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地處內蒙古自治區(qū)最西部,與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及蒙古國相鄰。阿拉善盟下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額濟納旗,也稱內蒙古自治區(qū)“西三旗”。成立盟時,以“阿拉善”取名。盟府巴彥浩特鎮(zhèn)位于賀蘭山西麓,1952年前稱定遠營。定遠營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曾是塞外重鎮(zhèn),由于其城內民居等建筑仿照明清時期北京四合院的樣式與風格,故有塞外“小北京”的美稱?!鞍⒗啤彼傅目臻g地理區(qū)域,只包括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一帶,即原阿拉善和碩特旗(1961年劃分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的區(qū)域。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蒙古和碩特部被準噶爾部噶爾丹擊敗,后游牧于阿拉善地區(qū)。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王朝“賜居”阿拉善地區(qū),設置阿拉善和碩特旗。和碩特部為四額魯特部之一,阿拉善和碩特部也稱阿拉善厄(額)魯特,其統(tǒng)治者為元太祖索爾只斤鐵木真之弟哈布圖哈薩爾后裔。其所居之地位于河套以西,東鄰寧夏,北接漠北喀爾喀蒙古,西近漠西準噶爾部蒙古,西南鄰河西走廊,歷來“為寧夏邊外要地”,(張穆《蒙古游牧記》)“至寧夏險要無過阿拉善”(祁韻士:《皇朝藩部要略》)。在清朝、民國時期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
今日之阿拉善已逐步被人們所熟知,人們了解阿拉善是通過“神舟”號飛船、沙塵暴、“駱駝之鄉(xiāng)”等名詞而知道和了解了神奇的阿拉善。
“阿拉善”作為一個區(qū)域概念出現(xiàn)的時間比較晚,至少在清代以前,還沒有在史書記載中發(fā)現(xiàn)“阿拉善”這一地理概念。阿拉善地區(qū)漢代屬北地郡:后歸前涼、后涼、北涼至唐;唐屬于甘州(今張掖)、涼州(今武威),歸河西節(jié)度使管轄;宋代屬西夏版圖;元代屬行中書??;明代“為邊外地”,東西蒙古諸部落曾先后雄踞此地。
“阿拉善”這一名稱由來的研究,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阿拉善是源于“賀蘭山”的發(fā)音;第二種觀點認為阿拉善源于“龍頭山” (“龍頭山”即龍首山,位于今阿拉善右旗南界、甘肅省東北部),蒙古語稱“阿拉克鄂拉”也稱“阿喇克山”,“阿拉善”為“阿喇克山”的變音。
第一種觀點較為普遍。其依據主要為《大清一統(tǒng)志》中記載,“賀蘭山在(阿拉善)旗東,與寧夏邊接界,土人名阿拉善山。”魏源在《圣武記》中沿用此說法:“賀蘭山厄魯特者,俗所稱阿拉山蒙古也。阿拉山即賀蘭山,亦訛阿拉善,皆語音之轉”。依據二是《蒙古秘史》第265節(jié),在關于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的一段記載中出現(xiàn)過“賀蘭山”這一名稱,書中的“賀蘭山”是原漢字標音“阿喇篩”的旁譯,通過對“阿喇篩”進行語音上的復原,考證了“阿拉篩”最初指的是“賀蘭山”,而“阿拉善”即如“阿喇篩”一樣,指賀蘭山的另一種標音方法。此觀點為大多數學者認同,并被廣泛采用于有關阿拉善的各種史料和志書記載中。
