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風(fēng)景秀美的什剎海被世人譽為北京的璀璨明珠,如果問起什剎海的歷史,老北京會告訴您一句話:“先有什剎海,后有北京城。”什剎海(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位于北京城的中軸線上,面積約34公頃,是自西北向東南連續(xù)排列的3個弓形湖泊。
元初興建大都城是由劉秉忠設(shè)計的,他把金代稱為白蓮湖的湖泊規(guī)劃在新建都城的核心位置,于其東岸選定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軸線,其北端起點為全城平面布局的幾何中心,建中心臺。將大都南墻確定在皇城南墻與中都舊城北墻中間的一條東西線上,然后以中心臺至南墻的距離來確定北墻的位置,并以積水潭東西兩岸的距離作為全城寬度的一半于積水潭西岸確定西城墻的位置,中間留出一條順城街,以此確定東城墻的位置。這樣就把大都城南北長方形的輪廓明確下來,以此為構(gòu)架,像棋盤似的井然有序安排縱橫交錯的都城各主干道乃至街巷,于是便成功地建設(shè)起一座以湖泊為中心的新的都城,這是我國都城建設(shè)史上的杰出創(chuàng)舉。大都城的設(shè)計布局理念,繼承了《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的傳統(tǒng),有因地制宜按照當?shù)睾雍档奶攸c進行創(chuàng)新,大膽地把浩淼的水面,得體地安排在都城的重要部位,既充分顯示了規(guī)劃者的城市設(shè)計藝術(shù)和大氣磅礴的思維,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元朝大一統(tǒng)的氣勢和蒙古民族善于接受并勇于接受各先進地區(qū)先進民族思想的博大胸襟,反映了蒙古民族由于受游牧生產(chǎn)方式的影響,形成了以流動、發(fā)展的觀點認識周圍事物的思維方法和視野開闊、積極進取的精神和由此而產(chǎn)生的獨特的開放性、包容性與適應(yīng)性。
明朝初年,對大都進行改擴建。明永樂元年(1403年),北平改為北京,于1420年正式遷都北京。遷都前,對城市進行大規(guī)模改建,將紫禁城及大城南墻相繼南移,在太液池南端開鑿南海,于是有了北、中、南三海之稱;又在紫禁城護城河之上筑萬歲山(景山),以其主峰作為新城幾何中心的標志。1553年又加筑外城,至此,北京城的平面布局最終定型,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無大改變。至于什剎海的稱謂,學(xué)者考證后認為,來源于明代的十剎海寺,只是把“十”字諧音為“什”字而已。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城區(qū)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處于城市中心的什剎海在縮小,恭王府西側(cè)溝通前、后海的河流變?yōu)橥ㄡ?,北城墻被拆除,德勝門西的悠悠清流不可復(fù)見。幸而今日得以保留下來的什剎海及其周邊的名勝遺跡已經(jīng)得到重視和保護,風(fēng)韻依然,是北京重要的歷史文化風(fēng)景區(qū)。
北京有40處歷史文化保護區(qū),什剎海是其中之一。下面,擇要向您介紹一下什剎海地區(qū)的古跡:
鼓樓 位于什剎海東北,地安門外大街北。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原名齊政樓。“齊政”典出《尚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鼓樓坐北朝南,高46.7米,占地6865.5平方米,建筑面積2736.27平方米,木結(jié)構(gòu)為主,重檐歇山頂式樓閣建筑。它是古代的報時中心,清代采用時辰香計時,掌管焚香及司鼓人員均有嚴格規(guī)定。更鼓為主要報時器具,原有主鼓1面,群鼓24面(代表二十四節(jié)氣),現(xiàn)僅存主鼓,高2.22米,腰徑1.7l米,直徑1.40米,用整張牛皮蒙制而成。1924年鐘鼓樓報時功能廢止,2001年12月31日夜,鼓樓之鼓再次響起,重現(xiàn)報時場景。