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dāng)前位置: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  /  數(shù)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9年  /  第四期
  • (史志叢談)從昭君出塞時的歷史背景看昭君出塞時昭君的社會地位和出塞和親的歷史意義
  • 著名歷史學(xué)家翦伯贊先生在《內(nèi)蒙訪古》一文中說:“在大青山腳下,只有一個古跡永遠不會被廢棄的,那就是被稱為青冢的昭君墓。因為在內(nèi)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經(jīng)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zāi)?,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紀(jì)念塔?!边@就清楚地講到了昭君這個人的偉大所在。   

    但是,有些歷史著作和一些歷史體裁的文藝作品,他們的作者不去真實的反映實情,而是按照自己所處的時代特點,通過編寫王昭君的故事等去表現(xiàn)自己的立場、觀點。這些立場、觀點千百年來無拘無束的自由漫延。野史淹沒了正史。如東漢就有《昭君怨》,到了晉時,因避司馬昭之名諱,把《昭君怨》改為《明君怨》。所以到了唐代就出現(xiàn)了李商隱的“七彈明君怨、一去怨不回”。這一時期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在為昭君的“屈辱”而鳴不平。宋代的蘇軾也有“誰知去鄉(xiāng)處,萬里為胡鬼”和歐陽修的“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狂風(fēng)日暮起,飄泊落誰家?”,到了元代,劇作家馬致遠則創(chuàng)作出了有名的悲劇《漢宮秋》,說是昭君出塞后,不肯入番,投身黑水(陰山下黃河最大支流之一的大黑河),其中有名的一句話就是“環(huán)佩影搖青冢月,琵琶聲斷黑水秋”。此劇便成了后人的范本了,更是以訛傳訛。就是上世紀(jì)20年代末,也還出現(xiàn)了王桐令先生的文章《漢唐之和親政策》,把漢唐和親女子分為四等七級,把王昭君列為“不列等”的第七級,并說:“不列等之王昭君,乃下賜稱臣、納妾、入朝之呼韓邪單于者,乃完全為贈品也?!保ㄕ?/xml:namespace>20081月中國民族學(xué)學(xué)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編的《昭君文化高層論壇論文集》之可永雪、余國欽攥文《有關(guān)王昭君的幾個問題〈續(xù)編〉》)。他們把王昭君當(dāng)作被歷史風(fēng)雪摧殘了的一株含有詩意的玫瑰,向她傾訴同情和感傷的眼淚,來對漢代和親政策進行非議。這些非議直到1963年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參觀昭君墓后,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謁昭君墓》詩:“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焙臀覈麘騽∽?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家曹禺">家曹禺先生按照周恩來總理的旨意寫出了新編歷史劇《王昭君》之后,才算基本平息,重新回到了班固所著《漢書》所述昭君出塞和親的真實情節(jié)上來。

    下面根據(jù)昭君出塞時的真實的歷史背景和昭君出塞時的真實情節(jié)看昭君出塞時昭君的社會地位和出塞和親的歷史意義。

    一、昭君出塞時的歷史背景

    在講昭君出塞時的歷史背景前,有必要順帶講一講匈奴的問題。

    匈奴,首先肯定的說,它是我國眾多民族中的一員。它長期游牧于我國的正北方?!妒酚洝分兄v:“匈奴,其先祖夏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狳狁,葷粥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zhuǎn)移”。所以匈奴人和我們是一家人、親兄弟。由于它久居中國的北方,過著游牧生活。又由于游牧的性質(zhì)所決定,當(dāng)生活得不到保證時,特別是遇到天災(zāi)人禍時,向中原地區(qū)侵襲,并通過侵襲索取一些生產(chǎn),生活用品(包括糧食在內(nèi)),這些都在情理之中。他們?yōu)榱松?,必須團結(jié)。所以匈奴人發(fā)展到秦始皇時,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政治集團,并與秦王朝對抗。經(jīng)常通過侵襲,從秦國掠奪財物,從而增加了秦與匈奴的敵對情緒。秦二世元年(前209)冒頓單于即位后,吞并周圍幾十個部族,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奴隸主政權(quán),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這對秦王朝絕對是一個特大的威脅。故而秦始皇出兵三十萬,出擊匈奴。

    到了漢朝初年,匈奴對漢朝的侵襲更加頻繁。使得剛剛立國的漢高祖腳跟還未站穩(wěn)時,便接上了和匈奴人的戰(zhàn)爭。為了安撫匈奴,只能采納謀士劉敬的建議,與匈奴冒頓單于采取和親策略。這個和親從高祖、惠帝、文帝、景帝以及武帝初立,延續(xù)了七十余年。漢匈關(guān)系一直是親戚關(guān)系。

    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由于馬邑沖突,和親中斷。漢武帝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防御戰(zhàn)爭,一直延續(xù)了三十年,使匈奴人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再加上漢王朝沿邊修長城、建立要塞體系,這時的匈奴人基本上失去對漢朝的威脅。

