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這里所謂修改不是泛指一般意義的修改,而是專指志稿經(jīng)過總纂、評審之后的修改環(huán)節(jié)。大凡著述家都很重視文章的修改。魯迅在《答北斗雜志社問》一文中說:“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志稿合成后就進入評審和修改階段?!爸靖宓男薷氖菦]有止境的”,“所以說‘志書不厭百回改’,這話一點不過分?!保◤埐g著《志稿修改與總纂》第2頁,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根據(jù)整體決定局部、內(nèi)容決定形式的觀點,志稿修改在總體上應按先整體后局部、先內(nèi)容后形式基本順序進行。又根據(jù)整體與局部、內(nèi)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志稿修改還應該做到整體與局部修改、內(nèi)容與形式修改相統(tǒng)一。
一、修改方式
從主體角度看,志稿修改可分為集體改與個人改兩種方式;從主體變易角度看,志稿修改可分為自改、他改和互改三種方式。
1.自改
所謂自改就是指自己修改自己撰寫的志稿。自改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邊撰寫邊修改。作者在草擬志稿過程中,有時也會發(fā)現(xiàn)已有文稿的一些謬誤。其中淺層謬誤可立即把它改正過來,其中深層謬誤則有待全稿形成后再行修改,否則會影響草擬速度。第二種是初稿寫成后立即進行修改。使用此法必須通過反復誦讀來發(fā)現(xiàn)文稿謬誤。著名作家老舍說:“為修改就須多念自己的文章。這里所說的‘念’是朗讀的意思。文字寫在了紙上,我們不容易知道它們的聲音好不好,音節(jié)好不好,用字現(xiàn)成不現(xiàn)成。非出著聲兒念不可。嘴里念,耳朵聽,我們會立刻聽出文字的毛病來:有的句子太長了,應當改短;有的句子念著繞嘴,必是音節(jié)或字眼安排得不對勁,要設法調(diào)換修正;有的句子意思好,可是念起來不嘹亮,不干脆,聽著不起勁,這必是句子的結(jié)構還欠妥當,或某幾個字不大現(xiàn)成,應當再加工。一個好句子念起來嘴舒服,耳朵舒服,心理也舒服?!保ā逗凸と送緜冋剬懽鳌罚┑谌N是采用冷卻法,即擱置一段時間再行修改。因思維定勢緣故,自己剛寫成的文稿往往不容易馬上再發(fā)現(xiàn)疵病,故須擱置一段時間。這種修改法古已有之。如清唐彪說:“古人雖云文章多做則疵病不待人指摘而能自知之,然當其甫做就時,疵病亦不能自見,惟過數(shù)月始能知之。若使當時即知,則亦不下筆矣。故當時能確見當改則改之,不然且置之,俟遲數(shù)月,取出一觀,妍丑了然于心,改之自易,亦惟斯時改之使確耳?!保ā蹲x書作文譜》)
2.他改
所謂他改指請他人幫助修改志稿。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因作者不容易發(fā)現(xiàn)自撰志稿的毛病,故有必要請他人幫助修改。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請人修改文章的佳話。彭乘《墨客揮犀》說:唐白居易每作一詩就“令一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又復易之?!彼螀螙|萊也說:“初作文字,須廣以示人。不可恥人指摘疵病,而不將出。蓋文字自看,終有不覺處,須賴他人指出?!保ㄞD(zhuǎn)引自葉元塏《浚吾樓文話》)請他人修改志稿當注意兩個問題。一要選準對象。一般說來,可重點選擇兩種人。一種是熟悉地情的專家學者,另一種是修志專家。他人修改志稿往往因為不熟悉某方面地情和修志體例而導致一些失誤。