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1961年7月至9月,應內蒙古自治區(qū)主席烏蘭夫的邀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率民族歷史研究指導委員會代表團訪問了內蒙古自治區(qū),行程達15000余里,收獲頗豐。特別是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和熱情好客的各民族同胞,都給他留下了難忘的深刻印象。
8月21日下午6時45分,翦伯贊一行乘坐的列車穿過大興安嶺到達了呼倫貝爾盟的首府海拉爾市。在主人的陪同下,翦伯贊一行乘汽車前往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公社錫伯生產隊參觀。在老牧民道格都布家的蒙古包前,大人孩子都熱情地上前來與客人握手,表示歡迎。中午,主人用草原上招待貴賓的手抓羊肉招待翦伯贊一行。翦伯贊吃飯有個習慣,即必須用湖南的小朝天辣椒佐餐,才能提高食欲,吃肉尤其如此。翦伯贊邊吃羊肉喝酒,邊吃辣椒,老主人對他的豪情十分欽佩,在散宴前又熱情地拉著翦伯贊的手共飲了一杯酒。
下午3時,翦伯贊一行觀看了青年牧民進行的套馬和馴馬表演。精彩的表演使翦伯贊一行大開眼界,并用熱烈的掌聲向青年們表示祝賀。4時許,翦伯贊一行與牧民們依依惜別,在返回海拉爾的路上,他心情振奮,賦詩二首:
訪呼倫貝爾草原
(一)
濃云低壓雨蒙蒙,塞外人家氈作篷。
此是今生未曾見,草原萬頃牧歌中。
(二)
錫尼河畔論英雄,萬馬秋風汗血紅。
一代天驕今已矣,紅旗插遍遼西東。
在海拉爾市,翦伯贊一行參觀了展覽館和北山侵華日軍的防御工事遺址。
7月26日晚近10時,翦伯贊一行乘火車抵達了口岸城市滿洲里。第二天,翦伯贊一行參觀了市容,邊城歐亞相融合的建筑特色給他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在有“草原明珠”美譽的達賚湖,翦伯贊一行登上漁船,觀看了沿湖風光。達賚湖碧波蕩漾,湖天一色,銀灰色的鷗鳥盤旋鳴唱。湖畔的草原上,蒙古包、勒勒車、雪白的羊群、牛馬駱駝和牧羊犬,同藍天白云構成了一幅絕妙的風景畫卷。達賚湖綺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彩的民族風情使翦伯贊流連忘返,贊不絕口。上岸后,代表團成員有的到湖邊垂釣,有的則在沙岸上撿拾瑪瑙石塊。
下午,翦伯贊一行來到扎賚諾爾參觀考古發(fā)掘工地??脊抨犻L是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的崔璿,他在遠離北京的國境附近見到母校系主任翦伯贊十分激動,眼淚幾乎要掉了出來。他向翦伯贊一行介紹了正在發(fā)掘的鮮卑古墓群的情況。他說,這個墓群約有古墓300多座,已發(fā)掘了數十座,都是豎穴土坑墓。棺為樺木制成,有蓋無底。殉葬晶有陶器、樺樹皮囊、骨鏃、鐵鏃、銅飾牌等。在古墓群附近還有一遼代古城遺址,方形,每邊約200米,城墻殘高不到1米。
28日上午,翦伯贊一行來到中蘇邊界參觀金界壕,這是金朝為防御蒙古人而修筑的。界壕由額爾古納河上游北岸起,西經滿洲里入蒙古國境。此界壕的基本特點是內墻外溝,即用掘壕溝之土筑起城墻,以防御敵人的進攻。
8月29日上午6時,翦伯贊一行在濛濛的細雨中告別滿洲里,乘火車向大興安嶺深處進發(fā),下午2時38分到達牙克石,下榻于森林工業(yè)局賓館。“牙克石”是由滿語“雅克薩”音轉而來,意為“涮塌的河灣子”。翦伯贊一行在參觀原始森林時,看到這里古木參天,遮天蔽日。步人其內,松濤激蕩,綠浪翻卷,鳥鳴聲聲,小草生翠。使久居喧鬧城市的翦伯贊等人產生了一種回歸大自然的心情,感到美不勝收,并吟詩一首:
