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樓建筑遺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新村南側的明長城城墻之上。始建于明代。
當?shù)厝朔Q其為“徐氏樓”,實為一座跨墻敵臺。相傳,明代曾有徐家女將頗勇武,自愿守樓戍邊,并立下戰(zhàn)功,其敵臺因此女而得名。
高大的徐氏樓比長城約高20米左右,樓基用錘鑿、雕刻的紅色條石砌就。樓墻用青磚壘筑,墻體棱分明角,至今保存完好。
敵樓東墻有雙扇石門,一開一閉,從開著的一扇石門循石梯而上,走過第15級臺階,便登上樓頂。樓頂四面墻上,各有箭窗3個,箭窗內部是磚砌拱形,外部則是石砌矩形。
敵樓南北兩側與萬里長城連接之處,各筑有石拱門一道,石拱門外有一燧障,當為敵樓的一道防御工事。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徐氏樓建筑遺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新村南側的明長城城墻之上。始建于明代。
當?shù)厝朔Q其為“徐氏樓”,實為一座跨墻敵臺。相傳,明代曾有徐家女將頗勇武,自愿守樓戍邊,并立下戰(zhàn)功,其敵臺因此女而得名。
高大的徐氏樓比長城約高20米左右,樓基用錘鑿、雕刻的紅色條石砌就。樓墻用青磚壘筑,墻體棱分明角,至今保存完好。
敵樓東墻有雙扇石門,一開一閉,從開著的一扇石門循石梯而上,走過第15級臺階,便登上樓頂。樓頂四面墻上,各有箭窗3個,箭窗內部是磚砌拱形,外部則是石砌矩形。
敵樓南北兩側與萬里長城連接之處,各筑有石拱門一道,石拱門外有一燧障,當為敵樓的一道防御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