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又被稱為“舊教”“公教”“羅馬公教”“加特利教”。天主教、正教和新教并稱為基督教的三大派別。羅馬公教于公元1世紀(jì)形成于羅馬帝國。公元4世紀(jì),被羅馬帝國定為國教。公元1054年,教會分裂,東羅馬帝國的教會稱正教,西羅馬帝國的教會稱公教即天主教。公元16世紀(jì),在西部教會中又形成了新的教派稱新教或基督教。公元476年,羅馬主教成為教會領(lǐng)袖,后改稱教皇。天主教繼承了猶太教的經(jīng)典(《舊約》),且信奉記載耶穌和他的門徒們言行的27卷經(jīng)書組成的《新約》或《新經(jīng)》。奉行“十誡”“七件圣事”“信經(jīng)十二端”作為教義和教規(guī),崇拜“天主圣三”,尊耶穌之母瑪利亞為“圣母”,逐漸制定了一整套森嚴(yán)的教階制度。16世紀(jì),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是以新教反抗教皇制度為特點的,后天主教在歐洲一些國家失去了統(tǒng)治地位。
天主教又被稱為“舊教”“公教”“羅馬公教”“加特利教”。天主教、正教和新教并稱為基督教的三大派別。羅馬公教于公元1世紀(jì)形成于羅馬帝國。公元4世紀(jì),被羅馬帝國定為國教。公元1054年,教會分裂,東羅馬帝國的教會稱正教,西羅馬帝國的教會稱公教即天主教。公元16世紀(jì),在西部教會中又形成了新的教派稱新教或基督教。公元476年,羅馬主教成為教會領(lǐng)袖,后改稱教皇。天主教繼承了猶太教的經(jīng)典(《舊約》),且信奉記載耶穌和他的門徒們言行的27卷經(jīng)書組成的《新約》或《新經(jīng)》。奉行“十誡”“七件圣事”“信經(jīng)十二端”作為教義和教規(guī),崇拜“天主圣三”,尊耶穌之母瑪利亞為“圣母”,逐漸制定了一整套森嚴(yán)的教階制度。16世紀(jì),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是以新教反抗教皇制度為特點的,后天主教在歐洲一些國家失去了統(tǒng)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