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族
阿拉善地區(qū)的蒙古族來源,主要有四部分:即阿拉善和碩特部;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原籍蒙古人民共和國喀爾喀部,原籍內蒙古東北蒙古各部。
衛(wèi)拉特蒙古是蒙古族的一支?!睹晒琶厥贰贩Q斡亦剌惕,《明史》稱瓦剌,《新元史》皆作衛(wèi)拉特,《朔漠方略》稱為厄魯特(額魯特),而西方學者稱之為卡爾梅克。他們的后裔至今生活在阿拉善地區(qū)。
公元13世紀以前,衛(wèi)拉特蒙古的祖先斡亦剌惕,生活在蒙古草原的北部森林中。15世紀后半葉至16世紀初,瓦剌活動中心西移新疆一帶。至明末清初,逐漸形成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
和碩特蒙古源流 和碩特,是中國衛(wèi)拉特蒙古四部之一,中外史籍大都認為,它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后裔,傳至阿克薩噶勒泰,有二子:長子名阿魯克特穆爾;次子名烏魯克特穆爾,今日科爾沁、扎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阿魯科爾沁、四子部落、茂明安、烏喇特八部十六旗,是阿魯克特穆爾的后裔。今日駐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境內的和碩特部是烏魯克特穆爾的后裔。但為什么阿克薩噶勒泰這兩個兒子東西分走,而沒有聚會在一處呢?土爾扈特學者加班沙拉勃1739年所寫的《衛(wèi)拉特歷史》一書認為,和碩特這個名稱是瓦刺部的脫歡太師賜給的。有的學者據此斷定,和碩特加入衛(wèi)拉特大約是15世紀中葉的事情。16世紀末17世紀初,和碩特首領博貝密爾咱、哈尼諾顏洪果爾、拜巴噶斯、圖魯拜琥等都曾相繼擔任過衛(wèi)拉特四部的盟主(達爾加)。17世紀初。準噶爾部勢力逐漸強大,衛(wèi)拉特各部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土爾扈特部之大部在和鄂爾勒克的率領下西遷伏爾加河中下游地區(qū)。和碩特部的主體則東徙青海,并進駐西藏。在17世紀30年代至18世紀20年代近一個世紀中,和碩特部在青海、西藏有舉足輕重的軍事勢力,并對我國明末清初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和鞏固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和碩特的名稱:關于“和碩特”一名及其含義,國內外學者有不同解釋。俄國史學家帕拉斯認為,和碩特來源于漢語“河州”。伯希和認為,應該把和碩特看作“鳥啄”的復數,它具有一部分軍隊(突厥語)的意思,與漢語“旗”相符。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和碩特”的詞根為突厥語,漢譯即“每兩個中的一個”和“元代由各部抽出一部分組合而成的火邪溫(QOSIRAHIL)相同?!?span lang="EN-US">
托忒蒙文《執(zhí)掌圣祖成吉思汗政權、扶持汗廷史》:“阿克薩哈勒泰諾顏阿魯克帖木兒,由各和碩(旗)中好歹抽些屬民作為(父親)遺產,分給弟弟烏魯克帖木兒。烏魯克帖木兒怨其兄,朝著日落方向去投靠脫歡太師。脫歡太師將女兒嫁給烏魯克貼木兒,作為古列堅。因其部屬由各旗人構成命名為和碩特?!?span lang="EN-US">
和碩特西遷:1434年2月,瓦刺脫歡所立脫脫不花可汗率眾至烏兀良之地,襲擊阿魯臺,殺掠他的妻子和部民,阿魯臺與失捏干等率殘部13 000人徙居母納山,察罕腦剌(今內蒙古包頭以西烏拉山一帶)等處。7月,脫歡出兵給予最后一擊,阿魯臺、失捏干被殺,部屬潰散,其所立阿岱汗(阿克薩合勒泰)等殘部百余人遁往阿察禿之地。阿魯臺,這位主持東蒙古政局近30年的一代強臣覆滅了。同時,阿岱汗子阿魯克特穆爾與其弟烏魯克特穆爾之間為屬民問題發(fā)生糾紛。1435年衛(wèi)拉特部脫歡太師勢力也逼近興安嶺以南的兀良哈三衛(wèi)地。烏魯克特穆爾則率領烏吉葉特人為主的福余衛(wèi)“雜部”投靠了脫歡太師。西遷歸附衛(wèi)特特蒙古后被脫歡太師命名為和碩特部,它們成為衛(wèi)拉特汗國的組成部分。從那時開始到大衛(wèi)拉特部又西遷中亞的70年間,和碩特部一直依服于綽羅斯部。
1436~1437年瓦剌脫歡多次“遣人交通兀良哈、女真諸部,有“瓦剌脫歡并兀良哈三衛(wèi)人馬欲來尋阿岱王子”的記載。隨后三衛(wèi)部眾不斷沿漠南明邊向西推進,西遷配合瓦剌。1440年脫歡太師死后,也先繼續(xù)以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的業(yè)績?yōu)閵^斗目標,把主要矛頭指向明朝。采取聯(lián)姻政策收復了嘉峪關附近明朝管轄下的赤斤蒙古等三衛(wèi)地,由蒙古直接統(tǒng)轄。1448年又把明朝管轄下的朵顏等兀哈良三衛(wèi)的封建主拉向自己的一邊,同時征服了毗鄰女真忽魯愛等74衛(wèi)地。從北、西、東三個方向包圍了明朝。1449年也先太師向蒙古、衛(wèi)拉特各部發(fā)出“令彼南遷、與我大都”的口號,兵分四路一齊擁入內地。是年陰歷八月壬戌,在北京西不遠的土木堡活捉了明英宗。這是衛(wèi)拉特的最強盛時期。也先太師于1451年陰歷12月28日殺死了脫脫不花汗,自立為“大元田盛(天圣)可汗”,封次子斡失貼木兒為太師,明朝承認也先為衛(wèi)拉特汗。
阿拉善之名:“阿拉善”一詞,最早記載于《蒙古秘史》。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唐古特時,西夏國“有阿剌篩之營地”,新譯簡注《蒙古秘史》的“阿剌篩”原文旁注釋“賀蘭山”。明譯亦同。日本人村上正二先生據《元和郡縣圖志》駁馬的記載,解釋為“斑馬”。佰希和先生解釋為鮮卑屬一個部落的名稱之轉,其實是指“野馬”而言。蒙古軍西征西夏國時,因此地羊肉肥美好吃,被指定專供軍隊肉食,“阿剌篩”意即“屠宰”,而轉音為“阿拉善”?,F(xiàn)在看來,這種說法很值得研究。
