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前位置:內蒙古區(qū)情網  /  數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4年  /  第五期

第五期

  • 【史海鉤沉】契丹后裔今何在
  •  

    對于契丹我們似乎并不陌生,電視劇《楊家將》中,當年金刀令公楊繼業(yè)帶領七個兒郎戰(zhàn)死沙場,以后佘太君掛帥和穆桂英馳騁疆場,都是對抗當時契丹人建立的大遼國。蕭太后卓越的政治才能一度令人回味無窮,在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里,契丹人蕭峰曾在山崖高處扯開衣襟,露出胸前刺青狼頭,同父親蕭遠山仰天而嘯,野性而狂放的樣子,散發(fā)出不凡的英雄豪邁和俠骨柔腸。  

    可是這個驍勇善戰(zhàn)的民族逐漸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甚至蹤影皆無,在遺憾之余令人充滿疑惑,他們到哪里去了呢?今天哪些人才是他們的后人呢?這是一個令史學家困惑的謎題。  

    輝煌一時的鑌鐵族  

    關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有男子乘白馬自湟河(今西拉木倫河)而來,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來,二者相遇,結為配偶,生八子。他們的子孫繁衍成為八個部落,逐漸發(fā)展成為以后的契丹族。今天,在赤峰市寧城縣還有一條仿古商業(yè)街叫契丹街,這里曾經是遼中京所在地。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來象征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契丹人發(fā)型圖  

    1400多年前,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大遼。他們兵強馬壯,驍勇善戰(zhàn),大遼王朝最強盛時期,曾經雄霸中國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謂氣壯山河。契丹王朝在中國北部持續(xù)存在了200多年,與宋朝形成南北對峙的格局。在此期間,中原地區(qū)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被阻斷,以至亞歐大陸中西部國家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契丹的統(tǒng)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稱。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紹東方時,就以契丹來命名中國。時至今日,在斯拉夫語國家中,仍然稱中國為“契丹”。

       

     契丹人建立的遼國(遼、宋、西夏等三國對峙圖) 

    乎家喻戶曉的《楊家將》,講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軍隊在楊家將率領下與強大的契丹軍隊激戰(zhàn)沙場的故事。契丹民族不但創(chuàng)造了強大的軍事王國,而且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遼寺和遼塔就是其文明程度的體現。至今在黃河以北地區(qū)保存下來的古佛寺和佛塔,有的始建于遼代,有的在遼代翻修過。它們巍峨雄偉,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堅固挺拔。尤其山西省應縣的釋迦塔,是全世界現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結構塔式建筑,歷經多次地震而不毀。不難看出,創(chuàng)造如此輝煌文明的民族,一定有著相當的經濟基礎和雄厚的工程技術力量。同時,也可以看出契丹王朝對各種文化兼收并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漢族人才以外,還通過和宋朝的貿易獲得先進的生產技術。  

    契丹這個馬背上的梟雄,確實在中國北方開創(chuàng)過一派繁華的時代。然而,一個如此強大的民族,為什么會這么迅速地消失呢?  

    遠去的契丹  

    據史料記載,當年有兩位將軍平定“安史之亂”,滅掉了當時不可一世的安祿山。本來安祿山是想挑起契丹和唐朝的矛盾,坐收漁翁之利,但是最終弄巧成拙,朝廷派郭子儀和李光弼聯手討伐,其中李光弼就是契丹人,驍勇善戰(zhàn)。當時,契丹族勢力正處于發(fā)展時期,在唐末五代的割據局面中不斷壯大,建立了契丹政權。契丹族占據了北方草原地區(qū)和燕云十六州以后,歷經200多年的統(tǒng)治,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政權的打擊下滅亡,成為女真人統(tǒng)治之下的一個民族。金朝被蒙古族建立的大蒙古國滅亡后,有許多契丹人投歸蒙古政權,隨蒙古軍南征北戰(zhàn),向南最遠到達今天的云南地區(qū)。元朝以后,契丹人在歷史中不見記載,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直至今日,雖然有的學者認為云南仍然有契丹后裔存在,但仍然有許多令人不解的謎團。  

    1922年,一位名叫克爾文(Kervgn)的比利時傳教士,在赤峰市巴林右旗一座被盜的古墓中,發(fā)現一塊石碑上刻滿了奇怪的類似文字的符號。這些符號公諸于世后,一時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考證,這是一座900多年前的契丹人墓葬。那么,那些符號會不會是契丹文字呢?據史書記載,契丹人建立遼國后確實曾經創(chuàng)造契丹文字,然而,契丹文字早在700年前就失傳了,后人見都沒有見過。專家們斷言:這些符號無疑就是早已被歲月掩埋的契丹字。結論一出,人們興奮異常,也充滿期待,這一個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歷史會不會由此顯現出來呢?  

