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內(nèi)容摘要:簡述三寶體的歷史淵源與流程,闡述其理論探究,通過與其他志體的比較說明其優(yōu)勢,提出其適合當代修志內(nèi)容和形式的需要,辨析使用三寶體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三寶體 源流 優(yōu)勢 可行性
清末維新變法的倡導者、著名學者梁啟超提出:“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有良史,然后開物成務之業(yè),有所憑藉。故夫方志者,非直一州一邑文獻之寄而已,民之榮瘁,國之榮辱,于茲系焉?!?SPAN lang=EN-US>[1]這段話充分說明了方志在政治上、文化上、學術(shù)上的巨大作用。方志工作者要完成為黨和人民立言的歷史使命,首先要解決“為什么寫”、“寫什么”、“怎么寫”的問題。筆者經(jīng)過學習、比較,結(jié)合自己的編纂實踐認為:三寶體編纂體例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三寶體從內(nèi)容到形式適合當代纂志要求,三寶體的編纂方法的復興是大勢所趨。下面試從三寶體的產(chǎn)生發(fā)展、理論探究、與其他志體比較、可行性以及在運用時應注意的問題簡析之。
一、三寶體的源流
《孟子·盡心下》:“諸侯之寶:土地、人民、政事?!?SPAN lang=EN-US>[2]這三者是國之重器,地方志以“三寶”命題立意,謀篇布局,展開纂寫就應該是理所應當?shù)?。正如清代方志學家甘鵬云所說:“有土地,有人民,而后政事出焉?!?SPAN lang=EN-US>[3]三寶體,是指志書總體上分為土地、人民、政事三門的結(jié)構(gòu)類型。當然,也不止于這三門,分四門者也屬于此體。當宋代志書體例基本定型后,三寶體即應運而生。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太守孫杼捷、郡人曹叔遠纂《永嘉譜》,設年譜、地譜、名譜、人譜4門?!稖刂萁?jīng)籍志》稱:“曹文肅《永嘉譜》,區(qū)分四門,在古地志中,實為創(chuàng)例。其所謂年譜者,蓋以志建置沿革諸大事,并編年紀之;其所謂地譜者,蓋以志山川、疆域、名勝、古跡;其所謂人譜者,蓋以志官師除罷、選舉人物;惟名譜不得其義?!?SPAN lang=EN-US>[4]明嘉靖年間,劉佐修、炎章纂的《醴泉縣志》分為土地類、人民類、政事類、文章類。明萬歷年間刊的《曲阜縣志》分土地志、人民志、政事志、文獻志等。明代陳鑒、王一龍修《廣平縣志》分土地、人民、政事、文獻4綱,唐樞、張應雷纂《湖州府志》分土地、人民、政事三大類。趙文華《嘉興府圖記》分方畫、邦制、物土、人文4門,而附以叢記。清代康熙趙弘化修《密云縣志》分天文、地理、人事3門??滴酢稇讶峥h志》雖分23目,觀吳景果序文,則其內(nèi)容仍暗分土域、政事、文獻三綱。乾隆杜延甲修《河間府志》分輿地、宦政、人物、典文4志。光緒十三年(1887年),廣西《武緣縣圖經(jīng)》分成地略、政略、人略、獻略4略。光緒《保安州志》分天、地、人、物4部。[5]光緒年間夏敬頤修《潯州府志》分成紀地、紀人、紀事三綱。民國《霸縣志》分為土地志、人民志、政事志,具體篇目為,土地志:位置、面積、氣候、性質(zhì)、源流、物產(chǎn)、河渠、建筑、城、鎮(zhèn)、鄉(xiāng)、古跡;人民志:戶口、職業(yè)、財產(chǎn)、宗教、風俗、習慣、名人;政事志:官吏、學校、武備、警察、司法、監(jiān)獄、自治、財賦、郵電、差徭。[6]民國時期出版的《臺灣通志稿》,設若干志,其中前三志就是土地志、人民志、政事志。[7] 上述諸志結(jié)構(gòu),均為三寶體。
進入社會主義新時期,標志新三寶體出現(xiàn)的是1993年3月出版喬居主編的河北《冀縣志》和是年出版王庸華主編的浙江《東陽縣志》。而《東陽市志》更果敢,除志首和志末之外,其主體部分按四大部類排列:環(huán)境(政區(qū)、自然環(huán)境、災異),居民(居民生活、方言、民俗、人物),基礎設施(土地、水利、交通、郵電、能源、城鄉(xiāng)建設),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其中基礎設施與環(huán)境可合并,全書寫環(huán)境、居民、社會三大塊,一種完整的新三寶體志書就正式出現(xiàn)了。1995年10月,出版梁德元主編的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農(nóng)七師志》,1996年11月出版朱禮主編的浙江《文成縣志》,是年12月出版王兆明主編的黑龍江《黑河地區(qū)志》,是年3月出版的河南鞏義市的一部村志—《白沙志》,也屬這一種形式。1996年12月出版李傳授主編的四川《大足縣志》,將人口、人物、社會、方言和建置、自然地理合并為“環(huán)境與社會之部”,與“經(jīng)濟之部”、“政治之部”、“文化之部”平列為四大部,大體也相類似。[8]2006年5月,梁建樓主編的河北《井陘縣志(1985—2004)》,共設48篇,其排列順序暗承地、人、事三寶體,主題突出,條塊井然,受到方志界的高度贊譽。2012年12月,筆者主編《涉縣志(1991—2011)》,借鑒前人經(jīng)驗,在凡例中明確規(guī)定:“承孟軻‘地、人、事’的思維邏輯,設置‘山河攬勝’、‘人本掃描’、‘改革逐浪’、‘經(jīng)濟縱橫’、‘政治述要’、‘文化寫真’六大板塊”,每個版塊下再設篇、章、節(jié),在三寶體實踐方面作了一下有益探索。
二、三寶體的理論探究
