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最近幾年,太仆寺旗連續(xù)幾年舉辦皇家御馬文化節(jié),錫林浩特市也隨其后打出建設中國馬都旗號,都是為了提升地區(qū)文化品位。其實,清朝時期的皇家御馬廠,不在太仆寺旗,而在正藍旗。
清朝是畜牧業(yè)最為發(fā)達的朝代,超過了以前的任何朝代。緣由之一,清代官牧場是一種正規(guī)的國營畜牧業(yè)組織,是一種典型的經濟實體,但它同時又是一個行政部門,是當時官僚機構的一部分,充分表現(xiàn)出官辦實業(yè)的特點;緣由之二,在管理措施上,清王朝對官牧場特別是邊塞官牧場實行了責任制,訂立了嚴明的獎懲辦法,用以保證和促進國營畜牧業(yè)的發(fā)展;緣由之三,官牧場占據(jù)了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即我國北部邊疆,山河優(yōu)美,空氣干燥,水草豐茂,地宜放牧,有利于官牧場的存在和發(fā)展。故康熙帝言稱:“歷觀宋、明之時,議馬政皆無上策”,“唯我朝牧養(yǎng)得法”,所言不無道理。
那么,清朝的皇家御馬廠到底在哪里,史料記載,清初在獨石口外設立的直屬于上駟院的御馬廠,即上都牧廠,曾經隸屬過御馬監(jiān),所以又稱御馬廠,俗稱大馬群,歸內務府。上駟院所屬牧場,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時,牧養(yǎng)著騾馬197群,騸馬46群,走馬2群,駝22群;每群馬200匹—500匹,每群駝100峰—200峰。上都牧廠飼養(yǎng)的馬專供御用和皇帝騎乘,上駟院的官吏凡是遇到皇帝出巡,都要隨侍在皇帝左右,管理與車駕、馬駝有關的事務。
內蒙古地區(qū)舊方志《口北三廳志》中也有關于御馬廠的記載:御馬廠即太仆寺右翼牧廠,亦名上都牧廠。在獨石口東北一百四十五里,博羅城。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九十七里。東至古爾板庫德界,西至鑲白旗察哈爾界,南至插漢噶爾特界,北至鑲白旗察哈爾界,
博羅城是上都牧廠衙門所在地,即現(xiàn)在的正藍旗黑城子示范區(qū)老黑城子遺址,在上都河(閃電河)畔,上都牧廠以上都河(閃電河)流域為中心,即今天的閃電河畔的金蓮川草原,西南邊界在隰寧舊驛附近,距獨石口37里,即今天的河北省沽源縣,烏蘭城在牧廠南偏西(今沽源縣東北閃電河西岸小宏城子);金桓州城(四郎城)在牧廠北,元開平城(元上都)在牧廠東北,克蚌河(五一種畜場慧溫郭勒)在牧廠東北,多倫泊(多倫諾爾)亦在牧廠東北,牧廠東界有榆河(蒙古名海拉蘇臺,縣治多倫位于此河西岸)。按今天的范圍看,在正藍旗南部有五一種畜場、上都鎮(zhèn)、哈畢日嘎鎮(zhèn)、黑城子示范區(qū)全部,多倫縣大北溝鎮(zhèn),河北省沽源縣北部、塞北管理區(qū)等。
太仆寺所屬邊外的兩個牧馬廠,原屬兵部管理,稱大庫口外種馬二場。至康熙九年(1670年)改隸太仆寺,為軍隊牧養(yǎng)或提供馬匹,即軍馬廠,以后分設察哈爾左右兩翼牧廠。位于張家口北哈喇尼敦井的太仆寺左翼牧廠,地土遼闊,方圓600里,即現(xiàn)在太仆寺旗南部;位于張家口西北的齊齊爾罕河的右翼牧廠,方圓400里,即現(xiàn)在烏蘭察布市東南部,后來,清王朝在內蒙古地區(qū)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將內地的大批漢族農民遷移到邊疆地區(qū)墾殖,草場越來越小,乾隆年間,右翼牧廠向東移到文書臺西路第三臺西馬蓮渠(今張北縣馬藍渠)一帶,嘉慶以后,右翼牧廠再次東移,騍馬群移到上都牧廠所在地,所以清朝文獻上說,太仆寺右翼牧廠,亦名上都牧廠。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太仆寺右翼牧廠改為太仆寺右翼牧場。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設察哈爾省后,都統(tǒng)署把太仆寺右翼牧場稱為第四模范牧場,1936年,偽察哈爾盟公署把太仆寺右翼牧場改編為太仆寺右翼旗建制。