    由于連年戰(zhàn)爭,給匈奴人帶來了嚴重的災(zāi)難,再加上天災(zāi),匈奴人苦不堪言。這時匈奴奴隸主之間便出現(xiàn)了紛爭,從而不時展開斗爭。事態(tài)發(fā)展到公元前60年,因爭奪單于繼位問題,發(fā)生分裂,到漢宣帝五鳳元年(前57年)出現(xiàn)了“五單于爭位”(呼揭單于、東犁單于、烏籍單于、屠耆單于和呼韓邪單于)的局面,內(nèi)部大亂。就在這個時候,呼韓邪單于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此時的匈奴是“死者以萬數(shù),畜產(chǎn)大耗什八九,人民饑餓,相臘燒以求食?!稘h書宣帝紀(jì)》”

    呼韓邪單于本想重振家業(yè),東山再起,不意,其兄左賢王呼屠吾斯在其東自立為郅支骨都侯單于,其西出現(xiàn)了屠耆單于從弟休旬王自立為閏振單于。后,郅支殺閏振并追殺呼韓邪,并占領(lǐng)了單于庭。逼迫呼韓邪再次出走。此時的呼韓邪東山再起的銳氣受到了嚴重的挫傷。為了保存實力,只好采納左伊秩訾王的建議:“稱臣入朝事漢,從漢求助,如此匈奴乃定”。呼韓邪帶上他的殘留部屬,朝著漢朝的方向南下,企圖通過對漢朝的依附來保全其殘部。故而出現(xiàn)了呼韓邪單于的三次入朝。每次入朝,漢都以厚禮相待。

    第一次,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韓邪來朝,漢宣帝在甘泉宮接見了他,寵以殊禮,位在諸候王上,贊謁稱臣而不名,賜以黃金璽綬。后相會于渭橋,詔單于毋謁,置酒建章宮,饗賜單于,觀以珍寶。二月歸,留居光祿塞(今內(nèi)蒙古包頭西昆都侖河谷口處)。漢遣董忠、韓昌率領(lǐng)一萬六千騎,又征調(diào)邊郡數(shù)以千計的馬匹相送。“詔忠等留單于,助誅不服,又轉(zhuǎn)邊谷米糒,前后三萬四千斛,給贍其食?!?/span>

    第二次是黃龍元年(前49年)漢“禮賜如初,加衣一百一十襲,錦帛九十匹,絮八千斤”。元帝初年(前48年)“呼韓邪上書,言民眾困乏,漢詔云中、五原轉(zhuǎn)谷二萬斛以給焉?!?/span>

    第三次入朝是在“競寧元年,單于復(fù)入朝,禮賜如初。加衣服錦帛絮,皆倍于黃龍時,單于自言愿胥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喜歡。上書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見《漢書·匈奴傳》)

    漢元帝對呼韓邪單于入朝稱臣,從內(nèi)心表示歡迎。因自武帝以來,與匈奴戰(zhàn)爭,雖為常勝,但“勞師遠征,傾國殫貨,伏尸流血”,以致“海內(nèi)虛耗,戶口減半”,損失也很慘重,此時的漢朝的實力也就是只能戰(zhàn)敗匈奴,而不能臣服匈奴。

    這個時候,郅支單于繼續(xù)與漢朝為敵,他看到呼韓邪與漢朝的友好關(guān)系,并出兵谷助呼韓邪與其作對,自度無力統(tǒng)一匈奴,乃向西遷徙,同時破堅昆,侵烏孫稱霸西域,成為西漢王朝西域之患,所以在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漢使護西域騎都尉甘延壽及副校尉陳湯,為了保護西域的安全主動出擊郅支部,“斬其首,傳旨京師”。元帝為了這次勝利還告過太廟。

    自馬邑沖突后,世代聯(lián)姻關(guān)系被中斷,直至竟寧元年,昭君出塞和親整整一百年,這一百年,漢匈之間始終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之中,而這種戰(zhàn)爭無論對匈奴,還是對漢朝,都是災(zāi)難,絕對兩敗俱傷,只是大小而已。

    呼韓邪向漢朝稱臣,可以說是無奈之舉。理由是:南北匈奴分裂后,他的力量明顯弱于郅支,不依附漢朝,南匈奴的實力難以保存,如果漢朝對其出擊,那就更無立錐之地了,所以呼韓邪選擇了主動入朝稱臣這一正確的決斷。大丈夫能伸能屈,這一舉動充分體現(xiàn)出呼韓邪這個人的雄才大略。

    呼韓邪單于稱臣后,為了表明自己的誠意,于竟寧元年(前33年)春正月,第三次來朝覲見,提出“愿胥漢氏以自親”。漢元帝因其不忘恩德,鄉(xiāng)慕禮義,復(fù)修朝賀之禮,便把當(dāng)時的“待詔掖庭”的昭君賜給單于。此舉進一步消除了漢匈之間的戒備心理,這就是昭君出塞時的真實歷史背景。