大興安嶺嶺頂遠眺
無邊林海莽蒼蒼,拔地松樺億萬章。
久矣羲皇成邃古,天留草昧紀洪荒。
翦伯贊一行乘小火車在森林中蜿蜒穿行了10余小時,半夜時分來到甘河。甘河為一新興城鎮(zhèn),因地處嫩江支流甘河而得名。翦伯贊一行登上山頂,看到巍巍的興安嶺群山綿延,如巨龍盤旋,氣勢磅礴,雄渾壯觀,莽莽林海在陽光映照下呈現出像翡翠一樣的深綠。漫步走到山下,只見山泉清清,溪流清澈見底,小魚在水中游動的身影都清晰可見。遍地芳草萋萋,山花爭奇斗艷,陣陣山風吹過,濃郁的芳香令人陶醉。翦伯贊呼吸著帶有松樹香味的清新空氣,遠眺浩瀚的原始森林,不覺感到心曠神怡,隨即賦詩二首:
訪甘河游大興安嶺原始森林
(一)
興安嶺上甘河濱,杜鵑花開萬古春。
幾十萬年今逝矣,松樺依舊撼煙云。
(二)
九月甘河秋已深,叢林如海氣蕭森。
春來秋去年年事,樺白松青自古今。
9月1日晚,翦伯贊一行到達鄂倫春自治旗的首府所在地阿里河。鄂倫春,通古斯語,意為“山嶺上的人們”。第二天,翦伯贊一行參觀了鄂倫春人過去住的“撮羅子”和現在居住的紅磚瓦房。并觀看了甘奎養(yǎng)鹿場。晚上,旗人民政府舉辦了招待晚會,姑娘、小伙子們表演了“鄂倫春民間舞”、“捕鹿隊員之歌”、“在那高高的興安嶺上”等精彩的民族歌舞。翦伯贊被鄂倫春民族風情和歷史變遷所感動,賦詩一首:
鄂倫春書感
東游無處不銷魂,達賚湖光嶺頂云。
阿里河邊花似錦,呼倫貝爾草如茵。
江山遼闊村墟改,人物風流世紀新。
歷歷行蹤忘不得,明朝又別鄂倫春。
9月2日晚11時,代表團告別了阿里河的鄉(xiāng)親,乘火車前往扎蘭屯。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素有“塞外蘇杭”之稱。扎蘭屯四面翠山環(huán)抱,雅魯河猶如一條銀白色的彩帶飄撒在她的身邊,歡歌流去。市內綠蔭遮天,鱗次櫛比的建筑物掩映在綠樹叢中。
9月5日,翦伯贊一行參觀了扎蘭屯附近的金界壕。這段界壕也是外壕內墻,但在墻內東南100米處,另有一條更高大的城墻與前城墻平行。此城墻厚度約5~6米,殘高3米,每隔數百米筑有一個碉堡,這樣一壕雙墻的防御設施在古代并不多見。
6日下午,翦伯贊一行游覽了秀水河,這里是扎蘭屯最負盛名的風景區(qū)。每當盛夏時節(jié),這里青山疊翠,碧水回環(huán),游艇如織。翦伯贊登上一條淺綠色的輕巧劃艇,代表團其他成員也兩三人一艘劃了起來。大家都奮力擊水,劃興很濃。一個多小時后,翦伯贊等人登岸徒步上山。山上最高處有一八角涼亭,因河而得名秀水亭。翦伯贊登上山頂,居高臨下,四面八方盡收眼底。如畫的景致使翦伯贊產生了“到此不再憶江南”的美感,他連連對隨行人員說:“哪里能找到這樣的詩篇?”他應主人的邀請,回到招待所后毫書寫了“秀水亭”三個大字,準備制作成一個新的匾額懸于亭上。激動的心情使翦伯贊夜不能寐,賦詩一首:
扎蘭屯即景
山城細雨晚瀟瀟,秀水亭邊柞葉凋。
幾夕風霜秋縹緲,滿山林木自妖嬈。
遙望遠山青千疊,最憶溪流綠一篙。
如此風光真是畫,不須粉墨寫鮫綃。
9月7日下午,翦伯贊一行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告別了扎蘭屯,結束了對呼倫貝爾的參觀考察。
呼倫貝爾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引起了翦伯贊的濃厚興趣。在他撰寫的《內蒙古訪古》一文中,以淵博的學識,生動的筆觸,栩栩如生的描繪,詳細介紹了歷史上游牧民族在呼倫貝爾草原發(fā)展壯大的過程,如同把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也把壯美的呼倫貝爾介紹給了國內外廣大讀者。
(作者單位:內蒙古滿洲里市檔案史志局)
