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第四期

  • (學術(shù)探討)匈奴婚姻習俗論
  •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歷史悠久的游牧之族。其誕生的歷史搖籃,就在我國北方的河套陰山[1]。
      匈奴婚姻習俗可以說是匈奴社會習俗的一個組成部分。社會習俗屬民俗文化范疇,匈奴民俗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現(xiàn)象,曾對中原漢族和當時乃至后來的北方游牧民族都產(chǎn)生過重要的影響,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占有不可忽視的獨特地位[2]。今天我們研究和探討匈奴的婚姻習俗,從中也可給我們以許多啟示與借鑒。 
      匈奴“妻后母、報寡嫂”的習俗,學術(shù)界將它稱之為“收繼婚”。它是匈奴乃至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一種重要而又普遍的婚姻形式。對此,《史記·匈奴列傳》有載:其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據(jù)《漢書·匈奴傳》和《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愿婿漢氏以自親”,漢元帝便將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嫁配單于。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結(jié)合后,生一男,名伊奢智牙師(后為匈奴右日逐王)。呼韓邪單于在位28年,卒于公元前31年即漢朝與匈奴和親后第3年。呼韓邪死后,其子雕陶莫皋(即呼韓邪與大閼氏所生之子)立,稱復株累若單于。復株累若綴單于便“復妻王昭君”。對于匈奴這種與中原內(nèi)地相悖的妻后母的習俗,王昭君當時實難接受,因此,她曾上書漢廷要求歸漢,然而漢成帝卻敕令她“從胡俗”,于是王昭君乃遵從帝命,成為后單于的閼氏(閼氏,音煙支,皇后、妻、妃妾之謂),也就是復株累若鞔的妻子。王昭嬌艷與復株累若鞘結(jié)合后又生二女,長女名云,為須卜居次(居次為“公主”,須卜為匈奴貴族姓氏,即夫家氏族)。次女名當于居次。
    匈奴的收繼婚習俗,在當時的北方游牧民族中較為盛行,如烏孫亦“父沒則妻后母,兄亡則納嫠嫂”[3],東胡之烏桓人亦“妻后母,報寡嫂”[4],后來的柔然[5]和突厥[6]皆有此習俗。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盛行這種習俗,是與游牧民族特點分不開的。首先它可以起著一種維系某種政治關(guān)系的作用。就王昭君而言,她“從胡俗”后,便將漢匈奴的友好交往關(guān)系確立下來。
      《漢書·匈奴傳》載,昭君出塞后,匈奴因此而封昭君為“寧胡閼氏”(即給匈奴帶來安寧的閼氏),漢朝亦在昭君出塞這一年改元“竟寧”[7](即邊境得到安寧)。史載“是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藜庶亡干戈之役。后六十余載之間,遭王莽篡位,始開邊隙……”[8]。可以看出,昭君出塞后,我國北方地區(qū)自漢宣帝至王莽篡權(quán)其間確實出現(xiàn)了“數(shù)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9]的持續(xù)穩(wěn)定局面。當然這種友好相處的局面并非昭君一人一事所為之,而且如何評價和親的作用亦非本文的論述范疇,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胡(匈奴)漢相安乃是漢成帝強令昭君從胡俗的真實意圖。