第二種觀點認為,“阿拉善”這一名稱來源于“阿喇山”(或阿拉山,阿喇篩),即為“阿喇山”的諧音,這是沒有異議的。但“阿喇山”最初所指的并非是寧夏邊外的賀蘭山,而是甘州北部的“龍頭山”。此觀點是近兩年新提出的,最早為阿拉善左旗的楊永忠先生。2006年1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阿拉善蒙古研究》一書也提出此觀點,并且所依據的歷史事實與楊永忠先生相同?!栋⒗泼晒叛芯俊纷髡呦堤m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法學博士梁麗霞女士。
他們認為,龍頭山位居甘州北部山丹城附近,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當時居于甘、涼一帶邊外的和碩特部民眾(即阿拉善和碩特之前身)向清政府提出“賜居”的請求,鄂齊爾圖(號車臣汗)之孫羅卜藏袞布阿喇布坦希望清政府允許他“率所部,居龍頭山之地”。對此清政府派理藩院侍郎拉篤祜對龍頭山的位置進行了詳細勘察。拉篤祜覆奏:“蒙古稱龍頭山謂之‘阿喇克鄂拉’,乃甘州城北東大山之脈絡,綿衍邊境。山之觀音山口,即邊關也。距甘州城三十里,距山丹城三里。其夏口城距山口而建,自夏口城至馬功勞滍川堡,相去五里。山盡為寧遠堡,此堡在邊外。龍頭山,與寧遠堡相去里許,其間有長(昌)寧湖界之。內地兵民耕牧已久,不宜令新附蒙古居?!笨滴鯗势渥?,“賜居”未果。其后不久,和碩特部首須和羅理再次向清政府提出了居龍頭山一帶的請求:“欲居阿喇克山之陰,以遏寇盜,不使紛擾邊疆”??滴醵迥?SPAN lang=EN-US>(1686年),清政府正式為和羅理等人劃定的游牧地,即是在以和羅理請求的“阿喇克山之陰”的基礎上形成的,大致位置為龍頭山以北,賀蘭山以西,額濟納河的東、喀爾喀蒙古以南的區(qū)域。這一固定游牧區(qū)域的劃定,即標志著阿拉善和碩特蒙古部落的形成。同時也標志著“阿拉善”這一地域名稱的出現(xiàn)。認為由“阿喇山”語音轉變而來的“阿拉善”一名,其最初來源自然應追溯至“龍頭山”,而非“賀蘭山”。同時認為阿拉善地名形成早于阿拉善和碩特旗的設立。
對于龍頭山、賀蘭山與阿喇山(阿拉善)之間的關系,在阿拉善檔案館館藏檔案中也找到一些線索。乾隆六年(1741年),阿拉善蒙旗之蒙古民眾與內地漢人因邊界問題引起糾紛,在阿拉善王府與內地相關地方官府之間的訴訟案中,對“賀蘭山”與“阿喇山”有明確的位置說明。“賀蘭山”乃寧郡之屏瀚”(阿拉善左旗檔案館館藏檔案:101-3-45,60頁),即指寧夏府外之山脈,當時阿拉善王阿寶“在賀蘭山后之定遠堡(營)居住”(阿拉善左旗檔案館館藏:101-3-45,42頁)。而阿喇善山則在“甘州邊外”,其附近為寧遠堡、昌寧湖、鎮(zhèn)番等地(阿拉善左旗檔案館館藏檔案:101-3-45,61頁),“阿喇善山”即為“龍頭山”。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當地蒙古人,還是與他們相鄰的內地人,都將“阿喇(善)山”作為龍頭山的指稱,而不是指代賀蘭山?!鞍⒗ㄉ疲┥健迸c“賀蘭山”不存在語言轉變的關系,由“阿喇山”語言轉變而來的“阿拉善”一名,其最初的來源自然應追溯至“龍頭山”而非“賀蘭山”。
賀蘭山與“龍頭山”(阿喇善山)分別位于阿拉善這一地理區(qū)域東、西南邊界,與阿拉善這一區(qū)域形有著密切聯(lián)系,共同與“阿拉善”有著相似的諧音。 “阿拉善”地名來源于“龍頭山”之說的提出,對清咸豐年間成書的《圣武記》記載的“阿蘭山,即賀蘭山,亦名阿拉善山,是語音之轉”提出了異議,對“阿拉善”來源于“賀蘭山”這一已被人們普遍采用的說法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使“阿拉善”這一地名由來顯得撲朔迷離。但是,這一研究成果的提出,為研究“阿拉善”地名之由來打開了新的視角,對最終搞清楚“阿拉善”這一地名真正由來具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阿拉善”地名由來的兩種觀點各有依據,是“賀蘭山”還是“阿喇山”(龍頭山)的語音轉變而來,還需專家學者和地名工作者對“阿拉善”這一地名的形成過程作進一步的考證和探究,揭開“阿拉善”地名由來的謎底。
(作者:內蒙古阿拉善盟阿左旗檔案史志局)
