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鑒于包金同老師的一篇關于達爾罕王爺陵的記述,為了搜集更多關于達爾罕王爺陵的第一手資料,通遼市檔案局史志辦幾位同志于2006年前往法庫縣進行實地考察。同志們在法庫縣委史志辦和法庫縣文史委員會相關領導的陪同下,到四家子蒙古族鄉(xiāng)王爺陵村,找到79歲的離休干部溫錫武了解情況。據(jù)溫錫武介紹,黑山(巴爾虎山一脈)有數(shù)座達爾罕王旗的陵園,他記得有七個:老陵、小陵、把邊陵、當間陵、高爺陵、六爺陵、三爺陵。王爺陵規(guī)模都相差不多、建筑非常相似,溫錫武也不清楚具體哪一個陵安息的是哪一個王爺。我們在溫錫武老人的陪同下到陵區(qū)進行了實地考察。其中只有“當間陵”遺址依晰可見。陵寢的位置上有一個大洞穴。
我們一行回到該縣文史委員會找到了相關資料。溫麗和、郭耀武合著的《法庫史略》中有一些關于達爾罕王爺陵的記載。在《法庫少數(shù)民族與宗教》一書中,有戴國富的《清代蒙王三陵》一文,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達爾罕王陵的情況。
達爾罕王陵位于法庫縣城西23公里四家子蒙古族鄉(xiāng)王爺陵村,該村東有黑山(巴爾虎山一脈),西部為平原,黑山的南麓和西麓建有達爾罕王旗貴族的陵園數(shù)座,當?shù)厝罕姲唇甑南群?、方位和地勢,依次稱之為“老陵”、“當間陵”、“高陵”、“把邊陵”等。
老 陵
老陵是第三代達爾罕王班第與固倫端敏公主夫妻合葬墓。班第是滿珠習禮之孫、和塔之子、世襲郡王,死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晉親王爵。端敏公主是簡親王濟度之女,濟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赤的孫子。端敏公主于康熙九年(1670年)下嫁班第為妻,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晉封為固倫端敏公主,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五月卒,終年77歲,與班第合葬。因班第建陵在先,故稱王爺陵,后村名亦稱王爺陵村,當?shù)厝罕娏晳T稱之為“老陵”。陵園四周有七尺高的紅色圍墻,墻頭灰瓦蓋頂,朱紅大門,配有獸頭銅質(zhì)鋪首。進入大門有甬路通饗殿,饗殿三間,建在青石臺基上,饗殿為硬山式灰磚墻,上墻筒瓦,飾有吻走獸,檐下設廊,朱漆彩畫,正中一間隔扇門,兩邊各一間,為磨磚窗臺,花格窗欞,殿內(nèi)方磚鋪地,正面有供桌、祭器等。饗殿前兩側(cè)有東西相對的配殿各三間,東配殿陳列陵墓主人生前衣物、用具等,西配殿東列轎及儀仗等物。饗殿兩側(cè)有向東西延伸的翼墻,翼墻蹭各有角門通后陵院。后院正中筑壩方形臺墓,東、南、西三面各有三級臺階,中有賀形寶頂,其下為班第和固倫端敏公主的墓室。
當間陵
第四代達爾罕親王羅卜藏袞布親王與和碩公主合葬墓。羅卜藏袞布是班第和固倫端敏公主所生,康熙四十年(公元1710年)10月承襲科爾沁扎薩克和碩達爾罕親王,娶和碩公主,授為哲里木盟盟長,賞御前行走。乾隆八年(公元1734年),羅卜藏袞布隨扈皇帝前往盛京(今沈陽),特加賞白銀3000兩,并封他的三兒子色布騰巴爾珠爾為輔國公。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羅卜藏袞布病逝,乾隆皇帝賞銀一萬兩治喪。陵園建筑青磚圍墻,大門一間,門外平列東西相對兩間磚房,大門內(nèi)有通道至過廳,通道東西相對各有三間廂房。過廳三間,其后正面是饗殿三間,再后是寶頂,陵園周圍皆植青松。
在陵園西側(cè),建有一小陵,有圍墻、寶頂和三間門房。為羅卜藏袞布長子大公陵。
在老陵和當間陵中間,建有兩座小陵,為達爾罕近支。
把邊陵
也稱“二太王陵”。位于“高陵”之東,陵園建筑規(guī)模與上述陵墓相同,為第六代達爾罕王色旺諾爾布的陵墓。色旺諾爾布是第五代達爾罕王色布騰巴爾珠爾(羅卜藏袞布的三子)的二哥。色布騰巴爾珠爾于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承襲親王爵,并娶乾隆帝的三女兒和敬公主為妻,成為額附和哲里木盟副盟長;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因誤用阿木耳薩納(不久叛亂)駐守伊梨,獲罪并革去親王爵和旗札薩克,由其二哥色旺諾爾布承襲王爵。按照當時慣例,承襲兄長或弟弟王爵者,稱二太王。色旺諾爾布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被授予哲里木盟盟長,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卒,葬于此。