      其次,就本族而言,這種習俗可以使宗種延續(xù),穩(wěn)定血緣關(guān)系,并以此調(diào)節(jié)貴族氏族之間的矛盾。如公元前68年,壺衍輾單于死,弟虛閭權(quán)渠繼位,因虛閭權(quán)渠沒有把前單于的顓渠閼氏收繼過來,以致顓渠閼氏之父左大且渠頗為不滿[10]。正如中行說窮漢使曰:“……父兄死則妻其妻,惡種姓之失也。故匈奴雖亂,必立宗種?!?。[11]這是說女子嫁入本氏族,就意味著她已是本氏族的成員,而兩性間的婚姻關(guān)系,則是對女子的約束力量,在男子死亡后,為了繼續(xù)保持對女子的約束與占有,使其不脫離本氏族,就由死者氏族的成員或親屬來娶她,將其限制在本氏族或家族內(nèi),這是原始群婚制遺風的一種變異。父家長制確立后,要求男性血統(tǒng)的純潔,不失種性,這也正是北方民族的婚姻——生殖文化體系的集中體現(xiàn)。
      再次,這種習俗還可以避免勞力外流,促進人口繁衍。古代游牧民族死亡率高,勞動力缺乏,婦女失去丈夫后自動轉(zhuǎn)入親帳中繼續(xù)為本族、本部生育兒女,使婦女的生育能力延續(xù)到最大限度。所以《后漢書·西羌傳》說羌人由于妻后母、報寡嫂,“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熾”。如果說匈奴軍隊戰(zhàn)斗力強,他們遵循“貴兵死,恥病終”[12],認為在征戰(zhàn)中戰(zhàn)死是“壯士所有也”[13],這是匈奴的“貴壯”、尚武習俗的一種表現(xiàn)的話,那么,同時這種貴兵死與匈奴盛行妻后母、報寡嫂習俗,致使征戰(zhàn)士兵無后顧之憂又不無關(guān)系。所以妻后母、報寡嫂的婚俗是應(yīng)游牧民族生存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當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與特色。它是一種古老的婚姻——生殖——家庭文化形態(tài),這種文化形態(tài)顯然出于匈奴奴隸制社會及其文化性質(zhì)的傳統(tǒng)規(guī)律,它既表現(xiàn)為對父權(quán)與族長權(quán)的堅持,又表現(xiàn)為對生殖的原始崇拜,其中甚至還保留有母系氏族社會群婚制的遺澤。
      匈奴“妻后母”的習俗延續(xù)的時間頗長,直到公元4世紀初,仍有痕跡殘留。如《晉書·劉聰載記》說:劉聰繼位后,以其后母單氏為皇太后,并蒸單后(蒸,古代指與母輩通奸)。劉聰子劉粲繼位后,尊后母靳氏、樊氏、宣氏、王氏為皇后,亦蒸諸后母。劉氏父子之所為,歷來被史家斥為“亂大倫”、“無復綱紀”。事實上它只是匈奴“妻后母”習俗殘余的一種反映。此時匈奴人妻后母的行為遭到人們的譴責,這只能說是匈奴入塞后,受中原漢文化極大影響之故。
      在妻后母、報寡嫂的同時,匈奴人,特別是匈奴貴族過的卻是一夫多妻制的生活。
      一夫多妻制,是指一個男子同時取幾個女子為妻的一種婚姻形式。它與一夫一妻制幾乎同時開始于原始社會的末期,是母系制向父系制過渡后的產(chǎn)物,從而賦予了它父權(quán)制婚姻的特點。自財產(chǎn)私有制產(chǎn)生、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勞動人民普遍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而奴隸主、封建主階級則公開實行一夫多妻制?!抖Y記·曲禮》載:“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對于天子、公侯來說,所謂一夫一妻制只不過是一個婚姻外殼而已。正如恩格斯所言“事實上,—夫多妻制,顯然是奴隸制度的產(chǎn)物,只有占居特殊地位的人物才能辦到?!薄岸嗥拗剖歉蝗撕惋@貴人物的特權(quán)?!盵14] 