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理論研究室主任邱新立,在其博士論文《中國近代轉(zhuǎn)型時期的方志研究》中指出:“晚清以前的志書,在門類的設置上,大都本著孟子所言的諸侯三寶—‘土地’、‘人民’、‘政事’的精神來謀篇布局?!薄敖S多志書,從總體構(gòu)架精神上看,與古代方志并無二致,如民國《光宣宜荊續(xù)志》即稱:“于構(gòu)成地方之要素,紀地、紀人、紀政尤兢兢三致意?!冻喾蹇h志略》序也說:‘昔孟軻氏有云:諸侯之三寶:土地、人民、政事。與西人所云國家之三要素先后同揆。至若土地之形勢載于輿圖;人民之族類登諸版籍,又古今中外如出一轍。蓋二者備而后政事之設施始有所據(jù)矣。”[9]1985年,方志專家席星加在《中國地方志》第2期著文提出:“世界以自然、人、社會三大要素組成,三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人是主體,”“各類專志分為自然、人、社會三大類,綴雜類為之補充。專志的這種分類及排列是我們現(xiàn)存世界結(jié)構(gòu)的反映?!?SPAN lang=EN-US>1987年,平江縣志辦在《湖南地方志》第2期、梁濱久在《廣東方志》第2期、魏鋼強在《中國地方志》1988年第5期,分別提出了類似的看法。平江的看法為“按一般規(guī)律,先有自然界,再有人類,有了人類才有社會,而社會除了人類本身以外,主要是政治和經(jīng)濟兩個部分?!绷簽I久的看法是:“地方上的客觀事物,可以歸納為自然、社會和人三大要素,”“三者構(gòu)成舞臺、活劇和主角的關系,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矛盾?!蔽轰搹娭鲝垖V緝?nèi)容的物(環(huán)境)、事、人三類,從狀物、敘事、記人的需要出發(fā),專志的寫法就應當有狀、敘、記三種?!?SPAN lang=EN-US>1989年,劉柏修在《江西方志》第2期把地情三分為自然、人類、社會。1990年,羅來興在《內(nèi)蒙古地方志》第2、3期合刊上提出“省志主要內(nèi)容應該放在一個省區(qū)內(nèi)的自然環(huán)境、居住人群、人群的活動這三者的關系上。”正式提出“新三寶體”這個概念的是韓章訓,他在1989年《方志研究》第5期上發(fā)表《新“三寶體”方志的構(gòu)想》,提出“環(huán)境—居民—社會”,由于社會是新志書記述的主體,故其所轄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三個子系統(tǒng)可以升格?!?SPAN lang=EN-US>[10]1994年,方志專家齊家璐在《河北地方志》第7期發(fā)表《關于志書編纂的若干思考》中指出:“1985年以來,志界一些同仁認識到‘兩分法’的不足(自然環(huán)境和人的社會活動),陸續(xù)提出了志書應采用‘三分法’的觀點,把地情分為自然、人和社會活動三個要素,‘人口’應單設一大部類,與自然部類和社會部類等量齊觀。即志書的第一大部類記環(huán)境,第二大部類記人,第三大部類記社會活動。其中人的記述包括人口、居住地、民族與姓氏、人物傳和人物表、居民生活、風俗宗教謠諺、方言,把分散在社會活動中關于人的記述,單獨提出來集中記述?!?SPAN lang=EN-US>[11]
三、三寶體與其他志體比較
毛澤東主席說過:“有比較才能有鑒別。”下面試將三寶體與有關志體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其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
與“立四體”比較。方志學的奠基人章學誠提出“立四體”的主張:“皇恩慶典宜作紀,官師科甲宜作譜,典籍法制宜作考,名宦人物宜作傳?!?SPAN lang=EN-US>[12]此志體從內(nèi)容上說已經(jīng)過時,從寫法上說以體裁分類亦不合時宜,而三寶體在內(nèi)容上涵蓋全面,在寫法上排序得體,志體服從、服務于志義,既可以彰顯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又可以兼顧“政事”的各方面內(nèi)容,適合當代寫志的基本要求。
與三書體比較。三書體是章學誠在“立四體”的基礎的發(fā)展進化,其內(nèi)容為:“仿傳記正史之體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體而作掌故;仿《文選》、《文苑》之體而作文征?!边@種志體與“立四體”具有同樣的局限性。
與章節(jié)體比較。章節(jié)體結(jié)構(gòu)嚴謹,整體性強,容量大,其缺陷是分類細,名目多,易形成疊床架屋,重復過多,有些項目不好分類,有些專志與大概念不符,如“文化”和“社會”,有廣狹二義,難以把握。[13]而三寶體主題明確,分類科學,層層相轄,涇渭分明。
與條目體比較。新修湖北省《武漢市志》、江蘇省《南京市志》、河南省《鄭州市志》、云南省《玉溪地區(qū)志》等用條目體。其特點是主題鮮明、結(jié)構(gòu)靈活、層次簡單、避免多屬性歸類問題。其缺陷是重點不突出、主次難分明、易混淆概念,紊亂層次,無所統(tǒng)領,邏輯性差。而三寶體主干、分支層層劃分,祖、父、子、孫輩分醒目,注重概念的外延和內(nèi)涵的準確運用。
與門目體比較。門目體又稱平行列目體、平列分目體、無鋼多目體等。它起于宋,盛于清。其特點是不受大小概念、上下層次、領屬關系的限制,不受前后銜接、背景交代等因素掣肘,不按時段設目等。其缺點是有目無綱,無所統(tǒng)攝,去取失倫,蕪陋支離,給人雜亂無章、繁瑣無序而不得要領之感,反映不出客觀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而三寶體依系統(tǒng)論原理編排,層級清楚,綱舉目張,其領屬關系、并列關系分明,全書構(gòu)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與綱目體比較。綱目體是指由綱有目的編年方志體例。原指大字提要為綱,小字分注為目,當代的《昆明市志》、《成都市志》就沿用了這一體例。其缺陷一是編年不合志體要求,二是編輯方式不合現(xiàn)代文體規(guī)范。而三寶體沿襲“志體橫看,史體縱看”的纂志規(guī)則,又吻合了現(xiàn)代語體文的基本要求。
