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dāng)前位置: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  /  數(shù)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3年  /  第六期

第六期

  • 【方言叢談】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的蒙古語借詞考
  •    

       據(jù)史料及現(xiàn)存碑銘記載,早在明代的阿拉坦汗統(tǒng)治時(shí)期,美岱召村即住有許多漢族工匠,一方面建筑美岱召,同時(shí)也為阿拉坦汗家族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務(wù)。此外,在周邊大大小小的眾多板升村莊中,也住有相當(dāng)多的漢族農(nóng)民,耕田種地,從事板升農(nóng)業(yè)。迨至清代以后,大規(guī)模的“走西口”活動轟轟烈烈地展開,更多的山西、陜西民眾遷徙到美岱召周圍居住,逐漸形成幾個居民點(diǎn),最終組成大的自然村落。  

      這些“走西口”到美岱召村的民眾來自山、陜的不同縣域,他們將自己家鄉(xiāng)的方言土語也帶到了口外,在日常生活交際中,他們互相吸收和融合對方所操方言的語音和詞匯,同時(shí)逐漸擯棄了各自方言中較為生僻難懂的部分,最終形成了村中比較大眾化的方言共同語,就是人們常說的“美岱爾話”。  

      美岱召村因?yàn)榻ù鍤v史較長,人口眾多,而且人口來源復(fù)雜,在其漫長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漢語方言詞匯極為豐富,俗語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舉凡隱語、行話、露八分話、反切語、串話、順口溜、歇后語、諺語、繞口令、童謠等,在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交織使用,不僅具有非常形象的表現(xiàn)力,也極具趣味性,從而構(gòu)成了美岱召村漢語方言的一大特色。  

      此外,因?yàn)槊蓾h民眾的世代交往和語言融合,美岱召村漢語方言還吸收了眾多的蒙古語借詞,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能熟練使用,而且還引申出新的漢語意義來。有些蒙古語借詞,因?yàn)槭褂眉染茫藗円蚜?xí)焉不察,視其為漢語詞語,不能追溯它的語源。筆者在此不揣淺薄,僅就所知,檢出數(shù)條,略作考證,以見其概,或有不確之處,尚祈方家指正。  

      

    叉齊兒茅庵  

      叉齊兒茅庵為本地茅庵之一種,其狀略似尖頂帳篷。美岱召村方言曰:地行兒搭了個叉齊兒茅庵。  

        這里的叉齊兒是個蒙古語詞,其本義為帳篷。  

      在古代典籍中,有許多與叉齊兒發(fā)音類似的寫法。如《元朝秘史》第二七五節(jié)有察赤兒,旁譯為“帳子”;《續(xù)增華夷譯語·宮室門》:“賬房,茶赤兒”;明茅元儀《武備志》引《薊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帳,叉赤兒?!薄稓J定元史語解》卷四:“察察爾,涼棚也?!蓖瑫砭牛骸安觳炝?,滿洲語涼棚也?!?/SPAN>  

      細(xì)審茶赤兒、叉赤兒、察察爾、察察哩等詞,實(shí)為一詞而異寫,在蒙古語、女真語及滿語中,都是帳篷的意思。  

      又包頭固陽縣銀號地區(qū)有村名岔沁兒,《包頭地名志》謂岔沁兒是蒙古語,意為天幕、尖頂帳篷,則足證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的叉齊兒是個蒙古語詞。  

       

    打不素  

      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有歇后語曰:打不素?fù)Q咸鹽,兩不見錢。是說拿打不素?fù)Q鹽,兩頭都不見現(xiàn)金。  

      打不素是蒙古語,意思是鹽。  

      宋陳元靚編《事林廣記》續(xù)集卷八所收“蒙古譯語·飲食門”,鹽曰“答不速”。明茅元儀《武備志》卷二百二十七“北虜考”引蒙古語飲食門:鹽曰“打補(bǔ)速”。《武備志》引《薊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鹽作“打不素”。明王鳴鶴《登壇必究·虜語》“北虜譯語·飲食門”,鹽也作打補(bǔ)速。  

      以上所述答不速、打補(bǔ)速,都是打不素的同音異寫,都是鹽的意思。  

      此外,還有其他寫法。如清張穆《蒙古游牧記》卷五“烏喇特部”:“旗西二十里有鹽池,蒙古名達(dá)布遜泊?!鼻逍焖伞段饔蛩烙洝肪矶傲_布淖爾所受水下·鹵什達(dá)爾烏蘭達(dá)布遜山”:“回語鹵砂曰鹵什達(dá)爾,鹽曰達(dá)布遜。山產(chǎn)鹵砂紅鹽。按明《華夷譯語》,鹽曰答不孫,即達(dá)布遜之異文?!焙笳哒f回語稱鹽曰達(dá)布遜,可能也是對蒙古語的借用。因?yàn)椤稓J定元史語解》卷六說得非常明白:“達(dá)布遜,鹽也。卷六十三作塔不辛?!?/SPAN>  

      其字又寫作達(dá)布蘇?!稓J定西域同文志》卷一“伊犁西北路”:“達(dá)布蘇圖,準(zhǔn)語,達(dá)布蘇,謂鹽也。其地產(chǎn)鹽,故名?!?/SPAN>  

      包頭九原區(qū)有地名打不素太,《包頭地名志》稱“系蒙古語,意為有食鹽的地方,因此地有黃河渡口一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經(jīng)常有食鹽在此卸貨上岸,故得名?!逼鋵?shí)此地早在清代即已得名,未必是指卸鹽的渡口,倒可能得名于此地之產(chǎn)鹽。《歸綏道志》風(fēng)土卷二十三“方言·蒙語類譯·各廳雜譯”之“五原廳所譯蒙語村名”曰:“達(dá)不素太,言有鹽。”說的可能就是這個地方。  

          

    耳直更  

        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經(jīng)常拿耳直更一詞與人開玩笑,比如說:看你耳朵直更直更地,耳直更呀似的。懂得意思的人聽了,知道是罵他為毛驢。  

        耳直更是個蒙古語借詞,指毛驢。宋陳元靚編《事林廣記》續(xù)集卷八所收“蒙古譯語·走獸門”,驢作“按只哥”。明茅元儀《武備志》卷二百二十七“北虜考”引蒙古語走獸門,驢作“耳直革”?!段鋫渲尽芬端E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驢作“眼只個”。明王鳴鶴《登壇必究·虜語》“北虜譯語·走獸門”,驢子也作“耳直革”。 明郭造卿《盧龍塞略》卷二十“譯部·譯下·獸畜類第二”:“驢曰額里直罕,一曰耳直革?!薄度A夷譯語》鳥獸門,驢作額里只干。  

      清代此語仍多見,如清張爾田《蒙古源流》校注曰:“額里只干,蒙古語驢也?!薄督椷h(yuǎn)全志》卷十《方言·走獸類》收“額里吉克”,注曰毛驢。  

      此外,在《韃靼譯語》、《新刻校正買賣蒙古同文雜字》等書中,也有類似記載。  

       