      匈奴的社會形態(tài),民族史學界較一致的看法是屬于奴隸制社會,在這種奴隸制政權(quán)的內(nèi)部,匈奴貴族的一夫多妻制的婚姻是相當普遍的。如匈奴始稱單于(單音蟬,音于乃一國之長或帝王之謂)的頭曼,即冒頓音于之父,除有太子冒頓之外,又有“所愛閼氏生少子”[15],說明頭曼單于不止一個閼氏。冒頓單于后來所以殺其父頭曼單于而自立,固然與匈奴貴族內(nèi)部權(quán)位之爭有關(guān),但與頭曼薄冒頓而厚所愛閼氏生少子也不能說沒有關(guān)系。史載,與匈奴同時的月氏國強盛之際,匈奴頭曼單于懾于月氏實力,不得不將太子冒頓作為人質(zhì)送交月氏,可是冒頓于月氏不久,頭曼就急攻月氏,其用意很顯然,是想借刀殺人。聰明而勇敢的冒頓盜馬逃歸匈奴,從而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因此便與其父頭曼結(jié)下了不共戴天之親仇,以致后來命其部下用鳴鏑(一種帶響的箭)射殺其父。
      冒頓在他自立為單于前,除用鳴鏑射殺其父外,還以鳴鏑自射過其愛妻,以訓練其部下忠實與否。在他自立為單于之后,東胡曾遣使謂冒頓,“欲得單于一閼氏”, 冒頓為麻痹東胡,毫不猶豫地又將一位閼氏饋送東胡王;再后,漢高祖劉邦與冒頓締結(jié)和親之事,漢朝乃奉宗室女嫁匈奴冒頓單于,以后,呂氏又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單于??梢娒邦D單于過的也是多妻制生活。歷史上有名的呼韓邪單于,除擁有“顓渠閼氏”、“大閼氏”外,還有“它閼氏”,后來又添“寧胡閼氏”即王昭君。呼韓邪單于之兄郅支單于,更有“諸閼氏夫人數(shù)十”[16]之多。
      為了政治上的需要,匈奴統(tǒng)治者還將女子許配他族,與他族建立聯(lián)姻關(guān)系。如匈奴先后與烏孫和車師王聯(lián)姻。烏孫乃我國古代西北地區(qū)著名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東漢初年,烏孫臣服于匈奴。由于烏孫曾為匈奴臣民,且長期羈屬于匈奴,所以匈奴便常欺壓烏孫。但烏孫后來與中原漢朝建立了關(guān)系,匈奴對此極為不滿。據(jù)《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公元前111年前后,“漢通烏孫”,匈奴聞之“怒”,便欲擊烏孫,烏孫恐,求助漢朝,“以千匹馬聘漢女,漢遣宗室女江都翁主(翁主即公主)往妻烏孫(即以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烏孫王昆莫尊細君女為右夫人。懼于烏孫與漢朝的攜手聯(lián)姻,匈奴亦遣女妻烏孫王昆莫,昆莫尊匈奴女為左夫人。這是匈奴為攏絡(luò)烏孫而實行的一種聯(lián)姻。
      車師亦為臣服于匈奴的一個西域國,據(jù)《漢書·西域傳下》記載,漢昭帝時,也因“復通于漢”,觸怒匈奴,而不得不“與匈奴結(jié)婚姻”,這是車師迫于匈奴的威力與匈奴締結(jié)的一種聯(lián)姻。
      此外,郅支單于亦以女妻康居王[17],與康居有過聯(lián)姻關(guān)系。
      在匈奴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他們還采取互相聯(lián)姻的方式,以鞏固其統(tǒng)治。如“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姓,為國中民族,常與單于婚姻?!盵18]王昭君的兩位女兒——須卜居次云和當于居次就是國中民族須卜氏與當于氏聯(lián)姻單于的范例。
      除匈奴貴族向匈奴單于攀親外,匈奴單于又常以女或姊賞賜組有功之臣尤其是中 原漢地投奔塞北匈奴的漢族貴族,以示寵信。如在漢武帝時,歸附匈奴的上層漢族人物就有李陵、李廣利、李緒、衛(wèi)律等。李陵歸匈奴后,匈奴單于“貴陵”,妻予以女,立為右校王[19]。李廣利降匈奴后,單于知其為漢大將,亦以女妻之,尊寵在衛(wèi)律上[20]。衛(wèi)律至匈奴曾被封為丁零王,與李陵等人皆在匈奴“貴而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21]。據(jù)《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趙信者,原本為胡(匈奴)小王,后降漢朝,被漢封為翕候。在一次戰(zhàn)爭中,因出兵不利再次降歸匈奴,匈奴封趙信為“自次王”(尊重次于單于),并“用其姊妻之,與謀漢?!?
