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略論史志工作信息化

發(fā)布時間:2017-03-27 【字體:
  •  

    當前,世界范圍內的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催生了一大批新應用、新業(yè)態(tài)、新產業(yè)和新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引領著全球新一輪技術創(chuàng)新,不斷激發(fā)新的消費需求,持續(xù)影響著經濟社會變革,信息化已成為提高區(qū)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相互促進,尤其是互聯網已經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史志工作如何融入百姓生活、如何跟進社會發(fā)展、如何服務中心工作,是史志戰(zhàn)線上全體同仁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史志工作信息化的重大意義

    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綜合實力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全球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zhàn)略舉措。現代信息科技革命的成果,廣泛應用于史志領域必將引發(fā)地方史志工作的巨大變革,必將推動史志工作實現由思辨的定性研究向精準的定量研究轉變,由考證的靜態(tài)研究向前瞻的動態(tài)研究轉型,由單一學科研究向跨學科綜合性研究躍升。因此,史志工作部門必須緊緊抓住信息化這個契機,認清信息化對于史志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大意義。

    史志工作信息化是歷史趨勢。1963年,日本學者梅倬忠夫在《信息產業(yè)論》中,首次描繪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會”的前景,預見到信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將會引起一場全面的社會變革,并將人類社會推入信息化社會。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采納了信息化概念,并將其拓寬到包括更多的方面。90年代初,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通過提倡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和全球信息基礎設施,掀起了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我國于1993年啟動了金卡、金橋、金關等重大信息化工程,拉開了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序幕。此后,信息化發(fā)展機制、機構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國家信息化建設走上快速發(fā)展道路。國家關于信息化一系列重要舉措,激發(fā)了全國人民和各行各業(yè)信息化建設的熱情,互聯網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顯著發(fā)展成就。截至2015年,我國的電子信息制造業(yè)規(guī)模達111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一;網民數量達到7億人,位居世界第一;全國網絡零售交易額達388萬億元,固定寬帶接入數量達47億,覆蓋到全國所有城市、鄉(xiāng)鎮(zhèn)以及95%的行政村;世界互聯網企業(yè)前10強,中國企業(yè)占4席……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隨著互聯網不斷升級,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信息化變革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史志系統必須放眼世界信息化潮流,站在國家戰(zhàn)略高度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角度,來認識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設的巨大意義。

    史志工作信息化是時代要求。史志資料本身是一種很重要的地情文獻資料,范圍涉及社會方方面面,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受傳統思維影響,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史志工作囿于“一本書(志書)主義”“兩本書(志書和年鑒)主義”的影響,“十年磨一劍”“20年出一本書”,志書越寫越厚,裝幀越來越精美,而讀者卻逐漸流失,使用空間不斷受到擠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史志部門沒有很好的與時俱進,沒有適應現代社會人們對感知信息迅捷化和多樣性的要求。在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當下,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可穿戴設備為代表的移動智能終端已經為人們開啟了全面互聯的“智能生活”。人們通過互聯網隨身、隨時、隨地學習或者獲取資訊。20158月,國務院辦公廳、中指組站位高遠,適時出臺《全國地方志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52020年)》,要求“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設。按照統一規(guī)劃、統一標準、分級建設、資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原則,制定全國地方志事業(yè)信息化發(fā)展意見,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設步伐。”這為史志部門信息化建設指明了方向。2016727日,規(guī)范和指導未來10年國家信息化發(fā)展的《國家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正式公布,提出了網絡強國建設的“三步走”戰(zhàn)略目標,同時從能力、應用、環(huán)境三個方面提出打造國家信息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三角形”,是建設網絡強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史志系統必須順應時代要求,抓住機會,抓緊作為,加快地方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設步伐,發(fā)揮好史志奉獻社會、助力經濟發(fā)展基本作用。