《馬可波羅游記》載:“距寧夏六十四里賀蘭山下,有賀蘭山離宮,元吳所建,西夏書作‘哈喇沙兒’,始為此‘阿拉善’”。元朝秘史賀蘭山作阿剌篩,亦與對音相合。在石嘴山至大武口一帶“東北抵河之處亦名乞伏山,當地又名阿拉善山?!?span lang="EN-US">
“阿拉善”一詞,還有幾種說法?!百R蘭山”頂上有個花斑色的臥牛石,人們稱“阿拉克山”,以后演變?yōu)榘⒗浦?。又傳說在這里的山林里有野駿馬(賀蘭、呼蘭),成吉思汗征服西夏時已年邁七旬,有一次狩獵被突然跑出來的野駿馬驚跌下馬受重傷,因而起名為“呼蘭山”,以后演變?yōu)椤鞍⑻m·阿蘭山”。上述說法、究竟哪個準確,尚待考證。
據《圣武記》載:賀蘭山厄魯特者,俗稱阿拉善蒙古地區(qū),阿拉善即賀蘭山,亦名阿拉善山,是語音之轉,地在河套以西。河套之西乃是賀蘭山陰地,當地人謂“阿拉善”。哈剌沙兒為“賀蘭山”之對音,蒙語“阿拉善”為漢語“賀蘭山”之音轉?!鞍⒗啤币幻旧聿o“屠宰”、“斑馬”、“野馬”、“駿馬”之類含意。
那么,賀蘭山的由來呢?“賀蘭山”這個地名,最早見于記載的是《隋書:趙仲卿傳》。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趙仲卿攻打突厥而出賀蘭山。當時的賀蘭山屬靈武郡的弘靜縣(包括今銀川地區(qū))。
賀蘭山名稱的由來眾說不一,據《通典》突厥條載:“突厥語謂駁馬為曷拉。“曷拉”即“賀蘭”的音轉。又據《爾雅釋畜》注:“雜色的馬叫駁馬”?!对涂たh志》記載:“賀蘭山,樹木青白,望如駁馬,北人呼駁馬曰賀蘭,故以此名。”據《讀史方輿紀要》載:“其山盤距數百里,上多青白草,遙望如駁馬,北人呼駁馬為賀蘭也?!庇帧端贩降乐尽贩Q:“樹木青白,望如駁馬(青白雜色的馬)。北人呼駁為賀蘭,故名?!?span lang="EN-US">
“賀蘭”一詞,有些人牽強附會地說“賀蘭”是蒙古語駿馬的意思。其實,無論是“駿馬”還是“駁馬”,蒙古語都不叫賀蘭,至于說賀蘭是突厥語馬的意思,也值得商榷。
那么,“賀蘭”一詞究竟從何而出呢?這要從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說起。最早見于記載的是《晉書·北狄匈奴傳》,西晉太康五至八年(公元284~287),由北遷內地的匈奴人約有十幾萬人,“十九種,皆有部落,不相雜錯”。此十九種匈奴部落中,有一種叫“賀賴部”?!吧w內入者為賀賴氏、留北方者為賀蘭氏。蘭,‘賴’語轉耳?!保ㄒ姟顿Y治通鑒》卷一○八胡三省注),賀賴即是賀蘭,匈奴賀蘭部入居之后,即可能被安排在位于雍州北部,水草豐茂適于放牧的賀蘭山地區(qū)。由于駐牧于賀蘭地區(qū),這座山以后就習慣稱為賀蘭山了。“賀蘭”一詞,并非始于山名,而是始于部落名。據史書記載:“鮮卑起于鮮卑山”。看來,很多的山名與少數民族部落名稱有很大關系。
阿拉善和碩特的來源 阿拉善和碩特又稱西套和碩特,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西部、額濟納河以東,賀蘭山以西,南接甘、涼,北臨瀚海,即包括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巴彥淖爾盟磴口縣。自古以來既為我國北方各民族出沒游牧之地。清初,在這里游牧的主要是來自新疆天山北路厄魯特蒙古的和碩特與準噶爾兩個部族,因居河套以西,又稱“西套厄魯特蒙古”。
阿拉善和碩特部本為衛(wèi)拉特四部之一。自清以來,該部族在其首領拜巴噶斯之子鄂齊爾圖車臣汗與阿巴賴等率領下游牧于天山北路,分布在齋桑湖到巴爾喀什湖之間的廣大地區(qū)。1671年,噶爾丹奪取準噶爾部的統(tǒng)治權后,大肆向四周擴張,首先擊潰了同部族的楚琥爾烏巴什(噶爾丹之叔)的強大勢力,并于1676年11月在沙拉包勒地方降服了鄂齊爾圖車臣汗。鄂齊爾圖車臣汗與楚琥爾烏巴什的余部,因懼怕噶爾丹的攻擊,“寧愿離開故鄉(xiāng)的牧區(qū),遷往伏爾加河或庫庫淖爾(青海)。1678年,鄂齊爾圖車臣汗之妻多爾濟喇布坦(阿玉奇汗之女)率領部分部眾遷往伏爾加河的土爾扈特汗廷處,而鄂齊爾圖車臣汗及楚琥爾烏巴什的眾部,先后離開了天山北路,經青海大草灘遷至河套以西地區(qū)。
遷居阿拉善的有兩部四批五支厄魯特人,構成了西套阿拉善厄魯特蒙古的來源。
第一批兩支:1677年12月、甘肅提督張勇先后向清廷奏報:“厄魯特濟農等為噶爾丹所敗,逃至沿邊”,“甘、涼近南山一帶,有西海墨爾根阿喇奈多爾濟臺吉等,廬帳數千余;肅州境內,游牧番人頭目,有濟農布第巴圖爾、厄爾德尼和碩齊等,廬帳萬余,皆為噶爾丹所敗,自西套奔來”。張勇奏報中所說的“厄魯特濟農”,即和羅理,號巴圖爾額爾克濟農,是顧實汗的孫子。顧實汗第四子巴延阿布該阿玉什“有子十六,居西套者十二,曰和羅理、曰墨爾根、曰博第等”。和羅理為巴延阿布該阿玉什長子,墨爾根阿喇奈多爾濟臺吉簡稱墨爾根,濟農布第巴圖爾簡稱博第,均為和羅理之弟。厄爾德尼和碩齊,則為準噶爾部楚琥爾烏巴什之子罕都臺吉的陪臣,罕都時年十三歲,陪臣厄爾德尼和碩齊攜其逃出,前往西套投靠和碩特部和羅理。
第二批一支:1682年遷至西套的厄魯特人,是被噶爾丹擊敗的鄂齊爾圖軍臣汗之孫羅布藏袞布阿喇布坦。起初逃到西藏,以達賴喇嘛名義向清朝“表請賜居龍頭山,轄西套遺眾”,清朝把這批部眾安置在今阿拉善右旗南部一帶。羅布藏袞布阿剌布坦死后,清政府命和羅理暫統(tǒng)其部。
第三批一支:1688年,遷入西套的厄魯特人,主要是以羅卜藏額琳臣臺吉為首的準噶爾部眾。羅卜藏額琳臣是楚琥爾烏巴什的第五子,曾被噶爾丹軟禁,趁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之機,從準噶爾攜“子弟臺吉十余人、弓箭手五百余人計一千余口”逃至西套,請求歸附,清政府令其“與罕都臺吉等暫且同居”。
第四批一支:1689年,羅卜藏袞布阿喇布坦卒,因無嗣,清廷召尚在準噶爾游牧的其從弟噶爾擅多爾濟繼承,始攜眾自布隆吉東上入阿拉善境,轄其部眾。
上述四批五支遷部族,受噶爾丹勢力的迫害而先后遷至西套,清廷給予妥善安置,成為阿拉善建旗后的主要居民。