高 陵
位于“當間陵”東二里處,陵園建筑與“老陵”、“當間陵”基本相同。根據(jù)相關資料記載,該陵埋葬的是第八代達爾罕親王丹增旺卜。丹增旺卜是旺扎勒多爾濟的長子,于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承襲旗札薩克和碩達爾罕親王爵,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賞御前行走,并賞戴三眼花翎。嘉慶七年御賜賢王稱號,并授為哲里木盟盟長,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正月卒。
慈恩寺老陵
位于巴爾虎山東麓慈恩寺鄉(xiāng)五家子村,是達爾罕王旗多羅貝勒綽爾濟之墓。綽爾濟是第一代達爾罕親王滿珠習禮從子(其父為滿珠習禮之兄察罕),孝惠章皇后之父,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尚郡主,授和碩額駙,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封晉國蚣,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晉升多羅貝勒,詔世襲罔替。綽爾濟戒馬列一生,曾多次參加后金、清與明朝的戰(zhàn)爭,屢立戰(zhàn)功,很受清延賞識,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卒,其長子鄂齊爾襲貝勒爵。陵的規(guī)劃較小,有圍墻、門洞、甬路、寢殿、寶頂?shù)?,陵外植松柏?/SPAN>
以上諸陵均由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管轄,清代和民國初年設有“衙門達”管理陵寢事務,并有陵志記載各陵埋葬者的名字、世系、官爵、經(jīng)歷、功績、埋葬時間、祭祀、山林區(qū)域等,但遺憾的是上述諸陵均在“9·18”事變和上世紀四十年代被毀,陵志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丟失。
(作者:通遼市委史志辦)
鑒于包金同老師的一篇關于達爾罕王爺陵的記述,為了搜集更多關于達爾罕王爺陵的第一手資料,通遼市檔案局史志辦幾位同志于2006年前往法庫縣進行實地考察。同志們在法庫縣委史志辦和法庫縣文史委員會相關領導的陪同下,到四家子蒙古族鄉(xiāng)王爺陵村,找到79歲的離休干部溫錫武了解情況。據(jù)溫錫武介紹,黑山(巴爾虎山一脈)有數(shù)座達爾罕王旗的陵園,他記得有七個:老陵、小陵、把邊陵、當間陵、高爺陵、六爺陵、三爺陵。王爺陵規(guī)模都相差不多、建筑非常相似,溫錫武也不清楚具體哪一個陵安息的是哪一個王爺。我們在溫錫武老人的陪同下到陵區(qū)進行了實地考察。其中只有“當間陵”遺址依晰可見。陵寢的位置上有一個大洞穴。
我們一行回到該縣文史委員會找到了相關資料。溫麗和、郭耀武合著的《法庫史略》中有一些關于達爾罕王爺陵的記載。在《法庫少數(shù)民族與宗教》一書中,有戴國富的《清代蒙王三陵》一文,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達爾罕王陵的情況。
達爾罕王陵位于法庫縣城西23公里四家子蒙古族鄉(xiāng)王爺陵村,該村東有黑山(巴爾虎山一脈),西部為平原,黑山的南麓和西麓建有達爾罕王旗貴族的陵園數(shù)座,當?shù)厝罕姲唇甑南群?、方位和地勢,依次稱之為“老陵”、“當間陵”、“高陵”、“把邊陵”等。
老 陵
老陵是第三代達爾罕王班第與固倫端敏公主夫妻合葬墓。班第是滿珠習禮之孫、和塔之子、世襲郡王,死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晉親王爵。端敏公主是簡親王濟度之女,濟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赤的孫子。端敏公主于康熙九年(1670年)下嫁班第為妻,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晉封為固倫端敏公主,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五月卒,終年77歲,與班第合葬。因班第建陵在先,故稱王爺陵,后村名亦稱王爺陵村,當?shù)厝罕娏晳T稱之為“老陵”。陵園四周有七尺高的紅色圍墻,墻頭灰瓦蓋頂,朱紅大門,配有獸頭銅質(zhì)鋪首。進入大門有甬路通饗殿,饗殿三間,建在青石臺基上,饗殿為硬山式灰磚墻,上墻筒瓦,飾有吻走獸,檐下設廊,朱漆彩畫,正中一間隔扇門,兩邊各一間,為磨磚窗臺,花格窗欞,殿內(nèi)方磚鋪地,正面有供桌、祭器等。饗殿前兩側(cè)有東西相對的配殿各三間,東配殿陳列陵墓主人生前衣物、用具等,西配殿東列轎及儀仗等物。饗殿兩側(cè)有向東西延伸的翼墻,翼墻蹭各有角門通后陵院。后院正中筑壩方形臺墓,東、南、西三面各有三級臺階,中有賀形寶頂,其下為班第和固倫端敏公主的墓室。