    二、昭君出塞時的社會地位和出塞和親的歷史意義

    現(xiàn)代學(xué)者胡適先生在其《中國愛國女杰王昭君傳》中講:“王昭君,名嬙,是蜀郡姊歸人氏。他父親叫王穰,所生只昭君一女。昭君自幼便和平常女兒家不同,一切舉動都合禮法。長成的時候,生得秀外慧中,絕代豐姿,真?zhèn)€宋玉說的‘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傅粉則太白,涂脂則太赤’。再加上幽嫻貞靜,所以不到十七歲,便早已通國聞名了。乃笄以后,那些世家王者來求婚的,不知其數(shù)。他父親總不肯許。恰巧元帝選良家女子入宮,王穰聽了這個消息,便來與女兒說知,想要把昭君送進宮去。王昭君聽了這話,心中自己估量,自思自己的父親只生一女,古語道得好‘生女不生男,緩急非所益’,父母生我一場,難道親恩未報,就此罷了不成?如今不如趁這機會,進得宮去,或者得了天子恩寵,得以昭儀或婕妤,那時可不是連我的父母祖宗都有了光榮,也不枉父母生我一場”。(《實用人生》1991年版第209頁)

    胡適先生是一位治學(xué)嚴謹?shù)拇髮W(xué)者,他所言雖然不一定是歷史的真實寫照,但合乎情理。一個良家女,能夠被選入宮,是一大機遇,是人生的重要轉(zhuǎn)折,產(chǎn)生光宗耀祖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人之常情。至于“昭君入宮數(shù)年,不得見御,積悲怨?!边@也在情理之中。因昭君在姊歸老家,雖為良家女,但被父母寵為掌上明珠,原想進宮后,會馬上得到皇帝的恩崇,榮華富貴,伸手可得,沒想到冷宮數(shù)年,不得見御,從感情上講,落差太大,故而產(chǎn)生悲怨,也是自然的。

    另外,此時的昭君已不是在姊歸老家時的黃毛丫頭了,而是進宮數(shù)年(按習(xí)慣數(shù)年應(yīng)為6年左右)的昭君,年齡應(yīng)為二十三、四歲。女子,從生理上講較男子成熟的要早。昭君又是一個十分聰慧的女子,這時應(yīng)該是一個很成熟的人了,言談舉止,絕對不能冒失行事,而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所為。辯證地講,冷宮數(shù)年,對昭君來說絕非壞事,表面看好象受到了冷遇,實際上是磨煉了她的意志。所以如果昭君沒有數(shù)年的冷宮生活的磨煉,絕對不會有后來匈奴呼韓邪單于“愿胥漢室自親”時昭君“乃請掖誕令求行”的膽識和氣度。

    說起匈奴地,正如東漢蔡文姬在其《悲怨詩》中所言;“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處多霜雪,胡風(fēng)春夏起”。環(huán)境肯定惡劣,特別是從中原到邊荒,生活多有不適應(yīng)。這個事,昭君肯定想到了,但也肯定變相思維過:匈奴人也是人,他們能生活,我為什么不能?更何況是嫁與一個和漢朝締結(jié)“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相攻詐”的友好盟約的匈奴單于。另外她也想過,如果不去,可能在冷宮生活一輩子。盡管這個冷宮是“月樓花院”、“綺窗朱戶”。誰會因為“月樓花院”、“綺窗朱戶”而留戀這個牢獄般的冷宮呢?就是用黃金做成的牢獄,也是牢獄,沒有人因為黃金而留戀牢獄。昭君“乃請掖庭令求行”是向封建貞操觀念提出的辛辣的諷刺,同時也是對封建專制主義對婦女的野蠻凌辱和迫害的抗議。

    在此,有人會提出反問,昭君如果帶上這種反抗心理去和親,結(jié)果能好嗎?結(jié)論很簡單,不可能好。但人的思想是在變化的。如果昭君的“乃請掖庭令求行”不被皇帝批準(zhǔn),這個反抗情緒是不會打消的;但她的這個“請行”被皇帝恩準(zhǔn)了,也就是她要跳出這個用黃金做成的牢獄了;從此她要象正常女人一樣過正常生活了;她的目的都達到了。這個時候,昭君的心情就不是怨恨了,而是感恩圖報。在這種心情指導(dǎo)下出塞和親,效果絕對極佳。從這個角度看,昭君的“自愿請行”這一超乎一般人想象的舉動就又成了一個具有特殊個性的女性的遠大抱負。這在當(dāng)時那種封建專制下的社會里,受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約束下的社會氛圍里,昭君這個主動“請行”的舉動,不僅震驚了滿朝文武,而且也驚呆了后宮粉黛,綠艷紅芳,同時也突顯出昭君敢于和封建傳統(tǒng)思想挑戰(zhàn)的女中豪杰,并有超越時代束縛、敢于追求自由幸福、敢于體現(xiàn)自我的偉大女性。

