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篇目是志書框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修志啟動之初都需有框架,以利資料的搜集和引導。無論篇目還是志文在志書編修過程進行不斷地修改和調整,以臻逐步完善,不是一成不變,這是志界所認同的。一部志書的成敗,篇目是其一,而資料的系統(tǒng)、翔實至為重要,即使有再好的篇目,沒有資料為鋪墊,也難編出名篇佳作。20世紀80年代修志啟動之初,篇目的制訂和志稿撰寫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尚無理論指導。歷經30年的積累和理論研究,卻又出現理論與修志實踐的脫節(jié),與當地實際脫節(jié)等情況,產生篇目至上現象,其表現是:一是套用名志篇目。認為名志篇目是放之四海而皆可用的篇目,套用名志篇目就能編出上乘之作;二是脫離實際。不顧地情,不聯系地情實際,閉門制訂。不深入研究,撇開資料,主觀臆斷,不廣泛征求意見;三是套用異地篇目,亂象叢生。給篇目的制訂造成難以理清的糾結。導致實踐與理論脫節(jié)的原因是:1.主編毫無主見,臨淵而魚。2.不遵循志書編修規(guī)律,不知理論為何物,不求甚解。3.置方志理論于不顧,對傳統(tǒng)的方志文化如何繼承、如何創(chuàng)新莫衷一是。這似是一些地區(qū)制訂篇目的通病。筆者翻閱某地的志書篇目,將一座公路橋梁的興建,列成十九節(jié),細至造橋梁使用的鉚釘和欄桿,乃至橋梁的功能、目的、供誰使用都列為節(jié),不知篇目制訂者是撰寫橋梁的專著,還是供何使用?何能作為篇目框架?地方志橫陳門類,不是事無巨細的記述百業(yè),而是記述一業(yè)之發(fā)展的歷史與現狀。至于一些瑣碎的細節(jié),與歷史發(fā)展脈絡無關的,無需一一列入。畢竟方志不是一個行業(yè)的工具書,從書中可查尋到一項工程可資利用的任何資料。這位篇目制訂者對方志專業(yè)如隔重山,未曾入門,這樣的方志篇目怎能引導志書的編修?還有一部新出版的志書署名“主編某某某、副主編某某某(主撰)”,既有主編又有主撰,令人費解?!吨袊胤街敬筠o典》稱:主編、主纂、總纂為主持,總領一書的編纂與業(yè)務審查者,現在多用主編。由此可知這最基本的技術性問題都未能理清,更遑論用理論指導志書篇目的制訂。
沒有理論指導,必然給志書篇目的制訂帶來盲目性,然而,一些志書編纂者無視理論指導,只憑感覺,照搬照套模式,以致一些志稿質量不高。
隨著二輪修志全面鋪開,各級修志部門主要精力都忙于應付修志事務,鮮有人深入方志理論鉆研,各地舉辦的培訓班、研討會也未將理論研究列入范疇,多是經驗交流。修志沒有理論研究,如同盲人瞎馬,任其放縱馳騁,不知向何處沖撞。志書是資料文獻,是任何著作都無法所取代的。中國方志悠遠流長,簪纓相繼、代代承傳,就因為是“一地之全史”,起到“資政、育人、存史”的作用,不僅為當政者服務,也惠及子孫、垂鑒千秋。一地之地情千差萬別,古人云:“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笨梢姷厍橹畯碗s,有什么地情就有什么志書框架,絕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以甲地篇目套用乙地,依樣畫葫蘆。李泰棻著《方志學》稱:“纂志之道固多,而門類標題則為首要”??梢娖吭谥緯幾胫械闹匾?。
地情就是資料的整合。地情資料必須全面系統(tǒng)的搜集,并腳踏實地深入社會調查,采訪最真實的口碑資料,切忌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同時對采集到的資料進行“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偽存真”,認真、翔實的鑒別,科學分析,選取最具歷史價值的資料入志,不能揀到籃子都是菜。鑒于此,設計篇目時必須充分熟悉和了解一地之地情,力避千志一面??茖W的篇目是建立在對一地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諸方面地情的充分了解和認識,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來提升,而不可隨心所欲套用名志或異地篇目。
