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編纂地方志歷史悠久,歷朝歷代,康續(xù)不斷。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僅現今存留的1949年以前修成的志書就幾近萬種,十余萬卷之多,卷帙之夥,占我國現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強。這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十分關心和重視修志工作。早在1941年,中共中央發(fā)布《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就明確規(guī)定要“收集縣志、府志、省志、家譜,加以研究”,把搜集和研究地方志作為了解中國國情和地情的重要途徑之一提出來。全國新中國成立以后,百業(yè)待舉、百廢待興,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等同志曾親自關心修志事業(yè)。尤其是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成立了以曾三同志為組長的中國地方志小組,負責推動全國的修志工作。5O年代后期至6O年代初,全國興起了第一次編修社會主義新方志的高潮,編寫出了不少志書初稿。十年浩劫,不僅令此項工作中斷,也令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獻飄零散佚,致令今日欲探究其始末,已屬難能。
本文擬從黨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著手,分別介紹其時修志工作的開展和成果
一、五六十年代中國地方志小組的組建始末及其主要活動和成就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期間,山東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王祝晨建議“早早動手編修地方志”。1956年6月,一屆三次人大會議期間,王祝晨再次建議編修地方志。同月29日,《人民日報》第7版刊載王祝晨《早早動手編修地方志》一文。是年,金毓黼《普修新方志的擬議》一文在《新建設》第5期發(fā)表。1957年,國務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制定的《十二年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方案》(《1956—1967年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了編寫新的地方志的任務,并將其列為12個重點項目之一,“要求全國各縣、市(包括少數民族地區(qū))能夠迅速編寫出新編地方志”。這項工作準備先從有條件的縣市著手,逐步推廣,計劃到1967年以前編出全國大部分縣市的新地方志。在中共中央宣傳部的領導下,由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和國家檔案局共同組成地方志小組。(曾三同志
1958年3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同志在成都主持黨中央工作會議。在此期間,他專門調閱《四川通志》、《華陽國志》等一批志書,并選輯其中部分內容,轉發(fā)給到會的領導同志,提倡利用方志,提高領導水平。他倡議:全國各地要編修地方志。
“方志是我國一項獨有的文化遺產,記載的范圍很廣,歷代續(xù)有修纂。過去的方志雖然已保存了不少的自然現象的資料和勞動人民在生產中所取得的經驗,但由于時代的限制和舊的統(tǒng)治階級的控制,對于人民歷史的真實情況的反映是極其有限的。因此,在運用舊的方志體例的時候,必須批判地加以革新。
“新修方志主要是為了反映我國各地人民的革命斗爭和向自然作斗爭的實際情況。特別著重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大眾在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上的新成就。借以系統(tǒng)地整理和保存資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并達到教育干部和群眾的目的。
“新志應貫徹執(zhí)行厚今薄古的原則。內容上可以革命斗爭史、經濟建設發(fā)展情況以及革命斗爭和生產建設中的模范人物作為重點。在斷限上,革命斗爭史與人物二項,可以近代史為范圍;經濟一項可以現代史為范圍。
“編修新志的方法,應當是廣泛地搜集原始資料,進行實地調查訪問。事實必須確鑿,文字力求通俗,盡可能地采用圖片、圖表和插圖,使內容鮮明生動。
“方志可分省、市、縣、社四種。在編纂時間上,孰先孰后,或者同時進行;在編纂內容上,或繁或簡,或著重寫幾個部分,或根據具體情況,增加一定項目;甚至另創(chuàng)新的編纂方法,均不必強求一律。各省市可根據具體條件和可能組織起來的力量(高等學校歷史系與地理系、政府機關干部、中學教員、文化館、博物館、檔案館、科學研究機關、科普分會),自行決定。但希望每個縣、市都有新修的志書。修志的組織應在各省、市、縣常委和人民委員會的領導之下,進行工作。編纂新方志的過程就是各種史料和實物搜集整理的過程。各地應當指定一定的機構(如檔案館、博物館)對已搜集的史料和實物加以保存,并且應當考慮把修訂方志形成一個制度?!?SPAN lang=EN-US>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關于新修方志編纂原則的第一個綱領性意見,它對50年代新編方志工作的順利開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959年,為慶祝國慶十周年,黨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fā)出通知,要求各省市編寫建國十年的歷史,作為國慶十周年紀念的一個重要科研項目。當時,我在天津主持這項工作,曾經組織過工業(yè)、財貿、文教、衛(wèi)生等各單位,參加編史的專職和兼職人員約三百人以上。據當時的同志事后告訴我,收集編纂起來的資料將近一千萬字。但是,這一工作不幸半途而廢。據我了解,華北的幾個省市也大同小異,基本上從六二年以后相繼陷于停頓。全國的情況我不了解,可能也有類似情形:一轟而起,一轟而散,雖動員了不少人力,結果收效甚微。](梁寒冰
1959年,中國地方志小組成立,曾三同志任組長,周總理委托曾三同志主持全國的修志工作,并且要國家檔案局抓一抓。后來中國科學院裴麗生同志把地方志小組的工作轉給了檔案局。1959年6月,國家檔案局召開全國檔案資料工作先進經驗交流會議。周總理接見到會代表時,向曾三同志詢問地方志編纂情況,并說:“對新舊地方志,你們都要把它收集起來?!碑敃r的內務部長謝覺哉同志到會致詞說:“我在檔案工作成果展覽會上,看到全國各地不少省、市、縣編寫有地方志,我感到很了不起。多少年來我一直在想,如果各級黨政機關都有個方志該多好!多年的夙愿今天實現了?!彼啻伪硎?,希望國家檔案局能把編修地方志的工作抓起來。同年夏,董必武同志在湖北省談地方志,他強調各縣要修縣志。正是在他們的關懷和國家地方志小組的推動下,各地的修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據國家檔案局的統(tǒng)計,到1960年,全國已有20多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530多個縣開展了修志工作,其中有250多個縣編寫出了初稿。在這一活動中,從黨中央到地方的檔案部門都積極參與,如安徽省就有29個縣檔案館擔負了縣志的編寫工作。1961年,國家檔案局曾向全國推廣了江西省《奉新縣志》的篇目。地方各級檔案部門,或積極收集和提供資料為修志服務,或直接參加修志工作。
隨著地方志編修工作的開展,出現了許多需要研究解決的新問題,同時,這項工作也需要加強領導。為了加強對各地修志工作的指導,1961年3月,曾三同志主持下的地方志小組專門制訂了《關于新修方志提綱(草案)》,并向全國發(fā)布。這個《提綱》提出,新編地方志書除了前言、概況之外,其主要部分應當包括政治斗爭(革命斗爭)、經濟建設、文化教育、政法工作、民情風俗習慣、宗教、名勝古跡、人物等八個門類。
但是,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地方志的編修工作同樣受到林彪、“四人幫”一伙的破壞,被強加上“為老家伙樹碑立傳”、“歪曲篡改歷史”、“泄露黨和國家機密”等種種罪名。許多同志因為領導或參加了編修地方志的工作,而橫遭打擊和迫害。地方志的編修工作不僅處于停頓狀態(tài),而且成為一個禁區(qū),以致到了80年代初,一些地方的領導同志提起編修地方志來還心有余悸。
我們的黨和國家當時之所以那樣重視舊方志的收集和新方志的編修,是因為舊方志中記載了大量的歷史上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理、人物、礦產資源、天文氣象等方面的資料,對我們的建設事業(yè)有很大的好處;同時,地方志也是研究歷史的寶貴史料。編修新方志,則是為了記載地方的歷史和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建設的現狀,有資治、存史、教育之功效。正因為這樣,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不論在舊方志的收集、整理方面,還是在新方志的編修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下面簡要列舉一些當時具有全國性影響的修志成果。
1951年,華國出版社影印出版《四部要籍序跋大全》,其中收錄方志序跋159篇。1954年,地質學家章演存(鳴釗)利用志書資料編著的《古礦錄》由地質出版社出版。1956年至1959年,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遺產研究室從全國80O0多部地方志中,搜集摘抄3600萬字的資料,編成《方志綜合資料》、《地方志分類資料》和《地方志物產》。1956年,在彭真同志的親自指導下,由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負責組織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工作開始,計劃4~7年內完成。通過這次調查研究,整理出191種資料,1400多萬字;整理完畢尚未付印的調查資料154種,1500多萬字;整理付印的檔案資料和文獻摘錄32種,750多萬字;編寫并印出少數民族簡史、簡志和簡史簡志合編初稿57部。1958年,朱士嘉的《中國地方志綜錄》(增訂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5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清人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補逸》,其中著錄各種方志294種。1960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出版《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線裝本)。1962年8月,張國淦編著的《中國古方志考》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該書共著錄秦漢至元代地方志書2271種。1963年7月,朱士嘉編撰的《宋元方志傳記索引》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1965年,中華書局影印出版《四庫全書總目》,書中的地理類輯錄歷代志書500余部。除了上述研究成果外,研究者還從舊志中匯輯了許多珍貴的史料編成文集,為生產和科研提供了便利條件。如:黨中央地質部在北京圖書館協助下,查閱大量方志,編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千年鐵礦開采和鍛冶》、《中國古今銅礦錄》。有的地方還根據地方志實行“文獻報礦”,或依照地方志提供的線索進行地質勘探。黨中央氣象局根據地方志匯輯了《五百年來我國旱、水、澇史料》。中國科學院天文臺編輯的《中國天文氣象總表》,也是從地方志中匯輯來的。
二、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修志活動及成果概述
五、六十年代,有些地方曾一度把編修地方志的工作提上日程,湖北、湖南、四川、甘肅、青海等省先后成立了編纂地方志的專門機構。其中,最早成立修志機構的省份是湖北省。1956年3月,湖北省以省文史資料研究館為主體,成立省方志纂修委員會,主編各縣簡志。至1959年初,該省方志纂修委員會撰成5個縣的簡志,其中4種正式出版,l種內部印行。湖南省的修志機構設置也比較早。1957年11月,中共湖南省委作出編修《湖南省志》的決定,1958年6月成立了省志編纂委員會。自從1956年原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十二年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草案中提出編寫地方志的任務以后,1958、1959兩年,各地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已經編寫出新的地方志,有的油印出新地方志初稿,有的收集了很多資料,為編寫新的地方志做了準備。1959年12月10日,《光明日報》載來明《關于地方史工作的幾點意見》一文。該文在總結當時的修志成果時稱:“現在,地方志的編纂工作已經列入各省市的工作計劃,有些地方已經完成了某些部分。湖南省志已經陸續(xù)出版,湖北、河北某些縣的簡志也已經編寫出來,其它地區(qū)也正在開展編史修志工作。安徽、湖南、山東、廣東等省還專門出版了期刊,搜集和整理當地的歷史資料。專門研究華北(特別是河北)地方史的《北國春秋》雜志,也在最近創(chuàng)刊了?!绷頁覚n案局1960年調查統(tǒng)計,全國有20多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530多個縣進行編修新方志的工作,其中有250多個縣編出了初稿。