      在歷史上,此族與彼族之間、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之間、統(tǒng)治階級與臣僚之間的婚姻關(guān)系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聯(lián)姻關(guān)系,而是一種帶濃重色彩的政治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lián)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22]。匈奴單于與他族或異姓的聯(lián)姻也不例外。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長期受他族習俗的熏染,后期匈奴亦即匈奴別部,其習俗也與原來居住在“匈奴故地”的早期匈奴人有所變異。如魏晉南北朝時的稽胡,又曰步落稽《周書》和《北史》“稽胡傳”皆稱之為“匈奴別種”。關(guān)于稽胡的婚姻習俗,《周書》的記述為:
      “俗好淫穢”,處女尤甚。將嫁之夕,方與淫者敘離,夫氏聞之,以多為貴。既嫁之后,頗亦防閑。有犯奸者,隨事懲罰。及兄弟死,皆納其妻。” 
      這里的“兄弟死,皆納其妻”,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轉(zhuǎn)房婚。轉(zhuǎn)房婚又稱“轉(zhuǎn)嫁婚”、“妻兄弟婚”,是婦女在丈夫死后,必須嫁給丈夫的同胞兄弟或其他近親的一種婚姻制度,這種婚姻形式是早期匈奴興盛的妻后母、報寡嫂的一種沿襲和嬗變。也就是說作為“匈奴別種”(意在與早期匈奴相區(qū)別)的稽胡,他們已擯棄了早期匈奴妻后母的陋習,而仍保留著“報寡嫂”的習俗。關(guān)于這一點,作為“匈奴別種”的另一支,魏晉時的羯族人(又謂羯胡)也有這種習俗?!霸诨橐龇矫?,羯族人的習俗基本上與匈奴相同,保持群婚殘余。除原配妻子之外,兄弟死,則妻其妻,但似乎不妻其繼母”[23],而且羯族人到了后趙時期,這種婚俗又有所改變,規(guī)定只能在弟弟死后,讓弟媳轉(zhuǎn)房給哥哥;哥哥死后,嫂嫂不能轉(zhuǎn)房給弟弟。“但是,這個命令在統(tǒng)治階級上層并沒有嚴格執(zhí)行?!盵24]這也昭示出,一個民族的婚姻形態(tài)隨著時代、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而有所不同。
      從《周書》關(guān)于稽胡習俗的這段記載,我們還可以看到,匈奴別種的步落稽人婚前的性生活是極為自由的, 自由到“處女尤甚”,少女在待嫁的頭一天晚上,才與淫者敘離話別,而這種婚前的性自由,非但婚后的夫家不嫌棄、不責怪,反而“以多為貴”??梢娝艿奖咀宓脑试S與認可。這種原始婚制殘余的延續(xù)習俗,不只存在于匈奴后裔,在我國古代北方其他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不少保留此種陋習。如東胡中的一支——烏桓,就有“其嫁娶者,皆先私通”[25]的婚俗。東胡的另一支——鮮卑,其“婦女在婚前都有某種程度的性生活的自由”[26]。古代高句麗民族亦有“好淫”、“男女多相奔誘”[27]之俗。遼金時期的女真人,據(jù)《三朝北盟會編》卷3載:“富者以牛馬為幣,貧者則女年及笄,行歌于途......聽者有未娶欲納之者,即攜而歸之......”黨項族人,按《隋書·黨項傳》記其俗,是“淫穢蒸報,于諸夷中最為甚”。黨項族的性愛自由一直到北宋初年仍保留未改,據(jù)載:“凡育女稍長,靡由媒約,暗有期會,家之不問。”[28]這也是說,婚前性生活極為寬松的習俗在古代西北方民族中比較常見。

      《周書》“既嫁之后,頗亦防閑。有防奸者,隨事懲罰”的記載告訴我們,此時以匈奴為主體的稽胡人,他們的婚姻形態(tài)已由多妻制向一夫一妻制轉(zhuǎn)變。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婚姻變遷中上的一大進步。
    注釋:
    [1]詳見《中國古代北方各族簡史》第1章第1節(jié),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2]參見《匈奴文化的歷史地位》一文,載《古籍整理》1992年第2期,
    河南省教委科研處、信陽師院《古籍整理》編輯部出版。
    [3]《后漢書》卷87《西羌傳》。
    [4]《后漢書》卷90《烏桓傳》。
    [5]《北史·后妃傳》。