與史志結(jié)合體比較。史志結(jié)合體也稱史志體,五大部類,橫排縱寫。方志學大師董一博說它:“橫排縱寫,以橫為主;史志結(jié)合,以志為主;橫排不缺,豎寫不斷;縱橫交叉,攻其主要;確立規(guī)范,來自實際;通合古今,兼顧左右;有機結(jié)合,相互聯(lián)系;各得其所,是為新體?!?SPAN lang=EN-US>[14]黑龍江新編《呼瑪縣志》,采取了傳統(tǒng)的通史和斷代史相結(jié)合的方法[15],該書二至六篇按時期分編,某些篇、章、節(jié)的開頭,闡述時代背景。該志種突破了橫排縱寫的基本要求,有不倫不類之嫌。而三寶體恪遵“橫不缺要項,縱不斷主線”的志體規(guī)范,不陷入按時期分編的不遵志規(guī)的誤區(qū),堅守了志書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
與紀傳體比較。紀傳體是指仿紀傳體史書,以紀、志、表、傳,雜以考、錄、譜、略等體裁分部類,其下又設子目的結(jié)構(gòu)方式。以南宋周應會的景定《建康志》為較早,以錄、圖、表、志、傳等體裁設五大部類,元代至正張鉉《金陵志》以圖、紀、表、志體裁分為4大部類,明清逐漸增多。此志體是章學誠四體、三書的流變,不合傳統(tǒng)志體的游戲規(guī)則,三寶體堅持姓“志”的純度,不與史體混淆,堅持橫排縱寫,分級切塊,層層相因,彰顯志書的獨特魅力。
與編年體比較。編年體是指總體上不分門類,僅以時間為序的結(jié)構(gòu)方式。清代汪中修《廣陵通典》、陳士元修《灤州志》為其典型。傅振倫在《中國方志學通論》中說:“實亦有斷制之揚州編年史也,蓋欲求明貫易覽,故不分門類,通書為一篇,在方志界中,尚為創(chuàng)體?!蓖瑫r也指出其不足:“用于年代悠久,幅員遼闊之名都大邑,最不相宜?!?SPAN lang=EN-US>[16]不及三寶體條塊科學分類、綱目分明、繁而不雜、多而不亂、統(tǒng)屬清晰、縱橫貫通之優(yōu)長。
四、三寶體的可行性
土地、人民、政事,作為諸侯三寶,既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又是執(zhí)政者的主體,而肩負著“資政、存史、教化”使命的地方志,就必須理所當然地抓住這一要務來纂寫。首先是土地,土地也即地理,它承繼了志書地方性的特質(zhì),志書首先必須是一部以地理為重要內(nèi)容的地情書,從《禹貢》、《圖經(jīng)》為代表的地記起,志地理是志書重要任務,并在全書中為開山破題之作。而地情書必須首先要展現(xiàn)本地域的地理特點。如上海市的志書,從圖到文字,不無彰顯其大廈林立、街市繁華的場景,《紹興縣志》卻展現(xiàn)了湖泊浩淼、人物賢集的特色,西藏《昌都地區(qū)志》卻以雪山和寺廟取勝,《新巴爾虎左旗志》是蒙古包和藍天白云下的牛羊,《岱山縣志》卻反映了“大海與蒼天一色,造船與捕撈共舞”的海洋經(jīng)濟、海洋文化的群島風光。當然地理包括自然地理、歷史地理、人文地理等,也即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人工環(huán)境,基礎設施中的水、電、交通、電訊也在記述范圍之內(nèi),歷史地理中的名勝古跡更不應闕如。其次是人民。古今方志人都懂得,如果對人的記述不充分、不全面,其他記得再好,也是一部失敗的志書。方志專家甘鵬云在《方志商》中指出:“往日修志,于民事殊略;近日修志,應于民事加詳。”[17]人是主體,是“志中之志”,“古今方志半人物”。二輪修志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全志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將人置于地理和政事之間,正體現(xiàn)了先有地,而后出現(xiàn)人類,人類去做政事,同時也改造環(huán)境的辯證關系。三寶體改變了人總是殿后的不當寫法。最后是政事,它包括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這一板塊內(nèi)容龐大,涵蓋面廣。在現(xiàn)代志書中,其著墨量要比前二者大。以上三大板塊就把一個區(qū)域的內(nèi)容全方位、立體化地反映出來了。三寶體的排列順序是科學的,正如河北大學教授、方志學者呂志毅在評《井陘縣志(1985—2004)》時所說:“各篇及其序列既有相對獨立的特點,又有內(nèi)在的邏輯統(tǒng)屬關系,使洋洋48篇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薄霸凇恕姆矫?,單設‘居民’篇,使之同‘人物’篇并列,體現(xiàn)人在自然界中的主導地位和價值?!恕笆恰亍牟糠郑恕笫恰隆牟糠?,因為‘地’先于‘人’存在,‘事’是由‘人’而為的?!?SPAN lang=EN-US>[18] 1993年出版的浙江《東陽市志》,對新三寶體打開了新思路。1995年出版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農(nóng)七師志》也是以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人的唯物史觀為主導思想,以人的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人的本身、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三大部類為主體框架結(jié)構(gòu)。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充分反映了人這一最活躍、最寶貴的生產(chǎn)力因素,反映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是歷史前進的動力這一最基本的唯物主義觀點,從而大大提高了志書的科學價值。
1996年,河南鞏義市出版的《白沙志》,首先記述白沙人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村落概況”;然后設“村民”、“居民生活”、“村民風俗”、“村籍人物”;然后記古今白沙人從事“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活動情況。大量采用以事系人法,全書記述人物2800多人,將白沙人對白沙大地的影響反映得淋漓盡至,有效地避免了靜止地記事和孤立地記人,反映出一地的社會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等都離不開人民。此種結(jié)構(gòu)體式有利于加強全書所記內(nèi)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邏輯性,從而大大提高新志書的思想性、人民性和科學性。[19]