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滄桑的鼓樓,雖然已經(jīng)完成了“以時出治,聲與政通”的歷史使命,但它作為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標志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德勝門箭樓 位于什剎海北,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始建于明正統(tǒng)四年(1439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后,為抵御北元攻掠,將北部城垣南移5里,建兩座城門,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德”與“得”諧音,相傳明清兩朝出兵打仗要從德勝門出城。德勝門地處北京城西北要沖,有“軍門”之稱。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兵部尚書于謙挫敗瓦剌騎兵的主戰(zhàn)場就在德勝門外??滴趸实塾H征準噶爾部、乾隆征討大、小和卓叛亂,均由此門出發(fā)。有清一代,德勝門由章京兩名、驍騎校四員、馬甲二百名守護。德勝門由城樓、箭樓、甕城、閘門組成,現(xiàn)僅存箭樓。箭樓通高31.9米,由城臺和樓體組成。樓體為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頂,平面呈凸形。面闊7間,東西寬34米,南北進深12米。前廈面闊5間,東西寬25米,南北進深7.6米。城臺陳列鐵炮數(shù)門,臺北面筑有垛口,垛口高1.9米,寬1米,厚0.7米。南側(cè)有1米多高的女兒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幾次進行修繕,1992年,在此設(shè)立北京市古代錢幣展覽館。
萬寧橋 又稱后門橋,位于地安門外大街中部,始建于元至元年間。萬寧橋處大都城水陸交通要津,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使橋附近成為商賈云集之地,以酒業(yè)為最,人們用“東風(fēng)十里酒旗新”、“八窗都為酒人開”等詩句描繪酒家的興盛。萬寧橋在清代是行政區(qū)劃的分界線,《光緒順天府志》載:“橋南為中城,北屬北城”。萬寧橋還是通惠河的樞紐,橋西設(shè)澄清閘,通過蓄水放閘,能使延京杭大運河北上的漕船直抵積水潭碼頭,對保障大都城的供給至為重要。明清后因河道阻塞,水上交通的作用消失,但對我國漕運史的研究具有實例價值。1999年8月至2000年12月,市政府對橋進行大規(guī)模整修,拆除橋東西兩側(cè)廣告牌和河道上房屋,橋下的暗溝改為明渠,恢復(fù)兩岸水面,加固護欄,新辟綠地。
德勝橋 位于德勝門內(nèi)大街,始建于明代,是后海與西海的分界橋?,F(xiàn)存德勝橋單孔,磚砌石拱,長18米,寬3.1米。在明代的德勝橋周圍大面積種植稻子,史稱“稻田八百畝,以供御用,內(nèi)官監(jiān)四十人領(lǐng)之?!边_官顯貴紛紛在此興建名園,如定國公園、米氏漫園、楊園等。德勝橋上原有一鎮(zhèn)水獸,名“鎮(zhèn)海神?!?,高2尺許,探出橋洞,頭如麥斗,二日圓睜,牙如排刀。此物與匯通祠下的“鎮(zhèn)海石璃”、崇文區(qū)鎮(zhèn)海寺的“鎮(zhèn)海鐵龜”,并稱北京的“鎮(zhèn)海三寶”。1987年于橋東建后海兒童樂園,園名為康克清題寫。
恭王府及花園 位于什剎海前海西街17號。王府“初為乾隆大學(xué)士和珅的府宅,嘉慶四年(1799年),獲罪,府宅入宮,嘉慶遂以賜其弟,是為慶王府。咸豐年間,又以其賜奕忻,是為恭王府?!弊郧≈燎迥?,百余年中,此府邸之主,僅三人而已。奕忻死后,其嗣孫溥偉襲爵,成為新的府主。民國時期溥偉將該府邸抵押給西什庫天主教堂。到20世紀30年代,原押款加上歷年利息累計近20萬銀元,溥偉無力償還。1932年羅馬教庭以108條黃金還了欠款,府邸產(chǎn)權(quán)遂歸輔仁大學(xué)。