    昭君被恩準(zhǔn)和親后,漢宮要臣肯定要在元帝的意旨下對昭君進行政治說教,如和親的意義,朝廷的希望等,昭君呢,絕對應(yīng)允,并且能夠講出自己圓滿完成和親策略的清晰思路。這個時候候的昭君,思想境界就又高了一步,她就不是一個普通的良家女和單純有反叛思想的“待詔”了,而是一個身肩國家和民族重任的并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政治人物了。所以在臨辭大會上才會出現(xiàn)“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和淡淡裝天然樣,風(fēng)韻萬千,落落大方,超凡脫俗的姿態(tài),以出塞和親的高尚情操,出現(xiàn)在朝臣之中,如鶴立雞群、氣壓群雄。并出現(xiàn)了“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的尷尬場面。同時也證實了王昭君是一個成熟的、有理想、有抱負且能執(zhí)行漢元帝和親政策的理想人物。

    昭君和親出塞,不是一個一般的和親。一、漢元帝親自主持臨辭大會,可見規(guī)格之高和重視程度之不一般;二、因和親而改元競寧,這在西漢王朝的歷史上是首例,而且是僅此一例;三、呼韓邪單于對這次和親更為重視,史載:“元帝遂以良家子王嬙,字昭君,配他為妻”,“單于喜歡”并返回匈奴單于庭后封昭君為“寧胡閼氏”。四、昭君出塞后,與呼韓邪單于關(guān)系甚密,生一男,兩年后呼韓邪單于死了,她馬上上書朝廷請求歸漢,當(dāng)時成帝遣使復(fù)詔,令“從胡俗”再嫁呼韓邪的兒子雕陶莫皋(復(fù)株累若鞮單于)從這件事,又可看出昭君是帶有一定身份和政治地位而與匈奴和親的。如果昭君沒有一定身份和政治地位。她也沒在單于死后上書求歸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所以昭君出賽和親是漢朝與匈奴兩族的政治行為,她是代表漢朝出使匈奴的使者。

    昭君出塞后,半個多世紀(jì)“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宣帝、元帝、成帝)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天下一片太平。直到王莽執(zhí)政時,為了分化匈奴人,大分匈奴十五單于等,致使?jié)h匈關(guān)系又受到了損害。

    五十年的和平,這在歷史上不是一件小事,這絕對與昭君和親后的作為有關(guān)。盡管史學(xué)家著墨不多,但昭君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她是一個獻身于民族友好事業(yè),為鞏固和發(fā)展?jié)h匈友好關(guān)系作出不朽貢獻的人物。她是民族友好的使者,她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正如清將世襲云騎尉、詩人彥德在其《青冢詩碑》中對昭君贊曰:

          閨閣堪垂世,明妃冠漢宮。

          一身歸朔漠,數(shù)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論,幾于衛(wèi)青同。

         人皆悲遠嫁,我獨羨遭逢。

         縱使承恩寵,焉能保始終?

         至今青冢在,絕勝賦秋風(fēng)。

    昭君活著的時候,為匈奴人辦了好多好事,匈奴人對他十分敬重;死后,匈奴人按照漢人的習(xí)俗進行土葬,墓冢的高大程度超過漢代帝王墓冢,可見昭君在匈奴人心中的位置。

    這座高大的墓冢至今還屹立在大青山下的呼和浩特平原上,像一座永不損滅的紀(jì)念碑傳頌著昭君為民族團結(jié)立下的豐功偉績。

    昭君出塞和親的事情,已經(jīng)過去兩千多年了。當(dāng)時的和親,在一些持有大漢民族觀點的人的眼中,認為是一種“屈辱”。其實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國有使以來,民族間的通婚都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了。到了漢朝,形成了一個大漢民族,這個大漢民族,實際上也是一個眾多民族組成的,包括匈奴人在內(nèi)的融合體。西晉以后,民族融合更為頻繁,隋煬帝楊廣、唐王李世民,他們身上就流著鮮卑人的血。我敢斷言,就是歷代非議昭君和親的人,他們也很難說清他們身上就沒有少數(shù)民族的印記。所以民族間相互通婚,是一個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這也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事情。特別歷史發(fā)展到今天,在我中華大地上,蒙漢、滿漢、藏漢等,以及各少數(shù)民族間的相互聯(lián)姻,已成—種風(fēng)尚,—種民族團結(jié)的風(fēng)尚,一個家庭甚至出現(xiàn)幾個民族的組合體。如父親是漢族,母親是蒙古族,兒子娶的是滿族,姑娘嫁的是斡爾族,這種家庭比比皆是,特別是內(nèi)蒙古這個多民族地區(qū)。所以漢代和親政策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是一個進步的決策。另外從人類進化學(xué)的角度看,遠親結(jié)合,決對是科學(xué)之舉。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民族間的相互通婚、通禮、通俗是一個正常的、進步的行為,對民族團結(jié)、民族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鑄就了誰也離不開誰,血濃于水的關(guān)系,特別是在當(dāng)今這個和諧社會里,這種關(guān)系顯得更為重要。昭君和親的歷史意義永放光芒。