2012年12月,筆者主編的《涉縣志(1991—2011)》,遵循三寶體范式,全志首設“山河覽勝”,即涉縣人賴以生存的可愛的土地,下設建置、自然環(huán)境與保護、名勝、媧皇古跡、紅色圣地、基礎設施6篇,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人工環(huán)境。接下來設“人本掃描”,這樣立題既遵循了傳統(tǒng)志書人是“志中之髓”的志義,也照應了凡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命題,自古有之,古代政治家管仲說過:“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薄?SPAN lang=EN-US> [20]此板塊下設人口與計劃生育、居民生活、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民俗宗教語言、涉縣精神、人物。后設“改革逐浪”、“經(jīng)濟縱橫”、“政治舉要”、“文化寫真”這些政事(或叫社會)。忠實地踐行了新三寶體寫法。
五、運用三寶體應注意的問題
當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三寶體作為一個志種,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不足。瞿宣穎評論說:“政事為人民活動之一種,尤以自治、慈善二者為最顯著,不得謂不屬于人民,土地中之屬于人為之建置者,若河渠、建筑、城、鎮(zhèn)、鄉(xiāng)之區(qū)分等,有烏在非政事也?!?SPAN lang=EN-US>[21]筆者認為此說忽略和擴大了概念的本質(zhì)屬性,片面地僭越了概念的使用范圍,充其量只能算一家之言吧。我們在運用三寶體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三寶體的三分法并非平均使用力量,當歷史的車輪碾入21世紀,社會分工加細,各行各業(yè)繁多,三寶體中的“政事”的內(nèi)容勢必要加大,它至少包括經(jīng)濟、政治、文化,而這些內(nèi)容的每一個部分都應與地、人比肩和并列,機械的“三一三十一”的方法是顯然不現(xiàn)實、不實用、不可行的。二是允許有明暗兩種方式,《井陘縣志(1985—2004)》采用暗承的方法,《涉縣志(1991—2011)》采用總分六大板塊,所轄各篇由統(tǒng)編序號相連的方式,基本上屬明分。三是根據(jù)地域的不同,可以有多種方式的調(diào)整,“大體則有,定體則無”,不同特點的三寶體并非是對其篡改和跑偏,而相反是對其的豐富和光大。四是可少量穿插史、鑒、雜志欄目式的多種形式,固守志體本是好意,但為了更好地表達志義,或更好地挖掘本區(qū)域的特色、更好地發(fā)揮編纂者的特長,使志書美化、靚化,擴大受眾面,擠身于市場經(jīng)濟,允許和提倡百花齊放。五是與時俱進,不斷進化,方志學家李泰棻認為:“方志是記載與研究一方人類進化現(xiàn)象?!?SPAN lang=EN-US>[22]壽鵬飛提出:“先言志義,因義而生例,”“義以經(jīng)世,例以救時,義則精神,例則形式也?!?SPAN lang=EN-US>[23]肩負著“達道義,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勛,而后旌賢能”光榮使命的地方志,既不能數(shù)典忘祖,也不能抱殘守缺,必須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革新。
總之,我們要精心培植和呵護三寶體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三寶體復興之日,就是地方志繁榮之時。
注釋與參考文獻:
[1]梁啟超:《龍游縣志》序。開物成物:通曉萬物之理,按理辦事,得到成功。
[2]孟子、萬章:《孟子》。
[3]甘鵬云:《方志商》,岳麓書社,1983年。
[4]王曉巖:《方志體例古今談》,巴蜀書社,1989年。
[5]李明:《新方志編纂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6]王曉巖:《方志體例古今談》,巴蜀書社,1989年。
[7]歐陽發(fā):《志苑筆耕錄》,2009年。
[8]諸葛計:《中國方志五十年史事錄》,方志出版社,2002年。
[9]孫廷弼:《赤峰縣志略》,石印本,1933年。
[10] 諸葛計:《中國方志五十年史事錄》,方志出版社,2002年。
[11]齊家璐:《河北地方志》1994年第7期,《關于志書編纂的若干思考》。
[12]張樹棻:《章學誠方志論文集》,1983年。
[13]河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新方志編纂概論》,2000年。
[14]路石、許禾鋼:《董一博方志論文集》,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
[15]黑龍江呼瑪縣志編纂委員會:《呼瑪縣志》序。
[16]傅振倫:《中國方志學通論》。
[17] 甘鵬云:《方志商》,岳麓書社,1983年。
[18]于平天:《志苑躬耕與斷想》,豫內(nèi)資新出發(fā)通字[2008]081號,2008年。
[19]河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新方志編纂概論》,2000年。
[20]金德群:《金德群史志文叢》第376頁,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08年。
[21]瞿宣穎:評《霸縣志》。
[22]李泰棻:《方志學》,商務印書館,1934年。
[23]壽鵬飛:《方志通義》。
