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蓮,是我在初秋山上旅游時,見到的一種長在亂石雜草里的植物,身高不足三寸,葉子半透明,瑩潤出淡淡灰藍色,葉尖似渲染了一層薄薄如云一樣的緋紅,葉子如蓮花瓣狀層層開來,厚實而有質(zhì)感,從葉中間抽出的花梗點綴著星星點點桔黃色小花,半開者則為清雅的淡黃色。
一叢叢,一簇簇婆娑在輕逸的山風(fēng)中,閑適且寧靜。
注目它,是一個偶然。因為在那峰巒疊翠的山上除了蓊郁蒼茂的松樹、碧綠悠藍的云彬、頎長挺拔的樺樹以及千奇百怪的灌木、喬木外,還有那潺潺的溪水、啾囀的鳥鳴,在風(fēng)中艷紅招搖的山玫瑰,婀娜多姿的馬蘭花……。而山蓮,它那素雅的黃色,于靜靜垂掛的羞澀,顯得那么悄然,既便是花兒綴滿枝頭,成堆成片,也不怎么顯眼。
那天,我想從山上走下去,將手放在小溪里,感觸一下那綠的清涼,在低目四望尋找下山的小路時,便看到了那靜靜地綻放在視線里一簇朝我微笑的桔黃。山上護林的老農(nóng)介紹說,它叫山蓮,俗稱“活不夠”,在北方山上少見,據(jù)《本草綱目》記載,是一種極具實用價值的中草藥。
我在意的其實不是它的花,它的葉,而是它的別名“活不夠”,顧名思義,也許是因身體中蘊藏著一顆核心,一束火花,一個思想,是永恒生命中的延續(xù),抑或是境界之美更勝于自然之美……。
新奇而愕然,但奇怪的是就這么一讀,它的名字便刻在了我的心理,比山上任何一種植物的名稱都更清晰地徜徉在我的記憶里。
于是,山蓮便成了在山上游走時牽引我全部視線的內(nèi)容。
不知是太忘情,還是太好奇,一棵山蓮被我踢斷了,乳白色的漿液從莖干里滲出來,在炎炎烈日下顯得尤為可憐,我的心升騰出一股莫名其妙的痛,久久地注視著它,不知如何才好。
不期而至的暴風(fēng)雨,搖曳著漫山空曠,卷起枝葉憤怒的長發(fā),欲將樹根連根拔起,顆顆雨粒砸得地皮驚慌的顫抖,濺起滿地的泥濘,遍野揚起片片白煙,野玫瑰、馬蘭、紅花……被擊得容顏盡失。而山蓮卻在雨后多了一分自信,多了一分從容,模樣也變得晶瑩碧透水靈可愛起來,我閃過把它掰回家去養(yǎng)的念頭……。
幾天后,那株被踢斷的山蓮,居然從莖干受傷處長出了小毛根,倔強地扎進了泥土里,沉沉穩(wěn)穩(wěn)地駐在那片土地上,儼然一方鎮(zhèn)紙,美麗而凝重,我欣喜地望著這個活脫脫的小生命,生平第一次被一株植物所感動。
就這樣,山蓮在一個匆匆過客的心之峽谷里蔚然成蔭,教會我如何敬畏生命,感悟于“繁花落盡見真純”的內(nèi)涵真諦。
每當(dāng)心境晦暗之時,都萌生一種心情,總希望那久違的山蓮飛臨我的世界,使我滿目清明。
(作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方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