    史志工作信息化是工作需要。信息化建設為史志工作開辟了工作方式的新途徑,傳播應用的新渠道、服務社會的新平臺。傳統的志鑒編纂模式就是搜集海量的資料,通過篩選、校對、整理、加工,形成書稿。主要特點是資料搜集過程復雜,信息處理繁瑣,工作量極其繁重?!笆分竟ぷ鳎畔⒒敝螅涂梢宰冸A段性編修為連續(xù)性編修,資料的搜集就會變得簡潔高效,通過加工變?yōu)榛舅夭暮?,可根據需要實時調取整合,工作效率將會大幅提高?!胺街玖鱾骶d延千載,貴在史識,重在致用?!币徊亢玫闹緯狈τ行У膫鞑デ?,存史育人資政作用也難以充分發(fā)揮?!笆分竟ぷ鳎畔⒒眲偤脧浹a了這個缺點。我們可以將幾十年、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料,通過網絡、移動客戶端推送到千家萬戶,為大眾創(chuàng)新、萬眾創(chuàng)業(yè)提供精神動力和務實指引,煥發(fā)起社會對地方史志工作的再認識。同時,把史志工作和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結合起來,管理海量的方志地情資源,利用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對地情數據進行精細化處理,在海量的數據資源中挖掘有用的情報知識。通過資源→數據→信息→知識→應用的加工過程,提升地情資料附加值,為各級黨委、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歷史借鑒和現實依據。

    筆者認為,史志工作信息化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修志方法和習慣,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把智能化工具運用到修志工作當中。簡而言之,就是把修志所需資料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再生和利用,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大數據歸納、云計算處理,得出高效、快捷、準確、科學、實用的史志成果,服務黨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務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服務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同時,也只有將地方史志成果信息化,使傳統手段與互聯網新媒體相結合,為地情資料獲取提供更為廣闊的資料來源和更為便捷的獲取手段,改變志鑒成果單一的文本形式與傳播途徑,史志工作成果才能真正做到讓人民共享,地方史志工作價值才能充分體現。

    二、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全國地方史志系統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各地網站、數據庫、辦公自動化等建設進度不斷加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能力不斷增強。目前,河南省地情信息庫入庫總量由2014年的45億字猛增至10億字,躋身全國省級地情數據庫前三甲。河南省情網站功能逐步完善,順利通過國務院辦公廳的普查驗收,網站訪問量持續(xù)上升,訪問地區(qū)遍及全國各地。各市、縣網站也在不斷壯大。截至20162月,全省共建成獨立網站23家,數據庫13個,進一步加大了地方志的宣傳服務力度,很好地發(fā)揮了服務經濟社會建設的功能。同時,各級史志機構不斷探索與新媒體的互動,逐漸向手機、平板等客戶端延伸。省史志辦官方微博、微信河南記憶上線開通,反響良好。方志開封、史志新鄉(xiāng)等一批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也相繼開通上線。平頂山地情APP在不斷完善當中,駐馬店史志辦的“點擊天中”和掌上信息庫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但是,通過調研,我們也看到史志工作信息化進程中,還存在建設數據標準不統一、服務功能不完善、各地信息化建設發(fā)展不均衡等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對史志工作信息化缺乏統一、全面的認識。史志系統有很多同志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還停留在網站和數據庫建設的技術層面,缺乏對組織領導、機構編制、工作模式、人才隊伍、公共服務等非技術層面的認識,沒有認識到史志工作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政府電子政務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地域發(fā)展不均衡。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而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有差異,導致信息化建設步調不一致。就全國來看,中西部地區(qū)和沿海發(fā)達地區(qū)之間存在差距。但是,也有部分地區(qū)領導重視信息化建設,信息化建設水平突破了地區(qū)經濟水平制約。比如,貴州省的“電子政務云”建設就處于全國領先行列。此外,還有機構規(guī)格、信息化理念等諸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史志工作信息化水平。