恭王府邸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3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現(xiàn)存9400平方米),分為東、中、西三路,以嚴格的軸線貫穿著多進四合院。中路主建筑為大門,大門內(nèi)是五開間二門,二門內(nèi)有銀安殿及東西配房,屋頂全部采用綠琉璃瓦、脊吻獸,配殿屋頂采用灰筒瓦;東路由兩個院落組成,正廳及東西配房都是五開間,硬山灰筒瓦。前院“多福軒”曾為奕忻的客廳,后院“樂道堂”是奕忻的起居室;西路前院正廳為“葆光室”,匾額是咸豐皇帝御筆,兩側(cè)各有三間耳房,三間配房。后院正廳是“錫晉齋”,為七開間,前后出廊,后出五間抱廈,平面呈凸字形。東、西、北三面是兩層仙樓,有楠木精雕的碧紗櫥、欄桿。東配房“樂古齋”用來陳列古董,西配房存放字畫碑帖。院南垂花門南有竹圃,北有兩棵樹齡在二百年以上的西府海棠。東、中、西三路院落北端,有一幢東西長約160米,貫連99間半的兩層后罩樓。樓前出廊,后墻上每間開一窗,下層為長方形,上層為什錦窗,有棱形、扇形、桃形、石榴形、六角形等,各具形態(tài)。一處私邸的窗戶有如此之多的造形,實屬罕見。
恭王府花園,又名“萃錦園”,占地面積2.8萬平方米,其中山地8000平方米,湖池2000平方米,花園建筑也分為東、中、西三路?;▓@內(nèi)草木繁茂,翠竹古槐,游廊曲折,小徑通幽。在談到其富麗奢華時,《天咫偶聞》說:“都城諸邸,唯此獨矣?!贝怂桔『图澗幼r,多有“逾制”。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獲罪被抄家時,在其二十款大罪中的第十三款曰:“所蓋楠木房屋,僭侈逾制,隔段式樣,皆仿照寧壽宮制度,其園寓點綴,與圓明園蓬島瑤臺無異,不知是何肺腸。”府中的“太平缸五十有四,銅路燈三十六對”,這些非和紳府應(yīng)有之物后被移至紫禁城。富可敵國的被稱之為“中國古代第一貪”的和珅,僅就這處私邸來看,與其惡名是名實相符的。
恭王府及花園蘊藏著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集中國古代建筑、園林設(shè)計之萃,文物界、建筑史界對它備加珍視,一些研究《紅樓夢》的學(xué)者認為《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就是恭王府。此說在紅學(xué)界引起廣泛討論。
1988年7月7日,恭王府花園試開放,現(xiàn)已成為北京的旅游熱點,中外游客紛至沓來。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日本前首相橋本龍?zhí)梢约懊绹翱偨y(tǒng)喬治·布什夫人、俄羅斯前總統(tǒng)葉利欽夫人、美國前國務(wù)卿基辛格夫人曾來此參觀。
阿拉善王府 又稱羅王府、塔王府,位于氈子胡同7號,與恭王府比鄰而居。阿拉善王府居?xùn)|,俗稱東府;恭王府居西,俗稱西府。兩府之間有窄巷,因恭王府與阿拉善王府的地理位置和府夾道的存在,與《紅樓夢》的寧府、榮府相似,故成為主張恭王府即大觀園派的佐證之一。其府主始于元太祖弟哈巴圖哈薩爾的后裔阿寶。他原在內(nèi)蒙古阿拉善旗,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授和碩額駙,賜第京師。1709年阿寶始襲札薩克多羅貝勒。雍正二年(1724年),因平息準噶爾有功晉為多羅郡王,府第由駙馬府升為郡王府。阿寶第二子羅卜藏多爾濟以軍功封郡王,后晉和碩親王,府第隨之升為親王府。1782年詔世襲罔替,其子于宣統(tǒng)二年(1910年)襲封至第八代塔旺布魯克札勒,即俗稱的塔王。1934年塔王攜家眷遷回阿拉善。此府第占地8000平方米,現(xiàn)尚存部分房屋、家廟和花園。
宋慶齡故居 位于什剎海后海北沿46號,這是一座秀麗的園林庭院。坐北朝南,朱紅色的大門面對著碧波蕩漾的后海,門額懸掛著舒同題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黑底金字大匾。1963年宋慶齡遷居于此,直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宋慶齡祖籍海南文昌,1893年生于上海,1908年留學(xué)美國威斯理安女子大學(xué),1915年與孫中山結(jié)婚。1927年赴莫斯科參加國際反對帝國主義同盟大會,當選為大會名譽主席。1949年當選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81年5月16日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故居原是清末代醇親王載灃的府邸花園。故居保留的舊建筑有:“濠梁樂趣”、“暢襟在齋”、“聽鸝軒”、“觀花室”。園內(nèi)有湖,岸上筑有抄手游廊。湖對面的假山錯落有致,筑有“聽雨屋”、“亭”。宋慶齡入住前,在周恩來總理的安排下,將王府花園進行修飾,并新蓋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作為宋慶齡的住所。一樓為小會客廳、小餐廳。二樓為臥室和書房,書房有近三千冊圖書。樓南側(cè)有一座鴿子房,庭院有兩件宋慶齡鐘愛的珍寶,一是西湖南橋頭3米高的“長壽石”,形如鶴發(fā)老人,上刻楷書“歲歲平安”。另一件是一株清代的老石榴樹盆景,迄今已有200多年。