據(jù)洪邁《容齋續(xù)筆》載:有一次,宋王安石到南方某地,見一秀才所作詩中有“明月當空叫,黃龍臥花心”的句子,覺得于理不通:月亮怎么會鳴叫,龍怎么能臥于花心之上呢?于是便提筆將這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龍臥花蔭。”誰知這一改倒改錯了。原來那個地方有一種叫“明月”的鳥常在天空鳴叫,有一種叫“黃龍”的小蟲夜間臥于花心之上。在請人修改志稿過程中,有的修改者因不熟悉地情而導致改錯例子也是時有發(fā)生的。因此,修志單位在請人幫助修改志稿時,仍然要注意最終把關問題。
3.互改
所謂互改就是指志稿撰寫者互相修改?;ジ挠袃煞N方式。一種是兩人對改,即我改你撰的志稿,你改我撰的志稿。另一種是循環(huán)互改。假如有甲、乙、丙、丁四個人,甲改乙稿,乙改丙稿,丙改丁稿,丁改甲稿。此法常用于志書編輯部內(nèi)部。使用此法應注意兩個問題。一要互相尊重。在互改志稿中,不要故意去尋找對方修改的失誤,否則于事不利,也會傷和氣。二要正確對待他人修改成果。清鄭燮總結(jié)一般文章修改經(jīng)驗說:“改而善者十之七,改而謬者十之三”(《詞鈔自序》)。此話意謂所作文章修改不可能完全正確,一般比例是“善者十之七”,“謬者十之三”。同理可知,他人修改志稿也難免會有改錯的地方。
二、修改任務
志稿修改任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修改主題
修改主題是志稿修改的首要任務。修改志稿應首先考慮立意是否正確、深刻、集中、鮮明、新穎。主題方面通病是立意不太正確,或有所偏頗,或旨意不集中,或沒有新意,或觀點立不住腳等。主題修改角度主要有四。一是看修志凡例對于志書主題是否已作明確表述。若未明確表述,就得進行補充闡述。若已明確表述,就要看其表述是否正確。如果發(fā)現(xiàn)有不鮮明、不集中、不確切等弊病,就得進行修改。二是看總體謀篇是否緊扣主題。若有違背或偏離主題現(xiàn)象就得加以糾正。三是看是否已經(jīng)抓住三個邏輯重點———基本地情、地方特色、時代特點。此前新編政區(qū)總志在反映地方特色、時代特點兩方面,普遍做得比較好。但在記載基本地情方面,則普遍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一個突出表現(xiàn)就是沒有注意區(qū)分基本地情與非基本地情,沒有貫徹常事不書或略書原則,結(jié)果導致以大量篇幅來記載黨政部門的日常性工作?,F(xiàn)在開展新一輪修志,應注意糾正這種傾向。四是看行文是否能緊扣主題。具體表現(xiàn)很多。如是否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方向,是否符合科學發(fā)展觀,是否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觀、價值觀,是否符合國家政策,是否符合國家保密規(guī)定等。若有不符合現(xiàn)象得逐一進行糾正。
2.修改材料
志稿使用材料必須合理。材料過少會導致表現(xiàn)主題不力,材料太龐雜會沖淡主題。對確實需要卻又沒有的材料要設法取得,對表現(xiàn)力強但有缺陷的材料要設法去豐富和完善,對雖然有趣但與表現(xiàn)主題無關的材料要堅決舍去。材料修改主要角度有三。一是看材料數(shù)量。首先看材料構成是否符合橫不缺主項、縱不斷主線的要求。其次看其材料構成是否已經(jīng)突出基本地情、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若有不足之處,則應通過材料修改補正之。二是看材料質(zhì)量。首先看材料是否真實可靠,其次看重點和典型材料是否足夠。從總體上看,此前修志界在挖掘和使用典型問題上普遍重視不夠,結(jié)果導致記載內(nèi)容的平面化。在新一輪修志中,許多修志單位已經(jīng)開始注意挖掘和使用典型的問題。三是看是否符合材料與觀點相統(tǒng)一的要求。通常有三種情況須酌情處理。一是材料堆砌太多,以致淹沒了觀點。對此,必須勇于割愛,刪去不典型和多余的材料。二是只作抽象表述,缺乏具體材料。對此,必須補充新材料。三是材料不夠準確和翔實。對此,必須進一步做訂正工作。
