卷》)他到歸化城的第一天晚上就向當?shù)氐摹暗琅_”投送了名片并去訪晤了“二府”和“土默特嘎蘭達”。證明“道臺衙門”當時在歸化城。該人也進過新城,他的印象綏遠城是坐大兵營而已,除將軍衙門外,全是簡陋的小房子,住著旗兵,有十來家鋪子和外地官吏來住的客房。歸綏道未住在綏遠城。

    筆者曾拜讀過一篇《清史稿·地理志序·??币粍t》的文章,該文指出《清史稿·地理志》所說:“改歸化城土默特入山西”一事有誤,有以訛傳訛之嫌。對此筆者不敢枉加,但聯(lián)想到前述之意,總覺得《清史稿》對歸綏道的表述也有不大一致的現(xiàn)象。這只是一家之言,望專家、學者指正。

    注釋:

    ①靖遠營。系清綠營兵一個營的名稱。駐歸化城的靖遠營,原由山西殺虎口的協(xié)管轄。乾隆十一年(1746年),劃給歸綏道道員管轄;

    ②《歷代職官表》司道解釋摘要。……各道皆正四品。分守、分巡或掌糧儲·鹽法,分見漕運、鹽政表?;蚣婧觿铡㈥P稅,分見關、差二表。道員:山西四人。冀寧道、河東道、雁平道、歸綏道;

    ③俄人到歸化城。實系指同治七年(1868年)為防寧夏回軍入侵,而修的土圍子,將二府衙門等均包括在土圍之內。俄人駐在這個土圍子內,不是住三娘子城內。

     

    (作者單位:內蒙古人事廳)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