什剎海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使其吸引了許多名人,這里有郭末若故居、梅蘭芳故居、張之洞故居、梁巨川故居、陳垣故居、蔡鍔住所、張伯駒故居、老舍故居、蕭軍故居、溥杰故居、周懷民故居、馬海德故居等。
什剎海周邊有火德真君廟、護國寺、廣化寺、關(guān)岳廟、保安寺、廣福觀、壽明寺、雙寺、正覺寺、普濟寺等現(xiàn)存或有歷史記載的各類寺觀151處,其中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得到修繕,有的改作它用,有的已經(jīng)無存。
什剎海公園是北京市的一級公園,什剎海地區(qū)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的城市園林,因具有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而獨具魅力。改革開放以來,其周邊的現(xiàn)代化建筑日益增多,這片深蘊歷史文化的區(qū)域愈顯珍貴,已成為吸引中外游客的熱點。
想必看了以上介紹,您已對什剎海及周邊的名勝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最好是您能親自領(lǐng)略并感受這些名勝古跡游覽的風(fēng)韻,因為畢竟是百聞不如一見!
(作者: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職業(yè)學(xué)院)
風(fēng)景秀美的什剎海被世人譽為北京的璀璨明珠,如果問起什剎海的歷史,老北京會告訴您一句話:“先有什剎海,后有北京城?!笔矂x海(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位于北京城的中軸線上,面積約34公頃,是自西北向東南連續(xù)排列的3個弓形湖泊。
元初興建大都城是由劉秉忠設(shè)計的,他把金代稱為白蓮湖的湖泊規(guī)劃在新建都城的核心位置,于其東岸選定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軸線,其北端起點為全城平面布局的幾何中心,建中心臺。將大都南墻確定在皇城南墻與中都舊城北墻中間的一條東西線上,然后以中心臺至南墻的距離來確定北墻的位置,并以積水潭東西兩岸的距離作為全城寬度的一半于積水潭西岸確定西城墻的位置,中間留出一條順城街,以此確定東城墻的位置。這樣就把大都城南北長方形的輪廓明確下來,以此為構(gòu)架,像棋盤似的井然有序安排縱橫交錯的都城各主干道乃至街巷,于是便成功地建設(shè)起一座以湖泊為中心的新的都城,這是我國都城建設(shè)史上的杰出創(chuàng)舉。大都城的設(shè)計布局理念,繼承了《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的傳統(tǒng),有因地制宜按照當?shù)睾雍档奶攸c進行創(chuàng)新,大膽地把浩淼的水面,得體地安排在都城的重要部位,既充分顯示了規(guī)劃者的城市設(shè)計藝術(shù)和大氣磅礴的思維,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元朝大一統(tǒng)的氣勢和蒙古民族善于接受并勇于接受各先進地區(qū)先進民族思想的博大胸襟,反映了蒙古民族由于受游牧生產(chǎn)方式的影響,形成了以流動、發(fā)展的觀點認識周圍事物的思維方法和視野開闊、積極進取的精神和由此而產(chǎn)生的獨特的開放性、包容性與適應(yīng)性。