從出版的情況看來,當時已經編寫出的地方志,多數還是初稿,不少是油印分發(fā)內部參考;至于公開出版者,根據了解還是個別情況①,例如,湖北省地方志編修委員會編的幾種簡志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廣東《惠陽縣志》由當地新華書店內部發(fā)售,第1版2000冊,短期內即售完。據1966年以前歷年《全國總書目》所載及其它資料,已出版的新志有十余種,它們是:1958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省《清水縣簡志》、《咸寧縣簡志》和該社于1959年出版的湖北省《孝感縣簡志》、《漢川縣簡志》;1959年2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記述》(該書為新編《湖南省志》的第一卷); 1959年3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省《應城縣志》;1959年5月民族出版社(北京)出版的《西藏大事記(1949~1959)》;1959年6月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河北省《懷來縣志》;1960年7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昌黎方言志》和1960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水城縣志》和《鎮(zhèn)寧新志》;同年,北京出版社還出版了《北京植物志》,河北興隆縣也編纂出版了《興隆縣志》;湖南人民出版社于1961年3月和1962年10月份別出版了《湖南省志·地理志》上、下冊(新編《湖南省志》第2卷);1962年,孫殿起編著的《琉璃廠小志》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963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山西省《陵川縣志》①,1963年8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泗陽縣志》,1965年4月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甘肅氣候志》(內部發(fā)行)等。
除正式出版的以外,更多的新修方志還停留于稿本階段或內部印行。內部印行的如《青海省志·青海歷史紀要》(新編《青海省志》第一卷)、遼寧省《營口市志(1949~1959)》、《沈陽十縣簡志》、湖北省《黃梅縣簡志》、江西省《奉新縣志》、河南省《輝縣志》、山西省《盂縣人民志》、《聞喜縣志》和《祁縣志》等。
1964年以后,隨著農村“四清”運動的開展,在廣泛發(fā)動編寫“五史”活動的基礎上,有些縣曾經組織專業(yè)人員創(chuàng)編新志,如河北豐潤試編縣志,霸縣編寫《東臺山鄉(xiāng)志》,可惜都未竟功,其他地方也都有類似的活動。當時,這些活動曾引起了領導的重視。1965年,當時的華北局宣傳部曾決定在華北地區(qū)開展新編縣志的工作,經過討論,并由專人擬定條例。不久,由于十年浩劫,不僅這項工作夭折,而且條例及有關資料也都蕩然無存。
50年代末,全國有過較大的修志活動。這一時期的志書,受“大躍進”極“左”思潮的影響,舍棄了舊志書一些好的體例、篇目和寫法(使修志工作難以沿著正確的軌道進行),代以文學家的視角、散文的形式和藝術的語言。參與編纂的人也有許多當時比較有名的作家、學者,如1959年6月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河北省《懷來縣志》,其編者中即有全國文聯、作協等單位的徐遲、許法新等人。
下面,我們對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編纂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果作一簡要介紹。
北京市:在十年動亂以前,北京市各級領導都非常重視北京志的編寫工作。1958年12月,北京市委決定纂修《北京志》。當時主要是為了反映解放十年來首都人民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建設上的新成就和廣大群眾精神面貌的巨大變化,系統(tǒng)整理和記錄歷史資料,總結經驗,教育干部和群眾。為了做好《北京志》的編纂工作,市委決定成立一個地方志領導小組。由鄧拓、蔣南翔、胡錫奎、陳克寒、楊述、廖沫沙等同志組成。市委書記鄧拓同志任組長,宣傳部長楊述同志任副組長。下設十一個組,各組分別由市委主管各口的同志擔任,如農業(yè)、水利由市委農村工作部長趙凡同志擔任.教育由市委教育部長張文松同志擔任。分工非常具體。而編寫工作則主要由首都各高等院校有關的系(科)抽調部分教師和學生擔任。編目及完成情況,分兩部分:一、北京史,由北京大學歷史系師生編寫,翦伯贊同志具體負責,廖沫沙同志指導。已編出三卷本的內部征求意見稿,約四十萬字。第二、北京志,共四十篇,其中大部分已分別寫出,有鉛印稿、打印稿或謄印稿,多數現存市委檔案室。市委當時對這項工作抓得很緊,搞了“十定”:定專志名稱,定編寫單位,定編寫負責人,定指導人,定初稿寫定日期,定初審日期,定修改完成日期,定發(fā)排日期,定清樣審查日期,定出版日期。這些經驗是很可貴的,而且工作是踏踏實實。但是,由于后來頻繁的政治運動,特別是十年浩劫,使這樣一個偉大工程夭折了。雖然如此,從已完成的初稿來看,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統(tǒng)計數字,為以后編纂北京志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并對北京史料進行了規(guī)??涨暗恼?,完成初稿40部,如《北京魚類志》、《北京黨史》、《北京工業(yè)史料》、《北京果樹志》、《北京史》、《北京鳥類志》、《北京氣候志》、《北京動物志》等?!侗本┲参镏尽氛匠霭妫?SPAN lang=EN-US>1958年8月,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在廣泛調查、采集的基礎上,完成了本書初稿的編寫。后來,由于北京市區(qū)擴大,該系師生100多人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野外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標本和資料,并在初槁基礎上,不斷修改補充,于1960年元旦完成本書編寫工作); 1962年初,孫殿起編著的《琉璃廠小志》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所李林《在天津籌備會議上的發(fā)言》,載《中國地方史志通訊》1981年第一期)
天津市:天津市郊縣在50年代末期曾組織人力修志。如薊縣,當時即組織力量搜集資料。1958年,武清縣政協也組建了修志班子,縣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張聯卿主待此項工作;是年7月15日,以縣政協學習委員會名義提出了《編修武清縣志初步方案意見書》,草擬了修志方案,搜集了一些資料,但未及成稿而中斷。
河北?。汉颖笔∥?、省人民委員會于1960年4月成立河北省地方志編纂籌備工作辦公室。河北省志編纂籌備委員會相繼成立,主任李子光,副主任王力、鄭厚庵、馬達夫。編委會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省志編纂工作。為編寫河北省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大事記,編委辦公室組織業(yè)務干部查閱檔案,走訪知情者,歷時兩年,搜集資料3000多件,計1000多萬字。為配合省志編纂,省文史館館員石冠英編撰了《燕趙風俗志》??h志的編寫也有進展。1959年6月,《懷來縣志》編輯委員會編修的《懷來新志》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當時郭沫若領導全國文聯在懷來縣下鄉(xiāng),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作家協會等單位的徐遲、許法新等人參加了該志的編寫。1960年7月,《昌黎縣志》編纂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聯合編撰的《昌黎方言志》由科學出版社出版。1959~1960年,《興隆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撰出版了《興隆縣志》。1964年,豐潤縣試編縣志,霸縣也編寫了《東臺山鄉(xiāng)志》,都未最終編成。1964年以后,河北省地方志工作開始下滑,“文革”期間完全停頓。
山西?。荷轿魇≡谖?、六十年代并未啟動省志的編修工作。60年代初,壽陽、武鄉(xiāng)、垣曲、神池、曲沃、陵川、晉城、盂縣、祁具、聞喜等縣編寫過具志,有如下幾部縣志面世:《盂縣人民志》,《盂縣人民志》起草委員會編,1961年內部印發(fā),16開,290頁;《晉城縣志》,晉城縣縣志編輯委員會編,1962年4月內部印發(fā),32開,500頁;1962年尚有聞喜縣縣志編輯委員會新編的《聞喜縣志》(革命斗爭史部分)印行;《祁縣志》(上冊),《祁縣志》編修委員會編,1963年8月內部印發(fā),32開,340頁;《陵川縣志》,陵川縣縣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年出版社1963年出版,32開;1964年,聞喜縣縣志編輯委員會新編的《聞喜縣志》(革命烈士部分)編成付印。此外,尚有《原平縣志》和《離石人民縣志》油印本面世。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壽陽、平定、垣曲等少數縣又開始了縣志的編纂工作。
內蒙古自治區(qū):區(qū)一級在五、六十年代未曾啟動修志工作。70年代中期,編纂出版了一部志書,即:《內蒙古農作物品種志》,內蒙古自治區(qū)革委會農林局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6年5月出版,大32開,398頁,印數1350冊。土默特旗在60年代初就組織力量進行過革命史料的搜集工作,準備編寫《土默特革命史》,之后再編修志書,這一工作因“文革”而中斷。1964年,巴林左旗委成立〈〈巴林左旗地方簡志》編寫機構,工作不到兩年即在“文革”中夭折,所得資料散失殆盡。1965年,赤峰市的蘇赫、馬希、孟紹品等人在盟委宣傳部的領導下,一度纂修《昭烏達盟志》,不久即因“文革”而終止。
遼寧?。簭?SPAN lang=EN-US>50年代末開始,遼寧省部分地區(qū)開展過修志工作。1959年10月,《沈陽十縣簡志》由沈陽文史研究館編成,油印發(fā)行。清原縣文教局于1959年編纂了《清原縣志》稿本4冊,12萬字,分自然概況、社會結構、經濟狀況、政治面貌、文教衛(wèi)生等6篇,采錄記事新舊兼?zhèn)?,內容豐富。營口市文教局于1960年編纂了32開本《營日市志(1949~1959)》,約40萬字,內部印行。該志采用橫排門類的章節(jié)體,著重記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年來營口各方面的變化和成績,記事兼及10年前的狀況,門類齊全,體例比較完備。
吉林?。何濉⒘甏?,吉林省有13個縣開展了縣志編纂工作,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的部分師生和縣直有關部門的同志參加編寫,從1958年開始,至1961年基本結束。編纂成稿的共13部,即《長春市志(歷史部分)》、《雙松縣志》、《蛟河縣志》、《遼源市地方志》?!杜R江縣志》、《通化縣志》、《柳河縣志》、《扶松縣志》、《新海龍縣志》、《海龍縣志》、《吉林省輯安縣志》、《輝南縣人民縣志》、《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州志》。這些志書均為初稿,稿本大都保存在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大體情況是:《遼源市地方志》,遼源市文物工作委員會、吉林師大“文化革命”工作隊編,1958年內部印發(fā);《海龍縣志》,《海龍縣志》編寫委員會編,1958年內部印發(fā);《集安縣志》,《集安縣志》編輯委員會編,1958年內部印發(fā);《通化縣志》,《通化縣志》編寫委員會、吉林師大“文化革命”工作隊編,1958年內部印發(fā);《通化縣鄉(xiāng)土志》,吉林省圖書館編,1960年內部印發(fā);《輝南縣人民縣志》,《輝南縣人民縣志》編纂委員會編,1958年內部印發(fā)。
黑龍江?。涸诿珴蓶|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重視研究利用地方志的影響下,黑龍江省許多縣自動建立編纂機構,開始修志,情況如下:1954年,蘭西縣委辦公室組織編寫的《蘭西縣志》成稿,共設23個篇目,5000余字(參見黑龍江省地方志編委會編〈〈黑龍江省修志大事記〉〉,1999年9月內部發(fā)行)。1957年2月,延壽縣成立縣志辦公室,