    此后,在當年遼代的疆域內,又陸續(xù)出土了更多的契丹文字和文物,通過對文字的破解人們或許能更多地了解契丹。1986年,在通遼市發(fā)現一座契丹公主與駙馬合葬墓,它是迄今為止出土遼代文物最多的墓葬。墓穴喪葬制度明顯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墓中的陪葬品從金器、玉器到生活用具精美絕倫,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騎馬打仗之外的契丹。隨著遼代考古文化的不斷發(fā)現,契丹族所創(chuàng)建的大遼文化不斷展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尋找遠去的契丹族,成為人們心中的一個結。

       

     契丹人飲馬圖 

    契丹族消失了嗎  

    記者就這個問題采訪了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何天明。  

    一般認為,現在史學界比較認可的有三種推測。一種認為達斡爾族是契丹的后裔。有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歷史等內容,找到了大量證據證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tǒng)最多的民族。明末清初,根河地帶達斡爾酋長根鐵木兒被通古斯人稱為契丹酋長。據考證,今哲里木盟前郭縣他虎城為遼時泰州內的長春州地址。達斡爾族的經濟生活基本上是契丹部落生活的繼續(xù)。契丹人用相互潑水的方法來求雨,現在達斡爾人仍然流行這一風俗。鑿冰鉤魚的方法也與契丹人傳統(tǒng)一致。在風俗上,均信奉薩滿教,“燒飯”致祭,骨卜,崇尚黑色,行跪舉禮,誘牲法等習俗相同。何天明認為,從學術角度來看,這些只是間接的證據,而且是從現代人回推古代人,其中有部分相似是可能的,但要對契丹與今天達斡爾人之間的族源關系做出定論,還必須有確鑿的文獻和考古資料予以證明。即使是DNA測定,也只能從一個方面提供可資參考的信息,不能輕率定論。

       

       

      

     契丹文木雕版  

    另一種較令人相信的推斷是契丹部落最后流落到了云南地區(qū)。12世紀末,有許多契丹人加入蒙古大軍,隨軍南下云南,后來成為元朝統(tǒng)治云南地區(qū)的主要成員和重要力量,有的成為土司。明清兩代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世襲土司制度,使契丹人在族體上和民族意識上受到嚴重打擊。從此他們隱姓埋名,流落深山老林,以“本人”自稱與土著雜居,始終保持著族系血脈,頑強生存。據內蒙古和云南民族學者組成的專家組為期三年的調查,發(fā)現居住在云南深山密林里的自稱“本人”的居民,先祖墓碑上刻有契丹小字,“本人”間通用契丹語,居住的村寨地名仍以契丹語稱呼,生活、禮俗還保留著濃厚的契丹族風俗。何天明表示,墓碑經一些專家鑒定,其真?zhèn)紊杏猩倘队嗟?,偽造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還不能作為確鑿證據。而經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劉鳳翥教授用DNA技術得出的達斡爾族與契丹族有最近的遺傳關系,云南“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淵源、很可能是蒙古軍隊中契丹官兵的后裔的結論也只是傾向性結論,可以作為學術研究的參考。但由于目前科技手段的局限,尚難準確無誤地斷定他們就是契丹人的后裔。隨著DNA鑒定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這種方法應當能為解開謎團提供更多的幫助。  

    何天明根據目前學術界對契丹族歷史的研究,比較贊同的是第三種觀點,即契丹族已經消失,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已經完全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大多數契丹人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條件下陸續(xù)與漢族和中國古代的其他民族融合,部分契丹人融合到女真、蒙古等民族之中。在契丹人以畜牧業(yè)為基礎,兼營農業(yè)和轉為半農半牧并與漢族交錯居住的基礎上,受漢族農耕文化的影響較深,首先與漢族融合。在金代,女真人可以與契丹人婚配,自然加速了與女真人融合的進程。契丹人在元代融入蒙古族應當也比較多,其語言習慣、文化傳統(tǒng)、經濟生活與蒙古族趨為一致,大同小異。元代耶律留哥起義,在輾轉戰(zhàn)斗中,少部分人或流散于高麗,定居耕種,最終也被融合。而隨著耶律大石西去中亞的契丹人,在西遼滅亡后,已逐漸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或其他民族融合了。另外,也有極少數契丹人保留著契丹、哈喇契丹名稱,但在長期與他族的交往中,已經和本地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而今天的吉林省榆樹縣的耶律氏,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武川縣的蕭姓等,盡管民間相傳為蕭太后族人,但若作出科學的結論還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關于契丹族是否消亡可謂眾說紛紜,若沒有消亡其后裔又是誰?史學界仍然沒有定論,很多提法都有一定的依據,這給人們尋找遠去的契丹族提供了希望,相信契丹人今何在的謎底會在不久的將來揭曉。  