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地處內蒙古自治區(qū)最西部,與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及蒙古國相鄰。阿拉善盟下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額濟納旗,也稱內蒙古自治區(qū)“西三旗”。成立盟時,以“阿拉善”取名。盟府巴彥浩特鎮(zhèn)位于賀蘭山西麓,1952年前稱定遠營。定遠營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曾是塞外重鎮(zhèn),由于其城內民居等建筑仿照明清時期北京四合院的樣式與風格,故有塞外“小北京”的美稱。“阿拉善”所指的空間地理區(qū)域,只包括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一帶,即原阿拉善和碩特旗(1961年劃分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的區(qū)域。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蒙古和碩特部被準噶爾部噶爾丹擊敗,后游牧于阿拉善地區(qū)。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王朝“賜居”阿拉善地區(qū),設置阿拉善和碩特旗。和碩特部為四額魯特部之一,阿拉善和碩特部也稱阿拉善厄(額)魯特,其統(tǒng)治者為元太祖索爾只斤鐵木真之弟哈布圖哈薩爾后裔。其所居之地位于河套以西,東鄰寧夏,北接漠北喀爾喀蒙古,西近漠西準噶爾部蒙古,西南鄰河西走廊,歷來“為寧夏邊外要地”,(張穆《蒙古游牧記》)“至寧夏險要無過阿拉善”(祁韻士:《皇朝藩部要略》)。在清朝、民國時期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
今日之阿拉善已逐步被人們所熟知,人們了解阿拉善是通過“神舟”號飛船、沙塵暴、“駱駝之鄉(xiāng)”等名詞而知道和了解了神奇的阿拉善。
“阿拉善”作為一個區(qū)域概念出現(xiàn)的時間比較晚,至少在清代以前,還沒有在史書記載中發(fā)現(xiàn)“阿拉善”這一地理概念。阿拉善地區(qū)漢代屬北地郡:后歸前涼、后涼、北涼至唐;唐屬于甘州(今張掖)、涼州(今武威),歸河西節(jié)度使管轄;宋代屬西夏版圖;元代屬行中書??;明代“為邊外地”,東西蒙古諸部落曾先后雄踞此地。
“阿拉善”這一名稱由來的研究,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阿拉善是源于“賀蘭山”的發(fā)音;第二種觀點認為阿拉善源于“龍頭山” (“龍頭山”即龍首山,位于今阿拉善右旗南界、甘肅省東北部),蒙古語稱“阿拉克鄂拉”也稱“阿喇克山”,“阿拉善”為“阿喇克山”的變音。
第一種觀點較為普遍。其依據主要為《大清一統(tǒng)志》中記載,“賀蘭山在(阿拉善)旗東,與寧夏邊接界,土人名阿拉善山?!蔽涸丛凇妒ノ溆洝分醒赜么苏f法:“賀蘭山厄魯特者,俗所稱阿拉山蒙古也。阿拉山即賀蘭山,亦訛阿拉善,皆語音之轉”。依據二是《蒙古秘史》第265節(jié),在關于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的一段記載中出現(xiàn)過“賀蘭山”這一名稱,書中的“賀蘭山”是原漢字標音“阿喇篩”的旁譯,通過對“阿喇篩”進行語音上的復原,考證了“阿拉篩”最初指的是“賀蘭山”,而“阿拉善”即如“阿喇篩”一樣,指賀蘭山的另一種標音方法。此觀點為大多數學者認同,并被廣泛采用于有關阿拉善的各種史料和志書記載中。
第二種觀點認為,“阿拉善”這一名稱來源于“阿喇山”(或阿拉山,阿喇篩),即為“阿喇山”的諧音,這是沒有異議的。但“阿喇山”最初所指的并非是寧夏邊外的賀蘭山,而是甘州北部的“龍頭山”。此觀點是近兩年新提出的,最早為阿拉善左旗的楊永忠先生。2006年1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阿拉善蒙古研究》一書也提出此觀點,并且所依據的歷史事實與楊永忠先生相同?!栋⒗泼晒叛芯俊纷髡呦堤m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法學博士梁麗霞女士。