    三是人才隊伍建設問題。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設面臨的最大瓶頸是缺乏相應的人才隊伍。從專業(yè)類型看,史志工作者出自文科專業(yè)的居多,沒有系統學習過計算機應用相關知識,缺乏相應技能。新引進的計算機專業(yè)人員能力雖然能達到信息化建設技術層面的要求,但對史志工作往往理解不深。從年齡構成看,史志隊伍中年人員居多是普遍現象,這些人員是地方史志工作的業(yè)務骨干,但是受到年齡制約,對信息化技術的學習應用比較困難,50歲以上人員中,這一現象更加突出?,F有人才隊伍中,缺少既掌握計算機技術,又熟悉地方史志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三、史志工作信息化的幾點思考

    基于史志系統信息化建設現狀,筆者認為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設必須做到“五個抓住”。

    抓住頂層設計這個核心。目前,《國家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正式公布。中指辦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各地信息化工作者的智慧,組織起草的《關于全國地方志信息化發(fā)展意見》即將出臺。這是地方志信息化工作的第一個頂層設計,與之配套的一系列方案、標準也將陸續(xù)完善。筆者認為,各地應認真學習借鑒中指辦信息化建設頂層設計的思想方法,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的謀劃好本地區(qū)的信息化工作。要按照總體規(guī)劃,分步實施的思路推進史志事業(yè)信息化發(fā)展。既要著眼于本地實際,結合先進省市經驗、技術,前瞻性地設計總體規(guī)劃,確保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設有的放矢開展;又要根據資金和技術情況,按照循序漸進、由小到大、安全經濟的原則逐步實現地方志系統的信息化建設目標。另外,各地信息化建設既要突出頂層設計,統籌全省地方志大數據建設,也要考慮到經濟、歷史、文化、習俗的區(qū)域性特點,不能一概而論;既要有相對統一的標準,也要允許因地制宜多樣化發(fā)展,不搞“一刀切”。

    抓住技術前沿這個重點。摩爾定律告訴我們,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句話說,當價格不變時,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個月翻兩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F在,當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概念逐漸被人們接納的時候,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興的信息技術又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視野。因此,筆者認為,各地史志部門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時候,一定要著眼信息化技術前沿,高起點、高標準組織建設。信息化系統設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具有較好的升級能力、擴展能力和向上兼容的能力,要為功能的擴充和技術的發(fā)展預留接口,使系統不會隨著技術的發(fā)展而迅速落后或被淘汰。同時,在網絡設計和軟件開發(fā)實施過程中,必須全面細致地考慮各種可能遇到的情況,規(guī)劃出合理的解決方案,為整個網站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提供保障。

    抓住服務需求這個主題。《國家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指出,增強發(fā)展能力、提升應用水平、優(yōu)化發(fā)展環(huán)境,是國家信息化發(fā)展的三大戰(zhàn)略任務。史志工作作為群眾服務、為社會服務的公益文化事業(yè),可以圍繞“提升應用水平”大有作為。史志工作信息化不能閉門造車,要走群眾路線,要注重客戶體驗,要及時與受眾對接,看看群眾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地情資料,看看群眾需要以什么樣的方式接納信息化的史志工作。要堅持以更加豐富的、鮮活的志鑒成果融入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提升群眾對信息化的應用感知。筆者認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史志工作永恒的主題,扎實推進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設必須把服務政府領導決策、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人民群眾需求擺在首位。要依托省情大數據中心的海量數據,開發(fā)和建設省情資源數據挖掘和采集系統、智能檢索和決策分析系統,為政府預測和決策分析、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提供更深層次和更加強大的手段。要對省、市、縣三級志書、年鑒、地情書等文獻進行數字化制作和整合,將數字文獻載入全文檢索數據庫,為受眾提供在電腦、手機等多種平臺全文檢索、大數據檢索服務,實現從“志庫”到“智庫”的轉型。