上海市: 50年代,上海市未能開展地方志編纂工作。至6O年代初,以萬景亮同志為首的浦東縣委、縣人民委員會領導組織編纂《浦東縣志》。浦東縣前身原屬上海市東昌、東郊二區(qū),1958年8月將二區(qū)劃出設縣,196O年10月撤建,其大部分地域劃歸川沙縣。該志始修于1960年2月,至同年9月完稿。是志斷限上自1919年,下迄1959年,全書凡28篇,計5萬余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上海郊縣編修的第一部縣志。志稿存川沙等檔案館。另外,1961年3月,中華書局出版了《上海地方志物產資料匯輯》。
江蘇省:新中國成立后,江蘇省有一部分學者繼續(xù)民國時未竟的修志事業(yè)。如胡喬木同志的父親胡啟東在民國時期曾歷時7年編成《續(xù)修鹽城縣志》。建國后,他定居北京,仍不忘修志,著手編寫《鹽城續(xù)志校補》。鹽城學者周夢莊也在做這項工作,二人不謀而合。周夢莊將自己搜集保存的部分資料提供給胡啟東,共成校補3卷,于50年代初刊行于世。此后周夢莊又不斷收集整理,歷時20余年,將可入志資料匯編成冊,寫成《鹽城續(xù)志校補補遺》,于1977年油印藏館。1958年,宿遷縣在江蘇率先編修新方志。1959年,清人孫佩撰《蘇州織造局志》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1963年,明代唐樞所纂《湖州府志》由上海書店影印出版。1959年開始,泰興、沛縣、武進、贛榆、溧水、溧陽、漣水、淮安、東海、泗陽、吳縣、東臺、江陰、興化、大豐等縣先后組織機構,著手編寫新縣志。這一時期的修志成果主要有1963年8月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編《泗陽縣志》,這也是這一時期江蘇惟一正式出版的縣志(因故未發(fā)行);1963年泰興編成《泰興縣志》初稿(油印本),內部印發(fā),凡8卷26萬字,取材止于1957年;沛縣寫成了《沛縣志》草稿約6O萬字;宿遷縣于1960年刻印了《宿遷志資料》(油印本),共20多萬字;漣水縣編成了《新編漣水縣志》12章27萬字,其中一部分鉛印,一部分手抄,內容記至60年代初;吳縣編有《吳縣新志》;淮安編出了《淮安縣志(初稿)》中的行政區(qū)劃、自然概況與政治等部分,約5萬字,為手抄本。其余的縣出了一些階段性成果,如溧水縣、溧陽縣編寫了“十年大事記”初稿,武進、常州、溧水、贛榆、漣水等縣編寫出了單行本的《土壤志》,均為內部印發(fā),即:《常州市土壤志》,常州市土壤普查委員會編,1959年6月內部印發(fā),32開;《溧水具土壤志》,溧水縣土壤普查委員會編,1959年6月內部印發(fā),大32102頁;《贛榆縣土壤志》,贛榆縣土壤普查辦公室編,1959年7月內部印發(fā),32開;《漣水縣土壤志》,漣水縣土壤普查委員會編,1959年12月內部印發(fā),32開。東臺縣至1964年征集縣志文獻資料640種1800余件;沛縣搜集民國至1958年資料約120萬字。這次修志陸續(xù)于1964年前停止,贛榆縣堅持時間最長,于1959年成立縣志編委會,1961年5月修志工作停頓,1963年又重新成立縣志編修文獻委員會,1966年5月“文革”開始后修志工作才被迫停止。
浙江?。?SPAN lang=EN-US> 60年代初,衢縣委和縣人民政府組建班子,開展縣志編修工作,浙江省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的《浙江學刊》1964年第2期發(fā)表了署名“三衢”的《衢縣縣志》主編朱子善《關于編寫新縣志的幾個問題》的文章。修志工作后因“文革”被迫中輟。1958年,洪煥椿所編《浙江地方志考錄》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全書收錄浙江地方志近1800種。1964年8月,舟山專區(qū)檔案館編《舟山群島、列島、分島簡志》,64開,142頁,內部印發(fā)。富陽縣政府于1960年建立縣志編纂委員會,1968年中止,其間完成了“區(qū)域”、“農業(yè)”、“水利”等分志初稿。1963年7月,麗水縣組織《麗水縣志》編委會,編修縣志,但未成功;同年,龍泉縣也有修志之舉,也未成功。湖州在60年代初的情況大致相同。
安徽?。?SPAN lang=EN-US> 1959年,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所歷史研究室承擔了編寫省志的任務,該室方志組的王茂還撰寫了《六安縣新志提綱》,為全省新志提供了示范體例。由于多種原因,這次全省的新志編修工作中斷,僅草草地出了六安、廬江、壽縣、舒城、金寨、鳳陽、全椒、定遠、懷遠、穎上、阜陽、亳縣、渦陽、臨泉、濉溪、鳳臺、寧國、歙縣18部縣志槁油印本。
福建?。?SPAN lang=EN-US>50年代,閩清、莆田、德化、詔安、漳浦、永安、福清、龍海、永春等縣市開始修志。1961年2月27日,徐特立、謝覺哉在福建省視察工作期間,聽取了福建省委辦公廳副主任兼省檔案局副局長劉田、省檔案局副局長吳清傳關于各地編寫新縣志情況的匯報,對怎樣認識和進行這項工作的問題,分別談了看法。當時福建省所編成的志書均為內部印發(fā),如:《莆田縣志》,莆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59年內部印發(fā),印數60冊,32開;《莆田縣志志稿》,莆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66年內部印發(fā);《安海志》,晉江縣安海鎮(zhèn)文化站《安海志》編纂委員會編,鄭士美、洪少祿主編,1957年內部印發(fā);《德化縣志》,德化縣地方志辦公室編,1961年內部印發(fā);《閩清縣志》,3冊,閩清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謝友云、林貞翰主編,1962年內部印發(fā);(廈門市)《集美志》,陳厥祥主編,1963年出版;〈〈詔安縣志》,《詔安縣志》編寫組編,1960年內部印發(fā),(志稿在“文革”中遺失,今縣檔案館僅存編纂方案與采訪資料);《漳浦新縣志》,漳浦縣委宣傳部編,張兆基、陳炳煌等主編,1960年內部印發(fā);《永安新縣志》,永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59年9月內部印發(fā);《福清新志》,福清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60年內部印發(fā);《光澤新志》,《光澤新志》編輯委員會編,鄭邦守主編,1960年8月內部印發(fā)。晉江縣1965年也有修志之舉。
江西?。?SPAN lang=EN-US> 1960年4月,省委書記方志純在省委五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期間,主持召開了革命史和地方志編寫座談會。同年,《奉新縣志》印行,1961年,國家檔案局向全國推廣該志篇目。1961年12月,峽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峽江縣志〉二冊,內部印發(fā)。另外,江西省還修成一些縣志稿。
山東省:1957年2月,山東省地方志資料征集委員會成立,下設辦公室,1958年正式辦公。主任由副省長兼任,出不定期資料書(刊)20多期。60年代初,辦公室歸入社聯。山東省在1958年到1960年期間,曾醞量 編修新志,后這次修志中途夭折,到1960年,機構撤銷,人員解散,但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培養(yǎng)了修志骨干。五、六十年代,山東省一些市縣組織力量搜集資料,并出了一部分縣志油印稿,如1962年編成《鄒縣新志》(草稿)。
河南?。何?、六十年代,河南省的修志活動由于歷史原因而未成功,但有7O多個縣修成了內部流傳的縣志初稿,如輝縣、林縣、新鄉(xiāng)、扶溝、鄢陵、修武、信陽、上蔡等縣,均開展了修志工作。
湖北?。?SPAN lang=EN-US> 1956年3月,湖北省以省文史資料研究館為主體,成立了省方志纂修委員會,主編各縣簡志。1957年5月,湖北省羅田縣人民政府重修近代著名方志學者王葆心墓,湖北省文史館撰文立碑,時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親筆題詞:“楚國以為寶,今人失所師。”1958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湖北省地方志纂修委員會編的《稀水縣簡志》和《咸寧縣簡志》,《黃梅縣簡志》也于該月內部印發(fā);1959年3月,該社又出版《應城縣簡志》;同年,該社還出版了《孝感縣簡志》、《漢川縣簡志》。這些簡志的字數各在七、八萬字至十萬字之間,字數雖不多,但簡而有當。1959年夏,董必武同志在湖北省談起地方志,他強調各縣都要修志。當時湖北省還有一些縣成立了縣志編委會。現存的修志成果計有:《石首方志》1958年》、《監(jiān)利縣志》(1959年)、《天門新志》(初稿,1959年)、《廣濟縣簡志》(1959年)、《公安縣志》(草本,1959年)、《漢陽縣志》(初稿,1960年)、《洪湖縣志》(洪湖縣政府編,1963年8月內部印發(fā))等。
湖南?。?SPAN lang=EN-US> 1957年11月,湖南省委作出編修《湖南省志》的決定。1958年6月,湖南省人民委員會第27次會議討論通過成立《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由程潛省長任主任,計劃將《湖南省志》分為15卷編寫,并擬從1958年6月起,用3年的時間完成省志的編寫;縣市志擬在省志編修略具經驗時,召開一次全省修志工作會議,協助各縣市自修。1959年2月,《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記述》出版,該書為新編《湖南省志》的第一卷,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省級志書。當時湖南省志書出版情況大致如下:《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記述》,《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2月出版,印數4000冊,大32開,881頁(本書為第一版,尚有1962年11月的第二版和1979年的第三版)。《湖南省志·地理志》(上),《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編,謝華主編,宋英林、陳國達等副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3月出版(該書為省志第二卷),印數5000冊,大32開,593頁(本書1982年9月修訂再版,印數為3800冊)?!逗鲜≈尽さ乩碇尽罚ㄏ拢?,《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編,謝華主編,宋英林、陳國達等副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第一版),印數5000冊,大32開,593頁(本書1986年11月修訂再版,印數1515冊)?!拔母铩遍_始后,湖南省修省志的工作被迫中止。當時湖南省一些縣市也組織了修志工作,如:1958年春,攸縣委擬議編修縣志,由縣委宣傳部領導修志工作,成立了縣志辦公室,附于文化館內,是年秋因“大躍進”運動,修志工作停頓;60年代初,縣委計劃組織繼續(xù)修志,亦未獲進展。瀏陽具1958年也組織力量編寫〈〈瀏陽革命斗爭史〉及〈〈瀏陽新志〉,經一年,搜集了很多史料,寫出了《瀏史》草稿四集及《新志》草稿少量內容。1959年,湘鄉(xiāng)縣人民委員會組織編修《湘鄉(xiāng)縣志》,歷時一年半,完成120萬字初稿,油印為18篇本。1959年,津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寫一份7000余言的〈津市簡志〉〉(油印稿)。
廣東省:1950年以后,廣東各地有關部門開始重視舊志書的征集、整理、利用和新志書的編修工作。1949年10月至1954年,葉劍英主政廣東期間,就注意利用地方志。為了加強廣東海洋海島的管理工作,1950年,他指示省委辦公廳秘書處材料科派人到廣州各圖書館查閱廣東舊志,摘錄、整理有關廣東海洋海島的資料,加上一些其他資料,編了一本《廣東海島資料》,作決策參考。以后葉劍英每次來廣東,都要讓秘書到中山圖書館借閱部分廣東志書。1958年冬至1963年,廣東68個縣(市),先后有48個縣(市)成立了修志機構,組織編修新志書,其中37個縣(市)完成了縣(市)志初稿,并有17部在內部刊印。這一時期廣東各地修志的組織工作有5種情況:(1)在縣(市)黨委的統(tǒng)一組織下,從各部門抽調人力編寫,具體工作由檔案館負責,如興寧、揭陽、合浦、饒平、順德、梅縣、樂昌、翁源、大埔等縣;(2)在籌備慶祝國慶10周年辦公室或組織專門機構(多稱修志委員會),配備專職干部編寫,如寶安、惠陽、花縣、三水、增城、從化等縣;(3)由宣傳部門主編,各部門抽調人力參加,如河源、東興、海豐等縣;(4)各大專院校的歷史系與部分縣(市)委宣傳部或檔案館共同編寫,如五華、東莞、番禺等縣;(5)縣委辦公室組織人力編寫,如雷北、新會、德封等縣。1960年11月,廣州市委成立《廣州市志》編委會,先后由市檔案館、市文化局組織人力編寫出《廣州市志(1949~1959)(初稿)》。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在1958年編修了一部《偉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廣東(初稿)》,也是一部帶有志書性質的地情書。全書共分6篇:廣東概況、廣東人民偉大的歷史和文化、廣東的少數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廣東華僑、建設社會主義的廣東、結束語。本書僅有內部油印本。這一時期,廣東各地的修志工作受到“左”的不同程度的影響,不久便半途而廢。已印行的志書也存在明顯的質量問題,如體例不完善,結構不嚴謹,內容過于政治化,有些記述缺乏實事求是精神等。另外,當時廣東方志學的研究有了新的發(fā)展。