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遼河為遼河干流中游段,發(fā)源于河北省七老圖山脈之光頭山,流經(jīng)赤峰、通遼地區(qū),至福德店與東遼河匯合。該河上游分二支,稱老哈河、西拉木倫河,二河于翁牛特旗海流圖匯合后稱西遼河。流域面積14.49萬平方千米,上、中游多山區(qū)、丘陵,在通遼境內(nèi)入西遼河平原。流域內(nèi)有赤峰、通遼16個旗縣,人口540余萬人,工、農(nóng)、牧業(yè)、交通等方面均在自治區(qū)占有重要地位。
西遼河上、中游處于山區(qū)、丘陵地帶,水土流失較嚴重,洪水含沙量較大,下游河床逐年淤高,每遇洪水。河流改道,極易泛濫成災,受洪水威脅較大的是通遼平原地區(qū)及西遼河中、下游地區(qū)。西遼河防洪,主要防止海流圖以下西遼河及教來河下游洪水災害。
1947年以前,西遼河兩岸僅有幾段不連續(xù)的堤防,基本不設(shè)防。因此,洪水災害頻繁,民不聊生。1947年內(nèi)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開始對西遼河實施、筑壩、復堤堵口等治理工程。于1948年6月17日,將西遼河蘇家堡干河決口堵復,計堵口長1200米,挑水壩400米,修河堤9千米,其中新修7.5千米,用工35.3萬個工日;同年6月,又將1947年汛期在哈拉胡碩的決口堵復。1949年汛期,又動員10余萬人,進行筑堤、堵口、搶險,提防加高培厚。1950年,開展以臺河口分流為中心的分洪工程。1953—1958年以后,興修水庫、滯洪區(qū)、分洪樞紐工程等。從而在西遼河流域建成以水庫、堤防、分洪、滯洪工程聯(lián)合運用的防洪工程體系。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西遼河為遼河干流中游段,發(fā)源于河北省七老圖山脈之光頭山,流經(jīng)赤峰、通遼地區(qū),至福德店與東遼河匯合。該河上游分二支,稱老哈河、西拉木倫河,二河于翁牛特旗海流圖匯合后稱西遼河。流域面積14.49萬平方千米,上、中游多山區(qū)、丘陵,在通遼境內(nèi)入西遼河平原。流域內(nèi)有赤峰、通遼16個旗縣,人口540余萬人,工、農(nóng)、牧業(yè)、交通等方面均在自治區(qū)占有重要地位。
西遼河上、中游處于山區(qū)、丘陵地帶,水土流失較嚴重,洪水含沙量較大,下游河床逐年淤高,每遇洪水。河流改道,極易泛濫成災,受洪水威脅較大的是通遼平原地區(qū)及西遼河中、下游地區(qū)。西遼河防洪,主要防止海流圖以下西遼河及教來河下游洪水災害。
1947年以前,西遼河兩岸僅有幾段不連續(xù)的堤防,基本不設(shè)防。因此,洪水災害頻繁,民不聊生。1947年內(nèi)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開始對西遼河實施、筑壩、復堤堵口等治理工程。于1948年6月17日,將西遼河蘇家堡干河決口堵復,計堵口長1200米,挑水壩400米,修河堤9千米,其中新修7.5千米,用工35.3萬個工日;同年6月,又將1947年汛期在哈拉胡碩的決口堵復。1949年汛期,又動員10余萬人,進行筑堤、堵口、搶險,提防加高培厚。1950年,開展以臺河口分流為中心的分洪工程。1953—1958年以后,興修水庫、滯洪區(qū)、分洪樞紐工程等。從而在西遼河流域建成以水庫、堤防、分洪、滯洪工程聯(lián)合運用的防洪工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