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川平原總的地勢特點(diǎn)是北東高、南西低。由北東向南西傾斜,地面平均坡度為3~5度。海拔高度約在990~1200米之間,由山洪溝谷及大小黑河沖積而成。由北向南可劃分為山麓洪積平原、山前沖積洪積平原、大黑河沖積平原及黃土臺地。
山麓洪積平原:分布在大青山南麓,海拔在1200米以下,由一系列洪積堆與階地組成。洪積扇面積大小不一,一般在0.5平方公里,長軸以300~800米居多,大者可達(dá)2000米,坡度一般在2~4度。有些洪積扇因受構(gòu)造的影響見有錯位,并向后退縮。洪積扇的形成系因山洪攜帶大量物質(zhì)沿溝谷沖出,當(dāng)沖出山谷沖向平原時,洪流突然減速,于是在山口附近便堆積而成。階地的形成是由于山洪和古老河流的切割以及雨水沖刷等作用形成,現(xiàn)多數(shù)已被破壞或殘缺不全,但在紅山口、壩口子及烏素圖等地還比較明顯,尤其是烏素圖一帶可見到保存較好的四級階地。
山前沖積洪積平原:大致分布在京包鐵路附近地區(qū),海拔在1100米左右。主要由奎素溝、古樓板溝、哈拉沁溝、紅山溝、烏素圖溝、水磨溝、萬家溝等沖積洪積扇群組成,并向南延伸2.5~14公里不等,坡度一般在2~5度。京包鐵路沿線一帶,組成物質(zhì)為粉砂、細(xì)砂及粘性土等,潛水埋藏淺,儲量豐富,是呼和浩特市用水的主要源泉。
大黑河沖積平原:分布在京包鐵路線之南,總的地勢為東北高、西南低,海拔990~1010米,地表平坦,微向西南傾斜。系大黑河及其支流小黑河等沖積而成。組成物質(zhì)為各種砂粘土與粘砂土,平原上有階地發(fā)育,并殘留有大黑河及其故道干涸了的河流故道,形成槽狀洼地。
黃土臺地:分布在托克托縣東南及和林格爾丘陵之前。面積不大,覆蓋著較厚的黃土,臺地高出沖積平原10米以上,海拔高度為1100米,地勢較高,地形平坦,有微度起伏,略向北傾斜,其上與黃土崗相接。臺地地面片蝕較重,細(xì)土被蝕,留下粗砂礫石,植被稀疏。河流切割不嚴(yán)重,所以地面比較完整,但風(fēng)蝕與風(fēng)積作用較強(qiáng),因而在臺地西部出現(xiàn)沙丘。
土默川平原總的地勢特點(diǎn)是北東高、南西低。由北東向南西傾斜,地面平均坡度為3~5度。海拔高度約在990~1200米之間,由山洪溝谷及大小黑河沖積而成。由北向南可劃分為山麓洪積平原、山前沖積洪積平原、大黑河沖積平原及黃土臺地。
山麓洪積平原:分布在大青山南麓,海拔在1200米以下,由一系列洪積堆與階地組成。洪積扇面積大小不一,一般在0.5平方公里,長軸以300~800米居多,大者可達(dá)2000米,坡度一般在2~4度。有些洪積扇因受構(gòu)造的影響見有錯位,并向后退縮。洪積扇的形成系因山洪攜帶大量物質(zhì)沿溝谷沖出,當(dāng)沖出山谷沖向平原時,洪流突然減速,于是在山口附近便堆積而成。階地的形成是由于山洪和古老河流的切割以及雨水沖刷等作用形成,現(xiàn)多數(shù)已被破壞或殘缺不全,但在紅山口、壩口子及烏素圖等地還比較明顯,尤其是烏素圖一帶可見到保存較好的四級階地。
山前沖積洪積平原:大致分布在京包鐵路附近地區(qū),海拔在1100米左右。主要由奎素溝、古樓板溝、哈拉沁溝、紅山溝、烏素圖溝、水磨溝、萬家溝等沖積洪積扇群組成,并向南延伸2.5~14公里不等,坡度一般在2~5度。京包鐵路沿線一帶,組成物質(zhì)為粉砂、細(xì)砂及粘性土等,潛水埋藏淺,儲量豐富,是呼和浩特市用水的主要源泉。
大黑河沖積平原:分布在京包鐵路線之南,總的地勢為東北高、西南低,海拔990~1010米,地表平坦,微向西南傾斜。系大黑河及其支流小黑河等沖積而成。組成物質(zhì)為各種砂粘土與粘砂土,平原上有階地發(fā)育,并殘留有大黑河及其故道干涸了的河流故道,形成槽狀洼地。
黃土臺地:分布在托克托縣東南及和林格爾丘陵之前。面積不大,覆蓋著較厚的黃土,臺地高出沖積平原10米以上,海拔高度為1100米,地勢較高,地形平坦,有微度起伏,略向北傾斜,其上與黃土崗相接。臺地地面片蝕較重,細(xì)土被蝕,留下粗砂礫石,植被稀疏。河流切割不嚴(yán)重,所以地面比較完整,但風(fēng)蝕與風(fēng)積作用較強(qiáng),因而在臺地西部出現(xiàn)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