17世紀30年代,和碩特部首領拜巴噶斯之弟圖魯拜琥(即固始汗),為了擴大領地,離開原牧地烏魯木齊,向東南遷移到青海一帶。后其孫和羅理率部向東移牧,最后聚集到西套地區(qū)??滴醵迥辏ü?/span>1686年),和羅理上書清廷求給牧地。清廷封給寧夏、甘肅邊外地界,作為其牧地。因在河套以西,也叫西套厄魯特??滴跞辏ü?/span>1697年)正式建立阿拉善和碩特旗,編佐領,封和羅理為多羅貝勒,授札薩克印。和羅理是阿拉善和碩特旗第一代授封于清朝的蒙古旗王,從1697~1949年和平解放,在阿拉善和碩特旗定居長達252年之久。札薩克王共傳九代十王。
土爾扈特蒙古 土爾扈特部的淵源:土爾扈特是我國西北衛(wèi)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據《執(zhí)掌圣祖成吉思汗政權,扶持汗廷史》,脫歡太師說道:“離開故鄉(xiāng)的諾顏,離開窩巢的鳥兒……像馬鹿一樣高大俊俏”,故命名為土爾扈特?!睹晒庞文劣洝份d“土爾扈特部是元臣翁罕的后人,姓不著”?!睹晒旁戳鳌纷鳌翱肆ㄈ~特之翁罕”。據此,土爾扈特原屬克烈一姓。克烈部當初亦居森林,為“林木中百姓”,后來南下與汪古人接壤。翁罕在各部中享有崇高的聲望,曾參與成吉思汗十三翼之戰(zhàn),為之守護軍。13世紀,其后裔牧地一直在布和河流域。
元亡以后,客列亦惕部一直是北亞地區(qū)的強大勢力。據說綽爾斯部脫歡太師將客列亦惕部更名為土爾扈特,成了他的靠山。1418年,東察合臺汗國為了躲避土爾扈特部的威脅,把汗廷從烏魯木齊附近向西遷移到伊犁河流域巴爾喀什湖附近。1420年土爾扈特部太平賢義王掠奪明朝邊境。1421年襲擊哈密城。由此可知,土爾扈特部太平的勢力當時已經擴展到東察合臺汗國的大部分地區(qū)。1424年初,土爾扈特部太平王向明朝派使臣朝貢。不到6個月,“賢義王太平為瓦剌順寧王脫歡侵害,太平人馬潰散”。被瓦剌征服的土爾扈特部眾,脫歡太師稱其為遷徙不定的人,蒙語意為控制、抑阻,或者此部原為被控制者。這當然不能是它的姓或真名的緣故,史書謂土爾扈特人“姓不著”。
土爾扈特部西遷:土爾扈特部始祖為元臣翁罕,七傳至貝果鄂爾勒克,生四子,長子珠爾扎干鄂爾勒克,次子衛(wèi)貢察布察齊,三子保蘭阿噶勒琥,四子莽海。珠爾扎干鄂爾勒克有子和鄂爾勒克,初居于塔爾巴哈臺山一帶及其以北。
衛(wèi)拉特蒙古正逢國內外形勢發(fā)生巨大變化。從國內形勢言,17世紀前葉是中國歷史上明、清兩個封建王朝交替的大變動時期,延續(xù)了276年的明王朝被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推翻,但新建立的大順政權,很快被崛起于東北的滿族統(tǒng)治者所攫取。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南下,攻占北京,建立以滿族統(tǒng)治集團為核心的聯(lián)合蒙、漢封建主的清王朝。從國外形勢言,沙皇俄國的侵略勢力已開始向中國東部黑龍江流域、喀爾喀蒙古,以及西部衛(wèi)拉特蒙古地區(qū)滲透。沙皇俄國以利誘和威脅手段,妄圖拉攏衛(wèi)拉特蒙古首領臣服于俄國,同時還采用武裝蠶食領土、掠奪居民、挑動內戰(zhàn)等手段,企圖達到控制和吞并衛(wèi)拉特蒙古的目的。從衛(wèi)拉特蒙古內部言,由于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正處于上升階段的蒙古封建主爭奪牧場和財產,兵戎不息,不斷地向外擴張。由于準噶爾部巴圖爾琿臺吉勢力強大,吞并鄰部,其他衛(wèi)拉特蒙古諸部便采取擺脫不利地位的策略,尋求新的游牧地域。
17世紀30年代,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率領其部眾,并聯(lián)合和碩特和杜爾伯特的一部分,約5萬帳、20多萬人,離開原牧地逐漸西遷,沿伊施姆河和托波爾河,越過哈薩克草原,到達伏爾加河流域下游。原塔爾巴哈臺游牧地為杜爾伯特部一支輝特部所占。
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來歷: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境內有海,稱居延?;蚓友訚?。漢代以來,所置郡縣,亦以居延命名。西夏時,額濟納一名為西夏黨項族語,意即黑水。自元以來轉音為“亦集乃”,明時仍沿用,直到1731年始名額濟納土爾扈特。
考額濟納土爾扈特名之來歷:系地名額濟納與部(旗)名土爾扈特聯(lián)合而成,蒙語額濟納與“亦集乃”音極相似,額濟納(黑水)或系由居延海轉變而來的。另說因舊土爾扈特人昔在俄國境內額濟勒河游牧,額濟勒近人譯為“伏爾加”,昔日譯為“額濟勒”,至土爾扈特人由俄境迂回新疆,移住居延海后,遂稱該旗為額濟勒土爾扈特,后將“勒”轉變?yōu)椤凹{”,遂成今名。是說雖不無理由,恐不如前說理由充分。因該旗衛(wèi)拉特蒙古族,系舊土爾扈特,故亦稱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又以名稱太長,故簡稱為額濟納旗。
土爾扈特汗和鄂爾勒克有六子,長子書庫爾岱青;書庫爾岱青有四子,長子朋楚克;次子納扎爾瑪穆特之子阿喇布珠爾,1698年受叔父阿玉奇之托,與其母親和妹妹率500兵和一部分部眾,從伏爾加河的瑪努托海出發(fā),到西藏禮佛,拜見了達賴喇嘛,住了5年。1703年由西藏返回時,歸途被堵,阿喇布珠爾無奈,派特使到北京求見清朝皇帝,請求牧地??滴趸实弁馑?,并冊封阿喇布珠爾為固山貝子,賞阿爾金山以東、嘉峪關以外的黨河、色爾騰之間的地為牧地。阿喇布珠爾成為額濟納土爾扈特的始祖。1714年,圖理琛會見阿喇布珠爾之父納扎爾瑪穆特時說,打算將阿喇布珠爾遣回,以便與親人團聚。阿玉奇汗和納扎爾瑪穆特說:阿喇布珠爾已受祿,并有了棲居之地,我們是很放心的。1716年阿喇布珠爾之子丹忠繼位,因色爾騰距準噶爾近,怕準噶爾的干涉和威脅,稟報清廷要求內遷。1731年清政府賞給額濟納河為牧地。1753年清廷授羅卜藏達爾扎札薩克印,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正式成立。自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至1949年和平解放,共傳十代十二王,定居218年之久。