1955年出現初次修志熱潮時,開展過一些理論研究活動,廣東省檔案局向全省印發(fā)了黃勛拔撰寫的探討新方志體例的論文。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1959年8月,時任自治區(qū)主席韋國清主持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會議,研究批準成立廣西通志館,館長由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副主席莫乃群教授兼任。廣西通志館成立初期,明確提出中心任務是為編纂《廣西通志》做干部準備和資料準備,確定圍繞近代幾個重大事件搜集資料,并進行學術研究。1960年至1966年,太平天國、中法戰(zhàn)爭、辛亥革命和廣西現代革命史4個業(yè)務組廣泛進行社會調查,收集摘錄了1000多萬字的檔案、地方文獻、碑文和口碑資料,并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整理、研究、考證。主要學術成果干60年代、80年代分別由中華書局、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如《忠王李秀成自述校補本》、《太平天國革命在廣西調查資料匯編》、《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廣西農民起義資料》、《中法戰(zhàn)爭調查資料實錄》等。這些學術成果,尤其是有關太平天國的成果,當時在全國同類研究中處領先地位。1964年,廣西通志館編寫的《廣西近百年大事記要》油印成冊?!拔母铩逼陂g,廣西修志工作中斷,1969年廣西通志館被撤銷。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廣西通志館得以恢復,修志工作才能正常進行。50年代末60年代初,廣西有28個市具成立了修志機構,內部鉛印或油印、抄寫縣志28部。如 1960年10月,玉林縣志編寫辦公室寫成《玉林縣志(初稿)》,全書分4個部分6冊,50萬字,油印本。
海南?。?SPAN lang=EN-US>60年代初,海南響應應黨中央號召,曾經著手修志。1962年春節(jié),郭沫若在崖縣幫助校點〈〈崖州志〉〉,并為之作序,指出:“地方志書,舊者應力加保存,而新者則有待于撰述。從糟粕中吸取精華,從砂磧中淘取金屑,亦正我輩今日所應有事?!焙蠛D系男拗竟ぷ髟凇半A級斗爭為綱”的沖擊下,中途停輟了。
重慶市:重慶地區(qū)的修志工作從50年代初期即開始進行。當時不僅著手編纂志稿,而且還普遍開展了搶救舊志工作,主要是傳抄舊志和復制舊志,未有一部新編志書出版。當時的成果,現存的主要有:(1)編纂志稿?,F存《大寧縣志摘要》(1950年油印本)、《彭水縣志初稿》(5冊,1960年10月油印本)、《南川縣志初稿八集》(1960年9月油印本)、《永川縣志》(1961年油印本)、《大足縣新縣志》(1961年油印本)。(2)傳抄舊志?,F存?zhèn)鞒呐f志有:《巴縣鄉(xiāng)土志》(1961年傳抄清光緒三十三年排印本)、《江北廳鄉(xiāng)土志》(1950年傳抄光緒末年本)、《合州志》(1962年傳抄清乾隆五十四年刻本)、《江津縣鄉(xiāng)土志》(1960年傳抄清光緒抄本)、《涪州志》(1963年傳抄清乾隆五十年刻本)、《涪乘啟新》(1961年傳抄清光緒三十一年刻本)、《墊江縣志》(1958年傳抄清咸豐八年重刻道光八年刻本)、《豐都縣志》(1960年傳抄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石柱(石旁)廳鄉(xiāng)土志》(1960年傳抄本)、《黔江縣志》(1960年傳抄清咸豐元年刻本)、《續(xù)增黔江縣志》(傳抄清同治三年刻本)、《南川縣志》(1964年傳抄清咸豐元年刻本)、《南川縣鄉(xiāng)土志》(1950年傳抄清末抄本)、《南川縣鄉(xiāng)土志》(1960年傳抄清末抄本)、《萬縣志采訪事實》(1960年傳抄本)、《云陽縣鄉(xiāng)土志》(1960年傳抄本)。(3)復制舊志?,F存《夔州府志》(1961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明正德八年刻本)。《云陽縣志》(1963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明嘉靖二十年刻本)、《新修合川縣志》(1968年臺北學生書局影印民國11年刻本)。
四川?。褐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秉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四川地方志編纂工作步入了全新的發(fā)展階段。1958年3月,毛澤東主席在成都主持黨中央工作會議期間,專門調來《四川通志》、《華陽國志》、《蜀本紀》等認真閱批,先后選輯部分內容,散發(fā)給到會的領導同志,并指出各地要修地方志,從此拉開了編修新志的序幕。一些縣市隨即開始編修新志的嘗試,搜集了一批基礎資料。1960年初,副省長張秀熟等人向省人民委員會呈送了《關于編纂<四川省志>的初步意見》,建議在省委和省人委的領導下,建立“四川省省志編輯委員會”。1960年3月22日,四川省第二屆人民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根據程子健、張秀熟、康乃爾等同志的建議,同意成立四川省志編輯委員會(為地級事業(yè)單位),由省委書記、省長李大章任主任委員,副省長張秀熟、康乃爾等任副主任委員,著手籌劃新的《四川省志》的編纂方案。
貴州?。嘿F州省一些地方在五、六十年代曾醞釀過修志,修志成果計有:《水城縣志》,水城縣委員會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鎮(zhèn)寧新志》,鎮(zhèn)寧縣委員會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出版,印數5328冊,大32開,93頁。列入貴州解放十年叢書系列的《大方新志——高歌猛進的大方》也于1960年出版。此外,還修成一些志稿。1960年7月,習水縣人委按照上級指示,成立縣志辦公室,配備工作人員,開始編修《習水縣志》。經過3年的辛勤筆耕,編纂了《習水縣農民起義》、《東皇公社》、《溫水公社》等長篇專題資料,共1多萬字。后因經濟困難和對編修縣志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于1962年中斷。
云南?。?SPAN lang=EN-US> 50年代末期,云南省有10多個縣市(如大理州、大理市、宣威縣、祿豐縣等)開展了編修地方志工作。60年代初期,通??h人民政府組織王連城等編纂新的《通海縣志》,現僅留下手稿5卷。永勝縣從1962年始,組織專人搜集資料,編輯成冊油印,至“文革”前,共編成《永勝歷史資料匯輯》14冊,80多萬字。大理州在1958~1959年“大躍進”時期,編寫出《鶴慶縣志》、《云龍縣志稿》、《巍山新縣志》、《大理市志》、《永平縣志》、《漾濞縣志初稿》、《祥云縣志初稿》、《劍川縣志》共8部志書。當時編寫的地方志,多數還是初稿,不少是油印品,藏縣檔案館。臨滄縣人民委員會于1962年成立修改縣志辦公室,幫助邱廷和修訂其于民國時期編修的《緬寧縣志稿》,后因無經費印行而擱置下來。由于“左”的影響,此次所編志書的內容多為“新舊對比”、“憶苦思甜”。“文革”開始后,修志工作即告中斷。
陜西?。?SPAN lang=EN-US> 1958年,陜西省政府下達了開展編寫地方志的文件,由省檔案局、文化局等牽頭,省檔案局制定了編修新志方案,著手編纂工作,少數縣還寫出初稿。如 1958年到 1961年,西安市在舊志的收集、整理和新志的編修方面,都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西安市文史研究館收集了數百部萬余冊舊志書,西安市檔案館收集和整理了從1919年至1949年26000多卷西安舊歷史檔案資料,政協文史資料室證集了地方資料6000多份,1800多萬字,在此同時,西安市普遍開展了寫行業(yè)、系統(tǒng)、單位史的活動,為編寫新的西安志打下了基礎。這時市文史館已著手編寫《新西安志提綱》,出版了〈〈西安勝跡志略〉一書,并編出了《西安沿革》、《西安史話》、《漢城古跡述略》等十多種。1959年歷史學家武伯倫編著出版了〈〈西安歷史述略〉,長安縣編寫了《長安新志》十編八冊。1958年前后,安康縣籌備修志,成立了編委會,并制定了纂修方案,但修志工作一直未正式進行。1959年3月中旬,洵陽縣續(xù)編縣志辦公室開始編纂縣志,同年10月1日油印出手刻稿本一冊,約5萬字,名為《洵陽縣志續(xù)編(初稿)》。1959年國慶節(jié)前,神木縣委書記梁士堂負責組織編寫了《神木縣志稿》(原稿現存于該縣檔案館)。1960年,石泉縣組織了一個30多人的班子,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在《光輝的十年》這個總題目下,征集了1949~1959年各個方面的資料,編出了一些初稿,由于受“左”傾錯誤的影響,未纂成稿。1962年鳳翔縣委牟富生任主修、縣政協副主席王丕卿為總編,纂修《鳳翔縣志》,歷時3年,草稿初定,“文革”開始后,修志工作停止。扶風縣在1962年也成立機構,抽調5人開展工作,歷時半年,僅搜集部分資料,不足10萬字,后因“四清”運動而停止。
甘肅?。?SPAN lang=EN-US>1959年3月7日,甘肅省委同意省委宣傳部關于編寫《甘肅新志》的意見,決定成立以張仲良任工任委員的〈〈甘肅新志〉〉編纂委員會。1960年8月,編寫工作中斷.但也寫出了部分初稿,如〈〈工業(yè)志〉〉、〈〈農業(yè)志〉〉、〈〈物產志〉〉、〈〈大事記〉〉等。一些市、縣也有修市縣志之舉(如成縣于1962年即延請人才編纂成縣地方志,“文革”時中斷。留有未定稿數十萬言,不知所終,檔案局僅存目錄),基本上半途而廢,只是在1959年,有51個市、州、地、縣(區(qū))人民委員會編寫了本地《土壤志》。慶陽縣1959年曾對民國時期所修縣志稿進行整理,為繼續(xù)充實起見,未即付印;1962年秋,又在蘭州重加整理,至1963年元旦書成付梓。1960年,鎮(zhèn)原縣委、縣人委曾籌備編修縣志,因故未能如愿。岷縣于1963年成立岷縣志編纂委員會,邀聘楊昶、樊鈞為編輯,李清香、尚佐周、工本初負責采訪及資料等工作。經過4年廣征博采,積稿20余萬字,“文革”中被抄掠一空。1965年4月,甘肅省氣象局編纂的《甘肅氣候志》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
青海?。?SPAN lang=EN-US> 1958年,青海省志編纂委員會成立,省長袁任遠任主任,抽調各系統(tǒng)業(yè)務骨干20余人編寫省志。1961年5月,青海省志編纂委員會內部發(fā)行《青海省志·青海歷史紀要》鉛印本,該書為新編《青海省志》第一卷。這一時期青海省還編纂了一批專業(yè)志志稿。1961年7月,省志編委會被撤銷。在此期間,市縣并未開展修志工作(1958年至1961年,化隆縣委、縣政府組織人員編寫《化隆概況》,未及完稿而罷修?!陡艣r》體裁不類志書)。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寧夏在五、六十年代也有過修志活動,有一些未刊稿,如:《中寧縣志》,《中寧縣志》編寫領導小組編,蘇復濤、蘇忠深主編,1959年內部印發(fā)。還有60年代修成的《惠農縣志》(手寫稿)以及未成稿《吳忠縣志》等。80年代末,鹽池縣成立了縣志編輯委員會,組織人力編寫縣志。至1960年12月,新編《鹽池縣志》完成初稿,并打印成冊,后編纂工作中途輟止,未修訂印行。賀蘭縣于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兩次組織編纂縣志,均因故未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五。六十年代未開展修志工作。
1966年“文革”開始之后,各地已建立的修志機構幾乎都不能再正常工作,繼之便紛紛被撤銷,修志工作被迫中斷。雖然如此,“文革”期間還是有極個別地方有修志之舉,內蒙古自治區(qū)革委會農林局編寫了一部《內蒙古農作物品種志》,1976年5月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黑龍江省嫩江縣委也于1972年決定編修縣志,1974年11月開始抽調人員,組成班子編寫,至1976年7月,形成了70萬字的初稿,1980年11月完成送審稿,1982年擬付印,未獲批準而停止。
歷史地觀察這一時期的修志工作,可以看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專家、學者們的提倡,是編修新方志工作得以開展的決定因素。此階段的修志工作雖因1966年“文革”開始而中斷,卻為新志的創(chuàng)編工作起到了篳路藍縷的摸索探討作用。這一時期編纂的新方志,雖然大多比較簡略,或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但它們仍傳承了我國固有的修志傳統(tǒng)。尤其重要的是,它為1980年以后的全國新編地方志工作提供了經驗和基礎,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完)
本文主要會考書目:
①來新夏主編《中國地方志綜錄》,黃山書社,1988年出版。
②趙庚奇編《修志文獻選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出版。
③陜西省檔案局、陜西省檔案學會籌委會編印《編史修志參考資料》,1980年 12月內部印行。
④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編《中國新編地方志二十年》,方志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⑤本文第二部分還參考了各地已出版的縣志,由于書目較多,此處不再—一列舉。