         虎巴亥  

      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多使用虎巴亥一詞,指亂七八糟的一灘。如說:叫你一折騰,一陣兒給鬧下個虎巴亥啦。又轉(zhuǎn)指規(guī)模、聲勢很大。如說:外頭鬧下個虎巴亥了你還不知道?但即使是向熟悉方言掌故的人詢問虎巴亥的語源,也都搖頭不知。  

        其實(shí)虎巴亥是個蒙古語借詞。清徐松《西域水道記》卷四“巴勒喀什淖爾所受水·巴彥岱呼巴?!保骸懊晒耪Z巴彥岱,謂富者。呼巴海,山無草木也?!薄督椷h(yuǎn)全志》卷十“方言·地輿類”收和布海,注曰荒山。呼巴海與和布海,本來都指光禿禿的荒山,美岱召村漢語方言是借詞喻義,也可以視為意義的引申。  

      

      哈喇  

      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經(jīng)常說一句俗語:姐姐說妹妹,哈喇一對對。意思是說兩個人誰也別說誰,都是一樣的貨色。其中的哈喇,是一個蒙古語借詞,指黑色,此處則是指黑色的皮膚。  

      蒙古語哈喇指黑,多見于古籍。如宋陳元靚編《事林廣記》續(xù)集卷八所收“蒙古譯語·草木門”,黑作匣剌?!稓J定遼史語解》卷四:“哈喇,蒙古語黑色也,卷十五作曷剌,河名?!薄稓J定元史語解》卷四:“哈喇巴勒噶遜,哈喇,黑色也。”又卷十四:“哈喇哈達(dá),哈喇,黑色也;哈達(dá),山峰也?!?/SPAN>  

      而明戚繼光《薊鎮(zhèn)邊防·地名稱呼》則說得更為清楚:“凡夷語顏色,白為插漢,黑為哈喇,黃為舍喇,藍(lán)為可可,紅為兀郎?!鼻邋X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蒙古語》也有類似說法:“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顏色,如察罕者,白也;哈剌者,黑也;昔剌者,黃也,亦作失剌;忽蘭者,紅也;孛羅者,青也,亦作博羅;闊闊者,亦青也,亦作擴(kuò)廓?!?/SPAN>  

      匣剌、曷剌或哈剌等,都是哈喇的同音異寫,意思一樣。  

      此外,蒙古語中也發(fā)音為喀喇。如清汪灝《隨鑾紀(jì)恩》:“六月二十四日,上傳明日早幸喀喇河屯。蒙古以黑色為喀喇,以城為河屯,蓋言黑城云爾?!贝笄嗌皆谇宕晒琶麨椤斑_(dá)蘭喀喇”,是眾多黑山頭的意思,喀喇也是黑的意思。  

      又《綏遠(yuǎn)通志稿》卷五十《民族(漢族)·語言類·兒語》記“男孩歌”曰:“大白臉,細(xì)白肉,哈拉馬褂鍍金扣。穿藍(lán)衫,戴頂帽,十字披紅照影耀?!逼渲兄?,也是蒙古語借詞,指黑馬褂綴著鍍金的紐扣??梢姽辉~,在老綏遠(yuǎn)方言里的使用不是孤例。  

         除上述之外,美岱召村漢語方言還借用蒙古語的哈喇,表示殺的意思。如說:我一刀就把你哈喇啦。又如在下象棋時(shí)經(jīng)常也說:好好兒的個馬叫人家給哈喇啦。哈喇也是殺死的意思。哈喇二字,在方言中前字發(fā)上聲,后字為入聲。  

      哈喇一詞,在元明雜劇中屢見。如元馬致遠(yuǎn)《漢宮秋》第三折:“似這等奸邪逆賊,留著他終是禍根,不如送他去漢朝哈喇,依還的甥舅禮兩國長存?!?/SPAN>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我想韓信淮陰一餓夫,他有甚么功勞,甚些本事?依著我的愚見,只消差人賺將韓信到來,哈喇了就是,打甚么不緊!”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但那楊景是一個郡馬,怎好就是這等自作主張,將他只一刀哈喇了。”  

      又元明間無名氏《開詔救忠》一:“我平生性兒剌塌,好沒生著我廝殺,若還被南朝拿住,一準(zhǔn)是把我哈喇?!?/SPAN>  

        體會以上的語句,可以看出其中的哈喇都是殺的意思。  

      哈喇又作哈剌。如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折:“來者何人?趁早下馬受降,但道個不字,我都哈剌兒了?!痹鏖g《智降秦叔寶》一:“早則是我走的快哩,若遲了一步,連我也哈剌了?!?/SPAN>  

         哈喇又作哈蘭。明無名氏《蘇武牧羊記》三:“早上奉狼主之命,但有中國來的使臣,符驗(yàn)上有名字的呢留下,沒有名字的一概都哈蘭了?!?/SPAN>  

       哈喇、哈剌或哈蘭等詞,都是蒙古語阿蘭或阿剌的轉(zhuǎn)音,在蒙古語中即指殺。《蒙古秘史》中多見阿蘭或阿剌其詞,如第一二節(jié)有阿剌周,旁譯為“殺著”,第一三四節(jié)有阿剌黑三,旁譯為“殺了的”,第一四九節(jié),有阿蘭,旁譯為“殺”,均可證。  

      從以上引述可知,美岱召村漢語方言所用哈喇一詞,應(yīng)當(dāng)是對元明官話詞語的繼承。只是由于長時(shí)期蒙漢雜居,所以該詞在其他地區(qū)方言中早已消失的情況下,仍然能很好地保留使用著。  

      

       忽拉蓋

      忽拉蓋是美岱召村漢語方言甚至于包頭方言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個詈語詞。所謂詈語詞,就是辱罵人的話。但忽拉蓋與其他詈語詞有所不同,它的表義作用非常特殊,即它的所指意義大而模糊。比如說:那個家廝是個忽拉蓋,說的人表達(dá)的也許是這個層面的意思,而聽的人則可能會理解判斷為與之相近的另一個意思;要想達(dá)到認(rèn)識的統(tǒng)一,必須有共同認(rèn)知的語言背景。忽拉蓋這種語義的寬泛和不確定性,與它的語源有極大地關(guān)系。  

      忽拉蓋其實(shí)是個蒙語詞。它被吸收進(jìn)入漢語是在元代,元雜劇中常見使用,多寫作虎剌孩、忽剌孩或忽剌海等。如關(guān)漢卿《哭存孝》劇第一折李存信白:“若說我姓名,家將不能記,一對忽剌孩,都是狗養(yǎng)的?!薄栋舜笸蹰_詔救忠臣》劇二折白:“我想那楊六兒虎剌孩那等英雄,好沒生著我和他交鋒,可不是弄我那老性命哩。”又《精忠記》三折白:“我們番將實(shí)是乖,愛吃牛肉不持齋。孩子都是馬上養(yǎng),長大都作虎剌孩?!?/SPAN>  