    抓住人才培養(yǎng)這個關鍵。人才是史志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推動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設,不僅需要有史志理論知識作依托,而且需要信息化專業(yè)技能作支撐。從全國大部分省市情況來看,信息化人才缺乏是制約了史志工作信息化深入發(fā)展。筆者認為,除了采取招錄公務員、聘用專業(yè)技術人員和兼職等方式充實人才力量外,還必須通過內部挖潛,培養(yǎng)壯大自身的信息化人才隊伍。要采取任務牽引的方法,在信息化的項目建設中歷練人才,不斷挖掘潛能,提升工作技能。要經常性開展信息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學習講座,為信息化知識學習交流提供優(yōu)質媒介,讓不懂信息技術的老同志不斷經受信息化熏陶,逐步轉變成為一專多能的信息化人才。要圍繞信息化知識、信息化技能、信息化思維,搞好以會代訓、經驗交流、學習培訓,組織大家參加有針對性地培訓班、項目合作、考察調研,從強化崗位技能培訓著手,有效提高現有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

    抓住信息安全這個底線。方志資源包含了大量的地情信息,單個數據的價值可能不大,但越來越多的數據累加成海量數據,價值就會呈幾何級的增長,具有不可替代的戰(zhàn)略價值。隨著地方志信息化工作不斷推進,地方志人數據資源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地方志大數據的價值也就越來越大。當前,網絡病毒、網絡攻擊、網絡竊密、網絡滲透等現象日趨常態(tài)化,地方志大數據的安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筆者認為,方志資源在數字化、網絡化的同時,史志部門要加強系統安全防護體系建設,堅持安全技術應用與安全管理相結合,建立起完善的網站安全保障體系。要按照分級保護和等級保護的有關要求,強化基礎環(huán)境建設,健全防護和保密體系,提升安全保護能力和水平。要加強對各地信息化相關負責人的信息安全培訓,并認真做好方志數據庫、硬件設備及相關軟件的國產化工作,消除威脅信息安全的各種隱患。

     

    (河南省情網)

     

上一篇:
方志課堂:新方志的分類依據
下一篇:
別讓志書躺在檔案庫里“沉睡”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略論史志工作信息化

發(fā)布時間:2017-03-27 來源:中國方志網        【字體:
  •  

    當前,世界范圍內的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催生了一大批新應用、新業(yè)態(tài)、新產業(yè)和新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引領著全球新一輪技術創(chuàng)新,不斷激發(fā)新的消費需求,持續(xù)影響著經濟社會變革,信息化已成為提高區(qū)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相互促進,尤其是互聯網已經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史志工作如何融入百姓生活、如何跟進社會發(fā)展、如何服務中心工作,是史志戰(zhàn)線上全體同仁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史志工作信息化的重大意義

    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綜合實力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全球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zhàn)略舉措?,F代信息科技革命的成果,廣泛應用于史志領域必將引發(fā)地方史志工作的巨大變革,必將推動史志工作實現由思辨的定性研究向精準的定量研究轉變,由考證的靜態(tài)研究向前瞻的動態(tài)研究轉型,由單一學科研究向跨學科綜合性研究躍升。因此,史志工作部門必須緊緊抓住信息化這個契機,認清信息化對于史志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大意義。

    史志工作信息化是歷史趨勢。1963年,日本學者梅倬忠夫在《信息產業(yè)論》中,首次描繪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會”的前景,預見到信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將會引起一場全面的社會變革,并將人類社會推入信息化社會。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采納了信息化概念,并將其拓寬到包括更多的方面。90年代初,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通過提倡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和全球信息基礎設施,掀起了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我國于1993年啟動了金卡、金橋、金關等重大信息化工程,拉開了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序幕。此后,信息化發(fā)展機制、機構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國家信息化建設走上快速發(fā)展道路。國家關于信息化一系列重要舉措,激發(fā)了全國人民和各行各業(yè)信息化建設的熱情,互聯網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顯著發(fā)展成就。截至2015年,我國的電子信息制造業(yè)規(guī)模達111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一;網民數量達到7億人,位居世界第一;全國網絡零售交易額達388萬億元,固定寬帶接入數量達47億,覆蓋到全國所有城市、鄉(xiāng)鎮(zhèn)以及95%的行政村;世界互聯網企業(yè)前10強,中國企業(yè)占4席……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隨著互聯網不斷升級,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信息化變革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史志系統必須放眼世界信息化潮流,站在國家戰(zhàn)略高度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角度,來認識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設的巨大意義。