1961年7月至9月,應內蒙古自治區(qū)主席烏蘭夫的邀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率民族歷史研究指導委員會代表團訪問了內蒙古自治區(qū),行程達15000余里,收獲頗豐。特別是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和熱情好客的各民族同胞,都給他留下了難忘的深刻印象。
8月21日下午6時45分,翦伯贊一行乘坐的列車穿過大興安嶺到達了呼倫貝爾盟的首府海拉爾市。在主人的陪同下,翦伯贊一行乘汽車前往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公社錫伯生產隊參觀。在老牧民道格都布家的蒙古包前,大人孩子都熱情地上前來與客人握手,表示歡迎。中午,主人用草原上招待貴賓的手抓羊肉招待翦伯贊一行。翦伯贊吃飯有個習慣,即必須用湖南的小朝天辣椒佐餐,才能提高食欲,吃肉尤其如此。翦伯贊邊吃羊肉喝酒,邊吃辣椒,老主人對他的豪情十分欽佩,在散宴前又熱情地拉著翦伯贊的手共飲了一杯酒。
下午3時,翦伯贊一行觀看了青年牧民進行的套馬和馴馬表演。精彩的表演使翦伯贊一行大開眼界,并用熱烈的掌聲向青年們表示祝賀。4時許,翦伯贊一行與牧民們依依惜別,在返回海拉爾的路上,他心情振奮,賦詩二首:
訪呼倫貝爾草原
(一)
濃云低壓雨蒙蒙,塞外人家氈作篷。
此是今生未曾見,草原萬頃牧歌中。
(二)
錫尼河畔論英雄,萬馬秋風汗血紅。
一代天驕今已矣,紅旗插遍遼西東。
在海拉爾市,翦伯贊一行參觀了展覽館和北山侵華日軍的防御工事遺址。
7月26日晚近10時,翦伯贊一行乘火車抵達了口岸城市滿洲里。第二天,翦伯贊一行參觀了市容,邊城歐亞相融合的建筑特色給他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在有“草原明珠”美譽的達賚湖,翦伯贊一行登上漁船,觀看了沿湖風光。達賚湖碧波蕩漾,湖天一色,銀灰色的鷗鳥盤旋鳴唱。湖畔的草原上,蒙古包、勒勒車、雪白的羊群、牛馬駱駝和牧羊犬,同藍天白云構成了一幅絕妙的風景畫卷。達賚湖綺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彩的民族風情使翦伯贊流連忘返,贊不絕口。上岸后,代表團成員有的到湖邊垂釣,有的則在沙岸上撿拾瑪瑙石塊。
下午,翦伯贊一行來到扎賚諾爾參觀考古發(fā)掘工地??脊抨犻L是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的崔璿,他在遠離北京的國境附近見到母校系主任翦伯贊十分激動,眼淚幾乎要掉了出來。他向翦伯贊一行介紹了正在發(fā)掘的鮮卑古墓群的情況。他說,這個墓群約有古墓300多座,已發(fā)掘了數十座,都是豎穴土坑墓。棺為樺木制成,有蓋無底。殉葬晶有陶器、樺樹皮囊、骨鏃、鐵鏃、銅飾牌等。在古墓群附近還有一遼代古城遺址,方形,每邊約200米,城墻殘高不到1米。
28日上午,翦伯贊一行來到中蘇邊界參觀金界壕,這是金朝為防御蒙古人而修筑的。界壕由額爾古納河上游北岸起,西經滿洲里入蒙古國境。此界壕的基本特點是內墻外溝,即用掘壕溝之土筑起城墻,以防御敵人的進攻。
8月29日上午6時,翦伯贊一行在濛濛的細雨中告別滿洲里,乘火車向大興安嶺深處進發(fā),下午2時38分到達牙克石,下榻于森林工業(yè)局賓館?!把揽耸笔怯蓾M語“雅克薩”音轉而來,意為“涮塌的河灣子”。翦伯贊一行在參觀原始森林時,看到這里古木參天,遮天蔽日。步人其內,松濤激蕩,綠浪翻卷,鳥鳴聲聲,小草生翠。使久居喧鬧城市的翦伯贊等人產生了一種回歸大自然的心情,感到美不勝收,并吟詩一首:
大興安嶺嶺頂遠眺
無邊林海莽蒼蒼,拔地松樺億萬章。