明朝初年,對大都進行改擴建。明永樂元年(1403年),北平改為北京,于1420年正式遷都北京。遷都前,對城市進行大規(guī)模改建,將紫禁城及大城南墻相繼南移,在太液池南端開鑿南海,于是有了北、中、南三海之稱;又在紫禁城護城河之上筑萬歲山(景山),以其主峰作為新城幾何中心的標志。1553年又加筑外城,至此,北京城的平面布局最終定型,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無大改變。至于什剎海的稱謂,學(xué)者考證后認為,來源于明代的十剎海寺,只是把“十”字諧音為“什”字而已。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城區(qū)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處于城市中心的什剎海在縮小,恭王府西側(cè)溝通前、后海的河流變?yōu)橥ㄡ?,北城墻被拆除,德勝門西的悠悠清流不可復(fù)見。幸而今日得以保留下來的什剎海及其周邊的名勝遺跡已經(jīng)得到重視和保護,風(fēng)韻依然,是北京重要的歷史文化風(fēng)景區(qū)。
北京有40處歷史文化保護區(qū),什剎海是其中之一。下面,擇要向您介紹一下什剎海地區(qū)的古跡:
鼓樓 位于什剎海東北,地安門外大街北。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原名齊政樓?!褒R政”典出《尚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鼓樓坐北朝南,高46.7米,占地6865.5平方米,建筑面積2736.27平方米,木結(jié)構(gòu)為主,重檐歇山頂式樓閣建筑。它是古代的報時中心,清代采用時辰香計時,掌管焚香及司鼓人員均有嚴格規(guī)定。更鼓為主要報時器具,原有主鼓1面,群鼓24面(代表二十四節(jié)氣),現(xiàn)僅存主鼓,高2.22米,腰徑1.7l米,直徑1.40米,用整張牛皮蒙制而成。1924年鐘鼓樓報時功能廢止,2001年12月31日夜,鼓樓之鼓再次響起,重現(xiàn)報時場景。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滄桑的鼓樓,雖然已經(jīng)完成了“以時出治,聲與政通”的歷史使命,但它作為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標志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德勝門箭樓 位于什剎海北,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始建于明正統(tǒng)四年(1439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后,為抵御北元攻掠,將北部城垣南移5里,建兩座城門,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德”與“得”諧音,相傳明清兩朝出兵打仗要從德勝門出城。德勝門地處北京城西北要沖,有“軍門”之稱。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兵部尚書于謙挫敗瓦剌騎兵的主戰(zhàn)場就在德勝門外??滴趸实塾H征準噶爾部、乾隆征討大、小和卓叛亂,均由此門出發(fā)。有清一代,德勝門由章京兩名、驍騎校四員、馬甲二百名守護。德勝門由城樓、箭樓、甕城、閘門組成,現(xiàn)僅存箭樓。箭樓通高31.9米,由城臺和樓體組成。樓體為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頂,平面呈凸形。面闊7間,東西寬34米,南北進深12米。前廈面闊5間,東西寬25米,南北進深7.6米。城臺陳列鐵炮數(shù)門,臺北面筑有垛口,垛口高1.9米,寬1米,厚0.7米。南側(cè)有1米多高的女兒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幾次進行修繕,1992年,在此設(shè)立北京市古代錢幣展覽館。