根據資料的實際科學制訂篇目,才能編纂出一部成功之作。筆者參與首輪與二輪修志,以其實踐,認為篇目制訂必須從如下方面首手:
1.理清時代的發(fā)展脈絡。首輪與二輪修志處于兩個迥然不同的時間段。首輪修志時間大多下限是1990年,舉國實行計劃經濟時期,其志書篇目,對于相同地區(qū)有較大參考價值。雖是計劃經濟,各地實際的情況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別,如同是農業(yè),沿海、平原和山區(qū),或者是山區(qū)與山區(qū)之間,無論種植方法、作物結構等大多不一致,鑒于此,篇目就不可能套用。將各類事業(yè)置于平衡狀態(tài),就失去地方特色。二輪修志的下限大多是2005年,這期間正是改革不斷向縱深發(fā)展階段,各地區(qū)各行業(yè)的發(fā)展異彩紛呈,尤其產業(yè)結構變化異常之大,如內地一些地區(qū)第一產業(yè)仍是當地經濟結構的主導,而經濟發(fā)達的沿海地區(qū)第一產業(yè)已降至次要層次。如果沿用傳統(tǒng)的產業(yè)結構設篇立章就無法反映時代發(fā)展的脈絡。因此,篇目的制訂必須從實際出發(fā),不能背離當地地情。
2.突出反映改革開放的時代特色。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后,各地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諸方面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至為重要的是經濟體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促進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歷史文化內涵不斷彰顯,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實力不斷增強,開創(chuàng)和堅持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就必須科學準確地反映時代特征。篇目的制訂應突出這一時代特色,充分反映改革的內容,反映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特點以及發(fā)展過程的嬗變。突出時代特點也就是在繼承方志傳統(tǒng)基礎上科學地創(chuàng)新,在此同時,切忌強化志書的政治色彩,這不僅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也正如原中宣部部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副組長王忍之指出:“志書是國情、地情的重要載體”,是“我們這個偉大變革時代的科學記錄”,但不是不講政治,使地方志脫離政治,而應認識到地方志特征是科學文獻載體,突出反映時代特征,就是講政治的具體表現,而不是空喊政治口號,不是在志書中進行連篇累牘的政治說教。
3.篇目制訂需從實際出發(fā),不能游離于資料之外??茖W設置篇目與實際是互為一致的。篇目是從擁有一地一行業(yè)之充分資料、讀透一地之歷史與現狀,從資料中形成的。實際,是入志資料校檢的過程,使資料真實、系統(tǒng)、完整。篇目至上、套用篇目的現象,完全違背修志的客觀規(guī)律。任何一地或某一方面都沒有雷同的事物,正如密密簇簇的樹葉,卻沒有兩片相同,即使同一事物在各地共同發(fā)展過程,都是不同的狀態(tài)、不同的結果。哪能靠一份名志篇目橫行志界,這不是天方夜譚?
