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地區(qū)鹽湖固相石鹽開采,多年來一直依靠人工使用镩、耙、勺、鍬、筐等笨重工具,完成采鹽、洗鹽、運輸過程。50年代開始,吉蘭泰、雅布賴鹽場普遍推行推耙寬坑洗鹽法,同時創(chuàng)造總結出“緊鉆慢搖”、“長拉短洗”、“勺勺回水”、“花勺翻洗”、“深挖凈撈”等先進經(jīng)驗,提高了工效、鹽質(zhì)。并推廣使用小推車,部分減輕了勞動負荷。
1957年,中國鹽業(yè)考察團赴蘇聯(lián)考察,提出在吉蘭泰鹽湖采用機械化開采的方案。1963年,吉蘭泰鹽場與包頭機械廠(今包頭拖拉機廠)研制成功國內(nèi)第一臺采鹽機,采掘能力25噸/時。同年,試采原鹽成功,為大型采鹽機的設計、制造,提供了設計參數(shù)和經(jīng)驗。隨后,又與大連工礦車輛廠合作,研制成功QY-100型軌行式聯(lián)合采鹽機,自重70噸,采掘能力100噸/時,最大采深3米,利用鹽湖鹵水作介質(zhì),能同時完成鹽蓋剝離、采鹽、洗滌、裝車等工序,工效比人工提高40倍,礦床回采率可達到65%。1967年,在吉蘭泰鹽湖正式投入使用,開采原生鹽,并配以自卸汽車短運喂料,經(jīng)2.7~3.5公里長的水力管道輸送至脫水車間,成為全國最大的機械化湖鹽生產(chǎn)場家。
1968年,額吉淖爾鹽場根據(jù)鹽湖礦床地質(zhì)情況,開始采用4噸汽車和鐵牛75、膠輪55拖拉機入湖運鹽。1973年后,自制并引進螺旋輸送機、皮帶輸送機、翻斗車、拖拉機、聯(lián)合收鹽機、破茬堆壟機等設備,逐步代替人工撈鹽和牛馬車入湖運鹽。1976年起,實現(xiàn)原鹽采輸機械化,工效提高10倍。
1974年,雅布賴鹽場試制出輕便泵式采鹽機,采掘能力13噸/時。采掘時仍需人工使用耙、勺工具配合,運輸采用翻斗車運往湖外坨地,實現(xiàn)原鹽采、運半機械化,工效比手工提高3~4倍。由于采深只有1米,不能充分利用鹽湖資源,逐漸停止使用。1977年,引進自卸汽車、推土機、挖掘機,剝離沙蓋實現(xiàn)機械化,年清沙量達30萬立方米。
1978年,雅布賴鹽場引進青海省茶卡鹽場的技術,研制成功CY-50型絞吸式采鹽船,采掘能力50噸/時,最大采深3米,不受采區(qū)限制,可在鹽湖中任何位置開采,工效提高十幾倍,礦床回采率比泵式采鹽機提高2.5倍。1983年,雅布賴鹽場對“船采鹽工藝改造試驗與研究”課題進行攻關。改進后的采鹽船船采工藝能同時完成原鹽采掘輸送、洗滌,一次落地,提高了工效和鹽質(zhì)。單船采掘能力達到9.6萬噸/年,闖出一條湖鹽采運機械化的新工藝。
80年代初,吉蘭泰鹽場決定將機采工藝改為船采工藝。1982年開始對“船采工藝課題”攻關,1986年研制成功CYL60-1型鏈斗式采鹽船,采掘能力為60立方米/時,同年下水試采原鹽,通過鏈斗橫移、分條、分層和分段采掘鹽層,經(jīng)過幾個月的采掘試驗,證明鹽斗充鹽良好,采坑平整,礦床回采率達到90%。1987年,吉蘭泰鹽場開始進行鹽湖總體技術改造,原鹽采掘采用船采—船運—短水輸新工藝。1989年9月,原鹽采輸生產(chǎn)線建成并試車。
額吉淖爾鹽湖原鹽礦床質(zhì)量差,氯化鈉含量僅為51.09~77.94%,不適合用一般機械法開采。1987年,額吉淖爾鹽場同輕工業(yè)部鹽源勘探隊合作研究鹽湖固相礦床水溶法開采,對“集液坑攪動溶解開采工藝”進行攻關。本工藝通過把淡水引入集液坑,通過機械攪拌,溶解坑內(nèi)四壁和底部鹽層,當鹵水達到較高濃度后,抽到集鹵池沉淀,蒸發(fā)濃縮后的飽和鹵水供鹽田日曬。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內(nèi)蒙古地區(qū)鹽湖固相石鹽開采,多年來一直依靠人工使用镩、耙、勺、鍬、筐等笨重工具,完成采鹽、洗鹽、運輸過程。50年代開始,吉蘭泰、雅布賴鹽場普遍推行推耙寬坑洗鹽法,同時創(chuàng)造總結出“緊鉆慢搖”、“長拉短洗”、“勺勺回水”、“花勺翻洗”、“深挖凈撈”等先進經(jīng)驗,提高了工效、鹽質(zhì)。并推廣使用小推車,部分減輕了勞動負荷。