萬寧橋 又稱后門橋,位于地安門外大街中部,始建于元至元年間。萬寧橋處大都城水陸交通要津,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使橋附近成為商賈云集之地,以酒業(yè)為最,人們用“東風(fēng)十里酒旗新”、“八窗都為酒人開”等詩句描繪酒家的興盛。萬寧橋在清代是行政區(qū)劃的分界線,《光緒順天府志》載:“橋南為中城,北屬北城”。萬寧橋還是通惠河的樞紐,橋西設(shè)澄清閘,通過蓄水放閘,能使延京杭大運河北上的漕船直抵積水潭碼頭,對保障大都城的供給至為重要。明清后因河道阻塞,水上交通的作用消失,但對我國漕運史的研究具有實例價值。1999年8月至2000年12月,市政府對橋進行大規(guī)模整修,拆除橋東西兩側(cè)廣告牌和河道上房屋,橋下的暗溝改為明渠,恢復(fù)兩岸水面,加固護欄,新辟綠地。
德勝橋 位于德勝門內(nèi)大街,始建于明代,是后海與西海的分界橋?,F(xiàn)存德勝橋單孔,磚砌石拱,長18米,寬3.1米。在明代的德勝橋周圍大面積種植稻子,史稱“稻田八百畝,以供御用,內(nèi)官監(jiān)四十人領(lǐng)之?!边_官顯貴紛紛在此興建名園,如定國公園、米氏漫園、楊園等。德勝橋上原有一鎮(zhèn)水獸,名“鎮(zhèn)海神牛”,高2尺許,探出橋洞,頭如麥斗,二日圓睜,牙如排刀。此物與匯通祠下的“鎮(zhèn)海石璃”、崇文區(qū)鎮(zhèn)海寺的“鎮(zhèn)海鐵龜”,并稱北京的“鎮(zhèn)海三寶”。1987年于橋東建后海兒童樂園,園名為康克清題寫。
恭王府及花園 位于什剎海前海西街17號。王府“初為乾隆大學(xué)士和珅的府宅,嘉慶四年(1799年),獲罪,府宅入宮,嘉慶遂以賜其弟,是為慶王府。咸豐年間,又以其賜奕忻,是為恭王府?!弊郧≈燎迥?,百余年中,此府邸之主,僅三人而已。奕忻死后,其嗣孫溥偉襲爵,成為新的府主。民國時期溥偉將該府邸抵押給西什庫天主教堂。到20世紀30年代,原押款加上歷年利息累計近20萬銀元,溥偉無力償還。1932年羅馬教庭以108條黃金還了欠款,府邸產(chǎn)權(quán)遂歸輔仁大學(xué)。
恭王府邸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3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現(xiàn)存9400平方米),分為東、中、西三路,以嚴格的軸線貫穿著多進四合院。中路主建筑為大門,大門內(nèi)是五開間二門,二門內(nèi)有銀安殿及東西配房,屋頂全部采用綠琉璃瓦、脊吻獸,配殿屋頂采用灰筒瓦;東路由兩個院落組成,正廳及東西配房都是五開間,硬山灰筒瓦。前院“多福軒”曾為奕忻的客廳,后院“樂道堂”是奕忻的起居室;西路前院正廳為“葆光室”,匾額是咸豐皇帝御筆,兩側(cè)各有三間耳房,三間配房。后院正廳是“錫晉齋”,為七開間,前后出廊,后出五間抱廈,平面呈凸字形。東、西、北三面是兩層仙樓,有楠木精雕的碧紗櫥、欄桿。東配房“樂古齋”用來陳列古董,西配房存放字畫碑帖。院南垂花門南有竹圃,北有兩棵樹齡在二百年以上的西府海棠。東、中、西三路院落北端,有一幢東西長約160米,貫連99間半的兩層后罩樓。樓前出廊,后墻上每間開一窗,下層為長方形,上層為什錦窗,有棱形、扇形、桃形、石榴形、六角形等,各具形態(tài)。一處私邸的窗戶有如此之多的造形,實屬罕見。
恭王府花園,又名“萃錦園”,占地面積2.8萬平方米,其中山地8000平方米,湖池2000平方米,花園建筑也分為東、中、西三路?;▓@內(nèi)草木繁茂,翠竹古槐,游廊曲折,小徑通幽。在談到其富麗奢華時,《天咫偶聞》說:“都城諸邸,唯此獨矣?!贝怂桔『图澗幼r,多有“逾制”。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獲罪被抄家時,在其二十款大罪中的第十三款曰:“所蓋楠木房屋,僭侈逾制,隔段式樣,皆仿照寧壽宮制度,其園寓點綴,與圓明園蓬島瑤臺無異,不知是何肺腸?!备械摹疤礁孜迨兴模~路燈三十六對”,這些非和紳府應(yīng)有之物后被移至紫禁城。富可敵國的被稱之為“中國古代第一貪”的和珅,僅就這處私邸來看,與其惡名是名實相符的。
恭王府及花園蘊藏著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集中國古代建筑、園林設(shè)計之萃,文物界、建筑史界對它備加珍視,一些研究《紅樓夢》的學(xué)者認為《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就是恭王府。此說在紅學(xué)界引起廣泛討論。
1988年7月7日,恭王府花園試開放,現(xiàn)已成為北京的旅游熱點,中外游客紛至沓來。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日本前首相橋本龍?zhí)梢约懊绹翱偨y(tǒng)喬治·布什夫人、俄羅斯前總統(tǒng)葉利欽夫人、美國前國務(wù)卿基辛格夫人曾來此參觀。