                                            (作者:內蒙古日報社)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 【史海鉤沉】契丹后裔今何在
  •  

    對于契丹我們似乎并不陌生,電視劇《楊家將》中,當年金刀令公楊繼業(yè)帶領七個兒郎戰(zhàn)死沙場,以后佘太君掛帥和穆桂英馳騁疆場,都是對抗當時契丹人建立的大遼國。蕭太后卓越的政治才能一度令人回味無窮,在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里,契丹人蕭峰曾在山崖高處扯開衣襟,露出胸前刺青狼頭,同父親蕭遠山仰天而嘯,野性而狂放的樣子,散發(fā)出不凡的英雄豪邁和俠骨柔腸。  

    可是這個驍勇善戰(zhàn)的民族逐漸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甚至蹤影皆無,在遺憾之余令人充滿疑惑,他們到哪里去了呢?今天哪些人才是他們的后人呢?這是一個令史學家困惑的謎題。  

    輝煌一時的鑌鐵族  

    關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有男子乘白馬自湟河(今西拉木倫河)而來,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來,二者相遇,結為配偶,生八子。他們的子孫繁衍成為八個部落,逐漸發(fā)展成為以后的契丹族。今天,在赤峰市寧城縣還有一條仿古商業(yè)街叫契丹街,這里曾經是遼中京所在地。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來象征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契丹人發(fā)型圖  

    1400多年前,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大遼。他們兵強馬壯,驍勇善戰(zhàn),大遼王朝最強盛時期,曾經雄霸中國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謂氣壯山河。契丹王朝在中國北部持續(xù)存在了200多年,與宋朝形成南北對峙的格局。在此期間,中原地區(qū)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被阻斷,以至亞歐大陸中西部國家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契丹的統(tǒng)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稱。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紹東方時,就以契丹來命名中國。時至今日,在斯拉夫語國家中,仍然稱中國為“契丹”。

       

     契丹人建立的遼國(遼、宋、西夏等三國對峙圖) 

    乎家喻戶曉的《楊家將》,講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軍隊在楊家將率領下與強大的契丹軍隊激戰(zhàn)沙場的故事。契丹民族不但創(chuàng)造了強大的軍事王國,而且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遼寺和遼塔就是其文明程度的體現。至今在黃河以北地區(qū)保存下來的古佛寺和佛塔,有的始建于遼代,有的在遼代翻修過。它們巍峨雄偉,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堅固挺拔。尤其山西省應縣的釋迦塔,是全世界現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結構塔式建筑,歷經多次地震而不毀。不難看出,創(chuàng)造如此輝煌文明的民族,一定有著相當的經濟基礎和雄厚的工程技術力量。同時,也可以看出契丹王朝對各種文化兼收并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漢族人才以外,還通過和宋朝的貿易獲得先進的生產技術。  

    契丹這個馬背上的梟雄,確實在中國北方開創(chuàng)過一派繁華的時代。然而,一個如此強大的民族,為什么會這么迅速地消失呢?  

    遠去的契丹  

    據史料記載,當年有兩位將軍平定“安史之亂”,滅掉了當時不可一世的安祿山。本來安祿山是想挑起契丹和唐朝的矛盾,坐收漁翁之利,但是最終弄巧成拙,朝廷派郭子儀和李光弼聯手討伐,其中李光弼就是契丹人,驍勇善戰(zhàn)。當時,契丹族勢力正處于發(fā)展時期,在唐末五代的割據局面中不斷壯大,建立了契丹政權。契丹族占據了北方草原地區(qū)和燕云十六州以后,歷經200多年的統(tǒng)治,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政權的打擊下滅亡,成為女真人統(tǒng)治之下的一個民族。金朝被蒙古族建立的大蒙古國滅亡后,有許多契丹人投歸蒙古政權,隨蒙古軍南征北戰(zhàn),向南最遠到達今天的云南地區(qū)。元朝以后,契丹人在歷史中不見記載,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直至今日,雖然有的學者認為云南仍然有契丹后裔存在,但仍然有許多令人不解的謎團。  

    1922年,一位名叫克爾文(Kervgn)的比利時傳教士,在赤峰市巴林右旗一座被盜的古墓中,發(fā)現一塊石碑上刻滿了奇怪的類似文字的符號。這些符號公諸于世后,一時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考證,這是一座900多年前的契丹人墓葬。那么,那些符號會不會是契丹文字呢?據史書記載,契丹人建立遼國后確實曾經創(chuàng)造契丹文字,然而,契丹文字早在700年前就失傳了,后人見都沒有見過。專家們斷言:這些符號無疑就是早已被歲月掩埋的契丹字。結論一出,人們興奮異常,也充滿期待,這一個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歷史會不會由此顯現出來呢?  