內(nèi)容摘要:簡述三寶體的歷史淵源與流程,闡述其理論探究,通過與其他志體的比較說明其優(yōu)勢,提出其適合當代修志內(nèi)容和形式的需要,辨析使用三寶體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三寶體 源流 優(yōu)勢 可行性
清末維新變法的倡導者、著名學者梁啟超提出:“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有良史,然后開物成務之業(yè),有所憑藉。故夫方志者,非直一州一邑文獻之寄而已,民之榮瘁,國之榮辱,于茲系焉?!?SPAN lang=EN-US>[1]這段話充分說明了方志在政治上、文化上、學術(shù)上的巨大作用。方志工作者要完成為黨和人民立言的歷史使命,首先要解決“為什么寫”、“寫什么”、“怎么寫”的問題。筆者經(jīng)過學習、比較,結(jié)合自己的編纂實踐認為:三寶體編纂體例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三寶體從內(nèi)容到形式適合當代纂志要求,三寶體的編纂方法的復興是大勢所趨。下面試從三寶體的產(chǎn)生發(fā)展、理論探究、與其他志體比較、可行性以及在運用時應注意的問題簡析之。
一、三寶體的源流
《孟子·盡心下》:“諸侯之寶:土地、人民、政事?!?SPAN lang=EN-US>[2]這三者是國之重器,地方志以“三寶”命題立意,謀篇布局,展開纂寫就應該是理所應當?shù)?。正如清代方志學家甘鵬云所說:“有土地,有人民,而后政事出焉?!?SPAN lang=EN-US>[3]三寶體,是指志書總體上分為土地、人民、政事三門的結(jié)構(gòu)類型。當然,也不止于這三門,分四門者也屬于此體。當宋代志書體例基本定型后,三寶體即應運而生。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太守孫杼捷、郡人曹叔遠纂《永嘉譜》,設年譜、地譜、名譜、人譜4門?!稖刂萁?jīng)籍志》稱:“曹文肅《永嘉譜》,區(qū)分四門,在古地志中,實為創(chuàng)例。其所謂年譜者,蓋以志建置沿革諸大事,并編年紀之;其所謂地譜者,蓋以志山川、疆域、名勝、古跡;其所謂人譜者,蓋以志官師除罷、選舉人物;惟名譜不得其義?!?SPAN lang=EN-US>[4]明嘉靖年間,劉佐修、炎章纂的《醴泉縣志》分為土地類、人民類、政事類、文章類。明萬歷年間刊的《曲阜縣志》分土地志、人民志、政事志、文獻志等。明代陳鑒、王一龍修《廣平縣志》分土地、人民、政事、文獻4綱,唐樞、張應雷纂《湖州府志》分土地、人民、政事三大類。趙文華《嘉興府圖記》分方畫、邦制、物土、人文4門,而附以叢記。清代康熙趙弘化修《密云縣志》分天文、地理、人事3門??滴酢稇讶峥h志》雖分23目,觀吳景果序文,則其內(nèi)容仍暗分土域、政事、文獻三綱。乾隆杜延甲修《河間府志》分輿地、宦政、人物、典文4志。光緒十三年(1887年),廣西《武緣縣圖經(jīng)》分成地略、政略、人略、獻略4略。光緒《保安州志》分天、地、人、物4部。[5]光緒年間夏敬頤修《潯州府志》分成紀地、紀人、紀事三綱。民國《霸縣志》分為土地志、人民志、政事志,具體篇目為,土地志:位置、面積、氣候、性質(zhì)、源流、物產(chǎn)、河渠、建筑、城、鎮(zhèn)、鄉(xiāng)、古跡;人民志:戶口、職業(yè)、財產(chǎn)、宗教、風俗、習慣、名人;政事志:官吏、學校、武備、警察、司法、監(jiān)獄、自治、財賦、郵電、差徭。[6]民國時期出版的《臺灣通志稿》,設若干志,其中前三志就是土地志、人民志、政事志。[7] 上述諸志結(jié)構(gòu),均為三寶體。
進入社會主義新時期,標志新三寶體出現(xiàn)的是1993年3月出版喬居主編的河北《冀縣志》和是年出版王庸華主編的浙江《東陽縣志》。而《東陽市志》更果敢,除志首和志末之外,其主體部分按四大部類排列:環(huán)境(政區(qū)、自然環(huán)境、災異),居民(居民生活、方言、民俗、人物),基礎設施(土地、水利、交通、郵電、能源、城鄉(xiāng)建設),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其中基礎設施與環(huán)境可合并,全書寫環(huán)境、居民、社會三大塊,一種完整的新三寶體志書就正式出現(xiàn)了。1995年10月,出版梁德元主編的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農(nóng)七師志》,1996年11月出版朱禮主編的浙江《文成縣志》,是年12月出版王兆明主編的黑龍江《黑河地區(qū)志》,是年3月出版的河南鞏義市的一部村志—《白沙志》,也屬這一種形式。1996年12月出版李傳授主編的四川《大足縣志》,將人口、人物、社會、方言和建置、自然地理合并為“環(huán)境與社會之部”,與“經(jīng)濟之部”、“政治之部”、“文化之部”平列為四大部,大體也相類似。[8]2006年5月,梁建樓主編的河北《井陘縣志(1985—2004)》,共設48篇,其排列順序暗承地、人、事三寶體,主題突出,條塊井然,受到方志界的高度贊譽。2012年12月,筆者主編《涉縣志(1991—2011)》,借鑒前人經(jīng)驗,在凡例中明確規(guī)定:“承孟軻‘地、人、事’的思維邏輯,設置‘山河攬勝’、‘人本掃描’、‘改革逐浪’、‘經(jīng)濟縱橫’、‘政治述要’、‘文化寫真’六大板塊”,每個版塊下再設篇、章、節(jié),在三寶體實踐方面作了一下有益探索。
二、三寶體的理論探究