    史志工作信息化是時代要求。史志資料本身是一種很重要的地情文獻資料,范圍涉及社會方方面面,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受傳統思維影響,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史志工作囿于“一本書(志書)主義”“兩本書(志書和年鑒)主義”的影響,“十年磨一劍”“20年出一本書”,志書越寫越厚,裝幀越來越精美,而讀者卻逐漸流失,使用空間不斷受到擠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史志部門沒有很好的與時俱進,沒有適應現代社會人們對感知信息迅捷化和多樣性的要求。在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當下,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可穿戴設備為代表的移動智能終端已經為人們開啟了全面互聯的“智能生活”。人們通過互聯網隨身、隨時、隨地學習或者獲取資訊。20158月,國務院辦公廳、中指組站位高遠,適時出臺《全國地方志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52020年)》,要求“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設。按照統一規(guī)劃、統一標準、分級建設、資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原則,制定全國地方志事業(yè)信息化發(fā)展意見,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設步伐?!边@為史志部門信息化建設指明了方向。2016727日,規(guī)范和指導未來10年國家信息化發(fā)展的《國家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正式公布,提出了網絡強國建設的“三步走”戰(zhàn)略目標,同時從能力、應用、環(huán)境三個方面提出打造國家信息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三角形”,是建設網絡強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史志系統必須順應時代要求,抓住機會,抓緊作為,加快地方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設步伐,發(fā)揮好史志奉獻社會、助力經濟發(fā)展基本作用。

    史志工作信息化是工作需要。信息化建設為史志工作開辟了工作方式的新途徑,傳播應用的新渠道、服務社會的新平臺。傳統的志鑒編纂模式就是搜集海量的資料,通過篩選、校對、整理、加工,形成書稿。主要特點是資料搜集過程復雜,信息處理繁瑣,工作量極其繁重?!笆分竟ぷ鳎畔⒒敝?,就可以變階段性編修為連續(xù)性編修,資料的搜集就會變得簡潔高效,通過加工變?yōu)榛舅夭暮螅筛鶕枰獙崟r調取整合,工作效率將會大幅提高?!胺街玖鱾骶d延千載,貴在史識,重在致用?!币徊亢玫闹緯狈τ行У膫鞑デ?,存史育人資政作用也難以充分發(fā)揮。“史志工作+信息化”剛好彌補了這個缺點。我們可以將幾十年、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料,通過網絡、移動客戶端推送到千家萬戶,為大眾創(chuàng)新、萬眾創(chuàng)業(yè)提供精神動力和務實指引,煥發(fā)起社會對地方史志工作的再認識。同時,把史志工作和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結合起來,管理海量的方志地情資源,利用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對地情數據進行精細化處理,在海量的數據資源中挖掘有用的情報知識。通過資源→數據→信息→知識→應用的加工過程,提升地情資料附加值,為各級黨委、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歷史借鑒和現實依據。

    筆者認為,史志工作信息化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修志方法和習慣,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把智能化工具運用到修志工作當中。簡而言之,就是把修志所需資料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再生和利用,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大數據歸納、云計算處理,得出高效、快捷、準確、科學、實用的史志成果,服務黨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務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服務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同時,也只有將地方史志成果信息化,使傳統手段與互聯網新媒體相結合,為地情資料獲取提供更為廣闊的資料來源和更為便捷的獲取手段,改變志鑒成果單一的文本形式與傳播途徑,史志工作成果才能真正做到讓人民共享,地方史志工作價值才能充分體現。