3.修改結(jié)構
結(jié)構優(yōu)劣直接影響主題的表達。當主題和材料發(fā)生了變化,結(jié)構也應隨之變化。即使主題和材料沒有發(fā)生變化,結(jié)構本身也仍然存在著一個如何更好表達主題的問題。結(jié)構修改主要角度有三。一是看層次是否分明,條理是否清楚。二是看思路是否清晰,文脈是否貫通,詳略是否得當。三是看過渡是否自然,結(jié)構是否嚴謹,關系是否和諧。總纂者必須通過對此三方面的檢查,找出其中的不足,并予以糾正。從結(jié)構角度看,此前新編志書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上下層次之間,大多未設過渡性文字。上一級大標題直接到下一級小標題,結(jié)果給讀者造成突兀之感。如此做法不僅不符合傳統(tǒng)行文慣例,而且也不符合讀者的閱讀審美習慣?,F(xiàn)在開展新一輪修志,當努力糾正這個問題。
4.修改語言
語言作為一種藝術,其推敲和優(yōu)化是無止境的。不但欠成熟文稿需要在用語上作進一步推敲,即使是成功文稿也需要在修改中精益求精。魯迅很重視對文章語言的修改問題。他說:“我做完之后,總要看兩遍,自己覺得拗口的就增刪幾個字,一定要它讀得順口?!保ā段以鯓幼銎鹦≌f來》)這是對讀者負責任的表現(xiàn)。修改語言主要角度有三。一是看對語體和文體地把握是否正確,即是否符合規(guī)范語體文的要求。二是看行文是否符合邏輯、文法、志法和語法要求。三是看用語是否嚴謹、樸實、簡潔、典雅??傋胝弑仨毻ㄟ^對此三方面的檢查,找出其中的不足,并逐一進行修正。此前修志界對于語言問題普遍重視不夠,導致許多新編志書用語不夠簡潔和典雅?,F(xiàn)在開展新一輪修志,應努力提高語言水平。
5.修改文面
文面修改是志稿修改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文面修改應該符合兩個要求。一要使文面與內(nèi)容和諧統(tǒng)一。志文內(nèi)容嚴肅、莊重,故其文面必須大方、典雅。二要使文面適合讀者的閱讀心理。文面直接訴諸讀者視覺,故須干凈清潔,整齊有序,比例適當,讓讀者賞心悅目。文面修改內(nèi)容包括三方面。一是修改文字書寫。文字書寫必須做到使用標點符號規(guī)范、書寫工整、字跡清楚、文面干凈、寫法統(tǒng)一等。在修改文稿中,主要是糾正錯別字、異體字、繁體字,增補缺漏字、刪削多余字等。二是修改行款格式。行文行款格式必須規(guī)范。行款格式包括圖表設置、附錄設置、標題設置、署名、提行、分段、引文、注釋、序碼標注、頁碼標注等。三是修改版面格式。包括封面、封底、扉頁、幅面、版心、排式、書眉、頁碼、行距、字體、字號、插圖等。終審者當對此三方面進行逐項檢查,并逐一修正其中的不規(guī)范之處。
三、修改方法
概括地說,修改方法就是增、刪、改、調(diào)。在實際修改過程中,這四種方法不是彼此分離,而是彼此交融和綜合運用。
1.增
增就是指增補。凡缺漏不全之處均須增補。例如,有的記事不完整,或缺起點資料,或缺中點資料,或缺終點資料;有的應有資料不完整,或資料基本要素不全,或有主體資料無背景資料,或有背景資料無主體資料;有的未能做到點面結(jié)合,或有概況無典型,或有典型無概況;有的未能做到觀點與材料相統(tǒng)一,或有觀點無材料,或有材料無觀點,或材料不足;有的在行文中缺少必要過渡,或缺少文首引語,或內(nèi)容轉(zhuǎn)換時缺少過渡語;有的一段文字雜亂無章,或缺文眼,或缺提領句;有的使用重要歷史資料沒有注明出處等。諸如此類殘缺均須加以增補。