       明人著作《華夷譯語》,對蒙古語多有注譯,其人物門曰:“賊,虎剌海?!薄对氛Z解》卷二宮衛(wèi)門也說:“呼拉干齊,捕盜人也。”可見虎剌孩、忽拉孩或呼拉干等,在蒙古語中原義為賊和強(qiáng)盜,但體會上例元曲中的虎剌孩或忽拉孩等,已經(jīng)用的不是本義,而是一個發(fā)展了的辱罵詞,其意義可解釋成騙子、小蝥賊、老匹夫、大膽狂徒等等,與現(xiàn)在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所用大略相同。  

       蓋盜賊之為人也,燒殺搶掠、奸淫盜竊,無所不為,而又心術(shù)狡詐難測,行蹤詭秘不定,為天下惡行之積大成者。但因?yàn)椤氨I賊”是實(shí)詞,如果用它來罵人,最終當(dāng)然還是盜賊,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忽拉蓋則不同,它是以一種全新的語音被吸收進(jìn)漢語方言詞匯的,當(dāng)人們借用它時(shí),可以完全忽略其原義,并且賦予其多種解釋,使其意義的涵蓋面加大,逐漸趨于不確定。所以不論是坑蒙拐騙偷,抑或是吃喝嫖賭抽,凡奸滑刁頑之輩,不務(wù)正業(yè)之徒,都將其稱之為“忽拉蓋”,用以表達(dá)人們的憎恨、厭惡之情,無不恰如其分。這個時(shí)候,如果一定要給“忽拉蓋”找一個必須的定義,也很簡單,那就是壞蛋。  

      保留在美岱召村漢語方言詞匯中的“忽拉蓋”,已經(jīng)沒有了原來蒙古語盜賊的意思,引申義則如上所述,非常之多;在語法上,它還可以省略作忽拉。忽拉與忽拉蓋意義完全相同,并且可以與漢語詞組成新的“蒙漢合璧”詞,如賊忽拉、賊眉忽拉眼等,再省略,則直稱為賊蓋。正是這些詞里流露出的“賊相”,使我們還得以窺見忽拉蓋最初引入漢語時(shí)所具有的意義。  

       

        免得怪  

      免得怪在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經(jīng)常使用,如說:你問我嘞,我也是免得怪。意思是說我也不知道。  

        免得怪是個蒙古語借詞,其本義就是不知道。此可引前人著述為證。如清馮一鵬《塞外雜識》:“丁查拉史者,即鄂爾多斯之臺吉也??滴跷迨拍?,自領(lǐng)蒙古部落五百人,隨大兵進(jìn)藏,歸至甘州,余因問其曾讀漢書否,答以蒙古語曰:默得黑烏歸,即漢語不知道也。”默得黑烏歸當(dāng)是蒙古語的完整發(fā)音,與免得怪發(fā)音極為相近。  

      《綏遠(yuǎn)全志》卷十《方言·語助類》收“密特庫烏貴”,注曰不知。密特庫烏貴與默得黑烏歸發(fā)音亦相近。  

      又民國陳賡雅著《西北視察記》,記其游覽西北某寺廟曰:“導(dǎo)游喇嘛名咚頓,初疑我輩為外人,堅(jiān)不啟扃,隔窗與語,概以‘莫得貴’(即不知道)為答。”此莫得貴,明顯是免得怪的同音詞。  

       

        莫勒蓋  

      美岱召村漢語方言常借用蒙古語的莫勒蓋或抹嘞蓋指帽子,許多不知所以的人以為這是個模仿蒙古語的戲謔語,因?yàn)槊弊颖緛砭褪悄嗽偕w上的。但實(shí)際上蒙古語帽子的發(fā)音就是抹嘞蓋或莫勒蓋。  

      其詞在典籍中有多種寫法。如宋陳元靚編《事林廣記》續(xù)集卷八所收“蒙古譯語·衣服門”,帽兒作“麻合剌”;《韃靼譯語》及《登壇必究》衣服門,帽子均作“馬合剌”。明郭造卿《盧龍塞略》卷二十“譯部·譯下·冠服類第六”:帽曰抹哈喇。麻合剌、馬合剌、抹哈喇等與莫勒蓋音較為類似。  

      明茅元儀《武備志》引《薊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帽作“抹喇哈”,與莫勒蓋之發(fā)音已極相近?!缎驴绦UI賣蒙古同文雜字》收涼帽,蒙古語作得勒克媽拉嘎;又收暖帽,蒙古語作烏速禿媽拉嘎,媽拉嘎即莫勒蓋。  

      清昭梿《嘯亭雜錄·木蘭行圍制度》曰:“合圍后,自烏圖里處虞卒脫帽以鞭擎之,高聲傳呼瑪爾噶口號。按瑪爾噶者,蒙古語帽也。”瑪爾噶與媽拉嘎、莫勒蓋的發(fā)音極為相近,可證莫勒蓋為蒙古語說之不謬。  

      又《綏遠(yuǎn)通志稿》卷五十《民族(漢族)·語言類·方言俚語》曰:“漢語中亦有孱入蒙言者,如謂人之忠實(shí)者曰惱木漢,廚夫曰討合氣,竊盜曰忽拉蓋,走路曰雅步,皮袍曰大點(diǎn)連,帽曰莫勒蓋,謂事能暢通曰塔哈拉,皆此類也?!眲t非常明白地指明莫勒蓋的語源。  

       

        倒喇  

      倒喇在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是聊天的意思,如說:兩個人坐下可倒喇了半天;倒喇來倒喇去也沒倒喇出個所以然來。因?yàn)槿藗儾恢榔湔Z源,所以通常多寫作叨啦,按字面理解,是說叨叨、啦呱。  

       其實(shí)倒喇是個蒙古語借詞,其本義為唱。  

      《華夷譯語·人事門》、《韃靼譯語·人事門》及明郭造卿《盧龍塞略》卷二十“譯部·譯上·生靈門”,唱均作“倒剌”。 明茅元儀《武備志》引《薊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唱作“倒喇”。  

      明湯顯祖《牡丹亭》中賓白多雜有蒙古語詞,其劇四十七出老旦白:“倒喇!倒喇!”丑白:“怎說?”貼白:“要娘娘唱個曲兒?!庇帧队何鯓犯肪砣骸八赖估歉枰磺??!本f明倒喇是唱的意思?!对氛Z解》卷一六人名門:“道拉實(shí),歌唱人也?!钡览c倒喇音同。  

      元代,有一種專門從事說唱藝術(shù)的人,蒙古語稱為“倒喇赤”,至明代,漢族人稱之為倒剌小廝。如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五:“都下貴珰家作劇,所用童子名倒剌小廝者,先有敲水盞一戲,甚為無謂。”或稱為搗喇小子。《金瓶梅詞話》第六十四回:“內(nèi)臣斜局的營生,他只喜《藍(lán)關(guān)記》,搗喇小子胡歌野調(diào),那里曉的大關(guān)目,悲歡離合?!币步械箖暯?。明沈榜《宛署雜記》卷一七民風(fēng)二方言也說:“彈唱人曰倒儠匠?!?/SPAN>  

