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自20世紀80年代全國第一輪大規(guī)模新編地方志工程啟動以來,在志書編纂的篇目設計工作中,涉及對于“編”與“篇”如何采用的問題。90年代初,在全區(qū)地方志工作會議上探討過這一細微問題,最后主導意見認為宜采用“編”而不用“篇”。但是,第二輪修志開始以來,此問題又一次回到了現(xiàn)實之中,故有必要再行探研。
搞好志書的篇目設計,是志書編纂的首要第一步。篇目,舊志稱編目、門目(分門別類的標題、目錄)等,指分編(篇)立目,以求系統(tǒng)地、完整地、準確地表述所記述的文章內容。所以,篇目是志書的框架,施工藍圖。待定稿成書,篇目即為志書的目錄。
篇目設計有部、卷、章、節(jié),編(篇)、章、節(jié)、目,章、節(jié)、目等,總之是結構層次與領屬關系的劃分。
編:《說文》指書寫或刻有文字的竹簡、簡札?!掇o?!丰屃x為古時用以穿聯(lián)竹簡的皮條或繩子,又有韋編、絲編等名稱。成語故事有“韋編三絕”。后因此以“編”稱一部書或書的一部分。如人手一編,第一編,上編?!冬F(xiàn)代漢語詞典》釋義之一:把分散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條理組織起來或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另義為:書籍按內容劃分的單位,編大于章。
篇:《正韻》指“簡成章也”,即竹木書簡穿聯(lián)起來成文章?!掇o?!丰屃x為:首尾完整的詩文,另義為成部著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冬F(xiàn)代漢語詞典》釋義之一:首尾完整的文章,例:篇章。又指有文字的單張紙,例:單篇講義。還有:用于文章、紙張、書頁(一篇是兩頁)等計數(shù)。篇的組詞——篇章:泛指文章,如篇章結構(指篇幅,長篇小說)、歷史篇章?!浚簳衅拢ㄎ恼拢┑臉祟},又指書籍中篇章標題的目錄。
根據(jù)上述“編”與“篇”的釋義,兩者均源自古代竹木書簡,與書籍文章有關聯(lián),故后世在編纂工作中頻頻使用編、篇兩字。1985年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制定的《新編地方志工作暫行規(guī)定》第二章第十條:“篇目的排列,……可采用編(篇)、章、節(jié)、目,也可采用其他形式,不必強求一律?!秉h中央辦公廳原顧問、原中國地方志小組長曾三曾講:“全國一個篇目、一個模式,地方志還有什么看頭!”
然而,此后在地方志篇目設計時,究竟采用編還是篇不易擇定,因此需要明確,最后多數(shù)傾向采用“編”。但也有采用“篇”者,此事本無可非議,因為《暫行規(guī)定》中“編(篇)”等同。問題是在實際操作中既規(guī)定設“篇”,又在“篇”前加以序數(shù)詞,即第一篇、第二篇等,這樣的詞組就與“篇”的本義不符。試看編與篇本義的區(qū)分:
編,本義是指古代依次穿聯(lián)竹木書簡。現(xiàn)代指排序,又是編次的計量單位,如第一編、第二編,新方志以此取代舊志的“部”、“卷”。書籍中,編大于章。
篇,本義是指古代穿聯(lián)起來的竹木書簡,即文章?,F(xiàn)代亦指文章?;蜃鳛闃祟}設篇名,古已有之,但篇名前無序數(shù),例:《荀子•勸學篇》。今人諸如《世紀探索篇》。若加序數(shù),則表現(xiàn)形式為:一、××篇,二、××篇。
綜上所述,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在方志篇目設計時:設編,前綴以序數(shù)詞為第一編、第二編等。設篇,直接加序數(shù)詞不妥帖,如以第一篇、第二篇為編次,這樣的詞組從原詞義和語法上嚴格地講,“篇”雖可做量詞,但在此猶如一公斤、二公斤稱第一公斤、第二公斤。具體情況,可視志書內容多寡及劃分部類時,決定采用編排形式,一是直書標題即篇名,例:地理篇、經濟篇、社會篇等;二是加序數(shù),例:一、地理篇,二、經濟篇,三、社會篇。這樣處理編與篇的關系及編排形式可以說是規(guī)范的。
(作者: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地方志辦公室)