2.刪
刪就是指刪除。凡無用材料、多余文字均須刪除。例如,有的使用材料不當,或記多個類似典型,或使用資料前后重復,或使用無意義材料,或不適當引述文件內(nèi)容,或越境、越級、越限而書;有的詳略把握不當,或記一般情況過細,或記部門日常性工作過多等;有的行文表述不當,或作概念性說明,或加不必要議論,或夾帶浮言贅語,或文表內(nèi)容彼此重復等。諸如此類偏頗均須酌情處理,或全部刪除,或部分刪除。
3.改
改就是指更改、變動。凡內(nèi)容、形式、文字上的不妥之處均須修改。例如,有的立意不妥,或立意不準確,或表意有偏頗,或主旨不鮮明,或評價不當、褒貶不妥等;有的選材不妥,或材料不能表達旨意,或材料不夠典型,或材料不夠議論湊等;有的謀篇不妥,或基本體裁不全,或框架設計不當,剪裁不當,或開頭、結(jié)尾不當,或劃分層次不當,或過渡不當?shù)?;有的文字表述不妥,或違背邏輯,或違背文法,或違背志法,或違背語法等。諸如此類情況均須酌情處理,或大改,或中改,或小改。
4.調(diào)
調(diào)就是指調(diào)換、移動。調(diào)是在原有內(nèi)容和原有文字表述范圍內(nèi)的一種自我調(diào)節(jié)。凡雜亂無序者均應作調(diào)換或移動處理。例如,有的沒有堅持以時為序,記時顛倒錯亂;有的記事不是采用順敘法,而是采用倒敘法;有的記事違背邏輯順序,先記果后記因;有的劃分段落不合理,把一件事分在幾處說;有的分類不當,未把同類事物集納在一處記述,有的所用材料缺乏典型意義,有的所用材料與他處重復,有的語序混亂等。面對此類問題均應酌情處理,或調(diào)換位置,或調(diào)換內(nèi)容。
(作者:浙江省衢州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研究員)
本文責編:姚思泰
這里所謂修改不是泛指一般意義的修改,而是專指志稿經(jīng)過總纂、評審之后的修改環(huán)節(jié)。大凡著述家都很重視文章的修改。魯迅在《答北斗雜志社問》一文中說:“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敝靖搴铣珊缶瓦M入評審和修改階段。“志稿的修改是沒有止境的”,“所以說‘志書不厭百回改’,這話一點不過分?!保◤埐g著《志稿修改與總纂》第2頁,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根據(jù)整體決定局部、內(nèi)容決定形式的觀點,志稿修改在總體上應按先整體后局部、先內(nèi)容后形式基本順序進行。又根據(jù)整體與局部、內(nèi)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志稿修改還應該做到整體與局部修改、內(nèi)容與形式修改相統(tǒng)一。
一、修改方式
從主體角度看,志稿修改可分為集體改與個人改兩種方式;從主體變易角度看,志稿修改可分為自改、他改和互改三種方式。
1.自改
所謂自改就是指自己修改自己撰寫的志稿。自改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邊撰寫邊修改。作者在草擬志稿過程中,有時也會發(fā)現(xiàn)已有文稿的一些謬誤。其中淺層謬誤可立即把它改正過來,其中深層謬誤則有待全稿形成后再行修改,否則會影響草擬速度。第二種是初稿寫成后立即進行修改。使用此法必須通過反復誦讀來發(fā)現(xiàn)文稿謬誤。著名作家老舍說:“為修改就須多念自己的文章。這里所說的‘念’是朗讀的意思。文字寫在了紙上,我們不容易知道它們的聲音好不好,音節(jié)好不好,用字現(xiàn)成不現(xiàn)成。非出著聲兒念不可。