      倒喇的主要形式是說唱結(jié)合。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高梁橋》說:“喇者,掐撥數(shù)唱,諧雜以諢焉,鳴哀如訴也?!比缭V,就是說類同訴說。所以倒喇這個詞被漢語吸收后,就成了聊天、閑談的替代詞,也寫作搗喇。如清劉璋《斬鬼傳》第一回:“黃口小兒,爭來平地打筋斗;白發(fā)老者,閑坐陽坡胡搗喇。”又第三回:“釅臉鬼走進(jìn)茶庵,只見兩個閑漢在那里搗喇閑話?!逼渲械膿v喇,就純是聊天的意思,沒有蒙古語唱的意思了,但其本源,則如上所述,是來自于蒙古語。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的倒喇,是對明清官話詞語的繼承。  

      

        腦亥  

      美岱召村習(xí)俗,為了祈求孩子健康成長,多取輕賤之名,如不值錢、狗不吃、蛆女子等。還有叫腦亥子、毛腦亥的,則是借用蒙古語,毛為不好,腦亥是狗,合而言之,就是賴狗子的意思。  

      腦亥在史籍中有多種寫法。如宋陳元靚編《事林廣記》續(xù)集卷八所收“蒙古譯語·走獸門”,狗作“訥和”;《華夷譯語·鳥獸門》及《韃靼譯語·鳥獸門》,狗均作“那孩”; 明王鳴鶴《登壇必究·虜語》“北虜譯語·走獸門”及明郭造卿《盧龍塞略》卷二十“譯部·譯下·獸畜類第二”,狗均作“奴害”;明茅元儀《武備志》引《薊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狗曰“那害”。  

      而以寫作諾海者為多。如《欽定元史語解》卷七地理門:“茂諾海,茂,惡劣也;諾海,犬也?!鼻尻惪电鳌独蓾摷o(jì)聞三筆》卷五“有裨實(shí)用之國語”條收蒙古語:“諾海,犬也。”  

      負(fù)責(zé)馴狗的人,蒙古語叫奴海赤。明無名氏《唐李靖陰山破虜》劇一:“大小番兵聽吾將令,人人英勇,個個爭先……石保赤高拿著鐵爪蒼鷹,奴海赤雙牽著金鈴細(xì)犬?!?/SPAN>  

      腦亥也叫諾海齊。《元史語解》卷一六人名門:“諾海齊,司狗人也,卷三十四作那海察?!?/SPAN>  

      契丹語稱狗,其音與諾海極為相近,曰捏褐?!哆|史語解》:“捏褐耐,犬首也?!薄镀醯尽肪矶摺稓q時(shí)雜記·中秋》:“八月八日,國主殺白犬于寢帳前七步,埋其頭,露其嘴。后七日,移寢帳于埋狗頭上。北呼此節(jié)為捏褐妳。漢人譯云:‘捏褐是狗,妳是頭?!敝Z海與捏褐,顯然是同源詞。  

      

        哨  

      美岱召村漢語方言,稱往后退為哨。如說:有點(diǎn)兒靠前了,再往后哨一哨。指揮牲畜往后退的時(shí)候,則直接喊“哨!哨!”  

        這個哨,應(yīng)當(dāng)是蒙古語借詞,本義為坐。  

      《韃靼譯語·人事門》,坐曰“掃?!保弧度A夷譯語·人事門》,坐曰“撒兀”。 明茅元儀《武備志》引《薊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坐曰掃?!稙趵镅盘K臺志略·蒙古語四部落蒙古》:“坐曰騷。”《新刻校正買賣蒙古同文雜字》亦曰:“坐,騷?!鼻鍙堸i翮《奉使俄羅斯日記·方言》:“蒙古喀爾喀額諾德等國稱……坐曰索?!?/SPAN>  

      又明朱有燉《桃源景》四:“他道阿撒呵,原來是問你;他道掃兀呵,原來是坐地;他道鎖陀八,原來是酒醉矣?!边@就非常明白地說出了“掃?!钡囊饬x。掃兀、撒兀的合音,與騷、掃音同,美岱召村漢語方言,沒有卷舌音,所以掃、騷、哨,發(fā)音基本是一樣的。  

      哨在蒙古語中既然是坐的意思,人或牲畜往后退,其動作與坐相類似,故漢語方言借用為退,其理明白可通。  

       

        穩(wěn)榻  

      美岱召村漢語方言,借用蒙古語,稱睡為穩(wěn)榻。如說:你這么早倒穩(wěn)榻下啦?引申之,又稱穩(wěn)坐不動為穩(wěn)榻,如說:一穩(wěn)榻下就不起來了,懶得二股筋還疼了。  

      穩(wěn)榻在蒙古語中就是睡的意思。如《元朝秘史》第一九五節(jié)“穩(wěn)榻黑赤”,旁譯曰“睡的”,即可證。  

      此外,明茅元儀《武備志》引《薊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及《韃靼譯語·人事門》,睡均曰穩(wěn)塔。《華夷譯語·人事門》,睡作穩(wěn)榻。音同字異而意思一樣。  

      又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六《塞外竹枝詞》曰:“見面捫都禮數(shù)恭,差烏才罷又斟鐘。瓜田李下尋常事,幕內(nèi)公然溫榻濃?!痹⒃唬骸耙娜讼嘁娫啤畳卸肌瑔柡弥~也。睡謂‘溫榻’?!?nbsp;夷人云云,是指蒙古人。  

      

        牙步  

      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多用牙步來指走。如說:晌午啦,該吃飯啦,咱們牙步哇!有的時(shí)候,則干脆就說一句純粹的蒙古語:忽魯敦牙步。是表示快點(diǎn)走。  

         牙步在蒙古語中,就是走的意思。  

      此詞在元明雜劇中屢見,其字又寫作啞不、啞步、亞卜、牙不等。如元無名氏《射柳垂丸》第三折:“殺將來,牙不,牙不。”元明間無名氏《陰山破虜》第三折:“我敵不過他也,逃命,啞步,啞步。”元無名氏《黃花峪》第一折:“你道無唱的?你問那秀才,借他渾家來,與我遞三杯酒,叫我三聲義男兒,我便上馬,啞不啞剌步就走?!焙笳邌〔慌c走并言,其義自見。  

      關(guān)于牙步的意義,史籍中多有記載。如明茅元儀《武備志》卷二百二十七“北虜考”所引“聲色門”,走曰牙補(bǔ)。復(fù)引《薊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走曰啞步。《登壇必究》及《盧龍塞略》、《華夷譯語》等,也都有類似的記載。  

       又《烏里雅蘇臺志略·蒙古語·四部落蒙古》:“走曰雅步?!?/SPAN> 而上引《綏遠(yuǎn)通志稿》卷五十《民族(漢族)·語言類·方言俚語》曰:“漢語中亦有孱入蒙言者,如謂人之忠實(shí)者曰惱木漢,廚夫曰討合氣,竊盜曰忽拉蓋,走路曰雅步,皮袍曰大點(diǎn)連,帽曰莫勒蓋,謂事能暢通曰塔哈拉,皆此類也?!笨梢姶嗽~在綏遠(yuǎn)漢語方言中的使用是較為普遍的。   

                                 (作者:內(nèi)蒙古包頭市地方志辦公室)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方言叢談】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的蒙古語借詞考
  •    