自20世紀80年代全國第一輪大規(guī)模新編地方志工程啟動以來,在志書編纂的篇目設計工作中,涉及對于“編”與“篇”如何采用的問題。90年代初,在全區(qū)地方志工作會議上探討過這一細微問題,最后主導意見認為宜采用“編”而不用“篇”。但是,第二輪修志開始以來,此問題又一次回到了現(xiàn)實之中,故有必要再行探研。
搞好志書的篇目設計,是志書編纂的首要第一步。篇目,舊志稱編目、門目(分門別類的標題、目錄)等,指分編(篇)立目,以求系統(tǒng)地、完整地、準確地表述所記述的文章內容。所以,篇目是志書的框架,施工藍圖。待定稿成書,篇目即為志書的目錄。
篇目設計有部、卷、章、節(jié),編(篇)、章、節(jié)、目,章、節(jié)、目等,總之是結構層次與領屬關系的劃分。
編:《說文》指書寫或刻有文字的竹簡、簡札?!掇o海》釋義為古時用以穿聯(lián)竹簡的皮條或繩子,又有韋編、絲編等名稱。成語故事有“韋編三絕”。后因此以“編”稱一部書或書的一部分。如人手一編,第一編,上編?!冬F(xiàn)代漢語詞典》釋義之一:把分散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條理組織起來或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另義為:書籍按內容劃分的單位,編大于章。
篇:《正韻》指“簡成章也”,即竹木書簡穿聯(lián)起來成文章?!掇o?!丰屃x為:首尾完整的詩文,另義為成部著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冬F(xiàn)代漢語詞典》釋義之一:首尾完整的文章,例:篇章。又指有文字的單張紙,例:單篇講義。還有:用于文章、紙張、書頁(一篇是兩頁)等計數(shù)。篇的組詞——篇章:泛指文章,如篇章結構(指篇幅,長篇小說)、歷史篇章?!浚簳衅拢ㄎ恼拢┑臉祟},又指書籍中篇章標題的目錄。
根據(jù)上述“編”與“篇”的釋義,兩者均源自古代竹木書簡,與書籍文章有關聯(lián),故后世在編纂工作中頻頻使用編、篇兩字。1985年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制定的《新編地方志工作暫行規(guī)定》第二章第十條:“篇目的排列,……可采用編(篇)、章、節(jié)、目,也可采用其他形式,不必強求一律?!秉h中央辦公廳原顧問、原中國地方志小組長曾三曾講:“全國一個篇目、一個模式,地方志還有什么看頭!”
然而,此后在地方志篇目設計時,究竟采用編還是篇不易擇定,因此需要明確,最后多數(shù)傾向采用“編”。但也有采用“篇”者,此事本無可非議,因為《暫行規(guī)定》中“編(篇)”等同。問題是在實際操作中既規(guī)定設“篇”,又在“篇”前加以序數(shù)詞,即第一篇、第二篇等,這樣的詞組就與“篇”的本義不符。試看編與篇本義的區(qū)分:
編,本義是指古代依次穿聯(lián)竹木書簡?,F(xiàn)代指排序,又是編次的計量單位,如第一編、第二編,新方志以此取代舊志的“部”、“卷”。書籍中,編大于章。
篇,本義是指古代穿聯(lián)起來的竹木書簡,即文章。現(xiàn)代亦指文章?;蜃鳛闃祟}設篇名,古已有之,但篇名前無序數(shù),例:《荀子•勸學篇》。今人諸如《世紀探索篇》。若加序數(shù),則表現(xiàn)形式為:一、××篇,二、××篇。
綜上所述,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在方志篇目設計時:設編,前綴以序數(shù)詞為第一編、第二編等。設篇,直接加序數(shù)詞不妥帖,如以第一篇、第二篇為編次,這樣的詞組從原詞義和語法上嚴格地講,“篇”雖可做量詞,但在此猶如一公斤、二公斤稱第一公斤、第二公斤。具體情況,可視志書內容多寡及劃分部類時,決定采用編排形式,一是直書標題即篇名,例:地理篇、經濟篇、社會篇等;二是加序數(shù),例:一、地理篇,二、經濟篇,三、社會篇。這樣處理編與篇的關系及編排形式可以說是規(guī)范的。
(作者: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地方志辦公室)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