嘴里念,耳朵聽,我們會立刻聽出文字的毛病來:有的句子太長了,應當改短;有的句子念著繞嘴,必是音節(jié)或字眼安排得不對勁,要設法調(diào)換修正;有的句子意思好,可是念起來不嘹亮,不干脆,聽著不起勁,這必是句子的結(jié)構還欠妥當,或某幾個字不大現(xiàn)成,應當再加工。一個好句子念起來嘴舒服,耳朵舒服,心理也舒服。”(《和工人同志們談寫作》)第三種是采用冷卻法,即擱置一段時間再行修改。因思維定勢緣故,自己剛寫成的文稿往往不容易馬上再發(fā)現(xiàn)疵病,故須擱置一段時間。這種修改法古已有之。如清唐彪說:“古人雖云文章多做則疵病不待人指摘而能自知之,然當其甫做就時,疵病亦不能自見,惟過數(shù)月始能知之。若使當時即知,則亦不下筆矣。故當時能確見當改則改之,不然且置之,俟遲數(shù)月,取出一觀,妍丑了然于心,改之自易,亦惟斯時改之使確耳。”(《讀書作文譜》)
2.他改
所謂他改指請他人幫助修改志稿。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因作者不容易發(fā)現(xiàn)自撰志稿的毛病,故有必要請他人幫助修改。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請人修改文章的佳話。彭乘《墨客揮犀》說:唐白居易每作一詩就“令一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又復易之?!彼螀螙|萊也說:“初作文字,須廣以示人。不可恥人指摘疵病,而不將出。蓋文字自看,終有不覺處,須賴他人指出?!保ㄞD(zhuǎn)引自葉元塏《浚吾樓文話》)請他人修改志稿當注意兩個問題。一要選準對象。一般說來,可重點選擇兩種人。一種是熟悉地情的專家學者,另一種是修志專家。他人修改志稿往往因為不熟悉某方面地情和修志體例而導致一些失誤。據(jù)洪邁《容齋續(xù)筆》載:有一次,宋王安石到南方某地,見一秀才所作詩中有“明月當空叫,黃龍臥花心”的句子,覺得于理不通:月亮怎么會鳴叫,龍怎么能臥于花心之上呢?于是便提筆將這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龍臥花蔭。”誰知這一改倒改錯了。原來那個地方有一種叫“明月”的鳥常在天空鳴叫,有一種叫“黃龍”的小蟲夜間臥于花心之上。在請人修改志稿過程中,有的修改者因不熟悉地情而導致改錯例子也是時有發(fā)生的。因此,修志單位在請人幫助修改志稿時,仍然要注意最終把關問題。
3.互改
所謂互改就是指志稿撰寫者互相修改?;ジ挠袃煞N方式。一種是兩人對改,即我改你撰的志稿,你改我撰的志稿。另一種是循環(huán)互改。假如有甲、乙、丙、丁四個人,甲改乙稿,乙改丙稿,丙改丁稿,丁改甲稿。此法常用于志書編輯部內(nèi)部。使用此法應注意兩個問題。一要互相尊重。在互改志稿中,不要故意去尋找對方修改的失誤,否則于事不利,也會傷和氣。二要正確對待他人修改成果。清鄭燮總結(jié)一般文章修改經(jīng)驗說:“改而善者十之七,改而謬者十之三”(《詞鈔自序》)。此話意謂所作文章修改不可能完全正確,一般比例是“善者十之七”,“謬者十之三”。同理可知,他人修改志稿也難免會有改錯的地方。
二、修改任務
志稿修改任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修改主題