他們認為,龍頭山位居甘州北部山丹城附近,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當時居于甘、涼一帶邊外的和碩特部民眾(即阿拉善和碩特之前身)向清政府提出“賜居”的請求,鄂齊爾圖(號車臣汗)之孫羅卜藏袞布阿喇布坦希望清政府允許他“率所部,居龍頭山之地”。對此清政府派理藩院侍郎拉篤祜對龍頭山的位置進行了詳細勘察。拉篤祜覆奏:“蒙古稱龍頭山謂之‘阿喇克鄂拉’,乃甘州城北東大山之脈絡,綿衍邊境。山之觀音山口,即邊關也。距甘州城三十里,距山丹城三里。其夏口城距山口而建,自夏口城至馬功勞滍川堡,相去五里。山盡為寧遠堡,此堡在邊外。龍頭山,與寧遠堡相去里許,其間有長(昌)寧湖界之。內地兵民耕牧已久,不宜令新附蒙古居?!笨滴鯗势渥?,“賜居”未果。其后不久,和碩特部首須和羅理再次向清政府提出了居龍頭山一帶的請求:“欲居阿喇克山之陰,以遏寇盜,不使紛擾邊疆”。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政府正式為和羅理等人劃定的游牧地,即是在以和羅理請求的“阿喇克山之陰”的基礎上形成的,大致位置為龍頭山以北,賀蘭山以西,額濟納河的東、喀爾喀蒙古以南的區(qū)域。這一固定游牧區(qū)域的劃定,即標志著阿拉善和碩特蒙古部落的形成。同時也標志著“阿拉善”這一地域名稱的出現(xiàn)。認為由“阿喇山”語音轉變而來的“阿拉善”一名,其最初來源自然應追溯至“龍頭山”,而非“賀蘭山”。同時認為阿拉善地名形成早于阿拉善和碩特旗的設立。
對于龍頭山、賀蘭山與阿喇山(阿拉善)之間的關系,在阿拉善檔案館館藏檔案中也找到一些線索。乾隆六年(1741年),阿拉善蒙旗之蒙古民眾與內地漢人因邊界問題引起糾紛,在阿拉善王府與內地相關地方官府之間的訴訟案中,對“賀蘭山”與“阿喇山”有明確的位置說明?!百R蘭山”乃寧郡之屏瀚”(阿拉善左旗檔案館館藏檔案:101-3-45,60頁),即指寧夏府外之山脈,當時阿拉善王阿寶“在賀蘭山后之定遠堡(營)居住”(阿拉善左旗檔案館館藏:101-3-45,42頁)。而阿喇善山則在“甘州邊外”,其附近為寧遠堡、昌寧湖、鎮(zhèn)番等地(阿拉善左旗檔案館館藏檔案:101-3-45,61頁),“阿喇善山”即為“龍頭山”。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當地蒙古人,還是與他們相鄰的內地人,都將“阿喇(善)山”作為龍頭山的指稱,而不是指代賀蘭山。“阿喇(善)山”與“賀蘭山”不存在語言轉變的關系,由“阿喇山”語言轉變而來的“阿拉善”一名,其最初的來源自然應追溯至“龍頭山”而非“賀蘭山”。
賀蘭山與“龍頭山”(阿喇善山)分別位于阿拉善這一地理區(qū)域東、西南邊界,與阿拉善這一區(qū)域形有著密切聯(lián)系,共同與“阿拉善”有著相似的諧音。 “阿拉善”地名來源于“龍頭山”之說的提出,對清咸豐年間成書的《圣武記》記載的“阿蘭山,即賀蘭山,亦名阿拉善山,是語音之轉”提出了異議,對“阿拉善”來源于“賀蘭山”這一已被人們普遍采用的說法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使“阿拉善”這一地名由來顯得撲朔迷離。但是,這一研究成果的提出,為研究“阿拉善”地名之由來打開了新的視角,對最終搞清楚“阿拉善”這一地名真正由來具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阿拉善”地名由來的兩種觀點各有依據,是“賀蘭山”還是“阿喇山”(龍頭山)的語音轉變而來,還需專家學者和地名工作者對“阿拉善”這一地名的形成過程作進一步的考證和探究,揭開“阿拉善”地名由來的謎底。
(作者:內蒙古阿拉善盟阿左旗檔案史志局)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