        (作者: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史志叢談)從昭君出塞時的歷史背景看昭君出塞時昭君的社會地位和出塞和親的歷史意義
  • 著名歷史學(xué)家翦伯贊先生在《內(nèi)蒙訪古》一文中說:“在大青山腳下,只有一個古跡永遠不會被廢棄的,那就是被稱為青冢的昭君墓。因為在內(nèi)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經(jīng)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zāi)?,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紀(jì)念塔?!边@就清楚地講到了昭君這個人的偉大所在。   

    但是,有些歷史著作和一些歷史體裁的文藝作品,他們的作者不去真實的反映實情,而是按照自己所處的時代特點,通過編寫王昭君的故事等去表現(xiàn)自己的立場、觀點。這些立場、觀點千百年來無拘無束的自由漫延。野史淹沒了正史。如東漢就有《昭君怨》,到了晉時,因避司馬昭之名諱,把《昭君怨》改為《明君怨》。所以到了唐代就出現(xiàn)了李商隱的“七彈明君怨、一去怨不回”。這一時期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在為昭君的“屈辱”而鳴不平。宋代的蘇軾也有“誰知去鄉(xiāng)處,萬里為胡鬼”和歐陽修的“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狂風(fēng)日暮起,飄泊落誰家?”,到了元代,劇作家馬致遠則創(chuàng)作出了有名的悲劇《漢宮秋》,說是昭君出塞后,不肯入番,投身黑水(陰山下黃河最大支流之一的大黑河),其中有名的一句話就是“環(huán)佩影搖青冢月,琵琶聲斷黑水秋”。此劇便成了后人的范本了,更是以訛傳訛。就是上世紀(jì)20年代末,也還出現(xiàn)了王桐令先生的文章《漢唐之和親政策》,把漢唐和親女子分為四等七級,把王昭君列為“不列等”的第七級,并說:“不列等之王昭君,乃下賜稱臣、納妾、入朝之呼韓邪單于者,乃完全為贈品也?!保ㄕ?/xml:namespace>20081月中國民族學(xué)學(xué)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編的《昭君文化高層論壇論文集》之可永雪、余國欽攥文《有關(guān)王昭君的幾個問題〈續(xù)編〉》)。他們把王昭君當(dāng)作被歷史風(fēng)雪摧殘了的一株含有詩意的玫瑰,向她傾訴同情和感傷的眼淚,來對漢代和親政策進行非議。這些非議直到1963年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參觀昭君墓后,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謁昭君墓》詩:“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焙臀覈麘騽∽?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家曹禺">家曹禺先生按照周恩來總理的旨意寫出了新編歷史劇《王昭君》之后,才算基本平息,重新回到了班固所著《漢書》所述昭君出塞和親的真實情節(jié)上來。

    下面根據(jù)昭君出塞時的真實的歷史背景和昭君出塞時的真實情節(jié)看昭君出塞時昭君的社會地位和出塞和親的歷史意義。

    一、昭君出塞時的歷史背景

    在講昭君出塞時的歷史背景前,有必要順帶講一講匈奴的問題。

    匈奴,首先肯定的說,它是我國眾多民族中的一員。它長期游牧于我國的正北方?!妒酚洝分兄v:“匈奴,其先祖夏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狳狁,葷粥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zhuǎn)移”。所以匈奴人和我們是一家人、親兄弟。由于它久居中國的北方,過著游牧生活。又由于游牧的性質(zhì)所決定,當(dāng)生活得不到保證時,特別是遇到天災(zāi)人禍時,向中原地區(qū)侵襲,并通過侵襲索取一些生產(chǎn),生活用品(包括糧食在內(nèi)),這些都在情理之中。他們?yōu)榱松妫仨殘F結(jié)。所以匈奴人發(fā)展到秦始皇時,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政治集團,并與秦王朝對抗。經(jīng)常通過侵襲,從秦國掠奪財物,從而增加了秦與匈奴的敵對情緒。秦二世元年(前209)冒頓單于即位后,吞并周圍幾十個部族,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奴隸主政權(quán),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這對秦王朝絕對是一個特大的威脅。故而秦始皇出兵三十萬,出擊匈奴。

    到了漢朝初年,匈奴對漢朝的侵襲更加頻繁。使得剛剛立國的漢高祖腳跟還未站穩(wěn)時,便接上了和匈奴人的戰(zhàn)爭。為了安撫匈奴,只能采納謀士劉敬的建議,與匈奴冒頓單于采取和親策略。這個和親從高祖、惠帝、文帝、景帝以及武帝初立,延續(xù)了七十余年。漢匈關(guān)系一直是親戚關(guān)系。

    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由于馬邑沖突,和親中斷。漢武帝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防御戰(zhàn)爭,一直延續(xù)了三十年,使匈奴人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再加上漢王朝沿邊修長城、建立要塞體系,這時的匈奴人基本上失去對漢朝的威脅。