4.運用專記設篇,提高方志學術品位。志書資料文獻的特性要求增強其著述性,以提高志書的學術品位。運用專記記述地域范圍內的重大事件和特色事件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如福州市臺江是歷史形成的商貿區(qū),這一特點延續(xù)上千年,至今沒有改變。第二輪已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的《臺江區(qū)志(1991—2005)》設專記集中記述臺江商貿業(yè)形成和發(fā)展的特點,類分細目:歷史悠久的中亭街的改造、福州水產批發(fā)市場開發(fā)與交易、商業(yè)街市等,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商貿業(yè)發(fā)展的歷程,增強志書的文化內蘊。
綜觀之,方志篇目的設計必須有理論指導,以資料為依據,從資料的實際出發(fā),切忌游離實際、徒有虛名,看似桃花灼灼、異彩紛呈,其實無法操作。因此必須反復琢磨、科學設置,力求能編出名志佳志,經受得起時代和社會的檢驗。
(作者:福建省清流縣地方志辦公室)
篇目是志書框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修志啟動之初都需有框架,以利資料的搜集和引導。無論篇目還是志文在志書編修過程進行不斷地修改和調整,以臻逐步完善,不是一成不變,這是志界所認同的。一部志書的成敗,篇目是其一,而資料的系統(tǒng)、翔實至為重要,即使有再好的篇目,沒有資料為鋪墊,也難編出名篇佳作。20世紀80年代修志啟動之初,篇目的制訂和志稿撰寫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尚無理論指導。歷經30年的積累和理論研究,卻又出現理論與修志實踐的脫節(jié),與當地實際脫節(jié)等情況,產生篇目至上現象,其表現是:一是套用名志篇目。認為名志篇目是放之四海而皆可用的篇目,套用名志篇目就能編出上乘之作;二是脫離實際。不顧地情,不聯系地情實際,閉門制訂。不深入研究,撇開資料,主觀臆斷,不廣泛征求意見;三是套用異地篇目,亂象叢生。給篇目的制訂造成難以理清的糾結。導致實踐與理論脫節(jié)的原因是:1.主編毫無主見,臨淵而魚。2.不遵循志書編修規(guī)律,不知理論為何物,不求甚解。3.置方志理論于不顧,對傳統(tǒng)的方志文化如何繼承、如何創(chuàng)新莫衷一是。這似是一些地區(qū)制訂篇目的通病。筆者翻閱某地的志書篇目,將一座公路橋梁的興建,列成十九節(jié),細至造橋梁使用的鉚釘和欄桿,乃至橋梁的功能、目的、供誰使用都列為節(jié),不知篇目制訂者是撰寫橋梁的專著,還是供何使用?何能作為篇目框架?地方志橫陳門類,不是事無巨細的記述百業(yè),而是記述一業(yè)之發(fā)展的歷史與現狀。至于一些瑣碎的細節(jié),與歷史發(fā)展脈絡無關的,無需一一列入。畢竟方志不是一個行業(yè)的工具書,從書中可查尋到一項工程可資利用的任何資料。這位篇目制訂者對方志專業(yè)如隔重山,未曾入門,這樣的方志篇目怎能引導志書的編修?還有一部新出版的志書署名“主編某某某、副主編某某某(主撰)”,既有主編又有主撰,令人費解。《中國地方志大辭典》稱:主編、主纂、總纂為主持,總領一書的編纂與業(yè)務審查者,現在多用主編。由此可知這最基本的技術性問題都未能理清,更遑論用理論指導志書篇目的制訂。
沒有理論指導,必然給志書篇目的制訂帶來盲目性,然而,一些志書編纂者無視理論指導,只憑感覺,照搬照套模式,以致一些志稿質量不高。
隨著二輪修志全面鋪開,各級修志部門主要精力都忙于應付修志事務,鮮有人深入方志理論鉆研,各地舉辦的培訓班、研討會也未將理論研究列入范疇,多是經驗交流。修志沒有理論研究,如同盲人瞎馬,任其放縱馳騁,不知向何處沖撞。志書是資料文獻,是任何著作都無法所取代的。中國方志悠遠流長,簪纓相繼、代代承傳,就因為是“一地之全史”,起到“資政、育人、存史”的作用,不僅為當政者服務,也惠及子孫、垂鑒千秋。一地之地情千差萬別,古人云:“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可見地情之復雜,有什么地情就有什么志書框架,絕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以甲地篇目套用乙地,依樣畫葫蘆。李泰棻著《方志學》稱:“纂志之道固多,而門類標題則為首要”。可見篇目在志書編纂中的重要性。
地情就是資料的整合。地情資料必須全面系統(tǒng)的搜集,并腳踏實地深入社會調查,采訪最真實的口碑資料,切忌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同時對采集到的資料進行“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偽存真”,認真、翔實的鑒別,科學分析,選取最具歷史價值的資料入志,不能揀到籃子都是菜。鑒于此,設計篇目時必須充分熟悉和了解一地之地情,力避千志一面。科學的篇目是建立在對一地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諸方面地情的充分了解和認識,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來提升,而不可隨心所欲套用名志或異地篇目。