(摘自《中國地方志網》)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我國編纂地方志歷史悠久,歷朝歷代,康續(xù)不斷。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僅現今存留的1949年以前修成的志書就幾近萬種,十余萬卷之多,卷帙之夥,占我國現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強。這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十分關心和重視修志工作。早在1941年,中共中央發(fā)布《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就明確規(guī)定要“收集縣志、府志、省志、家譜,加以研究”,把搜集和研究地方志作為了解中國國情和地情的重要途徑之一提出來。全國新中國成立以后,百業(yè)待舉、百廢待興,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等同志曾親自關心修志事業(yè)。尤其是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成立了以曾三同志為組長的中國地方志小組,負責推動全國的修志工作。5O年代后期至6O年代初,全國興起了第一次編修社會主義新方志的高潮,編寫出了不少志書初稿。十年浩劫,不僅令此項工作中斷,也令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獻飄零散佚,致令今日欲探究其始末,已屬難能。
本文擬從黨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著手,分別介紹其時修志工作的開展和成果
一、五六十年代中國地方志小組的組建始末及其主要活動和成就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期間,山東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王祝晨建議“早早動手編修地方志”。1956年6月,一屆三次人大會議期間,王祝晨再次建議編修地方志。同月29日,《人民日報》第7版刊載王祝晨《早早動手編修地方志》一文。是年,金毓黼《普修新方志的擬議》一文在《新建設》第5期發(fā)表。1957年,國務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制定的《十二年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方案》(《1956—1967年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了編寫新的地方志的任務,并將其列為12個重點項目之一,“要求全國各縣、市(包括少數民族地區(qū))能夠迅速編寫出新編地方志”。這項工作準備先從有條件的縣市著手,逐步推廣,計劃到1967年以前編出全國大部分縣市的新地方志。在中共中央宣傳部的領導下,由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和國家檔案局共同組成地方志小組。(曾三同志
1958年3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同志在成都主持黨中央工作會議。在此期間,他專門調閱《四川通志》、《華陽國志》等一批志書,并選輯其中部分內容,轉發(fā)給到會的領導同志,提倡利用方志,提高領導水平。他倡議:全國各地要編修地方志。
“方志是我國一項獨有的文化遺產,記載的范圍很廣,歷代續(xù)有修纂。過去的方志雖然已保存了不少的自然現象的資料和勞動人民在生產中所取得的經驗,但由于時代的限制和舊的統(tǒng)治階級的控制,對于人民歷史的真實情況的反映是極其有限的。因此,在運用舊的方志體例的時候,必須批判地加以革新。
“新修方志主要是為了反映我國各地人民的革命斗爭和向自然作斗爭的實際情況。特別著重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大眾在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上的新成就。借以系統(tǒng)地整理和保存資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并達到教育干部和群眾的目的。
“新志應貫徹執(zhí)行厚今薄古的原則。內容上可以革命斗爭史、經濟建設發(fā)展情況以及革命斗爭和生產建設中的模范人物作為重點。在斷限上,革命斗爭史與人物二項,可以近代史為范圍;經濟一項可以現代史為范圍。
“編修新志的方法,應當是廣泛地搜集原始資料,進行實地調查訪問。事實必須確鑿,文字力求通俗,盡可能地采用圖片、圖表和插圖,使內容鮮明生動。
“方志可分省、市、縣、社四種。在編纂時間上,孰先孰后,或者同時進行;在編纂內容上,或繁或簡,或著重寫幾個部分,或根據具體情況,增加一定項目;甚至另創(chuàng)新的編纂方法,均不必強求一律。各省市可根據具體條件和可能組織起來的力量(高等學校歷史系與地理系、政府機關干部、中學教員、文化館、博物館、檔案館、科學研究機關、科普分會),自行決定。但希望每個縣、市都有新修的志書。修志的組織應在各省、市、縣常委和人民委員會的領導之下,進行工作。編纂新方志的過程就是各種史料和實物搜集整理的過程。各地應當指定一定的機構(如檔案館、博物館)對已搜集的史料和實物加以保存,并且應當考慮把修訂方志形成一個制度。”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關于新修方志編纂原則的第一個綱領性意見,它對50年代新編方志工作的順利開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959年,為慶祝國慶十周年,黨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fā)出通知,要求各省市編寫建國十年的歷史,作為國慶十周年紀念的一個重要科研項目。當時,我在天津主持這項工作,曾經組織過工業(yè)、財貿、文教、衛(wèi)生等各單位,參加編史的專職和兼職人員約三百人以上。據當時的同志事后告訴我,收集編纂起來的資料將近一千萬字。但是,這一工作不幸半途而廢。據我了解,華北的幾個省市也大同小異,基本上從六二年以后相繼陷于停頓。全國的情況我不了解,可能也有類似情形:一轟而起,一轟而散,雖動員了不少人力,結果收效甚微。](梁寒冰
1959年,中國地方志小組成立,曾三同志任組長,周總理委托曾三同志主持全國的修志工作,并且要國家檔案局抓一抓。后來中國科學院裴麗生同志把地方志小組的工作轉給了檔案局。1959年6月,國家檔案局召開全國檔案資料工作先進經驗交流會議。周總理接見到會代表時,向曾三同志詢問地方志編纂情況,并說:“對新舊地方志,你們都要把它收集起來?!碑敃r的內務部長謝覺哉同志到會致詞說:“我在檔案工作成果展覽會上,看到全國各地不少省、市、縣編寫有地方志,我感到很了不起。多少年來我一直在想,如果各級黨政機關都有個方志該多好!多年的夙愿今天實現了。”他多次表示,希望國家檔案局能把編修地方志的工作抓起來。同年夏,董必武同志在湖北省談地方志,他強調各縣要修縣志。正是在他們的關懷和國家地方志小組的推動下,各地的修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據國家檔案局的統(tǒng)計,到1960年,全國已有20多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530多個縣開展了修志工作,其中有250多個縣編寫出了初稿。在這一活動中,從黨中央到地方的檔案部門都積極參與,如安徽省就有29個縣檔案館擔負了縣志的編寫工作。1961年,國家檔案局曾向全國推廣了江西省《奉新縣志》的篇目。地方各級檔案部門,或積極收集和提供資料為修志服務,或直接參加修志工作。
隨著地方志編修工作的開展,出現了許多需要研究解決的新問題,同時,這項工作也需要加強領導。為了加強對各地修志工作的指導,1961年3月,曾三同志主持下的地方志小組專門制訂了《關于新修方志提綱(草案)》,并向全國發(fā)布。這個《提綱》提出,新編地方志書除了前言、概況之外,其主要部分應當包括政治斗爭(革命斗爭)、經濟建設、文化教育、政法工作、民情風俗習慣、宗教、名勝古跡、人物等八個門類。
但是,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地方志的編修工作同樣受到林彪、“四人幫”一伙的破壞,被強加上“為老家伙樹碑立傳”、“歪曲篡改歷史”、“泄露黨和國家機密”等種種罪名。許多同志因為領導或參加了編修地方志的工作,而橫遭打擊和迫害。地方志的編修工作不僅處于停頓狀態(tài),而且成為一個禁區(qū),以致到了80年代初,一些地方的領導同志提起編修地方志來還心有余悸。
我們的黨和國家當時之所以那樣重視舊方志的收集和新方志的編修,是因為舊方志中記載了大量的歷史上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理、人物、礦產資源、天文氣象等方面的資料,對我們的建設事業(yè)有很大的好處;同時,地方志也是研究歷史的寶貴史料。編修新方志,則是為了記載地方的歷史和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建設的現狀,有資治、存史、教育之功效。正因為這樣,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不論在舊方志的收集、整理方面,還是在新方志的編修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下面簡要列舉一些當時具有全國性影響的修志成果。
1951年,華國出版社影印出版《四部要籍序跋大全》,其中收錄方志序跋159篇。1954年,地質學家章演存(鳴釗)利用志書資料編著的《古礦錄》由地質出版社出版。1956年至1959年,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遺產研究室從全國80O0多部地方志中,搜集摘抄3600萬字的資料,編成《方志綜合資料》、《地方志分類資料》和《地方志物產》。1956年,在彭真同志的親自指導下,由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負責組織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工作開始,計劃4~7年內完成。通過這次調查研究,整理出191種資料,1400多萬字;整理完畢尚未付印的調查資料154種,1500多萬字;整理付印的檔案資料和文獻摘錄32種,750多萬字;編寫并印出少數民族簡史、簡志和簡史簡志合編初稿57部。1958年,朱士嘉的《中國地方志綜錄》(增訂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5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清人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補逸》,其中著錄各種方志294種。1960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出版《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線裝本)。1962年8月,張國淦編著的《中國古方志考》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該書共著錄秦漢至元代地方志書2271種。1963年7月,朱士嘉編撰的《宋元方志傳記索引》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1965年,中華書局影印出版《四庫全書總目》,書中的地理類輯錄歷代志書500余部。除了上述研究成果外,研究者還從舊志中匯輯了許多珍貴的史料編成文集,為生產和科研提供了便利條件。如:黨中央地質部在北京圖書館協助下,查閱大量方志,編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千年鐵礦開采和鍛冶》、《中國古今銅礦錄》。有的地方還根據地方志實行“文獻報礦”,或依照地方志提供的線索進行地質勘探。黨中央氣象局根據地方志匯輯了《五百年來我國旱、水、澇史料》。中國科學院天文臺編輯的《中國天文氣象總表》,也是從地方志中匯輯來的。
二、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修志活動及成果概述
五、六十年代,有些地方曾一度把編修地方志的工作提上日程,湖北、湖南、四川、甘肅、青海等省先后成立了編纂地方志的專門機構。其中,最早成立修志機構的省份是湖北省。1956年3月,湖北省以省文史資料研究館為主體,成立省方志纂修委員會,主編各縣簡志。至1959年初,該省方志纂修委員會撰成5個縣的簡志,其中4種正式出版,l種內部印行。湖南省的修志機構設置也比較早。1957年11月,中共湖南省委作出編修《湖南省志》的決定,1958年6月成立了省志編纂委員會。自從1956年原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十二年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草案中提出編寫地方志的任務以后,1958、1959兩年,各地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已經編寫出新的地方志,有的油印出新地方志初稿,有的收集了很多資料,為編寫新的地方志做了準備。1959年12月10日,《光明日報》載來明《關于地方史工作的幾點意見》一文。該文在總結當時的修志成果時稱:“現在,地方志的編纂工作已經列入各省市的工作計劃,有些地方已經完成了某些部分。湖南省志已經陸續(xù)出版,湖北、河北某些縣的簡志也已經編寫出來,其它地區(qū)也正在開展編史修志工作。安徽、湖南、山東、廣東等省還專門出版了期刊,搜集和整理當地的歷史資料。專門研究華北(特別是河北)地方史的《北國春秋》雜志,也在最近創(chuàng)刊了?!绷頁覚n案局1960年調查統(tǒng)計,全國有20多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530多個縣進行編修新方志的工作,其中有250多個縣編出了初稿。
