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安寺位于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城關(guān)鎮(zhèn)西北約22公里處,俗名巧爾基廟(召)。該寺初建于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清康熙三十年(1691)前后重修與擴(kuò)建,清雍正十年(1732)完工。寺廟占地面積300余畝,建筑廟宇669.5間。被稱為“綏東第一廟”。
佑安寺內(nèi)有3種物品遠(yuǎn)近聞名,人們俗稱“三大”,即大佛、大鍋、大水道。
大佛,即三丈六尺高的銅制釋迦牟尼塑像,被安放在東倉二層高樓。據(jù)說用銅5000余斤,在察哈爾多倫鑄成并用馬車運(yùn)到此處拼裝而成,表層鍍金,整座佛像金光閃閃,形象高大逼真。
大鍋,是佑安寺僧用膳房中一口鑄鐵鍋,可供萬名朝圣敬香者喝奶茶。每到大型佛事活動,提前一個月用羊磚(干羊糞磚)燒茶,然后才夠飲用。此鍋盛水約萬余斤,洗鍋有專用梯。大鍋的鑄造技藝精湛,外鍋沿鑄有花邊云紋,還有鑄造時間地點。此膳房占地近300平方米,還配有中鍋兩口。此鍋燒完糞灰堆積如山,在佑安寺西南角遺跡尚存。
大水道(石拱橋),即佑安寺為防止洪水從東北角順山勢而下修建的一座石拱橋,以白色長方形石條砌成。橋孔內(nèi)可并排行走車五輛,藏人上千,其橋跨度大而堅實,造型奇特美觀。石拱橋石條后在1958年修黃石崖水庫用于鋪砌庫岸和閘門過水道。
佑安寺位于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城關(guān)鎮(zhèn)西北約22公里處,俗名巧爾基廟(召)。該寺初建于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清康熙三十年(1691)前后重修與擴(kuò)建,清雍正十年(1732)完工。寺廟占地面積300余畝,建筑廟宇669.5間。被稱為“綏東第一廟”。
佑安寺內(nèi)有3種物品遠(yuǎn)近聞名,人們俗稱“三大”,即大佛、大鍋、大水道。
大佛,即三丈六尺高的銅制釋迦牟尼塑像,被安放在東倉二層高樓。據(jù)說用銅5000余斤,在察哈爾多倫鑄成并用馬車運(yùn)到此處拼裝而成,表層鍍金,整座佛像金光閃閃,形象高大逼真。
大鍋,是佑安寺僧用膳房中一口鑄鐵鍋,可供萬名朝圣敬香者喝奶茶。每到大型佛事活動,提前一個月用羊磚(干羊糞磚)燒茶,然后才夠飲用。此鍋盛水約萬余斤,洗鍋有專用梯。大鍋的鑄造技藝精湛,外鍋沿鑄有花邊云紋,還有鑄造時間地點。此膳房占地近300平方米,還配有中鍋兩口。此鍋燒完糞灰堆積如山,在佑安寺西南角遺跡尚存。
大水道(石拱橋),即佑安寺為防止洪水從東北角順山勢而下修建的一座石拱橋,以白色長方形石條砌成。橋孔內(nèi)可并排行走車五輛,藏人上千,其橋跨度大而堅實,造型奇特美觀。石拱橋石條后在1958年修黃石崖水庫用于鋪砌庫岸和閘門過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