根據資料的實際科學制訂篇目,才能編纂出一部成功之作。筆者參與首輪與二輪修志,以其實踐,認為篇目制訂必須從如下方面首手:
1.理清時代的發(fā)展脈絡。首輪與二輪修志處于兩個迥然不同的時間段。首輪修志時間大多下限是1990年,舉國實行計劃經濟時期,其志書篇目,對于相同地區(qū)有較大參考價值。雖是計劃經濟,各地實際的情況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別,如同是農業(yè),沿海、平原和山區(qū),或者是山區(qū)與山區(qū)之間,無論種植方法、作物結構等大多不一致,鑒于此,篇目就不可能套用。將各類事業(yè)置于平衡狀態(tài),就失去地方特色。二輪修志的下限大多是2005年,這期間正是改革不斷向縱深發(fā)展階段,各地區(qū)各行業(yè)的發(fā)展異彩紛呈,尤其產業(yè)結構變化異常之大,如內地一些地區(qū)第一產業(yè)仍是當地經濟結構的主導,而經濟發(fā)達的沿海地區(qū)第一產業(yè)已降至次要層次。如果沿用傳統(tǒng)的產業(yè)結構設篇立章就無法反映時代發(fā)展的脈絡。因此,篇目的制訂必須從實際出發(fā),不能背離當地地情。
2.突出反映改革開放的時代特色。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后,各地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諸方面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至為重要的是經濟體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促進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歷史文化內涵不斷彰顯,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實力不斷增強,開創(chuàng)和堅持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就必須科學準確地反映時代特征。篇目的制訂應突出這一時代特色,充分反映改革的內容,反映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特點以及發(fā)展過程的嬗變。突出時代特點也就是在繼承方志傳統(tǒng)基礎上科學地創(chuàng)新,在此同時,切忌強化志書的政治色彩,這不僅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也正如原中宣部部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副組長王忍之指出:“志書是國情、地情的重要載體”,是“我們這個偉大變革時代的科學記錄”,但不是不講政治,使地方志脫離政治,而應認識到地方志特征是科學文獻載體,突出反映時代特征,就是講政治的具體表現,而不是空喊政治口號,不是在志書中進行連篇累牘的政治說教。
3.篇目制訂需從實際出發(fā),不能游離于資料之外??茖W設置篇目與實際是互為一致的。篇目是從擁有一地一行業(yè)之充分資料、讀透一地之歷史與現狀,從資料中形成的。實際,是入志資料校檢的過程,使資料真實、系統(tǒng)、完整。篇目至上、套用篇目的現象,完全違背修志的客觀規(guī)律。任何一地或某一方面都沒有雷同的事物,正如密密簇簇的樹葉,卻沒有兩片相同,即使同一事物在各地共同發(fā)展過程,都是不同的狀態(tài)、不同的結果。哪能靠一份名志篇目橫行志界,這不是天方夜譚?
4.運用專記設篇,提高方志學術品位。志書資料文獻的特性要求增強其著述性,以提高志書的學術品位。運用專記記述地域范圍內的重大事件和特色事件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如福州市臺江是歷史形成的商貿區(qū),這一特點延續(xù)上千年,至今沒有改變。第二輪已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的《臺江區(qū)志(1991—2005)》設專記集中記述臺江商貿業(yè)形成和發(fā)展的特點,類分細目:歷史悠久的中亭街的改造、福州水產批發(fā)市場開發(fā)與交易、商業(yè)街市等,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商貿業(yè)發(fā)展的歷程,增強志書的文化內蘊。
綜觀之,方志篇目的設計必須有理論指導,以資料為依據,從資料的實際出發(fā),切忌游離實際、徒有虛名,看似桃花灼灼、異彩紛呈,其實無法操作。因此必須反復琢磨、科學設置,力求能編出名志佳志,經受得起時代和社會的檢驗。
(作者:福建省清流縣地方志辦公室)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