    [6][12]《北史》卷99《突厥傳》。
    [7]《漢書》卷9《元帝紀》。
    [8][9][10][11][20]《漢書》卷94《匈奴傳》。
    [13][15]《史記》卷110《匈奴列傳》。
    [14][2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6][17]《漢書》卷70《陳湯傳》。
    [18]《后漢書》卷89《南匈奴傳》。
    [19]《漢書》卷53《李廣附李陵傳》。
    [21]《資治通鑒》卷22《漢紀十四》,武帝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
    [23][24][26]參見張碧波、董國堯主編《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
    文化卷》第86、87、121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5] 《三國志》卷30《烏桓鮮卑東夷傳》裴注引王沈《魏書》。
    [27] 《南史》卷79《夷貊傳下·東夷·高句麗》。 
    [28]張鑒《西夏紀事本末》卷10《元昊僭逆》。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院)

  • (學術(shù)探討)匈奴婚姻習俗論
  •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歷史悠久的游牧之族。其誕生的歷史搖籃,就在我國北方的河套陰山[1]。
      匈奴婚姻習俗可以說是匈奴社會習俗的一個組成部分。社會習俗屬民俗文化范疇,匈奴民俗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現(xiàn)象,曾對中原漢族和當時乃至后來的北方游牧民族都產(chǎn)生過重要的影響,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占有不可忽視的獨特地位[2]。今天我們研究和探討匈奴的婚姻習俗,從中也可給我們以許多啟示與借鑒。 
      匈奴“妻后母、報寡嫂”的習俗,學術(shù)界將它稱之為“收繼婚”。它是匈奴乃至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一種重要而又普遍的婚姻形式。對此,《史記·匈奴列傳》有載:其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據(jù)《漢書·匈奴傳》和《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愿婿漢氏以自親”,漢元帝便將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嫁配單于。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結(jié)合后,生一男,名伊奢智牙師(后為匈奴右日逐王)。呼韓邪單于在位28年,卒于公元前31年即漢朝與匈奴和親后第3年。呼韓邪死后,其子雕陶莫皋(即呼韓邪與大閼氏所生之子)立,稱復株累若單于。復株累若綴單于便“復妻王昭君”。對于匈奴這種與中原內(nèi)地相悖的妻后母的習俗,王昭君當時實難接受,因此,她曾上書漢廷要求歸漢,然而漢成帝卻敕令她“從胡俗”,于是王昭君乃遵從帝命,成為后單于的閼氏(閼氏,音煙支,皇后、妻、妃妾之謂),也就是復株累若鞔的妻子。王昭嬌艷與復株累若鞘結(jié)合后又生二女,長女名云,為須卜居次(居次為“公主”,須卜為匈奴貴族姓氏,即夫家氏族)。次女名當于居次。
    匈奴的收繼婚習俗,在當時的北方游牧民族中較為盛行,如烏孫亦“父沒則妻后母,兄亡則納嫠嫂”[3],東胡之烏桓人亦“妻后母,報寡嫂”[4],后來的柔然[5]和突厥[6]皆有此習俗。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盛行這種習俗,是與游牧民族特點分不開的。首先它可以起著一種維系某種政治關(guān)系的作用。就王昭君而言,她“從胡俗”后,便將漢匈奴的友好交往關(guān)系確立下來。