    由于連年戰(zhàn)爭,給匈奴人帶來了嚴重的災(zāi)難,再加上天災(zāi),匈奴人苦不堪言。這時匈奴奴隸主之間便出現(xiàn)了紛爭,從而不時展開斗爭。事態(tài)發(fā)展到公元前60年,因爭奪單于繼位問題,發(fā)生分裂,到漢宣帝五鳳元年(前57年)出現(xiàn)了“五單于爭位”(呼揭單于、東犁單于、烏籍單于、屠耆單于和呼韓邪單于)的局面,內(nèi)部大亂。就在這個時候,呼韓邪單于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此時的匈奴是“死者以萬數(shù),畜產(chǎn)大耗什八九,人民饑餓,相臘燒以求食?!稘h書宣帝紀(jì)》”

    呼韓邪單于本想重振家業(yè),東山再起,不意,其兄左賢王呼屠吾斯在其東自立為郅支骨都侯單于,其西出現(xiàn)了屠耆單于從弟休旬王自立為閏振單于。后,郅支殺閏振并追殺呼韓邪,并占領(lǐng)了單于庭。逼迫呼韓邪再次出走。此時的呼韓邪東山再起的銳氣受到了嚴重的挫傷。為了保存實力,只好采納左伊秩訾王的建議:“稱臣入朝事漢,從漢求助,如此匈奴乃定”。呼韓邪帶上他的殘留部屬,朝著漢朝的方向南下,企圖通過對漢朝的依附來保全其殘部。故而出現(xiàn)了呼韓邪單于的三次入朝。每次入朝,漢都以厚禮相待。

    第一次,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韓邪來朝,漢宣帝在甘泉宮接見了他,寵以殊禮,位在諸候王上,贊謁稱臣而不名,賜以黃金璽綬。后相會于渭橋,詔單于毋謁,置酒建章宮,饗賜單于,觀以珍寶。二月歸,留居光祿塞(今內(nèi)蒙古包頭西昆都侖河谷口處)。漢遣董忠、韓昌率領(lǐng)一萬六千騎,又征調(diào)邊郡數(shù)以千計的馬匹相送?!霸t忠等留單于,助誅不服,又轉(zhuǎn)邊谷米糒,前后三萬四千斛,給贍其食?!?/span>

    第二次是黃龍元年(前49年)漢“禮賜如初,加衣一百一十襲,錦帛九十匹,絮八千斤”。元帝初年(前48年)“呼韓邪上書,言民眾困乏,漢詔云中、五原轉(zhuǎn)谷二萬斛以給焉?!?/span>

    第三次入朝是在“競寧元年,單于復(fù)入朝,禮賜如初。加衣服錦帛絮,皆倍于黃龍時,單于自言愿胥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喜歡。上書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見《漢書·匈奴傳》)

    漢元帝對呼韓邪單于入朝稱臣,從內(nèi)心表示歡迎。因自武帝以來,與匈奴戰(zhàn)爭,雖為常勝,但“勞師遠征,傾國殫貨,伏尸流血”,以致“海內(nèi)虛耗,戶口減半”,損失也很慘重,此時的漢朝的實力也就是只能戰(zhàn)敗匈奴,而不能臣服匈奴。

    這個時候,郅支單于繼續(xù)與漢朝為敵,他看到呼韓邪與漢朝的友好關(guān)系,并出兵谷助呼韓邪與其作對,自度無力統(tǒng)一匈奴,乃向西遷徙,同時破堅昆,侵烏孫稱霸西域,成為西漢王朝西域之患,所以在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漢使護西域騎都尉甘延壽及副校尉陳湯,為了保護西域的安全主動出擊郅支部,“斬其首,傳旨京師”。元帝為了這次勝利還告過太廟。

    自馬邑沖突后,世代聯(lián)姻關(guān)系被中斷,直至竟寧元年,昭君出塞和親整整一百年,這一百年,漢匈之間始終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之中,而這種戰(zhàn)爭無論對匈奴,還是對漢朝,都是災(zāi)難,絕對兩敗俱傷,只是大小而已。

    呼韓邪向漢朝稱臣,可以說是無奈之舉。理由是:南北匈奴分裂后,他的力量明顯弱于郅支,不依附漢朝,南匈奴的實力難以保存,如果漢朝對其出擊,那就更無立錐之地了,所以呼韓邪選擇了主動入朝稱臣這一正確的決斷。大丈夫能伸能屈,這一舉動充分體現(xiàn)出呼韓邪這個人的雄才大略。

    呼韓邪單于稱臣后,為了表明自己的誠意,于竟寧元年(前33年)春正月,第三次來朝覲見,提出“愿胥漢氏以自親”。漢元帝因其不忘恩德,鄉(xiāng)慕禮義,復(fù)修朝賀之禮,便把當(dāng)時的“待詔掖庭”的昭君賜給單于。此舉進一步消除了漢匈之間的戒備心理,這就是昭君出塞時的真實歷史背景。