       據(jù)史料及現(xiàn)存碑銘記載,早在明代的阿拉坦汗統(tǒng)治時(shí)期,美岱召村即住有許多漢族工匠,一方面建筑美岱召,同時(shí)也為阿拉坦汗家族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務(wù)。此外,在周邊大大小小的眾多板升村莊中,也住有相當(dāng)多的漢族農(nóng)民,耕田種地,從事板升農(nóng)業(yè)。迨至清代以后,大規(guī)模的“走西口”活動轟轟烈烈地展開,更多的山西、陜西民眾遷徙到美岱召周圍居住,逐漸形成幾個居民點(diǎn),最終組成大的自然村落。  

      這些“走西口”到美岱召村的民眾來自山、陜的不同縣域,他們將自己家鄉(xiāng)的方言土語也帶到了口外,在日常生活交際中,他們互相吸收和融合對方所操方言的語音和詞匯,同時(shí)逐漸擯棄了各自方言中較為生僻難懂的部分,最終形成了村中比較大眾化的方言共同語,就是人們常說的“美岱爾話”。  

      美岱召村因?yàn)榻ù鍤v史較長,人口眾多,而且人口來源復(fù)雜,在其漫長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漢語方言詞匯極為豐富,俗語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舉凡隱語、行話、露八分話、反切語、串話、順口溜、歇后語、諺語、繞口令、童謠等,在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交織使用,不僅具有非常形象的表現(xiàn)力,也極具趣味性,從而構(gòu)成了美岱召村漢語方言的一大特色。  

      此外,因?yàn)槊蓾h民眾的世代交往和語言融合,美岱召村漢語方言還吸收了眾多的蒙古語借詞,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能熟練使用,而且還引申出新的漢語意義來。有些蒙古語借詞,因?yàn)槭褂眉染?,人們已?xí)焉不察,視其為漢語詞語,不能追溯它的語源。筆者在此不揣淺薄,僅就所知,檢出數(shù)條,略作考證,以見其概,或有不確之處,尚祈方家指正。  

      

    叉齊兒茅庵  

      叉齊兒茅庵為本地茅庵之一種,其狀略似尖頂帳篷。美岱召村方言曰:地行兒搭了個叉齊兒茅庵。  

        這里的叉齊兒是個蒙古語詞,其本義為帳篷。  

      在古代典籍中,有許多與叉齊兒發(fā)音類似的寫法。如《元朝秘史》第二七五節(jié)有察赤兒,旁譯為“帳子”;《續(xù)增華夷譯語·宮室門》:“賬房,茶赤兒”;明茅元儀《武備志》引《薊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帳,叉赤兒。”《欽定元史語解》卷四:“察察爾,涼棚也?!蓖瑫砭牛骸安觳炝?,滿洲語涼棚也?!?/SPAN>  

      細(xì)審茶赤兒、叉赤兒、察察爾、察察哩等詞,實(shí)為一詞而異寫,在蒙古語、女真語及滿語中,都是帳篷的意思。  

      又包頭固陽縣銀號地區(qū)有村名岔沁兒,《包頭地名志》謂岔沁兒是蒙古語,意為天幕、尖頂帳篷,則足證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的叉齊兒是個蒙古語詞。  

       

    打不素  

      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有歇后語曰:打不素?fù)Q咸鹽,兩不見錢。是說拿打不素?fù)Q鹽,兩頭都不見現(xiàn)金。  

      打不素是蒙古語,意思是鹽。  

      宋陳元靚編《事林廣記》續(xù)集卷八所收“蒙古譯語·飲食門”,鹽曰“答不速”。明茅元儀《武備志》卷二百二十七“北虜考”引蒙古語飲食門:鹽曰“打補(bǔ)速”。《武備志》引《薊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鹽作“打不素”。明王鳴鶴《登壇必究·虜語》“北虜譯語·飲食門”,鹽也作打補(bǔ)速。  

      以上所述答不速、打補(bǔ)速,都是打不素的同音異寫,都是鹽的意思。  

      此外,還有其他寫法。如清張穆《蒙古游牧記》卷五“烏喇特部”:“旗西二十里有鹽池,蒙古名達(dá)布遜泊?!鼻逍焖伞段饔蛩烙洝肪矶傲_布淖爾所受水下·鹵什達(dá)爾烏蘭達(dá)布遜山”:“回語鹵砂曰鹵什達(dá)爾,鹽曰達(dá)布遜。山產(chǎn)鹵砂紅鹽。按明《華夷譯語》,鹽曰答不孫,即達(dá)布遜之異文?!焙笳哒f回語稱鹽曰達(dá)布遜,可能也是對蒙古語的借用。因?yàn)椤稓J定元史語解》卷六說得非常明白:“達(dá)布遜,鹽也。卷六十三作塔不辛?!?/SPAN>  

      其字又寫作達(dá)布蘇?!稓J定西域同文志》卷一“伊犁西北路”:“達(dá)布蘇圖,準(zhǔn)語,達(dá)布蘇,謂鹽也。其地產(chǎn)鹽,故名。”  

      包頭九原區(qū)有地名打不素太,《包頭地名志》稱“系蒙古語,意為有食鹽的地方,因此地有黃河渡口一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經(jīng)常有食鹽在此卸貨上岸,故得名。”其實(shí)此地早在清代即已得名,未必是指卸鹽的渡口,倒可能得名于此地之產(chǎn)鹽?!稓w綏道志》風(fēng)土卷二十三“方言·蒙語類譯·各廳雜譯”之“五原廳所譯蒙語村名”曰:“達(dá)不素太,言有鹽。”說的可能就是這個地方。  

          

    耳直更  

        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經(jīng)常拿耳直更一詞與人開玩笑,比如說:看你耳朵直更直更地,耳直更呀似的。懂得意思的人聽了,知道是罵他為毛驢。  

        耳直更是個蒙古語借詞,指毛驢。宋陳元靚編《事林廣記》續(xù)集卷八所收“蒙古譯語·走獸門”,驢作“按只哥”。明茅元儀《武備志》卷二百二十七“北虜考”引蒙古語走獸門,驢作“耳直革”?!段鋫渲尽芬端E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驢作“眼只個”。明王鳴鶴《登壇必究·虜語》“北虜譯語·走獸門”,驢子也作“耳直革”。 明郭造卿《盧龍塞略》卷二十“譯部·譯下·獸畜類第二”:“驢曰額里直罕,一曰耳直革?!薄度A夷譯語》鳥獸門,驢作額里只干。  

      清代此語仍多見,如清張爾田《蒙古源流》校注曰:“額里只干,蒙古語驢也。”《綏遠(yuǎn)全志》卷十《方言·走獸類》收“額里吉克”,注曰毛驢。  

      此外,在《韃靼譯語》、《新刻校正買賣蒙古同文雜字》等書中,也有類似記載。  

       

         虎巴亥  

      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多使用虎巴亥一詞,指亂七八糟的一灘。如說:叫你一折騰,一陣兒給鬧下個虎巴亥啦。又轉(zhuǎn)指規(guī)模、聲勢很大。如說:外頭鬧下個虎巴亥了你還不知道?但即使是向熟悉方言掌故的人詢問虎巴亥的語源,也都搖頭不知。  