      《漢書·匈奴傳》載,昭君出塞后,匈奴因此而封昭君為“寧胡閼氏”(即給匈奴帶來安寧的閼氏),漢朝亦在昭君出塞這一年改元“竟寧”[7](即邊境得到安寧)。史載“是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藜庶亡干戈之役。后六十余載之間,遭王莽篡位,始開邊隙……”[8]。可以看出,昭君出塞后,我國北方地區(qū)自漢宣帝至王莽篡權(quán)其間確實出現(xiàn)了“數(shù)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9]的持續(xù)穩(wěn)定局面。當然這種友好相處的局面并非昭君一人一事所為之,而且如何評價和親的作用亦非本文的論述范疇,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胡(匈奴)漢相安乃是漢成帝強令昭君從胡俗的真實意圖。
      其次,就本族而言,這種習俗可以使宗種延續(xù),穩(wěn)定血緣關(guān)系,并以此調(diào)節(jié)貴族氏族之間的矛盾。如公元前68年,壺衍輾單于死,弟虛閭權(quán)渠繼位,因虛閭權(quán)渠沒有把前單于的顓渠閼氏收繼過來,以致顓渠閼氏之父左大且渠頗為不滿[10]。正如中行說窮漢使曰:“……父兄死則妻其妻,惡種姓之失也。故匈奴雖亂,必立宗種。”。[11]這是說女子嫁入本氏族,就意味著她已是本氏族的成員,而兩性間的婚姻關(guān)系,則是對女子的約束力量,在男子死亡后,為了繼續(xù)保持對女子的約束與占有,使其不脫離本氏族,就由死者氏族的成員或親屬來娶她,將其限制在本氏族或家族內(nèi),這是原始群婚制遺風的一種變異。父家長制確立后,要求男性血統(tǒng)的純潔,不失種性,這也正是北方民族的婚姻——生殖文化體系的集中體現(xiàn)。
      再次,這種習俗還可以避免勞力外流,促進人口繁衍。古代游牧民族死亡率高,勞動力缺乏,婦女失去丈夫后自動轉(zhuǎn)入親帳中繼續(xù)為本族、本部生育兒女,使婦女的生育能力延續(xù)到最大限度。所以《后漢書·西羌傳》說羌人由于妻后母、報寡嫂,“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熾”。如果說匈奴軍隊戰(zhàn)斗力強,他們遵循“貴兵死,恥病終”[12],認為在征戰(zhàn)中戰(zhàn)死是“壯士所有也”[13],這是匈奴的“貴壯”、尚武習俗的一種表現(xiàn)的話,那么,同時這種貴兵死與匈奴盛行妻后母、報寡嫂習俗,致使征戰(zhàn)士兵無后顧之憂又不無關(guān)系。所以妻后母、報寡嫂的婚俗是應(yīng)游牧民族生存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當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與特色。它是一種古老的婚姻——生殖——家庭文化形態(tài),這種文化形態(tài)顯然出于匈奴奴隸制社會及其文化性質(zhì)的傳統(tǒng)規(guī)律,它既表現(xiàn)為對父權(quán)與族長權(quán)的堅持,又表現(xiàn)為對生殖的原始崇拜,其中甚至還保留有母系氏族社會群婚制的遺澤。
      匈奴“妻后母”的習俗延續(xù)的時間頗長,直到公元4世紀初,仍有痕跡殘留。如《晉書·劉聰載記》說:劉聰繼位后,以其后母單氏為皇太后,并蒸單后(蒸,古代指與母輩通奸)。劉聰子劉粲繼位后,尊后母靳氏、樊氏、宣氏、王氏為皇后,亦蒸諸后母。劉氏父子之所為,歷來被史家斥為“亂大倫”、“無復綱紀”。事實上它只是匈奴“妻后母”習俗殘余的一種反映。此時匈奴人妻后母的行為遭到人們的譴責,這只能說是匈奴入塞后,受中原漢文化極大影響之故。
      在妻后母、報寡嫂的同時,匈奴人,特別是匈奴貴族過的卻是一夫多妻制的生活。
      一夫多妻制,是指一個男子同時取幾個女子為妻的一種婚姻形式。它與一夫一妻制幾乎同時開始于原始社會的末期,是母系制向父系制過渡后的產(chǎn)物,從而賦予了它父權(quán)制婚姻的特點。自財產(chǎn)私有制產(chǎn)生、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勞動人民普遍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而奴隸主、封建主階級則公開實行一夫多妻制?!抖Y記·曲禮》載:“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對于天子、公侯來說,所謂一夫一妻制只不過是一個婚姻外殼而已。正如恩格斯所言“事實上,—夫多妻制,顯然是奴隸制度的產(chǎn)物,只有占居特殊地位的人物才能辦到?!薄岸嗥拗剖歉蝗撕惋@貴人物的特權(quán)?!盵14] 