    二、昭君出塞時的社會地位和出塞和親的歷史意義

    現(xiàn)代學(xué)者胡適先生在其《中國愛國女杰王昭君傳》中講:“王昭君,名嬙,是蜀郡姊歸人氏。他父親叫王穰,所生只昭君一女。昭君自幼便和平常女兒家不同,一切舉動都合禮法。長成的時候,生得秀外慧中,絕代豐姿,真?zhèn)€宋玉說的‘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傅粉則太白,涂脂則太赤’。再加上幽嫻貞靜,所以不到十七歲,便早已通國聞名了。乃笄以后,那些世家王者來求婚的,不知其數(shù)。他父親總不肯許。恰巧元帝選良家女子入宮,王穰聽了這個消息,便來與女兒說知,想要把昭君送進宮去。王昭君聽了這話,心中自己估量,自思自己的父親只生一女,古語道得好‘生女不生男,緩急非所益’,父母生我一場,難道親恩未報,就此罷了不成?如今不如趁這機會,進得宮去,或者得了天子恩寵,得以昭儀或婕妤,那時可不是連我的父母祖宗都有了光榮,也不枉父母生我一場”。(《實用人生》1991年版第209頁)

    胡適先生是一位治學(xué)嚴謹?shù)拇髮W(xué)者,他所言雖然不一定是歷史的真實寫照,但合乎情理。一個良家女,能夠被選入宮,是一大機遇,是人生的重要轉(zhuǎn)折,產(chǎn)生光宗耀祖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人之常情。至于“昭君入宮數(shù)年,不得見御,積悲怨?!边@也在情理之中。因昭君在姊歸老家,雖為良家女,但被父母寵為掌上明珠,原想進宮后,會馬上得到皇帝的恩崇,榮華富貴,伸手可得,沒想到冷宮數(shù)年,不得見御,從感情上講,落差太大,故而產(chǎn)生悲怨,也是自然的。

    另外,此時的昭君已不是在姊歸老家時的黃毛丫頭了,而是進宮數(shù)年(按習(xí)慣數(shù)年應(yīng)為6年左右)的昭君,年齡應(yīng)為二十三、四歲。女子,從生理上講較男子成熟的要早。昭君又是一個十分聰慧的女子,這時應(yīng)該是一個很成熟的人了,言談舉止,絕對不能冒失行事,而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所為。辯證地講,冷宮數(shù)年,對昭君來說絕非壞事,表面看好象受到了冷遇,實際上是磨煉了她的意志。所以如果昭君沒有數(shù)年的冷宮生活的磨煉,絕對不會有后來匈奴呼韓邪單于“愿胥漢室自親”時昭君“乃請掖誕令求行”的膽識和氣度。

    說起匈奴地,正如東漢蔡文姬在其《悲怨詩》中所言;“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處多霜雪,胡風(fēng)春夏起”。環(huán)境肯定惡劣,特別是從中原到邊荒,生活多有不適應(yīng)。這個事,昭君肯定想到了,但也肯定變相思維過:匈奴人也是人,他們能生活,我為什么不能?更何況是嫁與一個和漢朝締結(jié)“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相攻詐”的友好盟約的匈奴單于。另外她也想過,如果不去,可能在冷宮生活一輩子。盡管這個冷宮是“月樓花院”、“綺窗朱戶”。誰會因為“月樓花院”、“綺窗朱戶”而留戀這個牢獄般的冷宮呢?就是用黃金做成的牢獄,也是牢獄,沒有人因為黃金而留戀牢獄。昭君“乃請掖庭令求行”是向封建貞操觀念提出的辛辣的諷刺,同時也是對封建專制主義對婦女的野蠻凌辱和迫害的抗議。

    在此,有人會提出反問,昭君如果帶上這種反抗心理去和親,結(jié)果能好嗎?結(jié)論很簡單,不可能好。但人的思想是在變化的。如果昭君的“乃請掖庭令求行”不被皇帝批準(zhǔn),這個反抗情緒是不會打消的;但她的這個“請行”被皇帝恩準(zhǔn)了,也就是她要跳出這個用黃金做成的牢獄了;從此她要象正常女人一樣過正常生活了;她的目的都達到了。這個時候,昭君的心情就不是怨恨了,而是感恩圖報。在這種心情指導(dǎo)下出塞和親,效果絕對極佳。從這個角度看,昭君的“自愿請行”這一超乎一般人想象的舉動就又成了一個具有特殊個性的女性的遠大抱負。這在當(dāng)時那種封建專制下的社會里,受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約束下的社會氛圍里,昭君這個主動“請行”的舉動,不僅震驚了滿朝文武,而且也驚呆了后宮粉黛,綠艷紅芳,同時也突顯出昭君敢于和封建傳統(tǒng)思想挑戰(zhàn)的女中豪杰,并有超越時代束縛、敢于追求自由幸福、敢于體現(xiàn)自我的偉大女性。