久矣羲皇成邃古,天留草昧紀洪荒。
翦伯贊一行乘小火車在森林中蜿蜒穿行了10余小時,半夜時分來到甘河。甘河為一新興城鎮(zhèn),因地處嫩江支流甘河而得名。翦伯贊一行登上山頂,看到巍巍的興安嶺群山綿延,如巨龍盤旋,氣勢磅礴,雄渾壯觀,莽莽林海在陽光映照下呈現出像翡翠一樣的深綠。漫步走到山下,只見山泉清清,溪流清澈見底,小魚在水中游動的身影都清晰可見。遍地芳草萋萋,山花爭奇斗艷,陣陣山風吹過,濃郁的芳香令人陶醉。翦伯贊呼吸著帶有松樹香味的清新空氣,遠眺浩瀚的原始森林,不覺感到心曠神怡,隨即賦詩二首:
訪甘河游大興安嶺原始森林
(一)
興安嶺上甘河濱,杜鵑花開萬古春。
幾十萬年今逝矣,松樺依舊撼煙云。
(二)
九月甘河秋已深,叢林如海氣蕭森。
春來秋去年年事,樺白松青自古今。
9月1日晚,翦伯贊一行到達鄂倫春自治旗的首府所在地阿里河。鄂倫春,通古斯語,意為“山嶺上的人們”。第二天,翦伯贊一行參觀了鄂倫春人過去住的“撮羅子”和現在居住的紅磚瓦房。并觀看了甘奎養(yǎng)鹿場。晚上,旗人民政府舉辦了招待晚會,姑娘、小伙子們表演了“鄂倫春民間舞”、“捕鹿隊員之歌”、“在那高高的興安嶺上”等精彩的民族歌舞。翦伯贊被鄂倫春民族風情和歷史變遷所感動,賦詩一首:
鄂倫春書感
東游無處不銷魂,達賚湖光嶺頂云。
阿里河邊花似錦,呼倫貝爾草如茵。
江山遼闊村墟改,人物風流世紀新。
歷歷行蹤忘不得,明朝又別鄂倫春。
9月2日晚11時,代表團告別了阿里河的鄉(xiāng)親,乘火車前往扎蘭屯。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素有“塞外蘇杭”之稱。扎蘭屯四面翠山環(huán)抱,雅魯河猶如一條銀白色的彩帶飄撒在她的身邊,歡歌流去。市內綠蔭遮天,鱗次櫛比的建筑物掩映在綠樹叢中。
9月5日,翦伯贊一行參觀了扎蘭屯附近的金界壕。這段界壕也是外壕內墻,但在墻內東南100米處,另有一條更高大的城墻與前城墻平行。此城墻厚度約5~6米,殘高3米,每隔數百米筑有一個碉堡,這樣一壕雙墻的防御設施在古代并不多見。
6日下午,翦伯贊一行游覽了秀水河,這里是扎蘭屯最負盛名的風景區(qū)。每當盛夏時節(jié),這里青山疊翠,碧水回環(huán),游艇如織。翦伯贊登上一條淺綠色的輕巧劃艇,代表團其他成員也兩三人一艘劃了起來。大家都奮力擊水,劃興很濃。一個多小時后,翦伯贊等人登岸徒步上山。山上最高處有一八角涼亭,因河而得名秀水亭。翦伯贊登上山頂,居高臨下,四面八方盡收眼底。如畫的景致使翦伯贊產生了“到此不再憶江南”的美感,他連連對隨行人員說:“哪里能找到這樣的詩篇?”他應主人的邀請,回到招待所后毫書寫了“秀水亭”三個大字,準備制作成一個新的匾額懸于亭上。激動的心情使翦伯贊夜不能寐,賦詩一首:
扎蘭屯即景
山城細雨晚瀟瀟,秀水亭邊柞葉凋。
幾夕風霜秋縹緲,滿山林木自妖嬈。
遙望遠山青千疊,最憶溪流綠一篙。
如此風光真是畫,不須粉墨寫鮫綃。
9月7日下午,翦伯贊一行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告別了扎蘭屯,結束了對呼倫貝爾的參觀考察。
呼倫貝爾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引起了翦伯贊的濃厚興趣。在他撰寫的《內蒙古訪古》一文中,以淵博的學識,生動的筆觸,栩栩如生的描繪,詳細介紹了歷史上游牧民族在呼倫貝爾草原發(fā)展壯大的過程,如同把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也把壯美的呼倫貝爾介紹給了國內外廣大讀者。
(作者單位:內蒙古滿洲里市檔案史志局)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