      匈奴的社會形態(tài),民族史學界較一致的看法是屬于奴隸制社會,在這種奴隸制政權(quán)的內(nèi)部,匈奴貴族的一夫多妻制的婚姻是相當普遍的。如匈奴始稱單于(單音蟬,音于乃一國之長或帝王之謂)的頭曼,即冒頓音于之父,除有太子冒頓之外,又有“所愛閼氏生少子”[15],說明頭曼單于不止一個閼氏。冒頓單于后來所以殺其父頭曼單于而自立,固然與匈奴貴族內(nèi)部權(quán)位之爭有關(guān),但與頭曼薄冒頓而厚所愛閼氏生少子也不能說沒有關(guān)系。史載,與匈奴同時的月氏國強盛之際,匈奴頭曼單于懾于月氏實力,不得不將太子冒頓作為人質(zhì)送交月氏,可是冒頓于月氏不久,頭曼就急攻月氏,其用意很顯然,是想借刀殺人。聰明而勇敢的冒頓盜馬逃歸匈奴,從而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因此便與其父頭曼結(jié)下了不共戴天之親仇,以致后來命其部下用鳴鏑(一種帶響的箭)射殺其父。
      冒頓在他自立為單于前,除用鳴鏑射殺其父外,還以鳴鏑自射過其愛妻,以訓練其部下忠實與否。在他自立為單于之后,東胡曾遣使謂冒頓,“欲得單于一閼氏”, 冒頓為麻痹東胡,毫不猶豫地又將一位閼氏饋送東胡王;再后,漢高祖劉邦與冒頓締結(jié)和親之事,漢朝乃奉宗室女嫁匈奴冒頓單于,以后,呂氏又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單于??梢娒邦D單于過的也是多妻制生活。歷史上有名的呼韓邪單于,除擁有“顓渠閼氏”、“大閼氏”外,還有“它閼氏”,后來又添“寧胡閼氏”即王昭君。呼韓邪單于之兄郅支單于,更有“諸閼氏夫人數(shù)十”[16]之多。
      為了政治上的需要,匈奴統(tǒng)治者還將女子許配他族,與他族建立聯(lián)姻關(guān)系。如匈奴先后與烏孫和車師王聯(lián)姻。烏孫乃我國古代西北地區(qū)著名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東漢初年,烏孫臣服于匈奴。由于烏孫曾為匈奴臣民,且長期羈屬于匈奴,所以匈奴便常欺壓烏孫。但烏孫后來與中原漢朝建立了關(guān)系,匈奴對此極為不滿。據(jù)《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公元前111年前后,“漢通烏孫”,匈奴聞之“怒”,便欲擊烏孫,烏孫恐,求助漢朝,“以千匹馬聘漢女,漢遣宗室女江都翁主(翁主即公主)往妻烏孫(即以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烏孫王昆莫尊細君女為右夫人。懼于烏孫與漢朝的攜手聯(lián)姻,匈奴亦遣女妻烏孫王昆莫,昆莫尊匈奴女為左夫人。這是匈奴為攏絡(luò)烏孫而實行的一種聯(lián)姻。
      車師亦為臣服于匈奴的一個西域國,據(jù)《漢書·西域傳下》記載,漢昭帝時,也因“復通于漢”,觸怒匈奴,而不得不“與匈奴結(jié)婚姻”,這是車師迫于匈奴的威力與匈奴締結(jié)的一種聯(lián)姻。
      此外,郅支單于亦以女妻康居王[17],與康居有過聯(lián)姻關(guān)系。
      在匈奴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他們還采取互相聯(lián)姻的方式,以鞏固其統(tǒng)治。如“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姓,為國中民族,常與單于婚姻。”[18]王昭君的兩位女兒——須卜居次云和當于居次就是國中民族須卜氏與當于氏聯(lián)姻單于的范例。
      除匈奴貴族向匈奴單于攀親外,匈奴單于又常以女或姊賞賜組有功之臣尤其是中 原漢地投奔塞北匈奴的漢族貴族,以示寵信。如在漢武帝時,歸附匈奴的上層漢族人物就有李陵、李廣利、李緒、衛(wèi)律等。李陵歸匈奴后,匈奴單于“貴陵”,妻予以女,立為右校王[19]。李廣利降匈奴后,單于知其為漢大將,亦以女妻之,尊寵在衛(wèi)律上[20]。衛(wèi)律至匈奴曾被封為丁零王,與李陵等人皆在匈奴“貴而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21]。據(jù)《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趙信者,原本為胡(匈奴)小王,后降漢朝,被漢封為翕候。在一次戰(zhàn)爭中,因出兵不利再次降歸匈奴,匈奴封趙信為“自次王”(尊重次于單于),并“用其姊妻之,與謀漢?!?