    二、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全國地方史志系統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各地網站、數據庫、辦公自動化等建設進度不斷加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能力不斷增強。目前,河南省地情信息庫入庫總量由2014年的45億字猛增至10億字,躋身全國省級地情數據庫前三甲。河南省情網站功能逐步完善,順利通過國務院辦公廳的普查驗收,網站訪問量持續(xù)上升,訪問地區(qū)遍及全國各地。各市、縣網站也在不斷壯大。截至20162月,全省共建成獨立網站23家,數據庫13個,進一步加大了地方志的宣傳服務力度,很好地發(fā)揮了服務經濟社會建設的功能。同時,各級史志機構不斷探索與新媒體的互動,逐漸向手機、平板等客戶端延伸。省史志辦官方微博、微信河南記憶上線開通,反響良好。方志開封、史志新鄉(xiāng)等一批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也相繼開通上線。平頂山地情APP在不斷完善當中,駐馬店史志辦的“點擊天中”和掌上信息庫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但是,通過調研,我們也看到史志工作信息化進程中,還存在建設數據標準不統一、服務功能不完善、各地信息化建設發(fā)展不均衡等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對史志工作信息化缺乏統一、全面的認識。史志系統有很多同志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還停留在網站和數據庫建設的技術層面,缺乏對組織領導、機構編制、工作模式、人才隊伍、公共服務等非技術層面的認識,沒有認識到史志工作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政府電子政務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地域發(fā)展不均衡。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而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有差異,導致信息化建設步調不一致。就全國來看,中西部地區(qū)和沿海發(fā)達地區(qū)之間存在差距。但是,也有部分地區(qū)領導重視信息化建設,信息化建設水平突破了地區(qū)經濟水平制約。比如,貴州省的“電子政務云”建設就處于全國領先行列。此外,還有機構規(guī)格、信息化理念等諸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史志工作信息化水平。

    三是人才隊伍建設問題。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設面臨的最大瓶頸是缺乏相應的人才隊伍。從專業(yè)類型看,史志工作者出自文科專業(yè)的居多,沒有系統學習過計算機應用相關知識,缺乏相應技能。新引進的計算機專業(yè)人員能力雖然能達到信息化建設技術層面的要求,但對史志工作往往理解不深。從年齡構成看,史志隊伍中年人員居多是普遍現象,這些人員是地方史志工作的業(yè)務骨干,但是受到年齡制約,對信息化技術的學習應用比較困難,50歲以上人員中,這一現象更加突出?,F有人才隊伍中,缺少既掌握計算機技術,又熟悉地方史志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三、史志工作信息化的幾點思考

    基于史志系統信息化建設現狀,筆者認為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設必須做到“五個抓住”。

    抓住頂層設計這個核心。目前,《國家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正式公布。中指辦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各地信息化工作者的智慧,組織起草的《關于全國地方志信息化發(fā)展意見》即將出臺。這是地方志信息化工作的第一個頂層設計,與之配套的一系列方案、標準也將陸續(xù)完善。筆者認為,各地應認真學習借鑒中指辦信息化建設頂層設計的思想方法,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的謀劃好本地區(qū)的信息化工作。要按照總體規(guī)劃,分步實施的思路推進史志事業(yè)信息化發(fā)展。既要著眼于本地實際,結合先進省市經驗、技術,前瞻性地設計總體規(guī)劃,確保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設有的放矢開展;又要根據資金和技術情況,按照循序漸進、由小到大、安全經濟的原則逐步實現地方志系統的信息化建設目標。另外,各地信息化建設既要突出頂層設計,統籌全省地方志大數據建設,也要考慮到經濟、歷史、文化、習俗的區(qū)域性特點,不能一概而論;既要有相對統一的標準,也要允許因地制宜多樣化發(fā)展,不搞“一刀切”。