當間陵
第四代達爾罕親王羅卜藏袞布親王與和碩公主合葬墓。羅卜藏袞布是班第和固倫端敏公主所生,康熙四十年(公元1710年)10月承襲科爾沁扎薩克和碩達爾罕親王,娶和碩公主,授為哲里木盟盟長,賞御前行走。乾隆八年(公元1734年),羅卜藏袞布隨扈皇帝前往盛京(今沈陽),特加賞白銀3000兩,并封他的三兒子色布騰巴爾珠爾為輔國公。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羅卜藏袞布病逝,乾隆皇帝賞銀一萬兩治喪。陵園建筑青磚圍墻,大門一間,門外平列東西相對兩間磚房,大門內(nèi)有通道至過廳,通道東西相對各有三間廂房。過廳三間,其后正面是饗殿三間,再后是寶頂,陵園周圍皆植青松。
在陵園西側(cè),建有一小陵,有圍墻、寶頂和三間門房。為羅卜藏袞布長子大公陵。
在老陵和當間陵中間,建有兩座小陵,為達爾罕近支。
把邊陵
也稱“二太王陵”。位于“高陵”之東,陵園建筑規(guī)模與上述陵墓相同,為第六代達爾罕王色旺諾爾布的陵墓。色旺諾爾布是第五代達爾罕王色布騰巴爾珠爾(羅卜藏袞布的三子)的二哥。色布騰巴爾珠爾于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承襲親王爵,并娶乾隆帝的三女兒和敬公主為妻,成為額附和哲里木盟副盟長;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因誤用阿木耳薩納(不久叛亂)駐守伊梨,獲罪并革去親王爵和旗札薩克,由其二哥色旺諾爾布承襲王爵。按照當時慣例,承襲兄長或弟弟王爵者,稱二太王。色旺諾爾布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被授予哲里木盟盟長,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卒,葬于此。
高 陵
位于“當間陵”東二里處,陵園建筑與“老陵”、“當間陵”基本相同。根據(jù)相關資料記載,該陵埋葬的是第八代達爾罕親王丹增旺卜。丹增旺卜是旺扎勒多爾濟的長子,于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承襲旗札薩克和碩達爾罕親王爵,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賞御前行走,并賞戴三眼花翎。嘉慶七年御賜賢王稱號,并授為哲里木盟盟長,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正月卒。
慈恩寺老陵
位于巴爾虎山東麓慈恩寺鄉(xiāng)五家子村,是達爾罕王旗多羅貝勒綽爾濟之墓。綽爾濟是第一代達爾罕親王滿珠習禮從子(其父為滿珠習禮之兄察罕),孝惠章皇后之父,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尚郡主,授和碩額駙,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封晉國蚣,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晉升多羅貝勒,詔世襲罔替。綽爾濟戒馬列一生,曾多次參加后金、清與明朝的戰(zhàn)爭,屢立戰(zhàn)功,很受清延賞識,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卒,其長子鄂齊爾襲貝勒爵。陵的規(guī)劃較小,有圍墻、門洞、甬路、寢殿、寶頂?shù)龋晖庵菜砂亍?/SPAN>
以上諸陵均由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管轄,清代和民國初年設有“衙門達”管理陵寢事務,并有陵志記載各陵埋葬者的名字、世系、官爵、經(jīng)歷、功績、埋葬時間、祭祀、山林區(qū)域等,但遺憾的是上述諸陵均在“9·18”事變和上世紀四十年代被毀,陵志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丟失。
(作者:通遼市委史志辦)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