土爾扈特蒙古重返中華人民共和國:土爾扈特蒙古在沙俄繁重徭役兵役之下不堪其苦,促使年輕的渥巴錫作出了歷史性的抉擇:武裝反抗、東返中華人民共和國、以求生存。
1770年冬,渥巴錫汗在維特梁卡(阿斯特拉罕省葉諾塔耶夫斯克以北)召開了一次絕密會議,參加會議的除渥巴錫、策伯克多爾濟外,還有舍楞、巴木巴爾、達什敦杜克和大喇嘛羅卜藏扎爾桑(又譯作洛桑丹增)等4人。會上經過莊嚴宣誓,決定在次年舉行起義,重返中華人民共和國。
1771年1月5日,土爾扈特抗俄武裝起義爆發(fā)。渥巴錫首先利用敵人營壘的內部矛盾,擊敗了扎木楊陰謀告密的一系列破壞行動,又乘敵不備,給敵人以閃電一擊,襲擊俄國駐軍杜丁大尉兵營,并殲滅了基申斯科夫派遣的增援部隊。在前有哥薩克攔截,后有俄國軍隊追擊的形勢下,渥巴錫把3.2萬余戶近17萬人的隊伍組織得有條不紊,僅以10天的時間,便沖破烏拉爾河俄軍要塞的阻擊,進入白雪覆蓋的哈薩克大草原,把尾追的俄軍遠遠拋在后面。
然而,土爾扈特人東返征程不是一條暢通無阻的坦途。俄國政府在得到土爾扈特軍民武裝起義消息后,急命奧倫堡總督菜英斯多爾普和軍團指揮達維多夫少將率軍截擊,未獲戰(zhàn)果。接著又派出特魯本堡將軍率領,由哥薩克和巴什基爾人組成的騎兵團緊緊尾追。與此同時,在俄國政府唆使下,哈薩克小賬首領努喇利汗聯(lián)合巴什基爾人也不斷發(fā)動襲擊,給艱苦行軍中的土爾扈特人造成巨大損失,而長途行軍中無法避免的嚴寒,缺少給養(yǎng),還有泥濘難行的黃水草灘和滴水不見的戈壁荒漠,致使疫病流行,人口銳減,牲畜大量死亡。土爾扈特隊伍行到姆莫塔湖時,陷入了哈薩克小賬努喇利汗與中帳阿布賚的5萬聯(lián)軍重圍。在此危急時刻,渥巴錫等冷靜分析了形勢,迅速派出使臣與哈薩克人談判,并同意送回在押的1000名俘虜,從而爭得了3天喘息時間,第3天深夜就勝利地完成了突圍,繼續(xù)東進。為了避開哈薩克封建主的襲擊,東返隊伍繞道巴爾喀什湖西南戈壁,經楚河、塔拉斯河,沿沙喇伯勒前進。1771年7月8日,策伯克多爾濟率領的先遣部隊,在伊犁河支流察林河畔與清軍巡察部隊相遇,7月17日清軍總督伊昌阿、碩通率領的巡察部隊在伊犁河畔會見了剛抵達的渥巴錫、舍楞以及土爾扈特東返隊伍的主力和家屬。至此,悲壯的東返征程以土爾扈特軍民的勝利而告完成。
清廷對土爾扈特部“指地安置”,依其原有系統(tǒng),一支劃牧于額濟納舊土爾扈部之內。
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 阿拉善盟還有一支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當地稱為“科布爾”蒙古,也稱“蒙古回回”、“纏頭回回”或“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關于這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及其族源歸納起來主要有幾種說法:一是在元、明時期,中國西北地區(qū)蒙古族中流傳著信奉伊斯蘭教的說法,因此阿拉善蒙古人的祖先,明末清初從新疆移居阿拉善時,部眾中很可能就有信仰伊斯蘭教蒙古人;二是依據阿拉善的歷史檔案,阿拉善先王阿寶,于康熙年間從青海帶領部眾遷移到阿拉善大草原時,隨帶青海西寧一帶的“纏頭回回”100余人;三是阿拉善旗的第三代王遠征新疆帶回受降的哈薩克人兵卒。這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等外來民族成分,與蒙古人相處既久,已融合于蒙古,大部分加入蒙古籍,成為阿拉善蒙古族的一部分,但仍然世代信仰伊斯蘭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幾次人口普查中,被認為是信仰伊斯蘭教之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左旗巴彥木仁、敖倫布拉格、烏素圖蘇木一帶。
喀爾喀蒙古 喀爾喀蒙古,因蒙古大革命的影響,部分貴族與上層喇嘛害怕革命,迫脅其部眾牧民遷居。于1921年至1933年,分幾批移居阿拉善盟境內。主要分布在額濟納旗、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北部地區(qū)境內。
東部蒙古 東北蒙古部,指原籍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東部的蒙古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工作調動,大中專畢業(yè)分配,婚姻嫁娶投親靠友等定居阿拉善地區(qū)。
蒙古族分布全盟各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據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全盟總人口143 360人,其中蒙古族為34 681人,占總人口的24.19%。
二、其他少數民族
阿拉善盟是多民族聚居地區(qū)。還居住著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朝鮮族、壯族、土家族、維吾爾族、苗族、裕固族、東鄉(xiāng)族等16個民族,定居時間多數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
回族 阿拉善盟的回族,原籍寧夏及甘肅,從民國初年進入阿拉善地區(qū)經商,逐漸定居下來,人數逐年增加,至今已有80年的歷史?;刈迳朴诮浬?,從事運輸業(yè)、養(yǎng)殖業(yè)、牛羊屠宰和加工業(yè),經營旅店、開設飯館、販賣牲畜、拉駱駝等。
滿族 滿族,由清朝時陪伴公主下嫁及清廷委派官吏的后裔形成。一部分加入蒙古籍,另一部分未入蒙古籍,稱為“旗人”。滿族在阿拉善的人數不多。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蒙古族