從出版的情況看來,當時已經編寫出的地方志,多數還是初稿,不少是油印分發(fā)內部參考;至于公開出版者,根據了解還是個別情況①,例如,湖北省地方志編修委員會編的幾種簡志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廣東《惠陽縣志》由當地新華書店內部發(fā)售,第1版2000冊,短期內即售完。據1966年以前歷年《全國總書目》所載及其它資料,已出版的新志有十余種,它們是:1958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省《清水縣簡志》、《咸寧縣簡志》和該社于1959年出版的湖北省《孝感縣簡志》、《漢川縣簡志》;1959年2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記述》(該書為新編《湖南省志》的第一卷); 1959年3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省《應城縣志》;1959年5月民族出版社(北京)出版的《西藏大事記(1949~1959)》;1959年6月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河北省《懷來縣志》;1960年7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昌黎方言志》和1960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水城縣志》和《鎮(zhèn)寧新志》;同年,北京出版社還出版了《北京植物志》,河北興隆縣也編纂出版了《興隆縣志》;湖南人民出版社于1961年3月和1962年10月份別出版了《湖南省志·地理志》上、下冊(新編《湖南省志》第2卷);1962年,孫殿起編著的《琉璃廠小志》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963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山西省《陵川縣志》①,1963年8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泗陽縣志》,1965年4月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甘肅氣候志》(內部發(fā)行)等。
除正式出版的以外,更多的新修方志還停留于稿本階段或內部印行。內部印行的如《青海省志·青海歷史紀要》(新編《青海省志》第一卷)、遼寧省《營口市志(1949~1959)》、《沈陽十縣簡志》、湖北省《黃梅縣簡志》、江西省《奉新縣志》、河南省《輝縣志》、山西省《盂縣人民志》、《聞喜縣志》和《祁縣志》等。
1964年以后,隨著農村“四清”運動的開展,在廣泛發(fā)動編寫“五史”活動的基礎上,有些縣曾經組織專業(yè)人員創(chuàng)編新志,如河北豐潤試編縣志,霸縣編寫《東臺山鄉(xiāng)志》,可惜都未竟功,其他地方也都有類似的活動。當時,這些活動曾引起了領導的重視。1965年,當時的華北局宣傳部曾決定在華北地區(qū)開展新編縣志的工作,經過討論,并由專人擬定條例。不久,由于十年浩劫,不僅這項工作夭折,而且條例及有關資料也都蕩然無存。
50年代末,全國有過較大的修志活動。這一時期的志書,受“大躍進”極“左”思潮的影響,舍棄了舊志書一些好的體例、篇目和寫法(使修志工作難以沿著正確的軌道進行),代以文學家的視角、散文的形式和藝術的語言。參與編纂的人也有許多當時比較有名的作家、學者,如1959年6月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河北省《懷來縣志》,其編者中即有全國文聯、作協等單位的徐遲、許法新等人。
下面,我們對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編纂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果作一簡要介紹。
北京市:在十年動亂以前,北京市各級領導都非常重視北京志的編寫工作。1958年12月,北京市委決定纂修《北京志》。當時主要是為了反映解放十年來首都人民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建設上的新成就和廣大群眾精神面貌的巨大變化,系統(tǒng)整理和記錄歷史資料,總結經驗,教育干部和群眾。為了做好《北京志》的編纂工作,市委決定成立一個地方志領導小組。由鄧拓、蔣南翔、胡錫奎、陳克寒、楊述、廖沫沙等同志組成。市委書記鄧拓同志任組長,宣傳部長楊述同志任副組長。下設十一個組,各組分別由市委主管各口的同志擔任,如農業(yè)、水利由市委農村工作部長趙凡同志擔任.教育由市委教育部長張文松同志擔任。分工非常具體。而編寫工作則主要由首都各高等院校有關的系(科)抽調部分教師和學生擔任。編目及完成情況,分兩部分:一、北京史,由北京大學歷史系師生編寫,翦伯贊同志具體負責,廖沫沙同志指導。已編出三卷本的內部征求意見稿,約四十萬字。第二、北京志,共四十篇,其中大部分已分別寫出,有鉛印稿、打印稿或謄印稿,多數現存市委檔案室。市委當時對這項工作抓得很緊,搞了“十定”:定專志名稱,定編寫單位,定編寫負責人,定指導人,定初稿寫定日期,定初審日期,定修改完成日期,定發(fā)排日期,定清樣審查日期,定出版日期。這些經驗是很可貴的,而且工作是踏踏實實。但是,由于后來頻繁的政治運動,特別是十年浩劫,使這樣一個偉大工程夭折了。雖然如此,從已完成的初稿來看,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統(tǒng)計數字,為以后編纂北京志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并對北京史料進行了規(guī)??涨暗恼?,完成初稿40部,如《北京魚類志》、《北京黨史》、《北京工業(yè)史料》、《北京果樹志》、《北京史》、《北京鳥類志》、《北京氣候志》、《北京動物志》等?!侗本┲参镏尽氛匠霭妫?SPAN lang=EN-US>1958年8月,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在廣泛調查、采集的基礎上,完成了本書初稿的編寫。后來,由于北京市區(qū)擴大,該系師生100多人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野外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標本和資料,并在初槁基礎上,不斷修改補充,于1960年元旦完成本書編寫工作); 1962年初,孫殿起編著的《琉璃廠小志》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所李林《在天津籌備會議上的發(fā)言》,載《中國地方史志通訊》1981年第一期)
天津市:天津市郊縣在50年代末期曾組織人力修志。如薊縣,當時即組織力量搜集資料。1958年,武清縣政協也組建了修志班子,縣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張聯卿主待此項工作;是年7月15日,以縣政協學習委員會名義提出了《編修武清縣志初步方案意見書》,草擬了修志方案,搜集了一些資料,但未及成稿而中斷。
河北省:河北省委、省人民委員會于1960年4月成立河北省地方志編纂籌備工作辦公室。河北省志編纂籌備委員會相繼成立,主任李子光,副主任王力、鄭厚庵、馬達夫。編委會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省志編纂工作。為編寫河北省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大事記,編委辦公室組織業(yè)務干部查閱檔案,走訪知情者,歷時兩年,搜集資料3000多件,計1000多萬字。為配合省志編纂,省文史館館員石冠英編撰了《燕趙風俗志》??h志的編寫也有進展。1959年6月,《懷來縣志》編輯委員會編修的《懷來新志》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當時郭沫若領導全國文聯在懷來縣下鄉(xiāng),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作家協會等單位的徐遲、許法新等人參加了該志的編寫。1960年7月,《昌黎縣志》編纂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聯合編撰的《昌黎方言志》由科學出版社出版。1959~1960年,《興隆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撰出版了《興隆縣志》。1964年,豐潤縣試編縣志,霸縣也編寫了《東臺山鄉(xiāng)志》,都未最終編成。1964年以后,河北省地方志工作開始下滑,“文革”期間完全停頓。
山西?。荷轿魇≡谖?、六十年代并未啟動省志的編修工作。60年代初,壽陽、武鄉(xiāng)、垣曲、神池、曲沃、陵川、晉城、盂縣、祁具、聞喜等縣編寫過具志,有如下幾部縣志面世:《盂縣人民志》,《盂縣人民志》起草委員會編,1961年內部印發(fā),16開,290頁;《晉城縣志》,晉城縣縣志編輯委員會編,1962年4月內部印發(fā),32開,500頁;1962年尚有聞喜縣縣志編輯委員會新編的《聞喜縣志》(革命斗爭史部分)印行;《祁縣志》(上冊),《祁縣志》編修委員會編,1963年8月內部印發(fā),32開,340頁;《陵川縣志》,陵川縣縣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年出版社1963年出版,32開;1964年,聞喜縣縣志編輯委員會新編的《聞喜縣志》(革命烈士部分)編成付印。此外,尚有《原平縣志》和《離石人民縣志》油印本面世。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壽陽、平定、垣曲等少數縣又開始了縣志的編纂工作。
內蒙古自治區(qū):區(qū)一級在五、六十年代未曾啟動修志工作。70年代中期,編纂出版了一部志書,即:《內蒙古農作物品種志》,內蒙古自治區(qū)革委會農林局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6年5月出版,大32開,398頁,印數1350冊。土默特旗在60年代初就組織力量進行過革命史料的搜集工作,準備編寫《土默特革命史》,之后再編修志書,這一工作因“文革”而中斷。1964年,巴林左旗委成立〈〈巴林左旗地方簡志》編寫機構,工作不到兩年即在“文革”中夭折,所得資料散失殆盡。1965年,赤峰市的蘇赫、馬希、孟紹品等人在盟委宣傳部的領導下,一度纂修《昭烏達盟志》,不久即因“文革”而終止。
遼寧?。簭?SPAN lang=EN-US>50年代末開始,遼寧省部分地區(qū)開展過修志工作。1959年10月,《沈陽十縣簡志》由沈陽文史研究館編成,油印發(fā)行。清原縣文教局于1959年編纂了《清原縣志》稿本4冊,12萬字,分自然概況、社會結構、經濟狀況、政治面貌、文教衛(wèi)生等6篇,采錄記事新舊兼?zhèn)?,內容豐富。營口市文教局于1960年編纂了32開本《營日市志(1949~1959)》,約40萬字,內部印行。該志采用橫排門類的章節(jié)體,著重記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年來營口各方面的變化和成績,記事兼及10年前的狀況,門類齊全,體例比較完備。
吉林省:五、六十年代,吉林省有13個縣開展了縣志編纂工作,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的部分師生和縣直有關部門的同志參加編寫,從1958年開始,至1961年基本結束。編纂成稿的共13部,即《長春市志(歷史部分)》、《雙松縣志》、《蛟河縣志》、《遼源市地方志》?!杜R江縣志》、《通化縣志》、《柳河縣志》、《扶松縣志》、《新海龍縣志》、《海龍縣志》、《吉林省輯安縣志》、《輝南縣人民縣志》、《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州志》。這些志書均為初稿,稿本大都保存在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大體情況是:《遼源市地方志》,遼源市文物工作委員會、吉林師大“文化革命”工作隊編,1958年內部印發(fā);《海龍縣志》,《海龍縣志》編寫委員會編,1958年內部印發(fā);《集安縣志》,《集安縣志》編輯委員會編,1958年內部印發(fā);《通化縣志》,《通化縣志》編寫委員會、吉林師大“文化革命”工作隊編,1958年內部印發(fā);《通化縣鄉(xiāng)土志》,吉林省圖書館編,1960年內部印發(fā);《輝南縣人民縣志》,《輝南縣人民縣志》編纂委員會編,1958年內部印發(fā)。
黑龍江?。涸诿珴蓶|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重視研究利用地方志的影響下,黑龍江省許多縣自動建立編纂機構,開始修志,情況如下:1954年,蘭西縣委辦公室組織編寫的《蘭西縣志》成稿,共設23個篇目,5000余字(參見黑龍江省地方志編委會編〈〈黑龍江省修志大事記〉〉,1999年9月內部發(fā)行)。1957年2月,延壽縣成立縣志辦公室,