修改主題是志稿修改的首要任務。修改志稿應首先考慮立意是否正確、深刻、集中、鮮明、新穎。主題方面通病是立意不太正確,或有所偏頗,或旨意不集中,或沒有新意,或觀點立不住腳等。主題修改角度主要有四。一是看修志凡例對于志書主題是否已作明確表述。若未明確表述,就得進行補充闡述。若已明確表述,就要看其表述是否正確。如果發(fā)現(xiàn)有不鮮明、不集中、不確切等弊病,就得進行修改。二是看總體謀篇是否緊扣主題。若有違背或偏離主題現(xiàn)象就得加以糾正。三是看是否已經(jīng)抓住三個邏輯重點———基本地情、地方特色、時代特點。此前新編政區(qū)總志在反映地方特色、時代特點兩方面,普遍做得比較好。但在記載基本地情方面,則普遍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一個突出表現(xiàn)就是沒有注意區(qū)分基本地情與非基本地情,沒有貫徹常事不書或略書原則,結(jié)果導致以大量篇幅來記載黨政部門的日常性工作。現(xiàn)在開展新一輪修志,應注意糾正這種傾向。四是看行文是否能緊扣主題。具體表現(xiàn)很多。如是否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方向,是否符合科學發(fā)展觀,是否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觀、價值觀,是否符合國家政策,是否符合國家保密規(guī)定等。若有不符合現(xiàn)象得逐一進行糾正。
2.修改材料
志稿使用材料必須合理。材料過少會導致表現(xiàn)主題不力,材料太龐雜會沖淡主題。對確實需要卻又沒有的材料要設法取得,對表現(xiàn)力強但有缺陷的材料要設法去豐富和完善,對雖然有趣但與表現(xiàn)主題無關的材料要堅決舍去。材料修改主要角度有三。一是看材料數(shù)量。首先看材料構成是否符合橫不缺主項、縱不斷主線的要求。其次看其材料構成是否已經(jīng)突出基本地情、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若有不足之處,則應通過材料修改補正之。二是看材料質(zhì)量。首先看材料是否真實可靠,其次看重點和典型材料是否足夠。從總體上看,此前修志界在挖掘和使用典型問題上普遍重視不夠,結(jié)果導致記載內(nèi)容的平面化。在新一輪修志中,許多修志單位已經(jīng)開始注意挖掘和使用典型的問題。三是看是否符合材料與觀點相統(tǒng)一的要求。通常有三種情況須酌情處理。一是材料堆砌太多,以致淹沒了觀點。對此,必須勇于割愛,刪去不典型和多余的材料。二是只作抽象表述,缺乏具體材料。對此,必須補充新材料。三是材料不夠準確和翔實。對此,必須進一步做訂正工作。
3.修改結(jié)構
結(jié)構優(yōu)劣直接影響主題的表達。當主題和材料發(fā)生了變化,結(jié)構也應隨之變化。即使主題和材料沒有發(fā)生變化,結(jié)構本身也仍然存在著一個如何更好表達主題的問題。結(jié)構修改主要角度有三。一是看層次是否分明,條理是否清楚。二是看思路是否清晰,文脈是否貫通,詳略是否得當。三是看過渡是否自然,結(jié)構是否嚴謹,關系是否和諧。總纂者必須通過對此三方面的檢查,找出其中的不足,并予以糾正。從結(jié)構角度看,此前新編志書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上下層次之間,大多未設過渡性文字。上一級大標題直接到下一級小標題,結(jié)果給讀者造成突兀之感。如此做法不僅不符合傳統(tǒng)行文慣例,而且也不符合讀者的閱讀審美習慣?,F(xiàn)在開展新一輪修志,當努力糾正這個問題。
4.修改語言
語言作為一種藝術,其推敲和優(yōu)化是無止境的。不但欠成熟文稿需要在用語上作進一步推敲,即使是成功文稿也需要在修改中精益求精。魯迅很重視對文章語言的修改問題。他說:“我做完之后,總要看兩遍,自己覺得拗口的就增刪幾個字,一定要它讀得順口?!保ā段以鯓幼銎鹦≌f來》)這是對讀者負責任的表現(xiàn)。修改語言主要角度有三。一是看對語體和文體地把握是否正確,即是否符合規(guī)范語體文的要求。二是看行文是否符合邏輯、文法、志法和語法要求。三是看用語是否嚴謹、樸實、簡潔、典雅??傋胝弑仨毻ㄟ^對此三方面的檢查,找出其中的不足,并逐一進行修正。此前修志界對于語言問題普遍重視不夠,導致許多新編志書用語不夠簡潔和典雅。現(xiàn)在開展新一輪修志,應努力提高語言水平。