阿拉善地區(qū)的蒙古族來源,主要有四部分:即阿拉善和碩特部;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原籍蒙古人民共和國喀爾喀部,原籍內蒙古東北蒙古各部。
衛(wèi)拉特蒙古是蒙古族的一支。《蒙古秘史》稱斡亦剌惕,《明史》稱瓦剌,《新元史》皆作衛(wèi)拉特,《朔漠方略》稱為厄魯特(額魯特),而西方學者稱之為卡爾梅克。他們的后裔至今生活在阿拉善地區(qū)。
公元13世紀以前,衛(wèi)拉特蒙古的祖先斡亦剌惕,生活在蒙古草原的北部森林中。15世紀后半葉至16世紀初,瓦剌活動中心西移新疆一帶。至明末清初,逐漸形成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
和碩特蒙古源流 和碩特,是中國衛(wèi)拉特蒙古四部之一,中外史籍大都認為,它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后裔,傳至阿克薩噶勒泰,有二子:長子名阿魯克特穆爾;次子名烏魯克特穆爾,今日科爾沁、扎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阿魯科爾沁、四子部落、茂明安、烏喇特八部十六旗,是阿魯克特穆爾的后裔。今日駐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境內的和碩特部是烏魯克特穆爾的后裔。但為什么阿克薩噶勒泰這兩個兒子東西分走,而沒有聚會在一處呢?土爾扈特學者加班沙拉勃1739年所寫的《衛(wèi)拉特歷史》一書認為,和碩特這個名稱是瓦刺部的脫歡太師賜給的。有的學者據此斷定,和碩特加入衛(wèi)拉特大約是15世紀中葉的事情。16世紀末17世紀初,和碩特首領博貝密爾咱、哈尼諾顏洪果爾、拜巴噶斯、圖魯拜琥等都曾相繼擔任過衛(wèi)拉特四部的盟主(達爾加)。17世紀初。準噶爾部勢力逐漸強大,衛(wèi)拉特各部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土爾扈特部之大部在和鄂爾勒克的率領下西遷伏爾加河中下游地區(qū)。和碩特部的主體則東徙青海,并進駐西藏。在17世紀30年代至18世紀20年代近一個世紀中,和碩特部在青海、西藏有舉足輕重的軍事勢力,并對我國明末清初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和鞏固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和碩特的名稱:關于“和碩特”一名及其含義,國內外學者有不同解釋。俄國史學家帕拉斯認為,和碩特來源于漢語“河州”。伯希和認為,應該把和碩特看作“鳥啄”的復數,它具有一部分軍隊(突厥語)的意思,與漢語“旗”相符。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和碩特”的詞根為突厥語,漢譯即“每兩個中的一個”和“元代由各部抽出一部分組合而成的火邪溫(QOSIRAHIL)相同?!?span lang="EN-US">
托忒蒙文《執(zhí)掌圣祖成吉思汗政權、扶持汗廷史》:“阿克薩哈勒泰諾顏阿魯克帖木兒,由各和碩(旗)中好歹抽些屬民作為(父親)遺產,分給弟弟烏魯克帖木兒。烏魯克帖木兒怨其兄,朝著日落方向去投靠脫歡太師。脫歡太師將女兒嫁給烏魯克貼木兒,作為古列堅。因其部屬由各旗人構成命名為和碩特。”
和碩特西遷:1434年2月,瓦刺脫歡所立脫脫不花可汗率眾至烏兀良之地,襲擊阿魯臺,殺掠他的妻子和部民,阿魯臺與失捏干等率殘部13 000人徙居母納山,察罕腦剌(今內蒙古包頭以西烏拉山一帶)等處。7月,脫歡出兵給予最后一擊,阿魯臺、失捏干被殺,部屬潰散,其所立阿岱汗(阿克薩合勒泰)等殘部百余人遁往阿察禿之地。阿魯臺,這位主持東蒙古政局近30年的一代強臣覆滅了。同時,阿岱汗子阿魯克特穆爾與其弟烏魯克特穆爾之間為屬民問題發(fā)生糾紛。1435年衛(wèi)拉特部脫歡太師勢力也逼近興安嶺以南的兀良哈三衛(wèi)地。烏魯克特穆爾則率領烏吉葉特人為主的福余衛(wèi)“雜部”投靠了脫歡太師。西遷歸附衛(wèi)特特蒙古后被脫歡太師命名為和碩特部,它們成為衛(wèi)拉特汗國的組成部分。從那時開始到大衛(wèi)拉特部又西遷中亞的70年間,和碩特部一直依服于綽羅斯部。
1436~1437年瓦剌脫歡多次“遣人交通兀良哈、女真諸部,有“瓦剌脫歡并兀良哈三衛(wèi)人馬欲來尋阿岱王子”的記載。隨后三衛(wèi)部眾不斷沿漠南明邊向西推進,西遷配合瓦剌。1440年脫歡太師死后,也先繼續(xù)以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的業(yè)績?yōu)閵^斗目標,把主要矛頭指向明朝。采取聯(lián)姻政策收復了嘉峪關附近明朝管轄下的赤斤蒙古等三衛(wèi)地,由蒙古直接統(tǒng)轄。1448年又把明朝管轄下的朵顏等兀哈良三衛(wèi)的封建主拉向自己的一邊,同時征服了毗鄰女真忽魯愛等74衛(wèi)地。從北、西、東三個方向包圍了明朝。1449年也先太師向蒙古、衛(wèi)拉特各部發(fā)出“令彼南遷、與我大都”的口號,兵分四路一齊擁入內地。是年陰歷八月壬戌,在北京西不遠的土木堡活捉了明英宗。這是衛(wèi)拉特的最強盛時期。也先太師于1451年陰歷12月28日殺死了脫脫不花汗,自立為“大元田盛(天圣)可汗”,封次子斡失貼木兒為太師,明朝承認也先為衛(wèi)拉特汗。
阿拉善之名:“阿拉善”一詞,最早記載于《蒙古秘史》。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唐古特時,西夏國“有阿剌篩之營地”,新譯簡注《蒙古秘史》的“阿剌篩”原文旁注釋“賀蘭山”。明譯亦同。日本人村上正二先生據《元和郡縣圖志》駁馬的記載,解釋為“斑馬”。佰希和先生解釋為鮮卑屬一個部落的名稱之轉,其實是指“野馬”而言。蒙古軍西征西夏國時,因此地羊肉肥美好吃,被指定專供軍隊肉食,“阿剌篩”意即“屠宰”,而轉音為“阿拉善”?,F(xiàn)在看來,這種說法很值得研究。