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理論研究室主任邱新立,在其博士論文《中國近代轉(zhuǎn)型時期的方志研究》中指出:“晚清以前的志書,在門類的設置上,大都本著孟子所言的諸侯三寶—‘土地’、‘人民’、‘政事’的精神來謀篇布局?!薄敖S多志書,從總體構(gòu)架精神上看,與古代方志并無二致,如民國《光宣宜荊續(xù)志》即稱:“于構(gòu)成地方之要素,紀地、紀人、紀政尤兢兢三致意。《赤峰縣志略》序也說:‘昔孟軻氏有云:諸侯之三寶:土地、人民、政事。與西人所云國家之三要素先后同揆。至若土地之形勢載于輿圖;人民之族類登諸版籍,又古今中外如出一轍。蓋二者備而后政事之設施始有所據(jù)矣?!?SPAN lang=EN-US>[9]1985年,方志專家席星加在《中國地方志》第2期著文提出:“世界以自然、人、社會三大要素組成,三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人是主體,”“各類專志分為自然、人、社會三大類,綴雜類為之補充。專志的這種分類及排列是我們現(xiàn)存世界結(jié)構(gòu)的反映?!?SPAN lang=EN-US>1987年,平江縣志辦在《湖南地方志》第2期、梁濱久在《廣東方志》第2期、魏鋼強在《中國地方志》1988年第5期,分別提出了類似的看法。平江的看法為“按一般規(guī)律,先有自然界,再有人類,有了人類才有社會,而社會除了人類本身以外,主要是政治和經(jīng)濟兩個部分。”梁濱久的看法是:“地方上的客觀事物,可以歸納為自然、社會和人三大要素,”“三者構(gòu)成舞臺、活劇和主角的關系,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矛盾?!蔽轰搹娭鲝垖V緝?nèi)容的物(環(huán)境)、事、人三類,從狀物、敘事、記人的需要出發(fā),專志的寫法就應當有狀、敘、記三種?!?SPAN lang=EN-US>1989年,劉柏修在《江西方志》第2期把地情三分為自然、人類、社會。1990年,羅來興在《內(nèi)蒙古地方志》第2、3期合刊上提出“省志主要內(nèi)容應該放在一個省區(qū)內(nèi)的自然環(huán)境、居住人群、人群的活動這三者的關系上?!闭教岢觥靶氯龑汅w”這個概念的是韓章訓,他在1989年《方志研究》第5期上發(fā)表《新“三寶體”方志的構(gòu)想》,提出“環(huán)境—居民—社會”,由于社會是新志書記述的主體,故其所轄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三個子系統(tǒng)可以升格?!?SPAN lang=EN-US>[10]1994年,方志專家齊家璐在《河北地方志》第7期發(fā)表《關于志書編纂的若干思考》中指出:“1985年以來,志界一些同仁認識到‘兩分法’的不足(自然環(huán)境和人的社會活動),陸續(xù)提出了志書應采用‘三分法’的觀點,把地情分為自然、人和社會活動三個要素,‘人口’應單設一大部類,與自然部類和社會部類等量齊觀。即志書的第一大部類記環(huán)境,第二大部類記人,第三大部類記社會活動。其中人的記述包括人口、居住地、民族與姓氏、人物傳和人物表、居民生活、風俗宗教謠諺、方言,把分散在社會活動中關于人的記述,單獨提出來集中記述?!?SPAN lang=EN-US>[11]
三、三寶體與其他志體比較
毛澤東主席說過:“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毕旅嬖噷⑷龑汅w與有關志體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其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
與“立四體”比較。方志學的奠基人章學誠提出“立四體”的主張:“皇恩慶典宜作紀,官師科甲宜作譜,典籍法制宜作考,名宦人物宜作傳?!?SPAN lang=EN-US>[12]此志體從內(nèi)容上說已經(jīng)過時,從寫法上說以體裁分類亦不合時宜,而三寶體在內(nèi)容上涵蓋全面,在寫法上排序得體,志體服從、服務于志義,既可以彰顯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又可以兼顧“政事”的各方面內(nèi)容,適合當代寫志的基本要求。
與三書體比較。三書體是章學誠在“立四體”的基礎的發(fā)展進化,其內(nèi)容為:“仿傳記正史之體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體而作掌故;仿《文選》、《文苑》之體而作文征?!边@種志體與“立四體”具有同樣的局限性。
與章節(jié)體比較。章節(jié)體結(jié)構(gòu)嚴謹,整體性強,容量大,其缺陷是分類細,名目多,易形成疊床架屋,重復過多,有些項目不好分類,有些專志與大概念不符,如“文化”和“社會”,有廣狹二義,難以把握。[13]而三寶體主題明確,分類科學,層層相轄,涇渭分明。
與條目體比較。新修湖北省《武漢市志》、江蘇省《南京市志》、河南省《鄭州市志》、云南省《玉溪地區(qū)志》等用條目體。其特點是主題鮮明、結(jié)構(gòu)靈活、層次簡單、避免多屬性歸類問題。其缺陷是重點不突出、主次難分明、易混淆概念,紊亂層次,無所統(tǒng)領,邏輯性差。而三寶體主干、分支層層劃分,祖、父、子、孫輩分醒目,注重概念的外延和內(nèi)涵的準確運用。
與門目體比較。門目體又稱平行列目體、平列分目體、無鋼多目體等。它起于宋,盛于清。其特點是不受大小概念、上下層次、領屬關系的限制,不受前后銜接、背景交代等因素掣肘,不按時段設目等。其缺點是有目無綱,無所統(tǒng)攝,去取失倫,蕪陋支離,給人雜亂無章、繁瑣無序而不得要領之感,反映不出客觀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而三寶體依系統(tǒng)論原理編排,層級清楚,綱舉目張,其領屬關系、并列關系分明,全書構(gòu)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與綱目體比較。綱目體是指由綱有目的編年方志體例。原指大字提要為綱,小字分注為目,當代的《昆明市志》、《成都市志》就沿用了這一體例。其缺陷一是編年不合志體要求,二是編輯方式不合現(xiàn)代文體規(guī)范。而三寶體沿襲“志體橫看,史體縱看”的纂志規(guī)則,又吻合了現(xiàn)代語體文的基本要求。