5.修改文面
文面修改是志稿修改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文面修改應該符合兩個要求。一要使文面與內(nèi)容和諧統(tǒng)一。志文內(nèi)容嚴肅、莊重,故其文面必須大方、典雅。二要使文面適合讀者的閱讀心理。文面直接訴諸讀者視覺,故須干凈清潔,整齊有序,比例適當,讓讀者賞心悅目。文面修改內(nèi)容包括三方面。一是修改文字書寫。文字書寫必須做到使用標點符號規(guī)范、書寫工整、字跡清楚、文面干凈、寫法統(tǒng)一等。在修改文稿中,主要是糾正錯別字、異體字、繁體字,增補缺漏字、刪削多余字等。二是修改行款格式。行文行款格式必須規(guī)范。行款格式包括圖表設置、附錄設置、標題設置、署名、提行、分段、引文、注釋、序碼標注、頁碼標注等。三是修改版面格式。包括封面、封底、扉頁、幅面、版心、排式、書眉、頁碼、行距、字體、字號、插圖等。終審者當對此三方面進行逐項檢查,并逐一修正其中的不規(guī)范之處。
三、修改方法
概括地說,修改方法就是增、刪、改、調(diào)。在實際修改過程中,這四種方法不是彼此分離,而是彼此交融和綜合運用。
1.增
增就是指增補。凡缺漏不全之處均須增補。例如,有的記事不完整,或缺起點資料,或缺中點資料,或缺終點資料;有的應有資料不完整,或資料基本要素不全,或有主體資料無背景資料,或有背景資料無主體資料;有的未能做到點面結(jié)合,或有概況無典型,或有典型無概況;有的未能做到觀點與材料相統(tǒng)一,或有觀點無材料,或有材料無觀點,或材料不足;有的在行文中缺少必要過渡,或缺少文首引語,或內(nèi)容轉(zhuǎn)換時缺少過渡語;有的一段文字雜亂無章,或缺文眼,或缺提領句;有的使用重要歷史資料沒有注明出處等。諸如此類殘缺均須加以增補。
2.刪
刪就是指刪除。凡無用材料、多余文字均須刪除。例如,有的使用材料不當,或記多個類似典型,或使用資料前后重復,或使用無意義材料,或不適當引述文件內(nèi)容,或越境、越級、越限而書;有的詳略把握不當,或記一般情況過細,或記部門日常性工作過多等;有的行文表述不當,或作概念性說明,或加不必要議論,或夾帶浮言贅語,或文表內(nèi)容彼此重復等。諸如此類偏頗均須酌情處理,或全部刪除,或部分刪除。
3.改
改就是指更改、變動。凡內(nèi)容、形式、文字上的不妥之處均須修改。例如,有的立意不妥,或立意不準確,或表意有偏頗,或主旨不鮮明,或評價不當、褒貶不妥等;有的選材不妥,或材料不能表達旨意,或材料不夠典型,或材料不夠議論湊等;有的謀篇不妥,或基本體裁不全,或框架設計不當,剪裁不當,或開頭、結(jié)尾不當,或劃分層次不當,或過渡不當?shù)龋挥械奈淖直硎霾煌?,或違背邏輯,或違背文法,或違背志法,或違背語法等。諸如此類情況均須酌情處理,或大改,或中改,或小改。
4.調(diào)
調(diào)就是指調(diào)換、移動。調(diào)是在原有內(nèi)容和原有文字表述范圍內(nèi)的一種自我調(diào)節(jié)。凡雜亂無序者均應作調(diào)換或移動處理。例如,有的沒有堅持以時為序,記時顛倒錯亂;有的記事不是采用順敘法,而是采用倒敘法;有的記事違背邏輯順序,先記果后記因;有的劃分段落不合理,把一件事分在幾處說;有的分類不當,未把同類事物集納在一處記述,有的所用材料缺乏典型意義,有的所用材料與他處重復,有的語序混亂等。面對此類問題均應酌情處理,或調(diào)換位置,或調(diào)換內(nèi)容。
(作者:浙江省衢州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研究員)
本文責編:姚思泰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