《馬可波羅游記》載:“距寧夏六十四里賀蘭山下,有賀蘭山離宮,元吳所建,西夏書作‘哈喇沙兒’,始為此‘阿拉善’”。元朝秘史賀蘭山作阿剌篩,亦與對音相合。在石嘴山至大武口一帶“東北抵河之處亦名乞伏山,當地又名阿拉善山。”
“阿拉善”一詞,還有幾種說法?!百R蘭山”頂上有個花斑色的臥牛石,人們稱“阿拉克山”,以后演變?yōu)榘⒗浦?。又傳說在這里的山林里有野駿馬(賀蘭、呼蘭),成吉思汗征服西夏時已年邁七旬,有一次狩獵被突然跑出來的野駿馬驚跌下馬受重傷,因而起名為“呼蘭山”,以后演變?yōu)椤鞍⑻m·阿蘭山”。上述說法、究竟哪個準確,尚待考證。
據《圣武記》載:賀蘭山厄魯特者,俗稱阿拉善蒙古地區(qū),阿拉善即賀蘭山,亦名阿拉善山,是語音之轉,地在河套以西。河套之西乃是賀蘭山陰地,當地人謂“阿拉善”。哈剌沙兒為“賀蘭山”之對音,蒙語“阿拉善”為漢語“賀蘭山”之音轉。“阿拉善”一名本身并無“屠宰”、“斑馬”、“野馬”、“駿馬”之類含意。
那么,賀蘭山的由來呢?“賀蘭山”這個地名,最早見于記載的是《隋書:趙仲卿傳》。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趙仲卿攻打突厥而出賀蘭山。當時的賀蘭山屬靈武郡的弘靜縣(包括今銀川地區(qū))。
賀蘭山名稱的由來眾說不一,據《通典》突厥條載:“突厥語謂駁馬為曷拉。“曷拉”即“賀蘭”的音轉。又據《爾雅釋畜》注:“雜色的馬叫駁馬”?!对涂たh志》記載:“賀蘭山,樹木青白,望如駁馬,北人呼駁馬曰賀蘭,故以此名。”據《讀史方輿紀要》載:“其山盤距數百里,上多青白草,遙望如駁馬,北人呼駁馬為賀蘭也?!庇帧端贩降乐尽贩Q:“樹木青白,望如駁馬(青白雜色的馬)。北人呼駁為賀蘭,故名?!?span lang="EN-US">
“賀蘭”一詞,有些人牽強附會地說“賀蘭”是蒙古語駿馬的意思。其實,無論是“駿馬”還是“駁馬”,蒙古語都不叫賀蘭,至于說賀蘭是突厥語馬的意思,也值得商榷。
那么,“賀蘭”一詞究竟從何而出呢?這要從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說起。最早見于記載的是《晉書·北狄匈奴傳》,西晉太康五至八年(公元284~287),由北遷內地的匈奴人約有十幾萬人,“十九種,皆有部落,不相雜錯”。此十九種匈奴部落中,有一種叫“賀賴部”?!吧w內入者為賀賴氏、留北方者為賀蘭氏。蘭,‘賴’語轉耳。”(見《資治通鑒》卷一○八胡三省注),賀賴即是賀蘭,匈奴賀蘭部入居之后,即可能被安排在位于雍州北部,水草豐茂適于放牧的賀蘭山地區(qū)。由于駐牧于賀蘭地區(qū),這座山以后就習慣稱為賀蘭山了?!百R蘭”一詞,并非始于山名,而是始于部落名。據史書記載:“鮮卑起于鮮卑山”??磥恚芏嗟纳矫c少數民族部落名稱有很大關系。
阿拉善和碩特的來源 阿拉善和碩特又稱西套和碩特,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西部、額濟納河以東,賀蘭山以西,南接甘、涼,北臨瀚海,即包括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巴彥淖爾盟磴口縣。自古以來既為我國北方各民族出沒游牧之地。清初,在這里游牧的主要是來自新疆天山北路厄魯特蒙古的和碩特與準噶爾兩個部族,因居河套以西,又稱“西套厄魯特蒙古”。
阿拉善和碩特部本為衛(wèi)拉特四部之一。自清以來,該部族在其首領拜巴噶斯之子鄂齊爾圖車臣汗與阿巴賴等率領下游牧于天山北路,分布在齋桑湖到巴爾喀什湖之間的廣大地區(qū)。1671年,噶爾丹奪取準噶爾部的統(tǒng)治權后,大肆向四周擴張,首先擊潰了同部族的楚琥爾烏巴什(噶爾丹之叔)的強大勢力,并于1676年11月在沙拉包勒地方降服了鄂齊爾圖車臣汗。鄂齊爾圖車臣汗與楚琥爾烏巴什的余部,因懼怕噶爾丹的攻擊,“寧愿離開故鄉(xiāng)的牧區(qū),遷往伏爾加河或庫庫淖爾(青海)。1678年,鄂齊爾圖車臣汗之妻多爾濟喇布坦(阿玉奇汗之女)率領部分部眾遷往伏爾加河的土爾扈特汗廷處,而鄂齊爾圖車臣汗及楚琥爾烏巴什的眾部,先后離開了天山北路,經青海大草灘遷至河套以西地區(qū)。
遷居阿拉善的有兩部四批五支厄魯特人,構成了西套阿拉善厄魯特蒙古的來源。
第一批兩支:1677年12月、甘肅提督張勇先后向清廷奏報:“厄魯特濟農等為噶爾丹所敗,逃至沿邊”,“甘、涼近南山一帶,有西海墨爾根阿喇奈多爾濟臺吉等,廬帳數千余;肅州境內,游牧番人頭目,有濟農布第巴圖爾、厄爾德尼和碩齊等,廬帳萬余,皆為噶爾丹所敗,自西套奔來”。張勇奏報中所說的“厄魯特濟農”,即和羅理,號巴圖爾額爾克濟農,是顧實汗的孫子。顧實汗第四子巴延阿布該阿玉什“有子十六,居西套者十二,曰和羅理、曰墨爾根、曰博第等”。和羅理為巴延阿布該阿玉什長子,墨爾根阿喇奈多爾濟臺吉簡稱墨爾根,濟農布第巴圖爾簡稱博第,均為和羅理之弟。厄爾德尼和碩齊,則為準噶爾部楚琥爾烏巴什之子罕都臺吉的陪臣,罕都時年十三歲,陪臣厄爾德尼和碩齊攜其逃出,前往西套投靠和碩特部和羅理。
第二批一支:1682年遷至西套的厄魯特人,是被噶爾丹擊敗的鄂齊爾圖軍臣汗之孫羅布藏袞布阿喇布坦。起初逃到西藏,以達賴喇嘛名義向清朝“表請賜居龍頭山,轄西套遺眾”,清朝把這批部眾安置在今阿拉善右旗南部一帶。羅布藏袞布阿剌布坦死后,清政府命和羅理暫統(tǒng)其部。
第三批一支:1688年,遷入西套的厄魯特人,主要是以羅卜藏額琳臣臺吉為首的準噶爾部眾。羅卜藏額琳臣是楚琥爾烏巴什的第五子,曾被噶爾丹軟禁,趁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之機,從準噶爾攜“子弟臺吉十余人、弓箭手五百余人計一千余口”逃至西套,請求歸附,清政府令其“與罕都臺吉等暫且同居”。
第四批一支:1689年,羅卜藏袞布阿喇布坦卒,因無嗣,清廷召尚在準噶爾游牧的其從弟噶爾擅多爾濟繼承,始攜眾自布隆吉東上入阿拉善境,轄其部眾。
上述四批五支遷部族,受噶爾丹勢力的迫害而先后遷至西套,清廷給予妥善安置,成為阿拉善建旗后的主要居民。