    昭君被恩準(zhǔn)和親后,漢宮要臣肯定要在元帝的意旨下對昭君進行政治說教,如和親的意義,朝廷的希望等,昭君呢,絕對應(yīng)允,并且能夠講出自己圓滿完成和親策略的清晰思路。這個時候候的昭君,思想境界就又高了一步,她就不是一個普通的良家女和單純有反叛思想的“待詔”了,而是一個身肩國家和民族重任的并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政治人物了。所以在臨辭大會上才會出現(xiàn)“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和淡淡裝天然樣,風(fēng)韻萬千,落落大方,超凡脫俗的姿態(tài),以出塞和親的高尚情操,出現(xiàn)在朝臣之中,如鶴立雞群、氣壓群雄。并出現(xiàn)了“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的尷尬場面。同時也證實了王昭君是一個成熟的、有理想、有抱負且能執(zhí)行漢元帝和親政策的理想人物。

    昭君和親出塞,不是一個一般的和親。一、漢元帝親自主持臨辭大會,可見規(guī)格之高和重視程度之不一般;二、因和親而改元競寧,這在西漢王朝的歷史上是首例,而且是僅此一例;三、呼韓邪單于對這次和親更為重視,史載:“元帝遂以良家子王嬙,字昭君,配他為妻”,“單于喜歡”并返回匈奴單于庭后封昭君為“寧胡閼氏”。四、昭君出塞后,與呼韓邪單于關(guān)系甚密,生一男,兩年后呼韓邪單于死了,她馬上上書朝廷請求歸漢,當(dāng)時成帝遣使復(fù)詔,令“從胡俗”再嫁呼韓邪的兒子雕陶莫皋(復(fù)株累若鞮單于)從這件事,又可看出昭君是帶有一定身份和政治地位而與匈奴和親的。如果昭君沒有一定身份和政治地位。她也沒在單于死后上書求歸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所以昭君出賽和親是漢朝與匈奴兩族的政治行為,她是代表漢朝出使匈奴的使者。

    昭君出塞后,半個多世紀(jì)“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宣帝、元帝、成帝)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天下一片太平。直到王莽執(zhí)政時,為了分化匈奴人,大分匈奴十五單于等,致使?jié)h匈關(guān)系又受到了損害。

    五十年的和平,這在歷史上不是一件小事,這絕對與昭君和親后的作為有關(guān)。盡管史學(xué)家著墨不多,但昭君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她是一個獻身于民族友好事業(yè),為鞏固和發(fā)展?jié)h匈友好關(guān)系作出不朽貢獻的人物。她是民族友好的使者,她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正如清將世襲云騎尉、詩人彥德在其《青冢詩碑》中對昭君贊曰:

          閨閣堪垂世,明妃冠漢宮。

          一身歸朔漠,數(shù)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論,幾于衛(wèi)青同。

         人皆悲遠嫁,我獨羨遭逢。

         縱使承恩寵,焉能保始終?

         至今青冢在,絕勝賦秋風(fēng)。

    昭君活著的時候,為匈奴人辦了好多好事,匈奴人對他十分敬重;死后,匈奴人按照漢人的習(xí)俗進行土葬,墓冢的高大程度超過漢代帝王墓冢,可見昭君在匈奴人心中的位置。

    這座高大的墓冢至今還屹立在大青山下的呼和浩特平原上,像一座永不損滅的紀(jì)念碑傳頌著昭君為民族團結(jié)立下的豐功偉績。

    昭君出塞和親的事情,已經(jīng)過去兩千多年了。當(dāng)時的和親,在一些持有大漢民族觀點的人的眼中,認為是一種“屈辱”。其實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國有使以來,民族間的通婚都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了。到了漢朝,形成了一個大漢民族,這個大漢民族,實際上也是一個眾多民族組成的,包括匈奴人在內(nèi)的融合體。西晉以后,民族融合更為頻繁,隋煬帝楊廣、唐王李世民,他們身上就流著鮮卑人的血。我敢斷言,就是歷代非議昭君和親的人,他們也很難說清他們身上就沒有少數(shù)民族的印記。所以民族間相互通婚,是一個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這也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事情。特別歷史發(fā)展到今天,在我中華大地上,蒙漢、滿漢、藏漢等,以及各少數(shù)民族間的相互聯(lián)姻,已成—種風(fēng)尚,—種民族團結(jié)的風(fēng)尚,一個家庭甚至出現(xiàn)幾個民族的組合體。如父親是漢族,母親是蒙古族,兒子娶的是滿族,姑娘嫁的是斡爾族,這種家庭比比皆是,特別是內(nèi)蒙古這個多民族地區(qū)。所以漢代和親政策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是一個進步的決策。另外從人類進化學(xué)的角度看,遠親結(jié)合,決對是科學(xué)之舉。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民族間的相互通婚、通禮、通俗是一個正常的、進步的行為,對民族團結(jié)、民族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鑄就了誰也離不開誰,血濃于水的關(guān)系,特別是在當(dāng)今這個和諧社會里,這種關(guān)系顯得更為重要。昭君和親的歷史意義永放光芒。

        (作者: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biāo)識碼:1500000032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