    此后,在當年遼代的疆域內,又陸續(xù)出土了更多的契丹文字和文物,通過對文字的破解人們或許能更多地了解契丹。1986年,在通遼市發(fā)現一座契丹公主與駙馬合葬墓,它是迄今為止出土遼代文物最多的墓葬。墓穴喪葬制度明顯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墓中的陪葬品從金器、玉器到生活用具精美絕倫,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騎馬打仗之外的契丹。隨著遼代考古文化的不斷發(fā)現,契丹族所創(chuàng)建的大遼文化不斷展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尋找遠去的契丹族,成為人們心中的一個結。

       

     契丹人飲馬圖 

    契丹族消失了嗎  

    記者就這個問題采訪了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何天明。  

    一般認為,現在史學界比較認可的有三種推測。一種認為達斡爾族是契丹的后裔。有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歷史等內容,找到了大量證據證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tǒng)最多的民族。明末清初,根河地帶達斡爾酋長根鐵木兒被通古斯人稱為契丹酋長。據考證,今哲里木盟前郭縣他虎城為遼時泰州內的長春州地址。達斡爾族的經濟生活基本上是契丹部落生活的繼續(xù)。契丹人用相互潑水的方法來求雨,現在達斡爾人仍然流行這一風俗。鑿冰鉤魚的方法也與契丹人傳統(tǒng)一致。在風俗上,均信奉薩滿教,“燒飯”致祭,骨卜,崇尚黑色,行跪舉禮,誘牲法等習俗相同。何天明認為,從學術角度來看,這些只是間接的證據,而且是從現代人回推古代人,其中有部分相似是可能的,但要對契丹與今天達斡爾人之間的族源關系做出定論,還必須有確鑿的文獻和考古資料予以證明。即使是DNA測定,也只能從一個方面提供可資參考的信息,不能輕率定論。

       

       

      

     契丹文木雕版  

    另一種較令人相信的推斷是契丹部落最后流落到了云南地區(qū)。12世紀末,有許多契丹人加入蒙古大軍,隨軍南下云南,后來成為元朝統(tǒng)治云南地區(qū)的主要成員和重要力量,有的成為土司。明清兩代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世襲土司制度,使契丹人在族體上和民族意識上受到嚴重打擊。從此他們隱姓埋名,流落深山老林,以“本人”自稱與土著雜居,始終保持著族系血脈,頑強生存。據內蒙古和云南民族學者組成的專家組為期三年的調查,發(fā)現居住在云南深山密林里的自稱“本人”的居民,先祖墓碑上刻有契丹小字,“本人”間通用契丹語,居住的村寨地名仍以契丹語稱呼,生活、禮俗還保留著濃厚的契丹族風俗。何天明表示,墓碑經一些專家鑒定,其真?zhèn)紊杏猩倘队嗟?,偽造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還不能作為確鑿證據。而經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劉鳳翥教授用DNA技術得出的達斡爾族與契丹族有最近的遺傳關系,云南“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淵源、很可能是蒙古軍隊中契丹官兵的后裔的結論也只是傾向性結論,可以作為學術研究的參考。但由于目前科技手段的局限,尚難準確無誤地斷定他們就是契丹人的后裔。隨著DNA鑒定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這種方法應當能為解開謎團提供更多的幫助。  

    何天明根據目前學術界對契丹族歷史的研究,比較贊同的是第三種觀點,即契丹族已經消失,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已經完全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大多數契丹人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條件下陸續(xù)與漢族和中國古代的其他民族融合,部分契丹人融合到女真、蒙古等民族之中。在契丹人以畜牧業(yè)為基礎,兼營農業(yè)和轉為半農半牧并與漢族交錯居住的基礎上,受漢族農耕文化的影響較深,首先與漢族融合。在金代,女真人可以與契丹人婚配,自然加速了與女真人融合的進程。契丹人在元代融入蒙古族應當也比較多,其語言習慣、文化傳統(tǒng)、經濟生活與蒙古族趨為一致,大同小異。元代耶律留哥起義,在輾轉戰(zhàn)斗中,少部分人或流散于高麗,定居耕種,最終也被融合。而隨著耶律大石西去中亞的契丹人,在西遼滅亡后,已逐漸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或其他民族融合了。另外,也有極少數契丹人保留著契丹、哈喇契丹名稱,但在長期與他族的交往中,已經和本地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而今天的吉林省榆樹縣的耶律氏,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武川縣的蕭姓等,盡管民間相傳為蕭太后族人,但若作出科學的結論還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關于契丹族是否消亡可謂眾說紛紜,若沒有消亡其后裔又是誰?史學界仍然沒有定論,很多提法都有一定的依據,這給人們尋找遠去的契丹族提供了希望,相信契丹人今何在的謎底會在不久的將來揭曉。  

                                            (作者:內蒙古日報社)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