17世紀30年代,和碩特部首領拜巴噶斯之弟圖魯拜琥(即固始汗),為了擴大領地,離開原牧地烏魯木齊,向東南遷移到青海一帶。后其孫和羅理率部向東移牧,最后聚集到西套地區(qū)??滴醵迥辏ü?/span>1686年),和羅理上書清廷求給牧地。清廷封給寧夏、甘肅邊外地界,作為其牧地。因在河套以西,也叫西套厄魯特??滴跞辏ü?/span>1697年)正式建立阿拉善和碩特旗,編佐領,封和羅理為多羅貝勒,授札薩克印。和羅理是阿拉善和碩特旗第一代授封于清朝的蒙古旗王,從1697~1949年和平解放,在阿拉善和碩特旗定居長達252年之久。札薩克王共傳九代十王。
土爾扈特蒙古 土爾扈特部的淵源:土爾扈特是我國西北衛(wèi)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據《執(zhí)掌圣祖成吉思汗政權,扶持汗廷史》,脫歡太師說道:“離開故鄉(xiāng)的諾顏,離開窩巢的鳥兒……像馬鹿一樣高大俊俏”,故命名為土爾扈特?!睹晒庞文劣洝份d“土爾扈特部是元臣翁罕的后人,姓不著”。《蒙古源流》作“克哩葉特之翁罕”。據此,土爾扈特原屬克烈一姓??肆也慨敵跻嗑由?,為“林木中百姓”,后來南下與汪古人接壤。翁罕在各部中享有崇高的聲望,曾參與成吉思汗十三翼之戰(zhàn),為之守護軍。13世紀,其后裔牧地一直在布和河流域。
元亡以后,客列亦惕部一直是北亞地區(qū)的強大勢力。據說綽爾斯部脫歡太師將客列亦惕部更名為土爾扈特,成了他的靠山。1418年,東察合臺汗國為了躲避土爾扈特部的威脅,把汗廷從烏魯木齊附近向西遷移到伊犁河流域巴爾喀什湖附近。1420年土爾扈特部太平賢義王掠奪明朝邊境。1421年襲擊哈密城。由此可知,土爾扈特部太平的勢力當時已經擴展到東察合臺汗國的大部分地區(qū)。1424年初,土爾扈特部太平王向明朝派使臣朝貢。不到6個月,“賢義王太平為瓦剌順寧王脫歡侵害,太平人馬潰散”。被瓦剌征服的土爾扈特部眾,脫歡太師稱其為遷徙不定的人,蒙語意為控制、抑阻,或者此部原為被控制者。這當然不能是它的姓或真名的緣故,史書謂土爾扈特人“姓不著”。
土爾扈特部西遷:土爾扈特部始祖為元臣翁罕,七傳至貝果鄂爾勒克,生四子,長子珠爾扎干鄂爾勒克,次子衛(wèi)貢察布察齊,三子保蘭阿噶勒琥,四子莽海。珠爾扎干鄂爾勒克有子和鄂爾勒克,初居于塔爾巴哈臺山一帶及其以北。
衛(wèi)拉特蒙古正逢國內外形勢發(fā)生巨大變化。從國內形勢言,17世紀前葉是中國歷史上明、清兩個封建王朝交替的大變動時期,延續(xù)了276年的明王朝被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推翻,但新建立的大順政權,很快被崛起于東北的滿族統(tǒng)治者所攫取。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南下,攻占北京,建立以滿族統(tǒng)治集團為核心的聯(lián)合蒙、漢封建主的清王朝。從國外形勢言,沙皇俄國的侵略勢力已開始向中國東部黑龍江流域、喀爾喀蒙古,以及西部衛(wèi)拉特蒙古地區(qū)滲透。沙皇俄國以利誘和威脅手段,妄圖拉攏衛(wèi)拉特蒙古首領臣服于俄國,同時還采用武裝蠶食領土、掠奪居民、挑動內戰(zhàn)等手段,企圖達到控制和吞并衛(wèi)拉特蒙古的目的。從衛(wèi)拉特蒙古內部言,由于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正處于上升階段的蒙古封建主爭奪牧場和財產,兵戎不息,不斷地向外擴張。由于準噶爾部巴圖爾琿臺吉勢力強大,吞并鄰部,其他衛(wèi)拉特蒙古諸部便采取擺脫不利地位的策略,尋求新的游牧地域。
17世紀30年代,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率領其部眾,并聯(lián)合和碩特和杜爾伯特的一部分,約5萬帳、20多萬人,離開原牧地逐漸西遷,沿伊施姆河和托波爾河,越過哈薩克草原,到達伏爾加河流域下游。原塔爾巴哈臺游牧地為杜爾伯特部一支輝特部所占。
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來歷: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境內有海,稱居延?;蚓友訚?。漢代以來,所置郡縣,亦以居延命名。西夏時,額濟納一名為西夏黨項族語,意即黑水。自元以來轉音為“亦集乃”,明時仍沿用,直到1731年始名額濟納土爾扈特。
考額濟納土爾扈特名之來歷:系地名額濟納與部(旗)名土爾扈特聯(lián)合而成,蒙語額濟納與“亦集乃”音極相似,額濟納(黑水)或系由居延海轉變而來的。另說因舊土爾扈特人昔在俄國境內額濟勒河游牧,額濟勒近人譯為“伏爾加”,昔日譯為“額濟勒”,至土爾扈特人由俄境迂回新疆,移住居延海后,遂稱該旗為額濟勒土爾扈特,后將“勒”轉變?yōu)椤凹{”,遂成今名。是說雖不無理由,恐不如前說理由充分。因該旗衛(wèi)拉特蒙古族,系舊土爾扈特,故亦稱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又以名稱太長,故簡稱為額濟納旗。
土爾扈特汗和鄂爾勒克有六子,長子書庫爾岱青;書庫爾岱青有四子,長子朋楚克;次子納扎爾瑪穆特之子阿喇布珠爾,1698年受叔父阿玉奇之托,與其母親和妹妹率500兵和一部分部眾,從伏爾加河的瑪努托海出發(fā),到西藏禮佛,拜見了達賴喇嘛,住了5年。1703年由西藏返回時,歸途被堵,阿喇布珠爾無奈,派特使到北京求見清朝皇帝,請求牧地??滴趸实弁馑?,并冊封阿喇布珠爾為固山貝子,賞阿爾金山以東、嘉峪關以外的黨河、色爾騰之間的地為牧地。阿喇布珠爾成為額濟納土爾扈特的始祖。1714年,圖理琛會見阿喇布珠爾之父納扎爾瑪穆特時說,打算將阿喇布珠爾遣回,以便與親人團聚。阿玉奇汗和納扎爾瑪穆特說:阿喇布珠爾已受祿,并有了棲居之地,我們是很放心的。1716年阿喇布珠爾之子丹忠繼位,因色爾騰距準噶爾近,怕準噶爾的干涉和威脅,稟報清廷要求內遷。1731年清政府賞給額濟納河為牧地。1753年清廷授羅卜藏達爾扎札薩克印,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正式成立。自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至1949年和平解放,共傳十代十二王,定居218年之久。