阿拉善王府 又稱羅王府、塔王府,位于氈子胡同7號,與恭王府比鄰而居。阿拉善王府居?xùn)|,俗稱東府;恭王府居西,俗稱西府。兩府之間有窄巷,因恭王府與阿拉善王府的地理位置和府夾道的存在,與《紅樓夢》的寧府、榮府相似,故成為主張恭王府即大觀園派的佐證之一。其府主始于元太祖弟哈巴圖哈薩爾的后裔阿寶。他原在內(nèi)蒙古阿拉善旗,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授和碩額駙,賜第京師。1709年阿寶始襲札薩克多羅貝勒。雍正二年(1724年),因平息準噶爾有功晉為多羅郡王,府第由駙馬府升為郡王府。阿寶第二子羅卜藏多爾濟以軍功封郡王,后晉和碩親王,府第隨之升為親王府。1782年詔世襲罔替,其子于宣統(tǒng)二年(1910年)襲封至第八代塔旺布魯克札勒,即俗稱的塔王。1934年塔王攜家眷遷回阿拉善。此府第占地8000平方米,現(xiàn)尚存部分房屋、家廟和花園。
宋慶齡故居 位于什剎海后海北沿46號,這是一座秀麗的園林庭院。坐北朝南,朱紅色的大門面對著碧波蕩漾的后海,門額懸掛著舒同題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黑底金字大匾。1963年宋慶齡遷居于此,直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宋慶齡祖籍海南文昌,1893年生于上海,1908年留學(xué)美國威斯理安女子大學(xué),1915年與孫中山結(jié)婚。1927年赴莫斯科參加國際反對帝國主義同盟大會,當選為大會名譽主席。1949年當選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81年5月16日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故居原是清末代醇親王載灃的府邸花園。故居保留的舊建筑有:“濠梁樂趣”、“暢襟在齋”、“聽鸝軒”、“觀花室”。園內(nèi)有湖,岸上筑有抄手游廊。湖對面的假山錯落有致,筑有“聽雨屋”、“亭”。宋慶齡入住前,在周恩來總理的安排下,將王府花園進行修飾,并新蓋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作為宋慶齡的住所。一樓為小會客廳、小餐廳。二樓為臥室和書房,書房有近三千冊圖書。樓南側(cè)有一座鴿子房,庭院有兩件宋慶齡鐘愛的珍寶,一是西湖南橋頭3米高的“長壽石”,形如鶴發(fā)老人,上刻楷書“歲歲平安”。另一件是一株清代的老石榴樹盆景,迄今已有200多年。
什剎海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使其吸引了許多名人,這里有郭末若故居、梅蘭芳故居、張之洞故居、梁巨川故居、陳垣故居、蔡鍔住所、張伯駒故居、老舍故居、蕭軍故居、溥杰故居、周懷民故居、馬海德故居等。
什剎海周邊有火德真君廟、護國寺、廣化寺、關(guān)岳廟、保安寺、廣福觀、壽明寺、雙寺、正覺寺、普濟寺等現(xiàn)存或有歷史記載的各類寺觀151處,其中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得到修繕,有的改作它用,有的已經(jīng)無存。
什剎海公園是北京市的一級公園,什剎海地區(qū)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的城市園林,因具有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而獨具魅力。改革開放以來,其周邊的現(xiàn)代化建筑日益增多,這片深蘊歷史文化的區(qū)域愈顯珍貴,已成為吸引中外游客的熱點。
想必看了以上介紹,您已對什剎海及周邊的名勝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最好是您能親自領(lǐng)略并感受這些名勝古跡游覽的風(fēng)韻,因為畢竟是百聞不如一見!
(作者: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職業(yè)學(xué)院)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