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麥是呼和浩特的地方風味食品。呼市的飯館大部分都兼營燒麥,專門經(jīng)營燒麥的大小飯館更是星羅棋布地撒滿呼市的大街小巷。
燒麥是用特制的搟面錘把和好、揉到的面墊淀粉搟成薄薄的皮,再碾成荷葉狀;新鮮羊肉配蔥姜等佐料拌成餡,再勾以熟淀粉,成為干濕適度,紅、白、綠相間,香味撲鼻的燒麥餡;把餡放在燒麥皮子里輕輕捏成石榴狀,上籠蒸七~八分種即熟。燒麥出籠,頓時鮮香四溢。觀其形,晶瑩透明,皮薄如蟬翼,柔韌而不破;用筷子夾起來垂垂如細囊,置于盤中團團如小餅,人稱是“玻璃餃子”。燒麥吃起來清香爽口,味濃而不膩。
早年呼市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稍皺折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稍美麗”之意。現(xiàn)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了。
燒麥源于何時?尚不得考。歷史上,呼和浩特還是“歸化城”時,燒麥就已經(jīng)名播京師了。那時北京、天津等地的飯館都以“歸化城燒麥”、“正宗歸化城燒麥”的招牌來吸引顧客。
早年呼市的燒麥以“德順源茶館”的最為著名。德順源的前身是糕點鋪,1931年時改為茶館。德順源位于舊城大西街,該茶館以品茶點為主,對水質、沏茶、倒茶和茶具都有獨特的講究,糕點更是以品種繁多,制作精細而聞名。德順源用煤泥燒火,銅壺滾水。茶具有扣碗、小茶盅、瓷壺、茶碗等。銅壺的嘴細長,堂倌給茶客倒水時,遠離飯桌,將銅壺高高舉起,一縷細線般的熱水從茶客頭頂起過,正好倒在扣碗內。堂倌為了顯示自己的本領,故意分三股水倒?jié)M,水不外濺,茶不外溢,被茶客稱作“鳳凰三點頭”。還有的堂倌在倒水時,水不中斷,左右手卻換了個,叫作“鸚哥倒架”。德順源的倒茶技巧,被人盯傳為佳話。德順源的糕點有用烘爐制作的,也有用白爐制作的,品種大約有50種左右。曾經(jīng)有廣外地顧客,每種糕點只要一塊,結果稱了5斤多,可見花色品種之多了。德順源的燒麥以風味獨特而聞名遐邇。該茶館對做燒麥的羊肉、面粉、大蔥等原料都要求嚴格,不合要求的堅決不要。據(jù)說這個茶館的燒麥師傅切肉餡時,下墊一塊包花布,飛快地切起來,肉餡切好后,用下面的包花布把餡兜起來,倒在盆子里,肉碎而包花布完整不破。德順源經(jīng)常是茶客盈門,客滿時多達二百多人。那時,到德順源品茶點吃燒麥就像現(xiàn)在到北京全聚德吃烤鴨一樣時髦。
舊時燒麥館一般是上午開業(yè),下午關門燒制糕點、搟燒麥皮及做第二天開業(yè)的多種準備工作。在燒麥館工作的堂倌分工明確,有專為茶客拿茶具的,稱作“撒碗的”;有專為茶客倒水的,稱作“開水的”;還有專為茶客遞茶點、端燒麥的,稱作“跑堂的”。欄柜上的賬
燒麥雖然味道鮮美,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勞動人民一般是吃不起的,只有在重大的喜慶日子里才偶然“瀟灑”一回。來吃的人絕大多數(shù)是有錢人和一些來茶館一邊吃喝一邊談生意的商人。還有一些無所事事的有閑階層和公子哥兒把茶館當作消磨時光的場所,他們慢騰騰地喝茶、品點、吃燒麥,海闊天空地窮聊、亂侃,一坐就是一上午。這種人被茶館稱之為“座底害”,意思是吃喝不多占用的座位時間卻很長,影響了茶館的生意。
如今,燒麥已成為呼市人民的大眾風味食品,老百姓吃燒麥再也不是逢年過節(jié)或為了解饞偶爾吃幾次了,燒麥已成為人們的主食。燒麥館也演變?yōu)橛刹桊^經(jīng)營到飯館經(jīng)營了。許多呼市人更習慣于以燒麥為早點。早上吃上1~2兩燒麥,喝著熱氣騰騰的磚茶,其怡然自得之態(tài)不叫人垂涎三尺才怪呢!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燒麥是呼和浩特的地方風味食品。呼市的飯館大部分都兼營燒麥,專門經(jīng)營燒麥的大小飯館更是星羅棋布地撒滿呼市的大街小巷。