與史志結(jié)合體比較。史志結(jié)合體也稱史志體,五大部類,橫排縱寫。方志學大師董一博說它:“橫排縱寫,以橫為主;史志結(jié)合,以志為主;橫排不缺,豎寫不斷;縱橫交叉,攻其主要;確立規(guī)范,來自實際;通合古今,兼顧左右;有機結(jié)合,相互聯(lián)系;各得其所,是為新體。”[14]黑龍江新編《呼瑪縣志》,采取了傳統(tǒng)的通史和斷代史相結(jié)合的方法[15],該書二至六篇按時期分編,某些篇、章、節(jié)的開頭,闡述時代背景。該志種突破了橫排縱寫的基本要求,有不倫不類之嫌。而三寶體恪遵“橫不缺要項,縱不斷主線”的志體規(guī)范,不陷入按時期分編的不遵志規(guī)的誤區(qū),堅守了志書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
與紀傳體比較。紀傳體是指仿紀傳體史書,以紀、志、表、傳,雜以考、錄、譜、略等體裁分部類,其下又設子目的結(jié)構(gòu)方式。以南宋周應會的景定《建康志》為較早,以錄、圖、表、志、傳等體裁設五大部類,元代至正張鉉《金陵志》以圖、紀、表、志體裁分為4大部類,明清逐漸增多。此志體是章學誠四體、三書的流變,不合傳統(tǒng)志體的游戲規(guī)則,三寶體堅持姓“志”的純度,不與史體混淆,堅持橫排縱寫,分級切塊,層層相因,彰顯志書的獨特魅力。
與編年體比較。編年體是指總體上不分門類,僅以時間為序的結(jié)構(gòu)方式。清代汪中修《廣陵通典》、陳士元修《灤州志》為其典型。傅振倫在《中國方志學通論》中說:“實亦有斷制之揚州編年史也,蓋欲求明貫易覽,故不分門類,通書為一篇,在方志界中,尚為創(chuàng)體。”同時也指出其不足:“用于年代悠久,幅員遼闊之名都大邑,最不相宜?!?SPAN lang=EN-US>[16]不及三寶體條塊科學分類、綱目分明、繁而不雜、多而不亂、統(tǒng)屬清晰、縱橫貫通之優(yōu)長。
四、三寶體的可行性
土地、人民、政事,作為諸侯三寶,既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又是執(zhí)政者的主體,而肩負著“資政、存史、教化”使命的地方志,就必須理所當然地抓住這一要務來纂寫。首先是土地,土地也即地理,它承繼了志書地方性的特質(zhì),志書首先必須是一部以地理為重要內(nèi)容的地情書,從《禹貢》、《圖經(jīng)》為代表的地記起,志地理是志書重要任務,并在全書中為開山破題之作。而地情書必須首先要展現(xiàn)本地域的地理特點。如上海市的志書,從圖到文字,不無彰顯其大廈林立、街市繁華的場景,《紹興縣志》卻展現(xiàn)了湖泊浩淼、人物賢集的特色,西藏《昌都地區(qū)志》卻以雪山和寺廟取勝,《新巴爾虎左旗志》是蒙古包和藍天白云下的牛羊,《岱山縣志》卻反映了“大海與蒼天一色,造船與捕撈共舞”的海洋經(jīng)濟、海洋文化的群島風光。當然地理包括自然地理、歷史地理、人文地理等,也即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人工環(huán)境,基礎設施中的水、電、交通、電訊也在記述范圍之內(nèi),歷史地理中的名勝古跡更不應闕如。其次是人民。古今方志人都懂得,如果對人的記述不充分、不全面,其他記得再好,也是一部失敗的志書。方志專家甘鵬云在《方志商》中指出:“往日修志,于民事殊略;近日修志,應于民事加詳。”[17]人是主體,是“志中之志”,“古今方志半人物”。二輪修志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全志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將人置于地理和政事之間,正體現(xiàn)了先有地,而后出現(xiàn)人類,人類去做政事,同時也改造環(huán)境的辯證關系。三寶體改變了人總是殿后的不當寫法。最后是政事,它包括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這一板塊內(nèi)容龐大,涵蓋面廣。在現(xiàn)代志書中,其著墨量要比前二者大。以上三大板塊就把一個區(qū)域的內(nèi)容全方位、立體化地反映出來了。三寶體的排列順序是科學的,正如河北大學教授、方志學者呂志毅在評《井陘縣志(1985—2004)》時所說:“各篇及其序列既有相對獨立的特點,又有內(nèi)在的邏輯統(tǒng)屬關系,使洋洋48篇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薄霸凇恕姆矫?,單設‘居民’篇,使之同‘人物’篇并列,體現(xiàn)人在自然界中的主導地位和價值?!恕笆恰亍牟糠郑恕笫恰隆牟糠?,因為‘地’先于‘人’存在,‘事’是由‘人’而為的?!?SPAN lang=EN-US>[18] 1993年出版的浙江《東陽市志》,對新三寶體打開了新思路。1995年出版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農(nóng)七師志》也是以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人的唯物史觀為主導思想,以人的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人的本身、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三大部類為主體框架結(jié)構(gòu)。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充分反映了人這一最活躍、最寶貴的生產(chǎn)力因素,反映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是歷史前進的動力這一最基本的唯物主義觀點,從而大大提高了志書的科學價值。
1996年,河南鞏義市出版的《白沙志》,首先記述白沙人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村落概況”;然后設“村民”、“居民生活”、“村民風俗”、“村籍人物”;然后記古今白沙人從事“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活動情況。大量采用以事系人法,全書記述人物2800多人,將白沙人對白沙大地的影響反映得淋漓盡至,有效地避免了靜止地記事和孤立地記人,反映出一地的社會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等都離不開人民。此種結(jié)構(gòu)體式有利于加強全書所記內(nèi)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邏輯性,從而大大提高新志書的思想性、人民性和科學性。[19]