1949年3月,內蒙古自治政府決定,明安旗與太仆寺右翼旗合并,稱明安太仆寺右翼聯(lián)合旗,旗政府所在地設在哈登胡碩廟。南部以黃旗大營子(上都鎮(zhèn))為中心建立錫察盟最早、最大的公營牧場,初建時面積1300平方公里,包括河北省塞北管理區(qū)一部分,太仆寺旗駱駝山鎮(zhèn)一部分,多倫縣大北溝鎮(zhèn)一部分,正藍旗上都河鎮(zhèn)一部分,黑城子示范區(qū)全部,五一種畜場全部。1956年9月,察哈爾盟撤銷明安太仆寺右翼聯(lián)合旗,與正藍旗合并。
20世紀70年代,黑城子示范區(qū)(四六二六部隊五七軍馬場)、上都鎮(zhèn)(上都河公社)、五一種畜場一帶馬匹達到上萬匹,是錫林郭勒良種馬繁育基地。以后,由于草牧場圍欄,馬沒有了馳騁、奔跑的場地,馬的飼養(yǎng)越來越難,目前,黑城子示范區(qū)馬的數(shù)量不足500匹。2013年12月17日,正藍旗與丹麥維佳運動馬公司簽訂儀式,丹麥方投資3.6億元,租賃黑城子示范區(qū)草牧場,繁育溫血馬。該項目包括溫血馬的繁育、調教、競賽、銷售以及相關的馬房、場館、會員度假村建設等,建設期限為5年,項目總投資3.6億元,其中2014年一期投資6000萬元,正在建設馬房、場館等基礎設施,預計繁育溫血種馬100匹。目前,這一項目正在緊鑼密鼓的實施,水、電、路及網圍欄等已初見成效。這也是引進外資,打造良種馬、重塑馬輝煌的機遇。
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御馬廠在正藍旗南部原太仆寺右旗境內,即閃電河流域的金蓮川草原,而現(xiàn)在太仆寺旗在清朝以飼養(yǎng)軍馬為主。所以,真正的清朝皇家御馬廠,在正藍旗,不在太仆寺旗。
最近幾年,太仆寺旗連續(xù)幾年舉辦皇家御馬文化節(jié),錫林浩特市也隨其后打出建設中國馬都旗號,都是為了提升地區(qū)文化品位。其實,清朝時期的皇家御馬廠,不在太仆寺旗,而在正藍旗。
清朝是畜牧業(yè)最為發(fā)達的朝代,超過了以前的任何朝代。緣由之一,清代官牧場是一種正規(guī)的國營畜牧業(yè)組織,是一種典型的經濟實體,但它同時又是一個行政部門,是當時官僚機構的一部分,充分表現(xiàn)出官辦實業(yè)的特點;緣由之二,在管理措施上,清王朝對官牧場特別是邊塞官牧場實行了責任制,訂立了嚴明的獎懲辦法,用以保證和促進國營畜牧業(yè)的發(fā)展;緣由之三,官牧場占據(jù)了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即我國北部邊疆,山河優(yōu)美,空氣干燥,水草豐茂,地宜放牧,有利于官牧場的存在和發(fā)展。故康熙帝言稱:“歷觀宋、明之時,議馬政皆無上策”,“唯我朝牧養(yǎng)得法”,所言不無道理。
那么,清朝的皇家御馬廠到底在哪里,史料記載,清初在獨石口外設立的直屬于上駟院的御馬廠,即上都牧廠,曾經隸屬過御馬監(jiān),所以又稱御馬廠,俗稱大馬群,歸內務府。上駟院所屬牧場,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時,牧養(yǎng)著騾馬197群,騸馬46群,走馬2群,駝22群;每群馬200匹—500匹,每群駝100峰—200峰。上都牧廠飼養(yǎng)的馬專供御用和皇帝騎乘,上駟院的官吏凡是遇到皇帝出巡,都要隨侍在皇帝左右,管理與車駕、馬駝有關的事務。
內蒙古地區(qū)舊方志《口北三廳志》中也有關于御馬廠的記載:御馬廠即太仆寺右翼牧廠,亦名上都牧廠。在獨石口東北一百四十五里,博羅城。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九十七里。東至古爾板庫德界,西至鑲白旗察哈爾界,南至插漢噶爾特界,北至鑲白旗察哈爾界,
