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的戒律,是防止喇嘛在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出現(xiàn)過失而制定的修行準(zhǔn)則,所有喇嘛必須遵守戒律規(guī)定。戒的作用是依戒修行,以期最終獲得成就。凈戒,是指行善止惡的戒規(guī)。據(jù)傳,從釋迦牟尼時期開始有了戒律,后來發(fā)展成為藏傳佛教“三學(xué)”(定、慧、戒)中的一門學(xué)科。
喇嘛要經(jīng)受3次“戒”,才能成為正式出家僧人。第一次受戒稱“拉布金戒”(小戒,即沙尼戒),即遵守以下戒律:(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7歲~8歲小喇嘛接受此戒。
第二次受戒稱“格斯勒”(中戒,即具足戒),即遵守“十戒”或“二十五戒”。
十戒:(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6)不涂飾香鬘;(7)不食非時食;(8)不睡坐高大華麗床;(9)不視聽歌舞;(10)不聚集財寶。
二十五戒:(1)不殺生;(2)不妄語;(3)不偷盜;(4)不邪淫;(5)不飲酒;(6)不擲骰子;(7)不罪過食;(8)不傳自語法;(9)不傳魔鬼法;(10)不傳非天法;(11)不打牛;(12)不打童;(13)不打夫;(14)不打婦;(15)不擊塔;(16)不恨君;(17)不恨君之友;(18)不恨佛;(19)不恨僧;(20)不恨上師;(21)不眼受;(22)不耳受;(23)不鼻受;(24)不舌受;(25)不意受。小喇嘛在17歲~18歲時接受此戒。
第三次受戒稱“格隆戒”(大戒,即比丘戒),是定性或掌穩(wěn)意念之意。喇嘛在25歲前后受此戒。
此戒戒律很多,共253條。
藏傳佛教的戒律,是防止喇嘛在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出現(xiàn)過失而制定的修行準(zhǔn)則,所有喇嘛必須遵守戒律規(guī)定。戒的作用是依戒修行,以期最終獲得成就。凈戒,是指行善止惡的戒規(guī)。據(jù)傳,從釋迦牟尼時期開始有了戒律,后來發(fā)展成為藏傳佛教“三學(xué)”(定、慧、戒)中的一門學(xué)科。
喇嘛要經(jīng)受3次“戒”,才能成為正式出家僧人。第一次受戒稱“拉布金戒”(小戒,即沙尼戒),即遵守以下戒律:(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7歲~8歲小喇嘛接受此戒。
第二次受戒稱“格斯勒”(中戒,即具足戒),即遵守“十戒”或“二十五戒”。
十戒:(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6)不涂飾香鬘;(7)不食非時食;(8)不睡坐高大華麗床;(9)不視聽歌舞;(10)不聚集財寶。
二十五戒:(1)不殺生;(2)不妄語;(3)不偷盜;(4)不邪淫;(5)不飲酒;(6)不擲骰子;(7)不罪過食;(8)不傳自語法;(9)不傳魔鬼法;(10)不傳非天法;(11)不打牛;(12)不打童;(13)不打夫;(14)不打婦;(15)不擊塔;(16)不恨君;(17)不恨君之友;(18)不恨佛;(19)不恨僧;(20)不恨上師;(21)不眼受;(22)不耳受;(23)不鼻受;(24)不舌受;(25)不意受。小喇嘛在17歲~18歲時接受此戒。
第三次受戒稱“格隆戒”(大戒,即比丘戒),是定性或掌穩(wěn)意念之意。喇嘛在25歲前后受此戒。
此戒戒律很多,共25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