    抓住技術前沿這個重點。摩爾定律告訴我們,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句話說,當價格不變時,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個月翻兩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現在,當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概念逐漸被人們接納的時候,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興的信息技術又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視野。因此,筆者認為,各地史志部門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時候,一定要著眼信息化技術前沿,高起點、高標準組織建設。信息化系統設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具有較好的升級能力、擴展能力和向上兼容的能力,要為功能的擴充和技術的發(fā)展預留接口,使系統不會隨著技術的發(fā)展而迅速落后或被淘汰。同時,在網絡設計和軟件開發(fā)實施過程中,必須全面細致地考慮各種可能遇到的情況,規(guī)劃出合理的解決方案,為整個網站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提供保障。

    抓住服務需求這個主題?!秶倚畔⒒l(fā)展戰(zhàn)略綱要》指出,增強發(fā)展能力、提升應用水平、優(yōu)化發(fā)展環(huán)境,是國家信息化發(fā)展的三大戰(zhàn)略任務。史志工作作為群眾服務、為社會服務的公益文化事業(yè),可以圍繞“提升應用水平”大有作為。史志工作信息化不能閉門造車,要走群眾路線,要注重客戶體驗,要及時與受眾對接,看看群眾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地情資料,看看群眾需要以什么樣的方式接納信息化的史志工作。要堅持以更加豐富的、鮮活的志鑒成果融入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提升群眾對信息化的應用感知。筆者認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史志工作永恒的主題,扎實推進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設必須把服務政府領導決策、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人民群眾需求擺在首位。要依托省情大數據中心的海量數據,開發(fā)和建設省情資源數據挖掘和采集系統、智能檢索和決策分析系統,為政府預測和決策分析、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提供更深層次和更加強大的手段。要對省、市、縣三級志書、年鑒、地情書等文獻進行數字化制作和整合,將數字文獻載入全文檢索數據庫,為受眾提供在電腦、手機等多種平臺全文檢索、大數據檢索服務,實現從“志庫”到“智庫”的轉型。

    抓住人才培養(yǎng)這個關鍵。人才是史志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推動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設,不僅需要有史志理論知識作依托,而且需要信息化專業(yè)技能作支撐。從全國大部分省市情況來看,信息化人才缺乏是制約了史志工作信息化深入發(fā)展。筆者認為,除了采取招錄公務員、聘用專業(yè)技術人員和兼職等方式充實人才力量外,還必須通過內部挖潛,培養(yǎng)壯大自身的信息化人才隊伍。要采取任務牽引的方法,在信息化的項目建設中歷練人才,不斷挖掘潛能,提升工作技能。要經常性開展信息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學習講座,為信息化知識學習交流提供優(yōu)質媒介,讓不懂信息技術的老同志不斷經受信息化熏陶,逐步轉變成為一專多能的信息化人才。要圍繞信息化知識、信息化技能、信息化思維,搞好以會代訓、經驗交流、學習培訓,組織大家參加有針對性地培訓班、項目合作、考察調研,從強化崗位技能培訓著手,有效提高現有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

    抓住信息安全這個底線。方志資源包含了大量的地情信息,單個數據的價值可能不大,但越來越多的數據累加成海量數據,價值就會呈幾何級的增長,具有不可替代的戰(zhàn)略價值。隨著地方志信息化工作不斷推進,地方志人數據資源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地方志大數據的價值也就越來越大。當前,網絡病毒、網絡攻擊、網絡竊密、網絡滲透等現象日趨常態(tài)化,地方志大數據的安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筆者認為,方志資源在數字化、網絡化的同時,史志部門要加強系統安全防護體系建設,堅持安全技術應用與安全管理相結合,建立起完善的網站安全保障體系。要按照分級保護和等級保護的有關要求,強化基礎環(huán)境建設,健全防護和保密體系,提升安全保護能力和水平。要加強對各地信息化相關負責人的信息安全培訓,并認真做好方志數據庫、硬件設備及相關軟件的國產化工作,消除威脅信息安全的各種隱患。

     

    (河南省情網)

     

上一篇:
下一篇: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