博羅城是上都牧廠衙門所在地,即現(xiàn)在的正藍旗黑城子示范區(qū)老黑城子遺址,在上都河(閃電河)畔,上都牧廠以上都河(閃電河)流域為中心,即今天的閃電河畔的金蓮川草原,西南邊界在隰寧舊驛附近,距獨石口37里,即今天的河北省沽源縣,烏蘭城在牧廠南偏西(今沽源縣東北閃電河西岸小宏城子);金桓州城(四郎城)在牧廠北,元開平城(元上都)在牧廠東北,克蚌河(五一種畜場慧溫郭勒)在牧廠東北,多倫泊(多倫諾爾)亦在牧廠東北,牧廠東界有榆河(蒙古名海拉蘇臺,縣治多倫位于此河西岸)。按今天的范圍看,在正藍旗南部有五一種畜場、上都鎮(zhèn)、哈畢日嘎鎮(zhèn)、黑城子示范區(qū)全部,多倫縣大北溝鎮(zhèn),河北省沽源縣北部、塞北管理區(qū)等。
太仆寺所屬邊外的兩個牧馬廠,原屬兵部管理,稱大庫口外種馬二場。至康熙九年(1670年)改隸太仆寺,為軍隊牧養(yǎng)或提供馬匹,即軍馬廠,以后分設察哈爾左右兩翼牧廠。位于張家口北哈喇尼敦井的太仆寺左翼牧廠,地土遼闊,方圓600里,即現(xiàn)在太仆寺旗南部;位于張家口西北的齊齊爾罕河的右翼牧廠,方圓400里,即現(xiàn)在烏蘭察布市東南部,后來,清王朝在內蒙古地區(qū)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將內地的大批漢族農民遷移到邊疆地區(qū)墾殖,草場越來越小,乾隆年間,右翼牧廠向東移到文書臺西路第三臺西馬蓮渠(今張北縣馬藍渠)一帶,嘉慶以后,右翼牧廠再次東移,騍馬群移到上都牧廠所在地,所以清朝文獻上說,太仆寺右翼牧廠,亦名上都牧廠。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太仆寺右翼牧廠改為太仆寺右翼牧場。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設察哈爾省后,都統(tǒng)署把太仆寺右翼牧場稱為第四模范牧場,1936年,偽察哈爾盟公署把太仆寺右翼牧場改編為太仆寺右翼旗建制。
1949年3月,內蒙古自治政府決定,明安旗與太仆寺右翼旗合并,稱明安太仆寺右翼聯(lián)合旗,旗政府所在地設在哈登胡碩廟。南部以黃旗大營子(上都鎮(zhèn))為中心建立錫察盟最早、最大的公營牧場,初建時面積1300平方公里,包括河北省塞北管理區(qū)一部分,太仆寺旗駱駝山鎮(zhèn)一部分,多倫縣大北溝鎮(zhèn)一部分,正藍旗上都河鎮(zhèn)一部分,黑城子示范區(qū)全部,五一種畜場全部。1956年9月,察哈爾盟撤銷明安太仆寺右翼聯(lián)合旗,與正藍旗合并。
20世紀70年代,黑城子示范區(qū)(四六二六部隊五七軍馬場)、上都鎮(zhèn)(上都河公社)、五一種畜場一帶馬匹達到上萬匹,是錫林郭勒良種馬繁育基地。以后,由于草牧場圍欄,馬沒有了馳騁、奔跑的場地,馬的飼養(yǎng)越來越難,目前,黑城子示范區(qū)馬的數(shù)量不足500匹。2013年12月17日,正藍旗與丹麥維佳運動馬公司簽訂儀式,丹麥方投資3.6億元,租賃黑城子示范區(qū)草牧場,繁育溫血馬。該項目包括溫血馬的繁育、調教、競賽、銷售以及相關的馬房、場館、會員度假村建設等,建設期限為5年,項目總投資3.6億元,其中2014年一期投資6000萬元,正在建設馬房、場館等基礎設施,預計繁育溫血種馬100匹。目前,這一項目正在緊鑼密鼓的實施,水、電、路及網圍欄等已初見成效。這也是引進外資,打造良種馬、重塑馬輝煌的機遇。
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御馬廠在正藍旗南部原太仆寺右旗境內,即閃電河流域的金蓮川草原,而現(xiàn)在太仆寺旗在清朝以飼養(yǎng)軍馬為主。所以,真正的清朝皇家御馬廠,在正藍旗,不在太仆寺旗。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