        其實(shí)虎巴亥是個蒙古語借詞。清徐松《西域水道記》卷四“巴勒喀什淖爾所受水·巴彥岱呼巴?!保骸懊晒耪Z巴彥岱,謂富者。呼巴海,山無草木也?!薄督椷h(yuǎn)全志》卷十“方言·地輿類”收和布海,注曰荒山。呼巴海與和布海,本來都指光禿禿的荒山,美岱召村漢語方言是借詞喻義,也可以視為意義的引申。  

      

      哈喇  

      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經(jīng)常說一句俗語:姐姐說妹妹,哈喇一對對。意思是說兩個人誰也別說誰,都是一樣的貨色。其中的哈喇,是一個蒙古語借詞,指黑色,此處則是指黑色的皮膚。  

      蒙古語哈喇指黑,多見于古籍。如宋陳元靚編《事林廣記》續(xù)集卷八所收“蒙古譯語·草木門”,黑作匣剌?!稓J定遼史語解》卷四:“哈喇,蒙古語黑色也,卷十五作曷剌,河名?!薄稓J定元史語解》卷四:“哈喇巴勒噶遜,哈喇,黑色也。”又卷十四:“哈喇哈達(dá),哈喇,黑色也;哈達(dá),山峰也?!?/SPAN>  

      而明戚繼光《薊鎮(zhèn)邊防·地名稱呼》則說得更為清楚:“凡夷語顏色,白為插漢,黑為哈喇,黃為舍喇,藍(lán)為可可,紅為兀郎?!鼻邋X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蒙古語》也有類似說法:“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顏色,如察罕者,白也;哈剌者,黑也;昔剌者,黃也,亦作失剌;忽蘭者,紅也;孛羅者,青也,亦作博羅;闊闊者,亦青也,亦作擴(kuò)廓。”  

      匣剌、曷剌或哈剌等,都是哈喇的同音異寫,意思一樣。  

      此外,蒙古語中也發(fā)音為喀喇。如清汪灝《隨鑾紀(jì)恩》:“六月二十四日,上傳明日早幸喀喇河屯。蒙古以黑色為喀喇,以城為河屯,蓋言黑城云爾?!贝笄嗌皆谇宕晒琶麨椤斑_(dá)蘭喀喇”,是眾多黑山頭的意思,喀喇也是黑的意思。  

      又《綏遠(yuǎn)通志稿》卷五十《民族(漢族)·語言類·兒語》記“男孩歌”曰:“大白臉,細(xì)白肉,哈拉馬褂鍍金扣。穿藍(lán)衫,戴頂帽,十字披紅照影耀?!逼渲兄?,也是蒙古語借詞,指黑馬褂綴著鍍金的紐扣??梢姽辉~,在老綏遠(yuǎn)方言里的使用不是孤例。  

         除上述之外,美岱召村漢語方言還借用蒙古語的哈喇,表示殺的意思。如說:我一刀就把你哈喇啦。又如在下象棋時(shí)經(jīng)常也說:好好兒的個馬叫人家給哈喇啦。哈喇也是殺死的意思。哈喇二字,在方言中前字發(fā)上聲,后字為入聲。  

      哈喇一詞,在元明雜劇中屢見。如元馬致遠(yuǎn)《漢宮秋》第三折:“似這等奸邪逆賊,留著他終是禍根,不如送他去漢朝哈喇,依還的甥舅禮兩國長存?!?/SPAN>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我想韓信淮陰一餓夫,他有甚么功勞,甚些本事?依著我的愚見,只消差人賺將韓信到來,哈喇了就是,打甚么不緊!”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但那楊景是一個郡馬,怎好就是這等自作主張,將他只一刀哈喇了?!?/SPAN>  

      又元明間無名氏《開詔救忠》一:“我平生性兒剌塌,好沒生著我廝殺,若還被南朝拿住,一準(zhǔn)是把我哈喇?!?/SPAN>  

        體會以上的語句,可以看出其中的哈喇都是殺的意思。  

      哈喇又作哈剌。如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折:“來者何人?趁早下馬受降,但道個不字,我都哈剌兒了。”元明間《智降秦叔寶》一:“早則是我走的快哩,若遲了一步,連我也哈剌了?!?/SPAN>  

         哈喇又作哈蘭。明無名氏《蘇武牧羊記》三:“早上奉狼主之命,但有中國來的使臣,符驗(yàn)上有名字的呢留下,沒有名字的一概都哈蘭了。”  

       哈喇、哈剌或哈蘭等詞,都是蒙古語阿蘭或阿剌的轉(zhuǎn)音,在蒙古語中即指殺?!睹晒琶厥贰分卸嘁姲⑻m或阿剌其詞,如第一二節(jié)有阿剌周,旁譯為“殺著”,第一三四節(jié)有阿剌黑三,旁譯為“殺了的”,第一四九節(jié),有阿蘭,旁譯為“殺”,均可證。  

      從以上引述可知,美岱召村漢語方言所用哈喇一詞,應(yīng)當(dāng)是對元明官話詞語的繼承。只是由于長時(shí)期蒙漢雜居,所以該詞在其他地區(qū)方言中早已消失的情況下,仍然能很好地保留使用著。  

      

       忽拉蓋

      忽拉蓋是美岱召村漢語方言甚至于包頭方言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個詈語詞。所謂詈語詞,就是辱罵人的話。但忽拉蓋與其他詈語詞有所不同,它的表義作用非常特殊,即它的所指意義大而模糊。比如說:那個家廝是個忽拉蓋,說的人表達(dá)的也許是這個層面的意思,而聽的人則可能會理解判斷為與之相近的另一個意思;要想達(dá)到認(rèn)識的統(tǒng)一,必須有共同認(rèn)知的語言背景。忽拉蓋這種語義的寬泛和不確定性,與它的語源有極大地關(guān)系。  

      忽拉蓋其實(shí)是個蒙語詞。它被吸收進(jìn)入漢語是在元代,元雜劇中常見使用,多寫作虎剌孩、忽剌孩或忽剌海等。如關(guān)漢卿《哭存孝》劇第一折李存信白:“若說我姓名,家將不能記,一對忽剌孩,都是狗養(yǎng)的?!薄栋舜笸蹰_詔救忠臣》劇二折白:“我想那楊六兒虎剌孩那等英雄,好沒生著我和他交鋒,可不是弄我那老性命哩?!庇帧毒矣洝啡郯祝骸拔覀兎瑢?shí)是乖,愛吃牛肉不持齋。孩子都是馬上養(yǎng),長大都作虎剌孩?!?/SPAN>  

       明人著作《華夷譯語》,對蒙古語多有注譯,其人物門曰:“賊,虎剌海。”《元史語解》卷二宮衛(wèi)門也說:“呼拉干齊,捕盜人也?!笨梢娀⒇莺ⅰ⒑隼⒒蚝衾傻?,在蒙古語中原義為賊和強(qiáng)盜,但體會上例元曲中的虎剌孩或忽拉孩等,已經(jīng)用的不是本義,而是一個發(fā)展了的辱罵詞,其意義可解釋成騙子、小蝥賊、老匹夫、大膽狂徒等等,與現(xiàn)在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所用大略相同。  