      在歷史上,此族與彼族之間、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之間、統(tǒng)治階級與臣僚之間的婚姻關(guān)系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聯(lián)姻關(guān)系,而是一種帶濃重色彩的政治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lián)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22]。匈奴單于與他族或異姓的聯(lián)姻也不例外。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長期受他族習俗的熏染,后期匈奴亦即匈奴別部,其習俗也與原來居住在“匈奴故地”的早期匈奴人有所變異。如魏晉南北朝時的稽胡,又曰步落稽《周書》和《北史》“稽胡傳”皆稱之為“匈奴別種”。關(guān)于稽胡的婚姻習俗,《周書》的記述為:
      “俗好淫穢”,處女尤甚。將嫁之夕,方與淫者敘離,夫氏聞之,以多為貴。既嫁之后,頗亦防閑。有犯奸者,隨事懲罰。及兄弟死,皆納其妻?!?nbsp;
      這里的“兄弟死,皆納其妻”,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轉(zhuǎn)房婚。轉(zhuǎn)房婚又稱“轉(zhuǎn)嫁婚”、“妻兄弟婚”,是婦女在丈夫死后,必須嫁給丈夫的同胞兄弟或其他近親的一種婚姻制度,這種婚姻形式是早期匈奴興盛的妻后母、報寡嫂的一種沿襲和嬗變。也就是說作為“匈奴別種”(意在與早期匈奴相區(qū)別)的稽胡,他們已擯棄了早期匈奴妻后母的陋習,而仍保留著“報寡嫂”的習俗。關(guān)于這一點,作為“匈奴別種”的另一支,魏晉時的羯族人(又謂羯胡)也有這種習俗?!霸诨橐龇矫?,羯族人的習俗基本上與匈奴相同,保持群婚殘余。除原配妻子之外,兄弟死,則妻其妻,但似乎不妻其繼母”[23],而且羯族人到了后趙時期,這種婚俗又有所改變,規(guī)定只能在弟弟死后,讓弟媳轉(zhuǎn)房給哥哥;哥哥死后,嫂嫂不能轉(zhuǎn)房給弟弟。“但是,這個命令在統(tǒng)治階級上層并沒有嚴格執(zhí)行。”[24]這也昭示出,一個民族的婚姻形態(tài)隨著時代、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而有所不同。
      從《周書》關(guān)于稽胡習俗的這段記載,我們還可以看到,匈奴別種的步落稽人婚前的性生活是極為自由的, 自由到“處女尤甚”,少女在待嫁的頭一天晚上,才與淫者敘離話別,而這種婚前的性自由,非但婚后的夫家不嫌棄、不責怪,反而“以多為貴”??梢娝艿奖咀宓脑试S與認可。這種原始婚制殘余的延續(xù)習俗,不只存在于匈奴后裔,在我國古代北方其他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不少保留此種陋習。如東胡中的一支——烏桓,就有“其嫁娶者,皆先私通”[25]的婚俗。東胡的另一支——鮮卑,其“婦女在婚前都有某種程度的性生活的自由”[26]。古代高句麗民族亦有“好淫”、“男女多相奔誘”[27]之俗。遼金時期的女真人,據(jù)《三朝北盟會編》卷3載:“富者以牛馬為幣,貧者則女年及笄,行歌于途......聽者有未娶欲納之者,即攜而歸之......”黨項族人,按《隋書·黨項傳》記其俗,是“淫穢蒸報,于諸夷中最為甚”。黨項族的性愛自由一直到北宋初年仍保留未改,據(jù)載:“凡育女稍長,靡由媒約,暗有期會,家之不問?!盵28]這也是說,婚前性生活極為寬松的習俗在古代西北方民族中比較常見。

      《周書》“既嫁之后,頗亦防閑。有防奸者,隨事懲罰”的記載告訴我們,此時以匈奴為主體的稽胡人,他們的婚姻形態(tài)已由多妻制向一夫一妻制轉(zhuǎn)變。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婚姻變遷中上的一大進步。
    注釋:
    [1]詳見《中國古代北方各族簡史》第1章第1節(jié),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2]參見《匈奴文化的歷史地位》一文,載《古籍整理》1992年第2期,
    河南省教委科研處、信陽師院《古籍整理》編輯部出版。
    [3]《后漢書》卷87《西羌傳》。
    [4]《后漢書》卷90《烏桓傳》。
    [5]《北史·后妃傳》。
    [6][12]《北史》卷99《突厥傳》。
    [7]《漢書》卷9《元帝紀》。
    [8][9][10][11][20]《漢書》卷94《匈奴傳》。
    [13][15]《史記》卷110《匈奴列傳》。
    [14][2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6][17]《漢書》卷70《陳湯傳》。
    [18]《后漢書》卷89《南匈奴傳》。
    [19]《漢書》卷53《李廣附李陵傳》。
    [21]《資治通鑒》卷22《漢紀十四》,武帝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
    [23][24][26]參見張碧波、董國堯主編《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
    文化卷》第86、87、121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5] 《三國志》卷30《烏桓鮮卑東夷傳》裴注引王沈《魏書》。
    [27] 《南史》卷79《夷貊傳下·東夷·高句麗》。 
    [28]張鑒《西夏紀事本末》卷10《元昊僭逆》。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院)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