1957年,中國鹽業(yè)考察團赴蘇聯(lián)考察,提出在吉蘭泰鹽湖采用機械化開采的方案。1963年,吉蘭泰鹽場與包頭機械廠(今包頭拖拉機廠)研制成功國內(nèi)第一臺采鹽機,采掘能力25噸/時。同年,試采原鹽成功,為大型采鹽機的設計、制造,提供了設計參數(shù)和經(jīng)驗。隨后,又與大連工礦車輛廠合作,研制成功QY-100型軌行式聯(lián)合采鹽機,自重70噸,采掘能力100噸/時,最大采深3米,利用鹽湖鹵水作介質(zhì),能同時完成鹽蓋剝離、采鹽、洗滌、裝車等工序,工效比人工提高40倍,礦床回采率可達到65%。1967年,在吉蘭泰鹽湖正式投入使用,開采原生鹽,并配以自卸汽車短運喂料,經(jīng)2.7~3.5公里長的水力管道輸送至脫水車間,成為全國最大的機械化湖鹽生產(chǎn)場家。
1968年,額吉淖爾鹽場根據(jù)鹽湖礦床地質(zhì)情況,開始采用4噸汽車和鐵牛75、膠輪55拖拉機入湖運鹽。1973年后,自制并引進螺旋輸送機、皮帶輸送機、翻斗車、拖拉機、聯(lián)合收鹽機、破茬堆壟機等設備,逐步代替人工撈鹽和牛馬車入湖運鹽。1976年起,實現(xiàn)原鹽采輸機械化,工效提高10倍。
1974年,雅布賴鹽場試制出輕便泵式采鹽機,采掘能力13噸/時。采掘時仍需人工使用耙、勺工具配合,運輸采用翻斗車運往湖外坨地,實現(xiàn)原鹽采、運半機械化,工效比手工提高3~4倍。由于采深只有1米,不能充分利用鹽湖資源,逐漸停止使用。1977年,引進自卸汽車、推土機、挖掘機,剝離沙蓋實現(xiàn)機械化,年清沙量達30萬立方米。
1978年,雅布賴鹽場引進青海省茶卡鹽場的技術,研制成功CY-50型絞吸式采鹽船,采掘能力50噸/時,最大采深3米,不受采區(qū)限制,可在鹽湖中任何位置開采,工效提高十幾倍,礦床回采率比泵式采鹽機提高2.5倍。1983年,雅布賴鹽場對“船采鹽工藝改造試驗與研究”課題進行攻關。改進后的采鹽船船采工藝能同時完成原鹽采掘輸送、洗滌,一次落地,提高了工效和鹽質(zhì)。單船采掘能力達到9.6萬噸/年,闖出一條湖鹽采運機械化的新工藝。
80年代初,吉蘭泰鹽場決定將機采工藝改為船采工藝。1982年開始對“船采工藝課題”攻關,1986年研制成功CYL60-1型鏈斗式采鹽船,采掘能力為60立方米/時,同年下水試采原鹽,通過鏈斗橫移、分條、分層和分段采掘鹽層,經(jīng)過幾個月的采掘試驗,證明鹽斗充鹽良好,采坑平整,礦床回采率達到90%。1987年,吉蘭泰鹽場開始進行鹽湖總體技術改造,原鹽采掘采用船采—船運—短水輸新工藝。1989年9月,原鹽采輸生產(chǎn)線建成并試車。
額吉淖爾鹽湖原鹽礦床質(zhì)量差,氯化鈉含量僅為51.09~77.94%,不適合用一般機械法開采。1987年,額吉淖爾鹽場同輕工業(yè)部鹽源勘探隊合作研究鹽湖固相礦床水溶法開采,對“集液坑攪動溶解開采工藝”進行攻關。本工藝通過把淡水引入集液坑,通過機械攪拌,溶解坑內(nèi)四壁和底部鹽層,當鹵水達到較高濃度后,抽到集鹵池沉淀,蒸發(fā)濃縮后的飽和鹵水供鹽田日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