2012年12月,筆者主編的《涉縣志(1991—2011)》,遵循三寶體范式,全志首設“山河覽勝”,即涉縣人賴以生存的可愛的土地,下設建置、自然環(huán)境與保護、名勝、媧皇古跡、紅色圣地、基礎設施6篇,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人工環(huán)境。接下來設“人本掃描”,這樣立題既遵循了傳統(tǒng)志書人是“志中之髓”的志義,也照應了凡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耙匀藶楸尽泵},自古有之,古代政治家管仲說過:“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 [20]此板塊下設人口與計劃生育、居民生活、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民俗宗教語言、涉縣精神、人物。后設“改革逐浪”、“經(jīng)濟縱橫”、“政治舉要”、“文化寫真”這些政事(或叫社會)。忠實地踐行了新三寶體寫法。
五、運用三寶體應注意的問題
當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三寶體作為一個志種,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不足。瞿宣穎評論說:“政事為人民活動之一種,尤以自治、慈善二者為最顯著,不得謂不屬于人民,土地中之屬于人為之建置者,若河渠、建筑、城、鎮(zhèn)、鄉(xiāng)之區(qū)分等,有烏在非政事也?!?SPAN lang=EN-US>[21]筆者認為此說忽略和擴大了概念的本質(zhì)屬性,片面地僭越了概念的使用范圍,充其量只能算一家之言吧。我們在運用三寶體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三寶體的三分法并非平均使用力量,當歷史的車輪碾入21世紀,社會分工加細,各行各業(yè)繁多,三寶體中的“政事”的內(nèi)容勢必要加大,它至少包括經(jīng)濟、政治、文化,而這些內(nèi)容的每一個部分都應與地、人比肩和并列,機械的“三一三十一”的方法是顯然不現(xiàn)實、不實用、不可行的。二是允許有明暗兩種方式,《井陘縣志(1985—2004)》采用暗承的方法,《涉縣志(1991—2011)》采用總分六大板塊,所轄各篇由統(tǒng)編序號相連的方式,基本上屬明分。三是根據(jù)地域的不同,可以有多種方式的調(diào)整,“大體則有,定體則無”,不同特點的三寶體并非是對其篡改和跑偏,而相反是對其的豐富和光大。四是可少量穿插史、鑒、雜志欄目式的多種形式,固守志體本是好意,但為了更好地表達志義,或更好地挖掘本區(qū)域的特色、更好地發(fā)揮編纂者的特長,使志書美化、靚化,擴大受眾面,擠身于市場經(jīng)濟,允許和提倡百花齊放。五是與時俱進,不斷進化,方志學家李泰棻認為:“方志是記載與研究一方人類進化現(xiàn)象。”[22]壽鵬飛提出:“先言志義,因義而生例,”“義以經(jīng)世,例以救時,義則精神,例則形式也?!?SPAN lang=EN-US>[23]肩負著“達道義,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勛,而后旌賢能”光榮使命的地方志,既不能數(shù)典忘祖,也不能抱殘守缺,必須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革新。
總之,我們要精心培植和呵護三寶體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三寶體復興之日,就是地方志繁榮之時。
注釋與參考文獻:
[1]梁啟超:《龍游縣志》序。開物成物:通曉萬物之理,按理辦事,得到成功。
[2]孟子、萬章:《孟子》。
[3]甘鵬云:《方志商》,岳麓書社,1983年。
[4]王曉巖:《方志體例古今談》,巴蜀書社,1989年。
[5]李明:《新方志編纂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6]王曉巖:《方志體例古今談》,巴蜀書社,1989年。
[7]歐陽發(fā):《志苑筆耕錄》,2009年。
[8]諸葛計:《中國方志五十年史事錄》,方志出版社,2002年。
[9]孫廷弼:《赤峰縣志略》,石印本,1933年。
[10] 諸葛計:《中國方志五十年史事錄》,方志出版社,2002年。
[11]齊家璐:《河北地方志》1994年第7期,《關于志書編纂的若干思考》。
[12]張樹棻:《章學誠方志論文集》,1983年。
[13]河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新方志編纂概論》,2000年。
[14]路石、許禾鋼:《董一博方志論文集》,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
[15]黑龍江呼瑪縣志編纂委員會:《呼瑪縣志》序。
[16]傅振倫:《中國方志學通論》。
[17] 甘鵬云:《方志商》,岳麓書社,1983年。
[18]于平天:《志苑躬耕與斷想》,豫內(nèi)資新出發(fā)通字[2008]081號,2008年。
[19]河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新方志編纂概論》,2000年。
[20]金德群:《金德群史志文叢》第376頁,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08年。
[21]瞿宣穎:評《霸縣志》。
[22]李泰棻:《方志學》,商務印書館,1934年。
[23]壽鵬飛:《方志通義》。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