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今阿魯科爾沁旗境內(nèi)就有人類活動,形成居住村落。寶力召發(fā)現(xiàn)遠古人居住遺址。夏商時期為竹、商等東夷繁衍生息的地方。春秋戰(zhàn)國至秦時期,為東胡活動地域。漢至晉時期,為烏桓和鮮卑所居。阿魯科爾沁烏桓山(今烏蘭大壩山),是烏桓族發(fā)祥地。東漢元和二年(85年)以后,為鮮卑人所居。隋唐時期,為霫和契丹住地。遼代,為上京道烏州,為耶律羽的家族分地。金時期,為大定府北境,后為泰州屬北京路。
元代,為遼王封地。初隸遼陽行中書省泰寧府,后升為路,改隸中書省領泰寧路。明朝時期,初為潢水兀良哈地泰寧衛(wèi)領轄。到16世紀中葉,達延汗的曾孫達賚遜庫登率部東遷到西拉木倫河流域。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游牧于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和呼倫貝爾湖一帶的阿魯科爾沁部昆都倫岱青率部遷居,始號為阿魯科爾沁之地。明嘉靖四十三年至崇禎三年(1564—1630),隸屬于“北元”察哈爾部。后金時期,天聰四年(1630),阿魯科爾沁部長達賚暨子穆彰率屬投歸后金。天聰八年(1634),在阿魯科爾沁部設兩旗。清崇德元年(1636),并為一旗,稱阿魯科爾沁旗。清崇德四年(1639),建“扎袞烏達楚古拉干”,即昭烏達盟(今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隸于昭烏達盟。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熱河行宮后,受熱河都統(tǒng)管轄。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新石器時代,今阿魯科爾沁旗境內(nèi)就有人類活動,形成居住村落。寶力召發(fā)現(xiàn)遠古人居住遺址。夏商時期為竹、商等東夷繁衍生息的地方。春秋戰(zhàn)國至秦時期,為東胡活動地域。漢至晉時期,為烏桓和鮮卑所居。阿魯科爾沁烏桓山(今烏蘭大壩山),是烏桓族發(fā)祥地。東漢元和二年(85年)以后,為鮮卑人所居。隋唐時期,為霫和契丹住地。遼代,為上京道烏州,為耶律羽的家族分地。金時期,為大定府北境,后為泰州屬北京路。
元代,為遼王封地。初隸遼陽行中書省泰寧府,后升為路,改隸中書省領泰寧路。明朝時期,初為潢水兀良哈地泰寧衛(wèi)領轄。到16世紀中葉,達延汗的曾孫達賚遜庫登率部東遷到西拉木倫河流域。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游牧于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和呼倫貝爾湖一帶的阿魯科爾沁部昆都倫岱青率部遷居,始號為阿魯科爾沁之地。明嘉靖四十三年至崇禎三年(1564—1630),隸屬于“北元”察哈爾部。后金時期,天聰四年(1630),阿魯科爾沁部長達賚暨子穆彰率屬投歸后金。天聰八年(1634),在阿魯科爾沁部設兩旗。清崇德元年(1636),并為一旗,稱阿魯科爾沁旗。清崇德四年(1639),建“扎袞烏達楚古拉干”,即昭烏達盟(今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隸于昭烏達盟。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熱河行宮后,受熱河都統(tǒng)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