土爾扈特蒙古重返中華人民共和國:土爾扈特蒙古在沙俄繁重徭役兵役之下不堪其苦,促使年輕的渥巴錫作出了歷史性的抉擇:武裝反抗、東返中華人民共和國、以求生存。
1770年冬,渥巴錫汗在維特梁卡(阿斯特拉罕省葉諾塔耶夫斯克以北)召開了一次絕密會議,參加會議的除渥巴錫、策伯克多爾濟外,還有舍楞、巴木巴爾、達什敦杜克和大喇嘛羅卜藏扎爾桑(又譯作洛桑丹增)等4人。會上經過莊嚴宣誓,決定在次年舉行起義,重返中華人民共和國。
1771年1月5日,土爾扈特抗俄武裝起義爆發(fā)。渥巴錫首先利用敵人營壘的內部矛盾,擊敗了扎木楊陰謀告密的一系列破壞行動,又乘敵不備,給敵人以閃電一擊,襲擊俄國駐軍杜丁大尉兵營,并殲滅了基申斯科夫派遣的增援部隊。在前有哥薩克攔截,后有俄國軍隊追擊的形勢下,渥巴錫把3.2萬余戶近17萬人的隊伍組織得有條不紊,僅以10天的時間,便沖破烏拉爾河俄軍要塞的阻擊,進入白雪覆蓋的哈薩克大草原,把尾追的俄軍遠遠拋在后面。
然而,土爾扈特人東返征程不是一條暢通無阻的坦途。俄國政府在得到土爾扈特軍民武裝起義消息后,急命奧倫堡總督菜英斯多爾普和軍團指揮達維多夫少將率軍截擊,未獲戰(zhàn)果。接著又派出特魯本堡將軍率領,由哥薩克和巴什基爾人組成的騎兵團緊緊尾追。與此同時,在俄國政府唆使下,哈薩克小賬首領努喇利汗聯(lián)合巴什基爾人也不斷發(fā)動襲擊,給艱苦行軍中的土爾扈特人造成巨大損失,而長途行軍中無法避免的嚴寒,缺少給養(yǎng),還有泥濘難行的黃水草灘和滴水不見的戈壁荒漠,致使疫病流行,人口銳減,牲畜大量死亡。土爾扈特隊伍行到姆莫塔湖時,陷入了哈薩克小賬努喇利汗與中帳阿布賚的5萬聯(lián)軍重圍。在此危急時刻,渥巴錫等冷靜分析了形勢,迅速派出使臣與哈薩克人談判,并同意送回在押的1000名俘虜,從而爭得了3天喘息時間,第3天深夜就勝利地完成了突圍,繼續(xù)東進。為了避開哈薩克封建主的襲擊,東返隊伍繞道巴爾喀什湖西南戈壁,經楚河、塔拉斯河,沿沙喇伯勒前進。1771年7月8日,策伯克多爾濟率領的先遣部隊,在伊犁河支流察林河畔與清軍巡察部隊相遇,7月17日清軍總督伊昌阿、碩通率領的巡察部隊在伊犁河畔會見了剛抵達的渥巴錫、舍楞以及土爾扈特東返隊伍的主力和家屬。至此,悲壯的東返征程以土爾扈特軍民的勝利而告完成。
清廷對土爾扈特部“指地安置”,依其原有系統(tǒng),一支劃牧于額濟納舊土爾扈部之內。
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 阿拉善盟還有一支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當地稱為“科布爾”蒙古,也稱“蒙古回回”、“纏頭回回”或“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關于這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及其族源歸納起來主要有幾種說法:一是在元、明時期,中國西北地區(qū)蒙古族中流傳著信奉伊斯蘭教的說法,因此阿拉善蒙古人的祖先,明末清初從新疆移居阿拉善時,部眾中很可能就有信仰伊斯蘭教蒙古人;二是依據阿拉善的歷史檔案,阿拉善先王阿寶,于康熙年間從青海帶領部眾遷移到阿拉善大草原時,隨帶青海西寧一帶的“纏頭回回”100余人;三是阿拉善旗的第三代王遠征新疆帶回受降的哈薩克人兵卒。這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等外來民族成分,與蒙古人相處既久,已融合于蒙古,大部分加入蒙古籍,成為阿拉善蒙古族的一部分,但仍然世代信仰伊斯蘭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幾次人口普查中,被認為是信仰伊斯蘭教之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左旗巴彥木仁、敖倫布拉格、烏素圖蘇木一帶。
喀爾喀蒙古 喀爾喀蒙古,因蒙古大革命的影響,部分貴族與上層喇嘛害怕革命,迫脅其部眾牧民遷居。于1921年至1933年,分幾批移居阿拉善盟境內。主要分布在額濟納旗、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北部地區(qū)境內。
東部蒙古 東北蒙古部,指原籍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東部的蒙古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工作調動,大中專畢業(yè)分配,婚姻嫁娶投親靠友等定居阿拉善地區(qū)。
蒙古族分布全盟各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據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全盟總人口143 360人,其中蒙古族為34 681人,占總人口的24.19%。
二、其他少數民族
阿拉善盟是多民族聚居地區(qū)。還居住著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朝鮮族、壯族、土家族、維吾爾族、苗族、裕固族、東鄉(xiāng)族等16個民族,定居時間多數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
回族 阿拉善盟的回族,原籍寧夏及甘肅,從民國初年進入阿拉善地區(qū)經商,逐漸定居下來,人數逐年增加,至今已有80年的歷史?;刈迳朴诮浬?,從事運輸業(yè)、養(yǎng)殖業(yè)、牛羊屠宰和加工業(yè),經營旅店、開設飯館、販賣牲畜、拉駱駝等。
滿族 滿族,由清朝時陪伴公主下嫁及清廷委派官吏的后裔形成。一部分加入蒙古籍,另一部分未入蒙古籍,稱為“旗人”。滿族在阿拉善的人數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