       蓋盜賊之為人也,燒殺搶掠、奸淫盜竊,無所不為,而又心術(shù)狡詐難測,行蹤詭秘不定,為天下惡行之積大成者。但因?yàn)椤氨I賊”是實(shí)詞,如果用它來罵人,最終當(dāng)然還是盜賊,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忽拉蓋則不同,它是以一種全新的語音被吸收進(jìn)漢語方言詞匯的,當(dāng)人們借用它時(shí),可以完全忽略其原義,并且賦予其多種解釋,使其意義的涵蓋面加大,逐漸趨于不確定。所以不論是坑蒙拐騙偷,抑或是吃喝嫖賭抽,凡奸滑刁頑之輩,不務(wù)正業(yè)之徒,都將其稱之為“忽拉蓋”,用以表達(dá)人們的憎恨、厭惡之情,無不恰如其分。這個時(shí)候,如果一定要給“忽拉蓋”找一個必須的定義,也很簡單,那就是壞蛋。  

      保留在美岱召村漢語方言詞匯中的“忽拉蓋”,已經(jīng)沒有了原來蒙古語盜賊的意思,引申義則如上所述,非常之多;在語法上,它還可以省略作忽拉。忽拉與忽拉蓋意義完全相同,并且可以與漢語詞組成新的“蒙漢合璧”詞,如賊忽拉、賊眉忽拉眼等,再省略,則直稱為賊蓋。正是這些詞里流露出的“賊相”,使我們還得以窺見忽拉蓋最初引入漢語時(shí)所具有的意義。  

       

        免得怪  

      免得怪在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經(jīng)常使用,如說:你問我嘞,我也是免得怪。意思是說我也不知道。  

        免得怪是個蒙古語借詞,其本義就是不知道。此可引前人著述為證。如清馮一鵬《塞外雜識》:“丁查拉史者,即鄂爾多斯之臺吉也??滴跷迨拍?,自領(lǐng)蒙古部落五百人,隨大兵進(jìn)藏,歸至甘州,余因問其曾讀漢書否,答以蒙古語曰:默得黑烏歸,即漢語不知道也?!蹦煤跒鯕w當(dāng)是蒙古語的完整發(fā)音,與免得怪發(fā)音極為相近。  

      《綏遠(yuǎn)全志》卷十《方言·語助類》收“密特庫烏貴”,注曰不知。密特庫烏貴與默得黑烏歸發(fā)音亦相近。  

      又民國陳賡雅著《西北視察記》,記其游覽西北某寺廟曰:“導(dǎo)游喇嘛名咚頓,初疑我輩為外人,堅(jiān)不啟扃,隔窗與語,概以‘莫得貴’(即不知道)為答?!贝四觅F,明顯是免得怪的同音詞。  

       

        莫勒蓋  

      美岱召村漢語方言常借用蒙古語的莫勒蓋或抹嘞蓋指帽子,許多不知所以的人以為這是個模仿蒙古語的戲謔語,因?yàn)槊弊颖緛砭褪悄嗽偕w上的。但實(shí)際上蒙古語帽子的發(fā)音就是抹嘞蓋或莫勒蓋。  

      其詞在典籍中有多種寫法。如宋陳元靚編《事林廣記》續(xù)集卷八所收“蒙古譯語·衣服門”,帽兒作“麻合剌”;《韃靼譯語》及《登壇必究》衣服門,帽子均作“馬合剌”。明郭造卿《盧龍塞略》卷二十“譯部·譯下·冠服類第六”:帽曰抹哈喇。麻合剌、馬合剌、抹哈喇等與莫勒蓋音較為類似。  

      明茅元儀《武備志》引《薊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帽作“抹喇哈”,與莫勒蓋之發(fā)音已極相近?!缎驴绦UI賣蒙古同文雜字》收涼帽,蒙古語作得勒克媽拉嘎;又收暖帽,蒙古語作烏速禿媽拉嘎,媽拉嘎即莫勒蓋。  

      清昭梿《嘯亭雜錄·木蘭行圍制度》曰:“合圍后,自烏圖里處虞卒脫帽以鞭擎之,高聲傳呼瑪爾噶口號。按瑪爾噶者,蒙古語帽也?!爆敔柛僚c媽拉嘎、莫勒蓋的發(fā)音極為相近,可證莫勒蓋為蒙古語說之不謬。  

      又《綏遠(yuǎn)通志稿》卷五十《民族(漢族)·語言類·方言俚語》曰:“漢語中亦有孱入蒙言者,如謂人之忠實(shí)者曰惱木漢,廚夫曰討合氣,竊盜曰忽拉蓋,走路曰雅步,皮袍曰大點(diǎn)連,帽曰莫勒蓋,謂事能暢通曰塔哈拉,皆此類也?!眲t非常明白地指明莫勒蓋的語源。  

       

        倒喇  

      倒喇在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是聊天的意思,如說:兩個人坐下可倒喇了半天;倒喇來倒喇去也沒倒喇出個所以然來。因?yàn)槿藗儾恢榔湔Z源,所以通常多寫作叨啦,按字面理解,是說叨叨、啦呱。  

       其實(shí)倒喇是個蒙古語借詞,其本義為唱。  

      《華夷譯語·人事門》、《韃靼譯語·人事門》及明郭造卿《盧龍塞略》卷二十“譯部·譯上·生靈門”,唱均作“倒剌”。 明茅元儀《武備志》引《薊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唱作“倒喇”。  

      明湯顯祖《牡丹亭》中賓白多雜有蒙古語詞,其劇四十七出老旦白:“倒喇!倒喇!”丑白:“怎說?”貼白:“要娘娘唱個曲兒?!庇帧队何鯓犯肪砣骸八赖估歉枰磺!本f明倒喇是唱的意思?!对氛Z解》卷一六人名門:“道拉實(shí),歌唱人也。”道拉與倒喇音同。  

      元代,有一種專門從事說唱藝術(shù)的人,蒙古語稱為“倒喇赤”,至明代,漢族人稱之為倒剌小廝。如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五:“都下貴珰家作劇,所用童子名倒剌小廝者,先有敲水盞一戲,甚為無謂?!被蚍Q為搗喇小子?!督鹌棵吩~話》第六十四回:“內(nèi)臣斜局的營生,他只喜《藍(lán)關(guān)記》,搗喇小子胡歌野調(diào),那里曉的大關(guān)目,悲歡離合。”也叫倒儠匠。明沈榜《宛署雜記》卷一七民風(fēng)二方言也說:“彈唱人曰倒儠匠。”  