燒麥是用特制的搟面錘把和好、揉到的面墊淀粉搟成薄薄的皮,再碾成荷葉狀;新鮮羊肉配蔥姜等佐料拌成餡,再勾以熟淀粉,成為干濕適度,紅、白、綠相間,香味撲鼻的燒麥餡;把餡放在燒麥皮子里輕輕捏成石榴狀,上籠蒸七~八分種即熟。燒麥出籠,頓時鮮香四溢。觀其形,晶瑩透明,皮薄如蟬翼,柔韌而不破;用筷子夾起來垂垂如細囊,置于盤中團團如小餅,人稱是“玻璃餃子”。燒麥吃起來清香爽口,味濃而不膩。
早年呼市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稍皺折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稍美麗”之意?,F(xiàn)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了。
燒麥源于何時?尚不得考。歷史上,呼和浩特還是“歸化城”時,燒麥就已經(jīng)名播京師了。那時北京、天津等地的飯館都以“歸化城燒麥”、“正宗歸化城燒麥”的招牌來吸引顧客。
早年呼市的燒麥以“德順源茶館”的最為著名。德順源的前身是糕點鋪,1931年時改為茶館。德順源位于舊城大西街,該茶館以品茶點為主,對水質、沏茶、倒茶和茶具都有獨特的講究,糕點更是以品種繁多,制作精細而聞名。德順源用煤泥燒火,銅壺滾水。茶具有扣碗、小茶盅、瓷壺、茶碗等。銅壺的嘴細長,堂倌給茶客倒水時,遠離飯桌,將銅壺高高舉起,一縷細線般的熱水從茶客頭頂起過,正好倒在扣碗內。堂倌為了顯示自己的本領,故意分三股水倒?jié)M,水不外濺,茶不外溢,被茶客稱作“鳳凰三點頭”。還有的堂倌在倒水時,水不中斷,左右手卻換了個,叫作“鸚哥倒架”。德順源的倒茶技巧,被人盯傳為佳話。德順源的糕點有用烘爐制作的,也有用白爐制作的,品種大約有50種左右。曾經(jīng)有廣外地顧客,每種糕點只要一塊,結果稱了5斤多,可見花色品種之多了。德順源的燒麥以風味獨特而聞名遐邇。該茶館對做燒麥的羊肉、面粉、大蔥等原料都要求嚴格,不合要求的堅決不要。據(jù)說這個茶館的燒麥師傅切肉餡時,下墊一塊包花布,飛快地切起來,肉餡切好后,用下面的包花布把餡兜起來,倒在盆子里,肉碎而包花布完整不破。德順源經(jīng)常是茶客盈門,客滿時多達二百多人。那時,到德順源品茶點吃燒麥就像現(xiàn)在到北京全聚德吃烤鴨一樣時髦。
舊時燒麥館一般是上午開業(yè),下午關門燒制糕點、搟燒麥皮及做第二天開業(yè)的多種準備工作。在燒麥館工作的堂倌分工明確,有專為茶客拿茶具的,稱作“撒碗的”;有專為茶客倒水的,稱作“開水的”;還有專為茶客遞茶點、端燒麥的,稱作“跑堂的”。欄柜上的賬
燒麥雖然味道鮮美,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勞動人民一般是吃不起的,只有在重大的喜慶日子里才偶然“瀟灑”一回。來吃的人絕大多數(shù)是有錢人和一些來茶館一邊吃喝一邊談生意的商人。還有一些無所事事的有閑階層和公子哥兒把茶館當作消磨時光的場所,他們慢騰騰地喝茶、品點、吃燒麥,海闊天空地窮聊、亂侃,一坐就是一上午。這種人被茶館稱之為“座底害”,意思是吃喝不多占用的座位時間卻很長,影響了茶館的生意。
如今,燒麥已成為呼市人民的大眾風味食品,老百姓吃燒麥再也不是逢年過節(jié)或為了解饞偶爾吃幾次了,燒麥已成為人們的主食。燒麥館也演變?yōu)橛刹桊^經(jīng)營到飯館經(jīng)營了。許多呼市人更習慣于以燒麥為早點。早上吃上1~2兩燒麥,喝著熱氣騰騰的磚茶,其怡然自得之態(tài)不叫人垂涎三尺才怪呢!