上海市: 50年代,上海市未能開展地方志編纂工作。至6O年代初,以萬景亮同志為首的浦東縣委、縣人民委員會領導組織編纂《浦東縣志》。浦東縣前身原屬上海市東昌、東郊二區(qū),1958年8月將二區(qū)劃出設縣,196O年10月撤建,其大部分地域劃歸川沙縣。該志始修于1960年2月,至同年9月完稿。是志斷限上自1919年,下迄1959年,全書凡28篇,計5萬余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上海郊縣編修的第一部縣志。志稿存川沙等檔案館。另外,1961年3月,中華書局出版了《上海地方志物產資料匯輯》。
江蘇?。盒轮袊闪⒑?,江蘇省有一部分學者繼續(xù)民國時未竟的修志事業(yè)。如胡喬木同志的父親胡啟東在民國時期曾歷時7年編成《續(xù)修鹽城縣志》。建國后,他定居北京,仍不忘修志,著手編寫《鹽城續(xù)志校補》。鹽城學者周夢莊也在做這項工作,二人不謀而合。周夢莊將自己搜集保存的部分資料提供給胡啟東,共成校補3卷,于50年代初刊行于世。此后周夢莊又不斷收集整理,歷時20余年,將可入志資料匯編成冊,寫成《鹽城續(xù)志校補補遺》,于1977年油印藏館。1958年,宿遷縣在江蘇率先編修新方志。1959年,清人孫佩撰《蘇州織造局志》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1963年,明代唐樞所纂《湖州府志》由上海書店影印出版。1959年開始,泰興、沛縣、武進、贛榆、溧水、溧陽、漣水、淮安、東海、泗陽、吳縣、東臺、江陰、興化、大豐等縣先后組織機構,著手編寫新縣志。這一時期的修志成果主要有1963年8月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編《泗陽縣志》,這也是這一時期江蘇惟一正式出版的縣志(因故未發(fā)行);1963年泰興編成《泰興縣志》初稿(油印本),內部印發(fā),凡8卷26萬字,取材止于1957年;沛縣寫成了《沛縣志》草稿約6O萬字;宿遷縣于1960年刻印了《宿遷志資料》(油印本),共20多萬字;漣水縣編成了《新編漣水縣志》12章27萬字,其中一部分鉛印,一部分手抄,內容記至60年代初;吳縣編有《吳縣新志》;淮安編出了《淮安縣志(初稿)》中的行政區(qū)劃、自然概況與政治等部分,約5萬字,為手抄本。其余的縣出了一些階段性成果,如溧水縣、溧陽縣編寫了“十年大事記”初稿,武進、常州、溧水、贛榆、漣水等縣編寫出了單行本的《土壤志》,均為內部印發(fā),即:《常州市土壤志》,常州市土壤普查委員會編,1959年6月內部印發(fā),32開;《溧水具土壤志》,溧水縣土壤普查委員會編,1959年6月內部印發(fā),大32102頁;《贛榆縣土壤志》,贛榆縣土壤普查辦公室編,1959年7月內部印發(fā),32開;《漣水縣土壤志》,漣水縣土壤普查委員會編,1959年12月內部印發(fā),32開。東臺縣至1964年征集縣志文獻資料640種1800余件;沛縣搜集民國至1958年資料約120萬字。這次修志陸續(xù)于1964年前停止,贛榆縣堅持時間最長,于1959年成立縣志編委會,1961年5月修志工作停頓,1963年又重新成立縣志編修文獻委員會,1966年5月“文革”開始后修志工作才被迫停止。
浙江省: 60年代初,衢縣委和縣人民政府組建班子,開展縣志編修工作,浙江省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的《浙江學刊》1964年第2期發(fā)表了署名“三衢”的《衢縣縣志》主編朱子善《關于編寫新縣志的幾個問題》的文章。修志工作后因“文革”被迫中輟。1958年,洪煥椿所編《浙江地方志考錄》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全書收錄浙江地方志近1800種。1964年8月,舟山專區(qū)檔案館編《舟山群島、列島、分島簡志》,64開,142頁,內部印發(fā)。富陽縣政府于1960年建立縣志編纂委員會,1968年中止,其間完成了“區(qū)域”、“農業(yè)”、“水利”等分志初稿。1963年7月,麗水縣組織《麗水縣志》編委會,編修縣志,但未成功;同年,龍泉縣也有修志之舉,也未成功。湖州在60年代初的情況大致相同。
安徽?。?SPAN lang=EN-US> 1959年,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所歷史研究室承擔了編寫省志的任務,該室方志組的王茂還撰寫了《六安縣新志提綱》,為全省新志提供了示范體例。由于多種原因,這次全省的新志編修工作中斷,僅草草地出了六安、廬江、壽縣、舒城、金寨、鳳陽、全椒、定遠、懷遠、穎上、阜陽、亳縣、渦陽、臨泉、濉溪、鳳臺、寧國、歙縣18部縣志槁油印本。
福建?。?SPAN lang=EN-US>50年代,閩清、莆田、德化、詔安、漳浦、永安、福清、龍海、永春等縣市開始修志。1961年2月27日,徐特立、謝覺哉在福建省視察工作期間,聽取了福建省委辦公廳副主任兼省檔案局副局長劉田、省檔案局副局長吳清傳關于各地編寫新縣志情況的匯報,對怎樣認識和進行這項工作的問題,分別談了看法。當時福建省所編成的志書均為內部印發(fā),如:《莆田縣志》,莆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59年內部印發(fā),印數60冊,32開;《莆田縣志志稿》,莆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66年內部印發(fā);《安海志》,晉江縣安海鎮(zhèn)文化站《安海志》編纂委員會編,鄭士美、洪少祿主編,1957年內部印發(fā);《德化縣志》,德化縣地方志辦公室編,1961年內部印發(fā);《閩清縣志》,3冊,閩清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謝友云、林貞翰主編,1962年內部印發(fā);(廈門市)《集美志》,陳厥祥主編,1963年出版;〈〈詔安縣志》,《詔安縣志》編寫組編,1960年內部印發(fā),(志稿在“文革”中遺失,今縣檔案館僅存編纂方案與采訪資料);《漳浦新縣志》,漳浦縣委宣傳部編,張兆基、陳炳煌等主編,1960年內部印發(fā);《永安新縣志》,永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59年9月內部印發(fā);《福清新志》,福清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60年內部印發(fā);《光澤新志》,《光澤新志》編輯委員會編,鄭邦守主編,1960年8月內部印發(fā)。晉江縣1965年也有修志之舉。
江西?。?SPAN lang=EN-US> 1960年4月,省委書記方志純在省委五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期間,主持召開了革命史和地方志編寫座談會。同年,《奉新縣志》印行,1961年,國家檔案局向全國推廣該志篇目。1961年12月,峽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峽江縣志〉二冊,內部印發(fā)。另外,江西省還修成一些縣志稿。
山東?。?SPAN lang=EN-US>1957年2月,山東省地方志資料征集委員會成立,下設辦公室,1958年正式辦公。主任由副省長兼任,出不定期資料書(刊)20多期。60年代初,辦公室歸入社聯。山東省在1958年到1960年期間,曾醞量 編修新志,后這次修志中途夭折,到1960年,機構撤銷,人員解散,但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培養(yǎng)了修志骨干。五、六十年代,山東省一些市縣組織力量搜集資料,并出了一部分縣志油印稿,如1962年編成《鄒縣新志》(草稿)。
河南省:五、六十年代,河南省的修志活動由于歷史原因而未成功,但有7O多個縣修成了內部流傳的縣志初稿,如輝縣、林縣、新鄉(xiāng)、扶溝、鄢陵、修武、信陽、上蔡等縣,均開展了修志工作。
湖北?。?SPAN lang=EN-US> 1956年3月,湖北省以省文史資料研究館為主體,成立了省方志纂修委員會,主編各縣簡志。1957年5月,湖北省羅田縣人民政府重修近代著名方志學者王葆心墓,湖北省文史館撰文立碑,時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親筆題詞:“楚國以為寶,今人失所師?!?SPAN lang=EN-US>1958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湖北省地方志纂修委員會編的《稀水縣簡志》和《咸寧縣簡志》,《黃梅縣簡志》也于該月內部印發(fā);1959年3月,該社又出版《應城縣簡志》;同年,該社還出版了《孝感縣簡志》、《漢川縣簡志》。這些簡志的字數各在七、八萬字至十萬字之間,字數雖不多,但簡而有當。1959年夏,董必武同志在湖北省談起地方志,他強調各縣都要修志。當時湖北省還有一些縣成立了縣志編委會?,F存的修志成果計有:《石首方志》1958年》、《監(jiān)利縣志》(1959年)、《天門新志》(初稿,1959年)、《廣濟縣簡志》(1959年)、《公安縣志》(草本,1959年)、《漢陽縣志》(初稿,1960年)、《洪湖縣志》(洪湖縣政府編,1963年8月內部印發(fā))等。
湖南?。?SPAN lang=EN-US> 1957年11月,湖南省委作出編修《湖南省志》的決定。1958年6月,湖南省人民委員會第27次會議討論通過成立《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由程潛省長任主任,計劃將《湖南省志》分為15卷編寫,并擬從1958年6月起,用3年的時間完成省志的編寫;縣市志擬在省志編修略具經驗時,召開一次全省修志工作會議,協助各縣市自修。1959年2月,《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記述》出版,該書為新編《湖南省志》的第一卷,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省級志書。當時湖南省志書出版情況大致如下:《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記述》,《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2月出版,印數4000冊,大32開,881頁(本書為第一版,尚有1962年11月的第二版和1979年的第三版)?!逗鲜≈尽さ乩碇尽罚ㄉ希逗鲜≈尽肪幾胛瘑T會編,謝華主編,宋英林、陳國達等副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3月出版(該書為省志第二卷),印數5000冊,大32開,593頁(本書1982年9月修訂再版,印數為3800冊)?!逗鲜≈尽さ乩碇尽罚ㄏ拢?,《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編,謝華主編,宋英林、陳國達等副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第一版),印數5000冊,大32開,593頁(本書1986年11月修訂再版,印數1515冊)?!拔母铩遍_始后,湖南省修省志的工作被迫中止。當時湖南省一些縣市也組織了修志工作,如:1958年春,攸縣委擬議編修縣志,由縣委宣傳部領導修志工作,成立了縣志辦公室,附于文化館內,是年秋因“大躍進”運動,修志工作停頓;60年代初,縣委計劃組織繼續(xù)修志,亦未獲進展。瀏陽具1958年也組織力量編寫〈〈瀏陽革命斗爭史〉及〈〈瀏陽新志〉,經一年,搜集了很多史料,寫出了《瀏史》草稿四集及《新志》草稿少量內容。1959年,湘鄉(xiāng)縣人民委員會組織編修《湘鄉(xiāng)縣志》,歷時一年半,完成120萬字初稿,油印為18篇本。1959年,津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寫一份7000余言的〈津市簡志〉〉(油印稿)。
廣東?。?SPAN lang=EN-US>1950年以后,廣東各地有關部門開始重視舊志書的征集、整理、利用和新志書的編修工作。1949年10月至1954年,葉劍英主政廣東期間,就注意利用地方志。為了加強廣東海洋海島的管理工作,1950年,他指示省委辦公廳秘書處材料科派人到廣州各圖書館查閱廣東舊志,摘錄、整理有關廣東海洋海島的資料,加上一些其他資料,編了一本《廣東海島資料》,作決策參考。以后葉劍英每次來廣東,都要讓秘書到中山圖書館借閱部分廣東志書。1958年冬至1963年,廣東68個縣(市),先后有48個縣(市)成立了修志機構,組織編修新志書,其中37個縣(市)完成了縣(市)志初稿,并有17部在內部刊印。這一時期廣東各地修志的組織工作有5種情況:(1)在縣(市)黨委的統(tǒng)一組織下,從各部門抽調人力編寫,具體工作由檔案館負責,如興寧、揭陽、合浦、饒平、順德、梅縣、樂昌、翁源、大埔等縣;(2)在籌備慶祝國慶10周年辦公室或組織專門機構(多稱修志委員會),配備專職干部編寫,如寶安、惠陽、花縣、三水、增城、從化等縣;(3)由宣傳部門主編,各部門抽調人力參加,如河源、東興、海豐等縣;(4)各大專院校的歷史系與部分縣(市)委宣傳部或檔案館共同編寫,如五華、東莞、番禺等縣;(5)縣委辦公室組織人力編寫,如雷北、新會、德封等縣。1960年11月,廣州市委成立《廣州市志》編委會,先后由市檔案館、市文化局組織人力編寫出《廣州市志(1949~1959)(初稿)》。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在1958年編修了一部《偉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廣東(初稿)》,也是一部帶有志書性質的地情書。全書共分6篇:廣東概況、廣東人民偉大的歷史和文化、廣東的少數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廣東華僑、建設社會主義的廣東、結束語。本書僅有內部油印本。這一時期,廣東各地的修志工作受到“左”的不同程度的影響,不久便半途而廢。已印行的志書也存在明顯的質量問題,如體例不完善,結構不嚴謹,內容過于政治化,有些記述缺乏實事求是精神等。另外,當時廣東方志學的研究有了新的發(fā)展。1955年出現初次修志熱潮時,開展過一些理論研究活動,廣東省檔案局向全省印發(fā)了黃勛拔撰寫的探討新方志體例的論文。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1959年8月,時任自治區(qū)主席韋國清主持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會議,研究批準成立廣西通志館,館長由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副主席莫乃群教授兼任。廣西通志館成立初期,明確提出中心任務是為編纂《廣西通志》做干部準備和資料準備,確定圍繞近代幾個重大事件搜集資料,并進行學術研究。1960年至1966年,太平天國、中法戰(zhàn)爭、辛亥革命和廣西現代革命史4個業(yè)務組廣泛進行社會調查,收集摘錄了1000多萬字的檔案、地方文獻、碑文和口碑資料,并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整理、研究、考證。主要學術成果干60年代、80年代分別由中華書局、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如《忠王李秀成自述校補本》、《太平天國革命在廣西調查資料匯編》、《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廣西農民起義資料》、《中法戰(zhàn)爭調查資料實錄》等。這些學術成果,尤其是有關太平天國的成果,當時在全國同類研究中處領先地位。1964年,廣西通志館編寫的《廣西近百年大事記要》油印成冊?!拔母铩逼陂g,廣西修志工作中斷,1969年廣西通志館被撤銷。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廣西通志館得以恢復,修志工作才能正常進行。50年代末60年代初,廣西有28個市具成立了修志機構,內部鉛印或油印、抄寫縣志28部。如 1960年10月,玉林縣志編寫辦公室寫成《玉林縣志(初稿)》,全書分4個部分6冊,50萬字,油印本。