      倒喇的主要形式是說唱結(jié)合。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高梁橋》說:“喇者,掐撥數(shù)唱,諧雜以諢焉,鳴哀如訴也?!比缭V,就是說類同訴說。所以倒喇這個詞被漢語吸收后,就成了聊天、閑談的替代詞,也寫作搗喇。如清劉璋《斬鬼傳》第一回:“黃口小兒,爭來平地打筋斗;白發(fā)老者,閑坐陽坡胡搗喇。”又第三回:“釅臉鬼走進(jìn)茶庵,只見兩個閑漢在那里搗喇閑話?!逼渲械膿v喇,就純是聊天的意思,沒有蒙古語唱的意思了,但其本源,則如上所述,是來自于蒙古語。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的倒喇,是對明清官話詞語的繼承。  

      

        腦亥  

      美岱召村習(xí)俗,為了祈求孩子健康成長,多取輕賤之名,如不值錢、狗不吃、蛆女子等。還有叫腦亥子、毛腦亥的,則是借用蒙古語,毛為不好,腦亥是狗,合而言之,就是賴狗子的意思。  

      腦亥在史籍中有多種寫法。如宋陳元靚編《事林廣記》續(xù)集卷八所收“蒙古譯語·走獸門”,狗作“訥和”;《華夷譯語·鳥獸門》及《韃靼譯語·鳥獸門》,狗均作“那孩”; 明王鳴鶴《登壇必究·虜語》“北虜譯語·走獸門”及明郭造卿《盧龍塞略》卷二十“譯部·譯下·獸畜類第二”,狗均作“奴害”;明茅元儀《武備志》引《薊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狗曰“那害”。  

      而以寫作諾海者為多。如《欽定元史語解》卷七地理門:“茂諾海,茂,惡劣也;諾海,犬也?!鼻尻惪电鳌独蓾摷o(jì)聞三筆》卷五“有裨實(shí)用之國語”條收蒙古語:“諾海,犬也?!?/SPAN>  

      負(fù)責(zé)馴狗的人,蒙古語叫奴海赤。明無名氏《唐李靖陰山破虜》劇一:“大小番兵聽吾將令,人人英勇,個個爭先……石保赤高拿著鐵爪蒼鷹,奴海赤雙牽著金鈴細(xì)犬。”  

      腦亥也叫諾海齊。《元史語解》卷一六人名門:“諾海齊,司狗人也,卷三十四作那海察?!?/SPAN>  

      契丹語稱狗,其音與諾海極為相近,曰捏褐?!哆|史語解》:“捏褐耐,犬首也?!薄镀醯尽肪矶摺稓q時(shí)雜記·中秋》:“八月八日,國主殺白犬于寢帳前七步,埋其頭,露其嘴。后七日,移寢帳于埋狗頭上。北呼此節(jié)為捏褐妳。漢人譯云:‘捏褐是狗,妳是頭?!敝Z海與捏褐,顯然是同源詞。  

      

        哨  

      美岱召村漢語方言,稱往后退為哨。如說:有點(diǎn)兒靠前了,再往后哨一哨。指揮牲畜往后退的時(shí)候,則直接喊“哨!哨!”  

        這個哨,應(yīng)當(dāng)是蒙古語借詞,本義為坐。  

      《韃靼譯語·人事門》,坐曰“掃兀”;《華夷譯語·人事門》,坐曰“撒兀”。 明茅元儀《武備志》引《薊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坐曰掃?!稙趵镅盘K臺志略·蒙古語四部落蒙古》:“坐曰騷?!薄缎驴绦UI賣蒙古同文雜字》亦曰:“坐,騷?!鼻鍙堸i翮《奉使俄羅斯日記·方言》:“蒙古喀爾喀額諾德等國稱……坐曰索?!?/SPAN>  

      又明朱有燉《桃源景》四:“他道阿撒呵,原來是問你;他道掃兀呵,原來是坐地;他道鎖陀八,原來是酒醉矣?!边@就非常明白地說出了“掃?!钡囊饬x。掃兀、撒兀的合音,與騷、掃音同,美岱召村漢語方言,沒有卷舌音,所以掃、騷、哨,發(fā)音基本是一樣的。  

      哨在蒙古語中既然是坐的意思,人或牲畜往后退,其動作與坐相類似,故漢語方言借用為退,其理明白可通。  

       

        穩(wěn)榻  

      美岱召村漢語方言,借用蒙古語,稱睡為穩(wěn)榻。如說:你這么早倒穩(wěn)榻下啦?引申之,又稱穩(wěn)坐不動為穩(wěn)榻,如說:一穩(wěn)榻下就不起來了,懶得二股筋還疼了。  

      穩(wěn)榻在蒙古語中就是睡的意思。如《元朝秘史》第一九五節(jié)“穩(wěn)榻黑赤”,旁譯曰“睡的”,即可證。  

      此外,明茅元儀《武備志》引《薊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及《韃靼譯語·人事門》,睡均曰穩(wěn)塔?!度A夷譯語·人事門》,睡作穩(wěn)榻。音同字異而意思一樣。  

      又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六《塞外竹枝詞》曰:“見面捫都禮數(shù)恭,差烏才罷又斟鐘。瓜田李下尋常事,幕內(nèi)公然溫榻濃?!痹⒃唬骸耙娜讼嘁娫啤畳卸肌?,問好之詞也。睡謂‘溫榻’?!?nbsp;夷人云云,是指蒙古人。  

      

        牙步  

      美岱召村漢語方言中,多用牙步來指走。如說:晌午啦,該吃飯啦,咱們牙步哇!有的時(shí)候,則干脆就說一句純粹的蒙古語:忽魯敦牙步。是表示快點(diǎn)走。  

         牙步在蒙古語中,就是走的意思。  

      此詞在元明雜劇中屢見,其字又寫作啞不、啞步、亞卜、牙不等。如元無名氏《射柳垂丸》第三折:“殺將來,牙不,牙不?!痹鏖g無名氏《陰山破虜》第三折:“我敵不過他也,逃命,啞步,啞步?!痹獰o名氏《黃花峪》第一折:“你道無唱的?你問那秀才,借他渾家來,與我遞三杯酒,叫我三聲義男兒,我便上馬,啞不啞剌步就走。”后者啞不與走并言,其義自見。  

      關(guān)于牙步的意義,史籍中多有記載。如明茅元儀《武備志》卷二百二十七“北虜考”所引“聲色門”,走曰牙補(bǔ)。復(fù)引《薊門防御考》所載“蒙古譯語”,走曰啞步?!兜菈鼐俊芳啊侗R龍塞略》、《華夷譯語》等,也都有類似的記載。  

       又《烏里雅蘇臺志略·蒙古語·四部落蒙古》:“走曰雅步?!?/SPAN> 而上引《綏遠(yuǎn)通志稿》卷五十《民族(漢族)·語言類·方言俚語》曰:“漢語中亦有孱入蒙言者,如謂人之忠實(shí)者曰惱木漢,廚夫曰討合氣,竊盜曰忽拉蓋,走路曰雅步,皮袍曰大點(diǎn)連,帽曰莫勒蓋,謂事能暢通曰塔哈拉,皆此類也?!笨梢姶嗽~在綏遠(yuǎn)漢語方言中的使用是較為普遍的。   

                                 (作者:內(nèi)蒙古包頭市地方志辦公室)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biāo)識碼:1500000032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