海南?。?SPAN lang=EN-US>60年代初,海南響應應黨中央號召,曾經著手修志。1962年春節(jié),郭沫若在崖縣幫助校點〈〈崖州志〉〉,并為之作序,指出:“地方志書,舊者應力加保存,而新者則有待于撰述。從糟粕中吸取精華,從砂磧中淘取金屑,亦正我輩今日所應有事?!焙蠛D系男拗竟ぷ髟凇半A級斗爭為綱”的沖擊下,中途停輟了。
重慶市:重慶地區(qū)的修志工作從50年代初期即開始進行。當時不僅著手編纂志稿,而且還普遍開展了搶救舊志工作,主要是傳抄舊志和復制舊志,未有一部新編志書出版。當時的成果,現存的主要有:(1)編纂志稿?,F存《大寧縣志摘要》(1950年油印本)、《彭水縣志初稿》(5冊,1960年10月油印本)、《南川縣志初稿八集》(1960年9月油印本)、《永川縣志》(1961年油印本)、《大足縣新縣志》(1961年油印本)。(2)傳抄舊志?,F存?zhèn)鞒呐f志有:《巴縣鄉(xiāng)土志》(1961年傳抄清光緒三十三年排印本)、《江北廳鄉(xiāng)土志》(1950年傳抄光緒末年本)、《合州志》(1962年傳抄清乾隆五十四年刻本)、《江津縣鄉(xiāng)土志》(1960年傳抄清光緒抄本)、《涪州志》(1963年傳抄清乾隆五十年刻本)、《涪乘啟新》(1961年傳抄清光緒三十一年刻本)、《墊江縣志》(1958年傳抄清咸豐八年重刻道光八年刻本)、《豐都縣志》(1960年傳抄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石柱(石旁)廳鄉(xiāng)土志》(1960年傳抄本)、《黔江縣志》(1960年傳抄清咸豐元年刻本)、《續(xù)增黔江縣志》(傳抄清同治三年刻本)、《南川縣志》(1964年傳抄清咸豐元年刻本)、《南川縣鄉(xiāng)土志》(1950年傳抄清末抄本)、《南川縣鄉(xiāng)土志》(1960年傳抄清末抄本)、《萬縣志采訪事實》(1960年傳抄本)、《云陽縣鄉(xiāng)土志》(1960年傳抄本)。(3)復制舊志?,F存《夔州府志》(1961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明正德八年刻本)?!对脐柨h志》(1963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明嘉靖二十年刻本)、《新修合川縣志》(1968年臺北學生書局影印民國11年刻本)。
四川?。褐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秉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四川地方志編纂工作步入了全新的發(fā)展階段。1958年3月,毛澤東主席在成都主持黨中央工作會議期間,專門調來《四川通志》、《華陽國志》、《蜀本紀》等認真閱批,先后選輯部分內容,散發(fā)給到會的領導同志,并指出各地要修地方志,從此拉開了編修新志的序幕。一些縣市隨即開始編修新志的嘗試,搜集了一批基礎資料。1960年初,副省長張秀熟等人向省人民委員會呈送了《關于編纂<四川省志>的初步意見》,建議在省委和省人委的領導下,建立“四川省省志編輯委員會”。1960年3月22日,四川省第二屆人民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根據程子健、張秀熟、康乃爾等同志的建議,同意成立四川省志編輯委員會(為地級事業(yè)單位),由省委書記、省長李大章任主任委員,副省長張秀熟、康乃爾等任副主任委員,著手籌劃新的《四川省志》的編纂方案。
貴州?。嘿F州省一些地方在五、六十年代曾醞釀過修志,修志成果計有:《水城縣志》,水城縣委員會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鎮(zhèn)寧新志》,鎮(zhèn)寧縣委員會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出版,印數5328冊,大32開,93頁。列入貴州解放十年叢書系列的《大方新志——高歌猛進的大方》也于1960年出版。此外,還修成一些志稿。1960年7月,習水縣人委按照上級指示,成立縣志辦公室,配備工作人員,開始編修《習水縣志》。經過3年的辛勤筆耕,編纂了《習水縣農民起義》、《東皇公社》、《溫水公社》等長篇專題資料,共1多萬字。后因經濟困難和對編修縣志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于1962年中斷。
云南?。?SPAN lang=EN-US> 50年代末期,云南省有10多個縣市(如大理州、大理市、宣威縣、祿豐縣等)開展了編修地方志工作。60年代初期,通海縣人民政府組織王連城等編纂新的《通??h志》,現僅留下手稿5卷。永勝縣從1962年始,組織專人搜集資料,編輯成冊油印,至“文革”前,共編成《永勝歷史資料匯輯》14冊,80多萬字。大理州在1958~1959年“大躍進”時期,編寫出《鶴慶縣志》、《云龍縣志稿》、《巍山新縣志》、《大理市志》、《永平縣志》、《漾濞縣志初稿》、《祥云縣志初稿》、《劍川縣志》共8部志書。當時編寫的地方志,多數還是初稿,不少是油印品,藏縣檔案館。臨滄縣人民委員會于1962年成立修改縣志辦公室,幫助邱廷和修訂其于民國時期編修的《緬寧縣志稿》,后因無經費印行而擱置下來。由于“左”的影響,此次所編志書的內容多為“新舊對比”、“憶苦思甜”。“文革”開始后,修志工作即告中斷。
陜西?。?SPAN lang=EN-US> 1958年,陜西省政府下達了開展編寫地方志的文件,由省檔案局、文化局等牽頭,省檔案局制定了編修新志方案,著手編纂工作,少數縣還寫出初稿。如 1958年到 1961年,西安市在舊志的收集、整理和新志的編修方面,都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西安市文史研究館收集了數百部萬余冊舊志書,西安市檔案館收集和整理了從1919年至1949年26000多卷西安舊歷史檔案資料,政協文史資料室證集了地方資料6000多份,1800多萬字,在此同時,西安市普遍開展了寫行業(yè)、系統(tǒng)、單位史的活動,為編寫新的西安志打下了基礎。這時市文史館已著手編寫《新西安志提綱》,出版了〈〈西安勝跡志略〉一書,并編出了《西安沿革》、《西安史話》、《漢城古跡述略》等十多種。1959年歷史學家武伯倫編著出版了〈〈西安歷史述略〉,長安縣編寫了《長安新志》十編八冊。1958年前后,安康縣籌備修志,成立了編委會,并制定了纂修方案,但修志工作一直未正式進行。1959年3月中旬,洵陽縣續(xù)編縣志辦公室開始編纂縣志,同年10月1日油印出手刻稿本一冊,約5萬字,名為《洵陽縣志續(xù)編(初稿)》。1959年國慶節(jié)前,神木縣委書記梁士堂負責組織編寫了《神木縣志稿》(原稿現存于該縣檔案館)。1960年,石泉縣組織了一個30多人的班子,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在《光輝的十年》這個總題目下,征集了1949~1959年各個方面的資料,編出了一些初稿,由于受“左”傾錯誤的影響,未纂成稿。1962年鳳翔縣委牟富生任主修、縣政協副主席王丕卿為總編,纂修《鳳翔縣志》,歷時3年,草稿初定,“文革”開始后,修志工作停止。扶風縣在1962年也成立機構,抽調5人開展工作,歷時半年,僅搜集部分資料,不足10萬字,后因“四清”運動而停止。
甘肅?。?SPAN lang=EN-US>1959年3月7日,甘肅省委同意省委宣傳部關于編寫《甘肅新志》的意見,決定成立以張仲良任工任委員的〈〈甘肅新志〉〉編纂委員會。1960年8月,編寫工作中斷.但也寫出了部分初稿,如〈〈工業(yè)志〉〉、〈〈農業(yè)志〉〉、〈〈物產志〉〉、〈〈大事記〉〉等。一些市、縣也有修市縣志之舉(如成縣于1962年即延請人才編纂成縣地方志,“文革”時中斷。留有未定稿數十萬言,不知所終,檔案局僅存目錄),基本上半途而廢,只是在1959年,有51個市、州、地、縣(區(qū))人民委員會編寫了本地《土壤志》。慶陽縣1959年曾對民國時期所修縣志稿進行整理,為繼續(xù)充實起見,未即付??;1962年秋,又在蘭州重加整理,至1963年元旦書成付梓。1960年,鎮(zhèn)原縣委、縣人委曾籌備編修縣志,因故未能如愿。岷縣于1963年成立岷縣志編纂委員會,邀聘楊昶、樊鈞為編輯,李清香、尚佐周、工本初負責采訪及資料等工作。經過4年廣征博采,積稿20余萬字,“文革”中被抄掠一空。1965年4月,甘肅省氣象局編纂的《甘肅氣候志》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
青海?。?SPAN lang=EN-US> 1958年,青海省志編纂委員會成立,省長袁任遠任主任,抽調各系統(tǒng)業(yè)務骨干20余人編寫省志。1961年5月,青海省志編纂委員會內部發(fā)行《青海省志·青海歷史紀要》鉛印本,該書為新編《青海省志》第一卷。這一時期青海省還編纂了一批專業(yè)志志稿。1961年7月,省志編委會被撤銷。在此期間,市縣并未開展修志工作(1958年至1961年,化隆縣委、縣政府組織人員編寫《化隆概況》,未及完稿而罷修。《概況》體裁不類志書)。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寧夏在五、六十年代也有過修志活動,有一些未刊稿,如:《中寧縣志》,《中寧縣志》編寫領導小組編,蘇復濤、蘇忠深主編,1959年內部印發(fā)。還有60年代修成的《惠農縣志》(手寫稿)以及未成稿《吳忠縣志》等。80年代末,鹽池縣成立了縣志編輯委員會,組織人力編寫縣志。至1960年12月,新編《鹽池縣志》完成初稿,并打印成冊,后編纂工作中途輟止,未修訂印行。賀蘭縣于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兩次組織編纂縣志,均因故未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五。六十年代未開展修志工作。
1966年“文革”開始之后,各地已建立的修志機構幾乎都不能再正常工作,繼之便紛紛被撤銷,修志工作被迫中斷。雖然如此,“文革”期間還是有極個別地方有修志之舉,內蒙古自治區(qū)革委會農林局編寫了一部《內蒙古農作物品種志》,1976年5月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黑龍江省嫩江縣委也于1972年決定編修縣志,1974年11月開始抽調人員,組成班子編寫,至1976年7月,形成了70萬字的初稿,1980年11月完成送審稿,1982年擬付印,未獲批準而停止。
歷史地觀察這一時期的修志工作,可以看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專家、學者們的提倡,是編修新方志工作得以開展的決定因素。此階段的修志工作雖因1966年“文革”開始而中斷,卻為新志的創(chuàng)編工作起到了篳路藍縷的摸索探討作用。這一時期編纂的新方志,雖然大多比較簡略,或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但它們仍傳承了我國固有的修志傳統(tǒng)。尤其重要的是,它為1980年以后的全國新編地方志工作提供了經驗和基礎,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完)
本文主要會考書目:
①來新夏主編《中國地方志綜錄》,黃山書社,1988年出版。
②趙庚奇編《修志文獻選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出版。
③陜西省檔案局、陜西省檔案學會籌委會編印《編史修志參考資料》,1980年 12月內部印行。
④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編《中國新編地方志二十年》,方志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⑤本文第二部分還參考了各地已出版的縣志,由于書目較多,此處不再—一列舉。
(摘自《中國地方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